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能把鵝籠書生注釋發一下
釋義:
用作幻中生幻變化無常之典。
相關文獻: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序》:「昔 東晉 時 陽羨 許彥 ,遇鵝籠書生於 綏安山 下,離奇詭變,至今人稱道之。」亦省作「 鵝籠 」。
清 蒲松齡 《短禾行》:「世態 漁洋 已道盡,人間何事不鵝籠。」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然 陽羨 鵝籠,幻中出幻,乃轉輾相生,安知說此鬼者,不又即鬼耶?」
故事簡介: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載:陽羨許彥負鵝籠而行遇一書生以腳痛求寄籠中。至一樹下書生出從口中吐出器具餚饌與彥共飲並吐一女子共坐。書生醉卧女子吐一男子。女子卧男子復吐一女子共酌。書生欲覺女子又吐錦帳遮掩書生即入內共眠。男子另吐一女子酌戲。後次第各吞所吐書生以銅盤一贈彥而去。情節乃據《舊雜譬喻經》改頭換面而成。
典故:
東晉東間,陽羨縣有位叫許彥的人正在綏安山裡走,遇見一個十七八歲的書生,躺在路旁,說自己腳痛,並請求許彥打開手提的鵝籠子,他要鑽進去。許彥開始以為他開玩笑,便打開鵝籠。結果,那書生真的就鑽了進去。奇怪的是,那籠子也不變大,書生也沒變小,他卻與一對鵝並坐在一起,鵝竟然不驚。許彥提起那籠子,並不覺重。來到一棵大樹下休息時,書生才走出來,對許彥說:「我想為你設一薄宴,以示感謝。」許彥點點頭說:「很好。」於是,那書生從嘴裡吐出一銅盤奩子,奩子中有各種飯菜,山珍海味羅列在一起。那器皿全是銅的,氣味芳美。世所罕見。酒喝了數巡,那書生才對許彥說道:「這些日子,有一個女人總跟著我;今天,我想暫時把她喚來。」許彥說:「很好。」於是,書生又從嘴裡吐出一個女子,年紀大約十五六歲,容貌絕美,衣服華麗,同他們坐在一起飲酒。有頃,書生便醉倒了。那女子對許彥說:「我雖然與書生相好,可實際上卻懷有外心,並偷偷地領來一個男子。書生既然睡著了,我想暫時把他喚來,希望你不要說。」許彥說:「好吧。」於是,女子便從口中吐出一個男人來,年紀大約二十三四歲,也顯得十分聰穎可愛,並同許彥寒暄暢敘。書生將要醒來,那女子又吐出一鮮艷華美且可移動的屏風,與他躺到一起。那男人對許彥說:「這女子與我雖然有情,但也非一心一意。方才我還偷著約一個女子前來,現在想趁此機會看看她。希望你不要泄露此事。」許彥說:「好」。於是,這男人又從口中吐出一個女子,年紀在二十歲左右。與他同宴共飲。調笑好長時間,聽見屏風內的書生有動靜,這男人說:「他們已經睡醒了。」然後將所吐的女子吸回口中。不一會兒,書生處的那個小女子就出來了,對許彥說:「書生快要起來了!」然後將那男人吞進口中,單獨與許彥對坐。書生起來後對許彥說:「這一小覺睡得太久了,讓你單獨坐著,挺難受吧?天已經很晚了,只好跟你告別。」說罷,便將那小女子連同所有銅的器皿又全吞進口中,只留下一個二尺多的大銅盤送給許彥,並告別道:「別後咱們無所寄託,只有相互回憶吧!」太元年間,許彥任蘭台令史,將那大銅盤送給侍中張散。張散看上面的字,說是東漢永平三年製作的。
Ⅱ 鵝籠書生的介紹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載:陽羨許彥負鵝籠而行,遇一書生以腳痛求寄籠中。至一樹下書生出從口中吐出器具餚饌,與彥共飲,並吐一女子共坐。書生醉卧,女子吐一男子。女子醉卧,男子復吐一女子共酌。書生欲覺女子又吐錦帳遮掩書生即入內共眠。男子另吐一女子酌戲。後次第各吞所吐,書生以銅盤一贈彥而去。情節乃據《舊雜譬喻經》改頭換面而成。
Ⅲ 鵝籠書生源自哪裡
六朝志怪小說鵝籠書生來自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
舞台劇《鵝籠書生》的靈感源自南朝·梁吳鈞《續齊諧記》中的一篇同名志怪小說。一位書生遊走於歷史長河之中,把他幾千年經歷和見聞都統統裝進了肚子里。無論何時何地,每當他需要給別人講述時,他便抬頭輕輕扭動脖子,把想看的物、想見的人「吐」到眼前。
一次,他在落難之際受到賣鵝村夫許彥相助,便用他的幻術「吐」出佳餚,以報村夫相助之恩。喝酒時,書生再次施展「口吐活人」的幻術,邀請一清麗女子入席,為許彥講述了一個家國天下的傳奇愛情故事。書生醉卧後,女子又吐出一小生和許彥共酌,另一段蹊蹺韻事隨即躍然舞台。
三段情事、五位角色、七種身份。故事在跌宕中穿梭於歷史長河,走向中國古代愛情智慧的究極。
本劇詮釋出中國古代傳奇在舞台演繹的可能性,並在嵌套敘事中賦予主題更多元的現代思考。駢文律賦,與古琴絲竹相得益彰;傳奇志怪,糅合進極簡的舞美設計與古樸清幽的燈影變幻,獨具韻致。
Ⅳ 鵝籠書生收錄於哪裡
《鵝籠書生》原是南朝梁吳鈞《續齊諧記》中的一篇古代志怪小說。
書生遊走在歷史長河中,把他幾千年經歷和見聞都統統裝進了肚子里。無論何時何地,每當他需要給別人講述時,他便抬頭輕輕扭動脖子,把想看的物、想見的人「吐」到眼前。
一次,他在落難之際受到一賣鵝村夫許彥相助,便用他的幻術吐出故事和佳餚,以報村夫相助之恩。喝酒時,書生又施展「口吐活人」的幻術,邀請一清麗女子進席。書生醉卧後,女子又吐出一小生和許彥共酌……
創作說明
作為一部以古代傳奇為形式的實驗戲劇,《鵝籠書生》在文本、表演、舞美、音樂等舞台藝術各個方面都進行了創新探索。
以求將中國古典傳奇故事和深厚傳統的中國文化以戲劇的形式搬上舞台,賦予故事以生命,賦予講述以魅力,讓古代思想精華積極影響現代人的生活,從而傳承中國華民族智慧。
Ⅳ 假如把李白和杜甫的創作進行比較文學,這類研究屬於比較文學學科的范疇嗎為什麼
呵呵,當然不屬於。這屬於中國古代文學的范疇啦
比較文學
comparative literature
對兩種或兩種以上民族文學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以及文學與其他藝術門類和其他意識形態的相互關系的比較研究的文藝學分支。它包括影響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學科研究。作為一門學科,它興起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比較文學一詞最早出現於法國學者諾埃爾和拉普拉斯合編的《比較文學教程》(1816)中,但該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與理論。使這一術語得以流行的 ,是法國文學批評家、巴黎大學教授維爾曼 (1790~1870)。1827年他在講授中世紀和18世紀法國文學課時,曾幾次使用「比較文學」和「比較分析」等術語,兩年以後他將題名為《18世紀法國文學綜覽》的講稿出版。1865年後,「比較文學」作為專門術語而被普遍接受。
19 世紀70年代後,比較文學在歐美各國有了很大發展,其中心在法國。1931年法國保羅·梵·第根的著作《比較文學論》,第一次全面總結了近百年來比較文學發展的理論和歷史,主張把文學研究劃分為國別文學、比較文學、總體文學三大范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成為比較文學研究的中心。1952 年《比較文學與總體文學年鑒》在美國創刊,按年總結比較文學發展的成績與問題。
比較文學研究,不同國家的學者強調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以第根、伽列等為代表的法國學者強調不同民族文學的影響研究,以韋勒克為代表的美國學者強調不同民族文學的平行研究,以阿歷克謝耶夫和日爾蒙斯基為代表的俄羅斯學者則認為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應該同時並重。
在中國,魯迅、茅盾、郭沫若等曾廣泛比較研究過各國文學的發展,如魯迅的《摩羅詩力說》、茅盾的《俄國近代文學雜談》等。20世紀30年代中國開始介紹外國比較文學的歷史和理論 。陳銓的《中德文化研究》 、錢鍾書的《 談藝錄》、朱光潛的《詩論》等,在某個方面對中國比較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奉獻。70年代以來,比較文學在中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發展,成績斐然。
產生於19世紀的比較文學,是專指跨越國界和語言界限的文學比較研究,即用比較的方法來研究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文學與文學,或者文學與其他的藝術形式、意識形態的關系的新型邊緣學科。從世界文學的角度著眼,充分揭示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民族文學所持有的發生、發展的過程,探索文學發展的內在規律乃至人類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是比較文學的任務。
歌德是比較文學的先驅。世界上目前主要有法、美兩派。前者注重研究一國文化對另一國文學的影響;後者注重研究在相同的歷史條件下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較,找出異同及緣由,以找出共同的規律。
什麼是比較文學呢?讓我們先從發生在中國文學史上並持續達千年之久的一樁「公案」談起,並循此步步走近並認識比較文學。
遠在唐代,就有人對南朝時吳均在《續齊諧記》中所寫的「許彥鵝籠」故事的來源作過研究。「許彥鵝籠」故事說的是,陽羨(即今江蘇宜興)地方一個名叫許彥的人,在途中遇到一位十七、八歲的書生,這位倒在路邊的書生聲稱腳痛,要求坐進許彥的鵝籠里。許彥以為是說著玩的,誰知書生真的入籠與雙鵝並坐,而許彥提起鵝籠竟不覺得重。等走到樹下休息時,書生出了鵝籠,說要設宴答謝許彥,說完就從口中吐出美酒佳餚來款待許彥。過了一會,又從口中吐出一位芳齡十六的美女來陪伴宴飲。又過一會,書生酒醉睡著後,此女子竟從她口中也吐出一個二十三、四歲的男子來作伴。許彥正同此男子寒暄之際,書生卻象要醒的樣子,美女忙又吐出絲綿屏風來遮住,並同書生一道睡了。可那男子卻從他口中也吐出年約二十的女子一道飲酒嬉戲。過了許久之後,聽到書生響動聲時,此男子忙將二十歲的女子吞入口內;年方十六的美女醒後,也忙吞入那男子,並獨對許彥而坐。書生起來後,就次第吞下美女與各種餐具,然後留下一個大銅盤給許彥留作紀念,並告別而去。
晚唐時與李商隱、溫庭筠齊名的詩文家段成式,在他於九世紀中期寫成的《酉陽雜俎》一書中,通過與印度佛經《譬喻經》中的「梵志吐壺」比較後就曾說過:「釋氏《譬喻經》雲:昔梵志作術,吐出一壺,中有女子與屏,處作家室。梵志少息,女復作術,吐出一壺,中有男子,復與共卧。梵志覺,次第互吞之,拄丈而去。余以吳均嘗覽此事,訝其說以為至怪也。」後來,還有多人提及此事,直到魯迅,才對這一「公案」作了透徹明斷。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然此類思想,蓋非中國所故有,段成式已謂出於天竺(即古代印度)……當又為梵志吐壺相之淵源矣。魏晉以來,漸譯釋典,天竺故事亦流傳世間,文人喜其穎異,於有意或無意中用之,遂蛻化為國有,如晉人荀氏作《靈鬼志》,亦記道人入籠子中事,尚雲來自外國,至吳均記,乃為中國之書生。」魯迅說得極對,這一故事源自印度,隨佛經傳入中國後,開始還說這是外國道人,如晉代荀氏所作的《靈鬼志》中說:「太元十二年,有道人外國來。」到了南朝吳均手裡,就被吸收消化成了純為中國的人、事與地點了。當然,這種「蛻化為國有」的過程,一直綿延到現當代。1981年台北出版的台灣作家張曉風的小說《人環》,就進一步將許彥鵝籠的故事,演變為有心理活動、環境襯托與細膩描寫的當代小說了。然而,其題材、基本故事情節與主要人物關系,依然如故。
象魯迅與段成式二人,對中印不同民族和國家的文學作品進行的這種研究,比較其相似,追溯其淵源,探究其聯系與原因,實際上就是一種比較文學的研究。由於各民族的文學之間,在歷史上存在著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聯系,因此就出現了如下文學現象:日本的古典小說《源氏物語》中,就運用了不少中國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作;我國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能七十二變,就吸收了印度佛經中神猴哈奴曼會三十六變的成分,孫悟空大鬧天宮又發展了印度佛經《賢愚經》中頂生王鬧天帝宮殿的故事;相傳李白首先創作了《菩薩蠻》,但據考證,《菩薩蠻》是古代緬甸的樂調,經雲南而傳入中原;更早的《楚辭·離騷》,開頭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維庚寅吾以降」。這難以理解的「攝提」、「孟陬」等詞,有的專家研究認為,它們是從國外傳入的星座譯名,極可能是希臘文,也可能是撒馬里亞語等。這類研究,由於主要是尋溯不同民族文學之間交往聯系,研究其淵源、媒介、流傳、翻譯、接受等等的影響事實,所以就叫它為比較文學中的「影響研究」。這一類研究,一百年前興起並盛行於法國、德國,並一度還曾主宰了比較文學的全部領域,因此「影響研究」的成績可謂碩果累累,有關「影響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也較成熟完備。凡著重這方面的研究,因其主張研究各民族文學現象之間確實存在的影響事實聯系,因此對持有這一觀點的學者及其方法,大家習慣稱之為「影響研究」學派。又因為在20世紀50年代的國際比較文學界的爭論中,其爭論的一方多是法國學者,故又被稱為「法國學派」。這一學派對比較文學的認定,可以梵·第根和基亞對比較文學所下的定義為代表。梵·第根在1931年的《比較文學論》一書中說:「真正的『比較文學』的特質,正如一切歷史科學的特質一樣,是把盡可能多來源不同的事實採納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個事實加以解釋;是擴大認識的基礎,以便找到盡可能多的種種結果的原因。」而基亞於20年後出版的《比較文學》中說得更明白:「比較文學就是國際文學的關系史。比較文學工作者站在語言或民族的邊緣,注視著兩種或多種文學之間在題材、思想、書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滲透。」
然而,無論在中外文學還是各國文學之間,也無論是詩歌、小說、戲劇、散文,還是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或是文藝思潮、流派和運動之間,都還存在著眾多的並無影響事實聯系卻又十分相似的情況。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過無聲之美:「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情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無獨有偶,英國詩人濟慈在他的《希臘古瓮頌》中也寫道:「聽得見的聲音固然美,聽不見的聲音則加倍幽美。」同為抒寫對意中人的傾慕之愛,明代《樂府吳調》中有一曲寫道:「變一隻綉鞋兒,在你金蓮上套;變一領汗衫兒,與你貼肉相交;變一個竹夫人,在你懷兒里抱;變一個主腰兒,拘束著你;變一管玉蕭兒,在你指上調;再變上一塊香茶,也不離你櫻桃小。」而歐洲的詩歌、小說也常有這類描寫,古希臘的詩人寫過:「願變為心上人的口邊之笛。」西班牙十七世紀劇作家羅哈斯民劇中也寫過:「願變為意中人腰間之帶。」甚至在德國文學中還寫過:「願變為心上人身邊的跳蚤與虱子。」還有一些作品,不僅人物性格相似,連反映性格的細節也幾乎一樣。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家莫里哀的名作《慳吝人》中的阿爾巴貢,同中國古典小說《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都同樣愛錢「勝」命,慳吝而無情,如阿爾巴貢要掐掉兩支蠟燭中的一支,才稱心如意;而嚴監生要滅剩油燈芯中的一根,才咽氣罷休。
在白居易與濟慈、明代《樂府吳調》與歐洲古代戲劇、《慳吝人》中的阿爾巴貢與《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等之間的異同,並非彼此有過「影響聯系」,而是作家們在各自民族的現實生活中觀察、體驗與加工塑造的結果。要說受到「影響」,倒是在東西方各自文化體系與文學傳統中可追溯到各自的源頭。如嚴監生之前的元雜劇《看錢奴》中的賈生,就同嚴監生臨死前的吝嗇勁十分相似,不同的是賈生要兒子舔盡沾了油漬的手指方肯咽氣;更早的可追溯到北魏《笑林》中的「儉吝老人」,甚至戰國時《商君書》中的「東郭敞」,都是以愛物勝過愛人的吝嗇與貪欲而影響後世。同樣,莫里哀塑造的阿爾巴貢,可上溯到古羅馬劇作家普拉圖斯的喜劇《一罐金子》中的守財奴,和更早的古希臘作家西俄夫拉斯培斯的論文《性格論》,因為論文里勾勒出了吝嗇人的性格類型。崇尚古典主義並又熱衷於從古希臘羅馬文學中汲取創作題材的新古典主義作家莫里哀,受其歐洲文學傳統的影響,連他本人也直言不諱。因此,在研究這二者相似的問題上,就要撇開影響研究而從經濟、政治和社會歷史等方面去探索其「文心相通」的規律。通過對阿爾巴貢與嚴監生這組中外文學形象的比較,可以更清楚地發現:貪欲與吝嗇盡管古已有之,然而到了資本降世之時,由於金錢漸漸成為取代封建社會等級與特權的一尊「至聖」,於是在市民中最早出現的那批商人資產者身上,吝嗇就是他們積累財富與貨幣的一種手段,又同他們拚命獵取剩餘價值的貪婪與世俱存,從而構成了他們性格習慣與心理狀態的一大特徵:吝嗇到將一錢一物都視為一本萬利的萬能之神的典型性格,才各自成為中外文學史上的不朽藝術形象。
這種對各民族文學所作的比較研究,由於其研究的對象是彼此之間並無直接影響交流的各民族文學,恰如互不相交的平行線,因此,被稱為比較文學中的另一大類——「平行研究」。又由於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美國學者首先提倡與實施的,故又被稱為「美國學派」。20世紀60年代,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雷馬克教授,其給比較文學所下的定義最被學界稱道:「比較文學是一國文學與另一國文學或多國文學的比較,是文學與人類其他表現領域的比較。」
這一定義,除了強調對並無相互影響或聯系的各民族文學的平行研究也是比較文學外,它還提出了比較文學還應包括對文學與其他學科或信仰等「表現領域」的關系研究,即被學界稱之為「跨學科」研究,也屬比較文學。
如將心理學、生理學的「通感」說來研究文學創作中的修辭手法,就可視為一種比較文學的跨學科研究了。對事物的繁多,如何描寫?無聲的景物又如何描繪?夜空的星星夠多也夠亮晶晶的了,詩人們又作過什麼出色的抒寫?而一般的批評家又作何評說?宋代詩人宋祁寫的《玉樓春》中有「綠陽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用一「鬧」字形容無聲杏子的茂盛。但明代的李漁卻批評道:「此語殊難著解。爭斗有聲謂之鬧,桃李爭春則有之,紅杏鬧春,余實未之見也。鬧字可用,則炒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而宋代的大詩人蘇軾則更進一層,他在《夜行觀星》中寫無聲的星星也說「小星鬧若沸」。同樣,清代的大學士、總纂了《四庫全書》的紀曉嵐也說此句不好,還批註為「似流星」。
無獨有偶的是,這種把無聲的事物寫成有聲的佳句,在西方文學中也有:19世紀義大利詩人巴司古利(Pascoli,Giovanni,1855—1912),有句寫星星的名句:「碧空里一簇星星嘖嘖喳喳象小雞兒似的走動。」18世紀的聖·馬丁(Saint Martin)也說:「聽見發聲的花朵,看見發光的音調。」
以李漁、紀曉嵐之見,這些寫法都違背了常識,因為無聲的繁星怎麼可能有聲呢?是寫錯了。但是,心理學與生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感覺會有「感覺挪移」的現象,叫「通感」。即視覺、聽覺、嗅覺、觸覺與味覺往往可以打通、相交。顏色似有形象,冷暖會有重量,氣味變有鋒芒。如:臭氣刺鼻,高音區響亮,顏色有冷色熱色之別等。這些不是比喻,比喻是同類特徵的擴大與縮小,而且不發生「感覺挪移」。同樣,星星太多,此閃彼閃,影鬧如沸水;紅杏盛開在枝頭,你紅我更紅,似乎在爭鬧一樣。從通感來說,這正是作家形象地反映了人類感知通感規律的記錄,因此才成為千古流傳並魅力不減的修辭佳句。
無論是影響研究還是平行研究,或是跨學科研究,它們都是不同於通常的文學史、文學批評或文學理論的一種文學研究。這種被稱作為比較文學的文學研究新興學科,有其自己的研究對象,即都是以不同國家與民族的文學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是一種更注重打破地理空間與學科界限的文學比較研究,這種研究不是為了比優劣、賽高低,而是以世界文學與總體知識的視野,來參照比較地認識自己的民族文學和他者的外國文學,以構建更為科學的文學理論和文學史體系。因此,比較文學為文學研究開辟了一個順應當今全球化進程的認識新天地。我國比較文學學會名譽會長季羨林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曾在《人民日報》上著文,對什麼是比較文學作過准確而又精當的回答:
「比較文學就是把不同國家的文學拿來加以比較。這可以說是狹義的比較文學。廣義的比較文學是把文學同其他學科來比較,包括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甚至自然科學在內。」
而到了20世紀末,英國女學者波斯奈特博士,在她《比較文學批評導論》一書的開頭也說:「對什麼是比較文學的簡明回答是,比較文學是關於跨越兩個以上文化的文本的跨學科研究,也是對跨越了時空的兩個以上文學相關模式的關系研究。」
可見,跨國族界、跨語言界和跨學科界的比較文學,是一門順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新興人文學科,它有自己的歷史,自己的體系,自己的任務,自己的特點與要求。它是產生於各國文學文化交往的基礎上,隨之發展而成熟,並與當今全球化時代認識同步的文學研究綜合性學科。
「比較文學」這個說法是法國的學者在一百多年前提出來的。在當時的歐洲,由於民族國家的形成,各國學者都致力於各自民族文學的整理和研究,研究的方法,是從社會背景,作家生平來詮釋作品,也就是所謂「知人論世」的套路。後來,法國的學者卻認為僅僅對國族文學的整理和研究是不夠的,文學的研究應當跨越國族的界限。德國的大詩人歌德(J.W.Goethe)支持這種超國界的視野,晚年甚至提出了「世界文學」的概念。然而不管是法國學者的「比較文學」還是歌德的「世界文學」,著眼點都在歐洲,這是需要說明的。法國的比較文學研究者從事的是一種「影響的研究「,關心的是一個國族的文學怎樣被另一個國族的文學家接受,模仿和創造性地轉化,追溯和清理文學跨越國族疆界旅行的軌跡。本世紀三、四十年代,留學西洋歸國的作家學者如梁宗岱、錢鍾書、陳銓等人都曾努力推動中國比較文學的研究,遺憾的是四九年以後中國大陸比較文學研究有相當一段時間的停滯,直到七十年代末才重新有了拓展,幸虧台灣和香港的學者不曾因政治的負面影響而使研究有所中斷。二戰以後,美國的比較文學學者提出了所謂「平行的研究」,即國別文學之間即使沒有發生過關系,照樣可以進行比較研究。所以莎氏比亞可以和湯顯祖比較,《紅樓夢》可以和《源氏物語》比較。比較文學研究甚至可以跨越學科,比如文學與音樂、與哲學、與宗教、與心理學甚至數學,都可以進行比較。中國的古詩中的一些名句中的美麗意象,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據說無非是在用文字圖解幾何學中的諸如「垂直」、「相切」的概念,而「騷人遙駐木蘭舟」和「萬戶搗衣聲」都可能在暗示性活動,所以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等等。近一、二十年來,比較文學研究又開始朝比較文化研究轉向,比如所謂後殖民批評,女性主義批評,性別批評等等。
Ⅵ 鵝籠書生的翻譯
陽羨的許彥在綏安山裡走時,遇到一個書生,年紀大約有十七八歲,躺在路旁,說自己腳痛,請求進入(許彥的)鵝籠中。許彥認為是玩笑(便打開鵝籠),書生就進入了籠子,那籠子沒有變大,書生也沒變小,真切和兩只鵝坐在一起,鵝也沒有受驚。許彥背著籠子走了,竟然不覺得重。走到一棵大樹下休息,書生才從籠子里出來對許彥說:「我想為你設便宴(以示感謝)。」許彥說:「好。」(書生)就從嘴裡吐出一個銅奩子,奩子中有豐盛的飯菜。……酒喝了數巡,(書生)對許彥說:「從前讓一個女人跟隨在我身邊。現在(我)想暫時邀請她來。」許彥說:「好。」(書生)又從嘴裡吐出一個女子,年紀大約有十五六歲,衣服華麗,容貌絕美,一同坐在宴上。一會兒書生醉倒了,那女子對許彥說:「(我)雖然嫁給書生做妻子,但實際上對他懷有怨恨,從前也偷來一個男子和我在一起,書生既然睡著了,暫時把他叫來,希望你不要(泄露此事)。」許彥說:「好。」女子從口中吐出一個男人,年紀大約有二十三四歲,也聰穎可愛,並同許彥寒暄暢敘。書生要睡醒了,女子吐出一鮮艷華美且可移動的屏風遮住書生,書生就留女子一同睡下。那男人對許彥說:「我雖然對這個女子有情,但也不是一心一意。從前我還偷得一個女子和我在一起,現在想暫時與她相見。希望你不要(泄露此事)。」許彥說:「好」。男人又從口中吐出一個女子,年紀大約二十幾歲,一起喝酒談笑了很久,聽見書生有動靜,男人說:「兩個人已經睡醒了。」因此將所吐的女子吞回口中。不一會兒,書生處的那個女子就出來了,對許彥說:「書生快要起來了!」然後將那男人吞進口中,單獨與許彥對坐。這樣以後書生起來後對許彥說:「這一小覺睡得太久了,讓你單獨坐著,很悶郁吧?天已經很晚了,應當與你告別。」便將那女子,器皿又全吞進口中,只留下一個二尺多的大銅盤,與許彥告別道:「沒有什麼慰藉你的,給你留著回憶吧!」太元年間許彥做蘭台令史,將那大銅盤送給侍中張散:張散看上面的銘文,說是東漢永平三年製作的。
Ⅶ 鵝籠的鵝籠書生
南朝 梁 吳均 《續齊諧記》載: 陽羨 許彥 負鵝籠而行,遇一書生以腳痛求寄籠中。至一樹下,書生出,從口中吐出器具餚饌,與 彥 共飲,並吐一女子共坐。書生醉卧,女子吐一男子。女子卧,男子復吐一女子共酌。書生欲覺,女子又吐錦帳遮掩書生,即入內共眠。男子另吐一女子酌戲。後次第各吞所吐,書生以銅盤一贈 彥 而去。情節乃據《舊雜譬喻經》改頭換面而成。後用作幻中生幻,變化無常之典。 清 吳騫 《序》:「昔 東晉 時 陽羨 許彥 ,遇鵝籠書生於 綏安山 下,離奇詭變,至今人稱道之。」亦省作「 鵝籠 」。 清 蒲松齡 《短禾行》:「世態 漁洋 已道盡,人間何事不鵝籠。」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然 陽羨 鵝籠,幻中出幻,乃轉輾相生,安知說此鬼者,不又即鬼耶?」
Ⅷ 求張曉風小說《人環》、1981年台北出版的台灣作家張曉風的小說《人環》,將許彥鵝籠的故事,演變為有心理
- -
Ⅸ 鵝籠書生的釋義
用作幻中生幻、變化無常之典。
Ⅹ 鵝籠書生的原文
壺中人陽羨書生
陽羨許彥於綏安山行,遇一書生,年十七八,卧路側,雲腳痛,求寄鵝籠中。彥以為戲言,書生便入籠,籠亦不更廣,書生亦不更小。宛然與雙鵝並坐,鵝亦不驚。彥籠而去,都不覺重。前行息樹下,書生乃出籠謂彥曰:「欲為君薄設。」彥曰:「善。」乃口中吐出一銅奩子,奩子中具諸餚饌。……酒數行,謂彥曰:「向將一婦人自隨。今欲暫邀之。」彥曰:「善。」又於口中吐一女子,年可十五六,衣服綺麗,容貌殊絕,共坐宴。俄而書生醉卧,此女謂彥曰:「雖與書生結妻,而實懷怨,向亦竊得一男子同行,書生既眠,暫喚之,君幸勿言。」彥曰:「善。」女子於口中吐出一男子,年可二十三四,亦穎悟可愛,乃與彥敘寒溫。書生卧欲覺,女子口吐一錦行障遮書生,書生乃留女子共卧。男子謂彥曰:「此女雖有情,心亦不盡,向復竊得一女人同行,今欲暫見之,願君勿泄。」彥曰:「善。」男子又於口中吐一婦人,年可二十許,共酌戲談甚久,聞書生動聲,男子曰:「二人眠已覺。」 因取所吐女人還納口中,須臾,書生處女乃出,謂彥曰:「書生欲起。」乃吞向男子,獨對彥坐。然後書生起謂彥曰:「暫眠遂久,君獨坐,當悒悒耶?日又晚,當與君別。」 遂吞其女子,諸器皿悉納口中,留大銅盤可二尺廣,與彥別曰:「無以藉君,與君相憶也。」彥大元中為蘭台令史,以盤餉侍中張散;散看其銘題,雲是永平三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