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金庸武俠小說的歷史背景,為何大多設定在宋代以後
金庸武俠小說可以稱之為現象級,從發行之初,一直被讀者所追捧,影響深遠。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主角深入人心,每部小說既能單獨成篇,又相互關聯,給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但是金庸武俠小說的時間軸雖然清晰,但是除《越女劍》之外的十四部小說的歷史背景都設定在了宋朝以後,不免讓人心生好奇,金庸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安排呢,有何深意?
因此,金庸小說時代背景的設置是有其深刻的原因,說明金庸不僅很懂歷史,能夠很好把握時代背景下的矛盾點,而且善於洞察讀者的需求與愛好,所以才創作出了一部又一部經典的武俠小說,深受讀者喜愛和追捧。
B. 金庸小說為什麼多是宋朝以後的事
1,金庸本人並非歷史大家,小說中歷史常識錯誤還不少,很有可能他比較熟悉宋朝及以後的歷史。
2,和1剛好相反,金庸在佛學領域相當有研究,他對人生和武學的看法傾注了佛學普渡眾生、大慈大悲的觀點。而佛教是唐朝在中土盛行的,所以金庸要想闡述自己對人世間的看法和觀點,起碼從唐朝開始寫。但是,很顯然唐朝不具備小說的一個最重要的要素……
3,小說一定要有多重矛盾對立才能吸引人。比如最近熱播的《蝸居》,本來普通人家過日子,絕對不可能這么復雜。但是編劇不能編普通人的生活啊,否則誰看呢?
宋朝是中國帝王時代的分水嶺。五代石敬塘把燕雲十六州拱手讓給遼人耶律德宗光這件事影響深遠——從此漢族對少數民族採取守勢。對遼是這樣,對金是這樣,對蒙古是這樣,甚至對西夏也是這樣。因為北邊門戶大開,所以中原變成游牧民族的跑馬場。所以宋朝實際上一直沒有統一全國,不能算大一統王朝。之後的元明清,除了明朝稍微好一些,基本上都有突出的民族矛盾在裡面。
漢人內部矛盾,比如射鵰中的歐陽峰和洪七公之間的矛盾,碧血劍中袁崇煥部屬和闖王之間的矛盾……比比皆是,可見漢人不團結。
漢人和外族人的矛盾,比如神鵰中蒙古大軍和襄陽軍民之間的矛盾,比如書劍恩仇錄中紅花會和清廷之間的矛盾
男和女之間的矛盾,有人會說這個和什麼朝代有什麼關系?特殊時代有特殊的男女關系,林朝英和王重陽之間的最終結局能脫離那個時代嗎?趙敏和張無忌之間的撲朔迷離能脫離那個時代嗎?穆念慈和楊康的悲歡離合哪一次能脫離那個時代背景?蕭峰親手殺掉阿朱能脫離那個時代背景嗎?
人的多重自我的矛盾,其實前面的矛盾都是可調和的,而自我矛盾是最難駕馭的。曾經有人說過「自我矛盾,是一場沒有硝煙卻最為激烈的戰爭,無論哪方勝敗自身都得付出慘痛的代價。」也正因為這樣,自我矛盾很激烈很揪人心,金庸最擅長刻畫這種矛盾。比如蕭峰的漢和契丹雙重身份的矛盾,郭靖的蒙古成長經歷和大宋子民之間的雙重矛盾,韋小寶的天地會身份和康熙親信身份,再比如說楊康的自我矛盾伴隨著他從出生到死去。
C. 為何金庸武俠小說的歷史背景,很多都在宋代以後
江湖上流傳很廣的一句「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正好是金庸先生作品首字組成,加上《越女劍》便是金庸先生所有十五部武俠作品。金庸先生從1955年開始創作至1972年封閉,共作793萬字,在要純手寫的年代,平均每天寫1278字。金庸先生的粉絲下至街頭平民,上至學府教授。
D. 為什麼金庸的武俠小說大都以宋代為背景
1.宋代國勢衰弱,容易激起武林人士的俠義之心。
2.與宋朝並列的國家眾多,大理、契丹、西夏、吐蕃、金都有值得一提的地方,這樣的空間范圍,很容易寫作發揮。
E. 金庸武俠小說的歷史背景,為何大多設定在宋代以後
近幾年漫威電影大賣,從《鋼鐵俠》到《復聯4》,幾乎每一部上映都大受歡迎,其中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採用一個“漫威電影宇宙”的理念,在他們的電影中,不管哪一部都會出現鋼鐵俠、美國隊長、黑寡婦等人物,這些電影既能單獨成篇,又相互關聯,甚至還會集體行動,用同樣的元素組成一個宇宙。
這種創作理念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我們的電影通常只有一二三四五六,或者再來一個前傳,缺乏一個宏觀背景設定。
如果說中國有哪些作品能夠做成漫威宇宙世界這樣概念的,大概就是“金庸武俠世界”了,金庸老先生通過《九陰真經》、《九陽神功》等武學,再加上少林、武當等門派,將整個世界貫穿起來,形成一個獨特的武俠世界,根據這些要素,我們甚至可以推斷不同作品中,誰才是最厲害的人。
金庸的作品一共15部,不算短篇小說《越女劍》,其他十四部可以用一句話來描述,那就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除了《白馬嘯西風》《書劍恩仇錄》《鴛鴦刀》等三部作品影響力較小,其他作品都得到了大量的翻拍,其中射鵰三部曲《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影響最為巨大,《天龍八部》《鹿鼎記》《笑傲江湖》也十分出彩,剩下《連城訣》《碧血劍》《俠客行》外加兩本《飛狐》也還算可以。
梳理過後,會發現金庸小說的時代背景很強,讓人困惑的是,為何這么多的作品,都是以宋代之後的歷史作為背景?
縱橫作為一名金庸武俠愛好者,又恰巧懂那麼一點歷史,本文就嘗試給大家解答金庸武俠作品的歷史背景問題。
當然,武俠小說那麼多,不可能沒有以唐朝為背景的,但是正如我所說,我們也不看啊!
其實我挺佩服新武俠大師黃易的,黃易武俠相對於金庸這批現代經典武俠,堪稱新經典武俠,在作品形式上有諸多突破,在時代背景選擇上有更寬闊的視野,比如《尋秦記》就開創了穿越小說的先河,也是一部以戰國歷史為背景的小說,而《大唐雙龍傳》應該算是武俠小說中,比較少見的隋唐時期的武俠。
相比於金庸在武俠作品中大打歷史牌,黃易作品開篇就是稍微有點“黃”,這大概也是另類引流方式吧!畢竟喜歡帶色彩的讀者肯定是要比喜歡歷史的多得多!
F. 為什麼金庸的小說背景大都是宋朝明朝時期
因為宋明與元清連在一起,金庸喜歡寫國仇家恨背景下的武俠。
G. 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有明確的歷史朝代的小說,為什麼是宋朝和清朝的是最多的
首先,他們那一批所謂新派武俠小說宗匠們剛開始寫武俠小說時候當然要受舊派或者說北派武俠小說的影響。而那些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人創作的例如《卧虎藏龍》、《鷹爪王》、《十二金錢鏢》等大多都是以清朝為背景,而這我覺得是因為他們這些創作者一是因為處於清王朝覆滅辛亥洗禮之後反清傳奇故事的民間發酵期,民族情結和俠義精神正在蓬勃涌動。第二是因為他們了解清朝真正的江湖,包括鏢局生意、幫會行規等,所以雖然素材真實,但也只能局限於清朝。第三是因為公案小說的影響。回到新派的金古梁來說,他們最早期的作品無一不是將背景設定於清朝,因為可以直接取用前輩已經成型的清朝江湖世界觀。其實也是因為他們寫武俠,是要有尊重歷史底線在的,不像現在的網路架空穿越之流,唐宋背景下除了不要鞭子完全可以跟清朝一模一樣。
其次,至於說金庸為什麼有超過一半,其實我覺得與金庸先生的個人歷史研究偏好不無關系。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們海寧査家在明清朝的那點名氣的緣故,金庸對於有清一代的各種正史野史傳奇乃至民間故事十分了解(當然也是因為清朝最近野史啊文人筆記之類最多),所以從中取材出乾隆身世之謎、袁督師遼東故事之類簡直太輕鬆了。PS.吳六奇款待過査繼佐。另外,私以為金庸先生最後一部以鹿鼎記收尾,屬於寫了一圈最後發現還是清王朝的江湖自己還是沒有寫盡寫全寫過癮,然後就用了大力氣將清初所有勢力都串起來。
第三,武俠發展到了梁羽生金庸古龍這里,不是上升到歷史高度討論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范疇(主要是梁金比如萍蹤俠影比如射鵰),就是深入到人性討論俠義精神與成佛入道的關系(比如天龍笑傲比如古龍的各種徹悟的仙聖型俠客)。所以,前者是需要異族入侵的,這樣才能探討這個問題嘛,即使你是個韋小寶這樣混不吝的頑徒,也得在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康熙和代表民族獨立的陳舵主中間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