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穿越重生 > 小說中古代朝廷稱呼

小說中古代朝廷稱呼

發布時間:2022-07-18 04:02:39

⑴ 一些古代宮廷的人的自稱,比如皇上自己稱自己朕,太後叫哀家。那麼貴人、常在、答應等應該自稱什麼呢

應該自稱為「妾」。

古代宮廷規矩:

低級妃嬪給高級妃嬪問安,自稱:臣妾、或名字,高級妃嬪不用給低級妃嬪問安,見面時,低級嬪妃向高級嬪妃問安,如:「皇後娘娘金安」同級妃嬪也可只用頷首禮,相互行禮正二品以上的妃嬪可自稱:本宮 二品以下嬪妃自稱本「職位」。

妃嬪不可越級稱姐妹,除非關系相當好,但是只能用在二人對話中。後宮等級為逐級升級,選秀入宮為家人子,其他為宮女或宮人。

唐朝選秀時是沒有秀女一說的,稱這秀女叫:家人子。家人子三個月如果沒有升級,降為宮女,以此類推,直到正九品,不沿用此制度。

(1)小說中古代朝廷稱呼擴展閱讀:

謙稱:

古代君主自稱孤、朕、寡人、不穀。一般人自稱臣、仆、愚、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等。女子自稱一般用妾、奴等。

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一般為拙荊、賤內、內人、山荊,稱自己的兒子為小兒、犬子、小犬,稱女兒為息女、小女等。主要用於口語,常見於戲劇。

1、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

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人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轂(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卑職等。

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賈黯]謁范仲淹,曰:「某晚生,偶得科第,願受教。」——《邵氏聞見錄》;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 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謙詞有:

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老和尚自稱老衲;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⑵ 古代的稱謂都有什麼,「朕」和「寡人」有什麼區別

自古代帝王生活中,都習慣稱作朕,但有的朝代也不稱為朕,而是稱作寡人。寡人指的是寡德之人,在道德方面做的不足的人。在中國的古代時期,講究的都是以德治國,以德配天,君主,皇帝,諸侯的權威都是上天賦予,只會把天下給有德之人,失德之後就會失去尊貴的身份和權利,所以他們都自稱為寡人。

臣妾指的是臣的妻妾,男人為臣,女人為妾,在西周和春秋時期的奴隸,男的叫做臣,女的奴隸叫做妾。對於皇宮之後稱臣妾的說法是存在爭議的,有的說在古代沒有人自稱臣妾,皇後,嬪妃們都自稱妾,或者賤妾,或者是小妾。

⑶ 古代帝王的稱謂

帝王是古代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有一些專用的名號與稱謂,別人不得冒充。

商:王

周王:天子

秦王:始皇帝

皇帝自稱:聯、寡人、孤、予一人等。

臣下對皇帝的稱呼:陛下,上,今上,皇上,人主,萬歲,萬歲爺,縣官,大家,天家,官家等。

對於剛剛故世的還未有謚號的皇帝,通常稱為「大行」等。
後宮稱謂

1、後、帝王的正妻。夏代帝王生時稱「後」,死後稱「帝」。後稷、後羿

等的「後」,都是君長的意思。
商代君主生前稱「王」,死後稱「帝」。在商代,「後」開始成為君主配偶

的專稱。
《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後。」
2、皇後:皇帝正妻的稱呼,始於秦朝。歷代相襲。
3、王後:國王的正妻。
4、皇孋:皇後的別稱。《後漢書。皇後紀贊》:「祁祁皇孋,言觀貞淑。」
5、元妃、元嫡:國君或諸侯元配夫人的稱號。《左傳》隱公元年:「惠公元

妃孟子,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隱公。」
6、元後、元配:帝王的正妻,元配皇後。《明史。後妃傳二》:「穆宗即位

,禮臣議:『孝潔皇後,大行皇帝元配,宜合葬袝廟。」
7、女主:女子為君者,多指臨朝執政的太後。《史記。呂太後本紀》:「太

後女主,欲王呂氏。」
8、君婦:君主正妻的稱呼。
9、梓童:皇帝對皇後的稱呼。
10、慈壺、慈闈:對帝王母親或皇後的敬稱。宋范成大《丙午東宮壽》詩:

「晨昏兩慈壺,詩禮一賢王。」
11、中宮:皇後的住處,代稱皇後。
12、國陰:後妃的別稱。古代稱男為陽,女為陰,所以帝王的後妃稱國陰。
13、御妻:帝王之妻,也叫「御女」、「女御」,位在世婦之下。《禮記。

昏義》:「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

聽天下之內治。」
14、天下母、天地母:都是對皇後的敬稱。《漢書。元後傳贊》:「及王莽

之興,由孝元後,歷漢四世,為天下母。」
15、娘娘:皇後或宮妃的稱呼。

16、坤極:皇後的別稱。《後漢書。梁皇後紀》:「梁小貴人宜配天祚,正位坤

極。」
17、妃:對皇帝的妾及太子、王、侯的妻子的稱呼。
18、妃子:皇帝的妾,地位次於皇後,在諸妾中地位較高。
19、妃嬪:帝王妾侍的統稱。唐杜牧《阿房宮賦》:「妃嬪媵嬙,王子皇孫

,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歷代帝王妃嬪眾多。《禮記。昏義》:「古者,天子

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秦始

皇滅六國,盡收其宮女充實內廷;漢武帝妃嬪有昭儀、婕妤等四級;晉武帝有宮

女近萬人;康熙有妃嬪五十一人。
20、嬪、九嬪:皇宮中的女官名,也是帝王的妃子。嬪,也稱嬪婦。《周禮

。天官。內宰》:「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九御亦即九嬪。據說,宮中

女官九人一御,九御八十一人。歷代多用其制,但名稱不一。唐代以昭儀、昭容

、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新唐書。後妃傳》)


21、妃嬙、嬪御、嬪嬙:宮中的女官,天子、諸侯的姬妾。妃嬙地位高於嬪

御。
22、貴人:宮中女官,妃嬪的稱號。東漢光武帝始置,其地位僅次於皇後。

此後,歷代沿用其名,但地位的尊卑並不相同。例如,清代貴人位在皇貴妃、貴

妃、妃、嬪之下。
23、貴妃:妃嬪的稱號,在皇帝姬妾中地位最高,僅次於皇後。南朝宋武帝

時始置,與貴嬪、貴人號稱三夫人,位比相國。隋以後歷代均沿置。
24、貴嬪:宮中女官名,也是皇帝的妃子。魏明帝時地位僅次於皇後。以後

,歷代多沿用,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25、德妃、賢妃:宮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嬪的稱號。唐時為正一品。
26、淑妃:宮中女官名,三國魏明帝始置。當時地位較高,僅次於貴嬪和夫

人。以後歷代多設置。
27、太妃:已故皇帝的遺妃。清制,皇帝的祖父或父親遺留的妃嬪,分別稱

皇貴太妃、貴太妃。
28、椒房:又稱「椒室」。漢代皇後所居宮殿,用花椒一類的香料和泥塗抹

牆壁,取其溫、香、多子之義,以表示吉利。後來就以椒房代稱皇後。應劭《漢

官儀》:「皇後稱椒房……」
29、淑媛:宮中女官名,三國魏文帝時始置。位在淑妃後。
30、惠妃、麗妃、華妃:宮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嬪的稱號。唐玄宗開元時

置。《舊唐書。後妃傳。序》:開元中,「乃於皇後之下立惠妃、麗妃、華妃等

三位,以代夫人,為正一品。」
31、少妃:先秦諸侯之妾的稱呼。
32、儲妃:太子妃。
33、東妃:太子妃。
34、美人:宮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嬪的稱號。西漢始置。據傳,漢宮妃嬪

有十四等,美人位居第五等。以後一直到明代,宮廷中皆有美人名號。
35、良娣:太子妃妾的稱號,始於西漢。此後,魏晉至隋唐後宮皆沿置。

36、女君:君主的妃妾尊稱嫡妻為女君。
37、內寵、內嬖、嬖人:帝王寵幸的姬妾。《左傳》僖公十七年:「齊侯好

內,多內寵,內嬖如夫人者六人。」
38、正嫡、正室:嫡妻、正妻的別稱。
39、側室、別室、別房:妾的別稱。
40、繼室:諸侯次妃的別稱。
41、大娘、小娘:皇後與妃妾的別稱。清梁章鉅《稱謂錄》:「天子妻古稱

大娘。」
42、細君:原為古代諸侯之妻的稱呼,後來轉化為妻子的通稱。

43、夫人:周代諸侯的嫡妻。《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

夫人。」後來,諸侯之母也可稱夫人。漢代皇帝的妾皆稱夫人。魏晉以後,或稱

夫人,或另立名號。
44、寡小君:古代國君夫人對諸侯自稱的謙詞。《禮記。曲禮》下:「夫人

自稱於天子,曰老婦;自稱於諸侯,曰寡小君。」後來臣民對別國也謙稱本國國

君的夫人為寡小君。
45、內官:先秦時諸侯妻妾、宮廷女官的稱號。後代多有沿用。
46、內主:先秦時諸侯夫人的稱呼。後代有時也指皇後。《晉武帝立皇後大

赦詔》:「以儀刑萬邦者,必須內主。」
47、少君、小君:先秦時稱諸侯的妻子為少君或小君。
48、姬:古代帝王的妃妾。《漢書。外戚傳》:「高祖薄姬,文帝母也。」
49、娣娰:古代帝王諸妾的合稱。年長者為娰,年幼者為娣。後世娣娰也指

妯娌。
50、媵:陪嫁的妾。古代諸侯的女兒出嫁時常以妹妹或侄女從嫁為侍妾,稱

為媵。
51、媵御、媵妾:隨嫁的侍妾。又稱媵侍、媵婢。
52、妾、侍妾:妾的本意為女奴。帝王後妃之下的侍女通稱為妾或侍妾。
53、長妾、貴妾:古代諸侯有子的妾。
54、賤妾、副妾:諸侯地位低下的妾 。
55、小星:古時侍妾的別稱。

56、昭儀: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漢元帝時始置。漢朝妃嬪在皇後

之下有十四等,昭儀是第一等。「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後世雖然亦多沿用

此名號,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57、昭容: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漢武帝時始置。魏晉至隋唐多被

沿用。杜甫《紫宸殿退朝口號》:「戶外昭容紫袖垂,雙瞻御座引朝儀。」
58、昭華: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明帝始置。後世亦有置此名號

者。
59、修儀: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明帝始置。後世雖然亦多沿用

此名號,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60、修容: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文帝始置。後世雖然亦多沿用

此名號,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61、婕妤:又作婕伃。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漢武帝始置。當時有

趙婕妤、尹婕妤等。婕妤在漢朝妃嬪十四等中列第二等。後世(明代以前)雖然

亦多沿用此名號,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62、娙娥:漢宮女官名,亦是妃嬪的稱號。漢武帝始置。在漢宮妃嬪十四等

中位列第三。後世沿用此稱號者不多。
63、容華:漢宮女官名,亦是妃嬪的稱號。漢武帝始置。在漢宮妃嬪十四等

中位列第四。後世亦有沿用此稱號者,但地位不高。
64、充依:漢宮女官名,亦是妃嬪的稱號。漢武帝始置。在漢宮妃嬪十四等

中位列第七。後世亦多沿用此稱號,但名稱略有不同。南朝宋稱「充衣」,隋代

稱「充儀」。
皇後為何稱「梓童」?
封建社會中最高統治者皇帝的正妻皇後,統攝六宮,母儀天下,地位相當顯赫,但是皇後有一個奇怪的稱號,常常被皇帝稱為或自稱為「梓童」。
「梓童」之名是何意?對此人們頗費猜詳。
據有的專家考證,「梓童」原作「子童」最早見於《全相平話五種》:「妲己乃問天子曰:『大王前者行文字天下人進寶,近日進得何寶?將來與子童隨喜看之。』」(《武王伐紂平話》)
「呂後:『子童領旨,九月二十一日未央宮下,斬訖韓信也』。」(《前漢書平話》)
「高祖聖旨言:『..寡人去游雲夢,交子童權為皇帝,把三人賺人宮
中,害其性命』。」(《三國志平話》)
在明代小說中,「子童」逐漸被「梓童」所替代,用於對皇後的稱呼。例如《西遊記》中「那國王急睜眼睛,見皇後的頭光,他連忙爬來道:『梓童,你如何這等。』」)《西遊記》八十四回)
最早出現「子童」名稱的《全相平話五種》,其著作的年代當在南宋之中或元至元之初。此時正是通俗文學大發展之際,隨著通俗文學的發展,一大批新語匯產生,「子童」當是其中之一。
「子童」這個詞彙實際上有根源,它應該是由「小童」衍化而來。
「小童」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正配夫人的自稱。《論語·季氏》中說:「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
皇帝
封建時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在我國,皇帝的稱號始於建立秦王朝的贏政。皇帝在封建社會里至高無上,被稱為「至尊」、「國家」、「聖上」、「上」等。他們視國家為自己的私產,提倡忠君,宣稱忠於他們就是忠於國家。中國古代常以「龍」與「日」作為帝王的象徵。與皇帝有關的事物,多以「御」稱之,如:御用;御旨;御覽;御駕等。《史記.秦始皇本紀》:「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朕為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唐杜甫《北征》詩:「至尊尚蒙塵,幾日休練卒。」《宋史.司馬光傳》:「先帝親郊,不受尊號。末年有獻議者,謂國家(指皇帝)與契丹往來通信,彼有尊號我獨無,於是復以非時奉冊。」參閱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

皇後
亦稱「中宮」。皇帝的正妻。先秦只稱「後」,秦以後天子稱皇帝,其嫡配方稱皇後。《國語.周語中》:「王德狄人,將以其女為後。」《漢書.外戚傳上》:「漢興,因秦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後,祖母稱太皇太後,適稱皇後,妾皆稱夫人。」顏師古註:「適讀曰嫡。後亦君也。天曰皇天,地曰後土,故天子之妃,以後為稱,取象二儀。」《三國志.吳志.吳主權步夫人傳》:「權為王及帝,意欲以為後,而群臣議在徐氏,權依違者十餘年,然宮內皆稱皇後,親戚上疏皆稱中宮。」

皇子
皇帝的兒子。年稍長,一般均封王侯,統稱諸王。在宮廷里常是子以母貴;如能繼帝位,則又母以子貴。清代皇子又稱「阿哥」。《史記.孝武帝本紀》:「孝武皇帝者,孝景中子也。母曰王太後。孝景四年,以皇子為膠東王。」《北史.魏紀》:「武泰元年春正月乙丑,生皇女,秘言皇子。」《清稗類鈔.宮闈.皇子皇女之起居》:「皇子生,無論嫡庶,甫墮地,即有保母持付乳媼手。一皇子乳媼四十人,保母、乳母各八,此外又有針線上人,漿洗上人,燈火上人,鍋灶上人。既斷乳,即去乳母,增諳達,凡飲食言語行步禮節皆教之。六歲,備小冠小袍褂小靴,令隨眾站班當差,教之上學,即上書房也。黎明即起,亦衣冠入乾清門,雜諸王之列,立御前。門限不得跨,內侍舉而置之門內。唯與生母相見有定時,見亦不能多言。十二歲,有滿文諳達教滿語。十四歲,教弓矢騎射。至十或十八而婚。」

長公主
簡稱「長主」。皇帝姐姐的稱號。《漢書.外戚傳.孝文竇皇後》:「代王獨幸竇姬,生女嫖。孝惠七年,生景帝......文帝立數月,公卿請立太子,而竇姬男最長,立為太子。竇姬為皇後,女為館陶長公主。」顏師古註:「年最長,故謂長公主。」又《孝昭上官皇後》:「昭帝始立,年八歲,帝長姊鄂邑蓋長公主居禁中,共養帝。蓋主私近子客河間丁外人。上與大將軍聞之,不絕主歡,有詔外人侍長主。」《宋史.後妃傳上.太祖母昭憲杜太後》:「[太後]治家嚴毅有禮法。生邕王光濟、太祖、太宗、秦王廷美、夔王光贊、燕國陳國二長公主。

貴人
宮廷女官名。東漢光武帝置,位次皇後,金印紫綬。歷代沿用其名,而尊卑不一。《後漢書.皇後傳》:「及光武中興,斬雕為朴,六宮稱號,唯皇後、貴人。貴人金印紫綬,奉不過粟數十斛。」又「光武郭皇後諱聖通,真定槁人也......更始二年春,光武擊郎,至真定,因納後,有寵。及即位,以為貴人。」《清史稿.後妃傳.孝欽顯皇後》:「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安徽徽寧池廣太道惠徵女。咸豐元年,後被選入宮,號懿貴人。四年,封懿嬪。六年三月庚辰,穆宗生,進懿妃。」按,孝欽即慈禧。

修儀
亦寫作「修儀」。宮中女官名。起於三國魏。位處修容之下,比關內侯。前蜀花蕊夫人《宮詞》之十五:「修儀承寵住龍池,掃地焚香日午時。等候大家來院里,數看鸚鵡念宮詞。」大家,指皇帝。《文獻通考.帝系四》:「魏因漢法,母後之號皆如舊制,自夫人以下,世有增損......文帝增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明帝增淑妃、昭華、修儀。」宋高承《事物紀原.嬪御命婦.修儀》:「魏明帝所置修儀,隋煬帝以為九嬪。」

閼氏
漢代匈奴稱其君主的妻妾為閼氏。《史記.陳丞相世家》:「其明年,以護軍中尉從征反者韓王信於代。卒至平城,為匈奴圍,七日不得食。高帝明陳平奇計,使單於閼氏,圍以得開。高帝既出,其計秘,世莫得聞。」裴駰集解:「蘇林曰:『閼氏音焉支,如漢皇後。』桓譚《新論》:......彼陳平必言漢有好麗美女,為道其容貌天下無有,今困急,已馳使歸迎取,欲進與單於,單於見此人必大好愛之,愛之則閼氏日以遠疏,不如及其未到,令漢得脫去,去,亦不持女來矣。閼氏婦女,有妒媔之性,必憎惡而事去之。」《漢書.匈奴傳下》:「王昭君號寧胡閼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師,為右日逐王。」《後漢書.南匈奴傳》:「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於閼氏焉。」

單於
漢代匈奴人稱其君長為單於。《史記.匈奴列傳》:「[孝文四年]單於遺漢書曰:『天所立匈奴單於敬問皇帝無恙。」《漢書.匈奴傳》:「單於姓攣鞮氏,其國稱之曰『撐犁孤塗單於』。匈奴謂天為『撐犁』,謂子為『孤塗』,單於者,廣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單於然也。」唐盧綸《和張僕射塞下曲》之三:「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太後
1、帝王母親的尊稱。《史記.呂太後本紀》:「使者三反,趙相建平侯周昌謂使者曰:『高帝屬臣趙王,趙王年少。竊聞太後怨戚夫人,欲召趙王並誅之,臣不敢遣王。』」《新唐書.後妃傳上.高宗則天順聖皇後武氏》:「帝崩,中宗即位,天後稱皇太後,遺詔宮國大務聽參決。」明沈德符《野獲編.宮闈.聖母並尊》:「唐宋人主妃為嬪所出者,御極以後,尊後為太後,而進所生母為皇太妃。雖恩禮無異,而嫡庶尚分也。至後唐庄宗,以嫡母為太妃,而以生母為太後,冠履倒置......我朝列帝非後出者,比臨御時,多不並尊。唯景帝初登極,尊皇太後孫氏為上聖皇太後,生母賢妃吳氏為皇太後。」按,清代凡皇帝生母均為皇太後。
2、列國諸侯或諸王的母親的尊稱。《戰國策.趙策四》:「趙太後新用事,秦急攻之。」按:趙太後為趙孝成王之母。《史記.外戚世家》:「高祖崩,諸御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太後怒,皆幽之,不得出宮。而薄姬以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為代王太後......代王立十七年,高後崩。大臣議立後,疾外家呂氏強,皆稱薄氏仁善,故迎代王,立為孝文皇帝,而太後改號曰皇太後。」

婕妤
亦寫作「倢伃」。宮中女官名。漢代婕妤往往晉封皇後。《漢書.外戚傳序》:「至武帝制倢伃、傛華、充依,各有爵位......倢伃視上卿,比列侯。」顏師古註:「倢,言接幸於上也。伃,美稱也。」又《外戚傳上.孝宣許皇後》:「時許廣漢有女平君,年十四五......廣漢重令為介,遂與曾孫,一歲生元帝。數月,曾孫立為帝,平君為倢伃。是時,霍將軍有小女,與皇太後有親。公卿議更立皇後,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指,白立許倢伃為皇後。」前蜀花蕊夫人《宮詞》之三二:「婕妤生長帝王家,常近龍顏受逐翠華。楊柳岸長春日暮,傍池行困倚桃花。」

福晉
滿語。清朝親王、世子、郡王之妻稱福晉。有正、側之分。《清史稿.後妃傳序》:「太祖初起,草創闊略,宮闈未有位號,但循國俗稱『福晉』。福晉蓋『可敦』之轉音,史述後妃,後人緣飾名之,非當時本稱也。」又《後妃傳.高宗孝賢純皇後》:「高宗為皇子,雍正五年,世宗冊後為嫡福晉。」又「皇後,烏喇那拉氏,佐領那布爾女,後事高宗潛邸,為側室福晉。」《清會典.宗人府》:「凡福晉夫人之號,各視其夫之爵以為差。親王正室封親王福晉,世子正室封世子福晉,郡王正室封郡王福晉。親王封側福晉四人,世子、郡王封側福晉三人。」

格格
1、滿語,「小姐」之義。清代皇族女兒的稱呼。《清會典.宗人府》:「格格之等五,不入五等曰宗女。」《清稗類鈔.稱謂.皇室皇族之女稱謂》:「親王之女稱郡主,郡王及貝子、貝勒、輔國公之女稱縣主。然除公主外,雖有郡主、縣主資格,如未奉有正式封號者,皆統稱格格。大抵稱格格者,以次女以下之處子為多。若其長女,未得正式之封號者亦罕。」
2、清代親王的妾,位次於側福晉。《清史稿.後妃傳.孝聖憲皇後》:「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四品典儀凌柱女。後年十三,事世宗潛邸,號格格。」又《純愨皇貴妃》:「純愨皇貴妃,耿氏。事世宗潛邸,為格格。」

宮眷
宮廷中妃嬪、宮女的統稱。明劉若愚《酌中志.大內規制紀略》:「內有噦鸞宮、喈鳳宮,凡先朝有名封之妃嬪、無名封之宮眷養老處也。各有應答養膳銀,吃用至病終之後,該號殿看門官稟知司禮監,監官典簿題知,奉旨著照某封某氏例發送。」又《飲食好尚紀略》:「七月初七日夕節,宮眷穿鵲橋補子,宮中設乞巧山子。」《清稗類鈔.宮闈.宣宗殺宮眷》:「道光中,某夜,宣宗在乾清宮,盛怒,厲聲呵斥,立召值班侍衛王某入宮門,授以寶刀,令一宮監帶至某宮第幾室,於床上取一宮眷首覆命,不知其為何事也。」

昭容
宮廷女官名。《陳書.後妃傳序》:「世祖天嘉初,詔立後宮員數,始置貴妃、貴嬪、貴姬三人,以擬古之三夫人。又置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修華、修儀、修容九人,以擬古之九嬪。」《舊唐書.後妃傳上.中宗上官昭容》:「中宗上官昭容名婉兒,西台侍郎儀之孫也。父庭芝,與儀同被誅,婉兒時在襁褓,隨母配入掖庭。及長,有文詞,明習吏事。則天時,婉兒忤旨當誅,則天惜其才不殺,但黥其面而已。自聖歷以後,百司表奏,多令參決。中宗即位,又令專掌制命,深被信任。尋拜為昭容,封其母鄭氏為沛國夫人。」《宋史.後妃傳上.苗貴妃》:「妃以容德入侍,生唐王昕、福康公主。封仁壽郡君,拜才人、昭容、德妃。」

良娣
太子妾中的品級較高者,地位僅次於太子妃。《漢書.外戚傳上.衛太子史良娣》:「衛太子史良娣,宣帝祖母也......史良娣家本魯國......以元鼎四年入為良娣,生男進,號史皇孫。」又《元後傳》:「會皇太子所愛幸司馬良娣病,且死謂太子曰:『妾死非天命,乃諸娣妾良人更祝詛殺我。』太子憐之,且以為然。及司馬良娣死,太子悲恚發病,忽忽不樂,因以過怒諸娣妾。」《舊唐書.後妃傳下.肅宗張皇後》:「天寶中,選入太子宮為良娣......祿山之亂,玄宗幸蜀,太子與良娣俱從......肅宗即位,冊為淑妃。」清吳偉業《永和宮詞》:「比來歡笑同良娣,奉使龍樓佩賈蘭。」

額駙
清朝公主的丈夫稱額駙。《清史稿.職官志四》:「公主額駙,位在侯、伯上。尚固倫公主曰固倫額駙,秩視固山貝子;尚和碩公主曰和碩額駙,秩視超品公。」又《禮志八》:「額駙及其父母見公主俱屈膝叩安,有齎賜必叩首......逮道光二十一年,宣宗以為非禮所宜,稍更儀注,額駙見公主植立申敬,公主立答之,舅、姑見公主正立致敬,公主亦如之。」

可敦
我國古代鮮卑、蠕蠕、突厥、回紇、蒙古等族最高統治者可汗的正妻。亦寫作「可賀敦」、「可孫」、「恪尊」、「合屯」、「合敦」。《新唐書.突厥傳上》:「突厥阿史那氏,蓋古匈奴北部也。居金山之陽,臣於蠕蠕,種裔繁衍。至吐門,遂強大,更號可汗,猶單於也,妻曰可敦。」《魏書.蠕蠕傳》:「大會國人,號地萬(人名)為聖女,納為可賀敦。」

親王
皇族中封王者稱親王。親王之名始於南北朝後期。鄭樵《通志.職官略》:「北齊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煬帝唯留王公侯三等,余並廢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為親王。」至唐「定製皇兄弟皇子為王,皆封國之親王。」

天子
對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權,自稱其權力出於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稱天子。他們還宣揚自己生下來就有許多瑞徵,還有所謂「天子氣」。人們還把他們比作龍,稱為「真龍天子」。《詩.大雅.常武》:「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史記.高祖本紀》:「高衣,沛豐邑中陽時春,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晉書.天文志中》:「天子氣,內赤外黃,四方;所發之處當有王者,若天子俗有游外處,其地亦先發此氣。」《宋史.後妃傳.上太祖母昭憲杜太後》:「太祖拜太後於堂上,眾,皆賀。太後愀然不樂,左右進曰:『臣聞母以子貴,今子為天子,胡為不樂?』太後曰:『吾聞為君難,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則此位可尊;苟或失馭,求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憂也。』」《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凈鞭響了三下,內官一隊隊捧出金爐,焚了龍涎香,宮女們持了宮扇,簇擁著天子升了寶座,一個個嵩呼舞蹈。」

公主
帝王、諸侯的女兒的尊稱。周朝稱王姬,戰國始稱公主。漢代稱皇帝的女兒為公主,後世沿之。《史記.呂太後本紀》:「齊內史士說王(齊王)曰:『太後獨有孝惠與魯元公主。今王有七十餘城,而公主乃食數城。王誠以一郡上太後,為公主湯沐邑,太後必喜,王必無憂。』」裴駰集解引如淳曰:「《公羊傳》曰『天子嫁女於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故謂之公主。」《宋書.前廢帝紀》:「山陰公主淫恣過度,謂帝曰:『妾與陛下,雖男女有殊,俱托體先帝。陛下六宮萬數,而妾唯駙馬一人。事不均平,一何至此!』帝乃為主置面首左右三十人。」《舊唐書.後妃傳上.中宗韋庶人 》:「後主優寵親屬......又欲寵樹安樂公主,乃制公主開府,置官屬......安樂恃寵驕恣,賣官鬻獄,勢傾朝廷,常自草制敕,掩其文而請帝書焉,帝笑而從之,竟不省視。又請自立為皇太女,帝雖不從,亦不如譴。所署府僚,綿猥濫非才。又廣營第宅,侈糜過甚。長寧及諸公主迭相仿效,天下咸嗟怨之。」《清稗類鈔.宮闈.皇子皇女之起居》:「皇女於其母,較皇子尤疏,自墮地至下嫁,僅與母數十面。其下嫁也,賜府第,不與舅姑同居,舅姑且以見帝禮謁其媳。駙馬居府中外舍,公主不宣召,不得共枕在保母,即管家婆是也,否則必多方阻之,責以無恥。雖入宮見母,亦不敢訴,即言不聽。故國朝公主無生子者,有亦駙馬側室所出。若公主先駙馬死,則駙馬當出府,房屋器用悉入官。」又《稱謂.皇室皇族之女稱謂》:「本朝公主有二稱,皇後所生固倫公主,妃嬪所生曰和碩公主。」

美人
宮廷女官名。自漢代至明朝,宮中均的美人名號。《漢書.外戚傳序》:「漢興,因秦之稱號......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號焉......美人視二千石,比少上造。」顏師古註:「二千石,月得百二十斛,一歲凡得一千四百四十石耳。少上造,第十五爵。」《舊唐書.職官志三》:「美人四人,正三品,《周官》二十七世婦之位也。掌率女官,修祭祀賓客之事。」《宋史.後妃傳上.沈貴妃》:「沈貴妃......大中祥符妝,以將相家子被選。初為才人,歷美人、婕妤、充媛,至德妃。」

女秀才
明代宮廷女官名。從知書識字的宮女中選拔。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宮闈.女秀才》:「凡諸宮女曾受內臣教習,讀書通文理者,先為女秀才,遞升女史,升宮官,以至六局掌印,則為清華內職,比外廷通顯矣。但止六品衙門。」又「永樂二年,左都御史陳瑛誣駙馬梅殷與女秀才劉氏為邪謀,則女秀才之名久矣。嘉靖初年行皇後親蠶禮,內賜酒飯,以夫人秀才為第一等,而供事命女輩反次之。」

諸侯
古代中央政權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稱。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漢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諸侯名義上需服從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貢、述職、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漢時諸侯國由皇帝派相或長吏治理,王、侯僅食賦稅。《左傳.庄公十

⑷ 古代對皇帝的稱呼是不是都是像現在我們常在小說影視中看到的那樣叫皇上

中國古代帝王的稱謂,除了稱王、稱皇帝、稱謚號、稱廟號、稱年號以外,還有一些別稱,散見於一些典籍當中。平時讀書,搜集了一些。下面列出一些,供大家參考。

1、皇王:對君王的敬稱,猶言大王。見於《詩經。大雅。文王有聲》:「四方攸同,皇王維辟,皇王烝哉。」朱熹《集傳》:「皇王,有天下之號,指武王也。」
2、皇祖:帝王的祖先。明朝規定,朝廷祭告宗廟,高祖以上概稱皇祖。
3、皇辟:帝王的別稱。《隋書。王劭傳》:「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蓋謂至尊受命出為天子也。」
4、主:古代對國君的稱呼。《商君書。君臣》:「故國治而地廣,兵強而主尊。」
5、主上:臣下對國君的稱呼。《資治通鑒》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問外人。」
6、主公:臣下對君主的稱呼。《三國志。蜀志。法正傳》:「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
7、主君:國君的別稱。《墨子。貴義》:「且主君亦嘗聞湯之說乎?」
8、君:君主、天子。《尚書。大禹謨》:「奄有四海,為天下君。」
9、君王:對帝王的稱呼。《國語。吳語》:「今君王不察,盛怒屬兵,將殘伐越國。」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商君書。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無不亂之國。」
11、君人:指皇帝。《商君書。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於諸侯,必劫於百姓。」
12、先帝:當朝帝王已死的父親。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13、先君:古代帝王稱其先代君王的稱呼。《詩經。鄴風。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14、先後:先世君王的稱呼。《漢書。韋賢傳》:「我既此登,望我舊階,先後茲度,漣漣孔懷。」顏師古註:「先後,即先君也。」
15、先正:先代君長,已故的帝王。《禮記。緇衣》引逸詩雲:「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鄭玄註:「先正,先君長也。」
16、先皇:前代帝王的稱呼。唐,杜甫《憶昔》詩之一:「憶昔先皇巡朔方,千乘萬騎入咸陽。」
17、先主:對開國君主的稱呼。《三國志》有《先主傳》。
18、先公:對天子、諸侯祖先的尊稱。《國語。魯語上》:「諸侯祀先王先公。」韋昭註:「先公,先君也。」
19、先聖王:古代的賢明君主。《呂氏春秋。論人》:「此先聖王之所以知人也。」
20、大家:宮中近臣或後妃對皇帝的一種稱呼。《新唐書。李輔國傳》:「代宗立,輔國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謂帝曰:『大家第坐宮中,外事聽老奴處決。」
21、大王:對帝王的尊稱。《舊唐書。玄宗紀上》:或曰「先啟大王。」
22、大君:古時天子的別稱。宋。范仲淹:《六官賦》:「伊六官之設也,所以經綸庶政,輔弼大君。』
23、大皇:對帝王的尊稱。《昭明文選。晉。陸機。辨亡論》:「大皇既沒,幼主蒞朝。」
24、大庭:傳說上古帝王的名稱。《莊子。胠篋》:「昔者容成氏、大庭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
25、大行、大行皇帝:對初死皇帝的諱稱。《後漢書。安帝紀》:「大行皇帝,不永天年。」
26、聖、聖主、聖明主、聖上、聖君、聖明、明哲:都是對皇帝的尊稱。班固:《東都賦》:「於是聖上賭萬方之歡娛,又沐浴於膏澤。」
27、上:在上者,有時特指君主、帝王。《禮記。王制》:「尊君親上,然後興學。」
28、今上:對當時帝王的稱呼。有時也稱當今。《史記。太史公自序》:「漢興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內修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紀》第十二。」
29、上皇:上古的帝王。鄭玄:《詩譜序》:「詩之興也,諒不於上皇之世。」
30、王:先秦以前帝王的稱呼。《荀子。王霸》:「百王之法不同。」
31、足下:戰國前後,臣下對君主的敬稱詞。相傳起於春秋時晉文公懷念介之推。《戰國策。燕一》:「足下以為足,則臣不事足下矣。」
32、萬歲:古代臣民對王侯的祝賀之詞,秦漢以後演變成皇帝的尊稱。
33、陛下:秦以後專稱皇帝為陛下。
34、孤、寡、孤寡、寡人、不彀:古代王侯的自稱的謙詞。《老子》:「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彀。」《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楚王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彀?』」
35、寡君:人臣對別國稱自己國家君主的謙詞。《左傳》僖公四年:齊侯曰:「豈不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彀同好何如?」對曰:「君惠憿福於鄙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
36、國王:君主或帝王的稱呼。亦是最高封爵。自漢至明一直沿用。
37、國主:國君、國王。《文選。李陵,〈答蘇武書〉》:「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於國主耳。」
38、帝、帝王:古代君主的稱號。如,三皇五帝。
39、後王:古代君主的稱呼。《荀子。不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後王是也。」後王:當今之王。
40、素王:遠古帝王的稱呼。道家稱有帝王之德而不必居帝王之位者為素王。儒家稱孔子為素王。
41、世主:國君。
42、少主:年輕的皇帝。《大唐新語》卷十一:「高宗大漸,顧命裴炎輔少主。」
43、社稷主:國君的代稱。《大唐新語》卷一:「宋璟昌言曰:『太子有大功於天下,真社稷主,安敢妄有異議?』」
44、元後:對天子或君主的稱呼。後世又稱帝王嫡妻為元後。
45、社君:對幼主的稱呼。
46、元首:君主。
47、元君:善良的君主。
48、嗣皇、嗣君、嗣聖、嗣王:繼位的帝王。《禮記。曲禮下》:「踐阼,臨祭祀,內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49、駕、大駕、車駕、御駕、聖駕、尊駕:原為帝王車乘的總稱,後來常用為帝王的代稱。《舊唐書。宦官傳》:「車駕頻致播遷,朝廷漸加微弱,原其禍作,始自中人。」
50、萬乘:帝王的代稱。《孟子。梁惠王上》:「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有千乗之家。」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諸侯地方百里,出兵車千乗。故以萬乘稱天子。
51、乘輿:帝王的車輿,後亦代稱帝王。《後漢書。耿弇傳》:「乘輿且到,臣子當擊牛醨酒,以待百官。」
52、皇輿:帝王的車輿,後亦代稱帝王。屈原《離騷》:「豈余身之殫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53、真主:帝王別稱,即所謂真命天子。《後漢書。王常傳》:「常大悟曰:『王莽篡弒,殘虐天下,百姓思漢,故豪傑並起。今劉氏復興,即真主也。』」
54、真人:帝王的別稱。《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五年,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
55、天子:君主。《禮記。曲禮》:「君天下曰天子。」
56、天王:殷周時天子只稱王。春秋以後,一些諸侯例如楚、吳等相繼稱王,於是尊稱周王為天王。後來泛指封建帝王。杜甫《憶昔》詩:「犬戎直來坐御床,百官跣足隨天王。」
57、天顏:帝王的容顏,代稱帝王。
58、天囚:對帝王的蔑稱。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夫戴此失地之天囚,以為漢族之元首,是何異取罪人於囹圄而奉之為大君也。」
59、所天:帝王的別稱。舊時又代指父親和丈夫。《後漢書。梁竦傳》:「(竇)憲兄弟奸惡繼伏辜誅,海內曠然,各獲其宜。妾得蘇息,拭目更視,乃敢昧死自陳所天。」
60、小童:周代帝王居喪時的自稱。《左傳》僖公九年:「凡在喪,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61、沖人:帝王年幼即位者自稱的謙詞。
62、太祖、高祖:對開國帝王的尊稱。多用為廟號。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
63、世祖:對開國帝王的尊稱。多用為廟號。如元世祖、清世祖等。
57、天顏:帝王的容顏,代稱帝王。
58、天囚:對帝王的蔑稱。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夫戴此失地之天囚,以為漢族之元首,是何異取罪人於囹圄而奉之為大君也。」
59、所天:帝王的別稱。舊時又代指父親和丈夫。《後漢書。梁竦傳》:「(竇)憲兄弟奸惡繼伏辜誅,海內曠然,各獲其宜。妾得蘇息,拭目更視,乃敢昧死自陳所天。」
60、小童:周代帝王居喪時的自稱。《左傳》僖公九年:「凡在喪,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61、沖人:帝王年幼即位者自稱的謙詞。
62、太祖、高祖:對開國帝王的尊稱。多用為廟號。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
63、世祖:對開國帝王的尊稱。多用為廟號。如元世祖、清世祖等。
64,皇考:本為人名。(元壽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寧遠將軍禎,禎生皇考忠)常在清代,指當朝皇帝已死的父親。
65,大行:是指剛剛崩逝,未稱廟號,謚號的皇帝
66 太上:本指遠古帝王時代。《禮記。曲禮》上:「太上貴德。」釋文:「太上,謂三皇五帝之世。」後世尊稱帝王為太上。
67、太宗:對開國第二代皇帝的尊稱。
68、可汗:古代鮮卑、柔然、突厥、回紇、蒙古等族對最高統治者的稱呼。三世紀時最先用於鮮卑族。
69、單於:兩漢時匈奴稱其君長為單於。
70、人牧:國君的別稱。即治理人民的人。《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
71、九重:原指宮禁,帝王之居處。《楚辭。九辯》:「君之門以九重。」後又代稱天子。《舊唐書。宦官傳》:「萬機之與奪任情,九重之廢立由己。」
72、朝廷:本來指帝王接見臣下紇處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中央政府和帝王的代稱。
73、明上、明王:對帝王的尊稱。
74、後主:後嗣君主。有些末代帝王習慣上也稱後主。如南朝陳後主、五代李後主。
75、縣官:皇帝的代稱。古時稱王畿內都邑為縣,所以又以縣官為朝廷的代稱。
76、官家:皇帝、朝廷的別稱。胡三省:「西漢謂天子為縣官,東漢謂天子為國家,故兼而稱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稱之。」白居易《喜罷郡》詩:「自此光陰為己有,從前歲月屬官家。」
77、至尊:皇帝的代稱。賈誼《過秦論》:「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
外國的有:
法老法老是對古埃及國王的尊稱
英文中對國王的尊稱是His Majesty(國王陛下),其中H和M都要大寫。
君王,君主(國王的尊稱)

⑸ 求架空小說中古代皇帝封號

那你要先搞清楚年號、謚號、廟號的由來

謚號的選定要根據謚法,謚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謚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上謚,即表揚類的謚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下謚,即批評類的謚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等。中謚多為同情類的謚號,如:「憨」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 : 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至遲到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謚號的做法已比較多。謚法初起時,只有美謚、乎謚,沒有惡謚。謚號之有善惡,西周共和以後。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後來就死在那裡。「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謚。

先秦時的謚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簧王、趙孝成王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議定以「皇帝」作為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同時因謚號的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謚法。他自稱為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漢代又恢復了謚法,而且這一時期謚法制度也日趨嚴密,朝廷中正式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謚法。漢代以後,謚號大多為兩個宇:漢文帝劉恆謚號全名為孝文帝,蕭何謚為文終侯。

唐宋時期是謚法大發展的時期。謚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謚以美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武則天時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一、兩字謚號的舊例,更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謚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號為「元聖文神武皇帝」。帝後也可有尊號,後來稱作徽號。如清代同治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後,上徽號為「慈禧」。徽號也可每逢慶典累加,那拉氏的徽號最後積有「慈椿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等十六個宇。宋代皇帝謚號比唐時更加謚美,而且也開後代予大臣謚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謚號多以「文」字為榮,終宋之世,謚號為「文」者達一百四十多人,為「武」者僅二十人。

明清時期,謚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籌級人員的謚號字數固定下來。如明代皇帝謚號為17字,親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碩親王1字,大臣2字。其次,賜謚權高度集中於皇帝手中,要取決於「聖裁」。據統計,西漢到清末,歷代宗室、百官得謚者共10473人,而明代兩代就有5935人,占總數的57%左右。帝王的謚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布,臣下的謚號則由朝廷賜予。

謚號中還有一種私謚,這是有名望的學者、土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謚號。私謚始於周末,到漢代才盛行起來。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謚號外,稱呼高官司大臣、學者名流的謚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謚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一般認為,廟號始於商代,漢代承襲了這一制度。漢代對於追尊廟號一事是極為慎重的,因此不少皇帝都沒有廟號。但這一制度發展到南北朝時已不太嚴格了,從唐代開始,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更是無帝不」宗」了。

追尊的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自漢代開始,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開國皇帝之後的嗣君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但也有例外,如明代朱橡取代建文帝做了明朝皇帝,他並非開國皇帝,卻廟號明成祖;清人關後的第一任皇帝順治皇帝也非大清的開國皇帝,仍被尊為「世祖」。

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謚號之前,同謚號一道構成歿世帝王的全號。如漢武帝的全號是太宗孝武皇帝,隋文帝的全號是高祖文皇帝。習慣稱呼中,唐代以前對歿世的帝王簡稱謚號,不稱廟號;唐代以後由於尊號的出現,尊號、謚號加在一起很長,不便稱呼,所以又改稱廟號。到了明清兩代,因為每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明英宗除外),所以明清兩代的皇帝習慣上常稱他們的年號。稱年號的皇帝生前也可以稱呼,故而若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世時,稱他們為「康熙帝」、「乾隆爺」,那就不能說是錯誤的,但如稱他們為「聖祖」(康熙廟號)和「高宗」(乾隆廟號),就不對了。

我們在日常談及古代帝王時,如漢武帝、唐太宗、乾隆皇帝等,往往把這些稱謂視為同一概念,其實,其表述是不同的。稱漢武帝是稱其謚號,唐太宗稱其廟號,乾隆皇帝則是稱其年號。
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謚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多見於史書。

1)廟號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聖祖。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後,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2)謚號 謚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跡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所謂「謚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謚號有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謚,由朝廷賜與。還有稱謚,是門徒弟子或是鄉里、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謚號。帝王將相之謚在西周時即已出現。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私謚可能始於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民國以後,稱謚在一段時間內仍存在。謚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等,這是美謚;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等,這是惡謚;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懷等。一般人的謚號多用兩字,如岳飛謚曰武穆,海瑞謚曰忠介。

3)尊號 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片語成

的特殊稱號。或生前所上,或死後追加。追加者亦可視為謚號。尊號一般認為產生於唐代。實際早在秦統一中國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為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不過這時的尊號一詞的含義與唐代以後的不甚相同。尊號開始時,字數尚少,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聖大光孝皇帝」。越到後來,尊號越長,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稱號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除了廟號「高宗」二字外,其尊號竟有二十餘字之多。

4)年號 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如漢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後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十一個年號。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後用了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十四個年號。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一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對前代帝王多不稱姓名或尊號,都稱廟號、謚號或年號。一般來說,對隋以前的皇帝多稱謚號,如漢文帝、晉武帝、隋煬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兩朝的皇帝多稱年號,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在某些特定場合,也稱其全部名號,即廟號、尊號、謚號的合稱,如前述乾隆的名號。遇到這種全稱,應注意區分其廟號、尊號和謚號。另外,在古籍中,對一些王侯將相知名人也常常不稱其名,而稱其謚號。如稱岳飛作岳武穆,稱海瑞作海忠介,等等。

有關廟號、謚號、尊號和年號的工具書,有清代沈炳震編《廿一史四譜》、清陸費墀編《歷代帝王廟謚年諱謚》、清劉長華編《歷代名臣謚法匯考》及各種「中國歷史紀年表」等。

在學習中,常會遇到關於封建帝王的各種稱謂,如漢武帝、唐太宗、乾隆皇帝等。稱漢武帝是稱其謚號,唐太宗稱其廟號,乾隆皇帝則是稱其年號。
年號: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年號是從漢武帝開始有的。漢武帝極為的那年(公元前140年),稱為建元元年,第二年稱建元二年,以此類推。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稱為改元。文天祥《指南錄後序》:「是年夏五,改元景炎」,是指南宋端宗極為,改年號為景炎。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如女皇帝武則天在位十四年,前後改元達十二次。明清兩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個皇帝一個年號,故往往就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明成祖朱棣在位年號永樂,稱永樂皇帝;清愛新覺羅·弘歷在位年號乾隆,稱乾隆皇帝。
謚號: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逸周書·謚法解》:「謚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上古謚號多用一個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也有用兩個字的,如魏安 王(安 )、趙惠文王(惠文)等。後世帝王謚號多用一字,如漢武帝(武,威強睿德曰武)、隋煬帝(煬,好內遠禮曰煬);其餘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兩字,如文忠公(文忠,歐陽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廟號:封建帝王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特立名號,叫廟號。《宋史·禮志九》:「天資七廟,親廟五,祧廟二……以今十六間為寢更立一祧廟,逐室各題廟號。」《後漢書·明帝紀》:「有司奏上尊廟為世祖。」自漢代起,每個朝代的第一個皇帝一般稱太組、高祖或世祖,以後的嗣君則稱太宗、世宗等。唐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以後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根據以上,編個差不多的就可以啦!

⑹ 古代宮廷中的稱呼

古代宮廷中的稱呼如下:

1、皇帝對皇帝的稱謂:

天子(源於商朝)

皇帝(源於秦始皇)

萬歲(最早是代表喜慶,漢武帝後用到皇帝身上,到了宋朝專用)

陛下:陛本是宮殿的台階,又特指皇帝前的台階。陛的兩旁通常有近臣持刀以備不測。群臣不敢直接對著皇帝說話,而要站在陛下的侍衛負責傳遞,以表皇權尊貴。

其他別稱:皇王、皇辟、主、主上、主公、天子、君主、君王、人主、今上、足下……私底下稱皇上為:

至尊、聖人(多用於唐代)、聖上、聖皇、官家(宋代特稱)、主上、皇上、老爺(明代特稱)、老佛爺(清代特稱)等皇帝的自稱:聯、寡人、孤、孤寡、予一人、有時候也用「我」或者「吾」。

2、皇後:皇帝的正妻稱皇後,是皇帝的原配。別稱坤極、正室、正宮、中宮、嫡妻。原本夏商時期,帝生前稱後,死稱帝,有君長之意。商代以後,後稱為君王的配偶轉成。皇後一詞始於秦朝,下人稱呼為「娘娘」「天下母」「國母」。

3、妃:別稱姬、國陰、側室、別房、妾身,對皇帝的妾氏及太子、王、後的妻子稱謂。下人稱為「娘娘」。妃子的自稱:妾身、賤妾、小妾(對皇帝)、本宮(對大臣、奴才)、在正式場合用「妾某氏等」,平時則用「我」或者「吾」

4、嬪:古代皇宮里的女官,皇帝的妾。位於妃以下,貴人以上。嬪的自稱:妾身(對皇帝)、本宮(對大臣、奴才)

5、無上皇:皇帝的爺爺稱為無上皇,指太上皇的父親、皇帝的祖父,是中國古代帝制度中的最高虛位。甚少用上的稱謂。

6、太皇太後:皇帝的祖母,皇帝一般對其稱為皇祖母。自稱:本宮(對大臣、奴才)、哀家(皇帝死後自稱)

7、太上皇:皇帝的爸爸稱為太上皇,天子之父參與國政,稱太上皇帝。皇帝稱呼父皇、皇父。

8、皇太後:皇帝的母親稱皇太後,秦漢以後歷代沿稱。皇帝稱呼為母後、皇母。公主、格格、皇子稱皇太後為皇奶奶,太妃為X奶奶,臣子對其稱呼 慈禧太後曾使用老佛爺的稱呼。自稱本宮(對大臣、奴才)、哀家(皇帝死後自稱)

9、太妃已故皇帝的妃子,無上皇或太上皇遺留的妃嬪,分別尊稱為皇貴太妃、貴太妃。

10、皇太子:皇帝所指定的繼承人,一般為皇帝的嫡長子,但常有例外,由皇帝選定冊立。清代自雍正以後不立皇太子。一般稱預定繼承君位的長子為"太子"。 平時還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對皇帝或者皇後或者時可用「兒臣」,對下人可用「小王」。

11、別人對其稱呼左右之人稱為「郎君」;諸王則被稱呼為「王爺」

12、世子:帝王諸侯的正妻所生的長子,也稱太子,清代則封親王的嫡長子為世子。

13、孺子:太子妃嬪名,太子有妃、良娣、孺子,共三等,又古代貴族的妾也稱孺子。

14、太孫:皇帝的長孫稱太孫。歷代王朝往往於太子歿後冊立太孫為預定之皇位繼承人。

15、王:尊稱為王爺或殿下。王本作士,上加一橫表示在士之上。後降為臣子的最高封爵。王的自稱本座、本王、臣王(對皇帝)

16、王後:國王正妻,通常指親王、外姓王、封地的王的正妻。

17、帝:帝為天上最高統治者,後來降為人間的皇帝。

18、公主:帝王之女的稱號。始於戰國,漢制規定,皇帝之女稱公主,帝之妹稱長公主,帝姑稱大長公主,後歷代大致沿用。對皇帝,稱「吾」或者「我」。

19、附馬:皇帝的女婿稱駙馬,非實官。清代稱"額駙"。

20、帝姬:古代對皇帝女公主、姊妹、姑母等的稱呼。

21、郡主(翁主):郡主為郡公主的縮寫,唐朝為太子之女,宋代後,宗室之女也封為郡主,明清均以親王之女為郡主。漢代制度,諸王之女稱翁主,即後世的郡主。

22、縣主:郡王之女,東漢帝女皆封縣公主。隋唐以來,諸王之女,亦封縣主。明、清郡王女封縣主。

23、少君或者小君 諸侯妻子清皇族 清代宗室封爵具有民族特色,爵位稱呼多用滿語。


拓展資料

貴妃,皇帝妃嬪封號之一。南朝宋孝武帝劉駿於孝建三年始設,地位次於皇後,自隋至清多沿置。其中唐玄宗初年曾停置,旋恢復。渤海稱王之妻為貴妃,則相當於中原各朝皇後。明成化年間,明憲宗在其上另設皇貴妃,位降一等。清代沿用。

唐宋二朝時,貴妃是僅次於皇後的封號,貴妃、淑妃、德妃、賢妃並稱四夫人,爵位正一品。

明朝時,宮中皇妃的封號有很多,如順妃、寧妃、良妃等,但貴妃仍是最高級的封號。

清朝的後宮品級為: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官女子、秀女。貴妃是後宮第三等封號。

歷代貴妃中最有名者為唐玄宗的寵妃楊貴妃。

貴妃,古代皇帝妃嬪的稱號。開始是南朝宋孝武帝始置的,位比相國,與貴嬪、貴人號稱三夫人。後代多沿用其名。

⑺ 求宮廷內的稱呼

帝王是古代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有一些專用的名號與稱謂,別人不得冒充。

商:王

周王:天子

秦王:始皇帝

皇帝自稱:聯、寡人、孤、予一人等。

臣下對皇帝的稱呼:陛下,上,今上,皇上,人主,萬歲,萬歲爺,縣官,大家,天家,官家等。

對於剛剛故世的還未有謚號的皇帝,通常稱為「大行」等。
後宮稱謂

1、後、帝王的正妻。夏代帝王生時稱「後」,死後稱「帝」。後稷、後羿

等的「後」,都是君長的意思。
商代君主生前稱「王」,死後稱「帝」。在商代,「後」開始成為君主配偶

的專稱。
《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後。」
2、皇後:皇帝正妻的稱呼,始於秦朝。歷代相襲。
3、王後:國王的正妻。
4、皇孋:皇後的別稱。《後漢書。皇後紀贊》:「祁祁皇孋,言觀貞淑。」
5、元妃、元嫡:國君或諸侯元配夫人的稱號。《左傳》隱公元年:「惠公元

妃孟子,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隱公。」
6、元後、元配:帝王的正妻,元配皇後。《明史。後妃傳二》:「穆宗即位

,禮臣議:『孝潔皇後,大行皇帝元配,宜合葬袝廟。」
7、女主:女子為君者,多指臨朝執政的太後。《史記。呂太後本紀》:「太

後女主,欲王呂氏。」
8、君婦:君主正妻的稱呼。
9、梓童:皇帝對皇後的稱呼。
10、慈壺、慈闈:對帝王母親或皇後的敬稱。宋范成大《丙午東宮壽》詩:

「晨昏兩慈壺,詩禮一賢王。」
11、中宮:皇後的住處,代稱皇後。
12、國陰:後妃的別稱。古代稱男為陽,女為陰,所以帝王的後妃稱國陰。
13、御妻:帝王之妻,也叫「御女」、「女御」,位在世婦之下。《禮記。

昏義》:「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

聽天下之內治。」
14、天下母、天地母:都是對皇後的敬稱。《漢書。元後傳贊》:「及王莽

之興,由孝元後,歷漢四世,為天下母。」
15、娘娘:皇後或宮妃的稱呼。

16、坤極:皇後的別稱。《後漢書。梁皇後紀》:「梁小貴人宜配天祚,正位坤

極。」
17、妃:對皇帝的妾及太子、王、侯的妻子的稱呼。
18、妃子:皇帝的妾,地位次於皇後,在諸妾中地位較高。
19、妃嬪:帝王妾侍的統稱。唐杜牧《阿房宮賦》:「妃嬪媵嬙,王子皇孫

,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歷代帝王妃嬪眾多。《禮記。昏義》:「古者,天子

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秦始

皇滅六國,盡收其宮女充實內廷;漢武帝妃嬪有昭儀、婕妤等四級;晉武帝有宮

女近萬人;康熙有妃嬪五十一人。
20、嬪、九嬪:皇宮中的女官名,也是帝王的妃子。嬪,也稱嬪婦。《周禮

。天官。內宰》:「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九御亦即九嬪。據說,宮中

女官九人一御,九御八十一人。歷代多用其制,但名稱不一。唐代以昭儀、昭容

、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新唐書。後妃傳》)


21、妃嬙、嬪御、嬪嬙:宮中的女官,天子、諸侯的姬妾。妃嬙地位高於嬪

御。
22、貴人:宮中女官,妃嬪的稱號。東漢光武帝始置,其地位僅次於皇後。

此後,歷代沿用其名,但地位的尊卑並不相同。例如,清代貴人位在皇貴妃、貴

妃、妃、嬪之下。
23、貴妃:妃嬪的稱號,在皇帝姬妾中地位最高,僅次於皇後。南朝宋武帝

時始置,與貴嬪、貴人號稱三夫人,位比相國。隋以後歷代均沿置。
24、貴嬪:宮中女官名,也是皇帝的妃子。魏明帝時地位僅次於皇後。以後

,歷代多沿用,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25、德妃、賢妃:宮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嬪的稱號。唐時為正一品。
26、淑妃:宮中女官名,三國魏明帝始置。當時地位較高,僅次於貴嬪和夫

人。以後歷代多設置。
27、太妃:已故皇帝的遺妃。清制,皇帝的祖父或父親遺留的妃嬪,分別稱

皇貴太妃、貴太妃。
28、椒房:又稱「椒室」。漢代皇後所居宮殿,用花椒一類的香料和泥塗抹

牆壁,取其溫、香、多子之義,以表示吉利。後來就以椒房代稱皇後。應劭《漢

官儀》:「皇後稱椒房……」
29、淑媛:宮中女官名,三國魏文帝時始置。位在淑妃後。
30、惠妃、麗妃、華妃:宮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嬪的稱號。唐玄宗開元時

置。《舊唐書。後妃傳。序》:開元中,「乃於皇後之下立惠妃、麗妃、華妃等

三位,以代夫人,為正一品。」
31、少妃:先秦諸侯之妾的稱呼。
32、儲妃:太子妃。
33、東妃:太子妃。
34、美人:宮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嬪的稱號。西漢始置。據傳,漢宮妃嬪

有十四等,美人位居第五等。以後一直到明代,宮廷中皆有美人名號。
35、良娣:太子妃妾的稱號,始於西漢。此後,魏晉至隋唐後宮皆沿置。

36、女君:君主的妃妾尊稱嫡妻為女君。
37、內寵、內嬖、嬖人:帝王寵幸的姬妾。《左傳》僖公十七年:「齊侯好

內,多內寵,內嬖如夫人者六人。」
38、正嫡、正室:嫡妻、正妻的別稱。
39、側室、別室、別房:妾的別稱。
40、繼室:諸侯次妃的別稱。
41、大娘、小娘:皇後與妃妾的別稱。清梁章鉅《稱謂錄》:「天子妻古稱

大娘。」
42、細君:原為古代諸侯之妻的稱呼,後來轉化為妻子的通稱。

43、夫人:周代諸侯的嫡妻。《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

夫人。」後來,諸侯之母也可稱夫人。漢代皇帝的妾皆稱夫人。魏晉以後,或稱

夫人,或另立名號。
44、寡小君:古代國君夫人對諸侯自稱的謙詞。《禮記。曲禮》下:「夫人

自稱於天子,曰老婦;自稱於諸侯,曰寡小君。」後來臣民對別國也謙稱本國國

君的夫人為寡小君。
45、內官:先秦時諸侯妻妾、宮廷女官的稱號。後代多有沿用。
46、內主:先秦時諸侯夫人的稱呼。後代有時也指皇後。《晉武帝立皇後大

赦詔》:「以儀刑萬邦者,必須內主。」
47、少君、小君:先秦時稱諸侯的妻子為少君或小君。
48、姬:古代帝王的妃妾。《漢書。外戚傳》:「高祖薄姬,文帝母也。」
49、娣娰:古代帝王諸妾的合稱。年長者為娰,年幼者為娣。後世娣娰也指

妯娌。
50、媵:陪嫁的妾。古代諸侯的女兒出嫁時常以妹妹或侄女從嫁為侍妾,稱

為媵。
51、媵御、媵妾:隨嫁的侍妾。又稱媵侍、媵婢。
52、妾、侍妾:妾的本意為女奴。帝王後妃之下的侍女通稱為妾或侍妾。
53、長妾、貴妾:古代諸侯有子的妾。
54、賤妾、副妾:諸侯地位低下的妾 。
55、小星:古時侍妾的別稱。

56、昭儀: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漢元帝時始置。漢朝妃嬪在皇後

之下有十四等,昭儀是第一等。「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後世雖然亦多沿用

此名號,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57、昭容: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漢武帝時始置。魏晉至隋唐多被

沿用。杜甫《紫宸殿退朝口號》:「戶外昭容紫袖垂,雙瞻御座引朝儀。」
58、昭華: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明帝始置。後世亦有置此名號

者。
59、修儀: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明帝始置。後世雖然亦多沿用

此名號,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60、修容: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文帝始置。後世雖然亦多沿用

此名號,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61、婕妤:又作婕伃。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漢武帝始置。當時有

趙婕妤、尹婕妤等。婕妤在漢朝妃嬪十四等中列第二等。後世(明代以前)雖然

亦多沿用此名號,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62、娙娥:漢宮女官名,亦是妃嬪的稱號。漢武帝始置。在漢宮妃嬪十四等

中位列第三。後世沿用此稱號者不多。
63、容華:漢宮女官名,亦是妃嬪的稱號。漢武帝始置。在漢宮妃嬪十四等

中位列第四。後世亦有沿用此稱號者,但地位不高。
64、充依:漢宮女官名,亦是妃嬪的稱號。漢武帝始置。在漢宮妃嬪十四等

中位列第七。後世亦多沿用此稱號,但名稱略有不同。南朝宋稱「充衣」,隋代

稱「充儀」。
皇後為何稱「梓童」?
封建社會中最高統治者皇帝的正妻皇後,統攝六宮,母儀天下,地位相當顯赫,但是皇後有一個奇怪的稱號,常常被皇帝稱為或自稱為「梓童」。
「梓童」之名是何意?對此人們頗費猜詳。
據有的專家考證,「梓童」原作「子童」最早見於《全相平話五種》:「妲己乃問天子曰:『大王前者行文字天下人進寶,近日進得何寶?將來與子童隨喜看之。』」(《武王伐紂平話》)
「呂後:『子童領旨,九月二十一日未央宮下,斬訖韓信也』。」(《前漢書平話》)
「高祖聖旨言:『..寡人去游雲夢,交子童權為皇帝,把三人賺人宮
中,害其性命』。」(《三國志平話》)
在明代小說中,「子童」逐漸被「梓童」所替代,用於對皇後的稱呼。例如《西遊記》中「那國王急睜眼睛,見皇後的頭光,他連忙爬來道:『梓童,你如何這等。』」)《西遊記》八十四回)
最早出現「子童」名稱的《全相平話五種》,其著作的年代當在南宋之中或元至元之初。此時正是通俗文學大發展之際,隨著通俗文學的發展,一大批新語匯產生,「子童」當是其中之一。
「子童」這個詞彙實際上有根源,它應該是由「小童」衍化而來。
「小童」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正配夫人的自稱。《論語·季氏》中說:「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
皇帝
封建時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在我國,皇帝的稱號始於建立秦王朝的贏政。皇帝在封建社會里至高無上,被稱為「至尊」、「國家」、「聖上」、「上」等。他們視國家為自己的私產,提倡忠君,宣稱忠於他們就是忠於國家。中國古代常以「龍」與「日」作為帝王的象徵。與皇帝有關的事物,多以「御」稱之,如:御用;御旨;御覽;御駕等。《史記.秦始皇本紀》:「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朕為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唐杜甫《北征》詩:「至尊尚蒙塵,幾日休練卒。」《宋史.司馬光傳》:「先帝親郊,不受尊號。末年有獻議者,謂國家(指皇帝)與契丹往來通信,彼有尊號我獨無,於是復以非時奉冊。」參閱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

皇後
亦稱「中宮」。皇帝的正妻。先秦只稱「後」,秦以後天子稱皇帝,其嫡配方稱皇後。《國語.周語中》:「王德狄人,將以其女為後。」《漢書.外戚傳上》:「漢興,因秦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後,祖母稱太皇太後,適稱皇後,妾皆稱夫人。」顏師古註:「適讀曰嫡。後亦君也。天曰皇天,地曰後土,故天子之妃,以後為稱,取象二儀。」《三國志.吳志.吳主權步夫人傳》:「權為王及帝,意欲以為後,而群臣議在徐氏,權依違者十餘年,然宮內皆稱皇後,親戚上疏皆稱中宮。」

皇子
皇帝的兒子。年稍長,一般均封王侯,統稱諸王。在宮廷里常是子以母貴;如能繼帝位,則又母以子貴。清代皇子又稱「阿哥」。《史記.孝武帝本紀》:「孝武皇帝者,孝景中子也。母曰王太後。孝景四年,以皇子為膠東王。」《北史.魏紀》:「武泰元年春正月乙丑,生皇女,秘言皇子。」《清稗類鈔.宮闈.皇子皇女之起居》:「皇子生,無論嫡庶,甫墮地,即有保母持付乳媼手。一皇子乳媼四十人,保母、乳母各八,此外又有針線上人,漿洗上人,燈火上人,鍋灶上人。既斷乳,即去乳母,增諳達,凡飲食言語行步禮節皆教之。六歲,備小冠小袍褂小靴,令隨眾站班當差,教之上學,即上書房也。黎明即起,亦衣冠入乾清門,雜諸王之列,立御前。門限不得跨,內侍舉而置之門內。唯與生母相見有定時,見亦不能多言。十二歲,有滿文諳達教滿語。十四歲,教弓矢騎射。至十或十八而婚。」

長公主
簡稱「長主」。皇帝姐姐的稱號。《漢書.外戚傳.孝文竇皇後》:「代王獨幸竇姬,生女嫖。孝惠七年,生景帝......文帝立數月,公卿請立太子,而竇姬男最長,立為太子。竇姬為皇後,女為館陶長公主。」顏師古註:「年最長,故謂長公主。」又《孝昭上官皇後》:「昭帝始立,年八歲,帝長姊鄂邑蓋長公主居禁中,共養帝。蓋主私近子客河間丁外人。上與大將軍聞之,不絕主歡,有詔外人侍長主。」《宋史.後妃傳上.太祖母昭憲杜太後》:「[太後]治家嚴毅有禮法。生邕王光濟、太祖、太宗、秦王廷美、夔王光贊、燕國陳國二長公主。

貴人
宮廷女官名。東漢光武帝置,位次皇後,金印紫綬。歷代沿用其名,而尊卑不一。《後漢書.皇後傳》:「及光武中興,斬雕為朴,六宮稱號,唯皇後、貴人。貴人金印紫綬,奉不過粟數十斛。」又「光武郭皇後諱聖通,真定槁人也......更始二年春,光武擊郎,至真定,因納後,有寵。及即位,以為貴人。」《清史稿.後妃傳.孝欽顯皇後》:「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安徽徽寧池廣太道惠徵女。咸豐元年,後被選入宮,號懿貴人。四年,封懿嬪。六年三月庚辰,穆宗生,進懿妃。」按,孝欽即慈禧。

修儀
亦寫作「修儀」。宮中女官名。起於三國魏。位處修容之下,比關內侯。前蜀花蕊夫人《宮詞》之十五:「修儀承寵住龍池,掃地焚香日午時。等候大家來院里,數看鸚鵡念宮詞。」大家,指皇帝。《文獻通考.帝系四》:「魏因漢法,母後之號皆如舊制,自夫人以下,世有增損......文帝增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明帝增淑妃、昭華、修儀。」宋高承《事物紀原.嬪御命婦.修儀》:「魏明帝所置修儀,隋煬帝以為九嬪。」

閼氏
漢代匈奴稱其君主的妻妾為閼氏。《史記.陳丞相世家》:「其明年,以護軍中尉從征反者韓王信於代。卒至平城,為匈奴圍,七日不得食。高帝明陳平奇計,使單於閼氏,圍以得開。高帝既出,其計秘,世莫得聞。」裴駰集解:「蘇林曰:『閼氏音焉支,如漢皇後。』桓譚《新論》:......彼陳平必言漢有好麗美女,為道其容貌天下無有,今困急,已馳使歸迎取,欲進與單於,單於見此人必大好愛之,愛之則閼氏日以遠疏,不如及其未到,令漢得脫去,去,亦不持女來矣。閼氏婦女,有妒媔之性,必憎惡而事去之。」《漢書.匈奴傳下》:「王昭君號寧胡閼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師,為右日逐王。」《後漢書.南匈奴傳》:「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於閼氏焉。」

單於
漢代匈奴人稱其君長為單於。《史記.匈奴列傳》:「[孝文四年]單於遺漢書曰:『天所立匈奴單於敬問皇帝無恙。」《漢書.匈奴傳》:「單於姓攣鞮氏,其國稱之曰『撐犁孤塗單於』。匈奴謂天為『撐犁』,謂子為『孤塗』,單於者,廣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單於然也。」唐盧綸《和張僕射塞下曲》之三:「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太後
1、帝王母親的尊稱。《史記.呂太後本紀》:「使者三反,趙相建平侯周昌謂使者曰:『高帝屬臣趙王,趙王年少。竊聞太後怨戚夫人,欲召趙王並誅之,臣不敢遣王。』」《新唐書.後妃傳上.高宗則天順聖皇後武氏》:「帝崩,中宗即位,天後稱皇太後,遺詔宮國大務聽參決。」明沈德符《野獲編.宮闈.聖母並尊》:「唐宋人主妃為嬪所出者,御極以後,尊後為太後,而進所生母為皇太妃。雖恩禮無異,而嫡庶尚分也。至後唐庄宗,以嫡母為太妃,而以生母為太後,冠履倒置......我朝列帝非後出者,比臨御時,多不並尊。唯景帝初登極,尊皇太後孫氏為上聖皇太後,生母賢妃吳氏為皇太後。」按,清代凡皇帝生母均為皇太後。
2、列國諸侯或諸王的母親的尊稱。《戰國策.趙策四》:「趙太後新用事,秦急攻之。」按:趙太後為趙孝成王之母。《史記.外戚世家》:「高祖崩,諸御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太後怒,皆幽之,不得出宮。而薄姬以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為代王太後......代王立十七年,高後崩。大臣議立後,疾外家呂氏強,皆稱薄氏仁善,故迎代王,立為孝文皇帝,而太後改號曰皇太後。」

婕妤
亦寫作「倢伃」。宮中女官名。漢代婕妤往往晉封皇後。《漢書.外戚傳序》:「至武帝制倢伃、傛華、充依,各有爵位......倢伃視上卿,比列侯。」顏師古註:「倢,言接幸於上也。伃,美稱也。」又《外戚傳上.孝宣許皇後》:「時許廣漢有女平君,年十四五......廣漢重令為介,遂與曾孫,一歲生元帝。數月,曾孫立為帝,平君為倢伃。是時,霍將軍有小女,與皇太後有親。公卿議更立皇後,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指,白立許倢伃為皇後。」前蜀花蕊夫人《宮詞》之三二:「婕妤生長帝王家,常近龍顏受逐翠華。楊柳岸長春日暮,傍池行困倚桃花。」

福晉
滿語。清朝親王、世子、郡王之妻稱福晉。有正、側之分。《清史稿.後妃傳序》:「太祖初起,草創闊略,宮闈未有位號,但循國俗稱『福晉』。福晉蓋『可敦』之轉音,史述後妃,後人緣飾名之,非當時本稱也。」又《後妃傳.高宗孝賢純皇後》:「高宗為皇子,雍正五年,世宗冊後為嫡福晉。」又「皇後,烏喇那拉氏,佐領那布爾女,後事高宗潛邸,為側室福晉。」《清會典.宗人府》:「凡福晉夫人之號,各視其夫之爵以為差。親王正室封親王福晉,世子正室封世子福晉,郡王正室封郡王福晉。親王封側福晉四人,世子、郡王封側福晉三人。」

格格
1、滿語,「小姐」之義。清代皇族女兒的稱呼。《清會典.宗人府》:「格格之等五,不入五等曰宗女。」《清稗類鈔.稱謂.皇室皇族之女稱謂》:「親王之女稱郡主,郡王及貝子、貝勒、輔國公之女稱縣主。然除公主外,雖有郡主、縣主資格,如未奉有正式封號者,皆統稱格格。大抵稱格格者,以次女以下之處子為多。若其長女,未得正式之封號者亦罕。」
2、清代親王的妾,位次於側福晉。《清史稿.後妃傳.孝聖憲皇後》:「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四品典儀凌柱女。後年十三,事世宗潛邸,號格格。」又《純愨皇貴妃》:「純愨皇貴妃,耿氏。事世宗潛邸,為格格。」

宮眷
宮廷中妃嬪、宮女的統稱。明劉若愚《酌中志.大內規制紀略》:「內有噦鸞宮、喈鳳宮,凡先朝有名封之妃嬪、無名封之宮眷養老處也。各有應答養膳銀,吃用至病終之後,該號殿看門官稟知司禮監,監官典簿題知,奉旨著照某封某氏例發送。」又《飲食好尚紀略》:「七月初七日夕節,宮眷穿鵲橋補子,宮中設乞巧山子。」《清稗類鈔.宮闈.宣宗殺宮眷》:「道光中,某夜,宣宗在乾清宮,盛怒,厲聲呵斥,立召值班侍衛王某入宮門,授以寶刀,令一宮監帶至某宮第幾室,於床上取一宮眷首覆命,不知其為何事也。」

昭容
宮廷女官名。《陳書.後妃傳序》:「世祖天嘉初,詔立後宮員數,始置貴妃、貴嬪、貴姬三人,以擬古之三夫人。又置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修華、修儀、修容九人,以擬古之九嬪。」《舊唐書.後妃傳上.中宗上官昭容》:「中宗上官昭容名婉兒,西台侍郎儀之孫也。父庭芝,與儀同被誅,婉兒時在襁褓,隨母配入掖庭。及長,有文詞,明習吏事。則天時,婉兒忤旨當誅,則天惜其才不殺,但黥其面而已。自聖歷以後,百司表奏,多令參決。中宗即位,又令專掌制命,深被信任。尋拜為昭容,封其母鄭氏為沛國夫人。」《宋史.後妃傳上.苗貴妃》:「妃以容德入侍,生唐王昕、福康公主。封仁壽郡君,拜才人、昭容、德妃。」

良娣
太子妾中的品級較高者,地位僅次於太子妃。《漢書.外戚傳上.衛太子史良娣》:「衛太子史良娣,宣帝祖母也......史良娣家本魯國......以元鼎四年入為良娣,生男進,號史皇孫。」又《元後傳》:「會皇太子所愛幸司馬良娣病,且死謂太子曰:『妾死非天命,乃諸娣妾良人更祝詛殺我。』太子憐之,且以為然。及司馬良娣死,太子悲恚發病,忽忽不樂,因以過怒諸娣妾。」《舊唐書.後妃傳下.肅宗張皇後》:「天寶中,選入太子宮為良娣......祿山之亂,玄宗幸蜀,太子與良娣俱從......肅宗即位,冊為淑妃。」清吳偉業《永和宮詞》:「比來歡笑同良娣,奉使龍樓佩賈蘭。」

額駙
清朝公主的丈夫稱額駙。《清史稿.職官志四》:「公主額駙,位在侯、伯上。尚固倫公主曰固倫額駙,秩視固山貝子;尚和碩公主曰和碩額駙,秩視超品公。」又《禮志八》:「額駙及其父母見公主俱屈膝叩安,有齎賜必叩首......逮道光二十一年,宣宗以為非禮所宜,稍更儀注,額駙見公主植立申敬,公主立答之,舅、姑見公主正立致敬,公主亦如之。」

可敦
我國古代鮮卑、蠕蠕、突厥、回紇、蒙古等族最高統治者可汗的正妻。亦寫作「可賀敦」、「可孫」、「恪尊」、「合屯」、「合敦」。《新唐書.突厥傳上》:「突厥阿史那氏,蓋古匈奴北部也。居金山之陽,臣於蠕蠕,種裔繁衍。至吐門,遂強大,更號可汗,猶單於也,妻曰可敦。」《魏書.蠕蠕傳》:「大會國人,號地萬(人名)為聖女,納為可賀敦。」

親王
皇族中封王者稱親王。親王之名始於南北朝後期。鄭樵《通志.職官略》:「北齊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煬帝唯留王公侯三等,余並廢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為親王。」至唐「定製皇兄弟皇子為王,皆封國之親王。」

天子
對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權,自稱其權力出於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稱天子。他們還宣揚自己生下來就有許多瑞徵,還有所謂「天子氣」。人們還把他們比作龍,稱為「真龍天子」。《詩.大雅.常武》:「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史記.高祖本紀》:「高衣,沛豐邑中陽時春,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晉書.天文志中》:「天子氣,內赤外黃,四方;所發之處當有王者,若天子俗有游外處,其地亦先發此氣。」《宋史.後妃傳.上太祖母昭憲杜太後》:「太祖拜太後於堂上,眾,皆賀。太後愀然不樂,左右進曰:『臣聞母以子貴,今子為天子,胡為不樂?』太後曰:『吾聞為君難,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則此位可尊;苟或失馭,求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憂也。』」《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凈鞭響了三下,內官一隊隊捧出金爐,焚了龍涎香,宮女們持了宮扇,簇擁著天子升了寶座,一個個嵩呼舞蹈。」

公主
帝王、諸侯的女兒的尊稱。周朝稱王姬,戰國始稱公主。漢代稱皇帝的女兒為公主,後世沿之。《史記.呂太後本紀》:「齊內史士說王(齊王)曰:『太後獨有孝惠與魯元公主。今王有七十餘城,而公主乃食數城。王誠以一郡上太後,為公主湯沐邑,太後必喜,王必無憂。』」裴駰集解引如淳曰:「《公羊傳》曰『天子嫁女於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故謂之公主。」《宋書.前廢帝紀》:「山陰公主淫恣過度,謂帝曰:『妾與陛下,雖男女有殊,俱托體先帝。陛下六宮萬數,而妾唯駙馬一人。事不均平,一何至此!』帝乃為主置面首左右三十人。」《舊唐書.後妃傳上.中宗韋庶人 》:「後主優寵親屬......又欲寵樹安樂公主,乃制公主開府,置官屬......安樂恃寵驕恣,賣官鬻獄,勢傾朝廷,常自草制敕,掩其文而請帝書焉,帝笑而從之,竟不省視。又請自立為皇太女,帝雖不從,亦不如譴。所署府僚,綿猥濫非才。又廣營第宅,侈糜過甚。長寧及諸公主迭相仿效,天下咸嗟怨之。」《清稗類鈔.宮闈.皇子皇女之起居》:「皇女於其母,較皇子尤疏,自墮地至下嫁,僅與母數十面。其下嫁也,賜府第,不與舅姑同居,舅姑且以見帝禮謁其媳。駙馬居府中外舍,公主不宣召,不得共枕在保母,即管家婆是也,否則必多方阻之,責以無恥。雖入宮見母,亦不敢訴,即言不聽。故國朝公主無生子者,有亦駙馬側室所出。若公主先駙馬死,則駙馬當出府,房屋器用悉入官。」又《稱謂.皇室皇族之女稱謂》:「本朝公主有二稱,皇後所生固倫公主,妃嬪所生曰和碩公主。」

美人
宮廷女官名。自漢代至明朝,宮中均的美人名號。《漢書.外戚傳序》:「漢興,因秦之稱號......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號焉......美人視二千石,比少上造。」顏師古註:「二千石,月得百二十斛,一歲凡得一千四百四十石耳。少上造,第十五爵。」《舊唐書.職官志三》:「美人四人,正三品,《周官》二十七世婦之位也。掌率女官,修祭祀賓客之事。」《宋史.後妃傳上.沈貴妃》:「沈貴妃......大中祥符妝,以將相家子被選。初為才人,歷美人、婕妤、充媛,至德妃。」

女秀才
明代宮廷女官名。從知書識字的宮女中選拔。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宮闈.女秀才》:「凡諸宮女曾受內臣教習,讀書通文理者,先為女秀才,遞升女史,升宮官,以至六局掌印,則為清華內職,比外廷通顯矣。但止六品衙門。」又「永樂二年,左都御史陳瑛誣駙馬梅殷與女秀才劉氏為邪謀,則女秀才之名久矣。嘉靖初年行皇後親蠶禮,內賜酒飯,以夫人秀才為第一等,而供事命女輩反次之。」

諸侯
古代中央政權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稱。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漢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諸侯名義上需服從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貢、述職、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漢時諸侯國由皇帝派相或長吏治理,王、侯僅食賦稅。

⑻ 古代宮廷稱呼

古代皇宮里皇後是所有皇子公主的嫡母,如果皇子即位須封嫡母為太後,還有自己的生母,那麼生母不是皇後則稱母妃,稱皇後為母後,異母(非皇後)則稱庶母,
對自己的哥哥則稱皇兄,姐姐稱皇姐,弟弟為皇弟(有的也稱御弟),妹妹則為皇妹(有時也稱御妹)

⑼ 想寫小說,想知道在古代的趙國和秦國,對於官府的女眷怎麼稱呼是什麼什麼夫人嗎還有朝廷為官的官位

祖父:大父
祖母:大母
外祖父:外翁 外大父
外祖母:外婆 外大母
卿大夫子:公士
家臣:私人
岳父:外舅
岳母:外姑
公公:阿舅 君舅 先舅(已亡)
婆婆:阿姑 君姑 慈姑(茨菰~囧 好吧 我想歪了!)先姑(已去世的)
大哥:大兄 長兄 伯兄
長嫂:丘嫂
大姐:伯姊
男主人:主父
女主人:主母
正妻:主婦
年輕美貌的人:幼艾
太後:老婦(自稱)
嫡長子:當室
嫡長子以外的兒子:餘子
兒子:阿子
生母:因母 阿母 阿媼
臣子在君王面前稱已故母親:先妾
父親:阿父 阿翁(也可稱祖父 錯亂了~) 先君子(已亡)
侄子:猶子
侄女:猶女
女子稱丈夫:良人 君子
女子稱丈夫之嫂:姒婦
女子稱弟媳:姒娣
庶子稱父親的正妻:君母
姐姐:阿姊
姐夫:姊丈 姊夫
妹妹:阿妹
叔父之妻:叔母 季母
丈夫之妹:叔妹
丈夫的叔父:叔祖 叔翁
祖父之妾:季祖母
對外稱自己的小妾:妾婦
宗主:宗子
宗子婦:宗婦
庶子稱嫡子年幼者:宗弟
父親的姐姐:姑姊
父親的妹妹:姑妹
外夾私貨三枚:近侍宦官:內官 中貴人 老公
春秋時楚國縣大夫自稱:縣公
不知這個有沒有用

還有這個貼吧,也是關於稱謂的
http://tieba..com/p/1208594077

⑽ 古書籍中常見到「員外」和「員外郎」,是什麼意思

熟悉明清小說的讀者,都會對「員外」這個詞不陌生。

《水滸傳》中,盧俊義的本來身份是名員外,魯智深拳打鎮關西時救下的金翠蓮,最後嫁給的也是員外。

《西遊記》中,師徒四人快要達到西天時,遇到善人寇洪,發誓要齋僧萬人,他的身份也是員外。

在明清小說中,「員外」這個詞很常見,他們通常給人的感覺是家境比較富裕,在當地有一定影響力的有錢人。其實,不僅小說中,在我國古代,「員外」這個稱呼也非常普遍。「員外」這一稱呼是怎麼來的?具體又是什麼職務呢?還有,怎樣才能當上員外呢?


明清的時候,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甚至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那麼,民間的有錢人,相對於其他朝代也增多。這些商人,擁有了財富之後,迫切想要提升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於是就通過花錢買官來實現。

隨著民間買官人數的增多,民間的「員外」也就多了起來。但是,一樣東西一旦沒有了稀缺性,它的地位也就隨之下降。這也就是為什麼明清時期的員外越來越多,但是其政治屬性越來越弱的原因。

閱讀全文

與小說中古代朝廷稱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蘿莉軍官的小說排行榜 瀏覽:724
蜜愛甜心偏執總裁獨寵小說 瀏覽:880
都市奇妖談之小說 瀏覽:905
三笠穿越小說 瀏覽:83
忽然之戀小說免費下載 瀏覽:575
絕世戰帝小說txt下載 瀏覽:423
現代校園搞笑題材小說 瀏覽:963
主角專一的網游類小說 瀏覽:443
男主養蘿莉的玄幻小說 瀏覽:167
狐小賴的小說閱讀 瀏覽:635
古代小說男主叫顧澤 瀏覽:498
抗日大秧歌之禮包系統小說 瀏覽:860
重生校園之最強腹黑商女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瀏覽:197
女主是妖怪的都市小說 瀏覽:615
梁曉聲父親有聲小說 瀏覽:89
山海經之赤影傳說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瀏覽:360
17k小說網忘川彼岸花 瀏覽:593
奪女主氣運的小說 瀏覽:982
有聲小說無悔的童年 瀏覽:753
穿越小說大陸背景介紹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