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穿越重生 > 桃花記古代小說

桃花記古代小說

發布時間:2022-12-13 04:47:12

A.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翻譯和注釋及拼音 拜託

東晉太元年間,有一個以捕魚為生武陵人。(有一次漁人)沿著小溪前行,忘記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其它的樹,花草遍地鮮艷美麗,落花繁多。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漁人)又向前走去,想走完這片林子。 桃林在溪水源頭就到頭了,便出現一座山,山邊有個小洞,裡面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漁人)就跳下船,從洞口進入。起初洞口極其狹窄,僅容一人通過。(漁人)又向前走了幾十步,(洞口)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了。有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屋,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林之類的東西。田間小路互相通達,(村落間)能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人們在村落間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男女女的服飾和外面的人都一樣,老人和小孩,樂在其中。 (桃花源的人)一見漁人,就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裡來的。(漁人)細致詳盡地回答了他們。有人便邀請他到自己家裡,擺酒殺雞做飯款待他。村裡人聽說有這樣的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外界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於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絕了。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這個漁人一一地給(桃花源中的人)詳細地訴說他知道的事情,(村中人)都感嘆惋惜起來。其餘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家裡,都拿出酒菜飯食(來招待他)。(漁人)居住了幾天,告辭離開。這裡面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事不能對外面的人講!」 (漁人)出來後,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處處標上記號。(漁人)到了武陵郡,便立即去拜見太守,(漁人)把這些情況作了稟報。太守立即派人隨同他前往,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結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說了這件事,高興地計劃要去(探訪)。沒有實現,不久生病死了。此後(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編輯本段注釋
太元:東晉孝武帝司馬曜(yào)的年號(376~396)。 世外桃源: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是一個人間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詞,相當於西方的極樂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來,完美主義者無不苦苦追尋、刻意營造自己想像中的「世外桃源」。(作者的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在客觀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有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比喻不受外面影響的生活安樂、環境幽靜的美好地方。一般作主語、賓語、定語。 武陵: 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帶。 為業:作為職業。為:作為。 緣:沿,沿著 行:前行,這里指劃行。 遠近:偏義復詞,這里指遠。 忽逢:忽然遇到。 夾岸:兩岸。 雜:別的,其它的。 芳:指芬芳的氣味。 鮮美:鮮艷美麗。 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英,花。 繽紛:繁多而紛亂的樣子。 林盡水源:林近於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發源處就沒有了 甚:很,非常。 異:驚異,詫異。這里的意思是「對……感到詫異」。 欲:想要。 窮:窮盡。這里是「走到……的盡頭」的意思。詞類活用,形容詞作動詞。 便:於是,就。 得:看到。 彷彿:隱隱約約,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樣子。 若:好像。 舍:離開。 初:開始。 才:副詞,僅僅,剛剛。 才通人:僅僅能容下一人通過。 通:通過。 豁然開朗:豁然:開闊的樣子;開朗:開闊而明亮;光線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現了開闊明亮的境界。現在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種道理;心情十分舒暢。(總意) 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也形容對某一問題從長期思索不解而後忽然領悟。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舍:房屋。 平:平坦。 曠:寬闊。 儼(yǎn)然:整齊的樣子。 之:這。 屬:類。 阡(qiān)陌(mò)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 雞犬相聞:(村落間)雞鳴狗叫的聲音,彼此都可以聽得見。相聞,可以互相聽到。 其:那。 種作:耕田勞作。 著:穿著。 悉: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黃發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垂髫,垂下來的頭發,這里指小孩子。黃發,舊指長壽的特徵,這指老人。 並:都。 怡然:愉快、高興的樣子。 乃(乃大驚的乃):竟然。 大:很,非常。 從來:從……地方來。 具:詳細、詳盡。 之:代詞,指代桃源人所問問題。 要(yāo):通「邀」,邀請。 咸:副詞,都,全 問訊:探問消息。 語:(yù)向.........人說,告訴 雲:說。 先世:祖先。 妻子:指妻子、兒女。 邑人:同鄉的人。 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 復:再,又。 焉:兼語詞,從這里。相當於「於之」,「於此」。 間隔:隔離不通音訊。 今:現在。 乃(乃不知有漢的乃):竟然。 無論:不要說,通俗點講是更不用說,(更)不必說。 嘆惋:感嘆驚訝。惋,驚訝 延至:邀請到。延,邀請。 為:無義。 具言:詳細地說。(所+動詞 構成名詞性結構) 具:詳細。 停:待。 辭去:辭別離開。 語:對……說。 不足:不必,不值得。 為:向、對。 道:說。 既:已經;……之後。 得:找到。 便扶向路:就順著舊路回去。 扶:沿、順著。 向:從前,舊。 處處志之:處處都做了標記。志:動詞,作標記。 及:到了。 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詣:到,拜訪。特指到尊長那裡去。 說如此:說明了像這種情況。如此,判斷句,像這樣 即:立即。 遣:派遣。 尋向所志: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所志,所做的標記。志:做的標記。(名詞性) 所單獨可不翻譯。 遂:終於。 復:又,再。 得:取得,獲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南陽:郡名,治所在現在河南南陽。 劉子驥:即劉驎之,字子驥,東晉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晉書·隱逸傳》里說他「好游山澤」。 高尚:品德高尚。 欣然:高高興興的樣子。 規:計劃,打算。 尋:隨即,不久。 未果:沒有實現。果:結果。 問津:問(通往桃花源的)路,這里是訪求的意思。
編輯本段考點
1.重要實詞
緣、異、窮、具、咸、妻子、邑人、絕境、間隔、無論、語、足、及、詣、津、鮮美、屬、阡陌、黃發垂髫、嘆惋、語雲
2.重要虛詞
乃(1)見漁人,乃大驚:就(2)乃不知有漢:竟然 為(1)武陵人捕魚為業:作為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對 其(1)欲窮其林:這 (2)其中往來種作:代詞 代桃花源 (3)餘人各復延至其家:自己的 (4)得其船:自己的 (5)太守即遣人隨其往:代漁人
3.多詞一義
(1) 緣溪行、便扶向路:沿著 順著 (2)便要(yao)(一聲)還家、延至其家:要,通「邀」, 邀請 (3)悉如外人、咸來問訊、皆嘆惋: 都 (4)此中人語(yu)(四聲)雲、不足為外人道也:說 (5)乃大驚、遂與外人間隔:於是,就
4.古今異義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對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稱呼) 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今義:指食物新鮮美味)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運輸事業) 不足(古義:不值得、不必;今義:不夠 "註:今義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掛齒") 間隔(古義:隔絕;今義:兩個地方分隔開) 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 今義:形容很像) 緣(古義:沿著 ;今義:緣故,緣分) 津(古義:渡口。指訪求、探求的意思。今義:唾液) 外人(古義: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義:局外人) 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這樣) 彷彿(古義: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今義:似乎,好像) 開朗(古義:土地開闊;今義:樂觀,暢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義:沿、順著;今義:攙扶,用手按著或把持著) 志(古義:做標記;今義:志氣,志向) 延(古義:邀請;今義:延伸,延長) 悉(古義:全,都;今義:熟悉) 咸(古義:全,都;今義:一種味道) 既(古義:已經;今義:關系連詞,既然) 尋(古義:隨即,不久;今義:尋找) 向(古義:以前的,舊的;今義:方向, 對…) 果(古義:實現;今義:果實,結果)
5.詞類活用
盡(林盡水源):形容詞用作動詞,消失。 異(漁人甚異之):形容詞用為動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詫異。 前(復前行):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前。 窮(欲窮其林):形容詞用作動詞,(窮盡,走到盡頭。) 焉(不復出焉):兼詞,「於之」,即「從這里」。 志(尋向所志/處處志之):做標記,名詞作動詞。 果(未果):名詞作動詞,實現
6.一詞多義
尋:①尋向所志(動詞,尋找) ②尋病終(副詞「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動詞,舍棄。) ②屋舍儼然[舍(shè),名詞,「房屋」) 中:①中無雜樹(「中間」) ②晉太元中(「年間」) ③其中往來種作(「裡面」) 志:①處處志之(動詞,「做記號」) ②尋向所志(志,獨字譯為做標記.與所連用,譯為'所做的標記') 之:①忘路之遠近(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可譯為「的」) ②聞之,欣然規往(代詞,「這件事」) ③處處志之(助詞,起協調音節作用,無實意) 為:①武陵人捕魚為業(讀wéi,動詞,作為) ②不足為外人道也(讀wèi,介詞,對,向) 遂:①遂迷,不復得路(「最終」) ②遂與外人間隔(「於是」) 向:①尋向所志(原來) ②眈眈相向(對著) 得:①便得一山(看見) ②得其船(找到) 聞:①雞犬相聞(聽見) ②聞有此人(聽說) 窮:①欲窮其林(盡,窮盡) ②窮冬烈風(深) ③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貧窮) 屬: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②神情與蘇、黃不屬(類似) ③屬(zhǔ)引凄異(連續) ④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咐)
7.同義詞
都——1)悉:悉如外人 2)皆:皆嘆惋 3)咸:咸來問訊 4)並:並怡然自樂 5) 具:具答之 沿著------1)緣:緣溪行 2)扶:便扶向路 邀請—1)要:便要還家 2)延:餘人各復延至其
8.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 例: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也」表判斷。句意: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是「(村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見了漁人,都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村人),於是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殺了雞准備食物款待他。) 省主語: 例一: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是「〈小口〉彷彿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個小洞口,〈小口裡面〉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從口入。(是「〈漁人〉便舍船,從口入」的省略。句意:〈漁人〉就丟下船,從洞口進去。) 本文省略主語有多處,如:「(小口)初極狹,才通人。」「(武陵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其中,(人們)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村中人)皆嘆惋。」翻譯時一並補出。 省賓語: 例一:問所從來(是「問之所從來」的省略。「之」代「漁人」。句意:問〈漁人〉從哪裡來。) 省介詞: 例二:林盡水源(是"林盡於水源"的省略.)9.四個「然」①豁然開朗(豁然):開闊的樣子②屋舍儼然(儼然):平坦的樣子③怡然自樂(怡然):愉快的樣子④欣然嚮往(欣然):高興的樣子
9.原文默寫
表現桃林美景的句子: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表現桃花源環境的句子: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表現桃花源人們生活的句子: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表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的句子: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編輯本段文體
忽逢桃花林
記:可以是游記和碑記(或銘記)(主要的還是游記)。游記是收在文集中的記敘游覽山川名勝活動、描寫景物、用來抒發感情,讓思想在風中飄盪的一種文體(散文)。相當於現在的記敘文,有的夾有一點議論,更像散文。 《桃花源記》的文體就妙在「四像」而又「四不像」——好像是小說,又好像是散文;好像是游記,又好像是寓言;實際上卻又是序跋類文體中的詩序。這都是根據題目中的「記」這種古代文體衍生翻新出來的現代意義上的文體解讀。所以我們可以說《桃花源記》是一篇小說,一篇志怪小說。
編輯本段寫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他倉促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隱居田園,躬耕僻野。 他雖「心遠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B. 桃花記(易可依與姜月盈合創)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桃花記(易可依與姜月盈合創)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桃花記(易可依與姜月盈合創)
紅|袖|言|情|小|說
一萼兒
我是上官家的丫鬟,我喜歡三四月的春風,特別是桃花時節,當看到紛紛點點的落英時,內心不禁一絲激動,些許悲傷。桃花凋時,總要落淚,似乎只有哭完心裡才痛快些。
又是陽春三月,府園的桃花正星星點點的冒出枝頭,粉的白的,格外清明。花盛開時,一片絢爛的煙雲,美極。
我貼近一枝花蕾,嗅著那淡淡幽香,一天的疲憊也消失幾分。
「萼兒,進來。」
我應聲向桃園外上官小姐房走去,不敢怠慢。
「快點啊,給我梳一個牡丹發髻,給我梳好看點,不然饒不了你。」
我細致的給上官小姐梳好頭,她似乎很滿意。
「還不錯,你看本小姐穿哪件衣服好?」一堆名貴的衣服挪滿一床。
「小姐穿什麼都好看。」我低聲說道。
「難道你一點都不嫉妒嗎,這些衣服首飾你都沒有,我知道你心裡是妒忌我的,誰叫我處處比你強,比你有優勢,我是堂堂的上官家大小姐,你——只是我的僕人。一輩子就這樣,我都為你悲哀。」
我已……

C.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寫作特點

《桃花源記》寫作特點

《多媒體教學支持系統·九年義務教育語文第二冊》人教社

一 巧妙的藝術構思

《桃花源記》作為一篇敘事性散文,構思巧妙,富有小說色彩。作者在故事發展中,不斷設下懸念。全文以漁人進出桃源為線索,漁人因「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從「忘」與「忽」兩字,表明漁人完全是無意中進入桃花林。又因漁人被美麗的桃林所吸引,才決定「復前行,欲窮其林」。到底前面還有什麼呢?讀者也產生跟著漁人前進的願望。漁人走完了桃林,又發現有山,而且「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山裡到底有什麼?這又誘使漁人丟下船「從口入」。讀者的視線也就跟著漁人進入了桃花源。作者寫進桃源的路又很有變化,這給讀者一種「山重水復」的感覺。作者就是這樣層層伏下懸念,又逐層解開,緊緊地吸引住讀者。

二 較強的藝術概括力

一個優秀的文藝作品總要能藝術地概括出社會的某些本質方面的東西,提出人們所關心的社會問題。《桃花源記》具體而形象地描寫了一個理想中的桃源社會,從另一個方面藝術地反映出他那個時代的歷史,即從漢末以來到晉宋之際,封建王朝多次更變,社會動亂,廣大人民痛苦不堪。陶淵明設計桃花源理想社會,實際上也就以藝術的形式,概括地提出了當時現實生活中廣大人民希望過一種安定美好的生活的社會問題。

三 「淡而有味」的風格

所謂「淡」首先表現在,從字面上看沒有直接抒發強烈感情的語句。全文用第三人稱,似乎是從純客觀的角度來寫,給人的感覺是心平氣和,不帶主觀偏見,所寫的內容也容易為大家接受。其次,「淡」還表現在極少使用華麗的詞藻。兩晉至南北朝的文學中華艷之風極盛,而《桃花源記》全文300多字,極少使用華麗的以顯聲色的詞語,只在文章開頭寫到「桃花林」,寫到「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樣,整篇文章猶如水墨畫中加了一點淡彩,給人以清新的感覺,但整篇基調還是淡的。

《桃花源記》的「有味」,首先表現在文章的主旨並沒有直接被揭示,而是靠讀者細細品味才能得出。這樣,文章就顯得十分含蓄,讀起來特別有味。文章的「有味」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把桃花源寫得似有似無,容易引起讀者的好奇心。

四 樸素精練、富於變化的語言

「精練」如第1段寫桃花源外面的景色:「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僅僅用22個字就描畫出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圖。

作者在用詞上十分注重精確,盡量避免重復,而又使讀者容易理解,體現了樸素、平淡,富於變化的特點。如寫漁人進入桃源,就用了「行」「逢」「窮」「盡」「入」等動詞;「怡然」「欣然」都表現一種歡樂的心情,但「怡然自樂」表現的是一種寧靜、安樂,而「欣然規往」卻是一種躍躍欲試的興奮。作者在抒情寫景時筆調也很有變化。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語言質朴,格式齊整,顯得次序井然,有一種原始的美。但從整體來看,又是靈活多變的。作者從「……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層層寫來,從外到內,逐步深入。這里還用頂真的修辭法,環環相扣,把桃花源的風景寫得引人入勝。

選自《中學語文教參新編》有刪改

《桃花源記》資料:《桃花源記》創作背景

一 虛實結合的寫法

文中桃源內外的景物,村中的風俗人情都是通過漁人的觀察和感覺或藉助漁人的活動表現出來的。而文章開頭寫他「忘路之遠近」,臨末又寫他「遂迷,不復得路」是要通過這些帶有神秘色彩的描述,暗示讀者,這里所寫的世外桃源是一個虛無縹緲、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

二 巧妙的景物描寫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段景物描寫引起漁人的興趣,激發了他的好奇心,使他產生「欲窮其林」的動機,從而有可能偶然發現這片與世隔絕的理想樂土。而且,這美麗的桃花林景色,也從旁烘托,令人想像桃花源里環境景色的美好,起到近在門前栽種花木的作用。

《桃花源記》重點難點指導

一 本文學習的重點是理清敘述順序,把握敘述線索,理解材料的詳略安排。

「自讀提示」已明確告訴我們,文章以漁人進出桃源為線索,以時間先後為順序。第1段,寫漁人偶逢桃花林。第2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及所見到的美好景象。第3段寫漁人在桃花源受到的熱情款待。第4、5段寫漁人出桃花源,太守尋而不得和劉子驥往而無果。從文章各段的敘述看,1、4、5段寫略寫,只是交待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結果,與第2、3段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突出故事的傳奇色彩和神秘感。第2、3兩段詳寫了桃花源中安樂自由的生活環境和熱情淳樸的社會風尚。如詳寫這里「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寫了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和雞犬之聲,有聲有色地描繪了一個和平寧靜的社會環境;詳寫桃花源中人對漁人的熱情款待和與漁人的誠懇交談,表現出這里沒有戰亂,沒有剝削壓迫,民情淳樸,是一個作者嚮往的自由幸福的理想社會。充分表達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二 正確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是學習的難點。

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不能脫離作者生活的社會環境。東晉末年,社會政治混亂,兵禍連結,民不聊生。作者看到百姓深受戰亂之苦,對黑暗的社會現實非常不滿,但又改變不了這黑暗的社會現實,只好棄官歸隱,潔身自愛,安貧樂道,於是他虛構出一個人人勞動,自食其力,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人民安居樂業,和睦相處,和平寧靜的世外桃源,用以批判黑暗的社會現實,反映勞動人民的願望,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民的意志和願望,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這種社會理想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作者也自知這只是一種空想,開頭結尾的寫法對此都有暗示,桃源究竟在何處,沒有具體點明,人們想再訪也不可得。

《桃花源記》資料:《桃花源記》創作背景

《桃花源詩並記》或《桃花源記並詩》,據王瑤考定,大約寫於南朝宋武帝(劉裕)永初二年(421),作者時年五十七歲。棄官隱退後,他已過了十多年的農村生活,經歷了晉宋易代的戰亂局面,對戰亂造成的災禍和農民逃亡的苦難有了一定的感受。《記》是《詩》的序文,著重敘述漁人發現桃花源的經過和桃花源的環境景物;《詩》著重描寫桃花源的歷史、風俗和恬靜生活。通過《記》和《詩》,作者描繪了一個沒有君主、沒有剝削、共同勞動、和睦相處的理想社會,寄託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民的要求和願望,同時對當時的社會也無疑地是一種批判和否定。作者筆下的「世外桃源」,雖說是一種子虛烏有的空想,但不象《詩經·碩鼠》中的「樂土」、「樂國」那樣朦朧迷離,事、情、景、物都勾畫得具體形象,給人很強的真實感。對此,前人有種種附會,都不盡可信;今人也做了大量的考證。比較有說服力的看法是,詩人虛構的「世外桃源」之所以能產生以假亂真的魅力,除了他高超的藝術功力,主要是因為:1.諸如「小國寡民」、「樂土樂國」、「大同世界」之類的上古農村公社的傳說,使他有可能受到思想啟發;2.長期與農民呼吸與共、休戚相關的躬耕生活,使他有機會積累感性材料;3.漢末以來,避難逃荒的人民往往自動集結起來構築堡塢以自存自保的事實,使他有條件找到模擬形式。

摘自《初中語文教材新探》第四冊

《桃花源記》資料:《桃花源記》分析文章節選

《桃花源記》是東晉詩人陶淵明描寫其社會理想的著名作品。陶淵明所生活的時代,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陶潛之在晉未,是和孔融於漢未嵇康於魏末略同,又是將近易代的時候。」(《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宋書·武帝本紀》載:「晉自中興以來。治綱大弛,權門兼並,強弱相凌,百姓流離,不得保其產業。」東晉時期世族大地主的兼並和對農民的殘酷壓榨,可以說達到了歷史上罕見的程度。在統治階級內部,互相吞並的斗爭極為錯綜復雜,當時不僅南北統治者之間戰爭連綿不斷,就是南北的豪門貴族和軍閥之間,也是經常處於混戰狀況。在社會危機日益深重的情況下,420年,封建軍閥劉裕奪取了晉王室的權,結束了東晉王朝的統治。這一切社會政治動亂,陶淵明都親自經歷、耳聞目睹。特別是他通過自己坎坷不遇的生活實踐,不斷加深了對封建社會某些不合理現象的感性認識,在他毅然走上「歸耕」道路之後,思想上形成了一個帶有濃郁浪漫主義色彩的政治理想。他把這一切理想藍圖,用寓言的形式,通過《桃花源記》反映出來。

《桃花源記》是詩人創作中政治傾向一個重要而可貴的方面。它的主導面是有積極和進步意義的。作者植根於對現實社會的深刻認識,以極大的熱情,用浪漫主義手法揭示出理想和現實的尖銳矛盾,傾吐了對理想社會的強烈追求。他在《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理想藍圖,是他不滿黑暗現實的折光。

值得一提的是《桃花源記》所表達的思想與東晉時期許多知識分子悲觀厭世、逃避現實是有根本區別的。魯迅先生曾說:陶淵明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還說:「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著他並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題未定」草》)陶淵明的不飄飄然,這與他晚年貧困的生活,特別是歸耕中接觸到勞動人民是有關系的。在某種意義上說,他有著和勞動人民思想感情相通的生活基礎。基於這一條件,他在《桃花源記》里對理想社會種種描繪,可說無一不是作為現實生活的一面對比的鏡子而設置的,其中,無疑的也包含著當時勞動人民「適彼樂土」的願望。

陶淵明所描繪的理想社會,在階級社會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它只不過是封建時代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一種空想,「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桃花源詩),更具有某種復古倒退的色彩,它既無法與共產主義相提並論,就是與近代空想社會主義也是有極大區別的。毛主席在《登廬山》一詩中提到:「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既是從人民的願望這一角度肯定了桃花源,而又從其不現實的角度予以否定,說明真正的人間樂園是科學社會主義。

……

選自湖南師院中文系編《語文教學》《桃花源記淺析》

《桃花源記》資料:關於《桃花源詩》

《桃花源記》是詩的小序,詩和序的內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對詩的說明。序用客觀記敘的方法,有人物、環境和故事情節。詩則直接表達作者對桃花源這個理想社會的嚮往,以記敘為主,兼有抒情和議論。

附錄:

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

伊人亦雲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余蔭,

寂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

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

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

旋復還幽蔽。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

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解譯

秦始皇擾亂天下,賢達的人就避開亂世。夏黃公、綺奇里季去商山隱居,桃源中人也從亂世中消失。去桃源的蹤跡消蝕而湮沒了,通亂世的路徑也荒廢了。桃源中人相勉致力農田耕作,太陽落山就回家休息。桑樹竹林繁茂成蔭,豆子和穀子都能按時種植。養蠶可以收獲長絲,秋收也沒有賦稅。生著草的小徑交相通連,村落間可以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裡的祭器古色古香,衣裳也是當時的式樣。孩子們縱情地歡歌,老年人也能隨心遊逛。花草也隨著天氣的和暖而繁茂,林木也在秋風強勁時落葉。即使沒有年號和歷史編著,那四季的變化也年年如此。高高興興的沒有盡頭,用不著操心煩愁。這奇跡隱沒了五六百年,終於有人看到了這人間仙境。世俗鄙陋而桃花源中淳厚那是根源不同,可仙源一現接著又消失了,請問那些在世上交遊的俗人,怎能猜測到這塵世外的情況!在清風的吹撫中我慢慢地走著,我要尋求和頌揚那和我志同道和的人。

《桃花源記》資料:關於桃花源

據研究,「桃花源」並非憑空虛擬的烏托邦,而是當時居住在武陵溪洞地區的苗族部落。當時的苗人「生產上逐漸接受了鐵犁牛耕的農業生產方式,出現了自耕農的私有制,創造了父系氏族初期的物質條件。但由於生產力還比較低,所能提供的剩餘生產品極少,因此還產生不了突出的富戶和顯貴人物」。社會成員沒有階級區別,靠「相命肆農耕」「菽稷隨時藝」而生活。苗族的這種社會環境,被當時處於兵火戰亂中的平原地區人民作為「異聞」相傳。

與陶淵明同時代稍後的劉敬叔在《異苑》中有記:「元嘉初,武陵蠻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見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開朗,桑果蔚然。行人翱翔,亦不以怪。此蠻於路砍樹為記,其後茫然,無復彷彿。」又,惠宏在《學術資料》1984年第9期上撰文指出,《桃花源記》所描繪的是武陵地區苗族社會的寫實,依據有三:1.當時的武陵地區確實存在苗族社會。酈道元《水經注》說:「武陵有五溪,……悉是蠻夷所居,故渭之五溪蠻,皆盤瓠之子孫也。」「盤?」是古代苗族崇拜的圖騰。2.《桃花源記》中描述的村中路旁屋前屋後種桃樹的習俗,桃花源人的請客方式,「童孺縱行歌」的行樂方式,都與湘西苗族的實情相恰。3.據歷史記載及苗族的民間傳說,苗族人民進入今湘西地區,共有三次。第三次就是秦滅楚時的「熊武南遷」。這正與元代文學家方回《〈桃花行〉序》里所說的基本一致:「避秦之士非秦人也,乃楚人痛其君國之亡,不忍以身為仇人役,力未足以誅秦,故去而隱於山中。」

陶淵明先祖本是溪洞世家,自然願意美化溪洞生活;他生逢患亂,仕途失意,長期躬耕貧困,自命羲皇上人,思想上自然與原始村社制度合拍。在他之前,也有漢魏間的田疇為避戰亂,曾率宗族避世而居。在此,陶不過是用藝術手段表現了這種生活。

D.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原文及賞析

《桃花源詩並記》是陶淵明的晚年作品,無論是思想,還是藝術,都更趨成熟。下面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原文及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原文及賞析 篇1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有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走,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緊*著溪流兩岸生長,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很驚異這種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看見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裡面好像有光亮。漁人就離開小船,從洞口進去。開始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的景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裡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竟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裡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村子裡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前代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出去過,於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這漁人一個一個地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那些人聽罷都感嘆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梅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在這里停留了幾天,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不值得對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說啊。」

漁人已經出來,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作了標記。回到(武陵)郡里,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記,竟然迷失了(方向),而不能再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那條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因病而終。後來就再沒有問路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賞析

《桃花源詩》 形象地描繪了一個人人勞動、和諧相處、沒有君主、不納王稅的美好社會圖景,表達了詩人對這個理想社會的無限嚮往。全詩三十二句,寓真情於敘述描繪之中,寄至味於平淡自然之內,引導讀者徜徉於桃源仙境而怡然自得。就詩的藝術結構而言,起首六句是緣起,中間十八句是核心,結尾八句是余韻。

起首六句,敘述桃源中人避亂隱居的緣由,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深的敬意。「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開頭這兩句詩總領全篇,意味深長: 賢者避世而隱,罪在嬴秦暴虐無道。推而言之,任何社會公理不彰、道德淪喪,賢者就不會與之同流合污。

緊承上面詩意,「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往跡寖復湮,來逕遂蕪廢。」這四句詩拓進一層,將秦末著名賢者「四皓」 與桃源中人的先世相提並論,對後者 「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極為敬佩,對其後代繼續隱居於此,「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尤為稱奇。避亂隱居桃源,長期不為外人所知,亦不知外界如何,堪稱奇跡;而創造這一奇跡的桃源中人是怎樣生活的呢?他們的生活環境又是怎樣美好的呢?

「相命肆農耕」 以下十八句,傳神地描繪出這個由桃源中人開辟的新天地,將讀者領入一個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神仙境界。在這里,五穀按時種植,人人辛勤耕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且又相互勉勵、和睦相處,因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尤其令後世稱羨的是,勞動所得,悉歸己有: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在這里,祭祀衣著,猶存先秦古風;環境安寧,唯聞雞犬之聲。在這里,年復一年,春秋代序,無論童叟,怡然自樂。

這些緩緩推出的詩句猶如紀錄片一樣,一幅幅桃花源中風俗人情、四時景色的畫面依次呈現於觀眾眼前。初看起來,亦覺平淡無奇; 一經思索,人間焉有此境?人人勞動、人人平等、沒有君主、沒有欺詐、怡然自得的桃花源,不僅是陶淵明追求的理想社會,而且是古代多少志士仁人夢想已久的人間仙境。而這個自然和諧、優美寧靜的仙境恰恰與當時腐朽虛偽、肆行暴虐、互相傾軋的丑惡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結尾八句,含蓄雋永,余韻綿長。「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這四句詩以反襯的手法,將久隱忽現、乍現即隱的桃源仙境襯托得如同縹緲難尋、一閃即逝的神仙洞府而格外引人遐思。愈厭惡黑暗污濁的現實世界,愈加嚮往光明峻潔的桃源仙境。

緊承上面詩意,最後四句詩以排他的藝術手段,將詩人自己駕著輕風、高飛天宇去尋找桃源仙境中那些志同道合朋友的無限嚮往之情表現得格外真率動人。排除了世俗之士,陶淵明和他創造的桃花源才顯得更有風采。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原文及賞析 篇2

【題解】

這是一篇虛構的用來寄託作者社會理想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它描繪了一幅沒有戰亂、自給自足、雞犬之聲相聞、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圖景。盡管這樣的社會在當時根本不可能存在,但從中透露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廣大農民的願望。全文敘述委婉曲折,層次分明,語言質朴自然,寫景明麗如畫,雖幻似真,雖虛似實,用藝術的手法展示了一幅古代東方「烏托邦」的圖景。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4],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5];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6],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7],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8];黃發垂髫[9],髫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10],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11],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12],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3],處處志之[14]。及郡下[15],詣太守說如此[16]。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17],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18]。未果,尋病終[19]。後遂無問津者[20]。

東晉太元年間,有一個武陵人以捕魚為業,一天他沿著溪流劃船前行,竟然忘掉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夾著溪水兩岸有數百步之長,其中沒有其他樹木,地上的芳草鮮嫩優美,遍地是掉落的桃花瓣;漁人覺得十分驚奇。又繼續向前走,想走完這片桃花林。

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走到那裡便發現有一座山。山有一個小的洞口,洞口好像有亮光;漁人就離開小船從洞口進去。剛進去時洞很狹窄,僅能容得一個人通過;又朝前走了幾十步,突然開闊明亮起來。裡面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排列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及桑樹、翠竹一類東西;田間道路交錯相通,彼此可以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桃花源中的人往來、耕種、勞作,以及男女穿的衣服,都同外面的人一模一樣;老老少少都很安適快樂。他們看到漁人以後,大為驚異;問他從什麼地方來,漁人全都作了回答。他們就邀請漁人到家裡去,備酒殺雞熱情款待。村民聽說來了這樣一個人,都來探問外界消息。他們說自己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小孩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外界隔絕的地方,從此以後不再出去;於是就跟外界隔絕了。又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說魏朝和晉朝了。漁人就詳盡地講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他們都十分感嘆。其他的人也都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拿出酒食來款待。住了幾天,漁人要告辭回去,桃花源中的人對他說:「這里的事不必對外人講。」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老路回去,一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就往見太守說了自己進入桃花源的經過。太守立即派人跟隨漁人前去,尋找先前所做的標記,結果竟然迷失方向沒有能夠找到原來的道路。南陽的劉子驥,是個高尚的隱士,聽到這件事情,就高興地計劃前去探訪。但沒有能夠實現,不久就生病死了。以後就再也沒有去尋找的人了。

【注釋】

[1]太元: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年號(376—396)。這里年代是假託的。[2]武陵:郡名。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縣。[3]緣:沿著。[4]夾岸:兩岸。[5]落英:落花。[6]才通人:僅能供一個人通過。[7]阡陌(qiān mò千莫):田間小路。南北叫阡,東西叫陌。[8]外人:指桃花源外的人。[9]黃發:指老人。老年人發白轉黃,故以代稱。垂髫(tiáo條):指兒童。兒童垂發為飾。[10]要:同邀,請。[11]邑人:同鄉人。絕境:指與外界隔絕的地方。[12]延:邀請。[13]扶:沿著。向路:舊路,指來時的路。[14]志:標記。[15]郡下:指武陵郡治所在地。[16]詣(yì義):往見。太守:郡的'行政長官。[17]南陽:郡名。郡治在今河南省南陽市。劉子驥:名詣之,隱士,好游山水(見《晉書·隱逸傳》)。[18]規:計劃。[19]尋:不久。[20]問津:問路。指探訪。津;渡口。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原文及賞析 篇3

譯文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兩岸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別的樹,芳香的青草鮮艷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十分奇怪。便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了一座小山......

賞析

本文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裡,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鬥角。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原文及賞析 篇4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兩岸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十分詫異。便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隱隱約約的好像有點光亮。(漁人)便舍棄了船,從洞口進去。最初,山洞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漁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有桑樹、竹林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的人們,男女的穿著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樣。老人和小孩,都怡然並自得其樂。

(村裡的人)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詳細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殺了雞做飯來款待他。村子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這里的人)問如今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後,向村裡人告辭。村裡的人告訴他:「(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外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說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最終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名叫劉子驥的人,是位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地計劃著前往桃花源。但是沒有實現,他不久就病死了。後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賞析

陶淵明作詩,擅長白描,文體省凈,語出自然。《桃花源記》也具有這種藝術風格。它雖是虛構的世外仙境,但由於採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彷彿實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像小說一樣描述了溪行捕魚、桃源仙境、重尋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異」、「欲窮」四個相承續的詞語生動揭示出武陵漁人一連串的心理活動。「忘」字寫其一心捕魚,無意於計路程遠近,又暗示所行已遠。其專注於一而忘其餘的精神狀態,與「徐行不記山深淺」的妙境相似。「忽逢」與「甚異」相照應,寫其意外見到桃花林的驚異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兩句,乃寫景妙筆,色彩絢麗,景色優美,彷彿有陣陣清香從筆端溢出,造語工麗而又如信手拈來。第二段先以數語描述發現仙境經過。「林盡水源,便得一山」,點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暗示定非尋常去處。漁人的搜尋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帶出來。及至通過小口狹道,寫到「豁然開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韻致。進入桃源仙境之後,先將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鳴犬吠諸景一一寫來,所見所聞,歷歷在目。然後由遠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來種作、衣著裝束和怡然自樂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園生活圖景。最後寫桃源人見到漁人的情景,由「大驚」而「問所從來」,由熱情款待到臨別叮囑,寫得情真意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第三段先寫漁人在沿著來路返回途中「處處志之」,暗示其有意重來。「詣太守,說如此」,寫其違背桃源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叮囑。太守遣人隨往的「不復得路」和劉子驥的規往不果,都是著意安排的情節,明寫仙境難尋,暗寫桃源人不願「外人」重來。對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尋訪無著也不再問津了,而陶淵明自己卻從來沒有停止過追求,在《桃花源詩》的結尾處就剖露了「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的心願。他以桃花源人為志趣相合的契友,熱切期望與之共同生活於桃花源中。

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景實寫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個真實的存在,顯示出高超的敘事寫景的藝術才能。但《桃花源記》的藝術成就和魅力絕不僅限於此,陶淵明也不僅僅是企望人們確認其為真實的存在。所以,在虛景實寫的同時,又實中有虛,有意留下幾處似無非無,似有非有,使人費盡猜想也無從尋求答案的話題。桃源人的叮囑和故事結尾安排的「不復得路」、「規往未果」等情節,虛虛實實,徜恍迷離,便是這些話題中最堪尋味之筆。它所暗示於世人的是似在人間非在人間,不是人間勝似人間,只可於無意中得之而不可於有意中求之,似乎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著某種微妙的內在聯系。這虛渺靈奧之區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世人是難以揭曉的。它的開而復閉,漁人的得而復失,是陶淵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謎,「惹得詩人說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詩》中透露了一點消息,說「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復還幽蔽」,乃是因為「淳薄既異源」!原來桃源民風淳厚,人間世風澆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為爭奪之場」(蘇軾《和桃花源詩序》),玷污了這塊化外的凈土,即使像劉子驥那樣的人間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機緣。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此文藝術構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採用虛寫、實寫相結合手法,也是其一個特點。增添了神秘感。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詳有略,中心突出。

E. 桃花源記原文及翻譯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於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彷彿有點光亮。於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

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村裡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

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裡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裡人告辭離開。

村裡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裡去說,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於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作者:東晉文學家陶淵明

(5)桃花記古代小說擴展閱讀

一、主旨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二、創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

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

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三、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

例: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也」表判斷。句意: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省主語:

例一: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是「〈小口〉彷彿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個小洞口,〈小口裡面〉隱隱約約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從口入。(是「〈漁人〉便舍船,從口入」的省略。句意:〈漁人〉就丟下船,從洞口進去。)

省賓語:

例一:問所從來(是「問之所從來」的省略。「之」代「漁人」。句意:問〈漁人〉從哪裡來。)
省介詞:

例二:林盡水源(是"林盡於水源"的省略.)

3)出自本文的詞語:(今義)

世外桃源:指環境幽靜或安逸的地方。

豁然開朗: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

與世隔絕:不與人來往,或已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事物。

無人問津:比喻沒有人來探問、嘗試或購買。

三、作者簡介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作品的語言平淡,但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用樸素平易的語言表達出來;表意易讀懂,其內涵還需細細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實秋曰:「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鑿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

他善於以白描及寫意手法勾勒景物、點染環境,意境渾融高遠又富含理趣。語言精工本色,樸素真率,筆調疏淡,風韻深厚。但陶詩並非只有飄逸悠然、自然沖淡一種風格,也有金剛怒目的慷慨豪放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的「精衛銜微木」等。

陶詩還善於將興寄和自然美融為一體。他筆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徵意義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實有之景。如《擬古》其七「日暮天無雲」中所寫「雲間月」、「葉中華」,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對人生最美好酣暢的短暫時光的比喻。

陶淵明筆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歸鳥、孤雲,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景物,也是詩人高潔性格的象徵。

陶淵明長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而這田園生活也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其中的優秀作品寄寓著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表露出其潔身自好,不願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安天命」等消極思想。

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於爽朗之勝,語言質朴自然,而又極為精煉,具有獨特風格。陶淵明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詩文重在抒情和言志。抒情、寫景、議論緊密結合,情景交融,從中反映了作者的個性,他的清高自賞和不與世俗同習。

F. 桃花源記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內容如下: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於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彷彿有點光亮。於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

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村裡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裡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

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 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後,他們都感嘆惋惜。

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裡人告辭離開。村裡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裡去,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於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6)桃花記古代小說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

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義熙元年(405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

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G. 《桃花源記》是什麼體裁

散文。

散文是指以文字為創作、審美對象的文學藝術體裁。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散文的概念也時有變化:

1、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散文與韻文、駢文相對,不追求押韻和句式的工整。這是廣義上的散文。

2、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散文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行的一種文學體裁。這是狹義上的散文。

其特點為:

1、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題材廣泛、寫法多樣,又指結構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貫穿全文的線索。散文寫人寫事都只是表面現象,從根本上說寫的是情感體驗。

2、意境深邃:注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作者藉助想像與聯想,可以融情於景、寄情於事、寓情於物、托物言志,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展現出更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會更深的道理。

3、語言優美:所謂優美,就是指散文的語言清新明麗,散文的語言簡潔質朴,自然流暢,寥寥數語就可以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勾勒出動人的場景,顯示出深遠的意境。散文力求寫景如在眼前,寫情沁人心脾。

(7)桃花記古代小說擴展閱讀

常見文學體裁:

1、賦: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

2、駢文: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駢文由於遷就句式,堆砌詞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柳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漸衰。

3、說: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後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

4、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5、游記: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游記的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並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6、詩歌: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

7、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與詩歌、散文、戲劇,並稱「四大文學體裁」。

H. 文言文《桃花源記》原文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春秋戰國時期,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桃花源記》原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主題

這篇文章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賞析

本文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裡,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鬥角。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幹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從「男女」、「黃發」、「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I. 《桃花記》最新txt全集下載

桃花記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紅|袖|言|情|小|說
師父決定於公元一**四年下山,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這一天是這一年的端午節。當他把這個消息告訴我的時候,我正和靈靈在那裡煮雞蛋。靈靈可不是什麼女孩子,在這里我鄭重聲明以下:他是我前年在山裡收養的一隻小猴,由於它機靈、可靠,才取了個女孩子的名字。師父走到我們面前,鄭重其事的告訴我:「小龍,我前天接到丐幫幫主的邀請函,讓我赴無錫惠山參加武林大會,咱們明天就動身吧。」我極力掩飾心中的喜悅若無其事地答道:「我知道了,師父。」師父轉身離去,我卻和靈靈仍在那裡煮雞蛋,而我的思緒已飛向了那山水豐美的江南。
那一夜我無眠,興奮、喜悅始終伴隨著我。一閉上眼,就有一位年輕、貌美、肌膚如水的女子在下著小雨的街巷裡撐著花傘向我走來。
我在這華山頂上陪師父一呆就是六年,每天和師父從早到晚地練功。師父早年成名,和丐幫幫主是摯友,江湖人稱「隱君子,」曾以一套華山劍法橫掃天下,人家都說名師出高徒而我卻是例……
應該是全本了

J. 桃花源記譯文第三段

桃花源記第三段譯文:

(桃花源的人)一見漁人,竟然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裡兒來的。(漁人)細致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人們就把漁人請到自己家裡,擺酒殺雞做飯款待他。村裡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客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外界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於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絕了。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這個漁人一一的給(桃花源中的人)詳細地訴說他知道的事情,(他們)聽了都很驚嘆惋惜。其餘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家裡,都拿出酒菜飯食來款待他。漁人居住了幾天,告辭離開。這裡面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界的人說啊!」

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字淵明。別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末到劉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文體

記:可以是游記和碑記(或銘記)(主要的還是游記)。游記是收在文集中的記敘游覽山川名勝活動、描寫景物、用來抒發感情,讓思想在風中飄盪的一種文體(散文)。相當於現在的記敘文,有的夾有一點議論,更像散文。

《桃花源記》的文體就妙在「四像」而又「四不像」——好像是小說,又好像是散文;好像是游記,又好像是寓言;實際上卻又是序跋類文體中的序。這都是根據題目中的「記」這種古代文體衍生翻新出來的現代意義上的文體解讀。所以我們可以說《桃花源記》是一篇小說,一篇志怪小說。



閱讀全文

與桃花記古代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楊皓是哪個小說主角 瀏覽:966
出版青春校園小說推薦 瀏覽:59
女生版穿越小說排行榜 瀏覽:718
醜男逆襲的校園小說 瀏覽:847
花式寵妻總裁霸愛成婚小說 瀏覽:106
熟女丁香人妻小說全集 瀏覽:112
女主角大於20個的小說 瀏覽:435
女主角小名葉小九小說名字 瀏覽:189
主角百世輪回的小說 瀏覽:384
帝王心術同作者的其他小說 瀏覽:522
三人成狼小說寫的是什麼 瀏覽:297
上千章好看的小說在線閱讀 瀏覽:204
愛倫坡詩歌和短篇小說的特點 瀏覽:361
小說人物華曦 瀏覽:822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小說txt百度雲 瀏覽:911
我的女朋友很乖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瀏覽:554
吸血鬼小說里的男主姓什麼名字大全 瀏覽:107
天逆全集有聲小說全集 瀏覽:505
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狼世界 瀏覽:708
唐磚小說全集在線 瀏覽: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