Ⅰ 古代名著中對聘禮的描寫
(1).古代諸侯間相互聘問之禮。《禮記·聘義》:「聘禮,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貴賤也。」《國語·周語中》「遂假道於
陳 ,以聘於楚」 三國 吳 韋昭
註:「是時,天子微弱,故以諸侯相聘之禮假道也。聘禮,若過國至於境,使次介假道,束帛將命於廟也。」
(2).訂婚之禮。亦指訂婚時所備的財禮。 南朝 梁 沉約 《奏彈王源》:「 璋之 下錢五萬以為聘禮。」 清
李漁 《奈何天·調美》:「若還果是年侄,自然沒有做親之理。既然如此,只得把聘禮還他。」 沉從文
《阿金》:「這婚事 阿金 原是預備今晚上就定規的。抱兜里的錢票一束,就為的是預備下定錢作聘禮用的東西。」 任德耀
《馬蘭花》第一幕:「這真是咱們姑娘的聘禮。」
Ⅱ 古代嫁妝和聘禮的規矩
彩禮:彩禮是中國舊時婚禮程序之一,又稱財禮、聘禮、聘財等。我國自古以來婚姻的締結,就有男方在婚姻約定初步達成時向女方贈送聘金、聘禮的習俗,這種聘金、聘禮俗稱「彩禮」。所以,彩禮是男方送給女方的。
嫁妝:嫁妝是女子出嫁時,從娘家帶到丈夫家去的衣被、傢具及其他用品。其本意在於娘家希望為出嫁的女兒備齊所需,以防新娘在夫家過得不好以致於看人臉色。所以,嫁妝是女方父母給女兒的,屬於新娘的個人財產,男方無權動用新娘的嫁妝。
彩禮與嫁妝一般是成正比的,即彩禮越多,嫁妝也越多。也有一些父母,會乾脆把彩禮全部放進女兒嫁妝里並倒貼一部分以緩解婚後女兒女婿的經濟壓力。具體的還是要看地方習俗。
1、送彩禮的講究:
①送彩禮的時間,一般都是在訂婚時送上,並且要雙方父母都在場的情況下。這也沒有很強制,只要是在婚前就行。
②送彩禮也就是送聘禮。直接拿錢出來是不合適的,一般都會搭配起來一起送。如:豬肉一刀、雞兩只、三金首飾再加上彩禮禮金。前面提的,可以根據你們當地的結婚風俗來搭配。
③喜事不沾「4」,彩禮禮金也是如此,送的數額中不能出「4「」,最好的是一些吉利的數字如:二萬一千八、六萬八等等,這方面根據男方家庭情況來定。
2、送嫁妝的講究:
①如果是在婚前派送嫁妝,女方應該跟直系的男童前往到夫家,將這些嫁妝送到夫家去即可。
②一般嫁妝要繫上紅色的綢布,送嫁妝的車輛也應該繫上紅綢布,以表示結婚吉日慶典。
③嫁妝一般包括衣物、一床紅被子、家電傢具即可,不應該配送床、時鍾這些東西。
④在我國雙數是吉祥的數字,應該在配送嫁妝的時候,跟隨的人員應該為雙人,婚車也應該為雙輛。
Ⅲ 問問古代的下聘和嫁妝的事情,看小說,說男方給女方下聘,幾大箱子,然後女方過嫁妝的時候,這些箱子
一般來說,男方下聘就做聘禮,聘禮一般是越貴重越說明你是真心實意想娶這家女兒,但是在古代也是有限制的,比如說皇帝大婚的時候一般是下64抬的聘禮,也有的時候是128抬聘禮,相關的聘禮是有規制的,比如說玉器多少件、寶物多少件、春夏秋冬衣物各多少件、首飾多少件……
而女方嫁女的時候抬去男方家裡的叫做嫁妝,嫁妝一般包括三部分——女方家從女兒小時候開始置備的嫁妝、親戚好友的添妝、男方送來的部分聘禮。
你剛剛問的剛好就是上面所說的嫁妝組成中的第三種。就比如說是皇帝大婚的話,現有皇家下聘禮,這些都是宮中禁品,一般人家是不可以用的,當然要在嫁女的時候抬回皇宮,但是會有部分因皇帝下旨而留在女方家中,這些就算是給女方家養女的辛苦費了。當然以皇家舉例子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但是一般的嫁娶也差不多,只是看聘禮留在女方家的多少罷了。若是同樣的嫁妝,比如36抬的嫁妝,有的把聘禮抬回10抬,有的抬回了16抬,那就說明要麼是16抬的女方家家底不是太好,要麼是家裡不太重視這個女兒。
Ⅳ 求古代公主婚嫁相關材料(衣著,程序之類的)寫小說用滴~
一、說媒 「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在傳統的婚姻中,男女雙方必須經過媒人的說合才能喜結連理。媒人可以主動的攬活,為男女雙方牽線搭橋,也可以是受人之託,成人之美。還有一句話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批八字與推生肖 古人十分講究婚配,若男家要娶媳婦,先向女家取得女子的八字,然後便交給算命先生推算,看與兒子合不合,俗稱「夾吾夾」。如果女命克夫或與兒子的八字相沖,兩家便不能結成姻親了。也可以將寫有女子生辰八字的帖子置於男方家的神前暨祖先案上,卜吉。三日內,如家中平安無事,男女雙方能成為親家。關於推生肖,民間有許多俗謠,相合的有:青兔黃狗古來有,紅馬黃羊壽命長,黑鼠黃牛兩興旺,青牛黑豬喜洋洋,龍雞更久長……蛇盤兔,必定富等等。不合拍的有:白馬怕青牛,羊鼠一擔挑,蛇虎如刀挫,龍兔怕交流,金雞怕玉犬,豬猴不到頭等等。 三、定聘 定及定議,聘又稱小聘,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定婚禮。定聘時必須用一種大帖,故鄉人稱定定日為回大帖或者是壓大帖。帖之外又有聘書,俗稱婚書。聘書一般都由男家備辦。定聘之前一切禮金都已定列成禮單。男家只納禮金的一小半,俗稱上半禮。定聘時也可以以金戒指為定聘禮的。定聘的那一天男女兩家皆設宴席,宴請親朋好友,參加者只湊熱鬧,並不送禮。 四、送禮 送禮大約在婚娶前二十日或一兩個月內進行,送禮最重要的是送禮金。由於定聘時已拿上半禮,這時全部納完俗稱下半禮。其他的禮物列成禮單,夾在禮書之內。禮單上面必須有布帛、綢緞、紗羅之類,這些布料是為新婚縫制衣服的期已經不是太遠了。 五、迎親 迎娶的當日,男家鳴炮奏樂,發轎迎親。媒人先導,接著新郎、伴娘、花轎、樂隊、盒隊,浩浩盪盪、魚貫而至。花轎一到,女家奏樂鳴炮相迎。迎親的隊伍進入女家堂屋後,花轎落地,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大人。並在媒人的引導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長輩們行過禮後,伴娘就挽著新娘上花轎了。上轎時,新娘一般要「哭嫁」,表示對父母的依戀。娶親的歸路,必須走另一條路,也叫不走回頭路。 六、拜堂 迎娶之日,新郎新娘舉行拜堂儀式。儐相二人分別以「引贊」和「通贊」的身份出現。拜堂意識程序如下: 引贊:新郎佇立於轎前。 通贊:啟轎,新人起。 引贊:新郎搭躬(拱手延請新娘) 引贊:新郎新娘直花堂前。 引贊:新郎新娘就位。 通贊:新郎新娘進香。 引贊:跪,獻香。 通贊: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然後就是電視劇裡面常見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最後才進洞房。 七、鬧洞房 鬧洞房主要是由於古代婚姻都是父母親包辦的婚姻,男女雙方在結婚前都沒有任何的接觸,有的連個面都沒有見過,更談不上了解和熟悉了。現在一下子成為了夫妻,肯定十分的陌生,有了這么一個鬧洞房的過程,就可以改變那種出現冷漠的氣氛,使新人盡可能的減少生澀之感,盡快地使小夫妻進入親熱的狀態及。
穿著:新娘禮服為廣袖對襟翟衣,頭戴珠鳳冠。值得說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圖案很有講究。對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對稱感,且在中國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稱、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 布的左右對稱且成雙成對的錦雞圖案,則象徵著中國傳統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樂。
三書六禮
聘書:訂親之書,男女雙方正式締結婚約。納吉(過文定)時用。
禮書:過禮之書,即禮物清單,詳盡列明禮物種類及數量。納征(過大禮)時用。
迎親書: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親迎)接新娘過門時用。
納采:古時婚禮之首,屬意女方時,延請媒人作媒,謂之納采,今稱「提親」。
問名:男方探問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時辰,以1、吉兆,謂之問名,今稱「合八字」。
納吉:問名若屬吉兆,遣媒人致贈薄禮,謂之納吉,今稱「過文定」或「小定」。
納征:奉送禮金、禮餅、禮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禮,謂納征,今稱「過大禮」。
請期:由男家請算命先生擇日,謂之請期,又稱「乞日」,今稱「擇日」。
親迎:新郎乘禮車,赴女家迎接新娘,謂之親迎。
安床:擇定良辰吉日,在婚禮前數天由好命佬將新床搬至適當位置。然後,在婚禮之前,再由好命
婆負責鋪床,將床褥、床單及龍鳳被等鋪在床上,並撒上各式喜果,如紅棗、桂圓、荔枝幹、紅綠豆
及紅包。安床後任何人皆不得進入新房及觸碰新床,直至結婚當晚新人進房為止。
古代的師傅的兒女,如果比你小就加師弟或師妹,如果比你大就叫師兄或師姐。當然也可以直接叫名字啦。
公主駙馬用不用繞京城轉一圈,這個你可以自己決定啦。因為古代的時候好像並不是必須要有這個禮儀,但是你的小說也可以創新一點,這樣寫也可以的。
Ⅳ 古代的聘禮是什麼東西呢
古代納征(聘禮)多以鳥獸為禮,上古時聘禮須用全鹿,後世簡代以鹿皮。崔駰的《婚禮文》中記載:「委禽奠雁,配以鹿皮。」《詩經。召南。野有死麋》中說:「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寫的就是用野鹿向女孩子求婚的事。因為古代納聘多執雁為禮,故送聘禮又叫「委禽」。當然,古代納征也並非全用鳥獸為禮,像《衛風·氓》中所說的「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就是以布為聘禮的例子。後來,納征的禮儀越演越繁,成為六禮中禮儀最繁瑣的過程之一。
到了宋代,茶葉被列為聘禮中的重要禮物,幾乎成為不可或缺之物。從此,民間即稱送聘禮為「下茶」、「行茶禮」或「茶禮」;女子受聘,謂之「吃茶」或「受茶」;所謂「三茶」,就是訂婚時的「下茶」,結婚時的「定茶」,洞房裡的「合茶」。據宋胡納《見聞錄》載:「通常訂婚,以茶為禮。故稱乾宅致送坤宅之聘金曰『茶金』,亦稱『茶禮』,又曰『代茶』。女家受聘曰'受茶'。」吳自牧《東京夢梁錄·嫁娶》也談到了宋代婚嫁中的用茶:「道日方行送聘之禮,且論聘禮,富家當備三金送之,……加以花茶、果物、團圓餅、羊酒等物,又送官會銀鋌,謂之'下財禮'。」吳自牧記載說,即使是貧窮人家,聘禮中茶餅也是少不了的,甚至連女家的回禮也多使用「茶餅果物」、「鵝酒茶餅」了。
Ⅵ 古代娶公主需要多少彩禮有禮法相關的書籍記載過嗎
唐朝時期文成公主入藏,松贊干布當時算是吐蕃人,算是外朝人,彩禮么說不準,至少人家得騎著大馬,有那麼幾縱隊伍吧,吹吹打打熱鬧一番;那可是正宗國際聯姻,必須得有摸有樣啊,書籍有,前唐史 禮記 ol
Ⅶ 求關於古代公主的小說!!
雲狂
鳳囚凰
和親公主
天霜河白
且試天下
九州·華胥引
十歲小父王
水瀲青綃錦衣染
大唐公主招親記
Ⅷ 古代皇帝在給公主賜婚駙馬時宣布的奏章,就是那個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寫小說急用啊,是給公主賜駙馬的,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XX (XX:封號)公主,朕之幼女也,系皇後/XX妃嬪所出,專身份貴重。自屬幼聰慧靈敏,旦夕承歡皇太後與朕躬膝下,太後與朕疼愛甚矣。今公主年已豆蔻(15歲),適婚嫁之時。朕承聖母皇太後慈旨(或懿旨),於諸臣工中擇佳婿與愛女成婚。聞新科狀元(或其他官職)XYZ人品貴重、儀表堂堂、且未有家室,與公主婚配堪稱天設地造,朕心甚悅。為成佳人之美,茲將XX公主下降(公主出嫁稱為「下降」,因為公主是君,駙馬是臣)狀元XYZ,一切禮儀由禮部尚書與欽天監正商議後待辦。布告中外,咸使聞之。欽此 註:皇帝「制」曰,是皇帝親自撰寫的詔書,如果是皇帝「詔」曰,便是由臣子代寫。如果你想表達皇帝十分疼愛公主,皇帝親自寫詔書以代表很重視這個公主也行。
Ⅸ 古代聘禮清單 古代聘禮會給哪些
古代混聘一般要經過六道手續:《五禮通考》曾說,自後齊以來,不管天子庶民,婚禮「一曰納采,二曰問吉,三曰納吉,四曰納征,五曰請期,六曰親迎。」
這就是古代婚禮所分的六個階段,俗稱「六禮」。
一、納采:這是議婚的第一階段,男方請媒提親後,女方同意議婚,男方備禮去女家求婚。采就是禮物,一般為大雁,雁一律必須是活的。為何用雁?雁為候鳥,取象徵順乎陰陽之意,後來又發展了新意,說雁失配偶,終生不再成雙,取其忠貞。除雁之外,再輔以其他禮物,最多時有30餘種:玄(赤黑色的絲結)、纁(淺紅色裳)、羊、清酒、白酒、粳米、稷米、蒲(草)、葦、卷柏(長生草)、嘉禾(三苗共穗)、長命縷、膠、漆、五色絲、合歡鈴、九子墨、、金錢、祿得、香草、鳳皇(頭飾)、舍利獸、鴛鴦、壽福壽、魚、鹿、烏、九子婦、陽燧。
二、問名:是求婚後,托媒人請問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備合婚的儀式。?
三、納吉:是把問名後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儀禮。又叫「訂盟」。這是訂婚階段的主要儀禮。古俗,照例要用雁,作為婚事已定的信物。後發展到用戒指、首飾、綵綢、禮餅、禮香燭、甚至羊豬等,故又稱送定或定聘。
四、納征:是訂盟後,男家將聘禮送往女家,是成婚階段的儀禮。這項成婚禮又俗稱完聘或大聘、過大禮等。後來,這項儀式還採取了回禮的做法,將聘禮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還;或受聘後,將女家贈男方的衣帽鞋襪作為回禮。聘禮的多少及物品名稱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數目取雙忌單。
五、請期:送完聘禮後,選擇結婚日期, 備禮到女家,徵得同意時的儀式。古俗照例用雁,禮品一般從簡,請期禮往往和過聘禮結合起來,隨過大禮同時決定婚期。
六、親迎:就是新婿親往女家迎聚的儀式。這項儀禮往往被看做婚禮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項則當成議婚、訂婚等過渡性禮儀。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於社交關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妝」,到男家時的「開揖」、「鬧洞房」等,都是確立社會關系的儀禮。純屬親迎部分的儀式,一般用花轎,分雙頂或單頂,扶親婦上轎的「送親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親客」,都各有要求,起轎、回車馬、迎轎、下轎、祭拜天地、行合歡禮、入洞房……每一過程又都有幾種到十幾種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驅邪。親迎的季節,一般選在春天,州以農立,適逢農閑,豐收為是,正好婚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