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談談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意義和認識
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論》...代的經學現象,與戰國至秦漢間,中國思想文化界對大一統郡縣制帝國的政治制度和文 化理想的構建行為聯系起來討論,以求深入發掘這種化石般的殘存文獻的歷史價值, 為認識漢代經學現象提供新的角度。...gra www.nju.e.cn
⑵ 談談中國對古典文學的認識。。
中國近代是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但在其過程中,中國的古典文學,也沒有完全的遭到排斥,在學校教材中,還是在學習古典文學,但已經退出了社會主流。
文言和白話是歷史的概念,各時代的文和白是不一樣的。文是寫的,白是口頭的。每個時代的文和白是相對而言的。此外白話文學不是從五四開始的。詩經的「風」 就是白話。宋元以後,白話文學開始興盛,宋話本小說,元曲,元雜劇更加白話化,明清演義體也用白話。
強調五四時期白語文學的功勞是強調五四將白話作為文學的正宗,排斥文言文學的正統地位。詩和文都白話化。結果帶來文體的變化:傳統詩和文是正宗,五四以後「四大文體」:詩歌,小說,散文和戲劇。
對西方新思想的輸入和對封建舊思想的批判,很自然的轉到對作為傳統道德的工具——封建舊文學的進攻,並尋求新的語言和文學的工具——白話,於是,就發生了文學革命。它的基本內容是反對文言,提倡白話,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文學革命主要是外來思潮影響的結果,也是中國文學自身發展的趨勢,而直接的背景和動力則是新文化運動。
文學革命的倡導,幾乎與新文化啟蒙運動同時。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2卷5號發表《文學改良芻議》。
陳獨秀稱贊胡適是「首舉義旗的急先鋒」。
鄭振鐸評價此文是「五四文學革命的一個發難的信號。」
胡適此文功績有三:
a、提出文學歷史進化觀:「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今日之中國,當造今日之文學」。
b、提出「文言合一」,「白話文學為中國文學之正宗」。標志著思維方式與表達方式的同時轉換,並非只是形式不涉及內容。
C、批判了一些舊文學技巧,代之以新技巧。 所謂文學「八事」:須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呻吟、務去陳詞濫調、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
高舉文學革命大旗,正式提出「文學革命」口號的是陳獨秀。1917年2月,他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三大主義:①推到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到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到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②把「明之前後七子及八家文派」斥為「十八妖魔」。③舊文學種種弊端與國民性互為因果。要革新政治,改造社會,必須革新文學。
胡,陳的文章在當時被文學青年奉為「聖經」。
新青年撰稿人一致響應胡陳的號召,其中錢玄同和劉半農最為積極熱情。劉半農發表《我之文學改良觀》提出改革散文,音韻,主張使用形式標點,文章分段。
錢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從語言文字進化的角度說明白話取代文言勢在必行,力主文言一致。後來,他又提出將右行直下的書寫格式改為左行橫迤。並倡議《新青年》作者自己首先用白話寫文章。
北京大學教授劉師培為代表的「文選派」,對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蕭統編選的《文選》頂禮膜拜,悉力模仿,被他斥為「選學妖孽」。北大另一教授林紓崇拜清朝桐城派,主張師承,被他斥為「桐城謬種」。
局限:新文學主張缺乏系統細致,創作少。
還有一些人認為新文化運動是左右兩派文人聯合起來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運動。主要戰場在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學內,主要對象是一批老古董國學教授,結果大獲全勝,中國幾千年來積累的真正國學從此逐漸走向滅亡,1946年在全國明文取消國文,代之以語文。到今日,全國已沒人會真正的古文朗誦了。1949年後推出了簡體字,但新文化運動並沒有因此而完成,廢除漢字是新文化運動分子的廣泛主張。
⑶ 談談你對中國古代小說的整體印象
元朝已經有小說的形式了,但是並沒有得到推廣,元朝還是曲的形式,到明朝才開始出現正式的發展,小說開始在民間興盛。
⑷ 對古典文學的認識。。。。800字左右。。。。
例文:
強調五四時期白語文學的功勞是強調五四將白話作為文學的正宗,排斥文言文學的正統地位。詩和文都白話化。結果帶來文體的變化:傳統詩和文是正宗,五四以後「四大文體」:詩歌,小說,散文和戲劇。
對西方新思想的輸入和對封建舊思想的批判,很自然的轉到對作為傳統道德的工具——封建舊文學的進攻,並尋求新的語言和文學的工具——白話,於是,就發生了文學革命。它的基本內容是反對文言,提倡白話,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文學革命主要是外來思潮影響的結果,也是中國文學自身發展的趨勢,而直接的背景和動力則是新文化運動。
文學革命的倡導,幾乎與新文化啟蒙運動同時。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2卷5號發表《文學改良芻議》。 陳獨秀稱贊胡適是「首舉義旗的急先鋒」。
鄭振鐸評價此文是「五四文學革命的一個發難的信號。」
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呻吟、務去陳詞濫調、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
高舉文學革命大旗,正式提出「文學革命」口號的是陳獨秀。1917年2月,他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三大主義:①推到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到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到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②把「明之前後七子及八家文派」斥為「十八妖魔」。③舊文學種種弊端與國民性互為因果。要革新政治,改造社會,必須革新文學。
胡,陳的文章在當時被文學青年奉為「聖經」。
新青年撰稿人一致響應胡陳的號召,其中錢玄同和劉半農最為積極熱情。劉半農發表《我之文學改良觀》提出改革散文,音韻,主張使用形式標點,文章分段。 錢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從語言文字進化的角度說明白話取代文言勢在必行,力主文言一致。後來,他又提出將右行直下的書寫格式改為左行橫迤。並倡議《新青年》作者自己首先用白話寫文章。
北京大學教授劉師培為代表的「文選派」,對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蕭統編選的《文選》頂禮膜拜,悉力模仿,被他斥為「選學妖孽」。北大另一教授林紓崇拜清朝桐城派,主張師承,被他斥為「桐城謬種」。
局限:新文學主張缺乏系統細致,創作少。
還有一些人認為新文化運動是左右兩派文人聯合起來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運動。主要戰場在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學內,主要對象是一批老古董國學教授,結果大獲全勝,中國幾千年來積累的真正國學從此逐漸走向滅亡,1946年在全國明文取消國文,代之以語文。到今日,全國已沒人會真正的古文朗誦了。1949年後推出了簡體字,但新文化運動並沒有因此而完成,廢除漢字是新文化運動分子的廣泛主張。
⑸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
中國小說的發展史
中國古代小說,晚熟於詩歌、散文,略早於戲曲。在長期的封建社會里,小說一向受到封建正經統文人的鄙視。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認為:中國古代小說,是在封建正統文人「每訾其卑下」的歧視眼光下發展繁榮起來的。這也是一種「逆反」。
中國古代小說起於何時,源於何書?我們似不可拘泥於一時一書,因為小說在敘寫技法上,雖不似戲劇那樣要求各種文學藝術的高度融合,但較之詩歌、散文要求卻更多更高,非一時所能形成,更非一書所能標志,只宜概而言之。我們把先奏兩漢看作是中國小說的萌芽時期,實際上是基於我們並不認為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產生符合小說文體基本條件的小說作品。就實際情形而論,這一時期的神話、寓言、史傳、「野史」傳說等,都孕育著小說藝術的因素,為小說文體的形成准備了條件;同時也呈露出了中國小說童年時期便已形成志人、志怪兩大類別的端倪。不過中國古代早期的小說與歷史傳記難以截然分開來,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事實。
從後漢至唐代以前,是中國小說的童年時期,或者說是中國小說初步形成的時期。魯迅先生把唐以前的小說稱為「古小說」,這是為了與唐人小說和唐以後的小說區別開來。因為唐人小說是公認的中國文言短篇小說完全成熟的標志,而「粗陳梗概」的六朝小說,顯然是不成熟的。可以認為,「童年期小說」與「古小說」就是相似相通的。這一時期的小說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強調事物的「真實」而非強調藝術的真實。作品大都不作「幻設語」,作者所寫的是作者所相信實際存在的,因此作品大致帶有「傳景」性質。就志怪小說而論,不是像後來的作者借非人類的故事來反映人世間事,而是確信「陰陽殘殊途,人鬼乃皆實有」。從根本上講,作者還不知怎樣做小說,更非「有意為小說」。這種帶有原型狀態的小說,無疑表現了童年時期的特點。童年期小說以劉義慶《世說新語》為代表的志人小說和以干寶《 神記》為代表的志人小說兩大類別的興起,既與時代文明氛圍和社會習尚有密切的關系,又是萌芽期所孕育傾向的發展的不然,對爾後文言短篇小說的發展與分流奠定了基礎,甚至對某些長篇小說的創作也產生了影響。
「小說亦如詩,至唐而一變」。從中國小說發展史的角度來審視,唐人小說是一次質的飛躍。唐人小說,僅《太平廣記》一書收錄的單篇就有四十餘篇,專集四十餘部,約在千篇之數,大體分為兩類:一為傳奇,一為志怪。唐人小說繁榮發達的原因,除對童年小說創作經驗的繼承發展外,與當時的政治昌明、文化發達以及科舉「行卷」、「溫卷」之風有直接關系。
小說發展到宋代,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就是話本的產生。從此,以文言短篇小說為主流的宋以前小說史,從宋代開始,逐漸轉為以白話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同時文言短篇小說的沿著它的軌跡發展。這樣中國小說史自此由文言、白族 兩條線索交互發展,它們既有各自的特點,又相互吸收、相互滲透,千姿百態,美不勝收,高潮迭起在中國文學史上小說所佔的分量越來越重,地位也越來越高。
就文言短篇小說發展的這一條線,至宋,文言短篇小說大體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傳奇體,這是唐人小說的余緒;二是筆記體短篇小立,它是童年期志人小說的演化;三是志怪體,這是童年期志怪小說的延續。宋人傳奇小說的成就遠不如唐人。「唐人大抵寫時事;而宋人則多講古事,唐人小說少教訓;而宋則多教訓」。「大概唐時講話自由些,雖寫時事,不至於得禍;而宋時則忌諱多,所以文人便設法加避,去講古事。加之宋時理學盛極一時,因為小說也多理性化了。」總之,宋代傳奇多與歷史題材,總體成就不高,但也不乏散金碎玉之作,如奏醇的《譚意歌偉》、無名氏的《李師師外傳》等。宋人筆記特多,為以前所不曾有過之現象。其中不少為說或近似小說。北宋初期,多記唐五代事,如孫光寬的北夢瑣言;北宋中期以後,多記本朝事,如司馬光的《涑水紀聞》;而南宋人則多記北宋舊年,如周輝的《清波雜志》等。宋代的志怪小說,「平實而乏文采」,其成就還不如記歷史瑣聞的筆記,但也有幾部頗有影響的作品,如洪邁的《夷堅志》、吳淑的《江淮異聞錄》等。宋人的文言短篇小說的成就雖不甚高,然數量與種類繁多,在小說史上應佔有一席之地。而寧人對文言小說的最大貢獻,在於編輯了一部卷帙浩繁的《太平廣記》,北宋初年以前的許多文言短篇小說,多賴以保存下來。
金元時期的文言短篇小說,無論數量或質量都未超過宋代水平。但發展線索未斷,且有一些較有影響的集子,如元好問的《續夷堅志》、劉祁的《歸潛志》、淘宗儀的《南村輟耕錄》等。
明代的文言短篇小說雖不能與同時代的白話長、短篇比肩,但在文言小說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著名的傳奇、志怪、清言小說集有:瞿佑的《剪燈新話》、李禎的《剪燈余話》、邵景詹的《覓燈因話》、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何良俊的《何代語林》等。這些集子中有許多文情並茂的作品。另外,有些散文大家如宋濂、劉基、馬中錫的文休中,亦間有日干小說名篇。
以宋初至明末的六百多年間,文言短篇小說大多晉唐,然又無一能逾越於唐。至清代而大變,文言短篇小說高度繁榮,產生了具有世界意義和影響的《聊齋志異》,把文言短篇小說的發展推向了最高峰。「用傳奇法而以志怪」(魯迅),概括了《聊齋志異》寫作與內容兩方面的基本特徵。《聊齋》的「志怪」與六朝的「志怪」的根本區別在於:蒲松齡的「志怪」而不信「怪」,六朝人則「志怪」而信「怪」;六朝人「志怪」是有竟無意地宣揚「怪」,而蒲松齡的「志怪」乃是有意寓托於「怪」。《聊齋志異》有雲:「集腋成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聊齋》一出,作出蔚起,雖無一能與之頡頏,但亦各有自己的成就。甚影響較顯者有:王士禎《池北偶談》、袁枚《子不語》(即《新齊諧》)、沈起鳳《諧鋒》、滿人和邦額《夜譚隨錄》、曾衍東《小豆棚》等。之後, 時治至光緒年間有王韜的《遁窟讕言》、《松隱漫錄》、《淞濱瑣話》和宣鼎的《夜雨秋錄》等。魯迅評後幾種集子雲:「其筆致又純為《聊齋》者流一時傳布頗廣遠,然所記載則已狐漸稀,百煙花粉黛之事盛矣。」另有程趾祥《此中人語》和賈名的《女聊齋》等。可見《聊齋》的影響及信作之盛況。《聊齋》風行百餘年後,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相繼問世。紀的對《聊齋》頗有微詞,謂其為「才子之筆,非著書者之筆」。「訾
(zhǐ底毀)其有唐人傳奇之詳,又雜以六朝志怪者之短」。(魯迅語)魯迅贊評《閱微》,謂其「雋思妙事,時足解蕢;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敘述雍容淡雅,天越盎然,故後無人能奪其席。」但《閱微》側重記事以明理,故事情節不夠豐富,人物形象不夠豐富,且議論過多,因而缺乏《聊齋》那樣濃厚的小說意味,其學述價值高於文學價值。《閱微》之後,信者亦夥。清人筆記盛況空間,在文言短篇小說中,筆記小說所佔比重最大。但筆記中普非全為小說,只是筆記中有不少符合小說要求的作品。它有待我們去鑒別與整理。
我們再從宋代談談白話小說的形成、發展和演變。宋人話本的產生帶有革命的性質。其積極意至少有以下幾點:①由文言到白話,既增強了小說的表現力,又擴大了讀者面,因而提高了小說的社會功能。②作品描寫的對象由表現封建士子為主轉向了平民,尤其是市民,因而作品的思想觀點美學情趣隨之發生了變化。③奠定了白話短篇和長篇小說的基礎。枕頭人話本的興起,「實在是中國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魯迅語)
「話本」原是說話人的底本。「說話」就是講故事。作為一種伎藝,起源於唐而盛於宋究其淵源則很久遠。唐以前的「說話」活動僅限於士大光之間,多半供統治階段娛樂消遣。到了唐代「說話」作為一種伎藝,有向「市民文學」發展的趨勢。因唐人的文言小說、變文等,無論內容和形式,對話本都有影響。
宋代「說話」十分發害遍及瓦子、勾欄、茶樓、酒肄、街頭巷尾、宮廷寺廟、府第鄉村。這樣,便出現了一批專業化的「說話人」,還有編寫話本的團體,有「說話人」的行會。「說話人」有專業上的分工叫做「家數」;在「家數」中,影響最大者是「小說」與「講史」二家,尤其是「小說」這一家。從「說話」到話本小說,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初期,作為「說話人」底本的話本,不是供人閱讀,而是為了師徒傳授和講給人聽的;編寫話本,不是基於文學的目的,而是由於職業的需要。隨著市民對文化要求的提高和印刷事業的發達,供「說話人」使用的底本——話本逐漸被加工潤色,印刷流傳供人閱讀坑味了。話本—經公開流傳,白話小說也便隨這誕生了。從此,也使這種伎藝和話本在一定意義上分了家。
宋元時代,話本多是單篇流傳、多出於民間藝人之手,流傳於市井之間幾乎無一署名,致使不少作品至今弄不清寫作的具體年代,尤其是宋元兩代更難分辨。於是治小說的人只好把它們眼就一起,統稱為「宋元話本」。「宋元話本」到底有多少,至今尚無精確統計,當代學者認為,小說話本共67篇,其中以宋代居多。「講史」[又稱「平話」(或「評話」)]話本。多出自元代,據《永樂大典》目錄卷四六記載,共26篇(惜多已失傳,今僅存《編五代史平話》、《全相平話五種》、《大宋宣和遺事》和「講經」話本只是近似小說而非小說,只是對章回小說的形成有著積極的影響。
宋代「說話」伎藝的勃興,與當時都市經濟的畸形繁榮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從《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夢梁錄》和《武林舊事》諸種筆記可以清楚地得到說明。
明代是白話小說謊蓬勃發展的時代。就白話短篇小說而言,明人從三個方面作出了貢獻:一是加工潤色宋、元、明三代藝術上有缺陷忍氣吞聲話本,二是搜集整理話本小說集,三是創作了大量的擬話本。明代白話小說(短篇)最繁榮的時期是在萬曆以後,尤其是南方,都市經濟發達,市了階層形成士大夫生活日趨放誕,因而以反映市民生活為主要內容的白話短篇小說日益蓬勃地發展起來。最有代表性的集子是洪緶biān(木名)的《清平山堂話本》和馮夢的「三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醒世恆言》)及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清平山堂話本》原分六集共收話本60篇,總名《60家小說》。僅存27篇。書中多宋元舊作,未加潤飾;少數為明人作品。「三言」共收白話小說謊百開篇,其中有經馮夢龍加潤飾的話本,也有他創作的擬話本,以明代作品居多。「二拍」則全為凌濛初創作的擬話本。 馮夢龍是一位「全能」通俗文學家,對通俗小說理論也有卓越的見解。他編的「三言」題材廣泛、佳作頗多、涉及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藝術上多所創造。從中可以看出宋元明話本的突出成就。 「二拍」是與「三言」同時的最早的擬話本集,共收作品80篇。凌濛初的思想遠不及馮夢龍進步,書中糟粕較「三言」嚴重得多。但在藝術上「抒情寫景,如在耳目」。(孫楷第語)
請初「抱瓮老人」從「三言」、「二拍」精選出四十篇作品,定名為《今古奇觀》,在「三言」、「二拍」一度失傳的情況下,賴此書我們得以了解明代白話小說的基礎情況,這個選集在廣大群眾中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明末清初,在「三言」、「二拍」的影響下,出現了擬話本創作熱潮,集子有四十餘部。它們的思想與藝術性雖不及「三言」、「二拍」,但去相存精,也還有些作品值得一讀,如崇禎年間出版的「天然知叟」的《石點頭》、明末清初李漁的《十二樓》、「元亨主人」的《照世杯》、周清源的《西湖二集》、「東魯古狂生」的《醉醒石》等。
清乾嘉以降,考據之風盛行,士大夫不熱衷於小說,直到清末,這種現象才發生變化,小說又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明初,《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相繼問世,標志著中國小說史又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從此,中國小說史以短篇小說為主轉而進入到了以長篇小說為主的新時期。雖然短篇文言、白話小說一直在按照身的規律發展前進,並且時有佳發,時有高潮,但總體說來,其成就與規模則無法與長篇小說相比擬。「四大奇書」在所屬各類題材中獨占鰲頭:《三國演義》既是歷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一部歷史小說的典範;《水滸傳》既是第一部全面描寫農民起義的巨著,也是一部英雄傳奇的典範;《西遊記》既是第一部長篇神魔小說,也是一部神魔小說的典範;《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寫世情的長篇小說又是第一部由文人獨力創作的成功的長篇小說。它們各自開創了一個長篇小說的創作領域。「四大奇書」的巨大成就深刻地影響著長篇小說的創作,以至形成了長篇小說創作的幾個系列:《三國》系列、《水滸》系列,《西遊》系列,《金瓶梅》系列,也影響著整個社會、影響著文化思想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這種巨大的潛移默化的力量是難以估量的。
清代乾隆年間,《儒林外史》和《紅樓夢》兩部長篇巨著問世,兩世之前,中國小說史上雖不乏諷刺之作,但卻沒有一部稱得上諷刺小說的樣板,所以魯迅對《儒林小史》的好評特多:「《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 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蹙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三篇)《儒林外史》在「四大奇書」之外,另闢了一條蹊徑。它不僅直接影響了晚清譴責小說的創作,也影響後來魯迅的雜文。至於《紅樓夢》的成就和影響就無庸多言了。無論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是中國小說史和文學史上的巔峰,也是世界文學中的名著。它的巨大成就,可視為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現實主義創作藝術的光輝總結。如果說《三國》、《水滸》、《西遊》在民間影響極大,而《儒林》、《紅樓》的影響則在士大夫之間。尤其是《紅樓》的讀與講,則早在士大夫中成為了一種習尚和時髦:「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相互理解在。」這說明在清代知識階層中不僅有一股「《紅樓夢》熱」,而且還把是否通《紅樓夢》當成了衡量一個人學識高低的標准。在《紅樓夢》尚未西世時就有人評點,兩百多成來,評論者比肩接踵,續作汗牛充棟,其研究者之多,研究成果之富,在中國小說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對《紅樓夢》的研究,早已形成一種學派——「紅學」,而今已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問。這是中國的人驕傲。
《紅樓夢》之後,由於時代的原因,小說創作走向了低谷,至晚清,小說才又繁榮起來。由於清廷的極端腐敗,社會處於了大變革昀時期;小說理論高度發達,眾多雜志創刊問世,印刷事業也發達興旺,是為小說提供了創作面世的便利條件。據近人粗略統計,晚清長篇小說當在千種以上。「四大小說家」(李伯元、吳 yiàn(足企也)人、劉鶚、曾樸)中,僅李伯元、吳 (這個字打不出來)人二就創作了長篇小說數十種。晚清小說不論內容還技法,都有許多新因素,體現了變革時期的特點。對晚清小說的研究與整理,阿英(錢杏頓)先生貢獻最大,魏紹昌先生也作了許多基礎性的工作。從總體上講,較之明代和前清小說的研究,似乎顯得還很薄弱。可以紀的是「四大譴責小說」: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 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游記》、曾樸的《孽海花》。
綜前所述,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歷史大體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簡小說的單線發展;宋元時代,文言、白話、長篇、短篇、多線發展,呈現出多資多彩的狀態。
⑹ 談談你對中國古代小說的分類理解
古代小說大體可劃分為筆記體、傳奇體、話本體、章回體四種文體類型,各文體類型之間既有一定的傳承性,同時又有相對的獨立性。它們各自的淵源和發展演變過程不同,從而形成了各自相對獨立的小說文體特徵。
對於四種小說文體類型,古人也分別持有不同的認識,形成了各自相對獨立的文體觀念與理論。每一種文體類型都包含著一系列相關的概念術語,昭示著古人對其文體價值、特徵、源流的認識。
如筆記體的「筆記」、「世說」、「小錄」、「異聞」、「逸事」、「瑣言」、「地理書」、「雜史」、「雜俎」、「雜錄」、「雜記」、「雜家」、「故事」、「叢談」、「辨訂」、「箴規」
傳奇體的「別傳」、「外傳」、「雜傳」、「雜傳記」、「行卷」、「幻設」
話本體的「俳優小說」、「市人小說」、「變文」、「俗講」、「話本」、「詩話」、「詞話」、「說話」、「說話人」、「舌辯」、「銀字兒」、「煙粉」、「靈怪」、「神仙」、「妖術」、「傳奇」、「公案」、「朴刀」、「桿棒」、「說參請」、「說諢經」、「說諢話」、「合生」
章回體的「講史」、「演史」、「章回」、「按鑒」等。
上述文體概念術語中,一部分與小說文體直接相關,如筆記體之「筆記」、「世說」、「異聞」、「逸事」、「瑣言」等,但也有一些卻屬間接相關的鄰近概念,如「小錄」、「地理書」、「雜史」、「雜家」、「故事」等。
通常,這些鄰近概念與小說文體概念既相聯系、交叉又相區別,只有全面系統地將兩者之間的區分辨析清楚,才能在相互比較中對小說文體有一準確的把握。
⑺ 結合作家作品談談對中國古典小說發展歷程的認識
的認識與感悟。 29是文學創造的基本原則之一,要求作家依據自己的體驗與認識,對個別~ 子)發展而來的,而且與它們始終不曾完全脫離關系。中國現代散文指與詩歌、小說、戲~
⑻ 關於中國古代小說發展史的問題
上古的神話
先秦的寓言
魏晉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說
唐傳奇
宋元的「話本」
明初的「擬話本」
明清的長篇章回體小說
⑼ 談談你對中國古代文學的認識
對中國古代文學的認識:
從廣義的史料學的角度考察,中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學作品,都是研究其產生時期歷史的史料,都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在大量地、反復地研究有關材料的基礎上,對《詩經》、諸子、漢賦、漢魏樂府詩、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史料價值,分別進行探討與論述,井以唐詩為例分析文學作品作為史料對歷史反映的幾個基本特點,進而論述新史料的發現與中國近代史學發展的密切關系。這些探討與論述既繼承前人,又超越前人,必將有助於突破傳統史學方法的局限,擴大史料搜集的范圍,對於推進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