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集作者 > 長篇小說英雄為國作者是誰

長篇小說英雄為國作者是誰

發布時間:2024-11-05 13:01:11

『壹』 誰可以介紹一下巴金和茅盾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興),1904年11月25日生於成都一個舊式的大家庭中。

1920年秋巴金進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讀書,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下,大量閱讀西方文學和社會科學著作,尤其受到社會主義思潮中無政府共產主義理論的影響。1921年與朋友一起參與半月社和均社等社會團體的工作,1922年開始發表詩歌創作。1923年4月離開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並在東南大學附中讀完中學。1925年與朋友組織民眾社,辦《民眾》半月刊,並從事無政府主義的理論探索和社會運動。

1927年巴金赴法國巴黎求學,這期間積極參與營救被美國政府陷害的義大利工人領袖薩坷、凡宰特的國際性活動,並受其影響寫作了中篇小說《滅亡》,歌頌為理想而獻身的革命青年。1929年回國後,因無政府主義運動已經失敗,將絕望與憤怒的心情寄託於文學虛構。所創作的小說有兩大主題: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會專制制度的罪惡,代表作有《春天裡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熱烈、真誠,文字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產生了重大的社會影響。

巴金於20世紀30年代起在上海定居,又不斷到南方和北方去旅遊,寫下了大量的散文游記。1934年秋去日本,寫作小說《神》、《鬼》、《人》,風格漸趨平和穩健。1935年回國參加朋友創辦的文化生活出版杜,任總編輯。編輯了《文學叢刊》、《譯文叢書》、《文化生活叢書》等大型叢書,在發現文學新人,推薦優秀作品方面,為20世紀30-40年代的新文學事業做出積極的貢獻。

抗戰爆發以後,輾轉於廣州、桂林、上海、重慶等地,將理想融入知識分子的民間出版事業。抗戰後期創作風格轉變,以描寫現實生活中的小人物為主,表現出深厚的人道主義,代表作有中篇小說《憩園》、《第四病室》、《寒夜》等。1946年返回上海定居。

1949年以後,歷任全國文聯三、四屆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主席,作協上海分會主席、名譽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收獲》和《上海文學》主編,歷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六、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現任中國作協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多次出國訪問,創作了大量散文游記,以及反映朝鮮戰爭的短篇小說集《英雄的故事》、《李大海》等,以歌頌新的時代和歌頌英雄為主調,並與作家靳以創辦合編大型文學刊物《收獲》。

1958年到1962年,《巴金文集》14卷陸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以致失去愛妻。1973年起悄悄翻譯俄國民主革命家赫爾岑的回憶錄《往事與隨想》。

1978年"文革"結束後,以沉痛的心情反思知識分子在20世紀所走過的道路和教訓,並以個人為解剖對象,寫作了五卷《隨想錄》(包括《隨想錄》、《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無題集》),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歷史教訓,挖掘知識分子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和文革博物館,寫得沉重、真誠、深刻,被文化界譽為是"一部說真話的大書"。

巴金1982年獲義大利"但丁國際獎",1983年獲法國"榮譽軍團勛章",1984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85年獲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外國院士稱號,1990年獲前蘇聯"人民友誼勛章",1990年獲日本福岡"亞洲文化獎創設特別獎",1993年獲亞洲華文作家文藝基金會的"資深作家敬慰獎",1998年獲第四屆上海文學藝術獎傑出貢獻獎。

巴金晚年出版隨筆集《再思錄》、整理出版《巴金全集》(16卷)、《巴金譯文全集》(10卷)等。由於在思想上和文學上的突出成就,也由於在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道路探索上的典型性,80年代以後一直成為學術界研究中國20世紀文學和知識分子道路的重要對象,自1989年起,全國共召開過四屆巴金國際研討會,出版過十幾種研究年譜、傳記和理論專著。

巴金主要創作作品表

時間 作品 文體

1929 《滅亡》中篇小說

1931 《霧》中篇小說

1933 《砂丁》中篇小說

1933 《家》長篇小說

1933 《萌芽》中篇小說

1933 《新生》中篇小說

1935 《電》中篇小說

1935 《神·鬼·人》短篇小說集

1937 《長生塔》童話集

1938 《春》長篇小說

1940 《秋》長篇小說

1940~1945 《火》長篇小說

1944 《憩園》中篇小說

1946 《第四病室》中篇小說

1947 《寒夜》長篇小說

1979 《隨想錄》散文集

1981 《探索集》散文集

1982 《真話集》散文集

1984 《病中集》散文集

1986 《無題集》散文集??

巴金主要翻譯作品表

時間 原作名稱 原作作者及國別

1930 《丹東之死》A·托爾斯泰著(蘇聯)

1936 《門檻》屠格涅夫等(俄國)

1940 《一個家庭的戲劇》 赫爾岑(俄國)

1943 《父與子》屠格涅夫(俄國)

1943 《遲開的薔薇》斯托姆(德國)

1943 《處女地》屠格涅夫(俄國)

1950 《草原集》高爾基著(蘇聯)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筆名茅盾,生於1896年,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6年進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任編輯和翻譯。1921年參加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為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並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提倡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同年接編《小說月報》,該刊自第12卷第1期,內容大加改革,除發表大量的民主主義、現實主義的學術論文和文藝作品外,並經常介紹世界文學界潮流趨向,討論中國文學革進的方法,成為中國現代第一個大型文學刊物,對中國現代新文學的建設有傑出貢獻。1923年在上海大學教授小說課,還任教於上海大學等校。1925年8月,與陳雲等領導商務印書館職工罷工,要求承認職工會和改善生活條件,取得基本勝利。年底被選為國民黨上海市黨部代表、執行委員,1926年赴福廣州出席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任國民黨中宣部秘書,3月任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宣傳部部長,北伐時期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政治教官,後又兼漢口《民國日報》總主筆,四一二政變後被通緝。1927年9月後以茅盾為筆名發表《幻滅》等小說,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上海,與魯迅一起參加組織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2年,完成長篇小說《子夜》,由開明書店出版。1936年生活書店出版了他主編的《中國的一日》,在讀者中有廣泛的影響。抗戰爆發後,應生活書店邀請創辦《文藝陣地》雜志, 1938年冬,任新疆大學文學院院長,1940年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講學,後到重慶,任文化工作者協會常委,皖南事變後,一度赴香港主編《筆談》。抗戰勝利後,1946年5月回上海主編《文聯》,並撰寫話劇《清明前後》。1947年到香港任《小說月報》編委,1949年2月任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文學改造者協會主席。建國後,在周總理建議下出任我國第一任文化部部長,他還當選為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名譽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等職,主持日常工作、出訪、寫評論、扶持文學新人。在政務繁忙之際,他對文學創作仍念念不忘,曾寫成反映新時代幹部形象的小說《鍛煉》等。後又著手撰寫一部以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為題材的長篇小說《黎明》,作為《子夜》的續集,但未發表。他於1981年去世。發表有《動搖》、《追求》、《文藝陣地》、《虹》、《三人行》、《茅盾散文集》等小說和散文著作。小說《子夜》在建國後曾被拍成電影。

『貳』 四大名著作者簡介以及內容簡介

1、三國演義

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

作者:羅貫中( 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作家,戲曲家。羅貫中生於元末社會動亂之時,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於流俗,曾參與反元的起義斗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

內容簡介:

《三國演義》故事開始黃巾兵起義,結束於司馬氏滅吳開晉,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魏、蜀漢、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展現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並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

2、水滸傳

作者:施耐庵(1296年—1370年),《水滸傳》的作者究竟是誰具有爭議,目前最廣泛認可的說法認為作者是施耐庵。歷史上還有其它幾種觀點,包括了羅貫中說,施惠說,郭勛託名說,宋人說等。

內容簡介: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話文寫成的歌頌農民起義的長篇章回體版塊結構小說,以宋江領導的起義軍為主要題材,通過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壓迫、英勇斗爭的生動故事,暴露了北宋末年統治階級的腐朽和殘暴,揭露了當時尖銳對立的社會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殘酷現實。

3、西遊記

作者:吳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他生於一個由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文下筆立成。」

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貧老以終。《西遊記》作者也存在一定爭議,但目前普遍認為作者為吳承恩。

內容簡介:

《西遊記》前七回敘述孫悟空出世,有大鬧天宮等故事。此後寫孫悟空隨唐僧西天取經,沿途除妖降魔、戰勝困難的故事。書中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畫生動,規模宏大,結構完整,並且《西遊記》富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其隱含意義非常深遠,眾說紛紜,見仁見智。

可以從佛、道、俗等多個角度欣賞,是中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西遊記》在明代剛出現時曾被列為禁書,因為書中充滿了崇佛抑道的思想,與當時的明朝皇帝所信奉的道教思想有沖突。

4、紅樓夢

原名:《石頭記》《金陵十二釵》《風月寶鑒》等。

作者:曹雪芹(約1715-約1763),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清代小說家、詩人、畫家。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寧織造府親歷了一段錦衣紈絝、富貴風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曹雪芹隨家人遷回北京老宅。

後又移居北京西郊,靠賣字畫和朋友救濟為生。曹雪芹素性放達,愛好廣泛,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多年艱辛,終於創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

高鶚(1758年—約1815年),字雲士,號秋甫,別號蘭墅、行一、紅樓外史。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出版史、傳播史上首個刻印本、全璧本——程高本的兩位主要編輯者、整理者、出版者之一,清代漢軍鑲黃旗內務府人,籍貫沈陽三檯子,亦自署鐵嶺高鶚、奉天高鶚。

其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高鶚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舉,乾隆六十年(1795年)進士及第,歷官內閣中書、漢軍中書、內閣典籍、內閣侍讀、江南道監察御史、刑科給事中等職。有《月小山房遺稿》《硯香詞·簏存草》等作品傳世。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至五十七年(1792年),高鶚應友人程偉元之邀協助編輯、整理、出版《紅樓夢》程甲本、程乙本。自胡適作考證,紅學界長期認為《紅樓夢》後四十回系高鶚續成。進入21世紀,這一說法遭到越來越強烈的批判。

2007年始,人民文學出版社新版全本《紅樓夢》停止使用「高鶚著」「高鶚續」等字樣,更新為「無名氏續,程偉元、高鶚整理」,標志著「高鶚續書說」發生動搖。紅學家俞平伯臨終遺言:「程偉元、高鶚是保全《紅樓夢》的,有功!」

中國紅學會會長張慶善指出:「高鶚不應該是《紅樓夢》續作者,他應該是《紅樓夢》最後出版的整理者……《紅樓夢》能夠流傳,高鶚是第一功臣。」

內容簡介:

《紅樓夢》是一部章回體長篇小說。早期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傳,八十回後部分未完成且原稿佚失。原名《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程偉元邀請高鶚協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定名《紅樓夢》。亦有版本作《金玉緣》。

《紅樓夢》講述的是發生在一個虛構朝代的封建大家庭中的人事物,其中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三個人之間的感情糾葛為主線通過對一些日常事件的描述體現了在賈府的大觀園中以金陵十二釵為主體的眾女子的愛恨情愁。

而在這同時又從賈府由富貴堂皇走向沒落衰敗的次線反映了一個大家族的沒落歷程和這個看似華麗的家族的醜陋的內在。

(2)長篇小說英雄為國作者是誰擴展閱讀:

1、水滸傳

創作背景:

南宋時,梁山英雄故事流傳甚廣。當時的畫家、文學家龔開的《宋江36人贊並序》稱: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畫家也執筆為他們圖形繪影。《水滸傳》最早的藍本是宋人的《宣和遺事》,它著力描寫了楊志賣刀、晁蓋等結伙劫生辰綱和宋江殺閻婆惜等事。

對林沖、李逵、武松、魯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寫。宋元之際,還有不少取材於水滸故事的話本。在元雜劇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發展到108人。施耐庵把有關水滸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創作《水滸傳》過程中,忠實地接受了人民的觀點。

2、三國演義

創作背景:

元末明初,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多年戰亂後朱元璋剿滅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間人民流離失所,羅貫中作為一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底層,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

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思考,並希望結束動盪造成的悲慘局面。由此就東漢末年的歷史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

3、西遊記

創作背景: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25歲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

帶回佛經657部,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

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吳承恩也正是在中國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偉大的文學巨著。《西遊記》的作者明代人吳承恩(有爭議)生活在明代的中後期,歷經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慶、神宗萬曆五個時期。

明朝中後期的社會情況和開國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正不斷激化,並且日趨尖銳 ;思想文化上啟蒙思想興起,人性解放的思潮高漲,市民文學日益蓬勃發展,小說和戲曲創作進入到一個全面繁榮興盛的時期,經濟上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4、紅樓夢

創作背景:

《紅樓夢》誕生於18世紀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當時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舉國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這時期從表面看來,好像太平無事,但骨子裡各種社會矛盾正在加劇發展,整個王朝已到了盛極而衰的轉折點。

在康熙、雍正兩朝,曹家祖孫三代四個人總共做了58年的江寧織造。曹家極盛時,曾辦過四次接駕的闊差。曹雪芹生長在南京,少年時代經歷了一段富貴繁華的貴族生活。但後來家漸衰敗,雍正六年(1728年)因虧空得罪被抄沒,曹雪芹一家遷回北京。

回京後,他曾在一所皇族學堂「右翼宗學」里當過掌管文墨的雜差,境遇潦倒,生活艱難。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窮苦,「滿徑蓬蒿」,「舉家食粥酒常賒」。《紅樓夢》一書是曹雪芹破產傾家之後,在貧困之中創作的。創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

《紅樓夢》開卷第一回第一段《作者自雲》即是曹雪芹自序。在這篇自序中,曹雪芹以真實身份出現,對讀者講述寫作緣起。據他自述,他是依託自己早年在南京親歷的繁華舊夢而寫作此書。因流落北京西郊,碌碌無為,一事無成,猛然回憶起年少時家裡所有的女孩兒。

覺得她們的見識才氣遠遠超過自己,不禁深自愧悔。祖上九死一生創下這份家業,自己身在福中,卻不務正業,不聽從父母老師的管教,以致長大後一技無成,半生潦倒。曹雪芹將這段經歷和悔悟寫成小說,就是要告訴讀者,雖然自己罪不可免,但那些女孩兒都是生活中實有其人。

萬不可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而使她們的事跡湮滅無聞。一念及此,心旌盪漾,一切困難都不在話下。何況鄉野生活悠閑自在,風光宜人,更令他思如泉湧,下筆如神。曹雪芹自謙才疏學淺,只得用市井白話來寫這部小說,意在為那些女孩兒立傳,排遣自己的苦悶,兼以供讀者把玩賞析。

『叄』 麻煩介紹幾位亞洲恐怖小說作家

中國的恐怖小說作家
●周德東,1967年出生,黑龍江人,現任《青年文摘》彩版主編。2000年定居北京並開始恐怖小說創作。出版有《三減一等一幾》、《我遇見了我》、《誰摸了我一下》等10餘部。其中《三岔口》被著名導演李少紅改編成電影,正在拍攝中。

●余以鍵: 1953年出生。當過知青、教師、文學編輯等。從2000年起致力於中國本土懸疑恐怖小說的創作,已出版長篇恐怖小說《死者的眼睛》、《背後有人》、《招魂》、《誰在等你》等。《背後有人》已改編為電視連續劇,即將播出。

●李西閩:軍旅作家,1966年11月生於福建長汀。曾在《解放軍文藝》、《天涯》、《作品》等刊發表小說一百餘萬字。從事恐怖文學創作後出版有長篇小說《好女》、《血鈔票》、《尖叫》、《死鳥》、《蠱之女》等。《血鈔票》修改版已經推出。

●魏曉霞:女,原籍山東,做過教師、廣播電視主持人、報刊記者。現居北京,獨力撐起自己的恐怖小說品牌「黑狐•恐怖體驗系列」,並已出版《死亡時間表》、《12小時驚魂》、《鬼谷逃生》等恐怖小說12部。恐怖電影《七夜》原著作者及編劇。

●蔡駿:2001年出版長篇驚悚小說《病毒》。至今已出版《地獄的第19層》、《貓眼》、《幽靈客棧》、《荒村公寓》等多部長篇小說,其中《詛咒》被拍攝成電視連續劇《魂斷樓蘭》。

●成剛:2004年開始懸疑恐怖小說創作,已出版《沉睡谷》、《鬼童》、《阿絲地獄》、《獵人者》、《嬰骨花園》五部長篇小說。 現為自由職業者、國家二級作家、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

●庄秦:從事營銷行業,業余時間以寫作為樂。自2002年底迷上了驚悚小說泥潭,不能自拔。目前已有五十餘萬字作品散見於各類雜志報刊。出版有小說集《夜葬》(含台灣繁體版)。

●丁天: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登上文壇。三十歲以後開始致力於恐怖小說創作,其出版的恐怖小說《臉》被稱為中國第一部新概念恐怖小說。

●張寶瑞:1952年8月23日出生,新華出版社副總編輯。1971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從事小說、影視劇本、詩歌等創作。是中國「文革」手抄本文學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一隻綉花鞋》、《梅花黨》、《落花夢》、《葉飛三下江南》、《綠色屍體》等。

●老貓(程赤兵):作家,傳媒人。出版的恐怖小說作品有《優雅與恐懼》、《天天天黑》。

●七根胡:女,設計師; 70年代末生人,現居北京;2003年開始上網寫作,成為網路寫手;2004年成為新浪專欄作家。出版有《壽衣裁縫》等。

●麥潔:女,自由撰稿人,新浪網專欄作家;一個喜歡在都市午夜街頭游盪的精靈、一個喜歡看書、寫字、聽音樂、旅遊的時尚女子。出版有《綉皮》等。

●大袖遮天:女,廣告策劃人,新浪網專欄作家;文風多變,長篇推理,短篇寫意,擅長營造恐怖懸疑氛圍,結尾出人意料且發人深省。已出版長篇恐怖小說《邏輯》。

●鬼谷女:以一部《碎臉》盛行網路及書市。鬼谷女是一對夫妻合用的筆名,丈夫易銘,妻子余揚。

●鬼金:原名劉政波,1974年出生,2001年開始小說創作,現居遼寧本溪。有恐怖小說《血畜》出版。

●嫣青:本名王彥姍,湖南長沙市人。創作有中、長篇恐怖小說多部。合著出版有恐怖小說集《黑夢》。

●谷小妮:女,詩人,小說家,編劇。在文匯出版社的懸念小說集《窒息》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收購,改編成同名電影,由葛優,秦海璐主演,成為2005最受關注的國產恐怖電影之一。

●劉士舜:1983年8月生於浙江溫州,現就讀於上海某大學。長篇小說多次被多家門戶網站推薦,著有《兩座城市的心跳》、《地獄的來信》。

●燕壘生:男,生於吳越之地,工科出身卻喜愛詩文,終成為優秀的網路原創作者,其作品以長篇戰爭小說《天行健》最為著名。出版有《挑戰你的心理極限——嚇死你恐怖懸疑文叢》

●宋毓建:1957年生於北京。1999年開始創作,先後發表懸念小說集《勾魂拐》和長篇小說《懸崖上的樹》。

●周業婭:筆名輕韻夕陽,貴州人,旅居上海,喜歡文學創作,紅袖添香原創文學網站駐站作家,已經有數十萬的小說作品連載發表。最喜午夜在網上連載驚悚小說。出版有《錦綉旗袍》。

●王秀梅:山東煙台人,曾在《青年文學》等刊發表小說數十萬字,出版有長篇恐怖小說《五夜》、《凶島》、《靈貓》等,是目前國內最有潛力最有靈氣的恐怖小說女作家。

●張二:原名張立軍,1968年12月生於內蒙赤峰市,1992年就讀於北京魯迅文學院,曾在三十餘家雜志上發表文學作品近百萬字,近年從事恐怖文學創作,代表作品《一綹長發》、《雪靈》、《極度驚魂》。

●狼小京:女,1984年12月生。新浪網年齡最小的專欄作家,同時,還在龍的天空、清韻書院、黃金書屋等著名網站開設專欄,至今已有200萬字的作品問世。 出版有《怨靈》等。

●那多:曾經是一名國家公務員,後跳槽到媒體,成為一名記者。以《那多三國事件薄》成名。出版的恐怖小說有《幽靈旗》、《凶心人》等。

●小汗:原名韓景龍,七十年代後生人。2001年從醫院辭職,從此流浪天涯。現旅居法國。《醫生杜明》是他首部中篇小說,有讀者稱之為「中國版的《沉默的羔羊》。

●李憶仁:生於70年代最後一年。1998年發表第一篇科幻小說。出版有恐怖奇幻小說長篇小說《枯葉蝶》及《尋找深谷睡者》等。

●周浩暉:1977年11月16日出生於江蘇省揚州市。清華大學工科碩士。已出版作品有校園推理小說《套子里的人》,恐怖小說及劇本《凶畫》、《黑暗中的女孩》。

●伊秋雨:原名陳書煥,男,1978年生,海南定安人,從事媒體和IT工作,知名網路寫手。出版有恐怖小說《死亡詔書》。

●呂鳴鳳:女,畢業於軍事經濟學院,曾在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任職二十年,轉業後曾受聘於中國教育電視台,主要從事編劇、記者。現為自由撰稿人。出版有恐怖小說《黑白底片》。

●一枚糖果:80年代生,一個喜歡寫恐怖故事的女孩。文字與她的人一樣,美麗而輕舞飛揚。出版有《鼠皮玉人》。

●聊聊:1999年開始寫作,2000年開始創作,在各類雜志發表過文藝作品。尤擅長恐怖類小說。出版小說《夜談》。

●李異:魔羯座生,血型不詳,性格不詳,工作不詳,經歷極為神秘。長期混跡網路,編織恐怖之文,忽隱忽現,面無血色,遂成為長年游盪於現實與虛幻之間的終極幽靈。出版小說《迷離之水》。

●老家閣樓:深圳人,迷戀於虛構恐怖以及怪異故事;出版有恐怖小說《我思故你在》。

●佘惠敏:對雜文史料、奇談怪論的捻熟加上她機智調皮的心機,無理無賴無厘頭里無處不在的奇絕的想像,化成繽紛花雨,成就佘氏的奇幻世界。已出版《揚州鬼》。

●離,女,1981年萬聖節前夜生於湖北。。當過編輯、自由撰稿人、電台DJ、業余演員以及神出鬼沒的都市遊民。現隱居於成都某處,行蹤不明。出版有《魂行道——湖濱鬼舍》。

日本的恐怖小說作家http://wenwen.soso.com/z/q102110193.htm
江戶川亂步(1894——1965)

原名平井太郎。日本著名小說家。1916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在求學期間當過印刷廠
徒工、圖書館管理員。酷愛寫小說。1923年發表處女作《兩分銅幣》,獲《新青年》雜志
青睞,一炮打響。此後從事偵探小說與科幻小說的創作,是日本推理「本格派」的創始人。
代表作為《D坡殺人案》、《心理測試》、《人間椅子》、《黃金假面人》、《侍人幻 戲》、《透明怪人》、《月亮手套》等,筆下的偵探明智小五郎成為日本婦孺皆知的英雄。
1954年建立江戶川亂步偵探小說獎,獎品為一尊福爾摩斯座像。任日本推理協會首屆理事
長。小說又豐富的想像力,風格怪異,情節曲折離奇。與朋友創辦了刊登偵探推理小說的雜
志《寶石》。撰寫的自傳體回憶錄《偵探小說三十年》,總結和評價自己一生的創作。

松本清張(1910-1992)

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生於福岡縣。出身貧苦,高小畢業後當勤雜工、印刷工。後到 《朝日新聞》報社廣告部搞設計。受芥川龍之介和菊池寬影響,40歲時致力於小說創作。
1954年以《一部『小倉日記』傳》獲芥川獎。早期作品以寫社會小人物為主,後轉向推理
小說。代表作有《點與線》、《隔牆有眼》、《零的焦點》、《日本的黑霧》、《女人的代價》、《惡棍》、《砂器》、《謀殺情人的畫家》。不追求離奇驚險,而以推理剖析犯罪動機,揭示社會黑幕,有一定社會意義。由於其作品的獨特風格,1963年被推選為日本推理小說理事長,並譽為「推理小說的清張時代」。另著有歷史小說、科幻小說、現代小說多部,多次獲各種文藝獎,是大器晚成的作家典型。

高木彬光(1920——)

本名誠一。日本著名小說家。青森市人。畢業於東京大學。1948年發表處女作《刺青殺人事件》,從此走上專業作家道路。1961年發表《破戒裁判》塑造了一個辯護律師的形象。又先後出版《檢查官霧島三郎》、《零的蜜月》、《白晝的死亡》、《誘拐》、《告密者》、《成吉思汗之謎》、《都市之狼》、《鬼面謀殺案》等。在法律題材上大大開拓推理小說的新領域,塑造了檢查官、法醫、警官的鮮明形象。作品以邏輯性強、文筆活潑、構思嚴密著稱。

仁木悅子(1928——)

日本小說家。生於東京。後遷居富山縣。4歲時得結核性胸椎骨疽病,下肢癱瘓,半身不遂。在哥哥的鼓勵下學習文化,以刻苦努力與堅韌不拔的精神,寫出推理小說《貓知道》。1957年獲江戶川亂步獎,後拍成電影。與一翻譯家結婚。之後又發表《林中小屋》、《殺人線路圖》、《有刺的樹》、《黑色緞帶》、《枯葉色的街》、《冰冷的街道》等。作品風格爽朗、明快,構思精巧,可讀性強。以兄妹偵探著稱於日本推理小說文壇,並以日本女小說家的風格影響了當時的讀者。

西村京太郎(1930——)

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原名矢島喜八郎。畢業於都立電機工業高校。畢業後做過許多工作,如卡車司機、保安人員、保險公司職員、私人偵探等。1965年發表《天使的傷痕》引起注目,並從事專業寫作。作品有《恐怖的星期五》、《雷曼湖諜影》、《藍色特快上謀殺案》、《瘋狂之戀》、《約會中的陰謀》、《危險的撥號盤》等。塑造的人物各具個性,故事情節曲折緊張,懸念迭出不窮。筆下的偵探通常是無意涉及兇殺現場,於是成為破案主角。

森村誠一(1933——)

日本傑出的推理小說家。生於奇玉縣。青山學院英美文學專業畢業。曾在大飯店當服務員,這段生活對其誒後寫作生涯頗有影響。1969年以《摩天大廈的死角》獲江戶川亂步獎。辭掉飯店工作後,從事專業創作。在推理小說領域中,敢於揭露日本社會上層黑暗與腐敗。代表作《人性的證明》、《野性的證明》、《青春的證明》三部曲,注重挖掘犯罪者的精神世界,開拓了推理小說的身會深度;風格富有懸念,寫人物細膩入微。還發表紀實性小說《食人魔窟》,揭露了關東軍在中國東北用活人做細菌實驗之暴行,在當時震動很大。推理小說風靡日本,被評為最暢銷書作家之一。

夏樹靜子(1938——)

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原名出光靜子,另有筆名五十嵐靜子。生於東京。畢業於慶大英文系。學生時代就涉足推理小說創作,婚後一度中斷。1969年又活躍在推理小說舞台上。以《蒸發》獲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代表作有《住宅的悲劇》、《天使不見了》、《變性者的隱私》、《罪犯的現場證明》、《案件的假象》等。人物栩栩如生,文風細膩入微;尤其擅長刻畫女性的心理活動,有很強的故事性與文學性,揭示了日本社會風氣的衰頹。

赤川次郎(1948——)

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1948年生於靜崗縣。少年時喜愛讀書,由好讀書而走上文學道路。曾先後獲日本大眾推理小說獎和角川文學獎。1984年日本評選出20本暢銷書,赤川次郎的小說佔7部。《偵探物語》、《愛情物語》、《少女的故事》、被編成電影,深受日本青年讀者的歡迎。其觀察敏銳,善於捕捉民眾關心的社會問題,准確把握當代日本青年人的復雜心理,文風明快開朗,懸念迭起。被譽為日本80年代暢銷書作家之一,也是日本推理小說家的後起之秀。

『肆』 王安憶寫過哪些作品每個作品帶一點介紹

相關作品:
長恨歌
作者: 王安憶
頁數: 384
定價: 20.00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簡介:
一個女人四十年的情與愛,被一枝細膩而絢爛的筆寫得哀婉動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還是中學生的王琦瑤被選為「上海小姐」,從此開始命運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員的「金絲雀」從少女變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員遇難,王琦瑤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內心的情感潮水卻從未平息。與幾個男人的復雜關系,想來都是命里註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瑤難逃劫數,與女兒的男同學發生畸形戀,最終被失手殺死,命喪黃泉。
篇外:

王安憶的「三戀」及其他

假如有人問我為何將房間搞得這樣亂,床上,書桌上,地板上到處攤滿了有關王安憶的書和雜志,電風扇擰到了最大檔,風一個勁兒地吹,風捲起了書的一角,而我卻獃獃地坐在一張木椅上,好像在思考著什麼。

這位1954年在南京出生的中國作家,祖籍福建同安,母親是作家茹志鵑,父親是劇作家王嘯平。王安憶一歲多便隨父母到上海定居,在那裡接受最初的教育,讀小學時經常參加區、市的兒歌寫作比賽會,對文學產生了很深的感情。1969年初中畢業,翌年赴安徽五河縣頭鋪公社大劉庄大隊插隊勞動,被選為縣、地區和省級積極分子。1972年考入徐州地區文工團,並參加一些創作活動。1976年在《江蘇文藝》上發表散文處女作《向前進》。兩年後到上海《兒童時代》雜志社任小說編輯,不久發表小說成名作《誰是未來的中隊長》和《雨,沙沙沙》。1980年參加中國作家協會第五期文學講習所學習。曾於1983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文學活動。之後,曾任上海作家協會理事與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她的履歷表雖然很短,卻被生活浸泡得實實在在,成為一個真正豐富的人生。

自從發表了小說《本次列車終點》之後,她那支馳騁之筆,內沒有了終點;她一路洋洋灑灑,到處是閃光的足跡,一直在超越著她的父母,成為當代中國文壇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我眼前,是她的小說集《雨,沙沙沙》(1981年,百花文藝出版社)、《黑黑白白》(1983年,少年兒童出版社)、《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1983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尾聲》(198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流逝》(198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小鮑庄》(1985年,上海文藝出版社)、《海上繁華夢》(1987年,花城出版社)、《荒山之戀》(1987年,香港三聯書店)、《烏托邦詩篇》(1993年,華藝出版社),長篇小說《黃河故道》(1986年,四川文藝出版社)、《69屆初中生》(1986年,中國青年出版社)、《流水十三章》(1987年,上海文藝出版社)、《米尼》(1990年,江蘇文藝出版社)、《長恨歌》,散文集《母女漫遊利堅》(與茹志鵑合著;1986年,上海文藝出版社),《蒲公英》(1988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及長篇游記《旅德的故事》(1990年,江蘇文藝出版社)等。她的小說《誰是未來的中隊長》、《本次列車終點》、《流逝》、《小鮑庄》等均獲全國大獎;還有多篇小說被譯成各種文字。
這就是王安憶,王安憶的發展真快。
我從地上順手拾起剛寄來的1993年7月29日的《文學報》,那上面有一段王安憶在上海第四屆文代會的發言摘要,王安憶說:'在八面來風的環境中,知識分子應保持自己獨立的思考。她說作家應有藝術理想,這個巨變的時代需要作家去關注,一味作風花雪月頌是浪費才華和經歷,或者是缺乏藝術理想。'是的,王安憶的創作已經走出了小我。她近來不斷認為一個作家如果只從極個人的悲歡出發,那純粹是雕蟲小技。她的創作已到了思想收獲的時節。而這種思想的成熟,是王安憶開始注重宏大的東西,悲倫的東西,這種創作的變化,是朝著人類審美理想出發的。
從她的中篇小說《叔叔的故事》開始,王安憶的創作又在自己的基礎上有了大的飛躍。她的藝術理想得到了很好發揮,她確實讓自己變得大氣了,深沉多了。《叔叔的故事》,對當代文學有著重要意義,它擁有了巨大的歷史內涵,絕對經得起歷史的反復咀嚼,也是王安憶創作思想成熟的標志。如果一個作家放棄了她的思想追求,就自然會落後於時代,特別是在九十年代,更不能放棄作家對生活的參與和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有分量作品的出現。而王安憶這幾年來,確實寫出了有份量的作品。如今年發表的長篇小說《紀實與虛構》,中篇小說《傷心太平洋》,無不表現了作家大手筆和注重人類審美理想的氣質,這兩部作品標志著王安憶的創作已到了又一個新的高峰。

王安憶不僅在藝術上保持了自己獨特的追求,在生活上也相當內向,嚴謹。這和她從小受的教育有關,她是茹志鵑的女兒這恐怕誰都知道。她酷愛讀書,待人熱情,愛思考,她談話富有哲理,喜歡實事求是,作為一個正直的作家,她是當之無愧的。

當然,關於王安憶的生平大家早就知道甚多,無須在這里重復。但要真正解讀一個作家,決不能忽略了她成長時期的重要作品。那麼,對於王安憶來說,'三戀'在她整個文學創作中是值得重視的部分,所以分析'三戀'成了我這篇評論的關鍵所在。

王安憶引導我進入了一個世界。

一個她認定充滿了生命壓抑苦難又燃燒著希望光明騷動著的世界-一生命的本體世界。

「三戀」是一個標志,畸形變態的性描寫向人們展示了魅力。我得照實承認,她的這種性意識只是在生命的邊緣上繞了個圈,並未真正走進人的生命本能。因為她終究沒能拗過強烈的道德規勸,在一種自我壓抑式的規勸中王安憶似乎找到了自我的心理平衡。

《逐鹿中街》便出現了一種傾斜。她使女人的生命直接倒塌,跌入家庭的懷抱,充當丈夫的陪襯,她們乾脆不去意識自我價值的存在。《崗上的世紀》最直接進入了人的生命本能'性'。在最真實的生命躍動面前,任何虛偽任何遮遮掩掩都顯得無濟於事。'性'為男人和女人提供了平等做人的權力,就像伊甸園里的亞當和夏娃結合才構成了人的完整一樣,男女雙方共同的權力鑄造了共同的生命律動。

現在小說的一個基本特徵是大家庭消失了,代之出現的兩人組成的小家庭。父親的形象消失了,代之出現的是丈夫的形象。女人的角色也分別由母親、女兒改換成了妻子、情人。但這種變化只是在家庭關系之內的角色互換,也就是說關於家庭的話語沒有變,關於女性的性的萌動意識,在深層心理上依然被籠罩在家庭意識形態之中。

王安憶的世界是一個主體意識極強的世界。她所關心的問題,使用的語言,作品前後敘述方式的變化很大。這里既有對女性自我的貶低,屈服於男性社會的一面;又有一種無法掩飾的骨子裡不安分,拚命想解放自我的騷動情緒。但無論如何發展,作者的創作都是在扮演著她自己。而決定這種扮演的是有另一個'缺席'存在者,他(我這里用'他'而不是'她')決定了王安憶所以這樣寫而不是那樣寫。這樣,當王安憶用筆寫作時,她就再也不是'她',而是'他',因為她的寫作中的符碼秩序必須與'他'的社會符碼秩序一致。這就是說,社會是男性的,是'他'的。女作家寫作,離不開社會這個大背景,按拉康的說法:'女性在生理結構在這個男權社會中以一種缺乏或被閹割的形態下進入語言和文化系統。'盡管婦女寫作努力想達到男性文化的成就,但她們的潛意識里無形中已經接受了這種男子對女人的偏見。

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偏見'呢?王安憶所關心的婦女地位有時不是在社會上,而是在家庭中。她認為回到家庭便是回到了一種自然的生活之中。在一個搞得非常舒服安逸的小家庭中,女人自自然然地履行她們的義務和職責,犧牲,忘我,道德純潔做個好妻子,好母親,說白了就是當個'家庭里的天使'。這種'淑女'型的女人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王安憶的心理需求。從而也滿足了'他'的社會秩序即女人--家庭的;男人--社會的。所以也是男人對女人的要求,這是一種對男人看來是'真正女人'的崇拜'小小的時候她們就在一起了。

小小的一座城,她們總是不間斷的練功。她請他幫忙開胯、扳腿。她們觸電般地接觸。她成了一兒一女的母親。她一片聖母般的溫柔。

--《小城之戀》

王安憶小說中的敘事人稱全是以第三人稱出現,這種敘事方式本身就很明顯。敘事者通過自己的化身構築起一個獨一無二的宇宙,她創造了這個宇宙,她在這個宇宙里能夠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她具有上帝一般神仙的能力。她可以任意對她的男女主人公善惡美醜在一種十分理智的情況下進行道德評判,這種異常清醒的把自己完全凌駕於作品意蘊之上的歷史性觀照,使敘事者完全變成了真理的締造者。《小城之戀》中的男女主人公在經過了一番急風暴雨式的性愛之後,男人欺辱式地佔有了她,爾後又甩了她,對她產生更大的恐懼。在敘事者眼裡,那個男人便是無能的墮落者,女人便成了受害者,而已是敘事者眼裡一個頗具母親溫柔又十分博大而神聖的受害者。

王安憶實際上是通過她的敘事向人們傳達出這樣一個她潛意識中早已認定了價值觀念:她認為中國現今的女人就應該如此。女性在整個人類中雖是一半,但她卻又強烈地依附於另一半。雖然人的需要,尤其性滿足是缺一不可的互相滿足。但女人卻缺少男性的生理特徵,因此她沒有創造權。'是空間'又沒有'填塞空間的動力。這種生理上的差異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社會因素。男人與做女人之間並無不同,而女人與做女人之間卻存著尖銳的矛盾。在當今中國,做女人有時往往意味著放棄做人的權力。在這種矛盾面前,女人試圖找一條解脫的途徑,她們結婚、生育,她們想通過家庭來確認個人的地位,但恰恰相反,反而愈加落入了陷阱。'家庭'的概念在一些婦女心理認為這就是她們的'上帝'。維護家庭的地位,忠於家庭,便是忠於職守。王安憶的《逐鹿中街》在這方面就顯得頗為典型了。她仍然是第三人稱的敘事方式,仍然是全知全能上帝一般把自己變成一個守道德的操縱者。

一個頗有素養的中年女教師,一味地將目光緊盯著她的丈夫,學她懷疑到丈夫有外遇時便採取了整天跟蹤的方式,彷彿她的整個生命意義就是管住自己的男人。讓他全心全意像她一樣愛護這個家庭,愛她。只有這樣,女主人的心態才能永遠保持平穩。她把家庭的穩固看作是她的天職,守住丈夫並管住他讓他同她一塊在她們共同開辟的樂園中尋求幸福,便是她生命中的最大快樂了。可偏偏她的丈夫不是這樣的。他穿牛仔褲和年輕漂亮女孩子下館子,學跳迪斯科,他口口聲聲宣傳要活得灑脫,而且是在抓緊一切時間地盡力使自己的生命活得灑脫起來。當他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女人整天跟蹤著他時,他非旦不收斂,反而更加得意地灑脫起來。像與自己的女人做游戲一般地兜著圈子玩。中國的一些男人就是這樣,男人娶個老婆在家,主持家政,但婚後馬上就去尋求新歡,馬上不滿意,馬上覺得'妻不如妾,妾不如妓。'而女人卻不,她們只要拚命守住家庭,而缺乏男人的冒險精神。男人往往在一種冒險行為中達到快感,而女人永遠喜歡過平平穩穩的日子。在她們看來,'一個乾乾凈凈的女兒身給了男人'就永遠屬於他了,這種傳統的'貞節'觀,被男性社會規定為女人的榮譽。'家庭'作為模式在中國歷史悠久,按部就班的婚姻似乎為女人們找到了安身之處。女人結婚大都不是為了尋求愛的結果,家庭反而是葬送愛的場所。這些'淑女'型的太太們,大凡也不是為了愛,而是通過家庭來證明自己的身價,確立自己的社會地位,其實這種作法本身,就與提高婦女自己地位和鞏固以男性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一致起來了。鞏固家庭秩序意圖只在於鞏固它所代表的社會秩序。這樣家庭成了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它無時無刻地控制著各種社會生活,當然也控制著王安憶的寫作活動。

王安憶讓自己的女主人公自動放棄社會職業,自動離開生產領域,首先在經濟上淪為男人的附庸,那麼她本人就有希望女人走回家庭小天地的願望。她也許認為這樣做女人反而會自然些。這在中國也並不足為奇,女作家要想用愚昧落後無知的反面形象來達到一種反思,這樣做的魅力不也是很大嗎?但歷史終究還是向前發展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作家的意識也在發生著變化。王安憶前後期作品變化很大,但也有充滿了矛盾的地方,這也許是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緣故。現在談論男女問題,同樣也是個極端復雜的問題。我們大多數女作家寫作,是用男人的語言把自己束縛住,缺乏發現自我價值的勇氣和力量。甚至可以說一些人根本就不想去發現,因為社會化文學傳統是很難輕易打破的。她們在無意識地遵循著這種傳統,而這種傳統就是一種'他'人的話語,於是就自然而然地以男人的經驗說話也就不以為然了。所以作家在反映男女問題時的矛盾心理就顯得那麼紛壇復雜。

但不管怎樣,作為王安億來說,這幾年創作還是變化很大的。1987年的'三戀',1988年的《逐鹿中街》,1989年的《崗上的世紀),還是有著明顯突變的。同樣談論的是男女問題,性問題,人的生命意識問題,但《崗上的世紀》似乎比以往作品的創作意識都顯得超前了一大塊。她的心理障礙正在被慢慢沖破,她不再把女人看作是一朵朵開放在家庭天地里嬌媚的玫瑰,溫柔的天使,而是把女人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格來展現,是一個挺挺而立、活生生的有情有肉的人。以往她創作中那種'雯雯'式的文靜和矜持以及在她寫到性描寫時那種想寫魔鬼又怕魔鬼出現的猶豫彷徨,好似已經正在變成王安憶創作的歷史。她開始勇敢地面對人最本能的'性',直接揭示人性的弱點和生理慾望。'性'在她筆下描寫得決不再是遮遮掩掩,而是寫到慾望的高潮,該心花怒放時就讓她們心花怒放起來,不是在人生外延打轉轉了,而是直接去寫一個個鮮活著的生命。

《崗上的世紀》大膽袒裸描寫了男女主人公在路邊干溝里'野合'的情景,在王安憶筆下,一個溫馨的女性被赤裸裸地擺在這個男性面前,讓他觀賞。女主人公一時竟變成了男人眼裡的英雄,她正以一股無窮的力量向男性世界證明著女人的偉大魅力和勇敢。此時此刻幽閉恐懼與性躁狂使他陷入了一種深深的被閹割的恐懼之中,在一片迷人的女性勝利姿態誘惑面前,完全跌入了慾念的深淵。王安憶只有在此時此刻才變成了一個女性作家,在她眼裡男女位置倒錯,傳統的男女秩序被顛覆了,傳統的男人粗暴地蹂躪女性的場面沒有了。在這里,女性完全變成了動因,女人不再以一種被缺乏的人格被動地去接受,女人的性慾反客為主地將男性塑造了。女人比男人強,男人在這里變成了無能的,缺乏的,不能滿足女人的廢物。

在敘事者眼裡,這個男性是以一種十分幼稚的廢物出現,他哪裡還像個男子呢?王安憶在這里完全是以顛覆男性作家語言的姿態出現,是對男性文化和父權社會直接提出挑戰。

在她以往的創作中,女人從來都不是主體,這是作者的社會本能對自我的閹割。而在這部小說中,王安憶卻明顯地表現了個人創作意識的變遷,她把女性的經歷作為敘事重心,這與作者本人的思想直接有關。特別是她敘事角度的一致,作者自始至終運用第三人稱寫作,全是用理智操作完成她的製作,這本身的變化就十分明顯。她目前作主體完全是傾向於女性的,她開始意識到了婦女自身價值的可貴,首先要做個真正的人,然後才是女人。她對自身人格力量的認識是深刻的,對女性自我形象認識也是清楚的。再也不像以往那樣猶豫彷徨,把女人看作是男人的附庸,女人要想得到真正的解放,首先要自己承認自己,在這一點看來,王安憶真正發現了並親身體驗了人的生命存在的本質意義。所以她敘述起來就有一種絕對的俯視姿太。中國這幾年改革開放無疑為作家的創作提供了良好的開端。王安憶創作也是在這種開放中得到了實質性的突破。她升華到了女性自我認識的階段,開始把目光投向了人的生命本能,她筆下的女性具有了新時代女性特點,這對王安憶來說肯定是個突破性的勝利。但是由於我們整個社會還未徹底擺脫強烈的父權意識,盡管女作家在真誠地張揚女性的能力,但終歸無法逃脫男性社會給整個中國人在潛意識中留下的陰影。因此,王安憶也無法逃出這個社會的制約。在《崗上的世紀》結尾處,仍然是以男權秩序的恢復結束小說。女知青李小琴,在張張揚揚痛痛快快地與農民小隊長經過了一番幸福甜蜜的性愛之後,還是未達到調回城裡工作的目的,她終於成了那個農民小隊長的一個女人。他在她的引誘下體驗了'性'的真正意義,體驗了肉慾帶來的生理愉悅。是她喚醒了沉睡了幾代生命卻從來沒有體驗過什麼叫生命快樂的真正意義。然而,是李小琴喚醒了那個農民小隊長死一般的生命,他、她都在性慾的滿足中得到了生命的再造,他、她互相創造了。真正意識和醒悟了人活著的意義,性愛的意義,男女交合的美感,七天七夜關在李小琴家的農民小隊長,可算痛痛快快地在這個世界裡活過了,他、她們死也不冤了。

但是盡管如此,李小琴卻無法掙脫男人權力的羅網。她是在男人的權力下活著,而且也將那麼長久地活下去。農民小隊長所行使的權力,是一種男權的象徵,他手裡攥著她的命運。雖然當初那個農民小隊長對自己的生命活得一片模模糊糊,他從女知青身上得到了生命的再造,但最可悲的是他從此也學會了使用權力或乾脆他始終就沒放棄過對女人的控制欲。

這就是我們的社會,因為不管女作家如何在變幻手法地拼搏創造一番,但終究還是無法逃出強大的男性權力話語。這也就是說,盡管在王安憶筆下可以塑造出一個個對抗男性社會的女性形象,但她所運用的話語,敘事法則是男性的,這是因為在這個社會中,女性的話語和敘事法則連同產生它們的社會符號秩序是需要重新予以考慮的。

『伍』 葉聖陶他著作長篇小說是什麼

作品列表
《春宴瑣譚》第一部白話小說 1918 稻草人
《雪朝》(與朱自清等人合蓍)(詩)1922 《隔膜》(小說集)1922 《稻草人》(小說,早年童話集)1923 《火災》(小說集)1923 《線下》(短篇小說)1925 《倪煥之》(長篇小說)1928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話)1931 《文心》(教育)(與夏丏尊合著)1934 《未厭居習作》(散文)1935 《聖陶短篇小說集》(短篇小說集)1936 《葉紹鈞選集》(文選)1936 《略讀指導舉隅》(教育)(與朱自清合著)1946 《兒童文學研究》1947 《精讀指導舉隅》(教育)1948 《寫作雜談》(教育)1951 《荷花》(現已收入三年級下冊(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3課(人教版)語文書課文) 《葉聖陶童話選》(童話)1956 葉聖陶童話選
《葉聖陶出版文集》(文選)1958 《抗爭》(短篇小說)1959 《夜》1959 《平常的故事》1959 《微波》1959 《篋存集》(詩)1960 《潘先生在難中》(短篇小說)1964 《葉聖陶散文》(散文)1983 《我與四川》(散文和詩)1984 《文章講話》(與夏丏尊合著)(教育)1997 《文話七十二講》(教育)(與夏丏尊合著)1999 《藕與蒓菜》(短篇小說)(現已收入七年級語文第一冊課本第八課)1997 《爬山虎的腳》(現已收入語文四年級上冊(人教版)課本第六課) 《一個少年的筆記》(包括《詩的材料》《三棵老銀杏》《爬山虎的腳》)(現已收入語文八年級上冊(鄂教版)課本第十八課) 《記金華的雙龍洞》(現已收入六年級下冊(蘇教版)課文和四年級下冊第3課(人教版)課文) 《蘇州園林》(現已收入人教版初二年級下學期第三單元第13課;蘇教版 初二年級下學期第四單元第21課,有刪改;語文出版社初一年級第17課,有刪改。)
童話代表作
《稻草人》 《旅行家》 《小白船》 《古代英雄的石像》 《一粒種子》 《玫瑰和金魚》 《月亮姑娘的親事》 《含羞草》 《快樂的人》 《芳兒的夢》
任職報紙、雜志
葉聖陶曾在以下報紙、雜志作過編輯、主筆或主編: 《禮拜六》 《上海時事新報》《上海民國日報》 《文學周報》 《公理日報》 《國文月刊》 《蘇州評論》 《婦女雜志》 《小說月報》 《中學生》 《開明少年》 《中國作家》 《人民教育》 《中國語文》 《詩》 《光明》 《國文雜志》 《中學生戰時半月刊》《兒童文學》

閱讀全文

與長篇小說英雄為國作者是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說是重生其中他去香港 瀏覽:822
寫小說去起點火了ip怎麼辦 瀏覽:986
四川唐門非主角的小說 瀏覽:349
鬼睜眼小說全文閱讀 瀏覽:148
青豆小說網春床魯班三十六計 瀏覽:809
末日恐怖類小說排行榜 瀏覽:777
女扮男裝的帥T的校園gl小說 瀏覽:27
穿越小說女主角姓司徒是庶女 瀏覽:998
主角叫查理的小說 瀏覽:200
巨炮王小說全文閱讀 瀏覽:690
叛逆的魯魯修小說同人小說 瀏覽:990
長篇小說英雄為國作者是誰 瀏覽:414
主人公秦寧的小說 瀏覽:504
老頭系列征服小說全集 瀏覽:812
風流一世總裁孽愛小說 瀏覽:540
好看的玄幻小說老書蟲 瀏覽:363
唐寧墨霆小說作者叫什麼 瀏覽:315
最後一個陰陽師有聲小說打包下載 瀏覽:866
寫男主甬趙小山的小說 瀏覽:376
2018末世系統類小說 瀏覽: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