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穿越重生 > 古代養兒科舉小說

古代養兒科舉小說

發布時間:2022-01-25 16:56:24

A. 求10本小說或名著的簡介和喜歡看這本書的理由

(一)《巴黎聖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二)《悲慘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藝術風格,他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的現實。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醫治社會災難的良方。小說雖不乏現實主義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環境的描寫,象徵和對比手法的運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

(三)《名人傳》本書由羅曼·羅蘭的《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貝多芬傳》組成。傳記里的三人,雖然一是音樂家,一是雕塑家兼畫家,一是小說家,各有自己的園地,三部傳記都著重記載偉大的天才,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獻出了畢生精力。

(四)《格列佛游記》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優秀的諷刺小說之一。全書共分四卷。小說以第一人稱,通過主人公英國外科醫生格列佛周遊「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的奇遇,對18世紀前半期的英國進行了全面的諷刺和批判,抨擊了當時的議會、司法等方面的黑暗,揭露了英國統治者的殖民政策,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反抗精神,具有鮮明的民主主義思想特色。作品想像豐富,手法誇張,諷刺尖刻,語言朴實,用語簡潔。全書的虛構和細節的真實結合完美,具有深刻的批判現實主義力量,是開創英國文學史上諷刺傳統的代表作品之一。

(五)《紅樓夢》 《紅樓夢》一書,以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的愛情悲劇為主線,通過對「賈、史、王、薛」四大家族榮衰的描寫,展示了廣闊的社會生活視野,森羅萬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們稱《紅樓夢》內蘊著一個時代的歷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網路全書。

(六)《三國演義》通過集中描繪三國時代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斗爭,揭示了東漢末年社會現實的動盪和黑暗,譴責了封建統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難,表達了人民呼喚明君、呼喚安定的強烈願望。

(七)《水滸傳》宋朝統治者腐朽兇殘,宋江、魯智深等眾多好漢最終都因為種種不同原因而被迫在梁山落草為寇,揭桿起義。他們舉起義旗,打著替天行道,劫富濟貧的口號,殺遍大江南北,沉重地打擊了反動統治者的囂張氣焰,張揚了人民群眾的神勇鬥志,干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八)《父與子》這篇小說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是一部較成功的社會政治小說。小說通過描寫巴爾扎羅夫費涅奇卡和基爾沙諾夫的三角愛情,反映了先進青年的思想和保守貴族思想之間不可調和的斗爭,小說中的父輩和子輩正是以思想觀點為標志。作品描寫生動、細膩,含意深刻,給予讀者高度的藝術享受。

(九)《飛鳥集》共收詩325首,多來自《塵埃集》,本集實際是詩人的內心歷程的記錄,猶如旅途之鳥留下的一個個腳印。以進化論的觀點和樸素的辯證觀點,揭示了生活中的不少真理,流露了作者自身的神秘主義,宗教觀。

(十)《聊齋志異》文言短篇小說集。清蒲松齡作。分為十六卷,四百三十一篇。作者在大量搜羅民間奇異傳聞與借鑒前人之作的基礎上,通過自己豐富的想像,創作出不少優秀作品。以談狐說鬼的表現形式,揭露當時官場腐敗黑暗,暴露科舉制度的弊端及試官的昏庸無能,描寫人與狐鬼的戀愛故事,表現了青年男女沖破封建禮教束縛的理想光彩。

B. 中國古代科舉

科舉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選拔人才資源,而設置的一種考試制度,讓讀書人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學而優則仕的一種制度。 科舉制是由皇帝親自主持、以分科考試形式錄用人才的取士制度。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舉人才。隋煬帝時期正式設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隋文帝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系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他令"諸州歲貢三人"參加考試,合格者可以做官。據史載,開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開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四月,詔令文武官員有職事者,可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等10科舉人。大業五年(609年)正月,又詔令諸郡以「學業該通,才藝優洽」「膂力驕壯,超絕等倫」「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御」等4科舉人。大業年間,隋煬帝還設置明經,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這標志著科舉制正式誕生了。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並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歷史性的變化有過中肯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住,烏聚雲合。」
隋朝滅亡後,唐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采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宏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贊。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他即位後,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制度。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來源於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狀元便是郭子儀了。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他在位期間,曾在長安、洛陽宮殿八次親自面試科舉應試者,錄取很多很有才學的人。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以後成為定製。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范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范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對於屢考不第的考生,允許他們在遇到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叫特奏名。也可奏請皇帝開恩,賞賜出身資格,委派官吏,開後世恩科的先例。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制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乾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於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宋太祖還下令,考試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後,還要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於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後各代仿效,遂成定製。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一、兩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從宋代開始,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並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從隋唐開科取士之後,徇私舞弊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此,宋代統治者採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謄錄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宋太宗時,根據陳靖的建議,對殿試實行糊名制。後來,宋仁宗下詔省試、州試均實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後,還可以認識字畫。根據袁州人李夷賓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謄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這種制度,對於防止主考官徇情取捨的確產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於政治日趨腐敗,此項制度也就流於形式了。宋代在考試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沒有革除科舉的痼疾,反而使它進一步惡化。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革。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熙寧八年,宋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並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後來隨著政治斗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宋代的科考分為三級:解試(州試)、省試(由禮部舉行)和殿試。解試由各地方進行,通過的舉人可以進京參加省試。省試在貢院內進行,連考三天。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為臨時委派,並由多人擔任。考官獲任後要即赴貢院,不得與外界往來,稱為鎖院。考生到達貢院後,要對號入座,同考官一樣不得離場。試卷要糊名、謄錄,並且由多人閱卷。而殿試則於宮內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及定出名次。自宋代起,凡於殿試中進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經吏部選試。南、北宋三百二十年,總共開科一百一十八次。取進士二萬人以上。
蒙古人不著重開科取仕,滅宋後一度不舉辦科舉,至元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才再次開辦。 元代的科舉制度基本沿襲宋代,用「經義」、「經疑」為題述文。科舉分為地方的鄉試,和在京師進行的會試及殿試。元代科舉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應考;鄉試時只考兩場,要求相對較簡單。左榜供漢人、南人應考,鄉試時考三場,要求相對較嚴格。鄉試、會試考獲名單俱按種族分配。元朝自仁宗至順帝時滅亡止,科舉時辦時廢,共舉辦過十六次,取士一千餘人。但元科舉所選人材通常並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在元政府中產生的影響也不大。
元朝開始,蒙古人統治中原,科舉考試進入中落時期,但以四書試士,卻是元代所開的先例。 元朝滅亡後,明王朝建立,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明代統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明代以前,學校只是為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到了明代,進學校卻成為了科舉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國子監學習的,通稱監生。監生大體有四類:生員入監讀書的稱貢監,官僚子弟入監的稱蔭監,舉人入監的稱舉監,捐資入監的稱例監。監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別是明初,以監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員的多不勝舉。明成祖以後,監生直接做官的機會越來越少,卻可以直接參加鄉試,通過科舉做官。參加鄉試的,除監生外,還有科舉生員。只有進入學校,成為生員,才有可能入監學習或成為科舉生員。明代的府學、州學、縣學、稱作郡學或儒學。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進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俗稱秀才。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叫童試,也叫小考、小試。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學政又名提督學院,故稱這級考試為院試。院試合格者稱生員,然後分別分往府、州、縣學學習。生員分三等,有廩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給膳食的稱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定員以外增加的稱增廣生員,科稱增生;於廩生、增生外再增名額,附於諸生之末, 稱為附學生員,科稱附生。考取生員,是功名的起點。一方面、各府、州、縣學中的生員選拔出來為貢生,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成為監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學官舉行歲考、科考兩級考試,按成績分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稱科舉生員。因此,進入學校是科舉階梯的第一級。明代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主持鄉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官員若幹人。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寅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由於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級的官員擔任。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殿試在會試後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明憲宗成化八年起,改為三月十五。應試者為貢士。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明代連中三元者僅洪武年間的黃觀和正統年間的商輅二人而已。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庶吉士出身的人升遷很快,英宗以後,朝廷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明代鄉試、會試頭場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決於八股文的優劣。所以,一般讀書人往往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即所謂代聖賢立言。格式也很死。結構有一定程式,字數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對偶。八股文也稱制義、制藝、時文、時藝、八比文、四書文。八股文即用八個排偶組成的文章,一般分為六段。以首句破題,兩句承題,然後闡述為什麼,謂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個段落,每個段落各有兩段。篇末用大結,稱復收大結。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經義演變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極大,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同時也把科舉考試制度本身引向絕路。明末著名學者顧炎武憤慨地說:「八股盛而《六經》微,十八房興而二十一史廢」。又說:「愚以為八股之害,甚於焚書。」
清代的科舉制度與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貫徹的是民族歧視政策。滿族人享有種種特權,做官不必經過科舉途徑。清代科舉在雍正前分滿漢兩榜取士,旗人在鄉試、會試中享有特殊的優特,只考翻譯一篇,稱翻譯科。以後,雖然改為滿人、漢人同試,但參加考試的仍以漢族人為最多。科舉制發展到清代,日趨沒落,弊端也越來越多。清代統治者對科場舞弊的處分雖然特別嚴厲,但由於科舉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舉制終於消亡。清人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儒生或童生,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清代有府學、州學和縣學,統稱為儒學)。儒學和孔廟在一起,稱為學宮。生員「入學」後即受教官(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的管教。清初生員尚在學宮肄業(有月課和季考,後來變成有名無實了),又稱為生,俗稱秀才。這是「功名」的起點。生員分為三種:成績最好的是廩生,有一定名額,由公家發給糧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額;新「入學」的稱為附生。每年由學政考試,按成績等第依次升降。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參加鄉試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稱「亞元」。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後一般要舉行復試。以上各種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餘諸進士再參加朝考,考論詔奏議詩賦,選擅長文學書法的為庶吉士,其餘分別授主事(各部職員)、知縣等(實際上,要獲得主事、知縣等職,還須經過候選、候補,有終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內特設的教習館(亦名庶常館)肄業三年期滿舉行「散館」考試,成績優良的分別授翰林院編修、翰林院檢討(原來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編修、原來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檢討),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或分發到各省任知縣。清代的科舉考試制度分兩個階段,一個是科舉的初步考試,一個是科舉的正式考試。科舉的初步考試有這么三種,一種叫童試,一種叫歲試,一種叫科試。童試,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開始應初試的時候稱做「童生」,童生經過一定的考試選拔,在縣裡面選拔了以後到督學進行考試,督學考試合格就可以稱做「秀才」了。范進是多年的童生,最後終於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這也是一個選優的過程,這叫「歲試」。每三年還要參加一次大的考試,叫「科試」。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為了推舉舉人考試的資格,通過這個考試的提名,便有資格參加舉人的考試。范進剛好趕上童試這一年也是科試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試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資格參加舉人的考試。這是科舉的初步考試。接下來是科舉的正式考試,它也有三種:鄉試、會試、殿試。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這四個年中的八月舉行鄉試。鄉試考中了以後就稱為舉人,舉人實際上是候補官員,有資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舉制度規定,舉人可以到吏部注冊,可以取得一定官職,可以當縣官了。當然這個職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額。舉人的名額很少,那麼舉人當中候補做官的人就更少了,這樣就往往有候補官。這是第一種鄉試。接下來是會試。會試是緊接著鄉試,在第二年的二月份舉行。鄉試是頭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試,叫「春試」,這就是會試。會試如果考中了,稱為貢士,貢士每年的名額大概有300名左右。會試考完以後還要進行第三場考試殿試,在會試以後的第二個月,大概在4月份前後。殿試是皇帝在太和殿親自考試,考中後就是欽定的進士,可以直接做官了。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里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後來又叫八股。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它關繫到一個人能不能陞官,能不能科舉考試中進士陞官。所以在小說中說:「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漢」是指漢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詩,漢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詩歌也好,都不如當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時的人們都一門心思地撲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開科舉考試的大門。

C. 古代一朝科舉成名,為攀權貴便拋妻棄子的都有誰

要說中科舉後拋棄妻子的第一人那肯定是陳世美了,而且他不止是拋棄了,還為了以絕後患,派人追殺秦香蓮和他的親骨肉,其行為可真是枉為人夫,枉為人父。當然他這樣的人最後也得到了該有的懲罰,被包拯殺死在虎頭鍘下!

這件事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做陳世美一樣的人。即使有一天你有錢有勢了,也不要忘本,要不然,最後還是會受到該有的懲罰。

D.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

1、科舉制的創立:隋朝
(1)背景: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不利於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官,為改變此弊端,隋朝創立了一種新的選官制度。
(2)創立: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正式設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2、科舉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時,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科目;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的考試內容。

3、科舉制度的演變:明清時期實行八股取士,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

4、科舉制度的廢除:清朝末年,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
評價:

積極影響:改善了用人制度,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是促進了唐詩的繁榮。
消極影響:明清時期的八股取士,嚴重束縛了人們思想,阻礙了科技和社會進步。

出自:中國古代史專題復習(附答案)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E. 女穿男穿越小說。、求的是好文

下面那位你SB了,我來介紹幾本,主角都是受或攻:《日暮含煙煙欲收》,現代重生文,父子文,主角受,年上《重生之飛花落照舍惜》,現代重生文,父子文,有點虐。主角受。
《笑忘書》穿越,父子文。沒看完
《鳳霸天下》,穿越,很經典很不錯,不過還是提醒一下,該女穿的是總攻。。。
《笑夢》,穿越NP,沒看完,主角大概應該是受。
《重生變成小可愛》,現代重生文,主角受,攻是青梅竹馬,(被車禍撞死的那個,只不過真的沒死啊)
《誤入狼口》,現代重生文,主角受,一受三攻(主角哥哥那個攻不算)
《青蓮記事》,穿越文,主角受。《穿越之萬受無疆》有兩本,一本作者是雪裡紅妝,一本作者是亦申。兩本書主角都是受。《醉笑陪君三千場 》女穿男。NP、攻《東邊雨》女穿男、攻
《秋葉無心》女穿男、父子、年上
《守愛一生》女穿男、互攻
《半生石》女穿男、互攻
《斜陽若影》女穿男、法醫穿、受【經典】
《左轉愛,右轉情》女穿男、繼父子,主角受,和青梅竹馬有一點小曖昧

《絕處逢生 》父子文、女變男,主角應該是受
《風過舞流雲》女穿男、NP、攻
《我是神獸不是神受》女穿男、穿成朱雀、一受N攻【汗.....】
《移世情緣》女穿男、受
《千山看斜陽》女穿男、受
《御守玉》女穿男、NP、攻
《冷香》
《晉陽公子》
《合縱天下》女穿男、NP、攻
《無禁 》女穿男、NP、攻
《誰主沉浮》
《情陷靜天》女穿男、NP、攻
《武三思》女穿男、父子

F. 有關古代科舉考試

你好:
關於科舉的發展,樓上的大蝦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我就不羅嗦了,總之就是起源於隋,完備於唐,發展於宋,鼎盛於明(改為八股文),廢除於清(清光緒年間廢除).
這里補充一點其他的(個人總結)
關於科舉考試的分類(清朝時期的):
科舉考試:
1.童子試:
① 縣試(需要5人保舉,其中4百姓,1秀才)(由縣令出題主考)
② 府試(需要6人保舉,其中4百姓,2秀才)(由知府出題主考)
③ 院試(由中央派來的學政出題主考)
(全部通過獲得「生員」稱號,俗稱「秀才」)
2.正試:
① 鄉試(鄉試第一獲得「解元」稱號,其餘獲得「舉人」稱號)
② 會試(會試第一獲得「會元」稱號,其餘獲得「貢士」稱號(俗稱「貢生」))
③ 殿試(殿試第一獲得「狀元」稱號,第二獲得「榜眼」稱號,第三獲得「探花」稱號。此三名合稱「一甲」)(第四到第十合稱「二甲」)
(只有獲得「秀才」稱號後才有資格參加正試)
3.戲子、罪犯、丁憂(父母死亡三年之內的人)不得參加考試
父為主考官的也不得參加考試
4.同時拿到「解元」、「會元」、「狀元」叫「連中三元」,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不超過5個

以上是我的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G. 古代的讀書人,如果不參加科舉,還有哪些人生可以選擇

古代的科舉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對官場的壟斷,使得無數平民百姓,可以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很多人為了改變自身及家族的命運,窮其一生都在讀書,即使屢次落榜,他們也從未放棄。

那麼對於古代的讀書人來說,是否科舉就是唯一的出路呢?如果不參加科舉的話,他們還有哪些人生可以選擇呢?

一、當幕僚

讀書人參加科舉,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夠得到皇帝重用,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抱負。可如果事實證明,自己與皇帝無緣的話,那麼成為地方大員的幕僚,也是不錯的選擇。

五、著書立說

歷史上有很多人,明明很有才華,可就是考不上功名。有的人會選擇繼續堅持,但有的人在看不到希望的情況下,則會選擇另一條路,就是將自己一生的才學,通過著書立說流傳下去。這樣做既不會讓自己的才華淹沒在歷史中,同樣能夠達到青史留名的目的。

就比如吳承恩在科舉中屢受挫折,仕途也不順,最後他便閉門著書,就有了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同樣,蒲松齡也是屢試不中,這才有了廣受歡迎的志怪小說《聊齋志異》。

由此可見,古代的讀書人除了科舉,還是有很多人生可以選擇的。當然這些選擇,最後能走出什麼樣的路,就要看個人能力了。但歸根結底,對於大多數讀書人來說,科舉仍然是他們首要的人生選擇。

H. 古代科舉考試的題目及優秀的文章答案

看到一份嘉靖41年的會試考卷,第一場是四書五經;第三場是策論。有意思的是第二場,考應用文寫作:
要替永平18年(漢明帝駕崩年份)的漢明帝擬一道詔書,號召群臣表忠心
替乾元元年的唐肅宗擬一道誥,封郭子儀為中書令;
替永樂2年的大臣們寫一份賀表給皇上,背景是周王朱橚向朝廷進獻騶虞一隻——據說不是雪豹就是熊貓。
除此之外,還列舉了五種公務場景,要求寫出五條公文判語。
①舉用有過官吏
②卑幼私擅用財
③監臨勢要中鹽
④邊境申索軍需
⑤織造違禁段匹
這已經不只是應用文寫作,該算文綜了,只讀死書的人很難過關。
就拿唐肅宗那道題來說,考生除了得掌握誥文寫法之外,還得了解安史之亂的背景、時間節點以及郭子儀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而且這里頭還有一個坑,那會兒唐玄宗還沒死,被強行太上皇了。所以誥文里的遣詞用句,既得把安史之亂的責任落實到先皇頭上,又得保持皇家體面不致露骨,核心思想就是:
委婉地表達出我爹弄出的一堆爛攤子所以我得委派一個人幫著擦屁股——如何曲筆,如何粉飾,如何正面地表達一件負面的事情,其中精深微妙之處,揣摩透了,可以妙用無窮。
所以能考出來的,都是人精:狀元申時行,榜眼王錫爵,探花余有丁,後來萬曆十年他們仨都進了內閣,一科一甲同閣,這是絕無僅有的一次。

I. 求一篇關於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利弊的文章

中學學過的一篇《范進中舉》。

范進進學回家,母親,妻子俱各歡喜。正待燒鍋做飯,只見他丈人胡屠戶,手裡拿著一副大腸和一瓶酒,走了進來。范進向他作揖,坐下。胡屠戶道:"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積了甚麼德,帶挈你中了個相公,我所以帶個酒來賀你。"范進唯唯連聲,叫渾家把腸子煮了,燙起酒來,在茅草棚下坐著。母親自和媳婦在廚下造飯。胡屠戶又吩咐女婿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個體統來。比如我這行事里,都是些正經有臉面的人,又是你的長親,你怎敢在我們跟前裝大?若是家門口這些做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頭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這就是壞了學校規矩,連我臉上都無光了。你是個爛忠厚沒用的人,所以這些話我不得不教導你,免得惹人笑話。"范進道:"岳父見教的是。"胡屠戶又道:"親家母也來這里坐著吃飯。老人家每日小菜飯,想也難過。我女孩兒也吃些。自從進了你家門,這十幾年,不知豬油可曾吃過兩三回哩!可憐!可憐!"說罷,婆媳兩個都來坐著吃了飯。吃到日西時分,胡屠戶吃的醺醺的。這里母子兩個,千恩萬謝。屠戶橫披了衣服,腆著肚子去了 次日,范進少不得拜拜鄉鄰。魏好古又約了一班同案的朋友,彼此來往。因是鄉試年,做了幾個文會。不覺到了六月盡間,這些同案的人約范進去鄉試。范進因沒有盤費,走去同丈人商議,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罵了個狗血噴頭,道:"不要失了你的時了!你自己只覺得中了一個相公,就'癩蝦蟆想吃起天鵝肉'來!我聽見人說,就是中相公時,也不是你的文章,還是宗師看見你老,不過意,舍與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爺來!這些中老爺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見城裡張府上那些老爺,都有萬貫家私,一個個方面大耳?像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拋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趁早收了這心,明年在我們行里替你尋一個館,每年尋幾兩銀子,養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經!你問我借盤纏,我一天殺一個豬還賺不得錢把銀子,都把與你去丟在水裡,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風!"一頓夾七夾八,罵的范進摸門不著。辭了丈人回來,自心裡想:"宗師說我火候已到,自古無場外的舉人,如不進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因向幾個同案商議,瞞著丈人,到城裡鄉試。出了場,即使回家。家裡已是餓了兩三天。被胡屠戶知道,又罵了一頓。
到出榜那日,家裡沒有早飯米,母親吩咐范進道:"我有一隻生蛋的母雞,你快拿到集上去賣了,買幾升米來煮餐粥吃,我已是餓的兩眼都看不見了。"范進慌忙抱了雞,走出門去。才去不到兩個時候,只聽得一片聲的鑼響,三匹馬闖將來。那三個人下了馬,把馬拴在茅草棚上,一片聲叫道:"快請范老爺出來,恭喜高中了!"母親不知是甚事,嚇得躲在屋裡;聽見了,方敢伸出頭來,說道:"諸位請坐,小兒方才出去了。"那些報錄人道:"原來是老太太。"大家簇擁著要喜錢。正在吵鬧,又是幾匹馬,二報、三報到了,擠了一屋的人,茅草棚地下都坐滿了。鄰居都來了,擠著看,老太太沒奈何,只得央及一個鄰居去尋他兒子。
那鄰居飛奔到集上,一地裡尋不見;直尋到集東頭,見范進抱著雞,手裡插個草標,一步一踱的,東張西望,在那裡尋人買。鄰居道:"范相公,快些回去!你恭喜中了舉人,報喜人擠了一屋裡。"范進道是哄他,只裝不聽見,低著頭往前走。鄰居見他不理,走上來,就要奪他手裡的雞。范進道:"你奪我的雞怎的?你又不買。"鄰居道:"你中了舉了,叫你家去打發報子哩。"范進道:"高鄰,你曉得我今日沒有米,要買這雞去救命,為甚麼拿這話來混我?我又不同你頑,你自回去罷,莫誤了我賣雞。"鄰居見他不信,劈手把雞奪下,摜在地下,一把拉了回來。報錄人見了道"好了,新貴人回來了。"正要擁著他說話,范進三兩步走進屋裡來,見中間報帖已經升掛起來,上寫道:"捷報貴府老爺范諱進高中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京報連登黃甲。"
范進不看便罷,看了一遍,又念一啟蒙,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後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將幾口開水灌了過來。他爬將起來,又拍著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著,不由分說,就往門外飛跑,把報錄人和鄰居嚇了一跳。走出大門不多路,一腳踹在塘里,掙起來,頭發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眾人拉他不住,拍著笑著,一直走到集上去了。眾人大眼望小眼,一齊道:"原來新貴人歡喜瘋了。"老太太哭道:"怎生這樣苦命的事!中了一個甚麼舉人,就得了這拙病!這一瘋了,幾時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這樣的病!卻是如何是好?"眾鄰居勸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們而今且派兩個人跟定了范老爺。這里眾人家裡拿些雞蛋酒米,且管待了報子上的老爹們,再為商酌。"
當下眾鄰居有拿雞蛋來的,有拿白酒來的,也有背了斗米來的,也有捉兩只雞來的。娘子哭哭啼啼,在廚下收拾齊了,拿在草棚下。鄰居又搬些桌凳,請報錄的坐著吃酒,商議他這瘋了,如何是好。報錄的內中有一個人道:"在下倒有一個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眾人問:"如何主意?"那人道:"范老爺平日可有怕的人?他只因歡喜狠了,痰湧上來,迷了心竅。如今只消他怕的這個人來打他一個嘴巴,說'這報錄的話都是哄你的,你並不曾中。'他這一嚇,把痰葉了出來,就明白了。"眾鄰都拍手道:"這個主意好得緊,妙得緊!范老爺怕的,莫過於肉案上的胡老爹。好了!快尋胡老爹來。他想還不知道,在集上賣肉哩。"又一個人道;"在集上賣肉,他倒好知道了;他從五更鼓就往東頭集上迎豬,還不曾回來。快些迎著去尋他。"
一個人飛奔去迎,走到半路,遇著胡屠戶來,後面跟著一個燒湯的二漢,提著七八斤肉,四五千錢,正來賀喜。進門見了老太太,老太太大哭著告訴了一番。胡屠戶詫異道:"難道這等沒福?"外邊人一片聲請胡老爹說話。胡屠戶把肉和錢交與女兒,走了出來。眾人如此這般,同他商議。胡屠戶作難道:"雖然是我女婿,如今卻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我聽得齋公們說:打了天上的星宿,閻王就要拿去打一百鐵棍,發在十八層地獄,永不得翻身。我卻是不敢做這樣的事!"鄰居內一個尖酸的人說道:"罷么!胡老爹,你每日殺豬的營生,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閻王也不知叫判官的簿子上記了你幾千鐵棍;就是添上這一百棍,也打甚麼要緊?只恐鐵棍打完了,也算不到這筆帳上來。或者你教好了女婿的病,閻王敘功,從地獄里把你提上第十七層來,也不可知。"報錄的人道:"不要只管講笑話。胡老爹,這個事須是這般,你沒奈何,權變一權變。"屠戶被眾人局不過,只得連斟兩碗酒喝了,壯一壯膽,把方才這些小心收起,將平日的凶惡樣子拿出來,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眾鄰居五六個都跟著走。老太太趕出來叫道:"親家,你只可嚇他一嚇,卻不要把他打傷了!"眾鄰居道:"這自然,何消吩咐。"說著,一直去了。
來到集上,只見范進正在一個廟門口站著,散著頭發,滿臉污泥,鞋都跑掉了一隻,兀自拍著掌,口裡叫道:"中了!中了!"胡屠戶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說道:"該死的畜生!你中了甚麼?"一個嘴巴打將去。眾人和鄰居見這模樣,忍不住的笑。不想胡屠戶雖然大著膽子打了一下,心裡到底還是怕的,那手早顫起來,不敢打到第二下。范進因這一嘴馬,卻也打暈了,昏倒在地。眾鄰居一齊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漸漸喘息過來,眼睛明亮,不瘋了。眾人扶起,借廟門口一個外科郎中的板凳上坐著。胡屠戶站在一邊,不覺那隻手隱隱的疼將起來;自己看時,把個巴掌仰著,再也彎不過來。自己心裡懊惱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薩計較起來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連忙向郎中討了個膏葯帖著。
范進看了眾人,說道:"我怎麼坐在這里?"又道:"我這半日,昏昏沉沉,如在夢里一般。"眾鄰居道:"老爺,恭喜高中了。適才歡喜的有些引動了痰,方才吐出幾口痰來了,好了。快請回家去打發報錄人。"范進說道:"是了。我也記得是中的第七名。"范進一面自綰了頭發,一面問郎中借了一盆水洗洗臉。一個鄰居早把那一隻鞋尋了來,替他穿上。見丈人在跟前,恐怕又要來罵。胡屠戶上前道:"賢婿老爺,方才不是我敢大膽,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來勸你的。"鄰居內一個人道:"胡老爹方才這個嘴巴打的親切,少頃范老爺洗臉,還要洗下半盆豬油來!"又一個道:"老爹,你這手明日殺不得豬了。"胡屠戶道:"我那裡還殺豬!有我這賢婿,還怕後半世靠不著也怎的?我每常說,我的這個賢婿,才學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裡頭那張府、周府的這些老爺,也沒有我女婿這樣一個體面的相貌。你們不知道,得罪你們說,我小老這一雙眼睛,卻是認得人的。想著先年,我小女在家裡長到三十多歲,多少有錢的富戶要和我結親,我自己覺得女兒像有些福氣的,畢竟要嫁與個老爺,今日果然不錯!"說罷,哈哈大笑。眾人都笑起來。看著范進洗了臉,郎中又拿茶來吃了,一同回家。范舉人先走,屠戶和鄰居跟在後面。屠戶見女婿衣裳後襟滾皺了許多,一路低著頭替他扯了幾十回。
到了家門,屠戶高聲叫道:"老爺回府了!"老太太迎著出來,見兒子不瘋,喜從天降。眾人問報錄的,已是家裡把戶送來的幾千錢打發他們去了。范進拜了母親,也拜了丈人。胡屠戶再三不安道:"些須幾個錢,不夠我賞人。"范進又謝了鄰居。正待坐下,早看見一個體面的管家,手裡拿著一個大紅全帖,飛跑了進來:"張老爺來拜新中的范老爺。"說畢,轎子已是到了門口。胡屠戶忙躲進女兒房裡,不敢出來。鄰居各自散了。
范進迎了出去,只見那張鄉紳下了轎進來,頭戴紗帽,身穿葵花色圓領、金帶、皂靴。他是舉人出身,做過一任知縣的,別號靜齋,同范進讓了進來,到堂屋內平磕了頭,分賓主坐下。張鄉紳攀談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親近。"范進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無緣,不曾拜會。"張鄉紳道:"適才看見題名錄,貴房師高要縣湯公,就是先祖的門生,我和你是親切的世弟兄。"范進道:"晚生僥幸,實是有愧。卻幸得出老先生門下,可為欣喜。"張鄉紳四面將眼睛望了一望,說道:"世先生果是清貧。"隨在跟的家人手裡拿過一封銀子來,說道:"弟卻也無以為敬,謹具賀儀五十兩,世先生權且收著。這華居其實住不得,將來當事拜往,俱不甚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東門大街上,三進三間,雖不軒敞,也還干凈,就送與世先生;搬到那裡去住,早晚也好請教些。"范進再三推辭,張鄉紳急了,道:"你我年誼世好,就如至親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見外了。"范進方才把銀子收下,作輯謝了。又說了一會,打躬作別。胡屠戶直等他上了轎,才敢走出堂屋來。
范進即將這銀子交與渾家打開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細絲錠子,即便包了兩錠,叫胡屠戶進來,遞與他道:"方才費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錢來。這六兩多銀子,老爹拿了去。"屠戶把銀子攥在手裡緊緊的,把拳頭舒過來,道:"這個,你且收著。我原是賀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進道:"眼見得我這里還有幾兩銀子,若用完了,再來問老爹討來用。"屠戶連忙把拳頭縮了回去,往腰裡揣,口裡說道:"也罷,你而今相與了這個張老爺,何愁沒有銀子用?他家裡的銀子,說起來比皇帝家還多些哩!他家就是我賣內的主顧,一年就是無事,肉也要四五千斤,銀子何足為奇!"又轉回頭來望著女兒,說道:"我早上拿了錢來,你那該死行瘟的兄弟還不肯,我說:'姑老爺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銀子送上門來給,只怕姑老爺還不希罕。'今日果不其然!如今拿了銀子家去,罵死這砍頭短命的奴才!"說了一會,千恩萬謝,低著頭,笑迷迷的去了。

選自 吳敬梓《儒林外史》

閱讀全文

與古代養兒科舉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黃河東流去小說在線閱讀 瀏覽:104
短篇小說如何概論內容 瀏覽:393
現代穿越男主是總裁女尊小說 瀏覽:746
丁墨免費完整小說 瀏覽:491
唐穎小的小說城府全文免費閱讀 瀏覽:322
超級手機抽獎系統小說 瀏覽:45
折草記有聲小說 瀏覽:339
有沒有細致描繪古代生活的小說 瀏覽:437
女主角是夏朵的小說 瀏覽:976
仙俠小說已完結小說排行榜 瀏覽:214
武俠系統小說主角白凡 瀏覽:400
後宮獨寵的小說推薦 瀏覽:613
主角苦逼的玄幻小說 瀏覽:272
愛格完結小說百度 瀏覽:300
主角和小賣部老闆啪啪的小說 瀏覽:412
簡言季深的小說叫什麼名字 瀏覽:605
都市主角重生小說 瀏覽:611
現在公務員可以寫小說么 瀏覽:14
小說妖媚全文閱讀目錄 瀏覽:968
軍婚寶寶小說免費完結 瀏覽: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