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小說下載閱讀器以及小說寫作助手的問題小說寫作助手怎麼存稿為什麼我關掉頁面再打開寫上去的東西還
向你推薦一款碼字軟體,小黑屋強制碼字軟體,這個軟體具有自動保存的,所以你關掉頁面再打開的時候,寫的東西還有
❷ 問題小說,人生派寫實小說,自敘傳抒情小說的名詞解釋
所謂「問題小說」是指五四以後的幾年間(1919-1925)年形成的一種小說類型或題材熱,是指那些反映政治、道德、教育、婚姻、戀愛等人生問題的小說。問題小說在1919年上半年《新潮》作家的創作中已露端倪,1919年下半年冰心的《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等小說的發表後,開始形成風氣。1921年文學研究會成立後推向高潮。
問題小說形成潮流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現實人生有問題而人們開始思考人生問題。五四以後的中國並不是一個充滿青春氣象的中國,而是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慘狀。而新文化運動又啟蒙了中華民族,人們就開始思考怎樣是健全的社會,理想的人生等問題。這些問題又迫使小說家去探索去回答。二是外國文學的影響,尤其是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大量的歐洲、俄國的表現社會與人生的作品介紹到中國來。其思想令中國青年耳目一新,導致中國式的問題劇的風行,也直接推動了問題小說的創作。
人生派 人生派(文學研究會)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最早成立的文學社團,1921年成立,代表詩人主要有魯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
文學態度和創作實踐均傾向於現實主義。主張「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於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文學研究會的主要成員朱自清、葉紹鈞(葉聖陶)、劉延陵、俞平伯等之後在上海成立了現代文壇上第一個新詩社團——中國新詩社,並於次年1月創辦了第一個新詩專刊《詩》。先後加入文學研究會的還有沈雁冰(茅盾)、葉紹鈞(葉聖陶)、劉延陵、俞平伯、許地山、王統照、耿濟之、郭紹虞、周作人、孫伏園、朱希祖、瞿世英、蔣百里、黃廬隱、老舍、胡愈之、劉半農、劉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加入,會員人數曾一度多達170多名。
文學研究會的詩人以「為人生」為核心的詩歌價值觀念,因此常被稱為「人生派」或「為人生」派。
代表詩人: 魯迅 冰心 朱自清 周作人 王統照 劉延陵 朱湘 劉半農 劉大白 徐志摩
:雜談
是中國現代抒情小說的最初體式,自敘傳抒情小說的作者大多為創造社的成員,他們在留學日本期間,較多的接受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於是強調「本著內心的要求,從事於文藝活動」,同時又吸收了1921年-1926年間正風靡於日本的「私小說」的創作特點和現代主義小說的手法,加以創造性的發展,主張再現作家心境的大膽暴露,包括暴露個人私生活中的靈與肉沖突以及變態性心理,作為向一切舊道德舊禮教挑戰的藝術手段。郭沫若遭在1920年寫的《鼠災》、《未央》等表現身邊生活的小說,初具「自敘傳」抒情小說的特徵。但「自敘傳」抒情小說作為一股創作潮流還是從郁達夫1921年出版的小說集《沉淪》開始的。
郁達夫說,
「至於我的對於創作的態度,說出來,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覺得『文學的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轉』這一句話,是千真萬確的。」
郁達夫作品,往往都帶有很強的自傳性。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第一人稱,「我」,即使是第三人稱,也仍然是自我的化身。「他」、「於質夫」等都是這樣的。如果,讀一下郁達夫傳記,郁達夫的經歷,和他小說主人公的經歷大致一致。如《沉淪》中,主人公「他」,出生於富春江上的一個小城,14歲和哥哥到日本留學。和郁達夫本身的經歷基本是一致的。
這種自傳性,決定了郁達夫的基本的敘述內容,就是自我經歷以及和自我關系密切的生活。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瑣事,沒有社會上的轟轟烈烈的大事。所以,創造社這種自敘轉抒情小說,也叫自我小說,身邊小說。這和日本私小說的影響,具有密切關系的。
抒情性就是以情感為主要表現對象,在郁達夫小說中,情節居於次要的地位,郁達夫不喜歡敘述外部的事件。郁達夫感興趣的是,內心生活。特別是內心世界中非常個人化的隱秘情感,甚至變態情感。是靈與肉的沖突。道德與慾望的沖突。《沉淪》就是這樣的內容。
這種抒情性,事實上就是強調作家主體對於客體的感受。作家在寫作是時候,不是寫看到了什麼,而是寫感到了什麼。就是外部事物在心靈中的體驗,所引起的感情。那麼,這里就需要對他的自敘轉的文學觀進行更進一步的認識。他的自敘轉,並不是記錄自我外部經歷。而是凸現自我對社會、生活的感受、體驗。在郁達夫那裡,文學就是心靈的東西,而不應該是所謂的寫實外部世界。
「客觀的態度,客觀的描寫,無論你客觀到怎麼樣一個地步,若真的純客觀的態度,純客觀的描寫是可能的話,那藝術家的才氣可以不要,藝術家存在的理由,也就消失了。」
「作家的個性,是無論如何,總須在他的作品裡頭保留著的,作家既有了這一種強的個性,他只要能夠修養,就可以成功一個有力的作家。修養什麼呢?就是他一己的體驗。」
這種抒情性,就是浪漫主義文學的一個典型特徵。在五四時期,創造社是浪漫主義的,而文學研究會是現實主義的。浪漫主義主張寫內心世界,崇拜自我,靈感。浪漫主義文學,主要有三大特徵:
一是主觀性;
二回到自然;
三回到中世紀。
❸ 問題小說的冰心
問題小說代表作家:冰心
我只想把我所看到聽到的種種問題,用小說的形式寫了出來。
--冰心:《從「五四」到「四五」》
五四運動,這個奔騰澎湃的運動,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思潮。正是這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思想,把一代敏感的、正直的青年知識分子,卷出了家門和校門,使他們走進了社會。而當他們走進了社會活動的旋渦,他們就必然會用年輕的頭腦,來觀察、審視社會的痼疾和問題,並開始思考著、探索著改變社會現狀的途徑和方法。
十九歲的女大學生冰心,這時已經長成為一個溫柔、沉靜的大姑娘,她有著小巧玲瓏的身材,一張豐滿的鵝蛋臉,一雙細長的、明亮的丹鳳眼裡,射出聰慧的、探究的光芒。
有多少問題擺在這位女大學生的面前,困惑著她的心,又引動著她的思索,誘發著她的感慨啊:外國列強的侵略;軍閥混戰;貧富懸殊;封建制度、封建家庭對青年的壓迫和摧殘;婦女問題;家庭問題;知識分子的出路問題;等等,等等。真是內憂外患,無所不包。 1、「問題小說」起步,表現了探究人生意義的熱忱。代表作《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揭露了「舊社會、舊家庭的不良現狀」。
2、宣揚愛的哲學。如果說初期「問題小說」只是問病源,不開葯方。《超人》則標志著冰心對種種社會問題開出了她的「葯方」--這就是「愛」的哲學。《超人》《煩悶》《悟》構成了冰心「愛的三步曲」,愛的核心是「母愛」。
冰心小說
3、冰心的思想中萌發的某種階級觀念。《分》將教授與屠夫的孩子從同一個產院的嬰室「分」道揚鑣的不同前途加以比照,透露了作者思想中開始萌發的某種階級觀念。
家庭問題一直是年輕的女作家冰心關注的問題。但是,家庭悲劇並不只是限於夫妻之間,它有時也發生在父與子這兩代人中間,而當家庭矛盾是以兩代人的沖突表現出來的時候,家庭問題就與青年問題交織在一起了。冰心有個非常開明而且非常愛她的父親,在她自己的家庭里,借用一個當代的名詞,決不存在著「代溝」。但是,「五四」時代的青年,能夠生活在這樣家庭里的幸運兒,是很少的,大部分的青年愛國學生,都會受到封建家庭的限制和壓迫。 《斯人獨憔悴》冰心十分同情和理解家庭處境不佳的同時代人,她想代替這些人說幾句心裡話,所以,她在寫完了《兩個家庭》之後,又寫了一篇名為《斯人獨憔悴》的小說,發表在1919年10月7日至11日的《晨報》上。她在這篇小說里,寫了兩個愛國、進步的青年學生穎銘和穎石兄弟,與他們的專橫暴虐的漢奸父親之間的沖突,這個代表著封建保守勢力的父親太兇狠專制了,穎銘、穎石兄弟只與他交鋒了一個回合就敗下陣來,從熱血的青年無可奈何地後退到了封建軍閥的順民,雖然苦悶、「憔悴」,但也無法可想了。這種青年一代向老年一代妥協的悲劇,如果是發生在女兒和父親之間,結果恐怕就要更慘了。
秋風秋雨愁煞人有多少有理想、有抱負、有聰明才智的年輕姑娘,被封建家庭,用包辦婚姻這條繩索,毀滅了前途,甚至毀滅了生命。只要有年輕姑娘的地方,就會發生這樣的悲劇。冰心生活在一個尊重女兒、愛護女兒的民主化的家庭里,不會遇見這類問題,但是,許多發生在同輩女孩兒身上的類似的悲劇,卻使冰心觸目驚心。她很同情遭到這種命運襲擊的女性,在她寫的短篇小說《秋風秋雨愁煞人》里,就寫了三個年輕的女性,她們是同窗好友,都有相似的理想和抱負,但是一個過早地病逝,另一個名叫英雲的,本是一個道德、學問都極其卓越的姑娘,志向很遠大,性格很清高,接受了「五四」時期的新思潮的影響,很想在青年時代為國為民做一點事情。她又長得極美,有一種超群曠世的風度,所以深得女同學們的喜愛。但是,在她高中畢業的前一年,正當她幻想著要繼續深造,好好研究一些高深的學問,以便將來更好地試試身手,為社會服務,並用此正大光明的手段,來贏得人們的敬重的時候,她的見識淺薄的父母,卻執意地把她許配給了她的表兄作妻室,因為她的姨父--她未來的公公,是個司令,家裡極其闊綽,英雲的父母便以為女兒的終身有托,將來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所以根本不徵求她本人的意見,就把她許配出去了。不料英雲卻是一位很有見識的女性,她對那種官僚家庭很看不起,對那種成天用打牌、聽戲、赴宴會等等打發光陰的生活方式十分反感,對那種婢媼成群,車馬呼擁的氣派,一點兒也不羨慕,覺得過這樣的日子比囚徒生活還要難受。 但是最使冰心同情的,恐怕還是那些學有專長卻報國無門的青年知識分子們。他們到英美等國去留學,學成後都興沖沖地回到祖國,想干一番事業。但是,他們發展實業的種種計劃,都不約而同地被官僚機構碾成了粉末。上面的總長不停地更換,技術幹部如果在人事上沒有後台,就會變成宗派傾軋的犧牲品。國家的這種現狀,好比一瓢瓢冷水,相繼潑灑到他們赤熱的心頭,使得他們的心逐漸地變為死灰。這種現象引起了冰心的注意和深思,她為此而寫出了《去國》這篇小說,發表在1919年11月22日至26日的《晨報》上。有的留學生看了她的《去國》,立刻給發表這篇作品的《晨報》,寫來了題為《讀冰心女士的〈去國〉的感言》的文章,文章傾訴了他的所感,所見,所聞,都如小說中的人物英士一樣,有著類似的感慨和苦悶。正因為這篇《去國》提出的問題普遍存在於社會,所以該文作者十分痛切地說道:「對於這篇《去國》,我決不敢當它是一篇小說,我以為它簡直是研究人才問題的一個引子。」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歲,福建長樂人,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現代著名女作家,兒童文學作家,詩人深受人民的敬仰。
❹ 冰心問題小說有哪些
第1-2冊:《書劍恩仇錄》——金庸第一部武俠小說。鋒芒之作。創作年代:1955年歷史背景:清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四年公元1753年—1759年首發連載雜志:新晚報第3-4冊:《碧血劍》(附錄:袁崇煥評傳)創作年代:1956年歷史背景:崇禎六年—崇禎十七年或順治元年公元1633年—1644年首發連載雜志:香港商報第5-8冊:《射鵰英雄傳》(附錄:成吉思汗家族、關於「全真教」)——《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並稱「射鵰三步曲」,有前後聯系但不是系列,思想各異(分別是儒俠、道俠、佛俠),是「俠之大者」的詮釋作。此為「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創作年代:1957年—1959年歷史背景:南宋寧宗慶元五年—嘉定十四年公元1199年—1221年首發連載雜志:香港商報第9-12冊:《神鵰俠侶》——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二部曲。創作年代:1959年—1961年歷史背景:南宋理宗紹定五年或六年—開慶元年公元1232年或1233年—1259年首發連載雜志:明報第13冊:《雪山飛狐》——《雪山飛狐》《飛狐外傳》是金庸現實主義最強的小說創作年代:1959年歷史背景:清朝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五首發連載雜志:新晚報《鴛鴦刀》——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創作年代:1961年歷史背景:清中前期約公元1644年—1796年首發連載雜志:明報《白馬嘯西風》——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創作年代:1961年歷史背景:清初順治年間首發連載雜志:明報第14-15冊:《飛狐外傳》——《雪山飛狐》前傳創作年代:1960年—1961年歷史背景:清乾隆三十一年—三十四年首發連載雜志:武俠與歷史第16-19冊:《倚天屠龍記》——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三部曲。創作年代:1961年歷史背景:南宋末—元末明初公元1262年—1263年首發連載雜志:明報第20冊:《連城訣》——強烈批判社會私慾、貪婪、無情的一面,同時也從屈指可數的幾位善良人物身上表現友誼、愛情、濟人、寬容。創作年代:1963年歷史背景:明前中期根據當時府縣設置,還有寶藏年代推算首發連載雜志:東南亞周刊第21-25冊:《天龍八部》——倪匡曾代寫其中約五萬字,後修訂了大部分。該篇是金庸哲學、內涵、人性、情節等的巔峰之作,亦是對「人」、「諧」、「俠」的統一性巨著。創作年代:1963年—1966年歷史背景:北宋哲宗元佑五年—元佑九年或紹聖元年公元1090年—1094年首發連載雜志:明報第26-27冊:《俠客行》——小說主人公無明確名字,以「石破天」代稱。該篇對人生寓言性與舐犢之情描寫最甚,親情性最強。創作年代:1965年歷史背景:清初首發連載雜志:明報《越女劍》(附錄:三十三劍客圖)——《越女劍》寫於《鹿鼎記》連載中途短篇小說,因此金庸最後一部小說是《鹿鼎記》而非《越女劍》。出版時附在《俠客行》之後。金庸本意為「三十三劍客圖」各寫一篇短篇小說,最後只完成了頭一篇《越女劍》,亦沒有包含在對聯之中。是金庸歷史感最強的小說。創作年代:1970年歷史背景:春秋末年吳越爭霸時期約公元前473年—前463年首發連載雜志:明報第28-31冊:《笑傲江湖》——折射政治斗爭,同時也表露對斗爭的哀嘆。創作年代:1967年歷史背景:明朝首發連載雜志:明報第32-36冊:《鹿鼎記》(附錄:康熙朝的機密奏摺)——封筆之作金庸巔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創立「反武俠」情節,武俠史首次以詼諧、反諷、批判觀寫作的巨著,代表了金庸小說藝術的最高成就。創作年代:1969年—1972年歷史背景:清康熙八年—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69年—1687年首發連載雜志:明報附:其中《白馬嘯西風》《鴛鴦刀》《連城訣》《俠客行》《笑傲江湖》在小說中沒有指出明確年代(表示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候),這幾部小說年代是從一些細節推斷的。
❺ 什麼是問題小說它的定義是什麼
書中宣揚消極的人生觀,或有太過於注重感官的性描寫、暴力
❻ 名詞解釋:問題小說
所謂「問題小說」是指五四以後的幾年間(1919-1925)年形成的一種小說類型或題材熱,是專指那些反映政治、道德屬、教育、婚姻、戀愛等人生問題的小說。問題小說在1919年上半年《新潮》作家的創作中已露端倪,1919年下半年冰心的《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等小說的發表後,開始形成風氣。1921年文學研究會成立後推向高潮。
問題小說形成潮流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現實人生有問題而人們開始思考人生問題。五四以後的中國並不是一個充滿青春氣象的中國,而是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慘狀。而新文化運動又啟蒙了中華民族,人們就開始思考怎樣是健全的社會,理想的人生等問題。這些問題又迫使小說家去探索去回答。二是外國文學的影響,尤其是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大量的歐洲、俄國的表現社會與人生的作品介紹到中國來。其思想令中國青年耳目一新,導致中國式的問題劇的風行,也直接推動了問題小說的創作。
❼ 什麼是問題小說它的定義是什麼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問題小說」最早指的是「五四」前後為探討某專種社會問題而屬創作的小說,代表作如葉紹鈞的《這也是一個人?》,冰心的《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等。
後來隨著文學的發展,建國初年體現作家密切關心現實這一優良傳統,反映在工作生活中所碰到問題的作品也被稱為「問題小說」,如趙樹理的《鍛煉鍛煉》,蕭也牧的《我們夫婦之間》,陸文夫的《小巷深處》等。
「十年浩劫」後,許多作家解放思想,通過自己筆下的藝術形像,對以往的歷史經驗進行嚴肅的探索和總結,作品往往以其強烈的哲理性而引人深思,這類作品也被稱之為「問題小說」,如劉心武的《班主任》,戴厚英的《人啊,人》等。
所以說,「問題小說」這一概念的外延是很廣的,而且它隨著社會發展和思想進步將得到不斷的深化,我們不能隨便將其定義為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作品現象。
❽ 問題小說的概念
一般來說,凡是明確地接觸某一社會現實或是人生現象,有意識地提出問題、甚至試圖解答問題的小說,都可謂之「問題小說」。它與問題劇一樣,都是「五四」時期開始出現的文學現象。當時以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兩大思潮的傳播為背景,形成了文學必須接觸現實人生問題的啟蒙主義主張。五四時期的「問題小說」表現和思考的主要是「一些有關人生的一般的問題」,核心是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與此密切相關的的是個性自由、戀愛婚姻、倫理道德、婦女解放等社會問題,還有些作品涉及了勞動人民的疾苦、軍閥混戰所帶來的災禍以及兒童問題、教育問題、勞工問題等等。
俄國文學、東歐文學、北歐文學特別是易卜生密切關心社會現實問題的進步傾向,也影響並促成了中國問題小說的興盛。
周作人說:「問題小說,是近代平民文學的出產物。這種著作,照名目所表示,就是論及人生諸問題的小說。」(《中國小說里的男女問題》)陳望道、沈雁冰等認為:問題小說就是「以勞工問題、子女問題以及倫理、宗教等等問題中或一問題為中心的小說」(《問題小說》)。魯迅從《狂人日記》開始的短篇小說,如他自己所說,「原意其實只不過想將這示給讀者,提出一些問題而已」(《英譯本短篇小說選集自序》)。《每周評論》上胡適的小說《一個問題》,《新潮》上的小說象汪敬熙的《誰使為之?》,羅家倫的《是愛情還是苦痛?》。葉紹鈞的《這也是一個人?》,《晨報》上冰心的《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去國》等,都是較早出現的問題小說,有的連題目都帶著問號。由於作者思想傾向不同,初期問題小說中有一部分作品專以「美」和「愛」作為解決問題的鑰匙,大部分則並不提供答案,是所謂「只問病源,不開葯方」;而「不開葯方」本身,也正是問題小說的特點之一。問題小說在「五四」時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識青年的覺醒。它是當時思想啟蒙運動的一種需要,又是當時思想啟蒙運動的一種結果。後來,問題小說也體現著作家密切關心現實這一優良的傳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趙樹理就把自己的小說也叫做「問題小說」。他說:「我寫的小說,都是我下鄉工作時在工作中所碰到的問題,感到那個問題不解決會妨礙我們工作的進展,應該把它提出來。」(《當前創作中的幾個問題》)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的新時期,許多作家解放思想,通過自己筆下的藝術形象,對以往的歷史經驗進行嚴肅的探索和總結,作品往往以其強烈的哲理性而引人深思。因而也被稱之為「問題小說」。
❾ 創作「問題小說」的作家
冰心是問題小說作家
❿ 冰心「問題小說」的局限性
縱覽冰心的「問題小說」,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兩點局限性:一是問題單調、清淺。前者指廣度後者指深度。雖然「問題小說」家們對當時社會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了大量的涉獵,但是他們的注意力仍是有所側重的,對某些敏感問題注意得多些,對某些問題則注意得少些。這一情況從茅盾《評四五六月的創作》的統計中可以見出。他將21年第二季度的百來篇小說分為六類:描寫男女戀愛的、描寫農民生活的、描寫城市勞動者生活的、描寫家庭生活的、描寫學校生活的、描寫一般社會生活的,它們所屬的篇數分別是:七十篇以上、八篇、三篇、九篇、五篇、二十篇左右。從這則材料可以看出,描寫男女戀愛的最多,佔了半數以上,描寫城市勞動者生活的最少,只有三篇。這一方面說明青年作家們對勞動者生活的隔膜,另一方面則是個性解放滑入個人主義軌道所致。盡管描寫男女戀愛和家庭問題的小說占據了絕對優勢,但是並不說明這類小說達到了怎樣的深度。相反,由於不注意社會根源的剖析和時代背景的展示,這些小說普遍表現出清淺弊病。例如《庄鴻的姊姊》中,作者一連提出了三個問題:「我不明白為什麼中交票要跌落?教育費為什麼要拖欠?女子為什麼就不必受教育?」這三個問題都觸及到了當時敏感的社會現象,但作者僅對這些社會不合理現象起了一些「感慨」,對造成這些現象的根源,作者並未作出任何剖析甚至暗示。這是她這些小說往往止於「印象式的感悟」,缺乏必要深度的主要原因。
二是與過分注重思想觀念的宣洩相隨而來的對小說技巧的某些忽視。在處理人物與事件時,她習慣於採用敘述式的手法,雖然題材是現實的,但一經她處理,就變成了一種主觀性的東西。她急於把自己的思想加在筆下的人物上,不是讓人物自然流露自己的思想,這使人物失去了自己,僅僅是作者筆下一個傀儡,既扁又平。正如成仿吾在《評冰心女士的〈超人〉》一文中所指出的:她的作品一個共通的大缺點,就是「都有幾分被抽象的記述脹壞了模樣」,作者認為這是她「偏重想像而不重觀察的結果。」這也是當時許多「問題小說」家共有的毛病。當然冰心的文學語言是非常出色的,她善於融文言入白話,形成一種非常典雅流麗的文風,阿英稱之為「冰心體」。在某種意義上說,她的「問題小說」能引起廣大青年的共鳴相當大程度上得益於她流光溢彩的文筆。所以阿英說:「青年的讀者,有不受魯迅影響的,可是,不受冰心影響的,那是很少。雖然從創作的偉大性及其成功方面看,魯迅遠超過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