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穿越重生 > 重生戰國威武是齊王小說

重生戰國威武是齊王小說

發布時間:2022-06-09 22:19:01

⑴ 我想寫一個關於戰國時燕國(樂毅那個年代)的小說,大家提供一些素材啊

樂毅戰國時名將。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魏將樂羊之後。因賢而好兵,為趙人所推舉。及趙武靈王沙丘之亂,樂毅離趙至魏。後聞燕昭王立志報齊之仇而廣延天下賢士,於是由魏使於燕。燕昭王待以客禮,遂委質為臣,任亞卿。燕昭王經過長期准備,欲出兵伐齊。樂毅認為齊乃霸國之餘,不易獨攻,乃親自出使約趙,別遣使約楚、魏等國共伐齊。燕昭王二十八年(前 284),燕悉起兵,以樂毅為上將軍,趙惠文王又以相國印授之。於是樂毅率燕、趙、秦、韓、魏五國之師伐齊,濟西一戰,大破齊軍。樂毅遣還諸國軍隊,獨率燕軍乘勝深入,攻下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燕昭王親至濟上勞軍,封樂毅於昌國(今山東淄博東南),號昌國君。除莒(今山東莒縣)、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外,齊七十餘城先後被樂毅攻下。樂毅於整軍經武的同時,還在齊地採取了一些收攏人心的政治措施。燕昭王死後,繼位的惠王與樂毅有舊隙,齊將田單便乘機縱反間於燕。燕惠王誤使騎劫代將而召還樂毅,樂毅畏誅,遂西奔趙,被封於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南),號望諸君。樂毅去後,燕破軍亡將,齊乘勢復國。燕惠王悔懼,使人謝於樂毅,樂毅則報書於燕惠王以自明心志。是後燕復封樂毅子樂閑為昌國君,樂毅則兼為燕、趙出力,兩國皆任之為客卿。後樂毅卒於趙。
「樂毅卒於趙」。我們只知道這樣一個簡單的歷史事實,具體的死亡之年無從知道,正如我們無從知道史無記載的他的具體生年。邯鄲縣城東10公里處,鄰近309國道一座將軍墓,據說即樂毅墓。當地有許多關於樂毅的傳說,無法證明這些流傳的樂毅故事是否合乎歷史真實。我們猜想樂毅的晚年基本遠離了政權中心,類似寓公的生活是平靜的,正如他的死一樣平靜。

■出頭

離開魏國的時候,樂毅想到留在燕國不回來嗎?

算起來這樣的離開實際上已經有過一回。

人的一生可以改變的東西很多,可自己的出身是不可改變的。我們說不能忽略一個人的出身,並非想重彈血統論的老調,出身很重要的一點是,特定條件下它會照見遺傳的秘密。

樂毅的血脈中綿延著魏國將軍樂羊的特質。當年樂羊滅取中山國後,魏文侯封他於靈壽,「樂羊死,葬於靈壽,其後子孫因家焉」。

樂毅出生在靈壽。但世事變幻,他這一輩的樂羊後人,已變成趙國百姓。骨子裡高貴的血性卻並未就此泯滅。「樂毅賢,好兵」,樂毅突出的軍事才能年輕時就表現出來,並且舉國公認。這樣一個人才不為國所用,似乎說不過去,趙國人向最高當局舉薦,他們一致認為樂毅出人頭地正當時。

遺憾的是,當時的趙國突然出了大亂子,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罹難沙丘,被臣子活活餓死。就像有致命的當頭棒打過來,心痛的同時樂毅感到心也涼了,無論如何他不能接受一個缺少關懷喪失人性的趙國。

他選擇了離開,「去趙適魏」,他的先人樂羊本就屬於魏;何況戰國群雄並立,他自信生逢其時呢。

魏的當政者魏昭王,是一個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壞的人,我們不清楚他對於樂毅的投奔是否表現出了十分的歡迎。時光荏苒,我們看到樂毅在魏昭王麾下呆得卻不是十分愉快,再呆下去幾乎看不到出頭的希望,仍會碌碌無為。大概就是此時,樂毅聽說了這世上還另有一個更禮賢下士的昭王,在魏國之北、也在趙國之北的燕國。

惺惺惜惺惺,樂毅要等待一個合適的機會。

■燕昭王

此時的燕昭王也在伺機待發。

燕國「地狹民寡」,前任燕王噲在位時,齊國帶給燕喪權失地的恥辱,每天都在折磨他;此恨一天不雪,復仇的火焰一天不熄。從即位之初他即著手實施新一套治國方略。萬事由人,人才至為關鍵,思路有了,他築黃金台,千金買骨,屈身下士招賢者,他最得意的一筆也最為人稱道。

「帝者之臣,其名臣,其實師;王者之臣,其名臣,其實友;霸者之臣,其名臣,其實仆;危困國之臣,其名臣,其實虜」,郭隗第一個來投,「置為上客」。

緊跟而來的投奔者可說絡繹不絕。最讓燕昭王高興的是樂毅也來到了燕國,盡管他是以魏昭王使者的身份。燕昭王早慕這位名將之後之名,能挽留住他嗎?

「以客禮待之」,燕昭王的禮遇最終讓樂毅下定留下來的決心。樂毅的留下很快有了更為實質性內容,「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燕昭王以為亞卿,「任以國政」。他成了燕國上上下下的關注中心,一個新人,在燕國的政治地位一下僅次於上卿,他憑什麼呢?

燕昭王卻認准了樂毅這張握在手中的牌。這是他的王牌,此時他心中已經有了底數:齊國的執政者「緡王自矜,百姓弗堪」,報仇的時刻即將到來。

他向樂毅吐露了心聲:「我有積怨深怒於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

■攻齊

攻打齊國的計劃的制定者沒有比樂毅更合適的人選。樂毅對形勢有務實細致的分析和估計,他說:齊地大人眾,對其發動致命攻擊,我們要避免單獨作戰,最好與趙、楚、魏聯合發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聯合趙、楚、韓、魏,統帥五國之兵向齊發起攻擊。大破齊軍的勝利喜訊首先從濟西傳來,但作為部隊統帥,勝利喜訊並沒有給樂毅帶來多少閃念的輕松,因為緊跟著傳來四國退兵的消息。這等於是可恥的背叛,它意味著若繼續進擊,他這個統帥只能驅使燕國一國之兵。習於戰攻的齊軍隨時可能反撲,燕軍能獨當嗎?

剛剛打開的局面頓時變得異常嚴峻。

但結果卻證明樂毅不愧是一個指揮若定的傑出軍事家。他指揮的燕軍勢如破竹,輕卒銳兵,所向披靡,一路追擊至齊國國都臨淄。兵臨城下,齊緡王逃遁走莒,此後至死他都沒有機會再返回都城。

攻入臨淄的燕軍繳獲了大量戰利品,「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大呂陳於元英,故鼎返於歷室,齊器設於寧台,薊丘之植植於汶篁」。迎來如此偉大之勝利燕國還是第一次,燕昭王親自到濟上慰問勞軍來了。他深知取得如此偉大勝利,他應該犒賞的第一人就是他的上將軍樂毅,他封樂毅昌國君,「使得比乎小國諸侯」。

燕昭王走了。樂毅「奉令承教」,「受命而弗辭」,繼續率兵攻打尚未佔領的齊國城市。

隨後的一天燕軍兵取一座小城,聽說該地有個叫王蠋的歸隱賢士,樂毅派人去請。王蠋拒絕,說:「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齊王不用吾諫,故退而耕於野。國破君亡,吾不能存,而又欲劫之以兵,吾與其不義而生,不若死」。然後自縊而死。

沒人了解王蠋的言行給樂毅帶來了怎樣的心靈震撼。在隨後的軍事行動中,齊城望風奔潰,但樂毅已不再單純考慮對一地一城的佔領,他禁止軍兵侵掠,封王蠋之墓,求齊之逸民顯而禮之,寬其賦斂,除其暴令,保持軍事打擊態勢的同時,他開始更注重攻心為上。

他希望成為真正的勝利者,完成對人心靈的征服。

■火牛陣

如此註定,這是一場持久戰。

一打就是五年。

五年間燕軍攻下了齊國七十餘座城市。最後只剩下莒和即墨沒有拿下。最後的在望的勝利在公元前279年徹底停下了腳步。———燕昭王死了。

即位的是燕惠王。對樂毅這是個壞消息。這個曾經的太子當年就與樂毅有隙,他不是個寬宏大量的人,不會像他的父親一樣放手用樂毅,他必為當年的隔閡報復。

這回,齊國等來了翻身機會。此時齊國的國君已換成了齊襄王,他手下的將軍田單精明能幹。扳倒樂毅是田單明確的目標,他使用的手段是反間計。

燕昭王死前,齊國的反間計使用過一次。「樂毅智謀過人,伐齊,呼吸之間克七十餘城,今不下者兩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欲久仗兵威以服齊人,南面而王。今齊人已服,所以未發者,以其妻子在燕故也,且齊多美女,又將忘其妻子」,但英明的燕昭王沒有給進讒者任何機會,當眾將其處殺。

相似的讒言在燕惠王身上卻產生立竿見影之效果。對樂毅固有和新增的懷疑盪漾於他的心頭,如一圈一圈放大的漣漪,讓心神穩定似乎只有一個法子:削去樂毅的兵權。

去職的樂毅沒有回燕,一則擔心回去生命沒有保證,一則不忍眼看燕國將士死無葬身之地,取其代之的將軍騎劫在他和田單眼裡都近乎一個白痴。

危機隨即出現。田單先是詐降,以此麻痹燕軍,繼而調來一千多頭牛,在其角綁上兵刃,尾巴綁上葦灌上油,趁夜點燃,憤怒的牛群沖向燕軍;齊國五千兵士隨後殺出……

火牛陣讓失去樂毅的燕國付出慘重之代價,讓龜縮一隅的齊國君臣轉戰逐燕,盡復得失城,還都臨淄;也讓火牛陣從此聞名於中國戰史。

■報燕王書

破軍亡將失齊的惡果燕惠王只能獨自品嘗。騎劫戰死,還能罪責他嗎?而想到被他罷黜的樂毅,他愈加又悔又怕。

樂毅逃難至趙國,趙國的惠文王大喜,不吝封號「望諸君」,封地觀津。觀津近邊境之地,去齊、燕都不遠,趙惠文王這樣安排尊寵樂毅,當事人一眼就能看出他是有考慮的:藉以「警動燕、齊」。

僅僅是想「警動燕、齊」而已嗎?趙國會派樂毅率兵乘燕之弊討伐燕國嗎?燕惠王摸不透底細,惶惶恐恐,派人向樂毅傳話表達自己難受的心情說:我爸爸把整個國家都委託給了將軍,將軍敗齊為我爸爸報仇雪恨,天下震動,將軍為燕國建立的蓋世之功我豈敢一日而忘?全因為我爸爸死了,我新即位,左右群臣誤我啊。將軍千萬不要誤會,當初我使騎劫替代將軍,全因為長久在外領兵打仗太苦太累,召回將軍,一來是想叫將軍歇歇,二來我也想當面和將軍討論討論當時的軍事啊。捐燕歸趙,我知道將軍是有自己的道理的,只是這么做將軍何以報答我爸爸對將軍的知遇呢?

我們看到無論燕惠王的表白或者責備多麼虛偽,最終還是觸動了樂毅情感中最隱秘最敏感的神經,天地良心,此心可鑒,對於燕惠王的無知可憐,樂毅以書對答。他要告訴對方,「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他要告訴對方,「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早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他要告訴對方,「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他還要告訴對方,「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

「台上黃金少顏色,惠王空讀樂毅書」。樂毅這封有名書信「措辭極為婉轉得體,又恰到好處地顯示出他善於謀劃,善於用兵,以及善於全身保名」,對燕惠王又有多大的實際教育作用?「復以樂毅子樂間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復通燕,燕、趙以為客卿」,這種結果對於樂毅可能是個安慰,但對於燕國的垂垂衰落已是無補。

■望諸君

「樂毅卒於趙」。

我們只知道這樣一個簡單的歷史事實,具體的死亡之年無從知道,正如我們無從知道史無記載的他的具體生年。邯鄲縣城東10公里處,鄰近309國道一座將軍墓,據說即樂毅墓。當地有許多關於樂毅的傳說,無法證明這些流傳的樂毅故事是否合乎歷史真實。我們猜想樂毅的晚年基本遠離了政權中心,類似寓公的生活是平靜的,正如他的死一樣平靜。

兒子樂間在燕國平平安安過了30多年後,也像父親樂毅一樣到了趙國,並且終老於趙。數十年後,樂毅的第一個「追星族」漢高祖劉邦經過趙國故地,忽然想到他,問手下人:「樂毅有後世乎?」

「有,他的孫子樂叔還在呢。」

「封之樂卿,號曰華成君」,劉邦不假思索,做出這個決定。

其後歷朝歷代,樂毅都有不少「追星族」,如三國時候的諸葛亮,如唐朝時候的韓愈;他的魅力與感召力,也更多地漸漸化入人們自省的內心。

「圍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著於遐邇矣;舉國不謀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全於天下矣。」晉人王羲之寫過一篇《樂毅論》,小楷,我讀到的是影印的唐人褚遂良的摹本。書法精美,而我更屬意於其立論,「樂生豈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

宋人蘇東坡的樂毅論同樣坦白:樂毅以百倍之眾,數歲而不能下兩城者,非其智力不足,蓋欲以仁義服其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於此也。

「就中獨有望諸君,君無雙國,士超群倫」。我一直對「望諸君」心生遐想。樂毅成長於趙國,輾轉於魏國,建功於燕國,終又歸落於趙國,可謂服務諸君了,可他的人生希望,至其死都落在了一種「望」的狀態。

這,是一個人的悲劇,還是一個國家的悲劇?

蘇秦,字季子,洛邑(今河南洛陽,當時是周的國都)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縱橫家,他的一生是極富傳奇色彩的。

先說他的老師━━「鬼穀子」,一個眾說紛紜充滿了神秘感的人物,是蘇秦、張儀、孫臏、龐涓的老師,一個人能教出這樣四個叱吒風雲學生,其人可想而知!民間更是把鬼谷先生當作可以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神仙,一部《鬼穀子》流傳至今,所述的謀略之術,在今天的社會經濟、政治、外交、軍事活動中,依然發揮之極其重要的作用。雖有陰謀詭計之嫌,但看如何運用、由什麼人來運用、為了什麼而運用了。

話說這蘇秦畢業之後,滿腔豪情要去干一番大事業。他先是希望在周朝謀一份差事,可是因為出身貧寒,始終沒人給引薦。可這只是剛剛開始,這點兒困難在蘇秦眼裡根本算不上什麼。他不顧家裡人的反對,變賣了自己的家產,湊足了路費,並給個己買了件貂裘大衣,以壯行色,世人皆以衣冠取人,這一點蘇秦是看透了,說什麼也得把自己弄得象個貴族的樣子,這樣辦事來就方便多了。

於是,他背井離鄉,來到了當時正在蓬勃發展的秦國,對秦王進行游說,極力鼓動秦王以武力征服天下。秦王雖然心中早有此意,可是時機尚不成熟,實在是不足為外人道也,於是裝作一副胸無大志的樣子,婉言謝絕。蘇秦卻不罷休,洋洋灑灑數萬言,十上其書,秦王不聽。不是不想聽,實在是不敢聽,若是重用了蘇秦,無疑就把自己的狼子野心暴露於天下,不利於自己的圖謀。只可憐蘇秦兄弟,來來回回的折騰,把銀子花光了,連僅有的行頭━━裘皮大衣,都給磨破了。秦國是再也待不下去了。

蘇秦萬分狼狽的回到家裡,腿上打著裹腳,腳上穿這草鞋,背著幾簍子破書,挑著自己的行囊,形容枯槁,面色黎黑,滿臉羞愧,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一看這個敗家子就這樣回來了,居然還有臉回來,氣得他爹媽不和他說話,老婆在織著布,只當沒看見他,餓了想吃口飯,嫂子也不給他做。他們家裡人心齊得很,只當沒他這個人。想想也是,要不是蘇秦這么瞎折騰,人家的日子過的還好點。見此情景,蘇秦兄弟喟然嘆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最也!」都是我蘇秦的罪過呀!你看看人家蘇秦,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強調客觀理由,比我們強多了!

失敗的羞愧和家人的羞辱,激發了蘇秦那顆爭強好勝的心,他自言自語地說:「哪有像我這樣自以為是地跑去游說君王,卻不能讓他們掏出金玉錦綉,得到卿相尊位的呢?!」於是從當天夜裡就開始刻苦自勵,找出姜太公所著的《陰符經》認認真真地讀起來,劃出重點仔細揣摩。睏倦的時候,就用錐子刺大腿,就這樣過了一年多的時間,終於融會貫通,掩卷狂喜。中國歷史上「縱橫家」的開山鼻祖橫空出世!

據我所知《陰符經》是本兵法書,不知道這其中藏著怎樣的秘密,可以使一個書生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左右天下局勢,使秦國長達十五年之久,不敢兵出函谷關,跨越雷池半步。看來《陰符經》這個書,有空的時候咱也得讀讀,不過恐怕咱下不了人家蘇秦同學的那份功夫,讀了也是白讀。讀書是容易的,想要讀明白了,卻是很難的。

之所以說蘇秦是「縱橫家」的開山鼻祖,是因為「縱橫」這兩個字,就是來自蘇秦的「合縱」和張儀的「連橫」。「合縱」的理論認為,秦國是強國,所以其它幾個小諸侯國若要生存下去,就應該聯合起來對抗強秦;繼蘇秦之後,他的同門師兄弟張儀又提出「連橫」的理論,他指出秦國實力強大,諸侯國若要生存下去,只能與秦國交好,和秦國一同對付其它諸侯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歸根結底是利用天下局勢,謀求自己的出人頭地。

可是光有理論是成不了「縱橫家」的,讓我們來看看「縱橫家」的一個顯著特點:「縱橫家」是憑著嘴吃飯的,好賴全在一張嘴上。我們從張儀的一段小插曲上就可以看得出來━━張儀在楚國令尹(最高行政長官)昭陽門下當食客的時候,因為被懷疑偷竊了玉璧,招致一頓暴打,他的老婆見此情景,心疼得直哭,埋怨他說:「你要老老實實的在家種地,怎麼回遭這樣的罪啊!」此時的張儀已經是氣息奄奄,聽了這話,他用微弱的聲音問他老婆:「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氣得他老婆哭笑不得,說:「你這個打不死的東西!都這樣了還開玩笑。鞭子是抽在身上的,怎麼會把舌頭打爛呢?!」張儀笑著說:「還在嘴裡就好!還在嘴裡就好!只要舌頭在,我就什麼都不怕!」瞧見了沒?這就是「縱橫家」!

言歸正傳,接著說蘇秦。蘇秦這一次來到了燕國,他的理論實在是太符合燕王的心意了,因此受到了燕王的賞識,以貴賓的禮遇接待了他,並拜他為相國,代表燕王出使其它幾個諸侯國,以實現合縱的計劃。當蘇秦去游說楚王的時候,經過家鄉洛陽,他的父母知道了,趕緊整理房間、清掃街道、僱用樂隊、准備酒宴,迎出三十多里地,老婆側著頭不敢正視他,他的嫂子乾脆跪在地上像蛇一樣在地上爬,不住地磕頭請罪。此時的蘇秦已今非昔比,乘著高頭大馬,一派威嚴景象,護送他的隊伍也有幾里長,他勒住韁繩問他嫂子:「嫂,何前倨而後俾也?」他嫂子道也實在,答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蘇秦嘆道:「嗟乎!貧賤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在世,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一語道破事態之炎涼!

後來蘇秦身背齊、楚、趙、燕、韓、魏六國相印,權傾一時。相印這個東西代表的可是實權,他不給蓋章就辦不了事,您說那得多大的勢力!

蘇秦最後定居在齊國,他所以到齊國去,據說是因為和燕王的皇太後發生了關系,想來這事大約是蘇秦去齊國的借口,他是去當握底去了,也就是咱們現在說的間諜,蘇秦應當是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間諜之一。當時蘇秦身在齊國卻暗中為燕效力,以報答燕王的知遇之恩。他勸齊國攻打宋國,趁齊國不備之時,又讓燕昭王派大將樂毅帶兵突然襲擊齊國,齊國被殺了個措手不及,因此大敗於燕。至此,蘇秦的陰謀敗露,齊王對他恨之入骨,將其處以車裂之刑。其狀可想而知!一個布衣將相的一生就是以如此濃烈的一筆而收場。
關於蘇秦的資料還有:http://www.bupt.e.cn/news/book/lsh/006/004.htm

⑵ 齊王是誰

中國共有79人稱齊王,其中田氏12人,韓氏2人,劉氏16人,曹氏1人,孫氏2人,司馬氏2人,段氏1人,拓跋(元)氏2人,封氏1人,王氏2人,蕭氏5人,高氏3人,宇文氏1人,楊氏1人,張氏3人,薛氏1人,李氏7人,徐氏1人,石氏3人,安氏1人,趙氏2人,耶律氏1人,完顏氏1人,朱氏1人,蒙古族5人。
第一位齊王為戰國時期的齊威王,其於前334年稱王。
《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齊王」指齊威王。齊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媯姓,田氏,名因齊,田齊桓公(與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齊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戰國時期齊國(田齊)第四代國君,公元前356年到公元前320年在位。
齊威王原為侯,齊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齊威王以善於納諫用能,勵志圖強而名著史冊。齊威王在位時期,針對卿大夫專權、國力不強之弊,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進行政治的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國力日強。經桂陵、馬陵兩役,大敗魏軍,開始稱雄於諸侯。並禮賢重士,在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稷門外修建稷下學宮,廣招天下賢士議政講學,成為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
齊威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20年),齊威王去世後葬於田齊王陵(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鎮內),享年59歲。

⑶ 齊王的戰國齊王

田齊始於田完。田完,本名媯完,又稱陳完。其先虞舜之苗裔媯滿封於陳,遂以國為氏。陳厲公次子即媯完,避禍奔齊,齊桓公使為工正。媯完到了齊國,因為古時候陳跟田,音相近,遂以田為氏,故稱田完,謚號敬仲,史稱田敬仲。
傳五世至田桓子,「事齊庄公,甚有寵」,田氏始大。田桓子的孫子田釐子乞,事齊景公。齊景公薨,齊國的卿國氏、高氏立晏孺子為君,結果田釐子連同鮑氏殺高昭子、逐國惠子,立陽生為齊君(齊悼公),弒晏孺子,「田乞為相,專齊政」。田釐子的兒子田成子常與與監止為齊簡公左右相。於是田氏與闞氏相爭,結果田常獲勝,弒齊簡公,立平公,益專齊政。
田常的曾孫田和,相齊宣公。「宣公卒,子康公貸立」,「貸立十四年,淫於酒婦人,不聽政。太公(田和)乃遷康公於海上」,不久,通過魏武侯,田和順利讓周天子承認自己是諸侯,「田和立為齊侯,列於周室」,田氏代齊,成為大國,都臨淄。
田氏立國時,已經進入戰國中期。太公和之孫桓公午在國都臨淄的稷下置學宮,「設大夫之號」,招聚天下賢士。到威王 、宣王時,稷下人才濟濟,成為東方學術文化的中心。齊威王任用鄒忌為相,改革政治,齊國遂強大。公元前353年,齊大敗魏軍於桂陵。公元前341年,齊又大敗魏軍於馬陵。前334年,齊威王與魏惠王「會徐州相王」,正式稱王。威王晚年,相邦鄒忌與將軍田忌爭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臨淄,求鄒忌,不勝,逃亡楚國。齊宣王時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公元前314年,在孟軻勸說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伐燕,五旬克之,一度佔領燕國。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戰國晚期,齊仍保持著強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攻楚,大敗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齊聯合韓、魏連年攻秦,入函谷關,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攻秦,罷於成皋。又次年,齊滅宋。公元前284年,燕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餘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齊愍王逃入莒,被淖齒殺死。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愍王子法章為齊襄王。燕引兵東圍即墨,城中推舉田單為將。雙方相持達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單組織反攻,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抗衡。公元前221年,秦滅韓、魏、楚、燕、趙後,使將軍王賁從燕地南攻齊國,俘虜齊王建,齊國滅亡。 田假,齊襄王之子,戰國末代齊王田建的弟弟。田儋已死,田假被擁立為齊王,以田角為丞相、田角之弟田間為將軍,共同率軍守衛本土,以抵抗外來的軍隊。
田榮逃到東阿後,章邯緊追不舍包圍東阿。項梁聽說田榮的處境危急,於是率部前往援救章邯,在東阿城下擊敗章邯。章邯引兵西走,項梁率軍追擊。此時田榮沒有協助項梁追擊章邯,而是因為怨恨齊人擁立田假為齊王,而率軍攻打田假。田假兵敗,逃奔投靠楚懷王。
項羽擊敗田榮後,再次立他為齊王,他又被田橫所敗,再次逃到楚國,被項羽所殺 田巿(fú),田儋的兒子。田假逃亡至楚國後,田榮立田巿為齊王,並要求楚國交出田假。楚國不理,所以田榮沒有隨西楚霸王項羽入關,只有副將田都、齊王建的孫子田安背叛田榮,隨項羽入關。
項羽分封十八諸侯,封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田巿為膠東王,也沒有封田榮。田榮不服,不讓田巿離開臨淄去膠東。田巿害怕項羽怪罪,悄悄到了膠東。田榮大怒,漢元年(前206年)六月,田榮率兵擊殺田巿。 田都,原是是田儋、田榮兄弟的副將。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十月,田都和齊王建的孫子田安背叛田榮,隨項羽入關。西楚霸王項羽分封十八諸侯,封田都為齊王(臨淄王)、田安為濟北王、田巿為膠東王。
因為項羽所封諸侯中,沒有田榮,所以田榮很不服。漢元年(前206年)五月,田榮率兵攻打田都,田都逃亡至西楚。 田榮,田儋弟,因為項羽所封諸侯中,沒有田榮,所以田榮很不服。於是田榮扣留了項羽封膠東王田市,不讓他到膠東的治所。田市非常害怕,於是就逃跑去膠東。田榮得知後勃然大怒,急忙帶人追趕,在即墨把他殺死了。回來又攻打濟北王田安,並且把他殺死,還趕走了項羽立的齊王田都,於是,田榮就自立為齊王,全部佔有了三齊之地。
項羽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十分惱怒,於是就起兵北伐齊國。齊王田榮被打得大敗,逃跑到平原,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平原人把田榮殺死。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淮陰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
他擊敗田橫後,以齊地不能沒有王為由請劉邦封他為「假齊王」,也就是代理齊王。劉邦非常憤怒,但是還是立他為齊王。再者,因為之前酈食其的死,劉邦已經不能容下韓信了,劉邦建國後改封韓信為楚王,然後降為淮陰侯,最後被劉邦的皇後呂雉所殺。

⑷ 戰國時期秦昭襄王和齊王被稱為東西兩帝嗎

秦昭襄王與齊王確實曾分別被稱為“西帝”與“東帝”,是為“東西兩帝”。秦昭襄王嬴稷即位於秦武王因舉鼎而意外身亡之後,具體時間為公元前307年。而與他合稱為“東西二帝”的齊王是齊湣王,其即位時間是公元前301年。

進入戰國時期之後,齊國因齊威王的統治而國力漸強。其中尤其是在經歷桂陵、馬陵這兩場勝戰之後,齊國開始稱霸東方。而在齊國蓬勃發展的這個時期,秦國同樣也藉由商鞅變法的順利進行而國力大增。商鞅變法是由秦孝公下令推行的,前後共進行過兩輪。秦國因這兩次變法而國富兵強,秦孝公也因此被周顯王授予霸主稱號。也就是說,秦國成功稱霸西方。

秦國在專心對付完楚國之後,於公元前293年大敗前來攻伐秦國的韓魏聯軍。兩年之後,秦國主動出兵攻打魏國並順利攻佔宛城。公元前290年,同樣受到秦軍進攻的魏國將河東地區將近四百里的土地割讓給秦國。但是即便如此,秦國還是在第二年出兵攻佔了魏國六十一個邑。由此可見,當時秦國的發展勢頭是非常猛的。也正是因為這樣,秦昭襄王才會在公元前288年自立為帝。

秦昭襄王一方面想要自立為帝,另一方面卻又擔心齊湣王會因不贊同而發動攻伐。為了堵齊湣王的嘴,秦昭襄王在將自己自立為“西帝”的同時也將齊湣王尊為了“東帝”。

⑸ 求。穿越。重生。歷史軍事類年代不限。但希望有清末民國,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

(中國歷史時期)
編輯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並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盪,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志。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中文名
春秋戰國
外文名
the Spring and Autumn;warring state period
相關朝代
東周
起止時間
前770年-前221年
開國之君
周平王
亡國之君
周赧王
主要國家
齊,楚,燕,韓,趙,魏,秦等
主要名人
老子、孔子、商鞅、嬴政等
主要事件
百家爭鳴、變法、秦滅六國等
官方語言
上古漢語
主要民族
漢族
主要文化
華夏文化
政治體制
君主制
目錄
1 名稱
2 歷史
▪ 春秋紛爭
▪ 戰國形勢
▪ 秦並六國
3 政治
▪ 權力關系
▪ 刑法
▪ 改革與變革
▪ 地方行政
▪ 諸侯國
4 軍事
5 經濟
▪ 農業
▪ 工商業
▪ 手工業
6 人口
7 文化
▪ 文字
▪ 文學
▪ 思想
▪ 藝術
▪ 書法
▪ 建築
▪ 醫學
▪ 教育
8 社會

名稱
編輯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後史學家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為止(也有學者認為應到《左傳》記載之終(前468年)、三家滅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晉(前403年)),稱為「春秋時期」。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
戰國(前476年,一說前453年或前403年~前221年)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
東周在戰國後期(前256年)即已被秦國滅亡,所以戰國時代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公元前334年徐州相王、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春秋時代已稱王),周王權威進一步受損。
戰國時代及之前的春秋時代,都是後世史家對東周這段歷史時期的再次劃分,「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觀點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補充。在前403年之前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和前403年三家分晉。目前,《史記》的觀點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歷史事件而得到多數採納。而在戰國時期的結束是在秦統一中國(前221年)。

歷史
編輯

春秋紛爭
魯國孔子的編年史《春秋》一書而聞名天下。《春秋》從公元前722年開始,至公元前481年結束。歷史上通常將周平王東遷至公元前476年之間的歷史時期稱之為「春秋」時代,這段時間基本上和《春秋》一書記事所跨時間相同。(參見詞條「春秋」)
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以後,西土為秦國所有。它吞並了周圍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國家,成了西方強國。在今山西的晉國,山東的齊、魯,湖北的楚國,北京與河北北部的燕國,以及稍後於長江下游崛起的吳、越等國,都在吞並了周圍一些小國之後,強大起來,成了大國。於是,在歷史上展開了一幕幕大國爭霸的激烈場面。
首先建立霸業的是齊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內政,使國力強盛。又用管仲的謀略,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燕國打敗了北戎;聯合其它國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擾,「存邢救衛」;公元前656年,齊國與魯、宋、鄭、陳、衛、許、曹諸國聯軍侵蔡伐楚,觀兵召陵,責問楚為何不向周王納貢。楚的國力也很強盛,連年攻鄭。但見齊桓公來勢兇猛,為保存實力,許和而罷。以後,齊桓公又多次大會諸侯,周王也派人參加會盟,加以犒勞。齊桓公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
齊國稱霸中原時,楚國向東擴充勢力。齊桓公死後,齊國內部發生爭權斗爭,國力稍衰。楚又向北發展。宋襄公想繼承齊桓公霸業,與楚較量,結果把性命都丟了。齊國稱霸時的盟國魯、宋、鄭、陳、蔡、許、曹、衛等國家,這時都轉而成了楚的盟國。
正當楚國想稱霸中原之時,晉國勃興起來。晉文公回國後整頓內政,增強軍隊,也想爭當霸主。這時周襄王被王子帶勾結狄人趕跑,流落在外。晉文公以為是「取威定霸」的好機會,便約會諸侯,打垮王子帶,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幟。公元前632年晉楚兩軍在城濮大戰,晉軍打敗了楚軍。戰後,晉文公在踐土會盟諸侯,周王也來參加,冊命晉文公為「侯伯」(霸主)。
晉楚爭霸期間,齊秦兩國雄踞東西。春秋中葉以後,楚聯秦,晉聯齊,仍是旗鼓相當。但爭霸戰爭加劇了各國內部的矛盾,於是出現了結束爭霸的「弭兵」。公元前579年,宋國約合晉楚訂了盟約: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來,互相救難,共同討伐不聽命的第三國。「弭兵」反映了兩個霸主之間的勾結與爭奪,也反映了一些小國想擺脫大國控制的願望。公元前575年晉楚於鄢陵大戰,楚大敗;公元前557年晉楚於湛阪大戰,楚又敗。這一期間,晉秦、晉齊之間也發生過大戰,晉獲勝。公元前546年,宋國再次約合晉楚(弭兵),參加的還有其它十多個國家。會上商定:中小國家此後要對晉楚同樣納貢。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
當晉楚兩國爭霸中原時,長江下游崛起了吳、越這兩個國家。晉為了對付楚國,就聯合吳國。吳、楚之間多次發生戰爭。公元前506年,吳國大舉伐楚,節節勝利,一直打到楚都。從此,楚的國力大大削弱。在晉國聯吳制楚時,楚國則聯越制吳,吳、越之間戰爭不斷。吳王闔閭在戰爭中戰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大敗越王勾踐,並率大軍北上,會諸侯於黃池,與晉爭做盟主。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積蓄力量,乘吳王夫差北上爭霸之機,發兵攻入吳都。夫差急忙回歸,向越求和。不久,越滅吳,勾踐也北上會諸侯於徐州,一時成了霸主。
所以,春秋實際上有七霸,與戰國的七雄總量相當。
春秋時期各國的兼並與斗爭,促進各國、各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屬間的接觸與融合。經過這一時期的大變動,幾百個小國逐漸並為七個大國和它們周圍的十幾個小國。

戰國形勢
戰國時代的形勢是:楚在南,趙在北,燕在東北,齊在東,秦在西,韓、魏在中間。在這七個大國中,沿黃河流域從西到東的三個大國──秦、魏、齊、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勢的力量。
春秋列國圖
從魏文侯開始至公元前四世紀中葉,是魏國獨霸中原的時期。魏的強大,引起韓、趙、秦的憂慮,它們之間摩擦不斷。公元前354年,趙國攻衛,魏視衛為自己的屬國,於是出兵攻打趙都邯鄲。趙向齊求援,齊派田忌救趙,用孫臏之計,襲擊魏都大梁。時魏軍雖已攻下邯鄲,不得不撤軍回救本國,在桂陵被齊軍打敗。次年,魏、韓聯合,又打敗齊軍。公元前342年魏攻韓,韓向齊求救,齊仍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設計將魏軍誘入馬陵埋伏圈,齊軍萬箭齊發,魏國大將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由此造成了齊、魏在東方的均勢。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逐漸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於是向東擴展勢力。先是打敗了三晉,割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後又向西、南、北擴充疆土,到公元前四世紀末,其疆土之大與楚國接近。
在秦與三晉爭斗之時,齊國在東方發展勢力。公元前315年,齊國利用燕王噲將王位「禪讓」給相國子之而引起的內亂,一度攻下燕國。後因燕人強烈反對,齊軍才從燕國撤出。當時能與秦國抗爭的唯有齊國,斗爭的焦點則集中在爭取楚國。
楚國的改革不徹底,國力不強,但它幅員廣大,人口眾多。楚結齊抗秦,使秦國的發展大受影響。於是秦派張儀入楚,勸楚絕齊從秦,許以商於之地六百里為代價。楚懷王貪圖便宜,遂與齊國破裂。當楚國派人去要地時,秦相張儀卻狡辯稱「只有六里」。楚懷王興兵伐秦,大敗而回。楚國勢孤力弱,秦便東向進圖中原。先是與韓、魏爭斗,後與齊國爭斗。公元前286年,齊滅宋,使各國感到不安。秦國便約韓、趙、魏、燕國攻齊,大敗齊軍。燕國以樂毅為將,趁勢攻下齊都臨淄,攻佔七十餘城。齊王逃至國外,為楚所殺。齊國的強國地位從此一去不復返。由此,秦國開始了東向大發展。

秦並六國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帝)即位。
秦始皇
他任用尉繚、李斯等人,加緊統一的步伐,用金錢收買六國權臣,打亂六國的部署,連年發兵東征。經過多年的爭戰,從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至公元前221年滅齊,東方六國先後為秦統一。中國實現了華夏民族的統一、建立起了一個中央集權國家。
秦的統一是春秋以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比起西周,東周時期的生產力又有新的發展,采礦、冶煉、鑄造業中出現了許多新工藝,如豎井中採用垛盤支護,使採掘深處的銅礦成為可能;硫化礦冶練技術的出現,拓寬了銅礦資源的利用;焊接、嵌錯、鎏金和失蠟法鑄造工藝等,使中國的青銅時代進入又一個繁榮期。鐵器的出現,特別是戰國中葉以後鐵工具在農業和手工行業中逐漸普及,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分工更細,各行各業的興盛,促進了商品的生產和流通,使商業活動空前活躍。新興地主階級及相應生產關系的出現,對舊有生產方式是個沉重打擊。這是生產力的一次解放。可是分封制導致割據與混戰,給社會經濟帶來很大的損失,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各國之間設關立禁,也不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因此,只有實現統一,才能促使社會更快地發展和進步。廣大農民、工商業者和新興地主都盼望統一。雖然統一是靠長時間戰爭實現的,人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它畢竟換來了歷史的進步,使一種新的制度得以確立。

政治
編輯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但戰爭的結果加快了統一進程,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變革的步伐。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在各諸侯國先後開展了變法運動,新的制度終於建立起來。變法最徹底的秦國,成為各諸侯國中實力最強者,後來發展成統一的核心力量。[1]

權力關系
不應假設,那些在晚周行使政治權力或為自己購地的人一定是
西周等級示意圖
在周初曾經統治諸侯國或擁有地產的貴族的後裔。相反,變化的動力在最高的政治階層導致了越來越厲害的社會變動。許多舊的貴族門第衰敗或消失,而被一些出身微賤的人所代替,這些人血統上與最高層的家族沒有直接關系。
這些青雲直上的人大部分可能來自稱為士的低層邊緣的貴族;這些人有良好的出身,但沒有貴族的爵位,他們充當武士、官吏、國家政府和貴族家庭的監管者,或者靠土地為生,有時他們自己也種地。許綽雲根據對春秋時期在政治上活動的516人及戰國時期在政治上活動的713人所作的統計研究,發現後一個時期出身微賤的人的百分比兩倍於前一個時期:春秋時期為26%,戰國時期為55%。
約在最後一個世紀,社會出身不明的人的隊伍由於平民出身的人(如商人)——他們的財富能使他們取得土地和權力——的加入而進一步擴大。一個新的地主和官吏階級以這種種方式,到戰國後期已經形成,它是整個中華帝國史中一直作為統治精英的學者——紳士階級的鼻祖。
作為對公元前221年之前的先秦史有意義的認識理解,從廣義上對周代(傳統時期為公元前1122—前256年)出現的政治和社會形勢進行了解。在那個時代最後兩三個世紀的動盪對漢民族許多形形色色的變化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
當周王室推翻商朝時(約在公元前1046年,而不是傳統的公元前1122年),新統治者將征服的土地分封給王室成員、緊密盟友和原商朝統治者的後裔,以及一些獲準保持原來土地的地方豪強。這樣,中華世界就被分成大批政治實體;據認為,在周代的春秋時期(公元前722—前481年)已有約170個政治實體。當然,其中絕大部分是非常小的,它們在內部分成采邑,又被分給每個統治家族的親戚或官員。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戰爭連綿不斷,許多諸侯國被消滅,或者其面積大為縮小,所以當周代的下一個分期戰國(公元前403—前221年)來臨時,只剩下了七個大國。七國中包括遠處華夏大家庭極西端的秦,但不包括周王室本身。當公元前770年一次夷狄的進攻迫使周王室放棄今西安(在陝西)附近的西都,而在今洛陽(河南)附近建立新都,也就是東部的都城重立王室(其疆域及重要性均遠不如前)時,它已經喪失了一度行使的大部分政治權力。這些諸侯國到了戰國初期已經變成了完全獨立的國家。
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魯國朝王三次,聘周四次。[2]

刑法
另一個重要的制度革新是採用成文的法典化法律。這種法律日益代替了傳統和主要是不成文的、但被默認的那些稱之為「禮」(此字有不同的解釋,如「傳統習俗」、「禮貌行為的通例」、「禮儀儀式」等)的習慣行為的准則。最早的一個確鑿無疑的例子是公元前536年鄭國把刑書刻在一套青銅鼎上。在公元前513、501年及以後的年代,有的國家採取了類似的步驟;在秦國,法典化的主要工作是在公元前4世紀中葉秦孝公及其顧問商鞅時期進行的。
從「刑書」一詞的字面看,這些法律主要是刑事性質的。並非所有國家都頒布過這些法律,這些法律也不是同樣地施行於各階層的人民。但是,它們的出現,與其他行政變化一起,在創建一個官僚帝國的逐漸加快的過程中是很重要的。主張朝這個方向變革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後世稱之為法家,而秦全心全意地採納這些思想和方法的行動無疑是它能夠從諸侯國向帝國發展的主要原因。

改革與變革
改革與爭霸戰爭並存,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顯著社會狀況。可以說,春秋每一位霸主的出現都是改革的結果,戰國七雄之所以能並踞中華大地,也是不斷革新的結果。原因是,稱霸戰爭需要以政治經濟作為後盾,進行改革是迅速提升諸侯國實力的必要手段。從春秋到戰國,是改革接著改革,戰爭連著戰爭,在改革中國家強盛,在戰爭中國力受創。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就是在這種狀況下發展進步的。
趙武靈王在位時,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趙國因而得以強盛。伴隨著私田制和鐵器的廣泛運用,社會新興階層的崛起,戰國時期的中國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上迎來變革的高峰。由於郡縣制度的加強,以獲取土地、財富、人口的國家不斷開展兼並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的土地逐漸走向新的時代。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的文化潮流,中原經濟技術的新發展與各國相繼圖強而展開的舉國變法,名士的縱橫捭闔,宿將的戰場爭鋒,涌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典故。塑造了帝制中國的雛形。

地方行政
在周朝創立時的貴族成了世襲的統治家族的創始人,它們隨著時間的消逝,日益脫離了周統治者的羈絆。特別在公元前770年周被迫從西往東遷移後,它的統治者們終於被它以前的屬國所漠視,甚至實際上被遺忘了。因此,公元前256年秦最後滅周已不再有很大的政治意義。在那個時候以前,原來受周朝領導的諸侯國早已發展成為不同程度地具有共同語言和文化的獨立國家了,但它們之間互設軍事和關卡的壁壘,隨時准備搞縱橫捭闔,時而進行戰爭,時而議和。同時,在各個國家內部,有幾國政權日益集中,損害了臣屬於它們的世襲的土地擁有者和官員的利益。其主要方法是把國土組合成名為郡、縣的新行政單位。這類單位通常由該國中央政府任命和支付俸祿的郡守和縣令分別管理,郡守和縣令對中央政府負責;他們的職位一般也不是世襲的。開始時這個制度可能是為管理新殖民的或從別國新奪取的土地而設置。但是逐漸地,它可能終於用於國內封地擁有者的土地,他們的權力和財富因而受到了限制。
縣是這兩種單位中較早的一種,它最早出現於公元前688年的秦國。但是有理由對這個時間提出疑問和認為這種行政實體實際上可能發端於南方的楚國,在那裡縣肯定在公元前598年被提到,可以想像,它可能早已存在了。郡遠比縣晚,最早的材料提到它出現於公元前400年前後的魏國。郡有軍事淵源,這與縣相比要明顯得多,它使新獲得的邊境土地置於國家的中央控制之下;而在很多情況下,縣似乎由世襲的地方行政長官控制。在一開始,郡被認為不如縣重要,因為它地處邊陲;但果真如此的話,情況很快逆轉。縣終於形成了從屬於郡的一級行政單位。到周的最後一個世紀,一個郡可以劃分為一個到二十幾個縣。郡縣制對秦帝國和後世歷史的重要意義將在下面討論。

諸侯國
(見於《史記》者)
齊、晉、秦、陳、吳、楚、越、韓、趙、魏、宋、魯、衛、鄭、曹、鉅、邾、杞、楊、蔡、剡、任、滕、費、倪、曾、繒、邳、巢、隨、鍾吾、劉、六、召、周、道、房、沈、申、蘇、溫、廖、舒、舒鳩、舒庸、舒廖、燕、南燕、許、徐、虞、虢、黎、無終、中山、安陵、鄧、賈、邢、甘、榮、巴、蜀、單、州、胡、唐、賴、權、萊、逼陽、紀、遂、譚、代、黃、項、耿、霍、息、梁、芮、滑、薛、邿、章、頓、陸渾、肥、鼓、赤狄潞國、江、根牟、應、羅、樊、毛、程、宿、詹、焦、祝、呂、聶一百零五國。
另有義渠、大荔、孤竹、山戎。共計一百零九國。

主要諸侯國資料表

國名

起訖年代

亡於何國

姓氏

秦國

前10世紀—前206年

漢朝

嬴姓趙氏

楚國

前1042年—前223年

秦國

羋姓熊氏

田齊

前386年—前221年

秦國

媯姓田氏

燕國

前11世紀—前222年

秦國

姬姓

韓國

前403年—前230年

秦國

姬姓韓氏

趙國

前403年—前226年

秦國

嬴姓趙氏

魏國

前403年—前225年

秦國

姬姓魏氏

衛國

前1046年—前209年

秦朝

姬姓衛氏

宋國

前1046年—前286年

田齊

子姓宋氏

中山國

?—前296年

趙國

姬姓

魯國

前1041年—前256年

楚國

姬姓

越國

前20世紀—前306年

楚國

姒姓

巴國

?—前316年

秦國

姬姓

蜀國

?—前316年

秦國
蠶叢姓

軍事
編輯
戰國時期的史料給人的最突出的印象是,戰爭日益加劇。所以許綽雲編寫的統計材料乍一看顯得令人吃驚:根據這項材料,公元前722—前464年的259年中,只有38年沒有戰爭,而在公元前463至前222年的242年中,沒有戰爭的年份不少於89年。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主觀的印象比用統計學來衡量更有意義,因為後一種方法掩蓋了一個事實,即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相比,戰爭雖然更加頻繁,同時有更多的國家捲入,但規模要小得多,時間較短,也不那麼激烈。
戰國時期的軍事形勢
春秋時期的戰事是由駕戰車的貴族所支配,他們根據騎兵的規則交戰,對他們來說,威信和「面子」更重於實際所得。戰國時期的戰事由職業的將領所支配,他們為僱傭他們的任何國家拚死作戰,爭奪領土和資源。戰車的作用(在不規則的地形中戰車總是難以駕駛的)大為降低,而群體步兵的作用則相應地提高了。在公元前4世紀末,中國人(特別是公元前307年的趙國)從亞洲腹地騎馬的游牧民族那裡學會了作為步兵的一個重要補充手段的騎射術。很可能約在同一時期,中國人發明了弩,在中國歷史的大部分時期中,它一直是一種主要的兵器。軍事技術的其他進展包括與攻防有城牆的城池有關的那些戰術改進。
從計量的方面說,出現了關於戰國時期後期軍隊規模報道的可信性的問題。所產生的一個類似的問題與大戰的傷亡數有關。在附錄3中,對這兩個問題都要作更詳細的討論。

經濟
編輯
春秋戰國時期,做為中國最後一個青銅器時代,由於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青銅器逐漸退出歷史舞台,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同時也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中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尤其北方成就更為突出。生產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產關系的革命。春秋戰國時期,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並最終通過各國變法確立了下來。[1]
一個重大的發展是種種計量方法的採用,諸如保持人口和稅賦的簿冊、莊稼收成的統計,等等。
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並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徵的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也導致思想文化的繁榮。
望採納

⑹ 齊王是誰

中國歷史上共有79人稱齊王。

其中田氏12人,韓氏2人,劉氏16人,曹氏1人,孫氏2人,司馬氏2人,段氏1人,拓跋(元)氏2人,封氏1人,王氏2人,蕭氏5人,高氏3人,宇文氏1人,楊氏1人,張氏3人,薛氏1人,李氏7人,徐氏1人,石氏3人,安氏1人,趙氏2人,耶律氏1人,完顏氏1人,朱氏1人,蒙古族5人。第一位齊王為戰國時期的齊威王,其於前334年稱王。

戰國

簡介

田齊始於田完。田完,本名媯完,又稱陳完。其先虞舜之苗裔媯滿封於陳,遂以國為氏。陳厲公次子即媯完,避禍奔齊,齊桓公使為工正。媯完到了齊國,因為古時候陳跟田,音相近,遂以田為氏,故稱田完,謚號敬仲,史稱田敬仲。

傳五世至田桓子,「事齊庄公,甚有寵」,田氏始大。田桓子的孫子田釐子乞,事齊景公。齊景公薨,齊國的卿國氏、高氏立晏孺子為君,結果田釐子連同鮑氏殺高昭子、逐國惠子,立陽生為齊君(齊悼公),弒晏孺子,「田乞為相,專齊政」。田釐子的兒子田成子常與與監止為齊簡公左右相。於是田氏與闞氏相爭,結果田常獲勝,弒齊簡公,立平公,益專齊政。

田常的曾孫田和,相齊宣公。「宣公卒,子康公貸立」,「貸立十四年,淫於酒婦人,不聽政。太公(田和)乃遷康公於海上」,不久,通過魏武侯,田和順利讓周天子承認自己是諸侯,「田和立為齊侯,列於周室」,田氏代齊,成為大國,都臨淄。

田氏立國時,已經進入戰國時期。太公和之孫桓公午在國都臨淄的稷下置學宮,「設大夫之號」,招聚天下賢士。到威王、宣王時,稷下人才濟濟,成為東方學術文化的中心。齊威王任用鄒忌為相,改革政治,齊國遂強大。公元前353年,齊大敗魏軍於桂陵。

公元前341年,齊又大敗魏軍於馬陵。前334年,齊威王與魏惠王「會徐州相王」,正式稱王。威王晚年,相邦鄒忌與將軍田忌爭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臨淄,求鄒忌,不勝,逃亡楚國。齊宣王時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公元前314年,在孟軻勸說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伐燕,五旬克之,一度佔領燕國。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戰國晚期,齊仍保持著強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攻楚,大敗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齊聯合韓、魏連年攻秦,入函谷關,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攻秦,罷於成皋。又次年,齊滅宋。公元前284年,燕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餘城。

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齊愍王逃入莒,被淖齒殺死。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愍王子法章為齊襄王。燕引兵東圍即墨,城中推舉田單為將。雙方相持達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單組織反攻,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抗衡。公元前221年,秦滅韓、魏、楚、燕、趙後,使將軍王賁從燕地南攻齊國,俘虜齊王建,齊國滅亡。

⑺ 戰國類初期,包括(秦國,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這些國家的小說,以及秦國統一由勝轉衰的

楚國一直都不是很活躍,強的話算不大上,但國土面積一直是最大的,會被人認為強。但實際上,地雖大,卻人口少,兵力不足,多次被打敗。 魏國,前期最強,差點把秦國打滅國了。後來固步自封,盛極而衰,秦國經商鞅變法強大起來,把魏國生生壓成了二流國家。 趙國,北方和匈奴交界。兵強,但被匈奴拖住了腳步。但,因為兵強,秦國都不敢輕易招惹。最後長平之戰,能戰之軍被坑殺太多,傷了元氣。趙國才衰落下去。 齊國,占據了地利,諸侯的鹽多是齊國出產,秦國又吸收了韓趙魏三國的仇恨,戰火一貫較少,一直因富有而強大。前300年左右,齊國聽了孟子的話,滅了燕國,而後因燕國國民反對而放棄。燕國國君矢志復仇,讓蘇秦做燕國的間諜去當了齊國的丞相,生生讓齊國變成了一個不講信義的國家,天下諸侯,幾乎都曾被齊國得罪。在前284年左右,魏國相國原齊國相國齊國王族孟嘗君田文(封地在薛,又稱薛文)以及燕國相國樂毅,游說了楚國外的其它五國,攻打齊國,齊王被派來救援的楚將殺死。齊國幾乎就被樂毅給滅掉了。五年後,田單復國。但齊國元氣打傷,淪為二流。 魏國是變法加上地處中原中央,商旅集散之地,故強。秦國是變法,加上吞並巴蜀這一天府。楚國是土地廣袤。趙國是兵強能戰。齊國是鹽鐵之利與地處邊緣,離秦國遠,外交靈活。 燕國,國小民少,讀書人也少。除了攻打齊國之時,一直不算是強國,和後期韓魏兩國相當。 韓國,先天不足,地理位置太差,先是被魏國欺負,後來被秦國欺負,就沒強大過。

⑻ 異時空的戰國歲月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異時空的戰國歲月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三國在經歷了白余年的歲月之後統一於司馬氏的晉國,其後五胡入住中原晉室遷居江南,之後南北朝並立由隋朝楊氏一統天下。二世煬帝暴虐無道,天下百姓不堪凄苦,群起反抗即後世所稱隋末之亂。而後隴西李氏唐國公淵與晉陽起兵,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即為隋恭帝。李淵任大丞相,進封唐王。大業十四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大臣宇文化及殺死,隋朝滅亡。
同年五月,李淵稱帝,定國號為唐,李淵為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長安。而後,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三子李元霸早夭,四子李元吉為齊王。唐朝建立後,李淵派李世民征討四方,剿滅各方群雄。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戰有功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李淵退位,是為太上皇。……
確認後請採納

閱讀全文

與重生戰國威武是齊王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親愛的方糖先生小說好看嗎 瀏覽:299
歡喜冤家的現代言情小說 瀏覽:946
經典師生戀言情類小說 瀏覽:312
枕中記小說的主要人物是 瀏覽:76
平凡的世界小說有聲軟體下載 瀏覽:598
姜慧敏花之國小說TXT百度雲 瀏覽:504
小說鬼王的冠世獨寵免費閱讀 瀏覽:111
男主被女友拋棄後得到神豪系統的小說 瀏覽:716
刀劍神域小說5在線閱讀 瀏覽:191
柳殘陽為主角的小說全集 瀏覽:869
女主明星男主總裁肉多的小說 瀏覽:321
男主在一女的屁股上留字的小說 瀏覽:645
小說邪王輕輕愛免費 瀏覽:543
魔獸世界小說對應時間 瀏覽:77
小說赤衛隊txt 瀏覽:122
校園小說念念不忘 瀏覽:750
極品村嫂小說免費閱讀全文耳朵 瀏覽:690
有肉有sm的小說推薦 瀏覽:356
辦公室謀心記小說結局 瀏覽:762
寫四爺重生的小說 瀏覽: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