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穿越重生 > 中國古代散文與小說研究駢文

中國古代散文與小說研究駢文

發布時間:2022-06-08 08:45:47

Ⅰ 名詞解釋:駢文

駢文是一種中國古代以字句兩兩相對而成篇章的文體。

駢文是與散文相對而言的。其主要特點是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因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並駕齊驅,故被稱為駢體。在聲韻上,則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注重藻飾和用典。

由於駢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內容的表達往住受到束縛,但運用得當,也能增強文章的藝術效果。而南北朝時期,亦不乏內容深刻的作品。唐以後,駢文的形式日趨完善,出現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駢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稱駢文為四六文。直至清末,駢文仍十分流行。

(1)中國古代散文與小說研究駢文擴展閱讀

古代文學體裁包括:

1、賦

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

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2、駢文

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駢文由於遷就句式,堆砌詞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柳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漸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吳均寫的《與朱元思書》。

3、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較強。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

4、辯

「辯」即辯是非,別真偽,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5、說

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後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體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如《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6、論

一種論文文體。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7、奏議

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

(1)、疏。是分條陳述的意思。如賈誼的《論積貯疏》。

(2)、表。是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如諸葛亮的《出師表》。

(3)、對策。古代考試把問題寫到策上,令參加考試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對策,如蘇軾的《教戰守策》。

8、序

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列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序」。

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容分別屬於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如《〈吶喊〉自序》、《〈農村調查〉序言》、《〈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等。

9、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牌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誌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誌銘》。

10、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歷,頌揚他的主要品德和業績,寄託哀思,激勵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11、雜記

(1)、山川、景物、人事雜記。描寫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記》、《登泰山記》。

(2)、筆記文。以記事為主,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長的千字左右;內容豐富,有歷史掌故、遺文遺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說、文字考證、讀書雜記等五花八門。《世說新語》、《夢溪筆談》就是這種文體。

12、游記

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游記的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並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筆輕松,描寫生動,記述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受。游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岳陽樓記》、《游褒禪山記》;有帶科學色彩的,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13、散文

散文是一種作者寫自己經歷見聞中的真情實感、靈活的文學體裁。如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14、童話

兒童文學的一種。通過豐富的想像、幻想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童話的語言通俗、生動、形象、情節離奇曲折,富於趣味性。

對自然景物往往作擬人化的描寫,能適應兒童的心理、情趣,激發人們的想像,便於他們接受和轉化。選入教材的童話有: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葉聖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

15、民間故事

群眾口頭創作口頭流傳,經過很多人不斷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學形式。民間故事的特點:故事性強,情節生動;口語化,樸素明快;想像奇特豐富;常用誇張、比喻,藝術感染力強。

內容上它來自民間,反映的多是民間生活。有的民間故事常有神話式的幻想情節,充滿神奇色彩。例如:《漁夫的故事》、《牛郎織女》等。

16、寓言

是帶有勸喻或諷諫性的故事。「寓」是「寄託」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於簡單的故事之中,藉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慣於運用擬人的手法。語言簡潔鋒利。

歐洲文學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寓言盛行,《莊子》、《韓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鄭人買履》(《韓非子》)、《鷸蚌相爭》(《戰國策》)、《刻舟求劍》(《呂氏春秋》)。

Ⅱ 駢文和散文的區別是什麼

駢文是一種從修辭學角度劃分的文體,是以對偶句為主介乎散文與韻文之間的一種美文。這句話包括三點:一、以對偶句為主,這是駢文本質所在,舍此不成其為駢文;二、對音律的要求在散韻之間;三、講究辭藻華麗的美學效果。
而散文對駢汶萊說,就是散文不用對偶,只要散行的文字構成文章。言語優美,形散而意不散~~~~~~
其它無大的差別

Ⅲ 古代的"散文"和"駢文"有什麼不同談談唐宋以後"古文"的內涵。

1、古代散文和現在的散文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它分為: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 諸子散文諸子百家,什麼韓非子、墨子啊那些人為宣揚自己家的言論寫的文章,哲理性強,如《荀子》里的《勸學》篇「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等,書名叫《**子》的一般都是這一類歷史散文顧名思義就是和歷史有關的,著作有《戰國策》、《左傳》、《國語》等,主要寫一些歷史上哪個哪個賢臣怎樣諷諫一類的事情,如《戰國策.趙策》里的《觸龍說趙太後》等等前者給人感覺象現在的不折不扣的議論文,後者象記敘文,並且夾敘夾議。開始學的時候還真把題材誤認為是議論文了呢,後來才知道應該是古代散文。
2、駢文又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漢族古代以字句兩兩相對而成篇章的文體。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 。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 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中國的散文從漢代到六朝,出現了「文」、「筆」的對立。所謂「文」,就是專尚辭藻華麗,受字句和聲律約束的駢文。所謂「筆」,就是專以達意明快為主,不受字句和聲律約束的散文。(此處所述不當。據劉勰《文心雕龍˙總述》引錄顏延之觀點稱:筆之為體,言之為文也;經典則言而非筆,傳記則筆而非言。而劉勰本人的觀點是:「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可見發生於宋齊時期的文筆之辯著眼點在於有韻與否,而非散文駢體之別。而況,南北朝時期的散文也多有押韻,故加修正。)
古文運動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為特點的文體改革運動。因涉及文學的思想內容,所以兼有思想運動和社會運動的性質。 "古文"這一概念由韓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來講求聲律及辭藻、 排偶的駢文視為俗下文字,認為自己的散文繼承了兩漢文章的傳統,所以稱"古文"。韓愈提倡古文,目的在於恢復古代的儒學道統,將改革文風與復興儒學變為相輔相成的運動。在提倡古文時,進一步強調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韓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所謂"古文",是對駢文而言的,先秦和漢朝的散文,特點是質朴自由,以散行單句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於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思想。

Ⅳ 駢文先出現在哪個朝代

駢文先出現在漢末。

駢文是一種文體,起源於漢末,形成並盛行於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唐代科舉以詩賦取士,其賦作即為源自駢文的律賦。

唐代公文亦為駢文,即四六體。駢文由於遷就句式,堆砌辭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首遭一挫。

韓、柳去世之後,影響又起,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稱「三十六體」。入宋之後,在歐陽修等人率領之下,古文運動掀起第二輪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駢文自此漸衰。

(4)中國古代散文與小說研究駢文擴展閱讀

駢文歷史:

肇始於七十年代末的思想解放運動也使駢文研究的禁區得以突破。僅在1980年就有三篇論文發表,王運熙、胡國瑞、曹道衡三位有影響的學者相繼就六朝駢文發表文章。

王運熙:《劉勰對漢魏六朝駢體文學的評價》,《文學遺產》1980年第1期。

胡國瑞:《魏晉南北朝駢文的發展及成就》,《武漢大學學報》1980年第5期。

曹道衡:《關於魏晉南北朝的駢文和散文》,《文學評論叢刊》1980年第7期)。

以為漢魏六朝駢文正名為突破口,駢文學研究逐步走上正軌。至今,有關駢文學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發表的論文約90餘篇,專著6部、作品選9部。

Ⅳ 駢體文有何獨特之處它和散文有何區別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弄明白這兩者之間各自的含義,然後再從它們之間最基本的概念或者是定義中找出它們二者之間最基本的區別。

關於駢文和散文之間的區別,其實早在《辭海》這本書中就有明確的表示“中國六朝以來,為區別韻文與駢文,把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統稱“散文”。後又泛指詩歌以外的所有文學體裁。”這句話換成我們現在的白話文就是說:駢文是押韻的、講究對仗和排偶的,而散文則沒有這些限制。

Ⅵ 古代駢文和古文【散文】的區別。

1、句式上的區別:

以對偶句(駢句)為主的文章叫做駢文。

以非對偶句(散句)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

2、於文章風格的追求的區別:

散文主氣勢旺盛,則言無不達,辭無不舉。散文得之於陽剛之美,即今世所謂壯美者也;駢文家之見解則以文章本身之美即為文章之價值,故其態度是淡泊的,超然的,蓋以文章為抒寫性靈之工具也。

駢文主氣韻曼妙,則情致婉約,搖曳生姿。駢文得之於陰柔之美,即今世所謂優美者也。散文家認為文章所以明道,故其態度是認真的,嚴肅的,蓋以文章為經世致用之工具也。



(6)中國古代散文與小說研究駢文擴展閱讀

駢文形式

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中國的散文從漢代到六朝,出現了「『文』、『筆』」之辯。據劉勰《文心雕龍˙總述》引錄顏延之觀點稱:筆之為體,言之為文也;經典則言而非筆,傳記則筆而非言。

其以為:「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可見發生於宋齊時期的文筆之辯著眼點在於有韻與否。

文體的發展

魏晉以來產生的一種文體,又稱駢儷文。

駢文是與散文相對而言的。其主要特點是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因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並駕齊驅,故被稱為駢體。在聲韻上,則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注重藻飾和用典。由於駢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內容的表達往住受到束縛,但運用得當,也能增強文章的藝術效果。

而南北朝時期,亦不乏內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賦》,他一方面描寫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則譴責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達對故國懷念之情。唐以後。駢文的形式日趨完善,出現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駢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稱駢文為四六文。直至清末,駢文仍十分流行。

Ⅶ 古代的散文和駢文有什麼不同

古代散文和駢文的不同主要有:

一、形式上

古代散文對文章的形式不做統一的要求;而駢文形式上要求很多,如對偶、聲律、典故、詞藻等。駢文在聲韻上,則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注重藻飾和用典。

二、內容上

古代散文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思想,內容真實豐富;而駢文內容上華而不實,一味地追求對偶、用典等形式上的要求,導致形式僵化、內容空虛,出現了很多質量低下的作用。

三、所流行的時代

古代散文流行了先秦和漢代,後受到唐宋時期韓愈等人的推崇再次流行。

駢文起源於漢末,形成並盛行於南北朝。唐代後期不斷衰落。

(7)中國古代散文與小說研究駢文擴展閱讀

古文運動是在唐朝安史之亂後,由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的一次文風、文體、文學語言的革新運動,是在「復古」的口號下,主要對文風、文體和文學語言的一場文學革命,與歐洲的文藝復興相似。

其內容主要是復興儒學,其形式就是反對駢文,提倡古文。所謂「古文」,是對駢文而言的,先秦和漢朝的散文,特點是質朴自由,以散行單句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於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思想。所謂「駢文」,是指六朝以來講究排偶、辭藻、音律、典故的文體。

自南北朝以來,文壇上盛行駢文,是始於漢朝,盛行於南北朝的文體。駢文中雖有優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內容空虛的文章。流於對偶、聲律、典故、詞藻等形式,華而不實,不適於用。駢文作為一種文體,成了文學發展的障礙。

韓愈等人舉起「復古」的旗幟,提倡學古文,習古道,以此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儒家思想。這主張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會上的廣泛反應,逐漸形成了群眾性的斗爭浪潮,壓倒了駢文,形成一次影響深遠的「運動」。

後來北宋時期,以歐陽修為代表的一些文人,極力推崇韓、柳,掀起了又一次新的古文運動。

Ⅷ 駢文的特點及其代表作品有哪些

駢文的特點:

駢文又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是一種文體,起源於漢代,盛行於南北朝。古代以字句兩兩相對而成篇章的文體。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

代表作品:《哀江南賦》。

駢文形式:

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中國的散文從漢代到六朝,出現了「『文』、『筆』」之辯。

據劉勰《文心雕龍˙總述》引錄顏延之觀點稱:筆之為體,言之為文也;經典則言而非筆,傳記則筆而非言。其以為:「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可見發生於宋齊時期的文筆之辯著眼點在於有韻與否。

Ⅸ 中國古代散文的發展歷程

一、先秦散文

中國古代散文的發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時代,商朝的甲骨卜辭中,已經出現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青銅器上的銘文,有的長達三、五百字,記錄貴族事功、訴訟原委或賞賜情由等等,記敘的內容已經相當豐富。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雛形。

先秦散文是中國散文的發軔。主要保存在《尚書》、《春秋》、《左傳》、《國語》和《戰國策》中。包括《左傳》、《國語》等先秦敘事散文和《論語》、《莊子》等先秦說理散文。

先秦時期,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還不分明。當時的散文,只能說是與韻文相對的一種文體,基本上是哲學、政治、倫理、歷史方面的論說文和記敘文,但由於它們具有較強的文學性,在中國文學的發展中產生過很大影響,因而被視為先秦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漢代

散文到了漢代,又在國家政權啟封建大一統的廣闊社會背景之下,繼續發展起來,取得很高的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漢代散文在前世的基礎上品類更加繁多,凡劉勰在《文心雕龍》文體論中所涉及的頌、贊、祝……等三十種散文文體都已獨立出現,而每種文體往往又會細分為若干不同式樣用途的小類。

三、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分裂時期,在多元政治和政權頻繁更疊的同時,思想家於一尊的局面早已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玄學、佛學的盛行,以及儒、釋、道三家並存局面的出現。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又一思想相對活躍、開放的時期,散文的發展也呈現出許多新特點。

四、唐宋

在古文運動的推動下,散文的寫法日益繁復,出現了文學散文,產生了不少優秀的山水游記、寓言、傳記、雜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時涌現。

五、明代

先有「七子」以擬古為主,後有唐宋派主張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較為有名的是歸有光。

六、清代散文

以桐城派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義理」的體現。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對我國古代散文文體加以總結,分為13類,包括論辯、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說、箴銘、頌贊、辭賦、哀奠。

(9)中國古代散文與小說研究駢文擴展閱讀

新時代的散文:

新時期散文的創作在內陸主要繼承了四十年代解放區以記實為主的記實性散文和古典散文,導致建國初期「通訊」、「報告」極盛一時,後者則促成六十年代「詩」化的散文創作的熱潮。

在前二十七年的時間里,散文創作緩慢而有限地發展,無論創作方法,藝術個性,還是品種樣式,風格流派,都比較單調,甚至趨於雷同化、模式化、公式化。

為了擺脫這樣的框架和模式,一輩散文作者回歸「五四」散文創作傳統,他們在作品中高揚個性意識、文體品位和文體意識,使現代散文得以薪火相傳。

只有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思想個性的解放,封閉體制的打破,藝術視野的擴大,才使大陸散文經歷了長時間的徘徊與停滯之後,迎來了真正的轉機,散文創作形成熱潮。正是在振興散文創作的訴求下,一直被認為是超穩定結構的散文文體從八十年代開始在台海兩岸掀起變革熱潮。

在大陸,首先是一批老作家突破了散文「簡約」、「抒情」的審美規范,接著是一批學者、小說家、詩人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大散文」的理論主張,重新恢復散文的大度和灑脫。

真正給傳統散文美學觀念帶來天翻地覆的變革,並在散文文體的創新發展上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是唐敏、趙玫、黃一鸞、斯妤等女作家和曹明華、胡曉夢、元元、葦岸、鍾鳴、張銳鋒等新生代散文家。

Ⅹ 什麼是駢文啊

駢文 中國古代魏晉以後產生的一種文體。又稱駢儷文。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駢文是與散文相對而言的。其主要特點是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因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並駕齊驅,故稱駢體。在聲韻上,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注重藻飾和用典。駢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縛內容的表達,但運用得當,也能增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南北朝駢文中也不乏內容深刻的作品。如鮑照的《蕪城賦》,通過對比廣陵昔盛今衰的興亡變化,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豪華奢侈,抒發了華屋丘山、人生無常的感慨;孔稚珪的《北山移文》辛辣地嘲諷了身在江湖、心在魏闕的假隱士;庾信的《哀江南賦》描寫了自己的身世之悲,譴責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達了對故國的懷念之情。這些都不失為優秀的駢文。唐以後,駢文的形式日趨完善,出現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駢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稱駢文為四六文。直至清末,駢文仍在流行。 也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中國的散文從漢代到六朝,出現了「文」、「筆」的對立。所謂「文」,就是專尚辭藻華麗,受字句和聲律約束的駢文。所謂「筆」,就是專以達意明快為主,不受字句和聲律約束的散文。文筆分裂後,駢文就成為和散文相對舉的一種文體。駢文盛行於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運動以後,稍告衰落。在元明兩代成為絕響。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以清末王運為最後一個作家。如庾信的《哀江南賦序》: 粵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盜移國,金陵瓦解。余乃竄身荒谷,公私塗炭。華陽奔命,有去無歸。中興道銷,窮於甲戌。三日哭於都亭,三年囚於別館,天道周星,物極不反。傅燮之但悲身世,無處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昔恆君山之志事,杜元凱之平生,並有著書,咸能自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信年始二毛,即逢喪亂,藐是流離,至於暮齒。燕歌遠別,悲不自勝;楚老相逢,泣將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下亭漂泊,高橋羈旅。楚歌非取樂之方,魯酒無忘憂之用。追為此賦,聊以記言,不無危苦之辭,唯以悲哀為主。 日暮途遠,人間何世。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壯士不還,寒風蕭瑟。荊璧睨柱,受連城而見欺;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鍾儀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館。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釣台移柳,非玉關之可望;華亭鶴唳,豈河橋之可聞! 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才一旅,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豈有百萬義師,一朝卷甲,芟夷斬伐,如草木焉!江淮無涯岸之阻,亭壁無藩籬之固。頭會箕斂者,合縱締交;鋤棘矜者,因利乘便。將非江錶王氣,終於三百年乎?是知並吞六合,不免軹道之災;混一車書,無救平陽之禍。嗚呼!山嶽崩頹,既履危亡之運;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愴傷心者矣!況復舟楫路窮,星漢非乘槎可上;風飈道阻,蓬萊無可到之期。窮者欲達其言,勞者須歌其事。陸士衡聞而撫掌,是所甘心;張平子見而陋之,固其宜矣! (一)駢文的形式特徵和美學特徵 駢文的形態是認識駢文的第一要義,因此,討論駢文的形式特徵和美學特徵的著作和論文也比較多。最初是對駢文的一般特徵的介紹,旨在還駢文的本來面目,如張會恩的《論駢文的特徵》(《殷都學刊》1985年第4期)和譚家健的《略談駢文的基本特徵》(《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85年第2期),就是屬於這樣的文章。然後逐步深入到駢文的內在形式,胡曉明的《〈文賦〉新論:駢文特徵的內化與思維定勢的形成》(《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莫道才的《論駢文的形態特徵與文化內蘊》(《江海學刊》1994年第2期)、《以詩為文:駢文文體詩化特徵論》(《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 和冷成金的《試論駢文的美質美態》(《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可作為代表。他們探討了駢文形式的深層特點,並從文化史的意義上進行了解讀。向晁山的《論駢體文形式美的心理依據》(《吉首師專學報》1986年第3期)、莫山洪的《試論駢文的審美基礎》(《柳州師專學報》1996年第2期)和《論駢文的審美形態》(《柳州師專學報》1996年第3期)則進一步探討了駢文形式的產生原因,並上升到美學層次來分析。對駢文的具體特徵的討論則有鍾濤的《駢文的隸事與聲律》(《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幾部駢文研究專著也對此有所討論,如尹恭弘的《駢文》在第一章的第三節「駢體文的文體特徵及其美學功能」專門討論了駢文的五個方面文體特徵,即裁對、句式、隸事、敷藻、調聲,並討論了各種特徵的美學功能,如裁對的均衡對稱美、句式的整齊建築美、隸事的典雅含蓄美、藻飾的華麗色彩美、調聲的和諧音樂美。又如莫道才的《駢文通論》的第四章《駢文的結構形式與句型模式》、第五章《駢文的修辭形態及其文化內蘊》、第六章《駢文的美學特徵與審美效應》都是討論駢文的形式特徵和美學特徵的。作者認為,駢文的結構形式具有起、鋪、結的結構體制和領、襯、夾的游離構形;駢文的句式也有構造上的模式特點,如騷體句、詩體句、疊字句等;而駢文的句型則具有強烈的結構模式,如齊言單聯型、齊言復聯型、雜言復聯型等;《駢文通論》還討論了對仗、聲韻、典事、藻飾等修辭形態及其文化內蘊,討論了駢文的均衡和諧美、音樂美、典雅美等美學特徵。可以說,經過二十多年的討論,對駢文的形式特徵及美學特徵的認識已經取得了共識,也已達到了較深的層次。通過研究討論使我們正確看待駢文的存在價值,這是有重要意義的。 (二)駢文與其它文體的關系 駢文是一種從修辭學角度劃分的文體,它與其它文體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討論駢文與其它文體的關系也是駢文學研究的重要方面。吳佩珠的《試論唐代散文與駢文的關系》(《思想戰線》1987年第1期)、鄭力戎的《從唐宋古文大家看駢散之分》(《文史哲》1988年第3期)、高光復的《以詩入賦和以駢入賦》(《北方論叢》1989年第4期)、吳新雷的《論〈紅樓夢〉中的駢體文》(《紅樓夢學刊》1990年第4期)、於景祥的《〈紅樓夢〉與駢體文》(《紅樓夢學刊》1997年第1期)、張思齊的《散文、駢文、美文:比較觀照中的文體辨析》(《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吳在慶的《駢文與詩、賦相互影響的兩點思考》(《寧德師專學報》1997年第1期)、於景祥的《駢散三論》(《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熊江梅、張璞的《駢文與桐城派》(《柳州師專學報》1997年第1期)等論文有集中的論述,其關注點主要是駢散關系。駢文的存在對其它文體有重要的影響,這是人們所忽略的。探討駢文與其它文體的關系,也就是承認了駢文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性。這個方面的研究還有很多的課題可做,比如駢文對唐傳奇、敦煌變文、宋話本、元雜劇、明清小說戲曲等的影響是很大的,而這尚未有人專門研究,還有待學者們繼續去探討。 (三)駢文的歷史演變過程和規律 對駢文史的研究是駢文研究的重要內容,包括駢文的產生、發展、興衰是研究者關注的重要問題。如何正確認識評價駢文的發展流變,是駢文學研究仍須解決的問題。因為過去對駢文的否定就是從對駢文發生、發展的不正確認識開始的。謝國榮的《略論駢文發生發展的深層原因》(《湘潭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莫道才的《從文化學角度看駢文的產生》(《中國文學研究》1992年第3期)集中探討了駢文的起源和產生問題。鍾濤的《駢文與漢語言文字的特殊性》(《漢字文化》1997年第2期)則從語言文字的特殊性角度探討了駢文的起源。討論駢文的形成的論文還有於景祥的《論駢文的形成與鼎盛》(《文學評論》1996年第6期)、莫山洪的《論漢魏六朝審美意識的轉變與駢文的形成、興盛》(《柳州師專學報》1997年第2期),它們討論了駢文的形成時期及其文化背景,從各個角度探討並說明了駢文產生的歷史過程和歷史必然性。

請採納~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散文與小說研究駢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親愛的方糖先生小說好看嗎 瀏覽:299
歡喜冤家的現代言情小說 瀏覽:946
經典師生戀言情類小說 瀏覽:312
枕中記小說的主要人物是 瀏覽:76
平凡的世界小說有聲軟體下載 瀏覽:598
姜慧敏花之國小說TXT百度雲 瀏覽:504
小說鬼王的冠世獨寵免費閱讀 瀏覽:111
男主被女友拋棄後得到神豪系統的小說 瀏覽:716
刀劍神域小說5在線閱讀 瀏覽:191
柳殘陽為主角的小說全集 瀏覽:869
女主明星男主總裁肉多的小說 瀏覽:321
男主在一女的屁股上留字的小說 瀏覽:645
小說邪王輕輕愛免費 瀏覽:543
魔獸世界小說對應時間 瀏覽:77
小說赤衛隊txt 瀏覽:122
校園小說念念不忘 瀏覽:750
極品村嫂小說免費閱讀全文耳朵 瀏覽:690
有肉有sm的小說推薦 瀏覽:356
辦公室謀心記小說結局 瀏覽:762
寫四爺重生的小說 瀏覽: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