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愛在三部曲是哪幾部
《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後》和《愛在午夜降臨前》,合稱愛在三部曲。
1、《愛在黎明破曉前》是由理查德·林克萊特執導,伊桑·霍克、朱莉·德爾佩主演的愛情片。該片於1995年1月27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美國青年傑西在火車上偶遇了法國女學生塞琳娜,兩人交談甚歡。他們游覽城市並談論著彼此的過去。最終,他們相約在半年後再見。
愛在午夜降臨前劇情評價:
該片劇本寫得有多好不想過分渲染,總之不像是「話嘮片」,因為他們對話中全是劇情和信息,全是幽默和才氣,全是愛意,畫面感甚至超越了對話本身。
不得不贊揚該片中出現的其他幾位配角,這也是第三部和前兩部的不同,這幾位光芒不輸主角的配角們幾乎只有餐桌「談愛」一場戲,可是他們中每一個人所說的話都夠拿著小本子摘抄半天了。(鳳凰網評)
2. 《愛在黎明破曉前》有哪三部
《愛在黎明破曉前》三部分別如下:
1、第一部:愛在黎明破曉前。
二十三歲,他和她偶然在火車上相遇,聊書聊經歷聊旅行,一見如故的感覺油然而生。他邀請她跟他一起下車,她欣然應允,一起在維也納度過了美妙的不可思議的一天。沒留任何聯系方式,只有一個半年再見的約定。
2、第二部:愛在黃昏日落時
在他三十二歲的最後一場新書簽售會上他們重逢,時隔九年,他已結了婚且有了一個四歲的兒子,她也有了一個正在熱戀的男友。
她說起九年前的那個約定,她外祖母去世了,所以沒能赴約,一錯過就是九年。成熟以後的他們變得圓滑且善於偽裝,然而一天的相處過後,他們依然彼此吸引。
3、第三部:愛在午夜降臨前
四十一歲,他們倆已經是一對雙胞胎女孩的父母。柴米油鹽的瑣碎生活侵蝕了她早年對於生活的激情、夢想,她越來越敏感焦躁,他也漸漸疲憊,於是一次一次爭吵不休,她感覺不再愛了。
然後在那個晚風習習的南伯羅奔尼薩島上,他再次找到了她,然後對她說,你記得嗎,1994年夏天你遇到了一個可愛又浪漫的人,你們還相愛了,那個人就是我。
3. 《愛在......》三部曲:且聽風吟,愛隨此行!
觀看了被影迷奉為愛情圭臬的《愛在....》三部曲:《 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時》、《愛在午夜降臨前》。
導演理 查德·林克萊特 製作這個系列作跨度長達18年,每隔九年出來一部,讓影迷與兩位主演彷彿在赴一個每9年的約會,我有幸在一天一口氣就追完了。
人生似乎很長,也很短。故事可以很長,也可以幾句話就說盡。
第一部:《愛在黎明破曉前》
美國青年傑西在火車上邂逅法國女孩賽琳,兩人交談甚歡。之後相約一起下車在維也納共度一晚。
單身的帥哥美女在一起,將會發生什麼事?盡可以相像。一切該發生的都會如期而至,兩人在維也納度過瘋狂而又浪漫的一夜。
而傑西翌日便要坐飛機離開,此次約會將會在黎明破曉前結束。兩人依依不捨,相約在半年後在維也納之車站重逢。而為了保留新奇,兩人沒有互留任何聯系方式。
第二部:《愛在日落黃昏時》
九年後,傑西已成為作家,而賽琳則是法國環保組織成員。傑西來宣傳的書的內容正是源自九年前的那個浪漫夜晚。巴黎促銷新書時,傑西與賽琳在書店相遇。
兩人漫步在午後的巴黎街頭,在美麗的塞納河上泛舟。依舊如九年前是初相遇,無所不談,興致勃勃。
而此時,賽琳仍未婚,但傑西已是一個四歲男孩的父親。傑西對賽琳一送再送,難以忘情;賽琳用吉他和歌聲,懷念著內心深處的愛戀。
然而他們只有一下午的時光相處,日落黃昏前,傑西要乘飛機趕回美國。
第三部:《愛在午夜降臨前》
如今又一個9年過去了,傑西與賽琳已經一起生活並有了一對漂亮的雙胞胎女兒。這一部擷取他們在希臘伯羅奔尼撒南部小島度假的最後一天。
女兒已讓朋友照顧,本來計劃兩人在個旅館共度無牽無掛的夜晚,但傑西對前妻所生兒子的愧疚,兩人面對現實家庭與工作的矛盾,雖然仍有許多話要說,但輕易就點燃彼此心中的怒火,爭吵是必然的,摔門而去也是正常的。
後面還有漫長的幾十年人生,還能繼續忍受在一起嗎?愛會終結在午夜降臨前嗎?
這部電影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慣於用人與人的對話講述故事。
這三部電影的場景分別在維也納、巴黎與希臘,但在電影中,你幾乎看到平常習以為常的那些地標建築。
兩位主人公,或坐在火車公交車上,或行走在古老的街市,或漫步靜謐的河邊,或悠然坐在咖啡廳,就是在不停地討論著文學、愛情、生活、兩性等話題,似乎永遠有著說不完的話。
讓仍十分疑心,這編劇是否太找不到人說話了,就將想說的話全部用電影呈現出來?
誠然,這年頭,你想找個人傾訴,未必找到的,更遑論找個談得來的,能夠引發精神共鳴的同伴,那是何等的奢求!
而將要說的話都訴諸文字,這是一個極好的輸出方式。
公主遇上王子,從此過上了什麼樣的生活?
一般以愛情為主題的電影,大體上,公主遇上王子,就算歷經磨難與考驗,終於在一起,從此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這個系列第一部與第二部,都發生在婚姻之前,洋溢著愛情的無限美好與充沛的激情。
到了第三部,則是婚後九年的狀態。傑西放不下的是前妻的兒子,非常內疚錯過陪伴孩子的成長。而賽琳又不願意離開巴黎,去到美國開啟全新的生活。
從兩人的對話就可以看出二人心態的變化,怨氣、戾氣都寫在臉上。
在前兩部,有著青春男女的相互吸引,多的是問詢、好奇,旨在互相了解、互相探究,充滿愛情的浪漫。諸如,你有男友嗎,你有女友嗎?你喜歡什麼?
但到第三部,有情人終成眷屬。對話不再是探詢,而是無盡的指責、滿腹的埋怨。
諸如:
我那天獨自在帶小孩,你是在與那個圖書館的女孩鬼混吧?
你去參加前男友老人的葬禮,你與男友幹了些什麼?
你就是想讓我放棄巴黎一切,去芝加哥,照顧你前妻的兒子?絕對不可能!
愛情之初,本希望天長地久。可是現在,「你是個瘋子,易怒,神經質,忍受半年就夠了。如果沒有女兒,我們還有必有忍受一輩子嗎?」
生活的日常瑣碎,彼此相處的功利性,曾經的激情依然存在,只是演變成一觸即發的吵架拌嘴。更何況是一方離異重組的家庭,縱算前妻再無可戀,但自己的孩子總有牽繞、負疚在心。
如果只有第一部,異國的邂逅,人們可以自由地遐想兩人未來的各種可能性,那大體是藝術家的使命。
但正如日本小說家京極夏彥所說: 「 無論什麼樣的戀愛,等待著兩個人的,都一定是無趣的日常。可是戀愛故事從來不描寫這部分,所以我們容易誤會愛情。 」
但導演理 查德·林克萊特 很現實,每隔九年推出一個續集,越來越接地氣,也更多「 無趣的日常 」。
愛情象被吸塵器吸走了,假裝的婚姻,維持的生活。那或許正是世間很多家庭的常態。
幾天前,鄉愁詩人餘光中離開了我們,他的婚姻如此讓人羨慕。餘光中說,「 最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我們能契合,而且她能充分和我的事業、我的朋友融成一片。我們不但有共同的興趣、嗜好,又有共同的朋友,婚姻怎麼會不穩固呢 ?」
更多人卻沒有詩人這般幸福,沒有精神層面契合的配偶。
那如何在「婚姻」的面紗下繼續維持愛情?
電影結尾兩人吵架後,男主對女主說,「 我們可以做兩分鍾的朋友,好好談一談嗎? 」
這是一個看起來很簡單,卻以為是婚姻中最好、也是最重要的問題。
在愛情上下功夫,或許真是徒勞;若能更多在友誼上下功夫,或許就不致於那麼痛苦糾結。
因為愛情一旦演變成親情,極易相愛相殺;倘若還有友誼存在,則會更多尊重包容。
若真有時光穿透梭機讓你回到過去,什麼是你最想珍視的?我們還可以成為朋友嗎?
時間會給每個人應有的夢想,也會讓每個人擁有不同的答案。
且聽風吟,愛隨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