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金庸的15部小說
金庸的15部小說
金庸的15部小說,武俠小說泰斗金庸(原名查良鏞)於2018年10月30日下午在香港養和醫院逝世,享年94歲。金庸一生共創作了十五部長、中、短篇小說,金庸的15部小說。
《書劍恩仇錄》 1955年
《碧血劍》 1956年
《射鵰英雄傳》 1957年—1959年
《雪山飛狐》 1959年
《神鵰俠侶》 1959年—1961年
《飛狐外傳》 1960年—1961年
《白馬嘯西風》 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倚天屠龍記》 1961年
《鴛鴦刀》 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連城訣》 1963年,又名《素心劍》
《天龍八部》 1963年—1966年
《俠客行》 1965年
《笑傲江湖》 1967年
《鹿鼎記》 1969年—1972年
《越女劍》 1970年,附在《俠客行》之後的短篇小說
「凡有華人處,皆能讀金庸」,如此描述並不誇張。「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將金庸代表作的名字概括的這句話,也早就膾炙人口,被人銘記。在今天,能有如此高知名度和榮譽的文化人物,已經非常罕見。金庸先生的成就並不只在文學上,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這些稱號都證明了他在當代崇高的文化地位。
金庸小說的讀者群體之廣、對現實生活影響之大,恐怕很難再被後人超越。因為,金庸的一生,也是中國現代文化史上波瀾壯闊的一個世紀,他的離去,會讓人產生「大師遠去,再無大師」的感慨,也會讓人對過去中國武俠小說以及通俗文學的發展,有一個蓋棺論定式的評價。
金庸先生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他連接了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不同時期,他的作品超越了時代,已經成為華人圈內外的`文學經典。在外國並不了解中國現代文化狀況的時候,金庸的作品是一張很好的名片,直至今日,金庸的作品在海外仍有很大的影響力。能超越國家、民族的界限,恰恰說明金庸的獨到之處,也是其作品的永恆與經典之處。
陳平原先生在研究武俠小說的專著《千古文人俠客夢》中提到,金庸的武俠小說是超越雅俗的。而且,武俠的精髓在於「俠是靈魂,武是軀殼」,金庸的作品之所以打動人心,產生持久的精神震撼,正在於他通過武俠書寫人性、展現歷史,這和那些人類歷史上的文學經典一樣,守護著那些恆久不變的價值觀,這也是其成為經典的精神所系。
金庸先生去世,對武俠小說和通俗文學界而言,是一個時代結束的標志。但是,對更多關注中國文學、文化的民眾而言,金庸先生的作品會成為永恆的經典,其價值和影響力在未來會得到更大的彰顯。
武俠小說泰斗金庸(原名查良鏞)於2018年10月30日下午在香港養和醫院逝世,享年94歲。金庸筆下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包括《射鵰英雄傳》、《射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
金庸一生共創作了十五部長、中、短篇小說,歷年來其筆下的著作屢次改編為電視劇、電影等,對華人影視文化可謂貢獻重大,也奠定其成為華人知名作家的基礎,素有「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的稱贊。
查良鏞以金庸為筆名的作品以小說為主,兼有政論、散文等。自1955年的《書劍恩仇錄》開始至1972年的《鹿鼎記》正式封筆,共創作了十五部。
最早期金庸熱是從港澳開始,接著延燒到台灣,其後是在中國大陸造成影響,可說金庸熱潮燃燒至整個華語圈。近年來金庸作品也被翻譯成日文等其他文字。
金庸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後來又與古龍、梁羽生合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劍客」。金庸也是已故知名詩人徐志摩之表弟。
除了文學界,金庸也涉足傳媒界多年,1947年大學畢業後先受聘於上海《大公報》,任國際新聞編輯。1948年《大公報》香港版復刊,急需翻譯人員,查良鏞被報館調派來港,其後調任《新晚報》副刊編輯。金庸1959年創辦《明報》,直至1993年退出報業管理層。他也多年為神逗團明報撰寫社評,「左手寫社評,右手寫小說」為美談。
值得一提指改的是,在金庸先生的作品中能夠體現其歌頌反侵略的正義戰爭,側面批判非正義性的戰爭,痛斥以強欺弱的民族霸 權主義,昭示民族平等的重要性。如果你讀過金庸先生的作品,一定能夠了解到他對少數民族的游橘英雄極為偏愛,塑造的各種人物形象體現博大的胸襟,展現其肝膽之俠義風范,而跌宕起伏的劇情又能夠凸顯出金庸先生關於民族平等的思想。
在作品中,金庸先生從外在裝飾與內在滲透,將我國的傳統文化完善的表現出來。他不僅寫傳統武林世界,還寫俠士之義氣,這些屬於民族傳統特質,字里行間流露出傳統文化色彩。他描寫英雄除暴安良,出於公義之心;描寫有所不為,出於羞惡之心;描寫挺身赴難,出於是非之心,濃厚的傳統道德觀體現得淋漓盡致。
另外,金庸的作品中體現著濃厚的現代精神,他將俠義精神從單純的哥們義氣提升到「為國民俠之大」的高度,突破舊武俠小說觀念和局限性。今天是金庸先生三周年忌辰,從他十部作品中精挑細選出10句格言,體會文字背後濃重的祖國文化之精髓。
Ⅱ 有幾種版本的書劍恩仇錄
《書劍恩仇錄》有9種版本:
1、香港電影《書劍恩仇錄》由峨嵋影片公司於1960年出品。該片改編自香港武俠小說作家金庸所著《書劍恩仇錄》,由李晨風執導,張瑛、陳錦棠、梁素琴、石堅、馬金鈴、楊業宏等領銜主演。該片是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最早的電影版本。
2、1976年TVB電視劇《書劍恩仇錄》:王天林監制,鄭少秋、汪明荃、余安安、李司棋、黃淑儀、夏雨、朱江、伍衛國、高妙思、關海山、石堅、狄波拉主演。
3、1981年香港邵氏電影《書劍恩仇錄》:楚原導演,狄龍、白彪、羅烈、文雪兒、陳琪琪、鄧偉豪、顧冠忠、黃敏儀、谷峰、孫建、鄭則仕、秦煌、王戎主演。
4、1987年內地電影《書劍恩仇錄》(分為上集《江南書劍情》、下集《戈壁恩仇錄》兩部):
許鞍華導演,張多福、達式常、劉佳、阿依努爾、侯長榮、郭碧川、鄧婕主演。
5、1987年香港TVB電視劇《書劍恩仇錄》:李添勝監制,彭文堅、任達華、黎美嫻、吳啟華、羅慧娟、梁佩玲、石修、陳敏兒、商天娥、岳華、吳孟達、張衛健主演。
6、1991年台灣華視電視劇《書劍恩仇錄》:何家勁、劉雪華、傅娟、沈孟生、歡歡、金玉嵐、龍隆主演。
7、1994年內地電視劇《書劍恩仇錄》:黃海冰、王菁華、楊雅娜、王志飛、曹穎主演
8、2002年合拍電視劇《書劍恩仇錄》:趙文卓、關詠荷、顏穎思、陳昭榮、謝君豪、孫莉、張鐵林、鄭佩佩、梁家仁主演。
9、2009年3月20日播出,《書劍恩仇錄》是根據金庸同名小說改編,由譚友業、溫偉基、何振華執導,喬振宇、鄭少秋、劉德凱、周麗淇、穎兒等聯袂主演的古裝武俠電視劇。
Ⅲ 香港本土作家的書是用粵語寫成的嗎
香港主流本土作家在文字上都使用白話文體。國內朋友比較熟悉的金庸,倪匡、亦舒、張愛玲、張小嫻、蔡瀾、李敏、陶傑、也斯等全用白話文寫文章。
當然也有部份人為突顯香港本土特色,行文上大量使用粵語語法、用詞、中英夾雜、網路用語等。
Ⅳ 金庸寫的小說都是用方言文寫還是白話文寫的呢
怎麼說呢,比較文鄒鄒的白話文。打個比方,金庸小說里很少出現誰「說」什麼,都是用「道」。金庸寫小說那會估計還沒有多少白話文小說呢,他能寫成這樣已經難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