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穿越重生 > 魯迅最愛中國古代小說哪一部

魯迅最愛中國古代小說哪一部

發布時間:2022-06-01 05:11:35

⑴ 魯迅代表作

魯迅代表作品:《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華蓋集》《中國小說史略》等。

1、小說集:《吶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書局。《故事新編》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2、魯迅雜文合集:《墳》1927年3月,未名社,《熱風》1925年11月,北京北新書局。《華蓋集》1926年8月,北京北新書局,《華蓋集續編》1927年5月,北京北新書局。《續編的續編》1948年,上海出版公司。 《而已集》1928年10月,上海北新書局。 《三閑集》1932年9月,上海北新書局。

《南腔北調集》1934年4月,上海同文書店。《二心集》1932年,上海合眾書店。《花邊文學》1936年6月,上海聯華書店。《偽自由書》1933年10月,上海青光書局。《准風月談》1934年12月,上海聯華書店。《且介亭雜文》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屋。《且介亭雜文二集》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屋。《且介亭雜文末編》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屋。《集外集》1935年5月,上海群眾圖書公司 。《集外集拾遺》1938年,魯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遺補編》1952年,上海出版公司。

3、魯迅學術專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

(1)魯迅最愛中國古代小說哪一部擴展閱讀: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⑵ 魯迅的歷史小說集那部反映了中國古代思想的獨特思考

《故事新編》

魯迅搜尋歷史材料作小說,最後成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共8篇,在《故事新編》中有意識地整理他長期以來對中國古代思想的獨特思考。

⑶ 魯迅的小說集

[編輯本段]魯迅的生平和創作
[2] 魯迅先生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歲那年,他原來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舉舞弊案入獄,此後他的父親又長期患病,終至死亡,家境敗落下來也因此賣了房子。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家庭的長子,上有孤弱的母親,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天真活潑的童年生活就這樣結束了,他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他經常拿著醫生為父親開的葯方到葯店去取葯,拿著東西到當鋪去變賣。在家境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子哥兒」的,話語里包含著親切,眼光里流露著溫存。自他家變窮了,周圍人的態度就都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好朋友也不和他說話了,臉上帶著鄙夷的神情。周圍人這種態度的變化,在魯迅心靈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對他的心靈的打擊很大,這使他感到在當時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的同情和愛心。人們是用「勢利眼」看人待物的。多年以後,魯迅還非常沉痛地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吶喊〉自序》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後的人生體驗,也使魯迅從少年時候起就親近下層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農村,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農民的生活。特別是在他祖父入獄的前後,他不得不到農村的親戚家避難,長時期住在農村。在那裡,他與農村的孩子們成了朋友,與他們一起玩耍,一起劃船,一起看戲,有時也一起到他們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們之間,沒有相互的歧視和仇視,而是相互關心,相互友愛。魯迅一生都把他與農村小朋友這種樸素真誠的關系當作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系而懷念著,描寫著。
在當時,一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一條是讀書做官的道路。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當某一個官僚的「幕友」,假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商。魯迅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條道路:進「洋學堂」。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一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下賤勾當的。1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法籌借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洋務派為了富國強兵而興辦的,其中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拓了視野。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魯迅以深刻的影響。《天演論》是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一部著作,這使魯迅認識到現實世界並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不能甘受命運的擺布,不能任憑強者的欺凌。
先生在南京路礦學堂期間成績優異,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公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來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他之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魯迅想通過醫學啟發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視。在他們的眼睛裡,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59分,就被他們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泄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畫片中,魯迅看到一個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一群中國人卻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這時他已經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所有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於是魯迅棄醫從文,離開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志,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在當時,他與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於中國國民性的問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奠定了他後來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礎。
在留學日本期間,魯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魯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為當時大多數的中國人所無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學生中也很難得到廣泛的響應。他翻譯的外國小說只能賣出幾十冊,他籌辦的文學雜志也因缺乏資金而未能出版。家計的艱難使魯迅不得不回國謀職。1909年,他從日本歸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今杭州高級中學)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員。這個時期,是魯迅思想極其苦悶的時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時的振奮,但接著是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歷史丑劇的不斷上演,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沉滯落後的現實,社會的昏亂、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魯迅感到苦悶、壓抑。五四運動之後,他的壓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樣通過文學作品猛烈噴發出來。在那時,他已經在教育部任職,並且隨教育部一同遷居北京。
1918年,魯迅先生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他第一次用「魯迅」這個筆名發表文章,《狂人日記》也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白話小說。這篇小說,凝聚了魯迅從童年時起到那時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於中華民族現代命運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的歷史痛斥為「吃人」的歷史,向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魯迅先生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魯迅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作目的分不開的。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孔乙己、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陳士成、祥林嫂、愛姑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難道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嗎?這樣的人際關系難道是合理的人際關系嗎?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採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度,並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洩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郁積的怨憤之氣。在《孔乙己》里,有惡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顧客;在《阿Q正傳》中,別人欺侮阿Q,阿Q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魯鎮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當作有趣的故事來欣賞……所有這一切,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魯迅對他們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愛他們,但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擁有做人原則。
魯迅先生對權勢者和偽君子抱著深惡痛絕的態度。《孔乙己》中的丁舉人、《阿Q正傳》中的趙太爺、《祝福》中的魯四老爺、《長明燈》中的郭老娃、《離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這樣一些權勢者的形象。他們有權有勢,但對他人的命運卻沒有真誠的關心,對社會的進步沒有絲毫的熱情,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的權勢和地位,自私、虛偽、冷酷,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銘、《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則是一些假道學、偽君子,他們口口聲聲說是關心社會的道德,實際上他們自己都是毫無道德心的人。
魯迅先生的小說寫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沒有離奇的故事,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卻充滿了無窮的藝術魅力。這種魅力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他對人、對生活的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對人的內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畫帶來的。讀魯迅的小說,時時有一種「發現的喜悅」。畫面是普通的畫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卻在這么普通的畫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隨時都能注意到我們平時注意不到的特徵,覺察到平時覺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動。正是由於這種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畫,使魯迅小說的藝術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徵。在青年時期,我們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學生對故事中所描寫的魯鎮等江南水鄉、三味書屋等風土人情還不夠熟悉,對人生還沒有更多的親身體驗,魯迅小說是作為一個整體進入我們的感覺世界的。為了揭示不同生活畫面和不同人物命運的不同的意義,魯迅的小說結構是多變的,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樣式,一篇有一篇的寫法。《狂人日記》與《阿Q正傳》不同,《孔乙己》與《白光》不同,《故鄉》與《祝福》不同,《孤獨者》與《傷逝》不同。不僅結構樣式不同,音調節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麼的單純而又冷峻,《傷逝》則那麼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魯迅的小說是小說,也是詩,它以平凡的社會生活為題材,整體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意境幽深,外冷內熱,其運用民族語言的功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在寫作《吶喊》《彷徨》的同時,魯迅先生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前者出版於1928年,後者出版於1937年。如果說《吶喊》《彷徨》中的小說是魯迅對現實社會人生的冷峻的刻畫,意在警醒沉睡的國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則是魯迅溫馨的回憶,是對滋養過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懷念。幼時的保姆長媽媽,在備受歧視的環境中給予過他真誠的關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羈的老友范愛農,給過他無限樂趣的「百草園」,吸引著他的好奇心的民間戲劇和民間娛樂活動……所有這一切,都是在這個險惡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們,滋養了魯迅的生命。這些散文,把抒情、敘述、議論結合在一起,有時如平靜的港灣,有時如波濤翻滾的大海,有時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時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態,體現了魯迅散文創作的藝術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凈細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詩則呈現出迷離恍惚、奇詭幻美的意境,它們像一團團情緒的雲氣,在空中旋轉飄盪,變幻出各種意想不到的形狀。魯迅內在的苦悶,化為了夢,化為了超世間的想像,使《野草》成了中國現代主義文學中的一朵奇葩。魯迅曾對別人說:「我的哲學都在《野草》里。」魯迅最內在的情緒體驗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過這種奇特的藝術手段傳達出來。魯迅的藝術創造力是驚人的。
最充分體現魯迅先生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還應該首推他的雜文。「雜文」古已有之,在外國散文中也能找到類似的例證,但只有到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到了魯迅的手中,「雜文」「是匕首、是投槍」,這種文體才表現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潛力。魯迅的雜文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化的一部「史詩」,它不但記錄了魯迅一生戰斗的業績,同時也記錄了魯迅那個時代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化史。當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要創造適應於中國現代發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時,遇到的是從各種不同的階層,各種不同的人物,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的誣蔑和攻擊。魯迅的雜文就是在這種沒有固定不變的戰線、沒有固定不變的論敵的思想文化斗爭中自然形成的。從五四起,魯迅就開始用雜文的形式與反對新文化的各種不同的論調進行斗爭,但那時他還是不自覺的。到了後來,有些人開始嘲笑他是一個「雜文家」,他才更明確地意識到「雜文」的力量,並且開始自覺地從事雜文的創作。魯迅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它能夠「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從而為新文化、新思想的發展在舊文化、舊思想的荊棘叢莽中開辟出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夠存在,能夠發展,能夠壯大。魯迅一生寫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5部雜文集。在這15部雜文集中,魯迅把筆觸伸向了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各種不同階層的各種不同的人物,其中有無情的揭露,有憤怒的控訴,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諷刺,有機智的幽默,有細致的分析,有果決的論斷,有激情的抒發,有痛苦的吶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烈的贊頌,筆鋒馳騁縱橫,詞采飛揚,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它自由、大膽地表現現代人的情感和情緒體驗,為中國散文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更加寬廣的道路。魯迅雜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魯迅先生晚年還完成了一部小說集《故事新編》(1936年出版)。這部小說集取材於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歷史事實,但它沒有拘泥於原有的故事,而是加進了魯迅自己的理解和想像,有些還採取了古今交融的寫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現代人發生直接的對話。魯迅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我們能夠通過對現實人物的感受和理解,還古代人物一個鮮活真實的面貌,也通過對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現實人物的真實面目。通過《故事新編》中的小說,魯迅實際重構了中國的文化史,揭示了中華民族存在和發展的根據,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國封建文人聖化了的歷史人物的形象。《補天》可以被認為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創世紀」, 在魯迅的觀念中,真正體現中華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聖先賢和帝王將相,而是創造了中華民族的女媧,她是中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徵;《奔月》寫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劇,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類,但那些自私狹隘的世人並不想繼承、發揚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實現自己自私狹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學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拋棄;《鑄劍》表現的是被壓迫者向壓迫者復仇的主題;《理水》《非攻》歌頌了中國古代那些身體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式的人物。孔子、老子、莊子、伯夷、叔齊這些歷史人物也在魯迅的筆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愛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魯迅的《故事新編》以荒誕的手法表現嚴肅的主題,創立了一種完全新型的歷史小說的寫法。
魯迅先生在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歷史小說、雜文各種類型的創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創造。他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掙扎奮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筆堅持社會正義,反抗強權,保護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熱情支持青年學生的正義斗爭,揭露段祺瑞執政府鎮壓學生運動、製造「三·一八」慘案的罪惡行徑,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後期,他反對國民黨政府對共產黨人和進步青年的血腥鎮壓,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寫下了《為了忘卻的記念》等一系列充滿義勇正氣的文章。「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生前,他立下遺言:「一、不能因為喪事收任何一文錢。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趕快收斂、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亞說:「一個人的臨終遺言,就像深沉的音樂,有一種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魯迅一生的著作和譯作近1000萬字,其中雜文集共16本。其中《故鄉》《孔乙己》《詩二首》選進二期課改教材初二下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風箏》《雪》《藤野先生》《社戲》等都被選入初中人教版語文課本。《少年閏土(節選《故鄉》)》選入小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本。《風箏》選進人教版初一下冊。
1918年起,先後發表《狂人日記》《阿Q正傳》《葯》《故鄉》等小說名篇,後來收入小說集《吶喊》。
魯迅先生的著作(數字版):
一生寫作1000萬字,其中著作600萬字,輯校和書信400萬字。

⑷ 魯迅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在上海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上的講話:演說者魯迅(1881~1936年)是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1902年留日學醫,1909年回國從事教育和古典文學研究工作,並進行文學創作。1930年參加籌備和領導中國「左聯」,1931年和宋慶齡等人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主要作品有《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這篇演說是魯迅在上海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上的發言,它深刻總結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倡導時期的經驗教訓,並就建設革命文學的許多關鍵問題,提出了指導性意見,成為「左聯」活動期間的實際戰斗綱領。

⑸ 魯迅歷史小說集有那些

只有一部:<<故事新編>>
閱讀:http://www.chineseread.com/bookinfo.asp?bookid=202

《故事新編》出版於1936年1月,共收錄了8篇小說。這些小說創作歷時13年,從「五四」時期到30年代,幾乎貫穿了魯迅整個創作生涯,而且它們主要取材於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所以,這是一部有別於《吶喊》、《仿徑》的具有獨創性的小說集。

自這部小說集問世以來,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一直對它有著深厚的興趣和熱烈的爭論。《故事新編》是魯迅小說中歧義最大的一部作品,無論是對整部小說的性質以及創作方法的認識,還是對每一篇小說具體內容的理解,自始至終都存在著截然不同的看法。人們對它的研究不像魯迅的其他作品《吶喊》、《彷徨》、《野草》那樣系統、深入,應該說這和《故事新編》在本世紀中國文學中的特異性地位是極不相稱的。

第一篇《補天》寫於1922年,曾以《不周山》為題收入《吶喊》第一版,是根據弗洛依德「來解釋創造——人和文學的——緣起」。藉助女媧造人的神話,魯迅要為中國古老民族血液中注入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然而女媧的創造物——只知殺戮和虛偽道德的小東西,表明了存在生命就可能意味著會出現人性的惡。《奔月》中的人物後羿、嫦娥褪去了神的光環,而神性消失後的世界卻又充滿了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理水》、《非攻》中的大禹和墨子這兩個人物身上寄託了魯迅對作為「中國的脊樑」的歷史優秀人物的無限愛戴。而《出關》中的老子就像一段呆木頭,他的存在不僅不能提高人的價值,相反只能是貶損。推一以獨幕劇形式寫成的小說《起死》,以生動有趣的對話,諷刺了莊子「齊物論」的破產。在《故事新編》的人物譜系中,無論是女朗、大禹、眉間尺、黑色人,還是叔齊、伯夷、老子、後導都代表著中國文化中最具有原型意義的某些東西。在他們身上,體現了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反思。這些作品雖然穿著「歷史小說」的外衣,深刻反映的卻是當時黑暗的現實。作者打破既定的時空限制,將古今人神置於一台,將歷史傳說與現實生活細節巧妙結合;作者改變單一的表現模式,把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熔為一爐,使寫實、隱喻、象徵、魔幻集於一境,在詼諧戲謔中抨擊嘲諷現實。讓我們看其中的兩篇代表作《理水》、《鑄劍》。

《理水》取材於大禹治水的傳說。在遠古帝舜時代,洪水滔天,災荒連年,百姓處境非常困苦。有消息說,鯨大人因為治了九年水卻沒有效驗,被充軍羽山。舜又派鯨的兒子禹接著治水。然而避居在文化山上的學者們大抵是反對禹或者簡直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禹這個人,開始亂加誹謗。直到奇肱國的飛車第十回給他們送食糧,才證實禹確有其人,「正是鯨的兒子,也確是簡放了水利大臣,三年之前,已從冀州啟節,不久就要到這里了」。但是過了十幾天之後,闊氣的大船載來的不是禹而是兩個肥胖的考察官員。他們會見學者,向學者們要了一個貢獻善後方法的條陳,游覽休息之後,又約見了下民的代表,向下民要了他們作為食物的葉子、樹皮、青苔等,裝在盒子里帶回去進呈。

外出考察的大員們陸續回京了,水利局的同事為他們擺席接風。正當他們酒足飯飽,發著無聊的議論時,禹風塵僕僕地帶著一大群乞丐似的隨員考察歸來。在治水方法是「湮」還是「導」上,禹遭到了保守官員的一致反對。但禹不為所動,力排眾議說:「也有人在說我求名,圖利。說就是了。我要說的是我查了山澤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見,已經看透實情,打定主意,無論如何,非『導』不可!」於是他又帶著隨員出發去治水。以前禹娶過老婆,剛四天就走了,生了兒子阿啟也不放在心上。如今為治水他三過家門而不入,成天勞苦,弄得「面貌黑瘦」,「滿腳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繭」,京都的百姓中間關於他的傳說可多了,最多的是他怎樣夜裡化為黃熊,用嘴和爪子一拱一拱地疏通九河。

禹經過千辛萬苦,終於治理了大水,又會同益與稷為民興利,使人民有飯吃。大功告成,他回京向舜帝報告後,又說道:「做皇帝要小心,安靜,對天有良心,天才會仍舊給你好處!」舜很嘆服,就托他管理國家大事。後來在禹與皋陶的合力治理下,天下太平到百獸率舞、鳳凰來朝的地步。

小說借夏禹這個傳說中的英雄熱情歌頌了「中國的脊樑」式人物的偉大,還通過對所謂水利局大員和文化山上的學者的描寫,辛辣地諷刺了那些不關心人民疾苦,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的官僚階層,諷刺了那些頑固保守、因循守舊的丑惡文人。

《鑄劍》,原題《眉間尺》,取材於《列異傳》,在內容上「只是鋪陳,沒有改動」。它在整個《故事新編》中是一篇分量極重、具有重要地位的小說。
交子時,眉間尺就是16歲了。黑暗中,母親沉痛地對他述說了往事。原來,眉間尺的父親生前是楚國鑄劍的能工巧匠。20年前,他奉命用王妃生下的一塊純青透明的鐵給楚王鑄劍。他費時三年鑄成一對舉世無雙的雌雄寶劍。他知道殘忍無道的楚王一定會殺了他,不讓他活著再給別人鑄劍,所以決定只獻雌劍,而留下雄創。臨行前,他囑咐妻子等肚子里的孩子長大成人以後為他報仇。果然,他一去不回,慘遭殺害。如今眉間尺終於長到16歲了,聽了母親的話,他義憤填膺,怒火中燒,第二天便帶著青色的雄劍,辭別母親去王宮尋楚王報仇。

楚王正在遊山玩水,路上接到有刺客的密報,他便掃興而歸,下令派人捉拿。眉間尺只好逃往城外。正在怨嘆傷心時,遇見一黑色人聲稱認識眉間尺並知道他的隱情,而且還願意代他為父報仇,但得要眉間尺的兩樣東西:一是他的劍,二是他的頭。眉間尺慨然應允,舉劍削下自己的頭,用雙手捧著,連同劍交給黑色人。

這時殘暴不仁的楚王正煩躁無聊,閑得想殺人。自稱有異術的黑色人前來宮中獻藝。他要楚王設一金鼎,注滿清水,用獸炭煎熬,楚王答應了。黑色人將眉間尺的頭放入鼎中。等到水沸時,這頭便隨波上下,跳舞百端,且發妙音,歡喜歌唱,後來便沉入鼎中不再活動了。楚王問是什麼原因,黑色人稟告說:「他正在鼎底作最神奇的團聚舞,不臨近是看不見的。」於是楚王便到鼎前探頭觀看。這時只見黑色人青劍一揮,楚王的頭已落入鼎中,看到弱小的眉間尺的頭斗不過楚王的頭,黑色人毅然用青劍將自己的頭砍落到鼎中,與眉間尺的頭合力將楚王的頭擊敗。上至王後,下至弄臣,被這場景驚駭得不知所措。等到煙消火滅,水波不興時,武士撈上了三顆無法辨別的頭骨,只得將這三顆頭與楚王的身體合葬在一起,共享祭相。

《鑄劍》的重心,是宣揚復仇精神。小說塑造了沉著果決、久經鍛煉的黑色人和入世不深、正在成長的眉間尺這兩個復仇者的形象。通過他們對仇敵討還血債的斗爭表明,中庸決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不消滅敵人譽不罷休的復仇精神才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粹所在。

⑹ 魯迅的作品簡介

1918年9月,魯迅先生在《新青年》雜志上首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了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它奠定了中國的新文學運動(1919),推進了現代文學的發展。這篇小說,凝聚了魯迅從童年時起到那時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於中華民族現代命運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的歷史痛斥為「吃人」的歷史,向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魯迅先生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魯迅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作目的分不開的。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1]》)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孔乙己、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陳士成、祥林嫂、愛心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難道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嗎?這樣的人際關系難道是合理的人際關系嗎?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採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度,並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洩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郁積的怨憤之氣。在《孔乙己》里,有惡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顧客;在《阿Q正傳》中,別人欺侮阿Q,阿Q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魯鎮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當作有趣的故事來欣賞……所有這一切,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魯迅對他們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愛他們,但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擁有做人的原則。 魯迅先生對權勢者和偽君子抱著深惡痛絕的態度。《孔乙己》中的丁舉人、《阿Q正傳》中的趙太爺、《祝福》中的魯四老爺、《長明燈》中的郭老娃、《離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這樣一些權勢者的形象。他們有權有勢,但對他人的命運卻沒有真誠的關心,對社會的進步沒有絲毫的熱情,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的權勢和地位,自私、虛偽、冷酷,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銘、《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則是一些假道學、偽君子,他們口口聲聲說是關心社會的道德,實際上他們自己都是毫無道德心的人, 就像寓言中的葉公。 魯迅先生的小說寫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沒有離奇的故事,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卻充滿了無窮的藝術魅力。這種魅力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他對人、對生活的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對人的內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畫帶來的。讀魯迅的小說,時時有一種「發現的喜悅」。畫面是普通的畫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卻在這么普通的畫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隨時都能注意到我們平時注意不到的特徵,察覺到平時察覺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動。正是由於這種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畫,使魯迅小說的藝術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徵。在青年時期,我們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學生對故事中所描寫的魯鎮等江南水鄉、三味書屋等風土人情還不夠熟悉,對人生還沒有更多的親身體驗,魯迅小說是作為一個整體進入我們的感覺世界的。為了揭示不同生活畫面和不同人物命運的不同的意義,魯迅的小說結構是多變的,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樣式,一篇有一篇的寫法。《狂人日記》與《阿Q正傳》不同,《孔乙己》與《白光》不同,《故鄉》與《祝福》不同,《孤獨者》與《傷逝》不同。不僅結構樣式不同,音調節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麼的單純而又冷峻,《傷逝》則那麼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魯迅的小說不僅是小說,也是詩,它以平凡的社會生活為題材,整體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意境幽深,外冷內熱,其運用民族語言的功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在寫作《吶喊》《彷徨》的同時,魯迅先生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前者出版於1928年,後者出版於1937年。如果說《吶喊》《彷徨》中的小說是魯迅對現實社會人生的冷峻的刻畫,意在警醒沉睡的國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則是魯迅溫馨的回憶,是對滋養過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懷念。幼時的保姆長媽媽,在備受歧視的環境中給予過他真誠的關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羈的老友范愛農,給過他無限樂趣的「百草園」,吸引著他的好奇心的民間戲劇和民間娛樂活動……所有這一切,都是在這個險惡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們,滋養了魯迅的生命。這些散文,把抒情、敘述、議論結合在一起,有時如平靜的港灣,有時如波濤翻滾的大海,有時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時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態,體現了魯迅散文創作的藝術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凈細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詩則呈現出迷離恍惚、奇詭幻美的意境,它們像一團團情緒的雲氣,在空中旋轉飄盪,變幻出各種意想不到的形狀。魯迅內在的苦悶,化為了夢,化為了超世間的想像,使《野草》成了中國現代主義文學中的一朵奇葩。魯迅曾對別人說:「我的哲學都在《野草》里。」魯迅最內在的情緒體驗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過這種奇特的藝術手段傳達出來。魯迅的藝術創造力是驚人的。 魯迅先生晚年還完成了一部小說集《故事新編》(1936年出版)。這部小說集取材於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歷史事實,但它沒有拘泥於原有的故事,而是加進了魯迅自己的理解和想像,有些還採取了古今交融的寫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現代人發生直接的對話。魯迅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我們能夠通過對現實人物的感受和理解,還古代人物一個鮮活真實的面貌,也通過對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現實人物的真實面目。通過《故事新編》中的小說,魯迅實際重構了中國的文化史,揭示了中華民族存在和發展的根據,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國封建文人聖化了的歷史人物的形象。《補天》可以被認為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創世紀」, 在魯迅的觀念中,真正體現中華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聖先賢和帝王將相,而是創造了中華民族的女媧,她是中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徵;《奔月》寫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劇,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類,但那些自私狹隘的世人並不想繼承、發揚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實現自己自私狹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學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拋棄;《鑄劍》表現的是被壓迫者向壓迫者復仇的主題;《理水》《非攻》歌頌了中國古代那些身體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式的人物。孔子、老子、莊子、伯夷、叔齊這些歷史人物也在魯迅的筆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愛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魯迅的《故事新編》以荒誕的手法表現嚴肅的主題,創立了一種完全新型的歷史小說的寫法。
雜文創作
最充分體現魯迅先生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還應該首推他的雜文。「雜文」古已有之,在外國散文中也能找到類似的例證,但只有到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到了魯迅的手中,「雜文」「是匕首、是投槍」,這種文體才表現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潛力。魯迅的雜文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化的一部「史詩」,它不但記錄了魯迅一生戰斗的業績,同時也記錄了魯迅那個時代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化史。當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要創造適應於中國現代發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時,遇到的是從各種不同的階層,各種不同的人物,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的誣蔑和攻擊。魯迅的雜文就是在這種沒有固定不變的戰線、沒有固定不變的論敵的思想文化斗爭中自然形成的。從五四起,魯迅就開始用雜文的形式與反對新文化的各種不同的論調進行斗爭,但那時他還是不自覺的。到了後來,有些人開始嘲笑他是一個「雜文家」,他才更明確地意識到「雜文」的力量,並且開始自覺地從事雜文的創作。魯迅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它能夠「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從而為新文化、新思想的發展在舊文化、舊思想的荊棘叢莽中開辟出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夠存在,能夠發展,能夠壯大。魯迅一生寫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5部雜文集。在這15部雜文集中,魯迅把筆觸伸向了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各種不同階層的各種不同的人物,其中有無情的揭露,有憤怒的控訴,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諷刺,有機智的幽默,有細致的分析,有果魯迅畫像決的論斷,有激情的抒發,有痛苦的吶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烈的贊頌,筆鋒馳騁縱橫,詞采飛揚,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它自由、大膽地表現現代人的情感和情緒體驗,為中國散文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更加寬廣的道路。魯迅雜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魯迅先生在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歷史小說、雜文各種類型的創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創造。他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掙扎奮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筆堅持社會正義,反抗強權,保護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熱情支持青年學生的正義斗爭,揭露段祺瑞執政府鎮壓學生運動、製造「三·一八」慘案的罪惡行徑,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後期,他反對國民黨政府對共產黨人和進步青年的血腥鎮壓,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寫下了《為了忘卻的記念》等一系列充滿義勇正氣的文章。「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病逝上海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魯迅先生葬禮 生前,他立下遺言:「一、不能因為喪事收任何一文錢。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趕快收斂、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亞說:「一個人的臨終遺言,就像深沉的音樂,有一種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魯迅先生葬禮 魯迅一生的著作和譯作近1000萬字,其中雜文集共16本。其中《風箏》《故鄉》《孔乙己》《詩二首》選進二期課改教材初二下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進二期課改教材初一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風箏》《雪》《藤野先生》《社戲》等都被選入初中人教版語文課本。《朝花夕拾》一書也成為中學生的必讀書目之一,而他的小說集《吶喊》《彷徨》也成為後代人的精神佳作。 1918年起,先後發表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葯》《墳》《故鄉》《故事新編》等小說名篇,後來一同收入小說集《吶喊》。
[編輯本段]主要作品
魯迅先生一生寫作1000萬字,其中著作600萬字,輯校和書信400萬字。 魯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阿Q正傳》等皆收於《吶喊》中)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 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 散文詩集:《野草》 論文集:《門外文談》 雜文集:《墳》《熱風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華蓋集續編的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花邊文學》《偽自由書》《附集》《准風月談》《集外集》《且介亭雜文集》《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8部。 魯迅文集選 《而已集》文選 《魯迅傳略》; 《偽自由書》文選 《野草》 《朝花夕拾》《吶喊》;文集《且介亭雜文》《二心集》;雜文集 《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傑作 《白光》 《端午節》 《風波》《故鄉》《孔乙己》。1918年5月發表首次用筆名「魯迅」的中國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後來又發表了《明天》《社戲》《頭發的故事》《兔和貓》《一件小事》《鴨的喜劇》《葯》《彷徨》文集《祝福》《兄弟》《在酒樓上》《傷逝》《離婚》《孤獨者》《高老夫子》《示眾》《長明燈》《肥皂》《幸福的家庭》《墳》文集《題記》《我之節烈觀》《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娜拉走後怎樣》 《未有天才之前》《論雷峰塔的倒掉》《再論雷峰塔的倒掉》《說胡須》《論照相之類》《看鏡有感》《燈下漫筆》《春末閑談》《論「他媽的!」》《雜憶》《從胡須說到牙齒》《寡婦主義》《堅壁清野主義》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寫在『墳』後面》《藤野先生》《父親的病》《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反駁文《中國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嗎》《墓碣文》《「友邦驚詫」論》,魯迅的自撰文《魯迅自傳》。 魯迅先生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浙江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等50多種文字。

⑺ 魯迅的代表作是哪部小說

魯迅 - 魯迅作品 魯迅作品 短篇名章《而已集》文選 《魯迅傳略》 《偽自由書》文選 《野草》 《朝花夕拾》《吶喊》文集《二心集》文選 《阿Q正傳》 《白光》 《端午節》 《風波》《故鄉》 《孔乙己》《狂人日記》《明天》《社戲》 《頭發的故事》 《兔和貓》 《一件小事》 《鴨的喜劇》《葯》 《彷徨》文集《祝福》 《兄弟》 《在酒樓上》 《傷逝》 《離婚》 《孤獨者》 《高老夫子》 《示眾》 《長明燈》《肥皂》 《幸福的家庭》 《墳》文集《題記》 《我之節烈觀》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娜拉走後怎樣》 《未有天才之前》 《論雷峰塔的倒掉》 《再論雷峰塔的倒掉》 《說胡須》 《論照相之類》 《看鏡有感》 《燈下漫筆》 《春末閑談》 《論「*的!」》 《雜憶》 《從胡須說到牙齒》 《寡婦主義》 《堅壁清野主義》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 《寫在『墳』後面》 結集出版: 魯迅作品集 《吶喊》(短篇小說集)1923,新潮社《中國小說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熱風》(雜文集)1925,北新《彷徨》(短篇小說集)1926,北新《華蓋集》(雜文集)1926,北新《華蓋集續編》(雜文集)1927,北新《墳》(論文、雜文集)1927,未名社《野草》(散文詩集)t927.北新《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而已集》(雜文集)1928,北新《三閑集》(雜文集)1932,北新《二心集》(雜文集)1932,合眾書店《魯迅自選集》1933,天馬《兩地書》(書信集)與景宋合著,1933,青光書局《偽自由書》(雜文集)1933,青光書局《魯迅雜感選集》瞿秋白編選,1933,青光書局《南腔北調集》(雜文集)1934,同文書局《拾零集》1934,合眾書店《准風月談》(雜文集)1934,興中書局《集外集》楊霽雲編,魯迅校訂,1935,群眾圖書公司《門外文談》(論文)1935,天馬《故事新編》(小說集)1936,文生《花邊文學》(雜文集)1936,聯華書局《且介亭雜文》(雜文集)1936,三閑書屋《夜記》(雜文集,後編入《且介亭雜文末編)1937,文生《且介亭雜文二集》(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且介亭雜文末編》(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魯迅書簡》(影印本)許廣平編定,1937,三閑書屋《魯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譯文和輯錄的古籍)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遺》(綜合集)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漢文學史綱要》(文學史)1941,魯迅全集出版社《魯迅全集補遺》唐韜編,1946,上海出版公司《魯迅書簡》許廣平編,1946,魯迅全集出版社《魯迅日記》(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鉛印本,1959,人文《魯迅選集》1952,開明《魯迅小說集》1952,人文《魯迅全集補遺續編》唐韜編,1952,上海出版公司《魯迅書簡補遺》吳元坎輯,1952、上海出版公司《魯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魯迅選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魯迅的作品深受喜愛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文學史)1958,三聯《魯迅選集》(上下冊)1959,人文《魯迅書簡》(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報社《魯迅詩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魯迅書信集》(上下卷,收《兩地書》以外書信1381封)1976,人文《魯迅佚文集》1976,解放軍報社《魯迅書簡》(致曹靖華)1976,上海人民《魯迅手稿全集》(書信8冊,日記6冊)1978一1980,文物《魯迅致許廣平書簡》1980,河北人民《魯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魯迅全集卷一(墳 熱風 吶喊)魯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魯迅全集卷三(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而已集)魯迅全集卷四(三閑集 二心集 南腔北調集)魯迅全集卷五(偽自由書 准風月談 花邊文學)魯迅全集卷六(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魯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魯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遺補編

⑻ 魯迅的代表作有哪些

都說學生有三怕:一怕周樹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寫作文,這確實是語文學習道路上的「三座大山」。尤其是魯迅先生的文章,雖然能讀懂文章的表面意思,卻始終沒有辦法理解語文老師所說的「內涵深刻,寓意深遠」究竟是什麼。


內容簡介:

《中國小說史略》為魯迅先生編撰的中國第一部小說史專著。《中國小說史略》共有二十八篇,敘述中國古代小說發生、發展、演變過程,始於神話與傳說,迄於清末譴責小說。還全面輯錄了魯迅先生關於古代小說研究的文字,按寫作年代先後排列,包括序言、通信等,從中可以了解他對古代小說之研究的演變過程。

《中國小說史略》率先把小說作為一門專門的學問加以系統的研究,開創了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新領域,建立了中國小說史的獨立體系,為中國小說史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魯迅先生作了大量的史料勾稽、考證工作,並據此作了許多精當卓越、言簡意賅的評論。

⑼ 魯迅的代表作那部最經典

第一:《華蓋集》

這是魯迅先生影響力很大的雜文收錄集,也可以說是魯迅先生文學體系中比較難懂的一部分。

雖然《華蓋集》沒有小說那樣生動有趣,而且裡面的寓意太深刻,不容易被接受。

但是毫無疑問,《華蓋集》是魯迅先生思想的結晶,書中充分體現了魯迅對封建主義和洋奴的文化思想斗爭,全書充滿了對舊社會黑暗現實的批判,語言辛辣、諷刺幽默,可以說是魯迅先生雜文中的最傑出部分。

魯迅著作經典插圖

第五:《野草》

雖然《野草》沒有魯迅的其他作品集那麼大的名氣,但是《野草》的內容是魯迅真正冒著生命危險寫作的。

書中主要的內容都是為了批判當時的軍閥政府,同情革命力量,鼓舞勞動人民爭取權力,這當然不再是譏諷底層人民麻木不仁那麼簡單了。

⑽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魯迅對那一部書的評價

史記》的誕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魯迅先生在他的《漢文學史綱要》一書中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為知言。就中國史學的具體發展而言,《史記》的貢獻巨大。

第一,建立傑出的通史體裁。《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無論說它是古代中國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還是說它是世界古代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都毫不為過。這一點,只要將之與希羅多德的《歷史》相比較,就會非常明白。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啟先例,樹立了榜樣,於是仿效這種體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繼而起了。通史家風,一直影響著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第二,建立了史學獨立地位。我國古代,史學是包含在經學范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藝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後面。自從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後,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於是,晉朝荀勖適應新的要求,才把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里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第三,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司馬遷的文學修養深厚,其藝術手段特別高妙。往往某種極其復雜的事實,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貼,秩序井然,再加以視線遠,見識高,文字生動,筆力洗煉,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莫不詞氣縱橫,形象明快,使人「驚呼擊節,不自知其所以然」。(《容齋隨筆·史記簡妙處》)

《史記》不但是中國史傳文學的集大成者,而且,它的文章對於魏晉小說、唐宋古文,甚至宋元戲曲,都有很大影響,成為中國文學重要的源頭活水。

當然,司馬遷修撰《史記》的最高理想是「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是要建立一個包羅萬象的歷史哲學體系。更深入的理解,要留待我們對《史記》的具體學習中去體會了。

《史記》中最激動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來主要有四點:其一是它所表現的進步的民族觀。司馬遷吸收了戰國以來有關中國境內各民族以及周邊國家發展來源的說法,在《史記》中把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原、荊楚、吳越、秦隴、兩廣、雲貴、塞北、東北各地區的國家與民族都當作黃帝的子孫,這對於兩千年來我國這個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與穩定,起了難以估量的作用。不僅如此,司馬遷在寫到漢王朝對周邊國家、周邊民族用兵的時候,又總是站在反對窮兵黷武,反對擴張、掠奪的立場,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間平等友好地和睦相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司馬遷是當時漢族被壓迫人民與各周邊少數民族的共同的朋友。

其二是它所表現的進步的經濟思想。這包括強調發展經濟,認為經濟是國家強大的基礎;反對單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農」「商」「虞」四者並重;反對從政治上對工商業者的歧視,而歌頌他們的本領、才幹,並專門為他們樹碑立傳等等。

其三是它所表現的強烈的民主性與批判性。《史記》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馬遷是先秦士大夫優秀思想人格的繼承者與發揚者。他之所以寫《史記》不是單純地為了記載歷史陳跡,而是明確地為了「成一家之言」,因而《史記》中就突出地顯示了一種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會的光芒,和對現實政治、現實社會的種種批判。其中有些是相當深刻、相當准確,甚至有些是兩千年來常讀常新的。

其四是貫徹全書的那種豪邁的人生觀、生死觀、價值觀。司馬遷在《史記》中所歌頌的幾乎都是一些勇於進取、勇於建功立業的英雄。他們有理想、有抱負、有追求;他們為了某種信念、某種原則可以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都有一種百折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司馬遷曾在《報任安書》中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他遭受宮刑,痛不欲生,為了完成《史記》他頑強地活了下來。他視為榜樣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司馬遷的個人奮斗經歷與《史記》中所歌頌的這些艱苦奮斗的思想,是司馬遷留給後人的一份寶貴財富,它永遠給我們以激勵,給我們以啟迪,當我們灰心喪氣、瀕臨絕望的時候,給我們以無比的力量、信心與勇氣。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的歷史著作,同時也是我國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的文學著作。從歷史的角度講,《史記》開創了我國古代兩千多年紀傳體的歷朝「正史」的先河;從文學的角度講,《史記》第一次運用豐富多彩的藝術手法,給人們展現了豐富多彩而又各具個性的歷史人物。有震鑠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項羽、劉邦、漢武帝;有家喻戶曉的朝臣如管仲、晏嬰、蕭何、張良;有百戰百勝的名將如白起、韓信、衛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如吳起、商鞅、趙武靈王;其他節烈型的有屈原、王蠋;口辯型的有張儀、蘇秦、酈食其;俠義型的有魯仲連、荊軻、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於髡、優旃等等。他們千姿百態,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約有一百多個。

《史記》人物與先秦文學人物的顯著差異在於它們鮮明的個性。由於作者十分注意設身處地揣摩每個情節、每個場面的具體情景,並力求逼真地表達出每個人物的心理個性,因此《史記》的描寫語言和他為作品人物所設計的對話都是異常精彩的。我想只要我們細心地把《廉頗藺相如列傳》《荊軻列傳》中有關「完璧歸趙」「澠池會」「易水送別」「秦庭驚變」等情節、場面的具體描寫分析一下;把《項羽本紀》《高祖本紀》中有關項羽、劉邦、張良等人物的對白分析一下,我們會深深為作者那種出神入化的匠心獨運所傾倒。《高祖本紀》寫劉邦與項羽相峙於滎陽時,項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劉邦的胸口,而劉邦當時竟「乃捫足曰:『虜中吾趾!』」這對劉邦那種絕頂聰明,那種像是條件反射一樣迅速而自然的隨機應變,而同時又是「恢宏大度」、好罵人、好調笑的性格是多麼生動的刻畫!當項羽被圍垓下,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的時候,他「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清代周亮工說:「垓下是何等時?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馬逃亡,身迷大澤,亦何暇更作歌詩!即有作,亦誰聞之,而誰記之與?吾謂此數語者,無論事之有無,應是太史公『筆補造化』,代為傳神。」此話可謂道出了《史記》文學性的某些重要訣竅。也正是從這些方面,我說《史記》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似乎有一種飛躍性的超前的成熟。

《史記》文學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它的抒情性。《史記》中有些作品篇幅不長,而通篇像一首詩,如《伯夷列傳》《屈原列傳》《游俠列傳》就是這樣的。但《史記》中大量篇章的抒情性是在於作品的夾敘夾議,以及融濃厚的愛憎感情於敘事、描寫之中。如《項羽本紀》《魏公子列傳》《李將軍列傳》等就是這樣的。整部《史記》是一曲愛的頌歌,恨的詛曲,是一部飽含作者滿腔血淚的悲憤詩。魯迅曾說司馬遷「恨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於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漢文學史綱要》)《史記》的主觀色彩與其抒情性,在歷朝「正史」中是最濃厚、最突出的。

《史記》的出現,確定了我國古代傳記的基本格局,諸如思想方面的以史為鑒,富有教化作用;形式方面的篇幅短小,強調表現人物性格,而不在堆砌材料的多與全,以及語言的精美、抒情等等。而《史記》寫人物、寫故事的方法則又給我國後世小說、戲劇以深刻影響,《史記》中的諸多主題,《史記》人物的諸多范型,以及《史記》故事的許多情節場面,都為後世的小說、戲劇開出了無數法門。

《史記》作為第一部傳記文學的確立,是具有世界意義的。過去歐洲人以歐洲為中心,他們稱古希臘的普魯塔克為「世界傳記之王」。普魯塔克大約生於公元46年,死於公元120年,著有《列傳》(今本譯作《希臘羅馬名人傳》)50篇,是歐洲傳記文學的開端。如果我們把普魯塔克放到中國古代史的長河裡來比較一下,可以發現,普魯塔克比班固(32—92)還要晚生14年,若和司馬遷相比,則要晚生191年了。司馬遷的《史記》要比普魯塔克的《列傳》早產生幾乎兩個世紀。

閱讀全文

與魯迅最愛中國古代小說哪一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人小說寫多少年才能有作為 瀏覽:863
絕世殺手在都市小說百度 瀏覽:702
風水大宗師小說完結了嗎 瀏覽:243
主角冷漠強大專一的都市小說 瀏覽:233
都市神醫的小說廣告 瀏覽:637
國外的小說也不許寫地名嗎 瀏覽:205
耳雅有聲小說 瀏覽:989
親愛的方糖先生小說好看嗎 瀏覽:299
歡喜冤家的現代言情小說 瀏覽:946
經典師生戀言情類小說 瀏覽:312
枕中記小說的主要人物是 瀏覽:76
平凡的世界小說有聲軟體下載 瀏覽:598
姜慧敏花之國小說TXT百度雲 瀏覽:504
小說鬼王的冠世獨寵免費閱讀 瀏覽:111
男主被女友拋棄後得到神豪系統的小說 瀏覽:716
刀劍神域小說5在線閱讀 瀏覽:191
柳殘陽為主角的小說全集 瀏覽:869
女主明星男主總裁肉多的小說 瀏覽:321
男主在一女的屁股上留字的小說 瀏覽:645
小說邪王輕輕愛免費 瀏覽: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