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集作者 > 新體驗小說時間代表作者作品

新體驗小說時間代表作者作品

發布時間:2023-04-08 08:16:22

❶ 精神的三間小屋的作者介紹

畢淑敏,女 出生於新疆伊寧,祖籍山東。中學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畢淑敏17歲便來到海拔5000於米的西藏高原阿里當兵。在蒼茫的高原上,她親眼看到一些年輕人為了祖國的安全富強而永遠長眠在冰層中的悲壯。那些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對生命有著特別的關注。歷任衛豎御生員、助理軍醫、軍醫。1980年轉業回北京。國家一級作家,北京銅廠主治醫師、衛生所所長、中國有色金屬散告工業總公司研究室專業作家,1991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沖纖明學研究生院中文系,碩士。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1987年開始共發表作品200餘萬字。198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曾獲莊重文文學、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台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第17屆聯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
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說《預約死亡》發表後,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她是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祖籍山東文登。她曾在西藏高原阿里地區當兵,服役十一年,歷任衛生員、助理軍醫、軍醫。著有《畢淑敏文集》八卷,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女心理師》、《鮮花手術》,中短篇小說集《女人之約》、《昆侖殤》、《預約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麵朝天》、《保持驚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楊木鼻子》,散文集《心靈處方》、《畢淑敏文集》《我很重要》等,其中,《母狼的智慧》一文被列入蘇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書。
新書:《鮮花手術》(07年9月28日出版).《心靈眼睛》,《女兒拳》(2007年12月出版)
出版 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台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第17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其中《不會變形的金剛》獲第四屆百花文學獎,《女人之約》獲第四屆青年文學獎、第五屆《小說月報》百花獎,《紫色人形》獲台灣第十六屆《聯合報》文學首獎,《昆侖殤》獲第四屆昆侖文學獎,《生生不己》獲當代文學獎、人民文學出版社炎黃獎,《補天石》獲北京慶祝建國40周年文學作品獎,《預約死亡》獲北京慶祝建國45周年文學作品獎,《素麵朝天》獲全國第五屆報紙副刊一等獎。《預約死亡》獲第6屆小說月報獎,《原始股》獲第7屆小說月報獎。《紅處方》獲全國人口獎、北京市首屆文藝大獎。《翻漿》獲台灣第17屆中國時報文學獎。
其人也是國家一級作家,北京作家協會副席,北京師范大學文學碩士,心理學博士方向課程結業。內科主治醫師,注冊心理咨詢師。

❷ 新小說派的主要作家和作品有哪些

新小說派是20世紀50、60年代出現在德國文學界的一個小說創作流派,又稱「反小說」。主要作家有娜·薩洛特、阿·羅伯-格里耶、米·比托等,他們在思想上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柏格森生命力學說和直覺主義等的影響,在藝術上繼承了「意識流」小說和超現實主義的某些觀點和創作方法,主張在人物、情節、結構、敘述方式和語言等方面都進行激烈的改革。他們認為傳統的小說技法已經失去了活力,小說家有必要運用「非人格化的」語言客觀冷靜地表現事物,把人物作為表現某種心理或狀態的「臨時道具」。常用冷靜、明確和像攝影機一樣忠實的語言,在敘述上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主要作品有薩洛特的《馬爾特羅》、《天象儀》,羅伯-格里耶的《橡皮》、《在迷宮中》,西蒙的《風》和《佛蘭德公路》等。

❸ 畢淑敏簡介

畢淑敏是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於新疆,中學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學念拍院附屬學校。從事西醫學脊高知工作20年後,開始寫作,共發表作品200萬字。現在是櫻消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

❹ 20世紀80年代,「新寫實小說」作家代表作有哪些

20世紀80年代,劉震雲的《塔鋪》、《新兵連》、《單位》、《一地雞毛》、池莉內的《煩惱人生》、《不談愛容情》、《太陽出世》,《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方方的《風景》,劉恆的《狗日的糧食》、《伏羲伏羲》,通常被看作「新寫實小說」的代表作。

❺ 畢淑敏簡介

畢淑敏,祖籍山東,1952年10月10日出生於新疆伊寧。中共黨員。

1969年(17歲)入伍,國家一級作家,北京銅廠主治醫師、

1987年開始共發表作品200餘萬字。198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台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第17屆聯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被中國海洋大學聘為駐校作家。

1991年(39歲)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中文系,碩士。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

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中篇小說《預約死亡》發表後,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羨臘游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局正分精彩。

畢淑敏是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兄銷學文學碩士,心理學博士方向課程結業,注冊心理咨詢師。著有《畢淑敏文集》十二卷,
《孝心無價》,處女作《昆侖殤》,《阿里》以及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等,中短篇小說集《女人之約》等,散文集《婚姻鞋》等。多篇文章被選入現行新課標中、小學課本,在文學及醫學界享有盛譽。

現為中國海洋大學駐校作家、客座教授。

❻ 新小說派的幾位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急!謝謝啦!

新小說在法國流行的時期,大致在1953至1960年間。

1960年以後,新小說出現新的傾向,可以說是第二代新小說的開始。新小說的代表作有薩洛特的《馬爾特羅》

(1953)、《天象儀》(1959)、《黃金果》(1963)、羅伯-格里耶的《橡皮》(1953)、《在迷宮中》(1959),布陶的《路過米蘭》(1954)、《變化》(1957),西蒙的《風》(1957)、《草》(1958)、《佛蘭德公路》(1960)以及杜拉斯的《夏天晚上十點半》等。理論著作有薩洛特的《猜疑的時代》(1956),羅伯-格里耶的《論新小說》(1963)。

新小說派的作家,雖然創作方式各有特點,但具有共同的根本觀點。首先,他們認為小說藝術從19世紀中葉以來,一直在現實主義的統治下,由於墨守成規,從表現方式到語言都已呈"僵化"現象。新小說派反對以巴爾扎克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小說的寫作方法,認為它不能反映事物的"真實"面貌。在這一派看來,現實主義作家往往通過人物的塑造、情節的安排、內心分析、情景描述、帶有感情色彩的語言等手段,誘導讀者進入作者事先安排的虛構境界,結果人們只能通過作者或作者塑造的人物的眼睛去看外在的事物,這樣實際上是使讀者進入一個"謊言的世界",忘記了自己所面臨的現實。

新小說派反對傳統小說以人物為核心,以寫"人物在其間活動並生存的故事"為主要的任務;把人作為世界的中心,一切從人物出發,使事物從屬於人,由人賦予事物意義,從而使客觀世界的一切都帶上了人的主觀感情的色彩,結果混淆了物與人的界限,抹煞了物的地位,忽視了物的作用和影響。新小說派的理論家羅伯-格里耶認為,"世界既不是有意義的,也不是荒謬的,它存在著,如此而已"。按照他的看法,這個世界是由獨立於人之外的事物構成的,而現代人是處在物質世界的包圍中,人只能通過視覺看到它的外表,不應憑主觀賦予它任何意義,因此他主張小說要把人與物區分開來,要著重物質世界的描寫。他認為小說的主要任務不在塑造人物形象,更不在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立場、道德觀念等,而是在寫出"一個更實在的、更直觀的世界"。

薩洛特則認為作家要能夠透過人的日常活動和平凡的言語,揭露潛意識的內心活動,探索那"潛在的真實"。

布陶認為新小說的任務在於通過對外界事物如實的描寫,從現代人復雜的、混亂的日常生活中找出奧秘的所在,從中建立一個有條不紊的精神世界以填補生活的空虛。

雖然這一派的作家對小說的主要任務意見不一,但他們都一致認為塑造人物不是小說創作的目標。在他們的作品中,人物被認為不過是表現某種心理因素或心理狀態的"臨時道具"。他們小說中的人物不但往往面目模糊不清,有時連姓名也沒有。例如卡夫卡的小說里的人物,有時僅用第一人稱的"我"或第二人稱的"你"來代表。

在布陶的代表作《變化》中,作者把主人公名為"你",使讀者處於主角的地位。在結構方面,新小說派主張破除傳統現實主義小說格式的限制,認為不必遵守時間順序和囿於空間的局限,作者有自由"重新建立一個純屬內心世界的時間和空間"。他們還認為人生不過存在於"一瞬間",過去、現在、將來可以同時存在。現實、想像、幻覺、記憶、夢境往往互相交錯或重疊。這一派的小說情節相當簡單,往往從通俗小說或偵探小說借用故事,因為新小說作家反對以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誘導讀者進入一個"虛構的世界"。他們小說中的情節結構,往往不是有頭有尾的,有時結尾又回到開頭,有時全書結束,故事仍在繼續。新小說派認為傳統現實小說中慣用的語言也必須徹底改革,因為這些語言由於長期重復使用已變為"陳套"或"僵化",失去了表達現代人復雜多變的生活的能力。新小說派反對使用具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詞和那些"內含的、隱喻的、魔術般的詞彙",認為這足以使描寫的事物失實。他們主張採用"表明視覺的和標志性的即限於度量、定位、限制、明確作用的詞彙",按照羅伯-格里耶的看法,就是冷靜的、准確的、像攝影機一樣忠實的語言。

新小說派的四個主要作家:薩洛特、 羅伯-格里耶、布陶、西蒙

新小說派在思想上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學、柏格森生命力學說和直覺主義、胡塞爾的現象主義哲學的影響。

在文學藝術上繼承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意識流派小說和超現實主義的觀點及其某些創作方法。新小說派否定小說藝術的反映社會現實的作用,鑽入自我的意識中尋求"真實",脫離現實,脫離讀者。

1960年以後出現的以期刊《就像這樣》為中心,以青年作家索萊(1936~ )為首的第二代新小說派即新新小說派,在小說形式的革新方面,比老一輩新小說派更進一步。他們連標點都予以廢除,文章不分句子,不分段落,給人的印象好似人類又回到原始時代去了。這一新流派正在發展中,人們對它尚無定論。

❼ 月餅的故事的作者

畢淑敏,女,1952年10月出生於新疆伊寧。中共黨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歷任衛生員、助理軍醫、軍醫等。1980年轉業回北京。國家一級作家,北京銅廠主治醫師、衛生所所長、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研究室專業作家,1991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中文系,碩士。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1987年開始共發表作品200餘萬字。198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獲莊重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裂鬧悉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台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第17屆聯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被中國海洋大學聘為駐校作家。
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說《預約死亡》發表後,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畢淑敏是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彎吵師范大學文學碩士,心理學博士方向課程結業,注冊心理咨詢師。著有《畢淑敏文集》十二卷,《孝心無價》,處女作《昆侖殤》(《阿里》)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等,中短篇小說集《女人之肆乎約》等,散文集《婚姻鞋》等。多篇文章被選入現行新課標中、小學課本。

閱讀全文

與新體驗小說時間代表作者作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黑道有聲小說列表全集的 瀏覽:745
辣條東方玄幻小說 瀏覽:751
小說描寫槍械的系統流的科幻小說 瀏覽:613
類似拜師四目道長的系統小說 瀏覽:987
殺手十二歲有聲小說免費 瀏覽:74
搞笑玄幻小說人物名字大全 瀏覽:243
女尊現代娛樂圈小說 瀏覽:489
穿越之無限身份代入系統小說 瀏覽:152
歸來仍是少年免費閱讀小說 瀏覽:400
重生之打神鞭小說 瀏覽:799
主角很淡泊很低調小說 瀏覽:200
破案類仙俠小說排行榜 瀏覽:440
槍的短篇小說 瀏覽:435
請保持沉默小說結局 瀏覽:169
寫小說要懂好多 瀏覽:283
重生在三國的種馬獵艷小說 瀏覽:812
好看的古代女主重生珍惜小說 瀏覽:222
一本小說主角用水泥封印了 瀏覽:548
鄉村壞小子有聲小說201 瀏覽:781
邊小溪寫的小說 瀏覽: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