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穿越重生 > 古代小說中的時間表達

古代小說中的時間表達

發布時間:2022-01-26 00:19:56

A. 古代人如何形容日期和時間

歷史上,中國古人的記時方法,主要有十六時辰制、十時辰制、百刻制、十二時辰制、以及隨佛教傳入的六十點法等。這里說的「時辰」,指的是時段。

古代自唐以後將十二個時辰分為初、正兩個部分,午時三刻即午正三刻(非午初三刻)但是這種午正三刻並非是中午陽氣最盛的時候,最接近中午陽氣最盛的時候是午初三刻,即現在的十一時四十五分朔:農歷每月初一叫作「朔日」。

朔日月球運行至太陽和地球之間,跟太陽同時出沒。因為月光其實反射的是太陽的光線,所以天是看不到月光的。這種月相就叫作「朔」、「朔月」或是「新月」。又,新月也指月初形狀如鉤的月亮。

望:農歷每月十五日(因為天體軌道會有小角度偏移,所以十六日和十七日也是可能的)叫作「望日」。望日地球運行至月球和太陽之間,當太陽西下時,月亮恰好東升。月亮可以全面反射太陽光,所以在地球上看起來是圓月,這種月相就叫作「望」、「望月」或是「滿月」。

晦:農歷每月的最後一天。從某月的末一天到下月的第一天,或是指從天黑到天明,我們可以說「晦朔」。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蟲(藏伏土中只蟲)始振,魚陟負冰,獺祭魚,雁候北,草木萌動。

(1)古代小說中的時間表達擴展閱讀:

十進制是自然而然的選擇,因此早期的歷法、時間才用了十進制。陰陽五行歷,屬於十月太陽歷;十時辰制,則是時間的十進制劃分。在十時辰的使用早期,選擇了若干關鍵性的自然現象、生物反射、生活習慣作為時間的節點,幫助人們認知時間。到後來,才逐漸轉變為使用數字、或天乾等代碼來表述。

據《隋書.天文志》,白天的五個時間節點為:朝、禺、中、晡、夕;夜晚的五個時間節點為:甲、乙、丙、丁、戊。夜晚的五個時間節點,逐漸轉變為夜間安全巡邏時的附加授時節點,稱為五鼓、五更,一直延續到清末。

百刻制是十時辰制的進一步劃分,即把十時辰進一步劃分成均衡的一百刻。百刻制可能起源於商代,有出土的漢代日晷,盤面上的刻度為一百刻中可能用到的69刻。另一方面,人們對時間測量精度的要求及百刻制的提出,推動了銅壺滴漏的產生(畢竟百等分圓周,對於兩千年前的古人來說,難度不小)。

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復,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十六時辰制是歷算的副產品。中國早期的歷法,從陰陽五行歷轉變為四時八節歷,歷算過程中,將一年切分為十二個月時,會出現以16為分母的分數。古代人很早就認識到,一年的長度為365又1/4天,切分為12個月,則每個月30又7/16天。十六時辰制,就是配合歷算而進行的時間劃分。

《淮南子·天文訓》中有記錄十六時辰的十六個時間節點中的十五個: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晡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

B. 中國古代的時間用語有哪些

中國古代的時間用語有哪些回答:

我們現在用小時和分秒來計算時間,一天有二十四小時,一小時等於六十分鍾,一分鍾等於六十秒,還有一刻鍾(十五分鍾)等提法,都是相當精確的。可是在西方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我們祖先的計時方法是不一樣的,由此也有了中國自己的計時用語。
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他們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並給每一個「時辰」取名,也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日「時辰」從子時(相當於現在我們說的夜裡十一點鍾到一點鍾)開始,到亥時(相當於夜裡九點鍾到十一點鍾)結束。古人說一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半個「時辰」就是一個小時。「時辰」是古人記時方法中相對精確的。
古人計時也說「刻」,這一時間概念源自於中國古老的計時工具日晷和漏壺。日晷是在一圓盤當中垂直豎立一桿,利用陽光下立竿投影的移動來記時,並以盤上刻痕為時間標記,即所謂的「晷度曰刻」(見《古今韻會舉要》)。漏壺也是利用刻度計時的。漏壺有不同樣式,但都以壺內箭標的上浮或下沉來顯示時間,箭標上有刻度,所以漏壺也稱為漏刻。
最初用漏壺計時,一晝夜有一百「刻」,故古人言中的「刻」和我們現在說的一刻鍾在時間長短上是有出入的,直到清代改一百刻為九十六刻才完全等同現在說的十五分鍾。至於古人說的「一時一刻」(或「一時三刻」),和我們現在說的「一時半會兒」一樣,並非精確的時間,只是表示「短時間」的意思。
在明清小說中我們常看到有用「一盞茶」和「一炷香」來表示時間的,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在沒有專門計時用具的情況下,古人用做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來作為計時的單位,而這件事又必須是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並容易在人們頭腦中形成時間概念的。
中國人自古就有喝茶的習慣,所以用喝茶的時間來計時是很自然的。古人稱喝茶喝酒用的小杯子為「盞」,所以才叫做「一盞茶」時間。寺廟是老百姓常去的地方,燒香又是寺廟里最常見的宗教儀式,所以燃燒「一炷香」的時間也成了人們常用的表達時間段的用語。
無論「一盞茶」還是「一炷香」時間,指的都是大致的時間。喝一盞茶時間可長可短,一般是在茶涼之前喝完;香也有長短,燃盡的時間也無一定,但一般認為是在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左右,應該比「一盞茶」的時間長。
「歇」也是古人表示時間的用詞,有「一歇」和「半歇」的說法,意思差不多,都是「一會兒」的意思。例如《水滸傳》十五回,說阮小二哥幾個把「三隻船廝並著劃了一歇,早到那個水閣酒店前」;二十三回中又說武松「半歇兒把大蟲打作一堆」。如今在江南的一些方言中仍保留了「歇」的這一層意思,如上海話「一歇歇」,意為短時間。
古人將夜裡的時間劃分為「五更」,用敲擊梆子來表示「更」時的轉換。每更約兩個小時,稱為一個「更次」,而它也就成為人們夜間計時的用語。例如,《水滸傳》第十回說林沖「投東去了兩個更次,身上單寒,當不過那冷。」
此外,在佛教經典中,也有一些特殊的表示時間的用語,如「彈指」、「瞬」、「念」、「剎那」等。「彈指」指捻彈手指作聲,比喻時間很短,其餘三者就更短了,有說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念」為「一瞬」。「剎那」最短,一說九十「剎那」為一「念」,也有說是六十「剎那」。
這些佛學中的時間概念是無法用作實際計時的,但卻對中國的文化和文字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至今人們還在使用它們所代表的時間意境,如「一剎那」、「一念之差」、「瞬息萬變」、「彈指一揮間」等。
我們現在用小時和分秒來計算時間,一天有二十四小時,一小時等於六十分鍾,一分鍾等於六十秒,還有一刻鍾(十五分鍾)等提法,都是相當精確的。可是在西方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我們祖先的計時方法是不一樣的,由此也有了中國自己的計時用語。
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他們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並給每一個「時辰」取名,也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日「時辰」從子時(相當於現在我們說的夜裡十一點鍾到一點鍾)開始,到亥時(相當於夜裡九點鍾到十一點鍾)結束。古人說一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半個「時辰」就是一個小時。「時辰」是古人記時方法中相對精確的。
古人計時也說「刻」,這一時間概念源自於中國古老的計時工具日晷和漏壺。日晷是在一圓盤當中垂直豎立一桿,利用陽光下立竿投影的移動來記時,並以盤上刻痕為時間標記,即所謂的「晷度曰刻」(見《古今韻會舉要》)。漏壺也是利用刻度計時的。漏壺有不同樣式,但都以壺內箭標的上浮或下沉來顯示時間,箭標上有刻度,所以漏壺也稱為漏刻。
最初用漏壺計時,一晝夜有一百「刻」,故古人言中的「刻」和我們現在說的一刻鍾在時間長短上是有出入的,直到清代改一百刻為九十六刻才完全等同現在說的十五分鍾。至於古人說的「一時一刻」(或「一時三刻」),和我們現在說的「一時半會兒」一樣,並非精確的時間,只是表示「短時間」的意思。
在明清小說中我們常看到有用「一盞茶」和「一炷香」來表示時間的,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在沒有專門計時用具的情況下,古人用做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來作為計時的單位,而這件事又必須是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並容易在人們頭腦中形成時間概念的。
中國人自古就有喝茶的習慣,所以用喝茶的時間來計時是很自然的。古人稱喝茶喝酒用的小杯子為「盞」,所以才叫做「一盞茶」時間。寺廟是老百姓常去的地方,燒香又是寺廟里最常見的宗教儀式,所以燃燒「一炷香」的時間也成了人們常用的表達時間段的用語。
無論「一盞茶」還是「一炷香」時間,指的都是大致的時間。喝一盞茶時間可長可短,一般是在茶涼之前喝完;香也有長短,燃盡的時間也無一定,但一般認為是在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左右,應該比「一盞茶」的時間長。
「歇」也是古人表示時間的用詞,有「一歇」和「半歇」的說法,意思差不多,都是「一會兒」的意思。例如《水滸傳》十五回,說阮小二哥幾個把「三隻船廝並著劃了一歇,早到那個水閣酒店前」;二十三回中又說武松「半歇兒把大蟲打作一堆」。如今在江南的一些方言中仍保留了「歇」的這一層意思,如上海話「一歇歇」,意為短時間。
古人將夜裡的時間劃分為「五更」,用敲擊梆子來表示「更」時的轉換。每更約兩個小時,稱為一個「更次」,而它也就成為人們夜間計時的用語。例如,《水滸傳》第十回說林沖「投東去了兩個更次,身上單寒,當不過那冷。」
此外,在佛教經典中,也有一些特殊的表示時間的用語,如「彈指」、「瞬」、「念」、「剎那」等。「彈指」指捻彈手指作聲,比喻時間很短,其餘三者就更短了,有說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念」為「一瞬」。「剎那」最短,一說九十「剎那」為一「念」,也有說是六十「剎那」。
這些佛學中的時間概念是無法用作實際計時的,但卻對中國的文化和文字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至今人們還在使用它們所代表的時間意境,如「一剎那」、「一念之差」、「瞬息萬變」、「彈指一揮間」等。
認為正確點個贊唄!

C. 小說里如何描述時間的間隔

可以用古代的時間稱呼
古代的時辰和現代時間的對照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
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中國古代一晝夜分十二個時辰,亦即兩個小時一個時辰。白天人們可看太陽、日晷或計時的「銅壺滴漏」之類東西判斷時間,夜晚則不知時間了,於是由專人看著 「銅壺滴漏」,按照時辰打鼓告訴民眾。古人規定,逢戌時(約合現在晚上七點至九點鍾)開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時,即合現在夜晚九點至十一點鍾;三更是子時,即夜間十一點至凌晨一點……五更是最後一更,已到寅時,即黎明前的三點至五點鍾。

D. 玄幻小說時間這個概念是怎樣設定的

玄幻的裡面,也有相似的日歷的

E. 小說中一息的時間是多少

一息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幾種意義:

1、漢語一呼一吸。

2、形容時間短促。

3、暫停;稍歇;一口氣息。詞語出自《法海遺珠》卷二:「調勻八十一息。「

4、古代為時間單位。

漢語

1、漢語一呼一吸。

2、形容時間短促。

(5)古代小說中的時間表達擴展閱讀:

相關成語

1、奄奄一息 yǎn yǎn yī xī

也作一息奄奄

解釋:奄奄:氣息微弱的樣子;息:氣息。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氣。形容臨近死亡的樣子。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87回:「惠王親往問疾,見痤病勢已重,奄奄一息。」

又作:淹淹一息 (yān yān yī xī)

解釋:形容呼吸微弱,瀕於死亡。同「奄奄一息」。

出處:《儒林外史》第十五回:「馬二先生大驚,急上樓進房內去看,已是淹淹一息,頭也抬不起來。」

F. 古代表示時間的詞語有哪些

(一)古代時間計量詞的長短

晝夜~彈指~須臾~瞬間~剎那:根據印度《僧只律》中記載:「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據此可以推算:一天一夜24小時有480萬個「剎那」,24萬個「瞬間」,1.2萬個「彈指」,30個「須臾」。一「晝夜」有1440分,一「須臾」等於48分鍾,一「彈指」為7.2秒,一「瞬間」為0.36秒,我們常用的一「剎那」應該是0.018秒。

古時指一柱香的時間也就是一刻鍾左右即現在大約十五分鍾。
「一盞茶」指喝一碗茶的時間,從端上來開始,然後慢慢品嘗,一飲而盡,其實就是一碗茶涼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時間。夏天要15分鍾,冬天10分鍾都用不了。

「一袋煙」是說用:過去百姓自己用竹竿或樹根製作的煙斗,吸煙時,應該從腰間取出煙斗,然後用手在放置煙絲的布兜里取出煙絲,在前面放煙絲的小孔里放一捻〔就是食指和大拇指捏的一點煙絲〕煙絲,然後點火,嘴在另一頭吸,一般能吸3-4口煙,然後就把燃成煙灰〔一般都不能把煙絲全部燃完〕的煙絲和煙灰磕出來,整個過程大概需要1分鍾左右。 「一袋煙的工夫」指得就是很短的時間內。

「一時辰」為兩個小時。

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一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於現時的十五分鍾。

(二)古代計時法

古時的時(大時)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標,又分別用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以為易記。具體劃分如下:子(鼠)時是十一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丑(牛)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寅(虎)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卯(兔)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辰(龍)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巳(蛇)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午(馬)時是十一點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未(羊)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申(猴)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酉(雞)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戌(狗)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亥(豬)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

古人說時間,白天與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說「鍾」,黑夜說「更」或「鼓」。又有「晨鍾暮鼓」之說,古時城鎮多設鍾鼓樓,晨起(辰時,今之七點)撞鍾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鍾」;暮起(酉時,今之十九點)鼓報時,故夜晚又說是幾鼓天。夜晚說時間又有用「更」的,這是由於巡夜人,邊巡行邊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說。

舊小說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鍾(差五分鍾到正午)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實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

G. 言情小說里的形容時間很快的句子,比喻,下午什麼什麼

時光荏苒,去而不返,下午又是夕陽冉冉一邊紅,月亮也懸掛在這將黑的傍晚。

H. 古代的時間怎麼表達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 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8)古代小說中的時間表達擴展閱讀

具體時間的計算

古代自唐以後將十二個時辰分為初、正兩個部分,午時三刻即午正三刻(非午初三刻)但是這種午正三刻並非是中午陽氣最盛的時候,最接近中午陽氣最盛的時候是午初三刻,即現在的十一時四十五分。

中國古代長期實行百刻制(清以後改為1日96刻),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一時辰有八刻,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有兩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半秒鍾。早在西周時就開始使用。

其中的十二個時辰,就是我們常 常 聽到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所謂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全是根據太陽的節奏來安排自己的作息的。

I. 武俠小說中經常提到「一盞茶的時間」,古代的一盞茶近似於現在的多長時間

一盞茶(10分鍾)或者14.4分鍾 說法一: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時辰,一時辰(2小時)有八刻,一刻(15分)【古時把一天做一百刻即14.4分一刻,曰15分一刻】,一盞茶(10分鍾)有兩柱香,一柱香(5分鍾)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彈指,一彈指(10秒)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秒鍾。 說法二: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鍾。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鍾。

閱讀全文

與古代小說中的時間表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現代穿越男主是總裁女尊小說 瀏覽:746
丁墨免費完整小說 瀏覽:491
唐穎小的小說城府全文免費閱讀 瀏覽:322
超級手機抽獎系統小說 瀏覽:45
折草記有聲小說 瀏覽:339
有沒有細致描繪古代生活的小說 瀏覽:437
女主角是夏朵的小說 瀏覽:976
仙俠小說已完結小說排行榜 瀏覽:214
武俠系統小說主角白凡 瀏覽:400
後宮獨寵的小說推薦 瀏覽:613
主角苦逼的玄幻小說 瀏覽:272
愛格完結小說百度 瀏覽:300
主角和小賣部老闆啪啪的小說 瀏覽:412
簡言季深的小說叫什麼名字 瀏覽:605
都市主角重生小說 瀏覽:611
現在公務員可以寫小說么 瀏覽:14
小說妖媚全文閱讀目錄 瀏覽:968
軍婚寶寶小說免費完結 瀏覽:308
做個魔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瀏覽:766
血凝講鬼故事有聲小說 瀏覽: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