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穿越重生 > 曲洋和劉正風同人小說

曲洋和劉正風同人小說

發布時間:2022-10-10 17:44:24

1. 《笑傲江湖》劉正風和曲洋聯手打不過的費彬,為何被莫大一招秒

我認為《笑傲江湖》中出現“劉正風和曲洋聯手打不過費彬,莫大卻能一招秒殺費彬”的情節有兩個原因,第一、當時劉正風和曲洋由於身負重傷才打不過費彬,而莫大是屬於偷襲才秒了費彬;第二、金庸先生的情節設定有問題。

綜上所述,我認為這個情節要麼就是金庸先生設定失誤,要麼就是當時費彬本就耗損了大量體力,而且莫大先生的偷襲比較成功。

2. 高山流水琴聲……

文藝作品裡要是想表現人物氣質不凡、品位高雅,或者兩個人物之間心意相通,古琴就是一個特別好用的道具。金庸先生就把這招用得出神入化。在《笑傲江湖》里有一個關鍵情節,名門正派的劉正風跟邪教的曲洋有一段超越世俗善惡的友誼。金庸就安排他們倆以琴相交,用琴簫合奏《笑傲江湖》曲來表現他們的友誼。

古琴的意象反復出現在《笑傲江湖》這部小說里。甚至可以說,《笑傲江湖》的成功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金庸把古琴這個符號用得太好了。古琴可以快速調取出本來就寫在中國人心中一系列的意義,比如「知音」「琴瑟合鳴」。對於中國人來說,古琴早已經不是一個樂器那麼簡單,它是中國文化基因組中的一個基因。同時,古琴也成了最能代表中國的聲音。上個世紀,美國的一艘太空船「旅行者號」曾經帶著一張唱片從地球起飛,向整個宇宙播放人類的聲音,尋覓外太空的「知音」。其中代表中國的就是古琴曲《流水》。

作者高羅佩寫這本《琴道》,就是想把古琴獨特的文化意義說清楚。高羅佩是一個荷蘭漢學家,他的本職工作是外交官,曾經擔任過荷蘭駐馬來西亞、駐日本大使。這是很高的職位。高羅佩的外交生涯也很成功,但是他並不滿足於工作上的成功。這個人超級博學,通曉15種語言。他從小迷戀中國文化,還寫過一部偵探小說叫《大唐狄公案》,狄仁傑這個大 IP 就是他打造的。不過,在他看來,外交官是工作,寫小說是愛好,漢學才是他的終身事業。他的漢學研究角度都很特別,他對琴棋書畫都有研究,還寫過一本專門講硯台的書。

我們今天要說的這本《琴道》講的是古琴。高羅佩正是從古琴開始,進入到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世界。他在中國四處訪師學琴,有一次拜訪名家關仲航,他請大師彈琴曲一定要彈兩遍。為什麼呢?原來高羅佩是在暗中用節拍器測試節奏呢。他就是這樣用心學琴,對古琴的了解,讓很多中國的古琴大師都無比佩服。聽完這本書,你就會覺得這么說一點都不過分。高羅佩收集考證了無數有關古琴的資料,從中提煉出了古琴的思想體系。他把這個體系叫作「琴道」。

本期的解讀中,我為你總結了琴道的一個關鍵詞,就是「雅」。我會圍繞「雅」分兩部分來講這本書。第一部分是古琴這個符號的初始意義,這個意義決定了它跟「雅」之間的聯系。第二部分,我們說說古琴怎麼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成為雅文化的代表。我們甚至可以說,是古琴定義了中國文化中的「雅」。

第一部分

好,想說明古琴作為一個文化符號的意義,我們得先了解一下古琴這個樂器的特點。

我們都聽過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這個故事裡有兩個人物,伯牙擅長彈琴,子期是他的知音,能聽懂他的琴聲要表達什麼。這就是知音的字面意思。後來子期病逝,伯牙傷心欲絕,一狠心把琴摔了。摔琴這個極端的行為,把知音的內涵引申到了知心。子期不在對誰彈?我們平時用「知音」這個詞的時候,用的也都「知心」是這層引申意。

這個故事在先秦的時候就有了。說明在那個時候中國人就認為,琴音是可以表達心意的。這就是古琴的第一個初始意義。古琴能有這樣的能力,當然是因為它是一個優秀的獨奏樂器。上古的時候,古琴本來跟編鍾、陶塤等上古樂器一樣,是宮廷祭祀中的合奏樂器。古琴有很多優點,讓它從眾多上古樂器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獨奏樂器。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的音樂表現力特別好。表現力強有一個條件,就是音域要廣,這樣在樂曲選擇上就不會受太大限制。即便是跟西方主流的獨奏弦樂器相比,古琴在這一點上也毫不遜色。古琴有7根弦,在弦樂器里算是很多了。我們常見的表現力強的弦樂器還有吉他和小提琴,吉他是6根弦,而小提琴只有4根弦。對於弦樂器來說,每多一根弦,就意味著樂器的音域會擴大。所以小提琴還得有其他兄弟來幫忙,像大提琴、中提琴,幫它完成更低音域的曲子。另外,表現力強還要求樂器能夠有更多豐富的表現效果。古琴的琴弦很長,所以彈一個音,它在音高上就可以有很多變化。你可以想像一下搖滾樂吉他手炫技的畫面,他們會用左手在琴頸上從頭滑倒尾,讓一個音跨越幾個八度。古琴琴弦能夠發音的有效長度是110厘米左右,比吉他還多了40厘米左右。

不過,琴音可以表達心意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高羅佩說,古琴跟其他99%的樂器都不一樣。它不僅跟西方樂器不同,跟二胡、琵琶之類的中國民樂也完全不同。大部分樂器在演奏的時候旋律性都很強。說得形象一點就是,能跟著哼出曲調來。所以,一般人欣賞的時候不會有什麼障礙。而欣賞古琴就難在這里,它的美不體現在旋律,而是體現在單音的表現力上。

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你只是哼唱古琴曲的旋律,會覺得不好聽。因為古琴音樂美在一個音的起承轉合、抑揚頓挫。這有點像戲曲里的唱腔,一個音可以咿咿呀呀有好多變化、拖好長時間。在琴曲中,每一個音都是一個獨立的單元,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意思,傳遞彈奏者的情緒和意境。所以作者說,古琴的本質,就是用音響來寫意。

古琴單音的表現力靠的是復雜的指法。作者在書里列舉了最基本的指法,就有54個之多。如果你想學彈古琴,基本上前幾年的時間你都得學習指法。右手食指怎麼撥動琴弦,左手又怎麼能配合右手製造出不同的效果。

因為指法復雜,古琴還有一套專門的記譜法,叫減字譜。這個記譜法記錄的不是音高,而是指法。吉他也有類似的記譜法,不過比古琴要簡單多了。而且吉他譜可以換成五線譜,也不影響演奏,但是古琴譜就不行。因為光記錄音高,你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彈。有了減字譜,古琴曲就可以流傳下來。但是流傳下來的琴譜,因為只記錄指法,而沒有節奏等等其他的標記,就給後來的琴人留了挺大的創作空間。推薦你聽一下《酒狂》這首琴曲的不同版本。節奏快的、節奏慢的,琴人用不同的方式來演奏。你會覺得根本就是兩首不一樣的曲子啊。

總之,正是因為這些特質,演奏者才可以通過用手指觸弦這個動作,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轉換成琴聲傳達出去。琴音是可以表達心意的,這不僅僅是古琴作為一個樂器的功能,更是我們文化中的一個底層邏輯。也就是說,彈琴不僅成為人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也成了人表達自我的一種隱喻。中文裡和表達內心有關的詞很多都跟琴有關系,除了「知音」,還有「心聲」「心弦」等等。

不過,古琴想要獲得後來那麼豐富的文化內涵,這樣還不夠。它還需要另外一層更重要的初始意義。它不只是一種樂器,還是一種修身養性的工具。這就要從先秦兩位重要的琴人,孔子和周文王說起了。

孔子和古琴的淵源很深。可以說,古琴在中國能有這么高的地位是因為孔子的推崇。《史記》里說,孔子跟著師襄子學彈琴。師父三次跟孔子說,你可以學新曲子了,都被孔子拒絕了。第一次他說,自己還沒有掌握方法;第二次他說,自己還沒領會曲子的意境;第三次他說,自己還沒有感受到作者是誰。突然有一天,孔子好像頓悟了,對老師說:我知道作者是誰了。那人就像個統治四方的王者,如果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寫出這樣的樂曲呢?這下可把老師震驚了,師襄子趕緊起身拜了兩拜,說這支曲子就叫《文王操》啊。《文王操》就是周文王做的曲子。

為什麼孔子的這個頓悟那麼重要呢?《論語》里有另一個故事正好能解釋這個問題。子游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在魯國的武城當官的時候,遵從老師的教導,用禮樂教化人民,做出了成績。孔子來到武城,聽到四處都是弦歌之聲,對子游很滿意,覺得他不光理解了自己的思想,還能身體力行。這個故事叫作「子游弦歌」。

我們知道,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堅持恢復先王之道。在學琴的故事裡,孔子從琴中聽出了周文王的聖德之聲,於是,先王之道有了一個非常具體的呈現方式,就是琴聲。而在子游的故事裡,孔子在琴聲中,看到了禮樂教化之下的理想社會,先王之道又有了一個非常可行的傳播方式,也是琴聲。這就讓古琴成了「聖王之器」,成了文化傳統的載體,琴的音樂也被稱為「太古遺音」。

在孔子的故事裡,琴擁有了高於音樂本身的超能力,它能夠實現禮樂教化,成為統治的工具。當然,古琴在後來的發展中並沒有真的成為統治工具,但是由於它跟禮樂教化發生了關系,它成了雅正之樂的代表。到了漢代,出現了一股復興神話傳說中上古榮耀的潮流,古琴作為雅正之樂唯一象徵的地位,也就更穩固了。

音樂的雅正是儒家的觀念。儒家認為,雅正的音樂可以呼應人性中好的那一面,制止不好的一面。所以音樂就成了一種工具,讓聖明的君主把他從上天感應到的美德傳遞給他的子民。除了教化他人,音樂也可以教化自己。這樣,古琴就不僅可以作為教化的工具,也可以作為修身的工具。

在儒家看來,古琴之所以能有這個功能,是因為它的音樂有兩個特點——禁和順:禁則去欲淫之邪心,順則養中和之正氣。這個觀念跟道家思想不謀而合。道家也跟儒家一樣重視自我修行,道家有一套宏大的宇宙觀,核心就是「道」。而人想要理解道,抵達道,就得修行。道家也相信,彈奏古琴是一種很好的修行方式,能驅散低俗的情感,讓自己的心性更純潔。有人甚至因此對琴棋書畫這個排序憤憤不平,覺得彈琴是修行,怎麼能跟下棋這種娛樂項目相提並論呢?古琴成了修行的工具,還讓它進一步跟佛教也能扯上關系。高羅佩覺得,彈琴真正成了一種可以能跟神秘力量進行交流的儀式,就是受了佛教密宗的影響。

古琴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了。在這三千年中,儒釋道三家合流是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一個整體趨勢。琴道的發展,剛好伴隨著這個過程。它作為修行工具的意義,讓它能夠為三教所用,而它也因此得到了三種文化的滋養。

第二部分

在第一部分,我們已經說完了琴的兩個初始意義。正是因為琴既能夠表達自我,又是一種修行的方式,讓它成了文人理想的伴侶。在文人看來,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不能沒有琴。而文人在中國文化史上有一個很大的貢獻,就是建立了雅文化的體系。下面在第二部分,我們就來講講古琴怎麼成了雅文化的代表,甚至可以說古琴是雅文化體系的起點。

如果請你列舉一下在中國歷史上什麼東西算是雅事,除了琴棋書畫,你可能還會說焚香、掛畫、插花、點茶。把這八件雅事排序,是宋代人乾的。在時間上,琴在四藝里是當之無愧的老大。你想想,先秦的時候,毛紙宣筆都還沒有發明出來呢,琴的樣子就已經跟現在一樣了。所以某種意義上說,是琴的特點決定了成為雅事的標准,甚至可以說琴的氣質,決定了中國人對雅的理解。

什麼是雅?我們一般會覺得,文藝片雅,娛樂片俗,古典音樂雅,流行音樂俗。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藝片和古典音樂費腦子、門檻高。古琴也一樣。我們前面提到了,古琴很難學,古琴音樂不好懂。這除了源自古琴自身的特點,也是後來文人刻意營造出來的感覺。在文人對古琴的塑造中,不僅強化了古琴在音樂上的「難」,還給它創造了一套復雜的意義系統,讓外人進入古琴世界的門檻越來越高。據琴界名家回憶,抗戰前,全中國能彈奏古琴的人竟然不到300人。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琴是有名字的。文人一旦給琴取了名字,琴就像獲得了生命,它不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物品,它自己就能夠跟人產生情感聯系。古琴有一些常用的名字「龍吟」「大雅」,還有表現情境的「石上清泉」等等。古代還有那種像英雄譜一樣專門羅列名琴的書。南朝的《雅琴名錄》里記載了古代的「四大名琴」,裡麵包括東漢蔡邕的那張「焦尾」琴。這張琴在金庸的小說里還露過臉。郭襄在少室山的時候聽到昆侖三聖彈琴,彈的就是這張「焦尾」。這個詞的寓意就來自蔡邕和這張琴初遇的故事。

《後漢書》里說,蔡邕聽到別人家燒柴火時有特別的聲音,認定這柴火是一塊良材,於是就把它救出來,做了張琴,果然是張好琴。但是這塊木頭被燒焦了一點,所以叫「焦尾」。後來「焦尾」就成了一個成語,比喻受盡磨難的良才。所以,很多琴名和琴曲的名字,都是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典故。如果不熟悉這些典故,就很難進入古琴文化的世界裡。

文人愛琴還不止如此,他們還給琴的每一個部位都起了名字。琴的尾巴後來乾脆就都叫焦尾了;兩個支撐琴身的腳叫作「雁足」,就是大雁的腳;其他的還有「鳳額」,就是鳳凰的額頭;龍齦,就是龍的牙齒等等。除此之外,琴的形狀也有名字。如果你去過古琴商店,你肯定知道買琴跟買別的樂器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一般我們挑樂器,會挑品牌、挑做工。而挑古琴,你首先得確定你要一個什麼形的琴,有仲尼式、伏羲式、蕉葉式等等。每一個名字,都是品格或者審美的象徵,寄託了一種美好的寓意。

不過這其實都不算什麼,文人不過是起名的時候多花了些心思,搞得復雜了一點。但是如果告訴你,文人居然還給琴的不同聲音也都起了名字,你會不會覺得有點不可思議。放到音樂史上看,這也是一個獨特的現象。

為什麼這么說呢?人在描述音樂的時候,其實語言特別匱乏。如果請你描繪一下小提琴曲《梁祝》,你會怎麼說?凄美?動人?不管你怎麼描繪,都很難讓聽者體會旋律帶給你的感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古代的文人想了一個辦法,就是給音色也取個名字。作者高羅佩在書里介紹的是影響最廣的《琴聲十六法》。書里用了松、脆、高、古等等16個字來描述音色。這樣的描述在現代人看來,可能有點不明覺厲。比如說「高」,《琴聲十六法》里說,「高」跟「古」的音色聽起來相似,其實不一樣。「古」是從韻味出發來說的,而「高」是一種聲調,簡單說,就是輕輕地彈,但是聲調又能很高,這樣聲音能夠傳達更微妙的意思。

本期音頻里,我們很難說清楚「高」和「古」到底是什麼樣的音色。不過,你應該可以感覺到「松」「脆」是味覺感受,「高」「古」是視覺感受。給聲音命名,實際上就是靠通感,把聽覺轉化成了其他的感覺。這是在建立一種聯系,把彈奏的方法、單音的音色,以及這種音色傳遞出來的感受和意義給聯系起來了。

文人給古琴的方方面面都起了名字,這就讓一般人對古琴望而卻步。你想買一把琴,先得搞清楚,仲尼式和伏羲式有什麼不同。你去聽琴,多少得了解一下琴曲名背後的寓意。這有點像我們平時說的行話。行話本來就是一種門檻,但是古琴的行話還要更難一點,因為一般的行話你搞清楚定義就可以了,但是古琴的行話靠的是用典、象徵、通感等等修辭手法。這樣,文人就把古琴勾連到了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系統里了。

如果說命名是從內部把古琴的門檻抬高,想要保證古琴雅得純粹,還得克服外在的威脅,也就是要防止通俗文化「污染」了古琴。不管哪個時代,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常聽到的肯定還是通俗音樂。如果你走在街上,周圍放的一般都是流行音樂,要是想聽古琴或者西方古典音樂,得到專門的場所聽。古代也一樣,文人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也會接觸到很多通俗音樂。這些通俗音樂一定會影響到文人,也會影響到古琴。

正常情況下,這些影響會滲入到古琴音樂之中,因為雅俗之間會相互轉化,是文化發展的一條普遍規律。但是,古琴似乎是一個特例。高羅佩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俗樂、異域音樂越發達,文人越要強調古琴雅的屬性,好讓古琴跟俗文化劃清界限。這其實是古琴作為修行工具的意義決定的。

古琴是修行的工具,跟聖人孔子,上古賢王緊密相關。對文人來說,彈琴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不管是表達心意,還是感化他人,最終都是為了和古人崇高的思想對話。所以,保護古琴的「雅」,不是在保護一種音樂,而是在守護整個文化傳統。文人肯定不能讓承載著文化傳統的古琴被俗文化給污染了。這就讓古琴成了一塊俗樂不能侵犯的精神聖地。

尤其是到了唐代,文化交流帶來了異域音樂,唐人的生活中充滿了這些音樂。我們今天熟悉的民俗樂器,比如琵琶、二胡都是西域傳過來。於是,文人就會刻意不讓古琴演奏異域的通俗音樂,防止它被俗文化給同化了。比如在傳統戲曲中,你就幾乎看不到古琴的身影。

但是,想要做到這一點其實挺難的。文藝片雖然有深度、有營養,但看著很累,所以也需要有爆米花電影讓人覺得愉悅放鬆。古代的文人肯定也會覺得聽俗樂更輕松愉快,也需要俗樂來娛樂。在這樣現實的困難中,古琴又有了另外一個功能。用高羅佩的話說就是,古琴甚至成了文人自我辯白的工具。欣賞俗樂讓文人覺得有負罪感,所以他們就得時不時地把琴搬出來,證明自己是一個品位高雅,而且有道德操守的人。這可能還真不是裝,文人在社交場合聽完歌妓唱歌,回家或許真會把琴掏出來彈上一兩曲。因為這樣他們才能讓自己也相信,雖然一時為俗樂所樂,但那無非只是消磨時間,事實上他崇尚的只有先王的聖樂。

這樣,古琴作為雅文化象徵的意義就越來越被放大,甚至大於它作為一個樂器的實際意義了。文人即便是不會彈琴,書房裡也要掛一張古琴,給它起個名字,刻上些字。古琴成了一種身份象徵,一種少數人的特權。

古代真的有過具體的規定,說歌女和演員是不能演奏古琴的。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古琴越來越曲高和寡。你可能也聽過《廣陵散》的傳說。這個故事之所以這么有名,就是因為古琴只有少數人才能懂的這種形象,越來越深入人心。傳說嵇康有一次半夜彈琴,彈得太好,把鬼都感動了。這個鬼就是「焦尾」琴的主人蔡邕。他覺得嵇康就是他一直等待的懂琴人,就把自己密而不傳的《廣陵散》教給了嵇康,條件就是他不能教給別人。後來嵇康被害,死之前最後的感慨,就是《廣陵散》要失傳了。《笑傲江湖》里,曲洋把曲子傳給令狐沖,就是化用了這個典故。

《廣陵散》失傳,象徵著文化傳統的失落。從孔子以來,中國文人一直都有這樣的恐懼和擔憂。然而事實上,我們的文化幾千年來是越來越繁榮了。到了今天這個時代,這種擔憂似乎變得更重了。因為像古琴這樣古老的文化,它紮根的文化土壤已經松動。很多人擔憂,門檻高會不會成為古琴延續下去的障礙呢?

但是,如果你關注今天傳統文化的發展,你就會發現,在揚州等好多地方,生產古琴已經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鏈;音樂學院的古琴專業已經有了博士點;頂級的古琴音樂會有時候會一票難求。即便你沒有注意到這些,你也會發現在電影電視里,古琴的出鏡頻率越來越高了。因為古琴作為一個文化符號早已經寫進中國文化的基因里,跟整個文化傳統的網路都編織在一起。不管我們從哪一個點進入傳統文化都會遇到古琴,這就是古琴強大生命力的體現。

總結高羅佩寫這本書,就是想讓對古琴一無所知的外國人,理解古琴的魅力和它深邃的思想,從而像他一樣,理解中國文化,愛上中國文化。對於我們來說,這本書也同樣是一本很好的古琴入門書,同樣是進入中國傳統文化,一個絕佳的入口。

3. ~曲洋&劉正風的耽美文~

確實很曖昧。。。

不過俺真沒見過他倆的文。。。

這兩個都巨短無比
《中年田伯光》
《笑傲江湖》是一本關於兩個男人的故事;劉正風和曲洋,令狐沖和田伯光。。。
這個絕對能寒死人。。。

【笑傲江湖同人/曲洋劉正風】正邪難分
http://hi..com/yixiaowaner/blog/item/58909682ffc72f92f703a634.html
貌似一坑。。。

4. 金庸的哪一部武俠小說中寫到正教和邪教彈高山流水

《笑傲江湖》。書里,有魔教長老曲洋,衡山派劉正風,兩人以音樂相交,成為好友,劉正風為避開正邪交鋒,索性金盆洗手退出江湖,結果還是遭到嵩山派的狙擊。曲洋劉正風臨終前合奏由廣陵散而來的《笑傲江湖》。

5. 劉正風和曲洋為什麼死

他們兩個是一對同性戀,在一起不被社會接受,想私奔隱居,但是被左冷禪等人堅決反對,最後沒辦法就雙雙自殺了,也就是殉情。
以上為原回答。吼,就這也能杠。你覺得我想歪了?聽我來幫你分析:

首先,《笑傲江湖》這部小說它真的是處處充斥著短袖元素,我隨便舉幾個例子:

第一章,滅門,林平之被餘人彥稱為兔兒爺、小花旦,餘人彥說你臉蛋又紅又白,給我香個面等等,林平之覺得受到了侮辱,大動干戈,最終失手殺了餘人彥。
有這事吧?

這段戲作者大可以直說是林平之打抱不平,導致和青城派結仇,那又幹嘛要費這周章?難道金庸如此描寫是想在側面強調一下餘人彥來自成都么?
後來,令狐沖、田伯光兩人遇到嵩山派的狄修,那貨居然說要把兩人扒光了綁在一起,遊街示眾,說抓到一個大鬍子和一個小白臉在做苟且之事。
何為苟且之事?
狄修大可以說碰到正派弟子勾結魔道妖人,作者為什麼要弄出這么一段?難道是為了構架出其立體人格嗎?為一個龍套角色?一個大家都記不住的人?
再到東方不敗出場,乾脆直接跳反了……東方出場短短幾分鍾和楊蓮亭的互動,也足以讓傻子看出兩人的關系了吧。
為什麼突然這么直白了呢?

估計是作者連載了幾個月,想用餘人彥、狄修等人的言行來表達自己究竟要講個什麼事,結果發現,讀者大都是榆木腦子,好讀書而不求甚解,所以乾脆把話挑明了。
而且自從東方不敗修煉了《葵花寶典》之後,步入了什麼狀態?每天遠離江湖瑣事,閨中綉花,只和楊蓮亭歡愛,這,其實就是「笑傲江湖」的狀態,就是曲洋、劉正風所追求的人生,也是最後令狐沖和任盈盈的生活。

說我沒看過原著的,自己去翻書,看看情節是否有杜撰。作者為了能讓讀者「領會」其用意,真可謂是用心良苦,三番五次的伏筆與暗示,但就目前從評論看,並沒起到什麼用。
話題回到劉正風和曲洋的身上,兩個人一個彈琴,一個吹簫,妥妥的倆文青,你可能要告訴我,他們只是相互欣賞,是純潔的社會主義兄弟情。然而我卻不接受,我可以理解劉正風想組一個自己的樂隊,為了知音離開衡山派,甚至不懼自己身敗名裂。可是嵩山派最終給劉正風一個妻、子、徒弟等等一堆人性命與曲洋二選一的機會,劉卻選擇了後者。這是道義?哦,普天下劉正風就對曲洋一個人有道義,對徒弟、老婆孩子不需要道義……
這段情節是故事的導火索,也是書名《笑傲江湖》的由來,重要性可見一斑,最終卻被眾人迫害的鮮血淋漓,當時給出的理由是正邪不兩立,注意,此時給的理由是派別!
然而本書卻用結局告訴你這個理由根本站不住腳,那就是令狐沖和任盈盈兩人的結合——一個是北嶽恆山尼姑庵的掌門,另一個是日月神教的教主,這樣身份的兩個人都結婚了,五嶽劍派有誰反對了?少林、武當呢?正邪兩派結婚都行,在一起彈琴、唱曲都不行?
由此可見,派別並不是反對曲洋和劉正風在一起的理由,明明就是性別!這里,作者也很巧妙地利用了令狐沖和任盈盈,二人琴簫合奏笑傲江湖曲,影射了開頭兩人的關系。
曲洋和劉正風攪在一起,全武林激起千層浪,作為衡山掌門的莫大,本應該是最強烈反對二人交往的,但事實是自始至終他都沒有反對過,甚至還幫他們出手殺掉了嵩山費彬。
這便奇了!

要知道書中眾人一出場,都在嚼舌頭說莫大、劉正風不和,很少往來,至於為什麼,眾人也沒八卦出個結果。
而這位南嶽衡山的掌門人從頭到尾就是神一樣的存在,多少次你以為他下線了,然後他就會出現,以神的視角看待故事發展。可想而知,劉正風和曲洋這事兒莫大一早就知曉。要知道曲洋自從離開了黑木崖就一直和劉正風待在衡山,左冷禪都知道的事情,不可能瞞得過衡山的掌門人莫大。
莫大其實一直都在守護著師弟劉正風,因為他是劉正風真正的親人,並不像其他武林中人那樣,作為旁觀者,詮釋著看熱鬧的不怕事大。其實劉正風洗不洗手,跟誰、去干什麼跟他們有毛關系呢?莫大刻意疏遠劉正風,可能也是避免撞到他們尷尬吧。
看到提問者採納的答案里也有人簡簡單的也寫了這么個事,我確信不是我想太多了

6. 求一書名,東方不敗是受,令狐沖是攻,剛開始東方扮成曲洋的夫人去參加劉正風的金盆洗手大會,令狐沖誤會

東方不敗之小娘子

7. 求一本笑傲同人,東方不敗是受令狐沖是攻,剛開始東方扮成曲洋的夫人去參加劉正風的金盆洗手大會

<東方不敗的愛情>吧

8. 《笑傲江湖》主要講的故事是什麼

華山派大弟子令狐沖遇上曲洋和劉正風,偶然得到《笑傲江湖》曲譜;也不經意間學會五嶽各派劍法精髓,但卻被師父岳不群猜疑而逐出師門,而且還被自小喜歡的岳靈珊師妹疏遠,之後在游歷江湖時和魔教聖姑任盈盈相識相知相愛。

最後岳不群野心暴露後,令狐沖出手阻止了大戰,並與任盈盈退出江湖,共奏《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小說通過敘述華山派大弟子令狐沖的經歷,反映了武林各派爭霸奪權的歷程。

(8)曲洋和劉正風同人小說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笑傲江湖》的寫作從1967年開始。金庸本人一直就關心著天下大事,關注著中國的政治風雲,所以他把對政治的思考,自覺不自覺地就融入了自己的小說創作。其實與此同時,金庸每天寫的社評,本來就在一刻不停地評論著中國的現實。

作品賞析

《笑傲江湖》也許是金庸對儒家正統文化的最後一次批判性審視。此時英雄主義已隨著大英雄大豪傑蕭峰的自殺而日薄西山,但金庸仍試圖為他筆下的英雄探討一條可能的出路。

在《笑傲江湖》中,金庸放棄了其重要小說一貫採用的虛實相生的敘事模式,取消了小說的歷史背景,意在展示文化、人性和政治中某些永恆的東西。

令狐沖是作品中唯的一亮點,他本可以成為超乎正邪之外的孤膽英雄,但是,文化失敗主義的陰影已經給此時金庸的英雄創造設置了巨大的心理障礙。令狐沖再也無法承擔起像郭靖、楊過、張無忌、蕭峰那樣的恢復江湖秩序使命。他無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英雄。

9. 《笑傲江湖》中曲洋和劉正風作曲為何要借鑒古曲《廣陵散

《笑傲江湖》是金庸先生的一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巨著,書名笑傲江湖正是取自書中一首琴簫合奏曲《笑傲江湖曲》,《笑傲江湖曲》是恆山派大俠劉正風與魔教長老曲洋所做,是二人超越了正邪門戶的友誼象徵,而這本書更通過這首正邪合奏的曲子表達了江湖之中「正非正,邪非邪」的寓意。書中在描述這段《笑傲江湖曲》時還提到了一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和一首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曲子,就是嵇康和他的《廣陵散》。

嵇康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竹林七賢之首,相傳是在山中彈琴時遇到了仙人傳授了他《廣陵散》這首曲子。後來嵇康因得罪了當時權傾朝野的司馬氏族而被判處死刑,臨刑前嵇康撫琴彈奏了一曲《廣陵散》,曲調激昂悲壯,聞著落淚,曲畢嵇康感嘆《廣陵散》從此失傳,成為千古絕唱。

而書中的魔教長老曲洋對這首《廣陵散》可謂痴心一片,為得到這首曲子竟不惜連盜二十九座漢代古墓,也算是表現了一下他魔教長老的邪氣。可是這世間曲目眾多,曲洋要借鑒古曲用哪個不好,為何偏對這《廣陵散》念念不忘呢?這就要從《廣陵散》這首曲子說起了。

《廣陵散》又名《聶政刺韓王曲》,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十大古琴曲之一,這曲子演繹的正是聶政刺殺韓傀的故事。聶政是戰國時期著名的俠客,因避禍患在齊國以屠戶為業,後為報韓國大臣嚴仲子的知遇之恩,前往韓國刺殺了韓國丞相俠累(名傀)及韓哀候。《戰國策》中對此描述為「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可見其之英勇。聶政行刺成功後為避免連累家人,自己割掉了自己的眼皮、鼻子和耳朵,自毀容貌後自刎而死。而聶政的姐姐也是俠肝義膽之人,毅然到齊國認屍,並將弟弟的名字告訴了圍觀之人,然後自刎於弟弟的屍體旁邊。

因此《廣陵散》是一首歌頌江湖俠士的琴曲,而這在古代的著名琴曲里是不多見的,其他名曲像《十面埋伏》表現的是戰場殺伐之音,《高山流水》表現的是知音相惜之意,《陽春白雪》則又是一片欣欣向榮之感?因此,曲洋想要借鑒古曲來創作《笑傲江湖》那就非要《廣陵散》不可。而小說中曲洋最終是在漢代蔡邕的墓中發現了《廣陵散》的曲譜,這也並非是隨意所寫,因為《聶政刺韓王曲》正是記載在蔡邕所著的《琴操》一書當中,因此在蔡邕墓中發現《廣陵散》的曲譜就顯得十分合情合理了。

所幸的是《廣陵散》這首曲子並未失傳,在明代著名戲劇理論家朱權所著的《神奇秘譜》中記載了這首古琴曲,然而明代距三國時期畢竟相隔久遠,朱權所收錄的《廣陵散》是否就是嵇康臨死時彈奏的《廣陵散》呢?這個恐怕永遠都沒人能知道了,也許是真如嵇康所說,《廣陵散》從那時起便成為了絕唱也說不定啊。

10. 笑傲江湖中曲洋與劉正風的交往是何深層含義

一正派一邪派,但是他們是心靈的知己。他們的交往為後來令狐沖和任盈盈的戀情做了鋪墊,沖破世俗的觀念,思想是自由靈活的,真正的正派不是表面的,像岳不群,就是典型的偽君子。

閱讀全文

與曲洋和劉正風同人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穿越小說大陸背景介紹 瀏覽:62
肖雨穿越小說 瀏覽:747
虐的古代bl小說 瀏覽:831
小說推薦女扮男裝古代將軍 瀏覽:449
意戀征服系列小說全文閱讀 瀏覽:578
女主叫蘇糖男主姓蕭的現代小說 瀏覽:237
男主角紈絝裝傻充愣的小說 瀏覽:794
穿越小說主人公叫蕭銘下載 瀏覽:466
權利暗戰小說免費閱讀 瀏覽:742
主角人工智慧女僕小說 瀏覽:338
楊皓是哪個小說主角 瀏覽:966
出版青春校園小說推薦 瀏覽:59
女生版穿越小說排行榜 瀏覽:718
醜男逆襲的校園小說 瀏覽:847
花式寵妻總裁霸愛成婚小說 瀏覽:106
熟女丁香人妻小說全集 瀏覽:112
女主角大於20個的小說 瀏覽:435
女主角小名葉小九小說名字 瀏覽:189
主角百世輪回的小說 瀏覽:384
帝王心術同作者的其他小說 瀏覽: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