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穿越重生 > 中國古代小說敘事三維論

中國古代小說敘事三維論

發布時間:2022-05-01 23:34:08

⑴ 中國古代小說的特點是什麼啊

我國的小說源遠流長。「小說」這一名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篇》。我國小說的萌芽,可溯至上古勞動人民的口頭傳說與遠古神話。這部分遺產主要記載和保存在《山海經》《穆天子傳》等書中。先秦兩漢時期,「小說」一直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根本算不上一種文學體裁。到了魏晉以後,別具風格的所謂「志怪」、「志人」小說的大量產生,使我國的早期小說出現了一個較為繁盛的時期,如干寶的《搜神記》、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都是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但這時的小說,因為是「志」,即搜集記錄下來的,還算不上創作,所以人們把它同歷史歸於一類。小說脫離歷史領域而成為文學創作,是唐代以後的事。唐代經濟文化發達,文人思想比較活躍,於是產生了依照傳說創作而成的傳奇小說。傳奇小說發展到宋代就衰落了,隨之興起的是話本。話本經過文人加工、就變成了話本小說和演義小說。明代出現了章回小說。如《三國志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還出現了由文人模擬「話本」體制寫成的作品「擬話本」。馮夢龍編撰的《三言》中,不少作品就屬擬話本小說。這以後再發展,便有了文人獨立的創作。這一時期出現的長篇小說《金瓶梅》,是中國小說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小說。清代的《紅樓夢》發揚了這個傳統,使中國古代的現實主義小說達到了輝煌的頂點。

古今小說有許多相通之處,但古代小說也有其自身特點。因而欣賞時,應根據古代小說自身的特點來加以欣賞,具體可以從了解古代小說的特點、欣賞古代小說的人物形象、鑒賞古代小說的語言三個角度入手。

古代小說來自民間,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古代小說有現實主義的傳統,立足現實,反映現實,表達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古代小說重情節,通過情節表現人物,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表現人物心理;古代小說繼承了史傳文學的傳統,描寫人物,一方面有善惡、是非之分,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點,壞人身上也有長處;古代小說由「話本」發展為章回小說,結構上形成一種模式,回目往往是一副對子;古代小說的語言有文言白話之分,就是古代白話,與現當代小說語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⑵ 試論明清小說的結構特點3000字

明清小說的結構特點

中國古代的敘事文學,到了明清時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學理念、文學體式和文學表現手段而言,明清小說以其完備和豐富將敘事文學推向了極致。從明清小說所表現的廣闊的社會生活場景、豐碩的藝術創作成果和豐富的社會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說無疑鑄就了中國古典文學的最後的輝煌。
本講以明清小說的題材開拓和藝術探索為視點,試圖在傳統文化的背景下,描畫出明清小說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說與傳統文化

從思想內涵和題材表現上來說,明清小說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傳統文化的精華,而且經過世俗化的圖解後,傳統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動人的故事而走進了千家萬戶。傳統文化給明清小說提供了豐富的養料,而明清小說又將傳統文化空前地發揚和豐富,在藝術形象和藝術細節的衍繹中予以創造性的闡說。

1、史傳色彩--世俗文學的歷史依傍

中國的史官文化異常發達,源出於「紀實」的傳統小說,與史官文化有著血肉相連、密不可分的密切關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傳的烙印,史傳性是中國傳統小說最重要的民族特徵。盡管明清小說帶有濃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無論從衍說故事之形式還是從諷寓教化之動機出發,都深深地受到了史傳文化的決定性影響。

題材的史傳性 觀念的史傳性 小說藝術的史傳性

2、懲勸教化--儒家文化的影響

中國古典小說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長久深遠,而將這種影響合理化、具體化者,則是小說理論中的「懲勸教化」說。幾乎可以說,「懲勸教化」模式籠罩了整個封建時代的小說創作。

重視小說的教化作用 懲勸模式牢籠創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東漢末傳入中國後,一直在文化形態上深刻地影響著文學創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國本土上產生發展成長的宗教,它與古代小說有著密不可分的血肉關系,尤其在想像力和創造力方面,對古代小說影響深刻。佛道所創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譎變幻的仙道法術,因果業報的結構,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說母題,無疑為小說世界帶來了奇觀異彩。

小說描寫空間的拓展 小說人物畫廊的豐富 小說情節的奇譎變幻

二、明清小說的內容拓展

就題材而言,明清小說可謂是包羅萬象,空前豐富。明清小說全方位地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關系和生活方式,表達了人們的喜怒哀樂和理想追求。敘事文學和通俗文學的特點,使文學對社會生活的表現,達到了從未有過的寬廣和深入。城市經濟和市民階層的凸起,新的價值觀念和新的社會理想又給文學注入了新的思想內涵。

1、題材內容的空前豐富

題材豐富,內容多樣是明清小說的突出特點。除了在民間流傳蘊育多年而經文人加工的歷史演義、英雄傳奇,以及用魔幻的方式反映生活的神魔小說外,小說作者的筆觸更是切近了現實生活。直接描寫社會世態人情的世情小說的出現,是小說題材開拓上的重大突破,標志著小說創作進入了成熟發展的新階段。

世情小說 歷史演義 英雄傳奇 神魔小說 諷刺小說 俠義公案小說

2、世俗生活的全面展現

明清文學觀念的演進,使世俗現實生活日漸成為小說關注的焦點,以現實生活為描摹對象,通過家庭、愛情、婚姻的糾葛變化、盛衰興亡,來反映社會人際關系,展現時代風尚面貌,提供生動完整細膩的社會生活畫卷,這是明清小說的突出貢獻。

愛情婚姻,家庭盛衰 官場黑幕,社會丑態

科舉禮教,人生百態 日常生活,世情風貌

3、社會理想的全新探索

中國古代小說素有理想探索的傳統,在六朝志怪、唐代傳奇和宋元話本中,往往通過幻想浪漫的手法,表現理想。明清小說作家在創作過程中,一方面力求真實地描摹世態,批判社會;一方面則探索社會出路,塑造理想人物,展現理想境界。兩者相輔相成,表現出對社會現實人生的熱忱關注。

社會政治理想 愛情婚姻理想 人倫關系理想

三、明清小說的藝術成就

到了明清小說,敘事藝術已趨向成熟和完美。先前那種故事式的作品已衍化為繁富的鴻篇巨制,其間有宏大精緻的結構,引人入勝的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豐富多彩的語言,無微不至的描繪。文學的表現力達到了從未有過的完備,《紅樓夢》的問世,更是標志著中國古典文學走到了它的巔峰。

1、完備精湛的敘事結構

作為敘事文學的典範作品,明清小說在敘述方式和情節結構上的成就不同凡響。無論是章回體的長篇小說,還是精巧綿密的短篇作品,都各有優長。歷史演義、英雄傳奇,結構宏偉,能在尺幅之間,舒展歷史風雲,飽覽英雄人物,追尋歷史進程。世情小說則脈絡清晰,精巧細密,逼真地反映現實生活,展示生活樣貌。

從事件結構到人物命運結構 從平鋪直敘到立體交錯

從單線縱深到全方位鋪展 從主線突出到一線兩描寫

2、性格豐滿的形象塑造

從歷史傳奇中人物刻畫的類型化、平面化,到英雄傳奇的個性凸現,直至世情小說注重平常人的典型性格的塑造,明清小說在人物形象刻畫上成就非凡。將情節事件發展與人物性格密切相連,細膩委曲地傳遞人物的情緒心聲,在對比映襯中凸現性格,描繪出人物的心靈成長史……明清小說中風韻獨具、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顯示了敘事文學在人物塑造上的突飛猛進。

因人設事 曲盡人情 相依相存 發展變化

3、曲描細敘的藝術刻劃

由敘事為主,轉向以描寫為主,明清小說在藝術描寫上漸趨細膩逼真,無論形象塑造、環境描寫、細節刻劃,還是人物心理情感的揭示,都力圖描摹生活,筆參造化。追求洞察深微、見微知著的概括作用和藝術感染力。

⑶ 中國古代小說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一、中國古代小說起源於神話傳說。與其他民族的小說一樣,最初的作品都與上古傳說有關,神話傳說有簡單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這為小說的孕育和產生准備了條件。比如《紅樓夢》的開頭,就是借用了女媧煉石補天的上古神話傳說。
二、中國古代小說在民間汲取營養。民間口口相傳的故事,為小說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古代小說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中國小說的每次發展、進步都是由優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間學習,參與、加工民間創作而取得的。比如《西遊記》,就是在民間故事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 文人與民間創作結合的創作方式,使得中國古典小說呈現了重視情節的特點。重視寫情節並不意味著忽視寫人物,而是要通過情節表現人物,以外在的情節動作來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和精神狀態。
三、古代小說與歷史結合很深。比如《水滸傳》,就是充分吸收史傳文學寫人藝術經驗的一部作品。比如《三國演義》,整個小說就是構築在虛實歷史之上的。
四、我國古代小說的取材和用意多是立足於現實。小說創作不脫離現實,這些小說都產生於現實,由於現實問題的觸發而幻想出來的。比如第一部文人創作的小說《金瓶梅》,就完全是描寫日常生活,並直接影響到了後來的《紅樓夢》。
五、古代小說是逐漸發展的。由最早的神話傳說式到志怪式,再成長為唐時期的傳奇,最後到明清時成長為長篇巨作。

⑷ 黃霖的科研成果

主要著作《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合作)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初版,1990.8二版《古小說論概觀》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6《金瓶梅漫話》 學林出版社 1986.12《金瓶梅考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10《金瓶梅大辭典》(主編) 巴蜀書社 1991.10《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中國歷代小說辭典》宋元明卷(主編)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3《中國古代小說網絡全書》小說理論卷(主編)中國大網路出版社1993.4《中國文論選·近代卷》(選注合作)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11《中國文學史》(主編明代部分)第四卷第1 至232 頁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8《原人論》(合作)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0.2《中國小說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8《文心雕龍匯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黃霖說〈金瓶梅〉》 中華書局 2005.9《古代小說鑒賞辭典》(合作)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4《追求科學與創新》 (合作編著)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6《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主編) 東方出版中心 2006《中國歷代文論選新編》(主編)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歸有光與嘉定四先生研究》(主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金瓶梅講演錄》 廣西師大出版社 2008《<文心雕龍>導讀、集評》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金瓶梅鑒賞辭典》(合作)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金瓶梅>與臨清》(編集) 齊魯書社 2008《中國古代小說敘事三維論》(合作)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9《中國歷代小說批評史料匯編校釋》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2009《金瓶梅研究 》(第九輯)(主編) 齊魯書社 2009《雲間文學研究》(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世博夢幻三部曲》(校注) 東方出版中心 2010《微瀾集——黃霖序跋書評選》鳳凰出版社 2011《人間詞話鑒賞辭典》(合作)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2
主要文獻整理《儒林外史選粹》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11《金瓶梅資料匯編》中華書局1987.3《日本研究金瓶梅論文集》(翻譯,合作)齊魯書社1989.10《新刻綉像批評金瓶梅》(校點,合作)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8《金瓶梅詞話注釋》(合作) 香港夢梅館出版社1993.3《水滸傳》(校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10《三國演義》(選評、校點)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4《脂研齋評批紅樓夢》,齊魯書社1994.7
主要論文《詩話雜談》《書林》1979.1《<金瓶梅>原本無穢語說質疑》《復旦學報》1979.4《簡論〈文概〉》《新聞戰線》1979.5《一種值得注目的〈水滸〉古本》《復旦學報》1980.4《談金聖嘆〈沉吟樓詩選〉》《復旦學報》增刊《古典文學論叢》《明清小說理論中的現實主義問題》《學術月刊》1980.11《略談資產階級革命派小說》《書林》1981.2《清末革命小說家瑣記》《復旦學報》1981 5《評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書林》1981.6《略談魏晉志怪小說》《書林》1982.1《〈水滸全傳〉李贄評也屬偽托》《江漢論壇》1982.1《宋末元初人施耐庵及「施耐庵的本」》《復旦學報》1982.4《〈忠義水滸傳〉與〈金瓶梅詞話〉》《水滸爭鳴》第一輯1982.4《姚瑩與桐城派》《江淮論壇》1982.5《新刻綉像批評金瓶梅評點初探》《成都大學學報》1983.1《金瓶梅作者屠隆考》《復旦學報》1983.3《評〈水滸〉研究中的市民說》《水滸爭鳴》第二輯1983.8《有關毛本〈三國演義〉的若干問題》《三國演義研究集》1983《金瓶梅作者屠隆考續》《復旦學報》1984.4《金瓶梅與古代世情小說論》《江漢論壇》1984.6《略談明代的小說理論》《語文學習》1884.11《中國古代小說理論研究芻議》四川《社會科學研究》1985.1《論〈金瓶梅詞話〉的政治性》《學術月刊》1985.1《金聖嘆「庠姓張」辨》《江海學刊》1985.1《論姚門四傑》《江淮論壇》1985.2《金瓶梅作者屠隆考答疑》《杭州大學學報》1985.2《試論晚清革命派的小說觀》1986.6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古典小說戲曲論集》《張竹坡及其〈金瓶梅〉評本》1985.7復旦大學出版社《中國古典文學叢考》第一輯《曾樸》1985.5山東教育出版社《中國古代文學家評傳》第六卷《金瓶梅成書問題三考》《復旦學報》1985.4《〈三國〉與古代歷史小說論》1985.11中州古籍出版社《三國演義論文集》《卓然一家光彩照人--讀朱東潤先生〈中國文學論集〉的感想》 ,《文匯報》1985.12.10.《怎樣閱讀金瓶梅》《文藝學習》1986.2《吳趼人小說論》《明清小說研究》第三輯1986.4《李毛兩本諸葛亮形象比較論》《三國演義學刊》第二輯1986.8《我國暴露文學的傑構〈金瓶梅〉》人民文學出版社《金瓶梅論集》1986.11《〈開卷一笑〉與〈金瓶梅〉作者》《復旦學報》1987.4《金聖嘆》(合作)中州書社《中國古代文論家評傳》《〈金瓶梅〉流變零拾》《中國古典文學叢考》第二輯1987.11《關於上海圖書館藏兩種〈新刻綉像批評金瓶梅〉》,日本《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動態》第二號1988.10《金瓶梅續書三種前言》齊魯書社《金瓶梅續書三種》卷首1988.8《〈儒林外史〉對〈金瓶梅〉的繼承和發展》《儒林外史學刊》第一輯1988.10《略論林昌彝的文學思想》《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十四輯1988.《天下才子必讀書序》《河北師院學報》1989.4《太平天國的文化政策及洪仁玕的文學思想》《復旦學報》1989.5《王國維曲論與梁廷楠曲話》《學術月刊》1990.5《梁啟超》上海古籍出版社《十大散文家》1990. 7《關於〈金瓶梅〉崇禎本的若干問題》《金瓶梅研究》第一輯1990.9《略論黃人的〈中國文學史〉》《復旦學報》1990.9《三國演義前言》齊魯書社《三國演義》卷首1991.1《近代文論史上的桐城派》《中國近代文學研究》第一輯1991.10《近代宋詩派的「不俗論」》《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的現代思考》1991.10《再論笑笑生是屠隆》《復旦學報》1992.2《Motes on A Tangle of Emotions (I-PIEN CHING)》《THE CEST LIBRARY JOURNAL》1992.2《今古奇觀前言》嶽麓書社版卷首1992.11《西遊記前言》上海美術出版社版1993.3《再談「劉金吾」與屠隆及馮夢龍》《文學遺產》1993.2《試論〈一片情〉》《社會科學戰線》1993.2《水滸傳前言》 浙江古籍出版社版1993.10《中國近代文學批評研究的幾個問題》《文學評論》 1994.3《關於明清的艷情小說》 《文匯讀書周報》1994.1.1.《中國近代文學批評研究的幾個問題》《文學評論》 1994年第3期。《說〈二十世紀大舞台〉》 台灣《復興劇藝學刊》第十一期,1995.1.1《〈杜騙新書〉與晚明世風》《文學遺產》1995年第1期。《論中國文學批評的近代化》,《首屆中國近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7《清末戲劇改良運動》 台灣《復興劇藝學刊》第十二期 1995.4.1《我國古代文論中的「動心論」》 《中西學術》第一輯《意象系統論》 《學術月刊》1995年第七期《關於〈三國〉鍾惺與李漁評本兩題》,日本《中國古典小說研究》第一號1995.6.30出版《文學創作心境論--虛靜與怨憤》(上),《長沙水電學院社會科學學報》 1996年第一期《文學創作心境論--虛靜與怨憤》(下),《長沙水電學院社會科學學報》 1996年第一期《元代戲曲小說史上的雙璧》《古典文學知識》1996年第二期《中國古代的文學跡化論》《中國文學研究》1996年第3期《關於明清〈三國〉的評點》,「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新刊」本《三國演義》的《前言》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4《古代小說研究的大勢與近觀》春風文藝出版社《稗海新航》 1996.7《關於〈西遊記〉的作者和主要精神》《復旦學報》1998年第2期《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民族性與現代轉換問題》——二十世紀中國古代文論三人談 陳伯海 黃霖 曹旭《文學遺產》1998年第3期《略談丁耀亢的戲曲觀》 中州古籍書社 《丁耀亢研究》1998.10《〈文心雕龍〉批本評語匯輯》上海遠東出版社《學術集林》第十五卷第132-169頁《關於古小說〈香螺卮〉》,1999年第3期《明清小說研究》第174-180頁(人大復印資料轉載)《日本早期的中國文學史著作》 1999年第5期《古典文學知識》《〈文心雕龍〉批本評語匯輯》(下)上海遠東出版社《學術集林》第十六卷《鹽谷溫對於中國小說史的研究》1999年第6期《復旦學報》《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的幾個問題》,1999.12.10《韓國中國小說學會創立10周年紀念國際學術發表會論文集》《〈金瓶梅詞話〉與杭州》 日本《中國古典小說研究》第5號 1999.12.20日《中國古代的文學批評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文化的饋贈——漢學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語言文學卷) 2000.8《二十世紀起步的是與非——以梁啟起的「文界革命」為中心》,台灣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卷第三期 2000.9《還〈滄浪詩話〉以本來面目》——《滄浪詩話》據「玉屑本」校訂獻疑》,周興陸 朴英順 黃霖 《文學遺產》2001年第3期《追求崇高》 香港《黃世仲與辛亥革命》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1.8《再論〈金瓶梅〉崇禎本各本之間的關系》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從消解走向重構——世紀之初古文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社會科學戰線》2002年第1期《論容與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評西廂記>》 《復旦學報》2002年第2期《20世紀起步的是與非》 《中國大學學術講演錄2002》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清末民初的通俗文學與風陵文庫》,日本早稻田大學中國文學會《中國文學研究》第二十七期 2001.12《〈焚書〉原本的幾個問題》,《文學遺產》2002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3年第1期轉載《再論〈金瓶梅〉崇禎本各本之間的關系》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第3期轉載《關於明中葉文學「走向近代化變革」的問題》《文學遺產》2002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3年第4期轉載《笑笑生筆下的女性》 張宏生編《明清文學性別研究》 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10《百餘年來日本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紀略》,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編《中國文學研究》第六輯,2002.2《中國小說現代化的一大關戾——紀念〈新小說〉創刊100周年》《求是學刊》2003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3年第11期《中國小說評點研究》 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學研究集刊》第22期,2003年3月《近百年來的金聖嘆研究》,《明清小說研究》總第68期,2003年第2期;《「演義」辨略》,《文學評論》2003年第6期,《新華文摘》2004年第3期摘載,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4年第2期《時調中的清末民初世界》,《文史新瀾》,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11月。《〈閨艷秦聲〉與「易性文學」》,《文學遺產》2004年第1期。《最早的中國戲曲評點本》,《復旦學報》2004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4年第7期。《20世紀的「中國小說史」編纂》,《東岳論叢》2004年第3期。《談談「三言」「兩拍」》,《上海作家》2004年第2期。《二十八宿研齋、蛾術軒與〈文心雕龍〉》,《藏書家》第9輯,2004年8月《紅樓夢案——棄園紅學論文集》,台灣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2004年3月。《晚明女性主體意識的萌動及其悲劇命運——以〈金瓶梅〉為中心》,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台灣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出版,2004年12月《雜談紅學史的編纂》,《明清小說研究》2004年第4期《徐奮鵬及其〈詩經〉與〈西廂記〉研究》,《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八輯,2005年1月《談談1900年前後的三部〈中國文學史〉著作》,《古典文學知識》2005年第1期,《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5年第4期《中國「寫人論」的古今演變》(合作),《文史哲》2005年第1期,《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5年第7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2期《近百年來「中國小說史」的編纂》,台灣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五卷第一期,2005年3月《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百年反思》,《復旦學報》2005年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5。6摘載,《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6年第1期《〈金瓶梅〉是姓「金」》,《文匯讀書周報》2005年12月23日《一部有特色的近代文學研究史》,《文藝報》2006年1月3日3版。《〈金瓶梅〉詞話本與崇禎本刊印的幾個問題》,《河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6年第5期《我看〈金瓶梅〉》,《文史知識》2006年第5期《中國與日本:〈金瓶梅〉研究三人談》,《文藝研究》2006.6《「人」在〈金瓶梅〉中》,《上海大學學報》2006.7 第13卷第4期,《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6年第12期《〈萬寶全書〉是座寶庫》,《文匯讀書周報》2006.8.18《中國古代小說與當今世界文學》,《文匯報》2006.8.27,《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6年第11期《作為文學新起點的經濟視角》,《學術月刊》2006年第9期,《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7年第2期《由「史」而「論」 由「論」而「史」——黃霖先生文學批評史研究訪談錄》,《中文自學指導》2006/9/18《辨性質 明角度 趨大流——略談古代小說的分類》,《明清小說研究》2006/9/30《論震川文章的清人評點》,《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1/25《湯顯祖《四書》評語一百五十則》,《中國文學研究(輯刊)》2007/4/30《「笑學」可笑嗎——關於<金瓶梅>作者研究問題的看法》,《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7/6/15《文學地理學的理論創新與體系建構——評梅新林新著<中國古代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文學評論》,2007/9/15《「中國文學批評近現代轉型研究」論綱》,《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9/27《中國古代寫人論中的「態」范疇及其現代意義》,《學術月刊》2007/11/20《李時珍與<金瓶梅>》 ,《文史知識》,2008/6/1中國古代小說研究要追求「化境」——兼評李桂奎<中國小說寫人學>》,《明清小說研究》2008/7/15《<唐僧取經圖冊>探考》,《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1/15《<文心雕龍>:中國第一部寫作心理學論著》,《河北學刊》2009/1/20《清末民初小說話中的幾個理論熱點》,《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25《<張竹坡與《金瓶梅》研究>序》,《昆明學院學報》2009/3/31《大眾國學、世代累作及其他——讀<在書場與案頭之間>有感》,《學術研究》2009/5/20《特約評論人語》,《文史哲》2009/7/15《清末民初時調研究現狀概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9/7/25《另闢蹊徑論鍾惺——<鍾惺評點研究>序 》,《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9/15《百年前的強國夢與世博會——讀陸士諤的<新中國>》,《文史知識》 2010/1/1《「中國也有今日么!」——世博會前重讀<新石頭記>》, 《天津社會科學》 2010/1/23《評饒龍隼<上古文學制度述考>》,《文學評論》 2010/3/15《明道之要,學術之宗——<中國古代詩文名著提要>窺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20《民國初年「舊派」小說家的聲音》,《文學評論》2010/9/15《關於編寫中國文學學史的幾個問題》,《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5《覃思精研,繼往開來》,《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2/20《關於「中國文學古今演變」研究的三點感想》,《河北學刊》2011/3/1《<西廂記>、<琵琶記>、<牡丹亭>匯評述略》,《戲曲研究》 2011/4/30《<西廂>名句為題之八股文的文論價值》,《文藝研究》 2011/7/10《中國文學名著匯評本的價值》,《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25《中國近代文學研究三十年回顧與前瞻》,《中國文學研究》2012/7/31《「金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追念魏子雲先生》,《中國文學研究(輯刊)》2012/12/31《<詩經>評點與<詩經>傳播——以晚明時期為中心》,《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1/24
獲獎情況《金瓶梅漫話》學林出版社1986.12獲全國圖書金鑰匙獎《金瓶梅考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10獲第五屆北方十五省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圖書獎《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合作)江西人民出版社 上冊1982,下冊1985.5,541990.8 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獎《金瓶梅大辭典》(主編)巴蜀書社1991.10獲全國古籍優秀圖書三等獎《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 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作為 《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之一,獲國家圖書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等。《中國文學史》(明代部分主編)第四卷第1 — 232 頁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獲國家圖書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特等獎、教育部優秀教材一等獎。《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三卷主編,撰寫其中第一卷《原人論》復旦出版社2000年5月,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演義」辨略》,獲2004年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論文三等獎《文心雕龍匯評》,獲2006年華東地區古籍圖書二等獎

⑸ 中國傳統文學敘事有哪些形態或模式

文學作品的體裁有詩歌、散文、小說、戲劇 、中國傳統的「二分法」 所有文本體裁分為韻文和散文兩大類. 依據:文本的外部特點即語言形式因素. 這種分類過於籠統,沒有涉及題材、構思等問題,難以區分文學文本和非文學文本,現在已經被廢棄. 2、西方的「二分法」 以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的的「二分法」為代表,他依據文本模仿現實的手段區分了史詩、戲劇兩大類.由於史詩是通過語言來模仿現實的,不像戲劇那樣有音樂的介入,因此被看作嚴格意義上的文學類型.至於史詩的語言表現形式,可以是韻文,也可以是無韻的散文. 同樣是二分法,以亞里斯多德的為代表的西方古典文論更側重文本的媒介手段等內在特點. 二三分法 以亞里斯多德為代表的二分法沒有提及抒情詩,當抒情詩在文學中的地位提升以後,二分法被三分法所替代. 三分法是依據文學作品選取題材、構思方式和情感體驗方式以及塑造形象的表現手法將各種文學劃分為敘事類、抒情類、戲劇類的一種方法. 敘事類文學側重於以客觀世界和虛擬世界的事件、人物和環境景物為題材內容,以摹仿、虛構為構思方式,以具體生動的敘述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法,從而反映和表現創作主體對社會人生的審美把握的文學作品. 敘事性是敘事類文學基本的審美特徵.敘事類文學包括小說、史詩、敘事詩、故事詩、史傳文學、報告文學等. 抒情類文學是側重以抒情主人公主觀情思為題材內容,以內心感受和體驗為構思方式,以直接抒發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法,從而表現創作主體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和體味的文學作品.抒情性是抒情類文學的突出的審美特徵. 抒情類文學主要有抒情詩、抒情散文、散文詩等. 戲劇類文學是側重於以生活中的矛盾沖突為題材內容,以模擬和再現虛擬的真實為構思方式,以人物自身的行為動作和台詞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法,從而反映創作主體對社會人生的審美把握的一種文學作品. 三四分法 1、我國「四分法」將文學文本劃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四大類.有的在此基礎上增加影視文學. 我國四分法是根據文學文本的外在形態,同時考慮題材選擇、形象塑造形象的特點,以文本的語言特徵、體制篇幅為依據作為劃分文學體裁的方法. 2、加拿大詩學家弗萊的四分法 他說:「文類的中心原則是相當簡單的,文學中文類區別的基礎似乎是表現的原則.詞語可以在觀眾前面表演出來,可以在聽眾面前講出來;或者它們可以歌唱出來,或者可以為讀者寫出來.」 (〔加拿大〕諾斯洛普?弗萊《批評的剖析》,陳慧等譯,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308頁) 「在觀眾面前表演的詩歌是戲劇;在聽眾前朗誦的則是敘事詩;自己背朝觀眾唱或者吟誦就是抒情詩;而小說則是應安靜地閱讀的.」(〔法〕達維德?方丹《詩學——文學形式通論》,陳靜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頁) 弗萊的四分法與我國流行的四分法在立論依據與分類結果上並不相同. 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古典文學廣義的指自先秦至清代末年的中國文學,包括作家、作品、文學事件,文體起源與發展歷程,文學運動、流派,文學理論,作家作品的考據、研究等等.類似中國古代文學史.狹義指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按文學史的習慣,可以劃分為先秦文學、秦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五代文學、宋金元文學、明代文學、清代文學.代表性的文學作品形式有詩、詞、曲、賦、散文、小說等,大量篇章膾炙人口.中國古典文學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

⑹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
吳祖緗先生的《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新選入1995年版高中第五冊課本,在人教版初高中全套語文教材中,從宏觀上評論文學現象的文章僅此一篇,所以值得重視.文章的題目概括了評論的范圍,即我國古代小說,重點是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文章第一部分論述發展,溯源導流,線索清晰;第二部分評析"規律",據史立論,要言不煩.
寫作特點主要有四.
一,評論精當,一語中的
文學評論要以科學的文藝理論為指導,提出評論者的觀點.觀點新穎獨到而又持之有據,評論才有價值.本文的價值,正在於作者對所評論的文學現象發表了許多獨到的見解,評析精當,往往一語中的.
關於我國小說的起源,有人說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傳,諸子散文等等.魯迅先生則認為勞動者休息時"彼此談論故事,正就是小說的起源".作者則明確指出:"其實源只有一個,那就是神話傳說."
對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說,一般評論者認為這時小說已"初具規模",是我國小說的"雛形".作者則認為:"'志'是記錄的意思,而不是創作","是作為史實記載下來的",還算不上真正的小說.
再如,"唐代小說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想像虛構和講求文采","歷史小說走宋代傳奇的路子……,作為文學作品是失敗的","《金瓶梅》開辟了一條寫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等,都有作者的真知灼見在,而與以往文學史中的觀點不同.如《金瓶梅》因有較多的猥褻描寫而長期列為禁書,直到80年代才有較深入的研究.作者不僅說它"顯示了現實文學的長足發展",而且拿婦孺皆知的《紅樓夢》作比較,認為"紅樓夢的道路,是金瓶梅所開創出來的",這就使讀者明確了金瓶梅在小說發展史上不容忽視的地位.
在對小說發展源流考察的基礎上,作者歸納出4條規律.這是對文學現象所作的理性思考,使文章上升到理論的高度而更具有指導的意義.
二,論據典型,以一當十
從文章題目的論述范圍而言,可以寫成一部專著,作者卻大題小作,以簡馭繁,僅用4000來字就說清了問題.其原因一是闡述論點精練簡潔,要言不煩,二是選擇論據少而典型,以一當十.
作者論證第1條規律―――小說來自民間,反映人民意願時,主要舉《三國演義》為例.在這部文人創作的小說成書之前,早有民間的話本《三國志平話》等在流傳. 以《三國演義》為例證明中國小說的每次發展,進步,都是文人作家向民間學習,參予,加工民間創作而取得的.並由此引申出中國古典小說重視情節,也是保留了民間創作的特點而形成的,還拿這一點與外國小說作了對比.
論證第2條規律―――中國古典小說受史傳文學影響,舉《水滸傳》為例.先引劉知幾的話,指出史傳文學的經驗是"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是為實錄".再說民間文學寫人往往是好壞分明,壞人無好處,好人無壞處.經過比較,指出《水滸傳》是吸收史傳文學寫人藝術經驗的第一部古典小說,它寫人如"明鏡照物,妍媸畢露".最後指出《水滸傳》使小說的人物描寫大大推進一步,而後才有《儒林外史》《紅樓夢》.
論證第3條規律―――小說立足於現實,不脫離現實,主要舉《西遊記》為例.先總述書中所寫神怪境界,唐僧的"八十一難"等情節都是現實生活中有的.再舉兩個細節具體說明,一是"小子國",有太監高采為現實根據;二是書中所寫魔怪從神佛處來,有錦衣衛的橫行霸道為現實根據.再總述"一部《西遊記》……正是辛辣地挖苦與諷剌了神佛即現實統治勢力".最後說到《三國演義》《水滸傳》表現的民族感情,正統觀念,也都是現實的反映.《西遊記》在我國古典小說中,是最富於幻想而似乎遠離現實的,證明了《西遊記》也立足於現實,其它為群眾熱愛的小說就更不用說了.
論證第 4條規律―――小說受封建統治文化的壓迫摧殘而發展極為艱難,作者沒有舉具體事例,只概括列舉兩種文化現象:一是"許多偉大作家生活,創作條件都全無保障 ".讀到這里,我們自然會想起"舉家食粥",貧病交迫,英年早逝的曹雪芹.二是"許多偉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誰".讀到這里,我們也會想到《金瓶梅》的作者至今還無定論,對《西遊記》的作者也時有異見.從這兩種文化現象,作者"感受到封建文化對小說創作的殘酷扼殺;"感覺到那些現實主義大作家和他們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貴."
文章這一部分論述4條規律,主要舉了三部小說為例,可以說少到不能再少,而每一個例證都充分證明了作為分論點的一條規律,論據十分典型,論證十分有力,真是以一當十,以少勝多.
三,縱橫交織,結構嚴謹
文章形式是為表現內容服務的.這篇評論的內容是要從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脈絡中發現規律性的東西,這就決定了它的結構形式.論述發展歷程,追根溯源,再順流而下,按時間順序,呈縱式結構;概括規律,則取並列式,由主到次,一一道來,呈橫式結構.這樣,全文縱橫交織,經緯互補,結構嚴謹,線索清晰.
課文第1―7段為第一部分,依時間先後論述小說的發展源流.
第一段明確指出我國小說的起源是神話傳說而不是別的,並對神話與傳說的區別作了界定:"神話是把神人化,傳說是把人神化".
第2 段指出魏晉南北朝出現的志怪,志人小說只是記錄史實,嚴格地說還不是小說創作.第3段先引用蕭統《文絢序》為文學下的定義,再論述唐代應運而生的傳奇小說已脫離了歷史領域,其代表作《長恨歌傳》《李娃傳》等都是依照傳說創作而成.其特點虛構,想像正是"事出於沉思";而講求文采,則正是"義歸於翰藻",因而唐人傳奇是小說走向成熟的標志.
第4段指出宋代小說"沒有什麼虛構和富有文採的創作加工",可以說是古代小說發展的低谷.後來的歷史小說"按照史書的記載編寫",作為文學作品是失敗的.
第5段論述話本小說的興起以及話本與小說的不同風格.話本"是植根於講給人聽的說書藝術的","以描繪精彩動人的情節場面和塑造生動活躍的人物性格見長";話本小說和演義小說則是經過文人加工進行再創作,而專供人閱讀的小說.
第6段論述明清時期文人獨立創作的小說.以其代表作《金瓶梅》為例,論述其寫平凡人和生活在文學發展史上的開創意義.《紅樓夢》就是沿著《金瓶梅》開辟的現實主義道路,而"走到一個輝煌的頂點".
以上6個自然段,從小說的起源,雛形,寫到成熟,中落,再發展而達到高峰,評述了我國古代小說發展的脈絡及特點,簡潔明了,線索清晰.這一部分的表達方式主要是述中有評.第7段用"大致就是如此"作一簡單小結,以過渡到第二部分.
第8―16為第二部分,分述4條規律.第8段承上啟下,作為過渡.
第9―11段論述小說來自民間,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第12―13段論述史傳文學對中國古典小說的影響.
第14―15段論述中國為群眾長期熱愛的小說創作多是立足於現實,不脫離現實的.
第16段論述中國小說受封建統治文化的摧殘,發展極為艱難.這一段寫得言簡意豐,戛然而止.
上述4條規律的論述,有主有次,有詳有略,先評後述,以論帶敘.一條規律就是一個分論點,每個分論點都論述得有理有據,條理分明.
四,字斟句酌,分寸恰當
與寫評論一部文學作品相比,對文學現象的評論是一種更高級,更復雜的批評活動.因為文學現象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本文評論的對象是我國古代小說,從上古神話到清末名著,上下數千年;范圍包括"筆記",傳奇,話本,演義,"擬話本",章回體等多種小說樣式,具體作品更是浩如煙海,何止萬千.要評論恰當是很難的.作者憑借深厚的語言修養,精練而恰當地表述了自己從長期研究中獲得的真知灼見.其語言的特色主要表現為:10准確周嚴.如第1段說神話與傳說"兩者之間的界限很難確切劃分".這句話強調兩者的"同",同到難以分辨.但兩者畢竟有"異",神話是"把神人化",傳說是"把人神化".
作者用"很難"和"確切"對"劃分"嚴加限制,就不致造成自相矛盾.
又如第14段說"中國為群眾長期熱愛的小說創作多是立足於現實,不脫離現實,否則就沒有生命力."有了"為群眾長期熱愛"這個限制性短語,就把論述范圍縮小到少數優秀小說,而把多數小說排除在外.在"立足於現實"之前又加"多是"一詞,使這一論述更為嚴密,無懈可擊.
再如第15段論述《西遊記》中的描寫,兩次用"不是沒有現實根據的"這種雙重否定的句式來減輕語氣,就比直說"有現實根據"顯得分寸恰當,留有餘地.
20簡潔明了.評論語言多用判斷句,為求嚴密,句式往往較長.作者卻常用短句就准確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如:
神話是把神人化,傳說是把人神化.
"志"是記錄的意思,而不是創作.
唐代小說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想像虛構與講求文采,這就同過去的作品有所區分.
傳奇小說發展到宋代就衰落了.
這一類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說發展史上開辟了一條新路.
史傳文學不是源,而是流.
正是作者立足於現實的創作精神,才使作品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這些話都說得語氣肯定,簡潔明了.正因如此,才使這篇評論有如此巨大的容量.
參考資料:http://www.8wen.com/doc/888170

⑺ 談談對中國古代小說的認識 600字左右

寫作思路:可以寫一下中國古代小說每一個階段的特點,將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史詳細地描述一下,最後闡述自己的理由和觀點等等。

正文:

中國古典小說是文學中的一種樣式,一般是描寫人物故事,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同時擁有完整布局、發展及主題的文學作品。中國古代經典的小說,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代表作。

上古到先秦兩漢的古代神話傳說、寓言故事促成了小說的孕育和形成。如《女媧補天》《誇父逐日》。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人、志怪小說,其情節結構比較簡單、粗略。如干寶的《搜神記》和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唐傳奇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的成熟。如《柳毅傳書》和《鶯鶯傳》。

宋代的話本,明代的擬話本的出現,推動了古代小說的發展,擬話本的題材更加廣泛,情節更加曲折,描寫更加細膩,如《灌園叟晚逢仙女》。

明清章回體小說將古代小說逐漸推向了頂峰。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紅樓夢》等,《紅樓夢》則代表古代小說的頂峰。

中國古代小說輝煌燦爛,但是它的出現和發展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無到有,歷經千年,達到鼎盛...

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歷史大體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篇小說單線發展,宋元時代,文言、白話兩種短篇小說雙線發展,明代開始,文言、白話、長篇、短篇多線發展,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狀態。

我國古代小說的特點: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的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示人物形象;情節曲折,故事完整;語言准確簡練,生動流暢,富於個性;敘事方式明顯帶有說書人的印記。

⑻ 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規律

中國古代小說發展規律概括:中國的古代小說孕育於先秦時期的遠古神話,經歷了漢魏六朝雜史、志怪志人的成長,唐傳奇的成熟,宋、明話本

⑼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基本概況

1.萌芽期

上古到先秦兩漢的古代神話傳說、寓言故事促成了小說的孕育和形成。如內《女媧容補天》《誇父逐日》。

2.成長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人、志怪小說,其情節結構比較簡單、粗略。如干寶的《搜神記》和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3.成熟期

唐傳奇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的成熟。如《柳毅傳書》和《鶯鶯傳》。

4.發展期

宋代的話本,明代的擬話本的出現,推動了古代小說的發展,擬話本的題材更加廣泛,情節更加曲折,描寫更加細膩,如《灌園叟晚逢仙女》。

5.高峰期

明清章回體小說將古代小說逐漸推向了頂峰。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紅樓夢》等,《紅樓夢》則代表古代小說的頂峰。

⑽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幾個主要階段,並舉出各階段的代表人物作品

1、起源階段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人」「志怪」小說,合稱筆記小說。這一時期,我國小說初具規模,這些小說在藝術上還不夠成熟,只是「粗陳梗概」。

描寫人物不能寫出一個完整的形象,所寫故事,大多是實錄性質,缺乏藝術上的虛構,作者們只是搜奇記軼,而不是有意識地進行小說創作,但它對後世小說戲劇的影響是巨大的。

代表人物作品:劉義慶的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干寶的志怪小說集《搜神記》。

2、發展階段

唐代出現了唐傳奇。唐人小說有長足的進步,有意識地做小說,從鬼神靈異、奇聞逸事走向現實生活,在藝術上有了很大的創造和提高。

代表人物作品:蔣防的《霍小玉傳》、元稹的《鶯鶯傳》、李朝威的《柳毅傳》、白行簡的《李娃傳》等。

3、轉化階段

宋代出現了白話小說——話本,也稱「話本小說」。從此以文言短篇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逐漸轉為以白話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同時,文言小說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說作為故事性文體的專稱。

話本的出現是「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從文言到白話,既增強了小說的表現力,又擴大了讀者面,提高了小說的社會功能;作品描寫的對象由封建士子轉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觀點、美學情趣發生了變化;奠定了白話短篇和長篇的基礎。

代表作品:《錯斬崔寧》、《三國志平話》等。

4、成熟階段

明代出現了「擬話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話本體制、形式創作的小說。明代是白話小說蓬勃發展的時代,清代把長篇小說的創作再一次推向高潮。之後由於時代的原因,小說創作成低谷狀態,至晚清才又繁榮起來,晚清長篇小說有一千種以上。

代表人物作品: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紅樓夢》、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等。

(10)中國古代小說敘事三維論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小說的「四大名著」

1、《西遊記》: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還有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庄亦諧,妙趣橫生。

《西遊記》的出現,開辟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巧妙地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小說的發展。《西遊記》是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

2、《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對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盪氣回腸、感人肺腑。

《三國演義》開創了歷史小說的先河,代表了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後,文人紛紛效仿。在中國文學史上,歷史小說便蔚然成為一大潮流。直到現在,三國都是一部在文學界上享有盛名的歷史小說,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已寫成了各種歷史小說,無不是羅貫中歷史演義的繼承和發展。

3、《水滸傳》:它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綜合」,以它傑出的藝 術描寫手段,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 發展和失敗過程的一些本質方面。

《水滸傳》的社會意 義首先在於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及統治 階級的罪惡,說明造成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 反」。另外一個就是在當時的封建社會時代敢於「現實」和文學相結合的寫作是「作家」人格的一種突破。

4、《紅樓夢》:是集諷刺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古代罕見名著。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具網路全書風范的長篇小說。

它以榮國府的日常生活為中心,以寶玉、黛玉、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及大觀園中點滴瑣事為主線,以金陵貴族名門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歷史為暗線,展現了窮途末路的封建社會終將走向滅亡的必然趨勢。

並以其曲折隱晦的表現手法、凄涼深切的情感格調、強烈高遠的思想底蘊,在我國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會圖景、建築金石等各領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價值,達到我國古典小說的高峰,被譽為「我國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

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中的經典作品,是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此四部巨著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難分高低的,都有著極高的文學水平和藝術成就,細致的刻畫和所蘊含的深刻思想都為歷代讀者所稱道,其中的故事、場景、人物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可謂中國文學史上的四座偉大豐碑。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小說敘事三維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和尚與女主的小說 瀏覽:591
穿越後我成了反派的契約獸免費小說 瀏覽:914
陸琰程念念小說閱讀名字 瀏覽:59
小說顧安童小說名字 瀏覽:442
女主姓蘇的有聲小說全集 瀏覽:695
薄冰女主小說 瀏覽:222
病嬌囚禁女主的小說 瀏覽:895
bl生存類游戲的小說排行榜 瀏覽:365
金庸小說全集txt下載微盤 瀏覽:837
間客有聲小說rar 瀏覽:174
人工學園2的同人小說 瀏覽:901
為什麼說網路小說 瀏覽:815
顧庭深和蘇沫小說名字 瀏覽:667
後宮明星重生小說推薦 瀏覽:469
匿名網路小說維權 瀏覽:298
小說虐心古代前世今生 瀏覽:548
女強都市異能小說完結小說推薦 瀏覽:538
求推薦女主是天蠍座的小說 瀏覽:702
重生之溺殺小說網 瀏覽:138
小村性奴小蘭小說全集 瀏覽: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