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急求夏志清著《三國演義》一文的全文(英文和中文)賽珍珠的 中國小說(中英文都要)
一、英文:
1.賽珍珠著《中國小說》,1939年分別由紐約約翰戴伊出社及倫敦麥克米蘭出版社出版,1974年由紐約哈斯克爾豪斯出版社再版。
此書是賽珍珠獲得諾貝爾獎金的講演,著重論述了作為民間文學的小說特點,分析了《水滸傳》、《三國演義》及《紅樓夢》三部小說的特點。
2.菲茨傑拉德著《成為顛覆力量的中國小說》,載《明鏡季刊》第10期(1951年,259—266頁。)
研究《三國》與《水滸》兩部小說,認為這兩部小說有社會批評的作用,成為舊中國社會中的一種顛覆力量。
3.克倫普著《平話與三國志的早期史》,載《美國東方學會會志》71(1951年249—256頁)。
4.魯爾曼著《中國通俗小說與戲劇中的傳統英雄人物》,收入阿瑟·賴特編輯的《儒家學派》一書(141—176頁),此書1960年由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出版。又收入賴特編輯的《儒學與中國文化》一書(122—157頁),此書1964年由紐約文學協會出版。
本文分析了中國通俗小說中將、相、書生等各種英雄人物類型,並分析了這些人物所反映的中國某個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的政治、道德等情況。
5.哈南著《中國小說與戲劇的發展》,收入雷蒙德·道森編輯的《中國遺產》一書(115一143頁),此書1964年由倫敦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
此書論述了中國小說從口頭文學直到二十世紀的發展歷史, 著重論述《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游傳》、《金瓶梅》、 《儒林外史》、《紅樓夢》等小說的形成,並論述中國戲曲里取材於小說的各種人物典型。
6.夏志清著《三國演義》一文,收入其所著《中國古典小說評介》一書(37一74頁),此書1968年由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出版杜出版。
此書是對六部中國古典小說的研究,包括有關史料、書目、小說作者介紹、對傳統小說結構、風格、人物、、情節、主題的分析等。
7.波特·愛德華的哲學博士論文,題為《諸葛亮與蜀漢》,1968年發表於芝加哥大學。
本文主要研究歷史上的諸葛亮,同時概要地論述了小說的演進、小說的歷史背景以及小說對歷史人物的觀點,並專節分析了《赤壁之戰》。
8.楊聯升的哲學博士論文,題為《作為三國演義來源的三國志》, 1971年發表於斯但福大學。
9.多列澤羅瓦——維林格羅瓦,米列娜著《評李福清(中國講史與民間傳統的關系:三國演義口頭的與書籍的異體)》。載CHNOPERL Papers,第4期(1974年,53一58頁)。
10.柳存仁著《羅貫中歷史小說的真實性》一文,收入《保羅·德米維爾先生漢學文集》一書第二卷(231一296頁),此書1974年由巴黎法國大學出版社出版。
11.克羅爾,保爾·威廉的哲學博士論文,題為《曹操的肖像:人與虛構的故事),1976年發表於安阿伯密執安大學。
本文論述了曹操作為官員,詩人,戲劇人物的情況,分析了曹操在歷史上與文學作品中的不同形象,並分析了《三國演義》 的特點。
12.羅所,戈登·維克托的哲學博士論文,題為《戲劇角色關羽:兩部元代戲劇的評論》,1976年發表於奧斯汀得克薩斯大學。
13.王靖字著《中國傳統小說的意義與生命力的循環》一文,收入捷克漢學家普什克教授著《中國文學史研究》一書(275一 301頁),此書1976年由巴黎高等中國學研究學院出版。
14.楊聯升撰寫《羅貫中》辭條,收入卡林頓·古德里奇等編輯的《明代傳記辭典》(1368一1644)一書卷1(978一980頁), 此書1976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
15.楊聯升著《三國演義研究》,即將在美國出版。
本書著重研究《三國演義》的主題、人物塑造、版本考證等, 並評價了《三國》這部歷史小說的優缺點。
16.楊聯升著《毛宗崗》,此書即將由波士頓特懷恩出版社出版,列入特懷恩人物傳記叢書。
17.李培德著《三國與水滸的敘事體模式》一文,收入普安迪編輯的《中國敘事體文學評論集》,此1978年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 此文著重論述《三國》及《水滸》的結構。
18.楊聯升、李培德等合編的《中國古典小說》,1981年由倫敦豪爾公司出版。
此書提供國外翻譯,研究《三國演義》等中國古典小說的資料。
二、俄文
1.謝瑪諾夫評介巴拿休克俄譯本《三國》一文,載《外國文學》6月號,1955年(199一204頁)。
2.丘布科評介巴拿休克俄譯本《三國》一文,載《旗》8月號, 1955年(202一203頁)。
3.基多維奇譯評《曹操詩作》,載《星》第8號1973年193頁。
4.李福清著《中國敘事文學的歷史發展問題》1964年莫斯科科學出版社出版。
5.李福清著《中國講史與民間傳統的關系:三國演義口頭的與書籍的異體》。
三、日文
1.奧野信太郎著《論三國志演義》,載中央公論社五十四卷九號,詔和十三年(1938)。
2.荒井瑞雄著《關於毛聲山》,載漢學會雜志八卷一號,昭和十五年(1940)。
3.小川環樹著《毛聲山評本與李笠翁評本》,載神田博士還歷紀念書志學論集,昭和三十二年(1957 ) 11月, (615一623頁)。
4.志田不動鷹著《釋三國演義》,載研究(文學篇)二三。 1961年2月(1一16頁)。
5.高橋繁樹著《三國雜劇與三國平話》①——「虎牢關三戰呂布」,載中國古典研究19,1973年6月(119一133頁)。
6.高橋繁樹著《三國平話與三國雜劇》②——「連環計的虛構」,載目加田誠博士古稀紀念中國文學論集,1974年10月(287—407頁)。
7.蘆田孝昭著《三國平話的結構與文體》,載目加田誠博士古稀紀念《中國文學論集》1974年10月(409—427頁)。
8.中缽雅量著《三國演義的表現手法》,載愛知教育大學研究報告(人文、社會科學)23,1974年4月(29—43頁)。
9.立間詳介著《關於三國演義的「七實三虛」》,載橋論叢78—3,1977年9月(1一16頁)。
四、朝文
1.丁范鎮著《枕中記研究——特別與三國遺事傳說故事一關聯》,載大東文化研究2,1966年6月(111—142頁)。
2.李慶善著《三國志演義中的英雄群像》,載漢陽大學校創立三十周年紀念論文集,1969年5月(9—25頁)。
3.金時俊著《三國演義考》,載漢城大學校教養課程部論文集(人文·社會科學篇.)1,1969年5月(144一164頁)。
4.李慶善著《三國志演義對韓國文學的影響》,載論文集(漢陽大學校)5,1971年7月(9—50頁)。
附、港台版
1.王止峻著《談三國志與三國演義》,載醒獅6—8,1968年8月(20頁)。
2.柳存仁著《羅貫中講史小說之真偽性質》,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8—1,1976年12月(169—232頁)。
3.柳存仁著《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1967年香港龍門書局出版
:①原載《小說月報》二十卷十號(1929年),先後收入鄭氏《中國文學研究》(上)(作家出版社1957年第1版)及《鄭振鐸文集》第5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第1版)。
②參見張穎、陳速:《有關〈三國演義〉成書年代和版本演變問題的幾點異議》(載《明清小說研究》第5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7年6月);陳翔華:《諸葛亮形象史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周兆新:《三國演義考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沈伯俊:《校理本三國演義·前言》(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
③何滿子:《在評價〈三國演義〉的文學成就以前》,載《三國演義學刊》第1輯,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年7月。
④丘振聲:《萬古雲霄一羽毛——諸葛亮藝術形象的生命力》,載《文學評論》1985年第1期。陳翔華:《諸葛亮形象史研究》,見注③。
⑤黃鈞:《欲與天公試比高——諸葛亮形象史外部研究淺議》,載《〈三國演義〉與荊州》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
⑥傅繼馥:《〈三國〉人物是類型化典型的光輝範本》,載《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第4期,亦收入《三國演義研究集》(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年12月)。
⑦劉上生:《中國古代小說藝術史》第3章,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⑧詳見拙作《〈三國〉人物數更多》,載1984年6月23日《四川日報》。
⑨詳見拙作《〈三國演義〉究竟寫了多少人物》,載1992年4月2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先後收入拙著《三國漫談》(巴蜀書社1995年2月第1版)、《三國漫話》(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⑩小川環樹:《中國小說史研究》,日本岩波書店1968年。柳存仁:《羅貫中講史小說之真偽性質》,原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8卷第1期,亦收入劉世德編《中國古代小說研究》一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第1版。
馬蘭安:《〈花關索說唱詞話〉與〈三國志演義〉版本演變探索》,原載1985年歐洲《通報》;金文京:《〈三國志演義〉版本試探——以建安諸本為中心》,原載日本《集刊東洋學》第61號;中川諭:《〈三國志演義〉版本研究——毛宗崗本的成書過程》,原載《集刊東洋學》第61號;上田望:《〈三國志演義〉版本試論——關於通俗小說版本演變的考察》,原載日本《東洋文化》第71號。以上文章的中文譯文均收入周兆新主編之《三國演義叢考》一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