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需要高二語文選修、中國古代小說選讀。前三篇的翻譯、是准確的。謝謝。
<唐打獵>
清朝乾隆年間,安徽旌德縣出現了老虎。不到幾個月,傍晚出城的老百姓被老虎吃了十幾個。過往的客商有幾撥因為貪圖趕路,黎明時分也被老虎傷了許多人。當時,紀曉嵐的一個同族哥哥任知縣,曾幾次招集本地的獵戶搜尋老虎,結果,獵戶也被吃了幾人。一時間,全城的人惶惶不安,平時吃的菜、鹽、油、米等生活必需品都開始缺貨了。 無奈之際,當地一個人建議:「咱們去請徽州的唐打獵吧!除非他來了,不能消弭這場禍患!」 紀曉嵐的同族哥哥就問:「唐打獵是什麼人?有這本事么?」 那人說:「肯定行!」說著講了一個故事。大概是明代,徽州(現在的安徽歙縣。)有一個姓唐的人,剛剛結婚不幾天,一天進山被老虎吃了。他的老婆很傷心,孩子生了後,專門向天禱告:「你長大後,如果不能殺虎,就不是我的兒子!後代子孫如果不能殺虎,也都不能算是我的子孫!」這孩子長大後,四處拜求名師,終於練就了獵虎絕技。從此後,唐氏世世代代都以擅長獵虎絕技,聞名當地。 紀曉嵐的同族哥哥聽後,與眾人商議,很多人都知道唐打獵,贊同這個建議。於是,第二天,衙門里便派人帶著禮金專程去請唐打獵。 過了幾天,派去的人回來了,說:「唐家專門挑選了兩位技藝最好的人,已經在路上了,很快就到。」到了之後,眾人一看,卻很是失望。原來唐家派來的是這么兩個人:一個身形瘦小的老翁,頭發鬍子全白了,說話的時候還不時咯咯咳嗽,似乎隨時都可能摔倒地上,再也起不來;另一個是十六七歲的大男孩兒,看樣子根本沒有力氣。 眾人無法可想,唐家既然派了人來跑了這么遠的路,那就先安頓下吧。 這時,老翁忽然走上前來,半跪說:「不必忙乎。聽說那隻老虎在離城不到五里的地方,先去把它抓回來,再吃飯不遲!」 紀曉嵐的同族哥哥客氣了幾句,派人領著他們去尋找老虎呆的地方。 時值正午。縣衙來的人領到山谷口,就不敢再往裡邊走了。老翁一看,微微一笑:「有我在,你們還怕什麼?」眾人只好硬著頭皮再往前走。走到峽谷深處,已經有幾個人渾身哆嗦,不願再走了。老翁看看大男孩兒,說:「看情形,這個畜生好像還在睡覺,你把它叫醒。」 大男孩兒張口模仿老虎的嘯聲,聲震林木,落葉紛紛。不一會兒,老虎果然從林中出來。眾人嚇得紛紛後退,大男孩兒也退後十幾步,然後遠遠站定。留下老翁站在原地。老虎發覺眼前有人,停了停,猛然徑直向老翁撲來! 老翁手裡攥著一把長約八九寸、寬四五寸的短小斧頭,覷定撲來的老虎,奮起右臂,屹立不動。老虎半空里撲到,老翁側頭避過虎勢。眨眼間,老虎從頭頂越過,落地已經血流一片,顫動幾下,就不動了。 眾人跑來,確信老虎真的死掉了,紛紛去看。這才發現:老虎的身子,從下頜、肚子到尾巴,一條長長的裂痕,早讓老翁的斧頭破成了兩片! 此時,眾人才發覺老翁不是凡人,紛紛上前施禮請教。老翁說自己為了這一招,光臂力就練了十年。別人用掃帚在他的眼前揮過,他的眼睛不會眨一下;他的胳膊平舉時,可以讓幾個壯漢向下拉,壯漢們懸著身子使勁晃,老翁的胳膊卻一動不動。 這是清代大文豪紀曉嵐的
B. 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小說欣賞
1、節選部分前後的主要情節:從第十五回「葬神仙馬秀才送喪思父母匡童生盡孝」開始,第十六回「大柳庄孝子事親樂清縣賢宰愛士」、第十七回「匡秀才重遊舊地趙醫生高踞詩壇」、第十八回「約詩會名士攜匡二訪朋友書店會潘三」、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潘自業橫遭禍事」,
加上節選的第二十回「匡超人高興長安道牛布衣客死蕪湖關」,集中敘述了匡超人的生平行事。
2、八股選家馬二先生為騙子洪憨仙送葬回來,途中碰到匡超人。由此,故事轉到匡超人身上。匡超人流落異鄉,無以謀生,只能沿街拆字,馬二先生資助他盤纏回鄉,並教誨一番「文章舉業」「顯親揚名」的道理。回鄉之後,匡超人盡心侍奉父母,「早半日做生意,夜晚伴父親,念文章」。其孝心和苦讀精神感動了偶然經過的知縣,在他的提攜之下,匡超人先後中了秀才和舉人。後來知縣被審,他惟恐禍及自身,在潘保正的幫助下,來到了杭州。先與景蘭江、浦墨卿、趙雪齋等一幫所謂「名士」往來聚會,互相唱和。後碰到潘保正所推薦的潘三,得其照顧,頗賺了一些銀子,又在潘三操辦下娶了妻。接下來就是節選部分,匡超人蒙老師召喚,「平步青雲」,於是就開始忘恩負義、停妻再娶,有了許多勢利、悖德的言語和行為。
3、詳細的介紹:
節選的部分主要寫了匡超人發跡、潘自業遭禍、匡超人停妻再娶、回鄉取結、路遇牛布衣等幾件事,集中敘述了匡超人的蛻變。轉折點是歲考的成功:取在一等第一,又被宗師題了優行。此時的匡超人可謂躊躇滿志,春風得意。也就在此時,心裡也就開始「添出一些勢利見識來」了。果然,他其後的言行暴露出一個「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嘴臉。這集中表現在對待潘三的態度轉變和停妻再娶兩件事上。
潘三犯事被官府拘押,受過其恩惠的匡超人本當設法營救,至少應當到獄中探望,方合朋友之義。但當他知道潘三案可能牽扯到自身時,原先的恩情就都拋之腦後了。他惟恐禍及己身,於是,趕緊逃走(這樣的事情以前也曾經做過),去投奔自己京中的老師。又不好跟自己的妻子說真話,就編出了一番謊言,妻子不從,就再三威逼。其言語的急切、行動的迅速,表現了內心的急功近利。當潘三託人從獄中捎話給他,請求幫助的時,他乾脆以一套虛偽的官話擋駕:「本該竟到監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諸生的時候,既替朝廷辦事,就要照依著朝廷的賞罰;若到這樣地方去看人,便是賞罰不明了。」充分表現了他的虛偽和勢利。當蔣刑房對此提出質疑後,匡超人則乾脆赤裸裸地表示:「潘三哥所做的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訪拿他的。」活脫脫一幅忘恩負義的嘴臉。如果說前面不敢去探望潘三是膽小怕事,不敢承擔責任的話,那麼考取教習,步入官場後不去探望潘三,則純粹是惟恐影響自己的前途,正如他自己所說將是「一生官場之玷」。可見,功名富貴、個人榮辱,永遠是決定他的選擇的最重要砝碼。有人說匡超人這個人物形象刻畫得並不真實,原因在於性格轉變太快,前面沒有很好的鋪墊。但如果聯繫到他在杭州時所結識的那些文人攀龍附鳳、附庸風雅的虛偽、做作與勢利,長期混跡其間的匡超人耳濡目染,羨慕榮華富貴,從而生出一些「勢利見識」來,也就不足為奇了。卧評對此評論道:
匡超人之為人,學問既不深,性氣又未定,假使平生所遇,皆馬二先生輩,或者不至陡然變為勢力熏心之人:無如一出門即遇見景、趙諸公,雖欲不趨於勢利,寧可得乎?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苟為素絲,未有不遭染者也。(第十七回)
第二件事是匡超人的停妻再娶。匡超人本已有妻室,但當李給諫問起,卻因為自己的「丈人是撫院的差」,惟恐被人小瞧,所以回答沒有。不料李給諫卻想把外甥女嫁給他,他也曾經有過躊躇,但攀龍附鳳的誘惑吸引著他,最終還是答應了下來,過了幾個月神仙般的日子,全把在老家受苦的糟糠之妻忘在了腦後。可謂敗德喪行。
除此之外,匡超人對待元配妻子喪事的態度以及與牛布衣的談話,也都處處表現了步入官場之後的匡超人人格的蛻變。
C. 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 急急急....
網路文庫《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案全集 一個積分就可以下載,請去看一下吧。
D. 高中課本《語文 選修 中國小說欣賞》目錄
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小說欣賞》目錄 第一單元 歷史與英雄 1.《三國演義》2.《水滸傳》 第二單元 談神說鬼寄幽懷 4.《聊齋志異》 第三單元 人情與世態 5.「三言」 6.《紅樓夢》 第四單元 從士林到官場 7.《儒林外史》 8.《官場現形記》 第五單元 家族的記憶 9.《家》 10.《白鹿原》 第六單元 女性的聲音 11.《呼蘭河傳》 12.《長恨歌》 第七單元 情系鄉土 13.《小二黑結婚》 14.《平凡的世界》 第八單元 人在都市 15.《子夜》 16.《駱駝祥子》 第九單元 烽火歲月 17.《紅旗譜》 18.《紅高粱》
E. 高中語文選修 中國古代小說欣賞 讀後感(任選兩篇寫讀後感就行)
今天日午後閑暇時,看著午後明媚的陽光,便想著手執一卷,在書中暢游的滋味,便讀了經典《三國演義》中《曹操獻刀刺董卓》一回,略得啟示。
在這一回中,主要講述了朝中大亂,董卓掌握大權,橫行霸道,許多官員決定殺掉董卓。王允讓曹操帶一把七星寶刀去刺殺董卓。為國除害解救百姓自然好,但也要有策略,雖然曹操可能已經計劃好謀殺董卓計劃,時機夠准(因為呂布離開董卓身邊),但那一刻時運不佳,想要拔劍又被董卓從衣鏡看到,幸好呂布剛好回來讓曹操有機會逃生否則董卓在曹操還未逃走時起疑然後殺之。然而我起初不懂曹操為什麼不直接殺死呂伯奢,而是「行不數步,忽拔劍復回......揮劍砍伯奢於驢下」? 讀罷方才明白曹操本性固執,為人辛辣以他奸詐的性格,以慢其心,間而殺之...其二董卓身為丞相有強大的勢力,沒有良好的策略,單方攻擊略有愚蠢
事情敗漏後,曹操逃走家鄉,途經其父至交呂伯奢家,欲借留一宿,呂伯奢甚是高興,招呼家人殺豬款之,並親自去鄰村打好酒。曹操疲憊,卧下歇息,醒來時,聽到磨刀聲,此人疑心甚重,誤以為呂伯奢要殺之領賞,故先下手為強,殺其全家,後發現實乃殺豬,後悔已晚,遂逃走,途遇打酒歸來的呂伯奢,呂伯奢竭力挽留孟德留下,孟德心有其愧,然思索片刻又將呂伯奢刺死,至此呂伯奢盛情款待曹孟德,而全家滅門。曹操此人,亂世之梟雄也,殺其家人實為疑心甚重,做事狠辣,乃其作風,而再殺呂伯奢,我想他是不忍高齡老人回去獨自面對家人慘死之痛,遂殺之!
與此同時當我讀到曹操要刺殺董卓,准備掏出 寶刀是,心也隨著小說的情節而波動緊張,當曹操暴露,我不禁嘆息,唉,多好的刺殺機會啊!可惜,甚是可惜。不過,這也有曹操自身的原因:做事不細心觀察,沒發現屋內的大銅鏡,不僅刺殺失敗,還丟了一把寶刀,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有一句話說的好:「細節決定成敗。」只要我們認真觀察生活,認真觀察社會,我們就一定會成功。
當午後的陽光,灑在身上,暖暖的,打在樹上,零零碎碎,似乎書中的故事在眼前上映、、、
曹操這個在歷史上叱吒風雲的人物,書中我最為欣賞的也是曹操。孫權評價曹操:「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 魯迅說:「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
史書評論明略最優、清平之奸臣、、然而我確認為他是亂世之奸雄,也是英雄。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錯,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錯,有句歇後語就就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得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此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體現,他不急於求成,知道韜光養晦,不掙一時之得,深謀遠慮 。
《曹操獻刀刺董卓》這個故事給三國演義小說增添了生動的情節,不僅推動了小說故事的發展,也讓讀者對曹操的人性上有所了解,三國時代,動盪不安,將曹操直接評價為漢賊也有所不妥。 讀了這個故事,我很是感概,小時候就一直聽說曹操是奸雄,現在看過三國演義後,確實不假,至少以後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就能說明問題,更重要的是權位的刀把子,一直讓自己人扛著,這樣無異於謀權了,既然能謀權就有可能篡位。 更重要的是,朝中大臣眾多,但是有勇氣去殺董卓的卻是寥寥無幾啊,曹操就敢了,而且有可能真的是刺死了董卓,補充回答: 來自手機問問 自己也逃不出丞相府。這是玩兒命的活兒,也是忠君愛國的活兒。所以,我要說的是: 曹操是奸雄,也是英雄!
F. 求與選修4《中國小說欣賞》有關的人物形象鑒賞 古代小說現代小說各一篇 1000字左右~
這個為什麼不自己寫?在網上搜一點素材,自己組織語言就可以寫出來
G. 高中語文選修小說欣賞有哪些文章
第四單元 文學與鄉土
13.鄉土本色 費孝通
14.呼蘭河傳(節選) 蕭紅
15.哦,香雪 鐵凝
16.秦腔 賈平凹
第三單元 歐洲18、19世紀小說
9.唐吉訶德 塞萬提斯
10.改變一生的事件 雨果
11.警察與贊美詩 歐.亨利
12.寂寞 戴維.梭羅
第四單元 西方現代小說
13.飢餓藝術家 卡夫卡
14.王佛歷險記 尤瑟納爾
15.百年孤獨節選 加西亞.馬爾克斯
16.沙之書 博爾赫斯
第三單元 紅色經典
9.反割頭稅大會 梁斌
10.黎明前的黑夜 羅廣斌、楊益言
11.智識小爐匠 曲波
12.肖飛買葯 劉流
第四單元 京味小說
13.過年 老舍
14.尋訪「畫兒韓」 鄧友梅
15.雲致秋行狀 汪曾祺
16.轆轤把胡同9號 陳建功
H. 長恨歌(語文高中人教版選修-中國小說欣賞)
讀王安憶的"長恨歌"
"長恨歌"前幾十頁我不喜歡。感覺中,王安憶是在和張愛玲較勁。她的寫作獨白是:你張愛玲能寫,我也能寫;你寫得好,我寫得絕不比你差。然而,張愛玲筆下的上海、上海人,是活的,傳神的,是她用敏銳的五官切實感覺來而後輕松揮灑出的,而王安憶筆下的上海、上海人,是她坐在黑漆漆的斗室中,憑借電影、圖片、聽來的故事和一些文字記載開展想像,然後將想像蘸上干乎乎的墨水,使勁擠呀擠地"擠"出來的。她依賴的是她的勤奮、毅力和刻苦,依賴的是她豐富的想像力和感覺。她是在用想像與感覺堆砌,靠堆砌來"硬寫"、"死寫"、"愣頭愣腦"地寫......她寫"弄堂",寫"流言",寫"鴿子",一寫就是好幾頁,"咬 住"不放,寫得實在很笨。
要不是"長恨歌"得了"茅盾文學獎",我想我是不會繼續看下去的。
然而,幸虧我繼續看下去了。繼續看下去後,我的看法完全變了。
"長恨歌"是寫前國民黨要員的情婦王琦瑤幾十年來的生活。通過王琦瑤寫了幾十年歷史,或說通過幾十年歷史寫了王琦瑤的命運。王安憶筆下的歷史不是我們通常習慣於關注的與重大政治事件緊密聯系的歷史,而是作為時間的歷史。她極力渲染的是各歷史時期迷漫於空氣中的不同氣味、不同氛圍、不同的來自感官的特徵,她努力准確捕捉的,是各個歷史時期中特定個人的生存面目、精神依賴、趣味取向。由於投向歷史的視點不是政治,不是歷史變遷中存有的政治成份,而是作為時間、年代的歷史,歷史中的個人,故而,她筆下的歷史與個人顯得特別平實,真切,貼近,兩者的交融也因之更和諧,從而給人一種渾然一體的飽滿、渾厚感。"長恨歌" 確實寫出了作為年代的歷史,寫出了存在於歷史中的個人。
我覺得,王琦瑤這個人我認識,嚴家師母、毛毛娘舅我也認識,他們似乎就住在我童年、少年、青年時上海住的那條弄堂隔壁。這些遺老遺少身上散發出一股樟腦丸氣味。他們是躺在舊時的記憶上活過來的。"舊時",是他們家中不太打開的箱底壓著的幾件曾經漂亮過的西裝與旗袍。他們彼此靠著對這種樟腦丸氣味、"西裝、旗袍"氣味的記憶、嗅覺、感情走到一起的......
王安憶之所以看中王琦瑤這個人物,寫她,是因在她身上看見了一份愴涼。一份逼人的、擺脫不了的愴涼。這份愴涼與其說來自命運來自歷史變遷,不如說來自生命本身;與其說來自王琦瑤,不如說來自王安憶自己。這份愴涼是王安憶人到中年對生命的感悟,是對美好生命流水般逝去的一首輓歌、一聲嘆息。"長恨歌"最大的成功正在於以冷靜的旁觀角度敘述了這份實在的、透自骨髓、揮之不去的愴涼。
王安憶的感覺很好,想像力很好。而且,她的感覺和想像很特別。她的感覺、想像常常不是感性的,而是理性的;不是感性的抒發與接收,而是理性的斷語。理性歸納過的感覺與想像所能擁有的空間應該很有限,但在王安憶那則泉涌不息,無窮無盡,被用得層層疊疊。在讀者一而再,再而三地感覺她的刻意、堆砌、笨拙感覺得不耐煩,感覺得有點累時,又不得不嘆口長氣,無可奈何、心服口服地承認她的感覺、想像獨特且准確,承認她的感覺、想像是她腦中流出的,信手拈來的,承認這是她的風格,至少是"長恨歌"這部小說的風格--就像"長恨歌"的一個"記號"。
補充一句,"長恨歌"那些堆砌而成的"硬寫"、"死寫" 看慣了倒也看出了味道,看出了合理性,尤其結合故事、人物一起看(故事敘說,人物心理捕捉,向來是王安憶的強項) ,甚至覺得它們必不可少,覺得正是它們使這本書厚重起來的。
還得略談"長恨歌"的不足。比如說,關於王琦瑤的女兒薇薇;比如說,王琦瑤被長腳殺死...... 薇薇這個人物可有可無,沒有也許更好。作者想通過青少年薇薇寫出那個年代,可薇薇沒寫好那年代也沒寫好。明確讓人感到的,只剩作者寫微微的用心(又一個刻意)。王琦瑤為什麼會死?作者想以她的死來加強悲劇效果,加強她身上存有的那種愴涼感。然而,王琦瑤身上的愴涼感不是靠死來突出的,而是靠活,靠她怎麼活下去怎樣活出愴涼來。長腳殺王琦瑤殺得莫名其妙,殺得太戲劇化,這一殺,將一本沉甸甸的書、將一個嚴肅的作家,"殺"出了一些輕浮、殺出了一些稚嫩。
然而,"長恨歌"縱有再多的不足,一切不足在她獲得的巨大成功面前都顯得不重要。
"長恨歌"不可取代,王安憶不可取代。
作家簡介:
中國當代著名中年女作家,八十年代即已成名,其短篇小說《小鮑庄》被視為尋根派代表作。其母茹志娟亦是作家,可謂家學淵源,但我更喜歡後者的作品。王安憶的許多作品以上海為背景,如近期比較有影響的長篇小說《長恨歌》。她是一個講故事的能手,一段舊事娓娓道來,很有女性的細致感。但也嫌有些絮叨。對細節很執著,總是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她的作品中,我比較喜歡的是一個較短的長篇,叫《米尼》,大概是寫一個有偷竊癖的女孩子,很有意思。(宇慧 2000,1,21)
自然資料:當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安,1954年生於南京。1955年隨母茹志鵑遷居上海。1969年初中畢業。1970年赴安徽插隊。1972年考入江蘇徐州地區文工團。1978年回上海任《兒童時代》編輯,後任中國作協理事、作協上海分會專業作家。1975年冬開始發表作品,1980年發表成名作《雨,沙沙沙》。著有小說集《雨,沙沙沙》、《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尾聲》、《流逝》、《小鮑庄》,長篇小說《69屆初中生》、《黃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話》、《長恨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遊美利堅》(與茹志鵑合集),兒童文學作品集《黑黑白白》,論著《心靈世界——王安憶小說講稿》以及《乘火車去旅行》、《王安憶自選集》等。其中《本次列車終點》獲1982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流逝》和《小鮑庄》分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長恨歌》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王安憶是近二十年來,中國大陸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事實上,早在八十年代初期,王安憶便以《雨,沙沙沙》、《阿蹺傳略》等系列作品,取得公眾的注意。這些作品主要是以平實細膩和充滿傷感的文筆,描寫大陸自文革後生活的轉變。然而,當時的王安憶,與大陸許多已而或正要走紅的作家,如阿城、韓少功、莫言、蘇童等相較,總好像缺了點甚麽。
舉例來說,《小鮑庄》那樣的道德寓言,感人有餘,卻不如韓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來得令人驚心動魄;寫情慾荒原里男女間掙扎的「三戀」故事,則又缺少了蘇童《妻妾成群》、〈罌粟之家》一類作品旖旎多姿的魅力。而她的其他長篇,如《黃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千言萬語,卻被批評為「流水賬」。及至九十年代,王安憶終能以《叔叔的故事》大放異彩,隨後的《長恨歌》和《紀實與虛構》等,亦證明她駕馭長篇說部、想像家國歷史的能力。
既是文學評論家,亦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及比較文學研究所教授的王德威曾經描述王安憶創作的三個特徵,分別是對歷史與個人關系的檢討;對女性身體及意識的自覺;對「海派」市民風格的重新塑造。而《紀實與虛構》可說是集三者的大成。
在小說中,作者意圖為自己的家族尋根探源,但卻與蘇童、余華、葉兆言、李銳等不同,舍父系族裔命脈於不顧,反之轉而探勘早已佚失的母系家譜;至於其創作和探源的據點則在上海,一個由外來者匯聚而成的都會,一個不斷遷徒、變易和遺忘歷史的城市。
書中內容共分十章。單數章講述作者,即敘述者在上海成長的經過,從幼年遷入、求學、文革、流放、歸來到成婚;至於雙數章節,則追溯其母家族在中華民族史上的來龍去脈。最後在第十章,家史在民族史中的線索與個人在國家史中的歷史記錄,合而為一,並歸結到作者對創作歷程的反思。
事實上,小說中最令人注目的是雙數章節的母系歷史,且更為有趣的是,作者的「考證」顯示母親的血源乃來自北魏時的蠕蠕族,並由此開始,王安憶刻劃出一篇家族興衰史。
到此,《紀實與虛構》已是一部能令人注目的「總結、概括、反省與檢討」家史小說。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當提到王安憶的長篇小說《長恨歌》,有時難免令讀者以為是唐代詩人白居易《長恨歌》的小說版。其實兩者並沒有一點兒關系的!
小說中最令人觸目的是主角王琦瑤的出場。作者花費篇幅來描寫上海的弄堂、流言、閨閣、鴿子,目的只有一個:襯托王琦瑤像是吸盡黃浦精華的結晶。
「……上海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膚之親似的。它有著觸手的涼和暖,是可感可知,有一些私心的。積著油垢的廚房後窗,是專供老媽子一里一外扯閑篇;窗邊的後門,是供大小姐提著書包上學堂讀書,和男先生幽會的……」細致和屬於女性的筆觸,具體描寫弄堂的一切。
事實上,在王安憶發表了《長恨歌》後,便有學者或文學評論將之歸類為張愛玲的「延續」,試想像著如葛薇龍、白流蘇、賽姆生太太等角色的舞台由中華民國的上海轉移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上海,一群曾經過著聲色的男女,如何在誇張禁慾的政權里,度過餘生。
當然,王安憶的《長恨歌》並非全沒有缺點,其缺點亦正如其優點,就是《長恨歌》只是將張愛玲沒有全面寫出的上海風情給予全面集中的描寫,意即是成功地借鑒了別人的創意,非常流暢的將別人零碎描寫的東西集中起來全面描寫;可是,這些描寫卻非作者的原創,換言之,她只是依循前人成功的道路。當然,客觀來說,王安憶的描寫上海的原貌是成功的,亦顯出其駕馭長篇巨著的能耐!
淺談王安憶在九十年代後半期的寫作
不像小說的小說
一九九六年,王安憶發表了頭年完成的《姊妹們》,接下來,一九九七年發表《蚌埠》、《文工團》,一九九八年發表《隱居的時代》,到一九九九年,在與《喜宴》、《開會》兩個短篇一塊兒發表的短文里,她明確地說:「我寫農村,並不是出於懷舊,也不是為祭奠插隊的日子,而是因為,農村生活的方式,在我眼裡日漸呈現出審美的性質,上升為形式。這取決於它是一種緩慢的,曲折的,委婉的生活,邊緣比較模糊,伸著一些觸角,有著漫流的自由的形態。」(《生活的形式》,《上海文學》一九九九年第五期)
這期間王安憶還在寫著另外不同類型的作品,像短篇《天仙配》、中篇《憂傷的年代》和斷斷續續進行著的長篇《屋頂上的童話》,等等。這些作品不僅與上述一組作品不大一樣,而且各自之間也差異明顯。這里我們暫不討論。且讓我們只看看那一組不少人覺得不像小說的小說。
為什麼會覺得不像小說呢?早在九十年代初,王安憶就清楚地表達了她小說寫作的理想:一、不要特殊環境特殊人物,二、不要材料太多,三、不要語言的風格化,四、不要獨特性。這「四不要」其實是有點驚世駭俗的,因為她不要的東西正是許多作家竭力追求的東西,是文學持續發展、花樣翻新的趨動力。我們設想著卻設想不出抱著這一理想的王安憶會走多遠。現在讀王安憶這些年的作品,發覺我們這一設想的方向錯了。小說這一形式,在漫長的歲月里,特別是在二十世紀,本身已經走得夠遠了,甚至遠得過度了,它腳下的路恐怕不單單是小路、奇徑,而且說不定已經是迷途和險境。所以王安憶不是要在已經走得夠遠的路上再走多遠,而是從狹窄的獨特性和個人化的、創新強迫症(「創新這條狗」在多少創作者心中吠叫)愈演愈烈的歧路上後退,返回小說藝術的大道。
於是在王安憶的這一系列小說中,我們讀到了內在的舒緩和從容。敘述者不是強迫敘述行為去經歷一次虛擬的冒險,或者硬要敘述行為無中生有地創造出某種新的可能性。不,不是這樣,敘述回歸到平常的狀態,它不需要刻意表現自己,突出自己的存在。當「寫什麼」和「怎麼寫」孰輕孰重成為問題的時候,「偏至」就難免要發生了。而在王安憶這里,敘述與敘述對象是合一的,因為在根本上,王安憶秉承一種樸素的小說觀念:「小說這東西,難就難在它是現實生活的藝術,所以必須在現實中找尋它的審美性質,也就是尋找生活的形式。現在,我就找到了我們的村莊。」(《生活的形式》)
好了,接下來我們要問,「我」從「我們的村莊」,還有「我們團」、「我們」暫時安頓身心的城市、「我們」經歷的那個時代,找到了什麼?
理性化的「鄉土文明志」
作為新文化運動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新文學,從它初生之時起就表明了它是追求現代文明的文學,它的發起者和承繼者是轉型過來的或新生的現代知識分子,文學促進國家和民族向現代社會形態轉化並表達個人的現代性意識和意願的方式。今天回過頭去看,在這樣一種主導特徵下,新文學作品的敘述者於諸多方面就顯示出了相當的一致性,就是這種一致性,構成了今天被稱之為「宏大敘事」的傳統。舉鄉土文學的例子來說,我們發現,諸多作家在描述鄉土中國的時候,自覺採取的都是現代知識分子的標准和態度,他們的眼光都有些像醫生打量病人要找出病根的眼光,他們看到了蒙昧、愚陋、劣根性,他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他們站在現代文明的立場上,看到這一片鄉土在文明之外。其實他們之中大多出身於這一片鄉土,可是由此走出,經受了文明的洗禮之後,再回頭看本鄉本土,他們的眼光就變得厲害了。不過,在這一敘事傳統之內的鄉土文學,與其說描述了本鄉本土的形態和情境,倒不如說揭示了現代文明這一鏡頭的取景和聚焦。這些作家本身可能非常熟悉鄉土生活,對本鄉本土懷抱著深厚的感情和眷念,可是,當他們以一個現代知識分子的眼光並且只是以一個現代知識分子的眼光審視這一片鄉土的時候,他就變得不能理解自己的鄉土了——如果不能從鄉土的立場上來理解鄉土,就不能理解鄉土。
所以並不奇怪,我們的鄉土文學常常給人以單調、沉悶、壓抑的印象。民間的豐富活力和鄉土文明的復雜形態被敘述者先入為主的觀念遮蔽了,被單純追求現代性的取景框舍棄了。不過仍然值得慶幸,所謂「宏大敘事」從來就不可能涵蓋全部的敘述,我們畢竟還可以看到沈從文的湘西,蕭紅的呼蘭河,乃至趙樹理的北方農村,這些作品畢竟呈現出主導特徵和傳統控制之外的多種有意味的情形。
說了這么多,本意只是為了以一種敘事傳統與王安憶的小說相對照,這一對照就顯出王安憶平平常常敘述的作品不那麼平常的意義來:從中我們能夠看到,她發現了或試圖去發現鄉土中國的文明;而若以上述敘事傳統的眼光看來,這樣的鄉土是在文明之外的。在二十世紀的中國,我們顯然更容易理解後一種文明:西方式的,現代的,追求進步和發展的外來文明,而對於鄉土文明,卻真的說不上知悉和理解了。
正是在這種一般性的認知情形中,王安憶的小說成為一種不被視為文明的文明的知音和載體,成為一種探究和理解,一種述說和揭示,一種鄉土文明志。你知道《姊妹們》是怎樣開篇的嗎?「我們庄以富裕著稱。不少遙遠的村莊嚮往著來看上一眼,這『青磚到頂』的村莊。從文明史的角度來說,我們庄處處體現出一個成熟的農業社會的特徵。」——這就是了。
和九十年代初《九月寓言》這樣的作品相比較,張煒的膠東鄉村生活回憶錄把一種自然的、野性的民間生命力張揚得淋漓盡致,它的背後是一種抒情的態度,那野歌野調的唱者不僅投入而且要和歌詠的對象融合為一;王安憶的淮北鄉土文明志則是守分寸的、理性化的,它的背後是分析和理解的態度,因而也是隔開一點感情距離的。這樣一種經過漫長歲月淘洗和教化的鄉土文明,遠離都市,又遠非自然,有著一幅世故的表情,不那麼讓人喜歡的,可是必須細心去了解,才可了解世故、古板、守規矩等等之下的深刻的人性:「這人性為了合理的生存,不斷地進行著修正,付出了自由的代價,卻是真心向善的。它不是富有詩情的,可在它的沉悶之中包含著理性。」立基於這樣寬厚、通達、有情的認識,《姊妹們》才把那一群出嫁之前的鄉村少女寫得那麼美麗活現,又令人黯然神傷。
「兩種文明」的奇遇
王安憶甚至發現,在被普遍視為保守的、自足性極強的鄉土文明中,其實潛藏著許多可能性和強大的洇染力,譬如對並非出自這種文明的人與事的理解和融匯。《隱居的時代》寫到一群「六·二六」下放到農村的醫生。王安憶在文中說,「當我從青春荒涼的命運里走出來,放下了個人的恩怨,能夠冷靜地回想我所插隊的那個鄉村,以及那裡的農民們,我發現農民們其實天生有著藝術的氣質。他們有才能欣賞那種和他們不一樣的人,他們對他們所生活在其中的環境和人群,是有批判力的,他們也有才能從紛紜的現象中分辨出什麼是真正的獨特。」你看接下來描述的「兩種文明」的奇遇:「現在,又有了黃醫師,他給我們庄,增添了一種新穎的格調,這是由知識,學問,文雅的性情,孩童的純凈心底,還有人生的憂愁合成的。它其實暗合著我們庄的心意 。像我們庄這樣一個古老的鄉村,它是帶有些返樸歸真的意思,許多見識是壓在很低的底處,深藏不露。它和黃醫師,彼此都是不自知的,但卻達成了協調。這種協調很深刻,不是表面上的融洽,親熱,往來和交道,它表面上甚至是有些不合適的,有些滑稽,就像黃醫師,走著那種城裡人的步子,手裡卻拿著那塊香噴噴的麥面餅。這情景真是天真極了,就是在這天真里,產生了協調。有些像音樂里的調性關系,最遠的往往是最近的,最近的同時又是最遠的。」
《隱居的時代》還寫了插隊知青的文學生活,寫了一個縣城中學來歷特殊的老師們,這些都清楚不過地表明,在大一統的意志下和荒漠時期,精神需求,對美的敏感,知識和文化,潛藏和隱居到了地理的夾縫和歷史的角落裡,這樣的夾縫和角落不僅使得它們避免流失散盡,保留下相傳承繼的文明火種,而且,它們也多多少少改變了他們棲身的所在——一種新的、外來的因素,「很不起眼地嵌在這些偏僻的歷史的牆縫里,慢慢地長了進去,成為它的一部分。」——就像下鄉的醫療隊和黃醫師,「它微妙地影響了一個村莊的質質。」
《文工團》也寫到了不同文明的相遇,只是其中所包含的掙扎求存的能量左沖右突,卻總是不得其所。「文工團」是革命新文藝的產物,可是「我們這個地區級文工團的前身,是一個柳子戲劇團。」新文明的團體脫胎於舊文明的戲班子,譬如說其中的老藝人,他們與生俱來的土根性,他們代代承傳的老做派,將怎樣委屈求全地適應新文藝的要求,而在歷經改造之後卻又脫胎不換骨?這個由老藝人、大學生、學員、自費跟團學習的等帶著各自特徵的人員雜糅組成的文工團,在時代的變幻莫測中風雨飄搖,顛沛流離,終於撐持到盡頭。
「我」隱退到「我們」
現在,讓我們回到與王安憶這些小說初逢時的印象。這些作品,起意就好像置小說的傳統規范和通常的構成要素、構成方式於不顧,作者就好像日常談話似的,把過往生活存留在記憶里的瑣屑、平淡、零散的人事細節,絮絮叨叨地講出來,起初你好像是有些不在意的,可是慢地,你越來越驚異,那麼多不起眼的東西逐漸「累積」(而不是傳統小說的「發展」過程)起來,最終就成了「我們庄」和自由、美麗地表達著「我們庄」人性的姊妹們,就成了一個萍水相逢的城市蚌埠和「我們」初涉艱難世事的少年歲月,就成了文工團和文工團執著而可憐的驚心動魄的故事。「發展」使小說的形態時間化,而「累積」使小說的形態空間化了,開始我們還只是認為敘述只是在不斷填充著這些空間:「我們庄」、文工團、隱居者的藏身之處,後來才驚異地看到這些空間本身在為敘述所建造的主體,那些人事細節就好像這個主體的鼻子、眼睛、心靈和一舉一動的歷史。能夠走到這一步,不能不說是大大得力於一個親切的名之曰「我們」的復數敘述者。「我們」是揚棄了「我」——它往往會演變成惡性膨脹的敘述主體,嚴鋒在《文工團》的簡評中說,在新時期的文學中到處可見一個矮揉造作的敘事者,或洋洋得意,或顧影自憐,或故作冷漠,怎一個「我」字了得——而得到的。
「我」並非消失了,而是隱退到「我們」之中。
I. 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必背課文有哪些
第一單元
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賞析指導 賞析示例
長恨歌/白居易
自主賞析
湘夫人/屈原
擬行路難(其四)/鮑照 蜀相/杜甫 書憤/陸游 推薦作品
詠懷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雜詩十二首(其二)/陶淵明 越中覽古/李白 一剪梅/李清照
今別離(其一)/黃遵憲
第二單元
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賞析指導 賞析示例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 自主賞析
夜歸鹿門歌/孟浩然 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 登岳陽樓/杜甫 菩薩蠻(其二)/韋庄 推薦作品
積雨輞川庄作/王維
旅夜書懷/杜甫 新城道中(其一)/蘇軾
揚州慢/姜夔 長相思/納蘭性德
第三單元
因聲求氣吟詠詩韻
賞析指導 賞析示例
將進酒/李白 自主賞析
閣夜/杜甫 李憑箜篌引/李賀 虞美人/李煜 蘇幕遮/周邦彥 推薦作品
國殤/屈原 燕歌行/高適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柳宗元 菩薩蠻/溫庭筠
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睢景臣
中國古代詩歌發展概述
散文之都
第四單元
創造形象詩人有別 賞析指導 賞析示例
過小孤山大孤山/陸游 自主賞析
庖丁解牛/《莊子》 項羽之死/司馬遷 阿房宮賦/杜牧 推薦作品
西門豹冶鄴/褚少孫 大鐵椎傳/魏禧
第五單元
散而不亂氣脈中貫
賞析指導 賞析示例
六國論/蘇洵 自主賞析
伶官傳序/歐陽修 祭十二郎文/韓愈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蘇軾 推薦作品
獄中雜記/方苞 陶庵夢憶序/張岱
第六單元
文無定格貴在鮮活
賞析指導 賞析示例
種樹郭橐駝傳/柳宗元 自主賞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論語》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李白 項脊軒志/歸有光 推薦作品
游沙湖/蘇軾
苦齋記/劉基
中國古代散文發展概述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篇目及建議 第一單元:課文:白居易《長恨歌》(賞析)建議熟讀屈原《湘夫人》(背誦、字詞)鮑照《擬行路難》其四 「泄水置平地」(背誦)杜甫《蜀相》(背誦)——名篇陸游《書憤》(背誦)單元推薦作品:阮籍《詠懷二十八首》其一「夜中不能寐」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白日淪西河」李白《越中覽古》:建議背誦李清照《一剪梅》:建議背誦黃遵憲《今別離》習題出現:李白《行路難》:建議背誦陸游《臨安春雨初霽》:建議背誦(至少對仗兩聯)第二單元:課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建議熟讀孟浩然《夜歸鹿門歌》(背誦)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背誦)杜甫《登岳陽樓》(背誦)韋庄《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背誦)推薦作品:王維《積雨輞川庄作》:建議背誦(至少對仗兩聯)杜甫《旅夜書懷》:建議背誦蘇軾《新城道中》:建議背誦(至少對仗兩聯)姜夔《揚州慢》:建議背誦納蘭性德《長相思》「山一程」:建議背誦習題出現:王維《歸嵩山作》李白《贈孟浩然》、杜甫《解悶》李賀《夢天》:建議背誦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建議背誦杜甫《泊岳陽樓下》、《陪裴使君登岳陽樓》白居易《憶江南》詞三首:建議背誦第三單元:課文:李白《將進酒》(賞析、背誦)杜甫《閣夜》(背誦)李賀《李憑箜篌引》(背誦)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背誦)周邦彥《蘇幕遮》「燎沉香」(背誦)推薦作品:屈原《國殤》:建議背誦「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結尾。高適《燕歌行》:名句要記誦。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建議背誦。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睢景臣《般設調·哨遍·高祖還鄉》習題出現:韓愈《聽穎師彈琴》:唐代描寫音樂名篇之一。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建議背誦。柳永《甘草子》「秋暮」張先《系裙腰》「惜霜蟾照夜雲天」第四單元:課文: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莊子·庖丁解牛》司馬遷《項羽本紀》(節選,項羽之死部份)——《鴻門宴》一課提到過。杜牧《阿房宮賦》(背誦)推薦作品:褚少孫《西門豹治鄴》(《史記·滑稽列傳》節選)魏禧《大鐵錐傳》習題中出現:杜牧《題烏江亭》、胡曾《烏江》、王安石《烏江亭》、李清照《詠項羽》、毛澤東《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建議背誦第五單元:課文:蘇洵《六國論》歐陽修《伶官傳序》韓愈《祭十二郎文》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推薦作品:方苞《獄中雜記》張岱《陶庵夢憶序》第六單元: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建議熟讀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背誦)歸有光《項脊軒志》推薦作品:蘇軾《游沙湖》劉基《苦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