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八抬大轎」,為什麼古代新娘需要八個人抬呢
其實古時「用八抬大轎來抬」這句話在古代普通老百姓的嘴裡,並非褒獎之詞,而多是含有貶義,意思是請人不動,擺架子,像大官員一樣。這句話既用在娶親上形容女方的架子大,或者是要價太高了。
轎子
B. 描寫古代結婚的場景
給您寫一下大體的過程 中國古代把婚禮過程分為六個階段,古稱「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納采,即男家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若女家同意議婚,則男家正式向女家求婚,正式求婚時須攜活雁為禮,使人納其采擇之意。《儀禮•;士昏禮》中說:「昏禮下達,納採用雁。」問名,即男家托媒人詢問女方的姓名和八字,以准備合婚(合婚,由媒人到女方問姓名、生辰八字、籍貫、祖宗三代,並寫成庚帖送交男方,3天內若男方家裡沒有發生不吉祥的事(俗稱「三日好」),男方便把自己的庚帖交與女方,雙方分別占卜合婚,確定相生還是相剋)。《儀禮•;士昏禮》中記載:「賓執雁,請問名。」問名的文辭大多是:「某既受命,將加諸卜,敢請女為誰氏。」若女方同意,則授禮;男家即通過占卜測定吉凶。如果男女八字相合,則進行下一步。納吉,即把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告知女方,並由男方備禮物到女方定下親事。也是以雁為禮——後世則多以金銀首飾等物為禮(通常是一對金耳環或一隻金戒指),還有餅食、糖果,但女方必有回禮。男女雙方都要給親戚、朋友、四鄰送餅食。糖果,報告親事已定。相當於現在的訂婚,俗稱「行定」、「食定」,「送定」、「過定」、「定聘」。這時婚姻關系開始生效。納征,即男家將聘禮送往女家,又稱「送聘」、「納幣」、「大聘」、「過大禮」等。古代納征多以鳥獸為禮,上古時聘禮須用全鹿,後世簡代以鹿皮。崔駰的《婚禮文》中記載:「委禽奠雁,配以鹿皮。」《詩經•;召南•;野有死麋》中說:「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寫的就是用野鹿向女孩子求婚的事。因為古代納聘多執雁為禮,故送聘禮又叫「委禽」。當然,古代納征也並非全用鳥獸為禮,象《衛風•;氓》中所說的「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就是以布為聘禮的例子。後來,納征的禮儀越演越繁,成為六禮中禮儀最繁瑣的過程之一。清以前及民國初,富家除送金銀、彩緞外,還有豬羊、酒果;貧家除送雞酒外,還送檳榔、AA葉(?完全不知道這個是什麼…………)。這時女方要回禮,也要有餅食、糖果贈送親朋和鄰居。請期,即男家擇定結婚日期後,備禮去女家,請求同意結婚的日期。現在民間俗稱「擇日」、「送日」、「提日」。這時,男方、女方的親戚朋友都要送賀禮。送女方的賀禮也稱「送花粉」。親迎,即迎娶新娘。其方式、禮節各不相同。常見的迎親有兩種形式,一是新郎上門迎接新娘;一是派「好命人」上門代接新娘,新郎在自己門口等親,新娘由女方派「伴娘」陪伴。迎親程序繁多,新娘出門之前要給兄弟姐妹「分錢米」;吃「姐妹桌」;新娘到男方家門口,新郎要「踢轎門」、「扎如意」,新娘要「跨火煙」;新郎新娘進洞房要吃「合房圓」(新郎、新娘共鼎而食,再將一瓠瓜剖為兩半,夫婦各執其一,斟酒而飲,謂之「合巹」——此即後世交杯酒的源起)和上廳拜見公婆;「鬧洞房」時「青娘母」要代新娘與客人對歌。新娘新婚第三天要舉行「開井」、「著米頭」、「攪治」的儀式;滿4個月新娘要行「歸寧」禮,即「頭返後」、「二返後」、「三返後」。頭、二「返後」,新娘見娘家炊煙時返回,「三返後」方可在娘家過夜;新婚後第一個元宵節要舉行婚禮的追憶儀式,新娘打扮如初,端坐廳堂或站於村頭、井邊讓親朋、四鄰再看「新娘」,有的地方好事者還可敲鑼打鼓再鬧一番「洞房」。這一過程,是婚俗文化中最富民俗色彩的事象之一。古代富家子女結婚,一般都嚴格遵循六禮的步驟,而普通人家結婚則大多從簡。齊魯之地是古代的文明禮儀之邦,但也並不拘泥於六禮。齊俗不親迎——現在山東臨朐一帶還是如此,。《詩經•;齊風•;著》篇謂: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俟我於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瓊瑩乎而。俟我於堂乎而,充耳以黃乎而,尚之以瓊英乎而。詩中所謂的「著」,指大門與屏之間的空地;庭,則指門內、堂前之地;堂,則為室前之廳。結婚時,男子只等在這三個地方,正說明了齊俗不親迎的婚俗。後世的婚禮大致沿襲了古代六禮的過程,只是有繁有簡,略有差異而已。然不管風俗如何不同,大致都有一個比較統一的步驟:一說親,二定親,三迎親,四成親——個別婚姻還會有第五個步驟,即退親。
C. 寫古代婚禮場景,王爺結婚的,要盛大一些,寫小說用,急!!!
數十里的紅妝。馬車從街頭排到街尾,井然有序,路旁鋪灑著數不盡的玫瑰花,寒風卷著花香刺得她頭直暈,就連滿城的樹上都系著無數條紅綢帶,路旁皆是維持秩序的士兵,涌動的人群絡繹不絕,比肩繼踵,個個皆伸頭探腦去觀望這百年難見的婚禮。
放銃,放炮仗,大紅燈籠開路,沿途一路吹吹打打,好不容捱到家還要挨著給長輩斟酒。
昏暗的新房內綉花的綢緞被面上居然鋪著紅棗、花生、桂圓、蓮子,寓「早生貴子」之意,竟鋪成了一圈圈的心形。
他抽出先前藏在靴靴中的紅紙裹著的筷子。他躊躇了一下,他的手微微地抖著。他仰起頭看。他有點膽怯,但是也只得鼓起勇氣把新娘頭上那張蓋頭帕一挑,居然挑起了那張帕子,把它搭在床檐上。一陣粉香往他的鼻端撲來。他抬起眼睛偷偷地看了新娘一眼,他的心怦怦地跳動。但是他什麼都沒有看清楚,他的眼前只有一些搖晃的珠串和一張粉臉,可是他卻不知道是一張什麼樣的臉。他聽見旁邊有人低聲說:「新娘子高得多"。
(巴金:《秋》第239頁)
她端端正正的坐在三馬拉的膠皮軲轆車當中,身上穿著紅棉襖,下邊是青緞子棉褲,腳上穿著新的紅緞子綉花鞋子,頭上戴朵紅絨花,後頭跟著一輛車,坐著兩個吹鼓手,四個老爺子和兩個媒人。馬的籠頭上 和車老闆的大鞭上,都掛著紅布條子。 車子進到郭全海的新家的時候,天色漸漸暗下來,日頭卡山了。新 娘的車停在大門外。小嘎們都圍攏去,婦女們和男子也跟著上來,他們 瞅著頭戴紅花,身穿紅棉襖的劉桂蘭,好象從來不認識似的。劉桂蘭低 著頭,臉龐紅了。這紅棉襖是分的果實,原來太肥,劉桂蘭花一夜工夫, 改得十分合身,婦女們議論著她的容貌和打扮……
(周立波:《暴風驟 雨》第460頁)
不一會兒,曼古看見遠處有許多火把,時常有手的黑影,從漆黑的 罐子里取油,然後移向火把。在娶親行列的前頭,走著全區最著名的樂 隊。兩面鼓上飄著長長的綢條,掛著用珠子和貝殼做的裝飾;兩支笛子 的銅管在火把的晃動的亮光下閃出一道一道的金光;維那琴十分別致 地裝飾著深黃色的穗子。樂隊後面是一群騎馬的人,他們包頭上的漂 亮羽飾真象孔雀開屏一樣美麗。騎馬人的小鬍子修得整整齊齊,鬍子 尖傲慢地向上豎著。落在後面的人,狠狠地用腳後跟磕打他們那半死 不活的瘦馬的肋骨,企圖叫馬跳舞,或至少揚起那總是耷拉著、對什麼 都表示不滿的腦袋。有幾個騎馬的人,刺踢自己的鞍轡齊全、打扮漂亮 的馬,馬一跳動,險些兒摔下鞍子,他們大喊幾聲,企圖博得周圍的人同 情。緊跟著馬隊後面,莊重地走著四隻大象,大象的頭、脖子、胸和四肢 上拴著一串一串的小鈴鐺,發出悅耳的聲響。在象背上搭起的轎子上, 坐著一群美麗的鄉村姑娘,她們羞羞答答,彼此緊緊地靠著。姑娘們的 雙頰緋紅,耷拉在耳下的墜子閃出彩虹般的各種顏色。陣陣的急風吹 散了她們的披肩和頭巾,她們迎風而行,真象在人間會過情郎後而急急 地飛返天宮的仙女。……在娶親行列的末尾,是一些徒步的士兵。他 們的衣服沙沙作響,散發出迷人的香味——在這個區里,當兵的所能贈 給姑娘們、並取得她們好感的最好的禮物,就是香水。
([巴基斯坦] 卡斯米:《竊盜》 《艾.納,卡斯來短篇小說集》第?0—71頁)
D. 古代成親場面描寫
鑼鼓齊鳴 紅旗招展 人山人海
E. 描寫「看新娘坐花轎」的古風句子有哪些
十里紅妝十里長 ,花轎浪得十里狂,喜糖撒得十里甜 ,老酒飄出十里香。
花轎起駕,八字待嫁;後來,一襲袈裟,半生佛法。
請相信,我說的鑼鼓嗩吶,蓋頭花轎映滿臉紅霞,後,盟一海誓恩愛有加。
桃花衣入桃花轎 ,桃花叢中桃花笑。
從上花轎開始起,我就在笑了。
卿已發際及腰,入了他人花轎。獨守東籬,嘆一段寂寥。
胡雪岩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宗旨就是:「花花轎兒人抬人」我尊崇你,你自然也抬舉我。勢的做成就是這樣。
我願為你許下紅色的諾言 ,用花轎抬你進門 ,愛你不變,相守到永遠。
我在等著你的紅妝相迎,卻不料你的大紅花轎早就裝了一襲火紅。
紅燭花轎新人床,青絲化雪鬢如霜,倚夢南樓天若雨,子意如刀各一方。
F. 求古代小說中描寫成親的段落
「一拜天地。」
徐邵轉過身來,秦湘兒也在丫鬟們的攙扶下,轉過身子,兩面相對回,同時低下頭答,行了第一輪禮。
「二拜君親。」
徐紹也早聽秦通說了,天地君親師,天地為大,次之為君,在為親,後為師,如今滿堂官員在座,也算代表半個朝廷,才把皇上也算了進去。
徐邵與秦湘兒又是跪地三叩拜。
「夫妻交拜。」
成親了,這就要成親了。徐紹在自己的心裡念叨著,來到這里,徐紹心裡本來還沒底,誰成想現在就成親了,徐紹微微一笑,不敢表露出自己的心思,兩人這次倒沒有跪,半躬身子,兩頭相接,算是行了禮。
「禮成,送新娘入洞房。」
徐紹也要隨行,他獨自向後一轉身,像閩道源以及在場的官員、富商、名流道了謝,牽著秦湘兒手中的同心結出了大廳,走向了後院。
G. 古代婚禮上的轎子怎麼描寫
古代花轎的種類及樣式繁多,因各地的習俗、貧富及主人的身份而略有不同。普通人娶親用的一般是二人抬的花轎,罩轎子的帷子都選用大紅色的綵綢,並綉有富貴花卉、丹鳳朝陽和百子圖等吉祥圖案,綴以金、銀色,以烘托熱鬧喜慶氣氛。家境富貴之戶常用四人抬的大花轎,轎子的裝扮與二人抬的相差無異。到清朝末年,在當時的上海等大城市,許多女子已不肯坐花轎,改用馬車等車輛了。民國初期,由於從日本輸入的人力車(俗稱黃包車)比較輕便快捷,遂在民間廣為使用,轎子逐漸被取代。
硬衣式花轎花轎有「硬衣式」和「軟衣式」兩種。硬衣式指花轎的全身都是木製結構,造型類似四方四角出檐的寶塔頂形。在中國的南方地區比較流行。軟衣式花轎流行於中國的北方地區。它是在轎框的四周罩以紅色的綾羅帷幕,這些紅色的帷幕就叫做轎幃。喜轎的轎幃有著極為鮮明的藝術風格,轎幃的選材非常講究,一般都選用紅色的綾羅綢緞等絲織品。上面刺綉的圖案紋樣一般都被賦予了約定俗成的特定含義,講求「圖必有意,意必吉祥」。轎幃上面一般都綉著「禧」字、金魚鬧荷花、丹鳳朝陽、麒麟送子、富貴牡丹、事事如意等喜慶、吉祥的圖案。織綉工藝極為精湛細膩,所綉的畫面豐滿而充實,圖案非常生動、新穎。轎幃的材料和圖案的顏色搭配一般都非常的鮮艷、熱烈,明亮奪目的顏色烘托出婚禮喜慶熱鬧的氣氛。
明朝崇禎年間的花轎用藍綢作幔,四角懸桃紅色綵球。後來開始採用紅色刺綉、織錦,後來又有用大紅紗綢滿綉的。
H. 小說如何描寫古代婚禮現場
中國婚禮的歷史演變(轉載過來的)
《禮記.昏義》中的「昏」,原文作昬,由於古人娶妻,婚禮的親迎是在黃昏時進行,這時太陽將要下山,月亮就要出來,含有「陽往陰來」的意思,因而得名,後來才加上「女」字偏旁寫作「婚禮」。
古代婚禮習俗
提親
男女婚姻大事,依父母之命,經媒人撮合,認為門當戶對,互換「庚貼」(年齡、生辰八字)壓於灶君神像前凈茶杯底,以測神意。如三日內家中無碗盞敲碎、飯菜餿氣、家人吵嘴、貓狗不安等「異常」情況,則請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無相尅。舊時有人迷信所謂六年大沖、三年小沖;男婚年齡逢雙,女子十九不嫁;謂雞狗(雞犬不和)、龍虎(龍虎相鬥)、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難相配,待認為周全後始議親。
定親
定親前議親,議親始議「小禮」,在買賣婚姻年代均討價還價。一般「四洋紅」或「六洋紅」(綢緞衣料四至六件),金戒子兩只、金耳環一副;聘禮,小禮三十六,中禮六十四,大禮一百廿(銀圓);食品,個數「六十四」,即包頭64對、油包64隻、麻餅64隻等,尚有老酒2擔至8擔不等,故生囡有「老酒甏」之稱。定親後,男方將上述禮品用杠箱抬到女方。女方回禮多為金團、油包及閨女自做的綉品。定親憑證,男方送「過書」,俗稱「紅綠書紙」(紙張兩層外紅內綠),女方送「回貼」認可,俗稱「文定」。故舊時夫妻吵嘴,妻子常說我是有「紅綠書紙」的,以此抑制丈夫。繼「文定」後擇吉迎娶,由擇日店揀「好日」的日子。親友送禮,婚禮多是現金,或喜幛、喜軸,並書以「百年好合,五世其昌」、「天作之合」等。送嫁禮多為綉花或綢緞被面、被頭或日用器物,亦有送紅棗、花生、桂圓、蓮子,寓「早生貴子」意。
舊時有媒人首次進門不能喝茶的習俗,謂「媒不飲茶」,說喝了茶要沖淡婚事。又稱媒人為「媒百櫥」,媒成能吃上「百餐」,要酬以「謝媒酒」,但婚後如夫妻不和或婆媳不睦,媒人有調解責任。
成親
請吃酒 迎親日子叫「好日」。俗諺「請吃酒,掗拜生」,好日前新郎拿著紅紙「知單」請長輩親友吃喜酒(好日酒),長輩要在自己姓名下寫上個「知」字。好日前有待郎、待嫁習俗,雙方父母親請子、女吃包子、蚶子、肘子、栗子、蓮子,討「五子登科」彩頭。好日前三五天,男方送女方「轎前擔」,一般為鵝2隻、肉l方、魚2尾等。
看嫁資 男方去女方搬嫁資(嫁妝),女方置嫁資於廳堂,讓人觀看,稱「看嫁資」。器物披掛紅色綵線,衣服等薰以檀香,箱底放數枚銀元,俗稱「壓箱錢」。嫁資搬到男方,亦陳列於廳堂供人觀看,亦叫「看嫁資」。由阿婆取女方鑰匙包,取鑰開箱,俗稱「掏箱」。
安床伴郎 迎親先一日,男方要「安床」,由一位「全福」婦女,取24雙筷子系扎紅線,安放新郎席子下,稱「安床」。婚前一至三天夜裡,由一個父母雙全的小儇(男孩)伴新郎同睡,睡於床的里邊,稱「伴郎」。晚上要給這個小儇吃包子、花生、雞蛋,寓「包生兒子」意,待「好日」那天早晨離開時,要給紅包,俗稱「挈出尿瓶」。
享先 好日先一二天,男家向貰器店貰得花轎和婚禮器物,掛燈結綵,以上等筵席款待賀客,稱「細便飯」。好日五更時辰,男家以全副豬羊或五牲福禮及果品,在廳堂供祭「天地君親師」,俗稱「享先」。早餐興吃「享先湯果」。
坐花轎 寧波閨女出嫁均坐花轎。傳說南宋小康王(高宗)逃難至明州,金兵追急,賴一女子相救得脫,後找恩女不得,詔明州女子出嫁可享半副鑾駕待遇,鳳冠霞披,並坐花轎。花轎,俗稱「大紅花轎」,有四人抬、八人抬之分。20年代寧波美球針織廠趙姓廠主的兒子成親,特約貰器店製作一頂上等花轎,精工細鏤吉慶故事人物300餘個,名「美球轎」,貰器店化本錢5000元,趙家首次貰用付費500元。這頂八人抬花轎,抬轎者穿一色特製的緞子馬褂,炫耀一時。坐花轎尚含有明媒正娶、原配夫人之意,女子一生只能坐一次。故夫妻吵嘴,妻子帶在嘴邊一句話:我是大紅花轎抬進門的,又不是走上門的,以此來炫耀高貴。迎親日,花轎出門,以凈茶、四色糕點供「轎神」。放銃、放炮仗,大紅燈籠開路,沿途吹吹打打。新郎不到岳父家迎親,以喜娘(送娘)為使者,持名貼前往。
開面 女家喜娘用五色棉紗線為新娘家絞去臉上汗毛,俗稱「開面」(含有現在美容意),客人興吃「開面湯果」。花轎臨門,女家放炮仗迎轎,旋即虛掩大門「攔轎門」,待塞入紅包後始開。花轎停放須轎門朝外,女家有人燃著紅燭、持著鏡子,向轎內照一下,謂驅逐匿藏轎內的冤鬼,稱「搜轎」。女家中午為正席酒,俗稱「開面酒」,亦叫「起嫁酒」。
上轎 新娘上轎前,經男方喜娘三次催妝,佯作不願出嫁,懶於梳妝(當然也有封建婚姻確實不願者),而後坐娘腿上,娘為女兒喂上轎飯,寓意不要忘記哺育之恩。較異習俗有三:其一,「哭上轎」。女兒上轎,母親哭送,哭詞多為祝頌、叮囑話,有:「囡啊囡,儂抬得去呵,烘烘響啊!儂獨自去呵,領一潮來啊! 」「儂敬重公婆敬重福,敬重丈夫有飯吃」等,新娘動了感情含淚惜別。其二,「抱上轎」。新娘由兄長抱上轎,進轎坐定後,臀部不可隨便移動,寓平安穩當意。其三,「倒火熜灰」。新娘座下放一隻焚著炭火、香料的火熜,花轎的後轎杠上擱系一條席子,俗稱「轎內火熜,轎後席子」。起轎時,女家放炮仗,並用茶葉、米粒撒轎頂。新娘兄弟隨轎行,謂之「送轎」。城區抬花轎要繞至千歲坊或三法卿(地名)等處,以討「千歲」、「三發」彩頭。兄弟送至中途即回,且要包點火熜灰回來,並從火種中點燃香或香煙,返家置於火缸,俗稱「倒火熜灰」,亦稱「接火種」。
拜堂 花轎進門,男家奏樂放炮仗迎轎。停轎後卸轎門,由一名五六歲盛妝幼女(俗稱「出轎小娘」)迎新娘出轎,用手微拉新娘衣袖三下,始出轎。新娘出轎門先跨過一隻朱紅漆的木製「馬鞍子」,步紅氈,由喜娘相扶站在喜堂右側位置。是時,新郎聞轎進門,即佯躲別處,由捧花燭小儇請(找)回,站左側。喜堂布置與各地相同,拜堂儀式則稍異,有主香公公,多由新郎祖父或祖伯叔擔任。主香者和新郎、新娘皆遵贊禮聲動作。贊禮者喊:行廟見禮,奏樂!(樂起)主祝者詣香案前跪,皆跪!上香,二上香,三上香!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贊禮者接著贊唱:升,平身,復位!跪,皆脆!接唱:升,拜!升,拜!升,拜!又唱:跪,皆脆,讀祝章!由一個十三四歲小儇跪在右側拜佛凳上讀畢(事先念熟,不可讀錯)。贊禮者又唱:升,拜!升,拜!升,拜!整個過程總稱為「三跪,九叩首,六升拜」。最後贊禮者唱:禮畢,退班,送入洞房!其間,新郎、新娘在拜堂時,有搶前頭跪習俗,謂誰跪在前面,以後就可管住後者,致鬧出邊拜邊踢墊子,新郎拂袖而起拒拜的笑話。
繁縟的拜堂儀式畢,由兩個小儇捧龍鳳花燭導行,新郎執綵球綢帶引新娘進入洞房。腳須踏在麻袋上行走,一般為5隻,也有10隻麻袋,走過一隻,喜娘等又遞傳於前接鋪於道,意謂「傳宗接代」、「五代見面」。入洞房後,按男左女右坐床沿,稱「坐床」,由一名福壽雙全婦人用秤桿微叩一下新娘頭部,而後挑去「蓋頭篷」,意示「稱心如意」,謂「請方巾」。新郎稍坐即出,新娘換妝,客人吃「換妝湯果」。而後,新郎、新娘行「拜見禮」,論親疏、輩份依序跪拜見面,稱「見大小」。拜時起樂,堂上擺大座兩把,受拜者夫婦同坐,如一個已故,則亦按男左女右就坐,另一把空著。拜畢賜紅包給新娘,俗稱「見面錢」。公婆可不掏紅包,謂「媳婦自家人」。新娘與同輩見面則作揖,若小輩拜見時,新娘亦給「見面錢」。之後,舉行「待筵」,新娘坐首席,由4名女子陪宴勸食,新娘多不真吃。筵畢,喜娘陪新娘至廚房行「親割禮」,有撈粉絲、摸泥鰍等習俗,謂之上廚。
賀郎酒 拜堂晚上,男家為好日正席酒,叫「賀郎酒」,新娘須逐桌逐位為長輩和客人斟酒,酒要斟滿又不可淌出。酒飲狀元紅,菜多鴛鴦名,樂奏百鳥朝鳳、龍鳳呈祥。席間,新娘在上熱菜(換湯)時,喜娘喊:新娘子換湯(換妝)作揖啦!宴後,喜家請有福有德的座客兩人至洞房,向新郎、新娘行「三酌易飲」禮,每進一次酒(新人只啜一口)相互交換下酒杯。主賀者須邊唱賀郎詞,戲謔、祥和兼有,諸如:第一杯酒賀新郎,有啥閑話被裡講,恐怕人家要聽房。第二杯酒賀新郎,房裡事體暗商量,謹防別人要來張(看)。第三杯酒賀新郎,祝願夫妻同到老,早生貴子狀元郎。
是夜,有吵新房習俗,諺雲:「三日無大小」。成親那天新娘不多與客人說話,吵房時先逗新娘開口,看其衣裳紐扣,五顆紐扣說是「五子登科」,看其腳髁頭,說是看老壽星。鬧至午夜始散。新郎隨出送客,喜娘始鋪被褥,新娘即賞以紅包,喜娘嫌不足則佯立不走,待增加後才出。新娘關房門,新人共吃「床頭果」。新郎上床,新娘「坐花燭」,花燭不可吹滅,燭盡方可上床。尚有在白天做好手腳,夜裡撬門跳窗進新房挪走新郎衣裳,吵房成功,新人要罰出糖果、香煙錢。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