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麼寫言情小說(所有步驟,舉個事例說一下)
第一篇 人物 1
一切小說的基礎是什麼?
是人物,所有小說的核心都在於如何塑造有吸引力的人物,尤其是主人公,這是小說成敗的關鍵。
事實上,我們可以給小說下個定義,短篇小說:用散文的形式描寫一個人物力圖解決一個問題。長篇小說:用散文的形式描寫數個人物力圖解決數個問題,當然這其中的人物要有主有次,問題要有大有小。
小說像任何一切娛樂形式一樣,要能吸引並保持觀眾的注意力,而且,小說又具有其他娛樂性是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小說可運用文字直接激發讀者的想像力,作者僅憑紙和筆,就可以帶領讀者去異鄉奇境進行旅行。
但小說也有其弱點。作家不可能面對讀者直接進行解釋或解決讀者的一切疑惑,作家必須要把他想說的一切統統寫下來,並希望讀者能聽到、看到、聞到、感覺到甚至嘗到作者在小說中所描述的一切東西。
因此,作為作者,你的工作是要使讀者生活在你的小說中。要使你的讀者忘記他他們是坐在電腦前或是躺在床上看文字,而是使他們相信他們正生活在你想像中的世界,生活在你用筆創造出的世界中,他正在急診室中搶救病人,他正絕望地站在海邊等待黎明,他正在爬一座冰雪紛飛的山,山的那邊是他的陷入險境的愛人。
總而言之,是要讀者生活在你的故事中。做到這一點最簡單的一個辦法是,提供一個他所嚮往成為的人物。
選擇一個主人公,他有極大的能耐,卻又有明顯的弱點,然後然他去解決一個難題。
故事必須要有懸念,這個懸念應該維持到故事結束。換句話說,主人公對自己的命運是無法把握的,如同走在懸崖邊上,搖搖擺擺跌跌撞撞,狂風和暴雨隨時都可能把其摧毀。
在具有高度寫作技巧的小說中,主人公除非作出極大的犧牲,否則就不可能戰勝他所面臨的難題,也就是說,主人公必定有失才能有得,而讀者急切想要知道主人公將會失去什麼。
那種鎮定自若、無所不能的人物是小說中最要不得的,他們乏味、刻板、不可信、毫無意義。
優秀的作家如同優秀的建築設計師,每一篇小說應具有其獨特的創造性,這包括有特點的人物和適合故事的背景以及其中文中流露出的觀點。
觀察一下你每天周圍接觸的人物,你能見到多少一成不變的模式呢?進一步了解他們每個人,你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與其他人不同的個性、習慣、愛好、歡樂和恐懼,每個人都面臨自己各自不同的問題。他們有哪些強處和弱點,應著重描寫他們那些與眾不同的特點,在設想一下,哪一些問題最能暴露其弱點,然後再動筆開始寫。
第一篇 人物 3
在一篇小說中需要描寫了多個人物,每個人物都面臨自己的問題
請注意,主角要面臨多個問題,這是小說主人公與其他人物之間的主要區別,而一個主角比另外一個更重要一些,他所面對的問題也更多。
一位著名的寫作教師曾告訴上課的作者,他們可以把主人公所面臨的問題設想成一個簡單的方程式:一種感情對另一種感情。例如,那是自由對恐懼,驕傲對征服,忠誠對友誼。
但開始為小說構思人物時,即使是次要角色,都可用這個簡單的公式去套人物的主要性格。
如果你的人物不能套入這個顯而易見的模式,那麼,你就根本沒有把人物構思好。小說的基本沖突,也就是小說情節得以發展的動力,是主人公內心的感情沖突。小說的一切沖突,都是從這一基本沖突發展出來的。
在主人公面臨的這個內在的、心靈的問題上,作者需要給他加了一個外部的、體力和智力上的問題。
它們與主人公所面對的主要問題交織在一起,每當解決了一個問題,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這就形成了互相連接在一起的問題鏈,也被稱為是相互聯結的期望鏈。因為,作者放在讀者面前的每個問題、每個疑問都隱含著對這個問題或疑問的解決或回答,使讀者期望繼續讀下去。所以,作者要在小說中不斷地提出問題,提出疑問。
小說都應該有這樣的緊急關頭,作為作者,就應把小說的主人公和你的讀者,放到這種緊急的關頭去考驗,讓讀者和主人公一樣痛苦不堪,進退維谷,難以擺脫。在這個時候,你已經小心地向讀者證明並使他們信服,不管主人公有什麼缺點和問題,他都是一個值得稱贊的人。
在喜劇結尾的小說中,主人公往往作出道德的選擇,他寧願放棄自己所珍惜的一切。盡管他失去了所珍惜的一切,他卻經受了烈火的考驗,因此他得到回報,幸福最終回到他身邊。
在以悲劇結尾的小說中,主人公選擇非道德的解決方法,在看上去幸福的後面則是悲慘的命運。
在一些小說中,主人公作出了正確的選擇,解決了自己面對的難題,但卻失去生命,這是「悲劇」的經典定義。
在小說中人物描寫應注意的最後一點是,主人公必須要有變化,不管小說中的主人公發生了什麼,不管小說怎麼寫,主人公必須要有一個根本的變化。
每篇小說的關鍵是寫主人公的變化,要找出主人公在感情、道德、肉體和內心等方面的關鍵的變化,作者要寫的就應該是這種變化。
第二篇 沖突
有一句義大利諺語說:「吃飯沒酒,如同白天沒有陽光。」故事沒有沖突就想吃飯沒有酒。
沖突構成故事,沒有沖突就沒有故事。作者可以寫一篇有趣的散文,也可有些幾段小說的場景和背景,但故事的本身則依賴於沖突。請想像一下:如果羅密歐和朱麗葉雙方的家族是世交,他們不反對兩位年輕人的結合,那將會是怎樣一個乏味的故事啊。
沖突最簡單的表現形式是最明白無誤的方式:兩個人物之間的搏鬥。這是西部小說的程式:戴白帽子的好人用槍打死了戴黑帽子的壞人:或者在小鎮的酒吧間里,兩個人拳腳相加。在這種小說里,人與人之間直接的肉體個都是唯一的沖突形式,這種小說被稱之為「西部劇」。
事實上,在建國初期,我們國家的電影也曾陷入這種怪圈,現在回頭看看,完全是為了表現戰爭和勝利而表現戰爭和勝利。
科幻小說和驚險小說也曾經模仿過這種「西部劇」的沖突形式,當然其沖突的發生的背景更為廣闊,更為復雜。以科幻小說為例,科幻作家把故事發生的舞台搬到了整個星際空間,但遺憾的是,其模式是一樣的:肉體的格鬥是小說沖突的主要形式。只是科幻小說中出現的不是盜賊而是可怕的異星人入侵。科幻小說中描寫的也不是與印第安人打仗,而是一場星際戰爭。但其沖突是肉體的歌都,是好人與壞人之間的決斗。
在大部分的這類小說中,沒有人物性格的發展。英雄人物、壞蛋,以及其他任務,自始至終毫無變化,他們也沒有內心沖突。
今天看來,這種小說幼稚的荒唐可笑,可是就是這種小說每星期都涌進編輯部成為廢紙堆。所以,有必要向眾多作者說明的一點是:乒乒乓乓的格鬥根本不能算是沖突。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沖突呢?
對於作者,沖突是指意見、興趣等各方面的碰撞或分歧,尤其是指由於不可調和的願望、目的等所引起的思想和道德上的斗爭。
不可調和的願望和目的,是真正能使小說獲得生命的沖突。這不光是好人和壞人之間的武裝沖突肉體搏鬥,而是不可調和的願望和目的之間的沖突。就想雷暴的形成是由於兩種帶不同電荷的雲之間的「沖突」所造成的一樣,小說中的沖突也是由主要人物之間內心的沖突所形成的。
這種沖突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拳打腳踢刀槍往來是最差的沖突形式,因為作者根本未作認真的思索。
在一篇好的小說中,在一篇好的小說中,沖突可在多層面上展開。沖突源於主人公內心深處,而後發展成為主人公與其他人物之間的沖突。而且,在小說,沖突往往最終發展成為主人公與道德、社會體系或是理念的沖突。
在人物這一仗我們談到,每一篇小說的開始,都是主人公思想深處感情上的沖突:兩種感情的沖突,如自由對恐懼,愛與恨,忠誠對友誼或是責任感對貪婪。
在短篇小說中,由於篇幅有限一般在小說一開始,這種沖突就折磨著主人公。長篇小說中可以用較多的篇幅來交代背景,但也應暗示主人公內心陷入不安的處境,當然不一定需要一開始就向讀者交代清楚這種出土,但應讓讀者很快理解到,主人公有麻煩了。
有些小說沖突圍繞著主人公與另一個人物展開的,事實上大多數耽美小說就是這種模式,還有些小說沖突的范圍更大一些,但不管怎樣沖突必須實實在在,才能使讀者產生共鳴。
順便提一下,對手(或稱之為敵手)與壞蛋有很大的不同。對新手,塑造一個壞蛋要容易得多,因為小說就需要有個壞人去做壞事。
一篇真正優秀的小說,沖突是在多層次展開的。現實主人公內心的沖突,即感情的沖突,然後,由一位對手攻擊了主人公的最弱點,是內心的沖突變成了外在的沖突,並使之表現在外部的世界中。
還有些小說中,沖突的對手不是人而是自然界或是宇宙,比如死亡,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也是無法改變的,因此最終的結局通常都是悲劇。
正是沖突是故事展開,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烏托邦小說對起來令人索然無味,因為在理想美滿的烏托邦社會中沒有沖突。沒有沖突就沒有故事,作者可以寫一篇快樂的游記,但你如果想讓讀者對你的小說愛不釋手,,就必須在小說中描述沖突,而且,沖突越多越好。
原本想討論情節和懸念的,可是筆記卻沒找到,房間里的書太多了,還得從頭找起,不過先說說沖突也沒關系。汗……
第三章 情節 1
有人曾問過一名著名的小說家:「怎樣才能使小說產生懸念?」
他的回答是:「用定時炸彈,把時間定在最後一頁上爆炸。」
無論長篇小說還是短篇小說,尤其是短篇小說,如果追求情節性強和令人印象深刻的結局,它就不得不與時間賽跑,其最後的結局簡單可能是「皇帝的新衣」,那種看不見的衣服根本不存在;也可以復雜到斯坦利庫布里克的電影中那個叫做「末日機器」的超級核裝置,這架機器可以毀滅整個世界。
怎樣才能創造出情節性強的小說呢?其關鍵在於製造一顆爆炸力強的定時炸彈,並讓讀者在第一頁上,甚至是在小說的第一段就能清晰地聽到定時炸彈發出的滴答聲。
有些作者先設想好故事的情節,然後按照情節需要加緊人物、背景和沖突。例如,他們開始有這樣一個思想:如果某一天我們突然發現我們周圍的世界都是虛擬的,過去所發生的一切都是電流刺激大腦的結果,那麼結果是什麼?其答案可以在著名影片『黑客帝國』中找到,這是一個經典的影片,天才的編劇首先有一個基本的思想,然後再設計情節使之符合與自己的思想,然後再根據需要加入人物、背景和沖突。
另一方面,在小說的人物、背景、沖突和情節四要素之中,可以從任何一個要素作為基本思想,並以此為基礎構成一篇小說。
小說要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主人公的刻畫和難題的展現應交相映襯才能引人入勝,作者的任務就是要使讀者關心主人公,把主人公綁在椅子上,腳邊放上一枚定時炸彈,並一定得使定時鍾的滴答聲走得又響又清脆。
對於短篇小說來說,篇幅小意味著迴旋餘地有限,不允許進入深入的人物心理的分析,也不可能逐漸展開情節和沖突,有時還需要不少篇幅描述背景以使讀者理解和信服,所以,作者更應一開始就讓定時炸彈的鍾滴滴嗒嗒地響起來。
下面的一篇小說的開頭就符合上述要求。
神話就是這樣誕生的。
二十四個小時中有二十三小時,卡夫在追捕她。在墓地的迷宮似的走廊里和人造洞穴里,他悄悄地爬行著,全副武裝,時時刻刻提防著埋伏,並對她充滿了仇恨。
短短幾行字,作者交待了主人公與其敵手、背景和沖突。更重要的是,他在讀者面前呈現了一種叫『描寫鉤』的懸念,讀者馬上會上鉤,他們想知道更多的東西——誰?為什麼?何時?何地?怎麼回事?
當然,每一個情節都需要有一些意外的轉折。如果你塑造了一系列引人入勝的人物,這些人物就會活在你的頭腦中,你就會發現,你一邊寫,一邊這些人物自己會做出一些使你意想不到的事情。他們將按自己註定的命運發展,而不願意納入你為他們事先設定的情節之中。你應該讓人物任其自然發展,但如果不是圍繞原先的沖突發展,那不是原先設計的沖突行不通,就是你自己離開了小說發展的主線。這時,你就得作出決定,要麼刪掉離開小說主線的那些情節,重新回到原來的主線上來;要麼放棄原來的主線,讓人物任其自然發展。
許多新作者刻意創作出人意外的故事結尾,但出人意外的結局相當危險。新作家應注意,故事應圍繞主要人物和沖突展開,而不應迎合一個新奇的結局展開,否則,故事將會枯燥無味,令讀者倒胃口。
寫小說,最重要的是要記住:「表現,而不是敘述。」
讀者在讀小說時是生活在小說的故事中,扮演著小說主人公的角色。但是,突然之間,他得聽作者解說或說教,就會從故事的角色中回到現實中來,並立即醒悟到,他正在讀小說,而不是生活在小說中。千萬別冒這個險,不要讓讀者的眼睛離開文字,要使他們目不轉睛。
要是你需要解釋一些歷史背景知識,設法讓小說中的人物來解釋,但千萬不要放在對話中,而是要通過人物的行動來表現這些歷史背景。
要是你想介紹背景知識,一定別讓小說中的人物相互告訴對方已知的事情。新作者往往會這么做,但這是一種錯誤的寫作手法。
優秀的作者善於組織情節。
隨著情節的發展,小說也應該發展。從開頭,到中間,直至結局。千萬別把故事的發展和人物的行動相混淆。主人公走出辦公室,上了計程車,去了飛機場,登上飛機,飛機起飛了——所有這些都僅僅是行動而已,故事並沒有發展。
最後一點:故事情節的安排,要使讀者感到這個人物確實是一個活生生的活著的人。當然,如果主人公在小說結尾時死了,就得有人為主人公哀悼,這樣,主人公仍會活在人們的心中,小說要給人這種持續感,這種感覺會使讀者相信,故事是真實的
這廝某編輯的空間看到的。我將它賞給你了。
㈡ 言情小說寫作技巧
建議你去看《相思》動畫和觀察劇中人物情感,還要注意時代背景的敘述哦!短片故事版以寄寓相思情的權「紅豆」為線索,故事開頭就借物抒情的回憶了年少時的他和心儀已久的「她」的故事。最後因家庭緣故沒能在一起的哀嘆。
正如王維寫的《相思》,善於提煉這種素樸而典型的語言來表達深厚的思想感情。
㈢ 寫言情小說需要注意哪幾點
個人觀點:
1.男人理性,女人感性,感情細膩的從來都是女性,所以內男性為第一主角的容無法給讀者最真實最貼切的感受,所以不會受歡迎。
2.現在穿越比較流行,但是我非常反感萬能女主,用現代的高科技去改變歷史,太可惡了,不尊重歷史的人必然被淘汰。另外,有些人喜歡把女主角寫的小白,許多大家都看出來的東西,比如感情方面,全世界只有她自己看不到,我覺得這不可能,也很討厭。希望樓主可以避免這兩個問題。
3.小說的題目,還是取得比較詩意的好,吸引人,顯得有內涵。
最後,祝樓主早點寫出優秀的作品,期待拜讀!
㈣ 寫言情小說有什麼技巧嗎求高手解答!!【速】!!
一、刻畫人物
偶們在看小說的時候,不自覺就會去找一個人來支持他,然後,就從這個角度,讓我們產生鳥共鳴,讓我們產生了跟著他高興悲傷的情緒起伏。所以,大家看,就算不懂乃的情節安排好不好,就算不明白乃的語言優美不優美,反正你的人物讓人產生代入感鳥,讓人跟著又哭又笑鳥,作品就有了成功的基楚鳥!
那麼,要怎麼樣刻畫一個人物咧?是不是把他弄得很帥很美很神秘很冷很酷的樣子?我發現很多人在這個地方走進誤區了,在自己的小說裡面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地強調那個人的外貌,好像在文中一個小小的動作都要先「隨風擺擺飄揚的銀發,從魅惑地暗夜般地眼眸中閃出冷冷地光,然後,拍死了一隻蚊子」諸如此類。
想要刻畫好人物,請乃回想下自己看文時,感動是從哪裡開始滴?是人物一出場一個漂亮的亮相就開始的嗎?反正我是不是。一開始的亮相,只是在心中產生一個對此人物的初步印象,以後在想像的時候有個相貌的參考,至於喜不喜歡這個人物,一開始基本沒產生,因為都還不知道他是正或邪,值不值得喜歡嘎!
所以,好的人物,漂亮的外貌可以有,但是千萬不要滿篇都是這樣子,因為那會限制乃的情節,限制對人物的深入刻畫。
那麼,什麼是對人物的深入刻畫咧?
這個,我的看法是,人物的靈魂。很抽象是不是。在刻畫人物的一開始,心中首先要設定出一個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徵,然後在心裡想一下自己為蝦米喜歡或討厭一個人的具體原因(搞不清楚就去翻書,找個乃最討厭最喜歡的人來看,他到底是哪裡讓你如此憤慨/花痴滴?)。在設定自己的人物動作、表情、行事方式的時候,千萬不用自己的想法來判斷,對自己洗腦,用另一種思維方式,想想,這樣一個人物,他會干出什麼樣討厭OR可愛的事情來。
然後人物的基本動作、表情、行事方式出來,請乃在紙上寫下來,這篇文里每一個人物出場鳥幾次,說鳥哪些話?做這個干什麼咧?1、看下人物的特點出來了沒有?2、看下這個人物是不是純屬多餘?有必要寫他嗎?真的有必要寫他嗎?3、人物前後說話、做事風格是統一的嗎?如果是有意的不統一,那麼順便看下文中對這種轉變交代清楚了謬。
刻畫人物的方法:1、當然有外貌的描寫啦,但是切勿累贅;2、語言。生動的語言方式:有刻薄的;有酷酷的,有溫柔的,有幽默的,有樂天派的,有語言精練的,有唐僧的,有話中有話的,有小白的(千萬不要是一堆小白,汗)……在乃腦中盡量列舉、盡量列舉,寫到紙上,在寫上對話之前,把最適合某個人物的說法方式勾出來,大家不要雷同。關於這個,曾經有同學建議,給某個人物弄個口頭禪之類的,讓他的形象隨著口頭禪深入人心。這個很好嘎!但是,每個人排排隊散果果一人一句口頭禪,那就不必鳥!3、行為。行為的問題,其實已經涉及到情節了。注意:一般而言,對言情小說來說,情節永遠是為人物服務的。所以安排情節的時候,除了推動整個故事發展,還要不斷地展現人物的魅力,在情節推展的過程中,人物就不斷豐滿起來。
二、情節是王道
天使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情節是王道。王道哇同志們,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視!
情節的四大任務:1、把那些雜亂無章的一大堆想法,觀察到的東西以及獲得的知識都串到一起。2、凸顯人物。3、負載小說的主題。不管乃是憤世嫉俗的、熱愛生活的、歌頌友情的……用情節說話,不要整一大堆自言自語!4、營造氛圍,引起讀者共鳴性情感和評價性情感。有的情節,是取材自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一瞬間讓人產生親切感,或者把人推入回憶,這個就是引發共鳴的關鍵。有的情節一方面展示人物之間的糾葛,一方面切合時代特徵,引起讀者的深入思考,這個也是共鳴。
提煉情節的方法:
1、依據主幹、充實血肉 。先劃一條粗線條,就是小說的主幹,大致情節的走向,比如:相遇————示愛——誤會——分手(這個是偶臨時亂編的哈,呵呵)。好,一篇小說的大致輪廓有了。然後根據主幹,仔細地設計怎麼樣的場景下相遇,怎麼樣愛上,怎麼樣示愛,怎麼樣誤會,怎麼樣分手,這個基本的布景。
2、改頭換面、更置關鍵。這個,其實是把自己先前設計的情節打散重來,對原來的基本結構看一遍,發現某個具體環節還不夠理想,散掉一些覺得太平的部分,留出空白。
3、移花接木、揉和綜合。另外想一個有關的人物、事件,整理出另一條故事線,把這個事件插入到之前設計好的主幹線當中去,將它們綜合成一個有機整體。
4、依據情感,連綴片斷。為了增加情節的生動性和代入感,在設計情節的過程中把作者在生活中積累的生動細節,片斷豐富進去。
5、依據因果,環環推導。回頭審查自己設置的各個情節,它們之間是否有聯系,有聯系是什麼關聯,如果有因果關系的話,開始設計伏筆,就是不要直白地從頭介紹到尾,把原因若隱若現地放在前面,慢慢推導出結果。所以,有的情節片段,提供的是可能性、暗示性,用於鋪墊,供讀者回溯。
6、依據性格,推導揣測。最後,看看乃設計的情節是否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前提:心中有比較成熟的人物形象。然後,根據人物的性格,加上自己先前設置的社會背景啊等等外在因素,去推測猜想人物會怎麼做、做什麼,從而構思出作品的情節。人的性格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綜合體,始終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斗爭,往往因時而異,因人而異,瞬息萬變,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與程序,比起單純的因果邏輯更具有人物的豐富性與復雜性。
三、安排短篇小說的結構
小說常見的結構形態有下面幾種:
一是情節結構
情節結構以事件的發生發展為結構線,小說的展開完全依據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事件的發生往往表現為一系列的因果鏈,承上起下,環環相扣,關系緊密。巧妙的作者,往往將情節搓擰、顛倒,使讀者產生陌生感、驚奇感,但小說仍建築在一個相當完整的故事結構上。情節結構的展開一般有開頭、發展、高潮與結尾,有的還有序幕和尾聲。依據情節展開的線索,又可分為單線結構、雙線結構、三線結構。單線結構往往是一人一事一線貫穿到底,情節單純,其間間或有轉折、曲折、升降等,但無論怎樣地變化、反復,情節線索總是單一的。雙線結構的特點是情節交叉或平行,一般說來,三條情節線索以上的結構,初學者不易把握。
二是散文結構
有人覺得情節小說太顯編造失真了,極力迴避那種奇妙的、戲劇性情節,努力按生活的自然形態來描寫生活,於是產生了一種散文似的小說。散文式的結構摒棄了那種由發端、發展而推向高潮,然後下降到解決的情節模式,它沒有常見的緊張集中的情節,也不講懸念、扣人心弦的戲劇效果,看來只是一些看似零碎的片斷,彷彿與日常生活差不多,並不明顯地表現"起"、"承"、"轉"、"合"。它像一棵樹,枝枝椏椏向各個方向自然伸展,各有各的空間,時空關系的設置很散。但仔細體會,舒展自如中又有一種內在的聯系,很有點像散文的"形散神不散"。
散文結構往往給人自然本色之美。但由於它有意放棄了戲劇性的情節,有意淡化了事件與事件之間直接的、明顯的因果關系,寫作的難度也就大一些。它放棄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更需要寫得深、寫得美、寫得可信,寫得入情入理、津津有味,娓娓動聽。它雖然寫得開放、隨意,但不能失之混亂、鬆散,要有一種整體的有機性。
三是心理結構
心理結構又稱"意識流結構"、"情緒結構"、"心態結構"、"心理分析結構",是現代小說一種新興的結構方法。它不按事物的因果律和時空關系來安排結構。而是按照人物心理活動的流程來組織材料,通過人物的回憶、聯想、閃念、內心獨白、幻覺、夢境等內心活動連綴生活片斷。在這種結構里,傳統意義上的故事情節看不到了,內心秩序取代了事件秩序,心理時空代替了物理時空,生活場景、片斷、細節將主要地通過人物心靈屏幕展現。而這種展現,有回漩、有倒流、有明暗、有跳躍,有時間的顛倒與空間的重疊,有時空的分解與重新組合。心理結構是心理小說所採用的主要結構方式,但又不同於心理小說。心理小說以人物心理為主要表現對象,而心理結構,有的側重於人物心理表現,有的側重於現實生活的反映。
中國當代作家所採用的"心理結構",與西方現代派"意識流"作家所採用的"心理結構"技巧,也是有區別的。
從整體看,他們都以人物意識流動為小說的結構框架;現實場景的描寫只是作為人物意識流動的支撐點;時序的顛倒與溶合、自由聯想情節的跳躍式穿插、心理分析形式的意識獨白等也是他們常用的手法。但現代派作家強調人物意識流動是非邏輯的、非理性的、瞬息萬變的,因此,他們筆下的意識流動是閃念性的,雜亂無章,互不關聯,像散布的彩點隱隱約約地閃爍,畫面感不強,讀來晦澀難解。中國作家描寫的意識流動,常常是回憶性的,情理性的,畫面相對完整,無數心理片斷的連綴往往構成完整的情節,反映出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
四是蒙太奇結構
蒙太奇是從電影里學來的手法,它和情節結構有相似之處,往往有一定的情節線索,但表現情節的手法不同。它的情節,常常以畫面感很強的"分鏡頭"
似的片斷,跳躍性的向前推進。片斷與片斷之間,干凈利索地省掉了過程性的交代。同時,它往往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交錯地敘述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生活片斷,通過一組一組"鏡頭"的組接,顯示人物性格的形成、發展和情節的連貫、推進。採用這種結構可以突破時空局限,閃現主要情節,省略繁瑣的過程交代,節奏明快,視覺形象感強,穿插自然,變而不亂。但要掌握這種結構,必須熟悉電影藝術才行。
五是板塊結構
結構由幾個相對獨立的"情節板塊"構成。採用這種結構方式,作者描寫一個人物或景物後,往往把它放置在一邊,又去描寫另一個人物或景物,各部分自成一統,有對相獨立的情節內容,形成了獨立的"情節板塊"。"板塊"之間,一般沒有直接的聯系,甚至舍棄了過渡性的語句,好像把完全不相乾的"板塊"前言不搭後語地直接組合在一起了。但讀完全篇,讀者可以由作品內在的無形的思想線索,把各個"單元"的內容聯接起來。如張石山的《互不關聯的四個故事》。這種結構也突破了由敘述人講述一個完整故事情節模式,擴大了作品的容量。但處理不好,容易把篇幅拉得很長。寫作時要特別注意"情節板塊"之間的關系,既不要有直接的關聯,又不要有內在的聯系;同時,還要處理好"情節板塊"的繁簡,不能把它寫成頭緒繁多的中篇。
在安排結構的時候,大家要做的事是: 對照上述結構,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方式(當然也要是最適合自己的故事滴),來對自己的小說進一步潤色修改。
主要觀察角度有:
1、是不是結構失衡?一般來說,各個部分大致看來要比較平衡,不要出現頭大尾小的情況,也不宜出現突然中間很長很細節,而前後都簡略得不像話。對,該縮減的縮減,該分段的分段,該豐富的部分進一步思考豐富的可能。
2、是不是有張有弛。好的小說,應當是張弛有度滴,看下自己的文,是不是一直處於一種緊綳狀態,綳得人神經都要斷鳥?還是一直軟綿綿、拖沓的樣子?進行適當的調整。
3、把自己的結構簡化成簡單的幾句話,看看自己的結構,有沒有懸念和伏筆,有沒有因果關系的前後呼應,有沒有吸引人讀下去的東東?如果不是,考慮看看,是不是應當把有的敘述順序調整一下,或插入一些干擾因素?
最後,全篇自己的文,檢查語言風格,是否流暢。
以上是自己寫文的一點體會。淺見啊淺見 這個指導寫的過於專業化了,很多都不是指導「青春校園小說」的,而是文學理論范疇的了,有點文不對題的嫌疑。作為普及文學理論的教材來看還行啦……
關於校園文,我的感想是開篇要有意思,莫要抒情寫景太多。情節的選擇也要有意思,很多老橋段可以用,但是要注入新鮮的東東。比如一句很精巧的話,一個不一樣的敘述方式就會顯得新穎一點點。
關於撞車、失憶、死亡之類之類的情節沒有把握千萬表用,這些是葬送文文的大敵。
不管是暗戀、失戀還是熱戀都要寫的生動,最好用情節來烘托感情,而不是用一句話概括他們有多恩愛,或者被拋棄有多傷害。
文里要有沖突,有讓讀者意想不到、深受感染的東東,切莫開頭結尾一個調調,最後看完跟記日記一樣,而且是個「今天天氣很好,我們吃了幾頓飯,去了哪玩,最後幾點回家」這樣的日記。
於是我也不曉得自己說了啥,就是一點點感想……
「開篇要有意思,莫要抒情寫景太多」
「文里要有沖突,有讓讀者意想不到、深受感染的東東」
「一句很精巧的話,一個不一樣的敘述方式就會顯得新穎一點點。
㈤ 寫言情小說的技巧
我也在寫小說,和你分享一些經驗吧O(∩_∩)O~
多讀好小說才能寫出好小說,建議內多讀一些好作者寫容的小說,例如我個人比較喜歡的天下歸元、vivibear、一世風流、唐七公子、桐華、流瀲紫、瀟湘冬兒。。。。。。
另外,如果想描寫人物心理,最好不要直接寫出大白話,可以從人物的眼神、說話的語氣、不尋常的行為、說話的停頓來寫,這樣給人的感覺會加不少分。
情節要有跌宕起伏,可以留一個非常大的懸念,最後再揭曉,是一個大家都想不到的結果,這樣會抓住更多讀者的心。
文章要「勞逸結合」,最好有輕松搞笑的內容(比如男主欺負女主、男主吃醋等等)、也有細膩溫馨的情節、還有悲傷痛苦的部分,這樣才會讓小說有血有肉。
先不要急於發表,多存一些稿子。等你寫到後面,會發現前面的內容還有很多不足、很多伏筆寫的不好,修改還來得及。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經過練習,你一定能寫出自己滿意的、讀者喜歡的言情小說。↖(^ω^)↗加油!
㈥ 怎樣才能寫好言情小說
我覺得還要把握來一霎那間的靈感,源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有時很想寫,有時就不願意動筆,費腦子。不瞞說,我現在也在構思一篇文章,和你算是差不多了。記得在一本書上看過,寫古文的要素:1.故事情節2.人物性格3.靈感來源
我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祝你寫書愉快
㈦ 寫言情小說的技巧、步驟。。。。
真正的好的小抄說除了作襲者的文化積淀、文筆之外,還需要不斷的練習然後不斷的修改。一定要多讀書,多練習。不要急於求成,欲速則不達,言情小說也亦然。看過很多言情小說,我覺得一部好的言情小說首先是要有立意構思和情節設置,讓人有看下去的慾望。再者就是文筆要好,不要過於追求辭藻的華美而無實質內容,也不要過於乾巴巴的如流水賬一般。
㈧ 寫好古代言情小說的技巧
有的時候來,也不需要過多自的言語來描寫,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句話語便可以表達出兩人之間的曖昧,還可以通過適當的景物描寫來烘托出當時的情形。每個人都有擅長寫的和不擅長寫的部分,要揚長避短。若是還不夠的話就可以看看別人的小說中怎樣描寫的,可以適當的借鑒過來。
希望我的建議對你有一些幫助,祝你的小說早日發表哦~
㈨ 想寫言情小說,給我一個思路
一般沒什麼文筆的,你只能在劇情上弄得復雜一點。
那就不用耍技巧在文筆上內了。
有時容候你看別人的小說,你全部看完了,你的反應就是覺得平平無奇,但是對方文筆非常好。
而有些時候你把劇情寫得滿滿的,那就沒人留意你文筆了。
思路是嗎,只寫校園最多也只能寫到大學,所以校園還是短一點吧,直到職場開始才正劇。
一般是先虐女主,後虐男主。雖然這種套路很老土,但還是很多人熱愛這種梗,
耽美就是先虐受後虐攻,這個我真的超推薦水千丞的作品!
繼續說,劇情怎麼復雜一點呢,就好比說,你准備考試的,這個開始之前你可以發生很多事,不要只寫正在復習,那肯定沒什麼好寫啊。把劇情鋪得滿滿的,不要有停下來的時候。那該虐時就慢一點描述了。
㈩ 寫言情小說的技巧
首先,你得記住以下最基本的小說寫作公式:
渴望+障礙=沖突
沖突+行動+結局=故事
小說的核心就在於故事情節的構思,而沒有沖突就沒有故事,沒有故事發展下去的動力運作機制。當一個人物出現了「渴望」,你又必須給他設置一個「障礙」,這個「障礙」的力度必須是越大越好,當然,「渴望」的力度也要相應的呈正比例上升。當你的渴望與障礙都達到一定的強烈程度了,那麼你的故事就具備「戲劇性沖突」這一要素了。任何故事任何情節都是這樣,如果你的沖突足夠多,故事也就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切忌,在你的寫作停滯不前時,回過頭來檢查看看你的故事是否具備「渴望」和「障礙」?它們夠強烈嗎?還能夠再強烈些嗎?如果你做到了,寫作根本不會停滯不前。
接著,我們已經知道「渴望+障礙=沖突」這個最為寫作者最基礎的寫作公式,另外「沖突+行動+結局=故事」這個公式即是小說的結構線條,一個新的公式:
沖突+行動+結局+情感+展示=小說
這裡面出現的新的要素「情感」和「展示」,這二者便是把小說填滿的重要工具了。「情感」是寫小說的難關,要在不停的寫作中慢慢積累經驗,不是我這里能夠隻字片語解釋得清楚的;而「展示」的含義是:把你已有的具體經驗通過一系列事件、對話、行為、心理活動等展現出來,讓讀者也獲得同樣經驗的基本寫作技法。記住,哪怕是一點點「展示」,也比你長篇大論的「講述」好得多。例如:
亨利餐室的門開了,進來兩個人,他們挨著櫃台坐下。
「你們吃什麼?」喬治問他們。
「我不知道。」其中一個說,「你想吃什麼,艾爾?」
「我不知道。」艾爾說,「我不知道想吃什麼。」
外邊天黑了下來。窗外的路燈亮了。這兩個人看菜單。尼克·亞當斯在櫃台的另一頭看著他們。他們進來的時候,他在跟喬治說話。
——海明威《殺人者》
這就是展示。它能夠把活生生的、生動的具體經驗帶給讀者,讓讀者自發地產生一種同樣的經驗與感觸。而講述是:
「一個人問另外一個人想吃什麼,另外一個人說他不知道想吃什麼。」
這是講述。
「本以為我會大腦空白從而淡定的等著卷子傳到我手上,但是看到老師抱著卷子走到教室里來的時候我就有種嗓子里有異物的焦灼感,看著桌子上的小黑點腦子里迅速的轉著這兩天臨時抱佛腳的復習內容,只不過大多和這門考試沒什麼關系。老師在點卷子,我下意識的看看周遭的同學,大家表情各異卻都有緊張的神色,我覺得渾身的肌肉都綳得緊緊的。我把鉛筆袋拉開檢查著自己的文具是否齊全,心裡卻想著,位兜里那本語文書不會讓老師誤認為我作弊吧?考試開始了」
這是展示,而講述是:
「老師進教室的時候我非常害怕(焦急、擔心、憂慮……)。」
你覺得那個更能打動你?
所以,你作為剛入門的新手,一定要熟練掌握這幾個公式:
渴望+障礙=沖突
沖突+行動+結局=故事
沖突+行動+結局+情感+展示=小說
沖突、行動、障礙是小說的基本構架(線條),情感和展示是作者的基本寫作技法。
另外,有關視角調控、人物設置問題等諸多技法,我在這里無法一一給你詳盡講述。不過你有了這幾個公式,就具備足以寫出包括言情小說任何題材小說的基本技能了。
如果你想學到更高級的技法,我給你推薦一本書:傑里•克利弗(Jerry Cleaver)《小說寫作教程——虛構文學速成全攻略》,這本書非常實用,很適合你。可以到當當或者亞馬遜看看,原價36.00元,打折後二十多吧。
這里有個網址你可以去看看:http://www.chinawriter.com.cn/book/2011-01-31/2202.html
以下補貼新手上路(基本寫作教程):
「寫給對小說有興趣的朋友
與朋友聊天,把煙灰彈入酒里。夕陽在一塊澄黃色的天幕上熊熊燃燒,明暗不定的光線在屋子裡來回曲折,猶豫不定,忽然轉身投入酒杯里,綻出小朵的暗色花瓣。我拿起杯子,把酒一飲而盡。有人從門前走過。腳步聲沙沙地響。細小的石粒在腳底下滾動,發出呻吟,一些枯萎已死去多時的葉子不停地碎裂。
我與朋友的對話是從「節奏」開始的。
「節奏」,一種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強弱、長短的現象。一篇小說的節奏是否好,簡單說,看它是否具備音樂感,是否和諧,而這並不一定意味著小橋流水人家,大漠、黃沙、戈壁、落日等等,無論其輕盈、枯澀、乾燥或豐潤,皆為天籟之聲。節奏好壞,常能意會,難以言傳。對於一個初習寫作者來說,有一個較為「愚蠢」的法子,可以一用。即:將文章隨意挑出幾段,抹去標點符號,分行,變成詩歌的樣子,然後朗讀,用心感受其中旋律。
小說的「節奏」首先來源於語感。
語感是對漢字的一種直覺,它超乎理性之上,能最大限度地拭去日常世俗生活飄落下的灰塵,恢復漢字的光澤度,並重新挖掘其內涵,拓展其外延,賦予它們一個芳香撲鼻的新生命。譬如,提起「快樂」,大家想到的或許是詞典上講的「感到幸福或滿意」,但一個優秀的小說家可能會作出如下闡述——「快」,形容速度很快,如白駒過隙:「樂」,形容高興的樣子,「快」與「樂」加在一起的「快樂」,是指,高興的樣子像白駒過隙很快就沒有了。又譬如「完美」,通常意義上,它是一個褒義詞,但在小說家眼裡可能並不太美妙,因為「完」這個字比較危險,水滿則溢,月盈即虧。
語感好壞的一個顯著特徵是通感。星星是流血的彈孔;一行白鷺從泛黃的書頁上飛起;鳥放了一個屁;石頭汗如雨下地唱著歌……萬物盎然,流轉不定。花鳥蟲魚、草石樹木皆為生命,它們與人一起匯成海洋——在小說的世界裡,一切都有可能,這是一個臆想的國度,其邏輯並不需要服從現實世界,能自圓其說即可。
語感的好壞還在於如何將這些已有了生命力的漢字搭配使用,構成詞與句。
詞與詞須參差不一,句與句需凹凸不平。虛與實,動與靜,陰陽能互濟相生,不必拘泥於教科書上的語法,當勇於突破一些常見的表達方式,以正迎敵,以奇制勝。小說家玩的是創作,不是重復,要敢為風氣先。
語感所製造出來的字、詞、句還僅僅只是建築材料。再好的建築材料也搭建不起一座摩天大廈,還得有一份有創意的設計藍圖,而這份創意就是充溢大廈全身的氣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藍圖得爛熟於心,方可施工。字、詞、句構建的段落要若率然之蛇,遙遙相應,環環相扣,首尾相連。段落構建成的章節應如姑射仙人,丹唇外朗,皓齒內鮮,儀靜體閑。這些結構便是「節奏」有無、好壞的關鍵所在了。結構不是意義。不是高大、庄嚴、華美、壯麗等等。它是鋼筋水泥搭起來的框架,也是一堵堵嘔心瀝血砌起來的牆壁。
朋友說到這里笑了。我也笑了。他對「節奏」比較感興趣。我能明白,而事實上,「節奏」充溢著生存的每一寸空間,走路,吃飯,喝水,甚至於呼吸,無不要求我們收放自如,張馳有度。
我得承認他提出的「節奏」的確是評價小說的某一平台,但它顯然不是惟一一個。果然,他沒有讓我失望,又繼續提到兩個概念——「沖突」與「人物」。
他說,其實小說的創作可以吸取戲劇、電影的創造手法,在一個有限的空間與時間內,把各種沖突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沖突包括三方面:人物內心的沖突,人物與他人之間的沖突,人物與自然環境的沖突。而小說的結構、語言、故事等等,所有的一切皆由人物來承載,即,一篇好小說的最重要的是看它有無塑造起一個或一群典型人物,無聊瑣碎小氣吝嗇慷慨豪邁聰明……將人物推至「極至」,愛,愛得死去活來三百回;恨,恨得盪氣回腸一千年。如斯,人物才能如刀鑿斧削般鮮明,讓讀者震撼,從而給小說一個新生命。因為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可以不斷COPY的現實里。
小說中存在的「極致」誘惑是對心靈的拯救。
酒一杯杯灌下肚。朋友的臉已呈酡紅,手指輕輕敲擊桌子。他的手很乾凈,指甲縫里沒有一絲污垢。他忽然想到什麼,眯起眼,打量了一會身邊站著的服務員。服務員的臉頓時飛紅,勾下頭局促地走開。
他笑起來,問我會如何描寫這個服務員?
我說,我會寫她的眼神。裡面有慌亂與好奇,她走了十二步,在彎腰為另一桌客人倒茶水時,仍回頭往這里瞥了一眼。她多半在揣測我們是什麼人。她的臉粉紅,而且嫩,讓人流口水,想在上面啃一口。年輕真好啊。
他點點頭,說他討厭形容詞與副詞。他認為一篇好小說只應該,也只能是由動詞與名詞構成——准確、迅速、輕逸,一劍封喉,未待血花濺起,劍已不在,斯人已渺。
我喜歡他。看得出來,他很悲傷,因為壯志凌雲、但壯志未酬。
他說他的小說寫得很好。我相信。他用詞極准確,沒說最好,可惜的是,這個「很」字也是一個副詞。小說的寫作並不需要拘泥於詞性,其實他所說的應該屬於反諷。我讀過他許多小說,形容詞與副詞並不少。他之所以這么說,可能因為現在的文壇上太流行這種寫法了,隨便翻開某本文學期刊,隨便找出其中一篇小說來讀,多半都是名詞加動作,活像一群叉手並腳、骨骼粗大的「莊稼漢」。
當然,「莊稼漢」並不是不好,可放眼全是,就不是很有意思了。而事實上,這些小說里的「莊稼漢」十個就有八個喜歡塗脂抹粉,這愈發古怪得緊了。
朋友又喝了一杯酒,朝我眨眨眼,又把「劍已不在,斯人已渺」輕聲念了一遍,忽然露出孩子般燦爛的笑容。他可真是淘氣,哎,中國的文字確實博大精深,我也笑起來,這八個字可真不是什麼好兆頭。說句實話,這位朋友的許多觀點都很不錯,只是稍嫌混亂,缺乏一個明確體系,
他問我,什麼是小說?它還是不是文人自娛自樂的小聲說話?
我說,小說已經過去了那個只能小聲說話的時代。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里,它意味著無限的可能,任何一種表現手法,只要出現了,它就是合理的。雖然羽毛浮在水面,石頭沉入水底,由於時代的局限,一些真正好的小說無法與公眾見面,但它畢竟寫出來了,不管它是否在未來的日子裡有無機會獲得出版,也就夠了。小說,歸根到底是一種智力上的自娛自樂。
他又問,小說現在還是為了體現國家意志的一種宣傳武器又或是服務於廣大群眾的一種文藝形式嗎?
我說,只要存在著專業作家,國家出錢養活他們,他們就必須體現國家意志。這與做生意一樣,一個買,一個賣,公平得很。人的生存是第一位的,他們有他們的難處,不必苛求太多。至於「群眾」,這是一個很大的筐,什麼東西似乎都可以往裡面裝,但裡面往往只有一堆垃圾。這很奇怪,不過,這就是事實。
因為沒有人知道自己是否屬於「群眾」中的一員,「群眾」畢竟是一個政治色彩濃厚的名詞。從另一方面看,現代社會要求人必須成為「陀螺」,能被「物」鞭打,方可踮起腳尖。於是,在標准、衛生、迅速等口號下,肯德基式的文化快餐長驅直入,佔領了人們的喉嚨與胃。食固然飽,然則只是一個飽而已。大家都在迫不及待地講故事、聽故事,鬧哄哄一片,情形很有點像《鏡花緣》中無腸國里的諸君。這個比喻有一點刻薄。很慚愧,但小說的的確確不是故事,否則天底下有一本《故事會》也就行了。
他繼續問,它與散文、詩歌、雜文、戲劇有何區別?
我說,小說的最大特徵是在虛幻中打造真實。由故事來承載,讓人物來凸現,靠情節的引人入勝與巧妙構思來推動。詩歌最大的特徵是語言的精煉,所謂歌以詠志,幸甚樂哉。文體斷句分行。真正的詩歌無論古體還是現代,都是語言的舞蹈,都有其內在旋律,也都能譜上曲子把它們唱出來。戲劇最大的特徵就是場景下人物的極端化,舞台、劇本、演員等都是戲劇的有機部分。散文是什麼?
准確說,它是心情。這個世上惟一有可能獲得真正自由的便是我們的心靈。由一花一草一物一事誘發,從心靈深處淌下來的真實記錄,便是散文,或喜或悲或怒或恨,或小橋流水風月雪月,或大漠風沙擲袂而去。真正的散文是不羈的,信筆所至,神思萬里,此刻倫敦,彼刻北京,呼吸間已是千年時光流去。它不矯情,不塗脂抹粉,只是灑然。一柄劍扛在肩頭,一個「我」走在南北東西,清風明月,長歌當嘯。散文最大的特徵是美。它分兩大類,一是以「小我」的心情來溶入天地之間。以小我見大我,天道生生不息。最後終臻天人合一之境。它呈觀音慈悲像。雜文是散文的另支。它由力量彰顯,充滿陽剛之美,它如匕首如長刃,破空劃去,聲撼千里。它呈金剛怒目像。散文不怕偏見。人的思想與觀念就是種種偏見。
他再問,那什麼才是好小說呢?
這個問題比較麻煩了。小說的確有好壞之分,好壞誰說了算?理論上,每一個人都有權發出自己的聲音。但老天爺知道——他們並不能在每一個時候都清楚知道自己說了一些什麼。他們以為自己發出的聲音,很多時候,只是別人塞進他們喉嚨里的東西。人是渴望上帝的,權威的陰影能換取一定時間內心靈的歸屬感。所以希特勒乾脆一把火燒了國會,議會里各種拳打腳踢的聲音迅速消失,納粹美學的旗幟從此高高飄揚。坦率說,只有當任何一種意識形態都無法佔據絕對的支配地位時,在各意識形態相互犬牙交錯,相互妥協的空間里,文學才有可能回歸本原,才能形成一種較為客觀、公允的標准,從而作出評價。寫作應該是沖動的、偏執的,個體的智慧因為它的激情,因為不可替可的惟一,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盎然生機。評價應該是理性的,不必強調主題先行,只需解釋文章的主題並在技術層面上一一作出剖析。
宇宙混沌而不可知,大象無形,所能觸摸到的皆是片爪只鱗。冷與熱,動與靜,飄飄雪下的聲音,它們有什麼意義?霧在身邊升起,我們都是摸象的盲人。
象是什麼一個樣?象鼻、象身、象尾、象腿……我們所各自感受到的,就是象對於個體的意義。有人站得遠,有人走得近,角度不同,經驗不同,結果不同。其實所給出的答案並無多大差別。只不過說話的聲音有大有小,有的是不能發出聲音。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一部文學作品存在的方式是有限性。但其內涵及外延卻是無限的。我們都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解讀它,理解它。不要怕別人說你誤讀。誤讀其實更意味你對此作品的全新演繹,你給了它另外一個生命。你的感受是彌足珍貴不可替代的。作者與作品的關系就像母親與孩子。孩子在母親體內汲取著養分孕育生長,母親生下他,喜愛他,也疼他。孩子是母親的延續,血液中有著印記。但孩子畢竟不是母親的復制,他在一天天長大,總有一天他要離開母親,去外面的世界。
母親創造了孩子,但孩子不屬於母親。母親對孩子有著種種美好的願望,但孩子是否能實現,那也只能是天知道。天底下母親都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這無可非議。但不能因此而抱怨別人對孩子的指責。母親常會犯一個邏輯上的錯誤:我的孩子在我面前這般善解人意,又怎麼可能會如此差勁?這有幾方面的原因:別人不是你孩子的母親,不會用心去看,就算用了心,看的角度也不一樣。
比如,孩子有些白,你認為好看,但別人或會認為是不健康;孩子要在社會上獲得承認,往往取決於機遇等等,而社會總是心浮氣躁常以出身成敗論英雄。一個江湖藝人可能比一個大師更為高明,但他並沒有機會站在社會面前演奏他的聲音,不是每個人都會有瞎子阿炳那般運氣;你的孩子比起別人的孩子在為公眾認同的某些標准上確實要差些。每個孩子生下來,容貌也有丑妍之分。
作品一旦完成,作者就應該有個寬容的心態。要正確面對別人對作品的批評與誤讀。孩子的成長是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不完美意味著殘缺、空白。想像與再創造便有了用武之地,它能在人們的各自大腦里得出與自身審美經驗相吻合的完美概念。紅樓夢是一尊斷臂的維納斯。可以這么說,若沒有後四十回的湮沒,也就沒有了現在的推崇備至。以水滸為例,前七十回精采絕倫,後五十回索然無味。完整的並不就是最好的,內容上的完整有時反而會傷害藝術上的魅力。若施耐庵能把後五十回大刀砍去,留下一個謎,養活無數人,只怕也會有一門"水學"出來。
再好的作品也要懂得經營,一張大師的畫,哪怕是信手塗鴉,我們也會沉思好久。「大師」兩字有足夠的含金量。經營有兩個方向。閱讀的「大眾」與評判的「圈子」。對於大眾,可以把作品當成商品來經營,廣告宣傳促銷包裝發行渠道等等一整套營銷方案,可如商品競爭般,依次從產品質量、包裝、服務、品牌遞升到注意力與美譽度。對於「圈子」,很簡單,學會用他們的話語說話,獲得通行證,然後設法獲是某位權威的認可。古時有人賣馬,出十金請伯樂於馬旁邊兜上幾圈,馬價頓時暴漲。對大師的頂禮膜拜,卻是人的天性。只不過,真正的寫作者常有一些臭脾氣,知其可為而不屑為之,所以多半餓死,不會在生前獲得承認,只配享用那些被香火熏得面目全非的冷豬肉。想想也是悲哀。
朋友笑了,咳嗽著,真羅嗦啊,說到哪裡去了?我想聽的是什麼是好小說,而不是如何去獲得承認。我們或許無法獲得公眾與圈子的承認,但我們心知肚明,內心承認自己也就夠了。寫作,說到底,是服從內心的寫作。
我也笑,抿了一口酒,繼續說,好的小說應該具務如下特徵——深刻、新鮮、悲憫、有趣,以及技術層面上的立意、結構、語言、情節、人物。對了,還要在這所有的特徵上面,再烙一個印記——智慧。
關於「深刻、新鮮、悲憫、有趣,以及技術層面上的立意、結構、語言、情節、人物」——我在《談談寫作及其他》以及《白痴庄槍》後記里,已經說得太多了,你可以去找找看。我現在要說的是智慧。
小說在虛構中營造真實,以小說的邏輯構建起與每一個人心靈息息相默的宇宙。無數碎片於此碰撞融合,如鏡,窺得世間萬象。虛與實不斷重疊、置換。空間與時間明滅不定。小說的結構、語言、故事等等就像是一副牌的花色與大小。
它們可以在手指上跳著舞。但不管這只手如何輕逸、迅速、確切,或說性格鮮明、花樣繁復,牌總是得被不斷重洗。結果並不確定。攤開在桌上的牌面每一時刻都有著無窮的變化。
天地悲憫,人心茫茫。無限的宇宙中,個體微不足道。突破個體肉身之局限,以「小我」契入宇宙的「大我」,以臻天人合一,無疑,小說提供了一種可能。這種可能亦有無限,並沒有絕對。「道」如雲蒸霧蔚,水流泉涌,於彈指間生出,於呼吸間消亡,並無定法可循。
人有五種需要,生理上的衣食往行;安全上的免於恐懼;社交上的和諧與愛;名譽、地位,即自我尊重與他人的承認;自我實現。五種需要犬牙交錯,呈由下及上之勢,但在逢遇挫折時,亦會後退,其中一些需要,譬如愛、信仰等,更可橫貫其中。小說是對此五種需要的折射與反光。目前小說流派林林總總,不過,還多限於對前四種需要的描述,而事實上,當人們達到一定境界後,對名聲、金錢、愛情的渴望並不會非常強烈。如電如夢如泡似幻影。人們孜孜不倦繼續努力,純粹是為了獲得自我實現時所感受到的愉悅。這是一種深刻的審美體驗,銷魂蝕骨,令人如醉如痴,欣喜若狂。它只會由智慧帶來,而不是其他別的什麼。阿基米德爬出水缸,裸身跑向大街,邊跑邊喊——我發現了!這首天簌之音,充溢全身,令身體上的每一個毛孔都鼓漲起來,然後,我們便真的開始了飛。
一切游戲若沒有了智慧,便乏然無味。
最美妙的娛樂便是智慧的沉思。
當謎底被揭開,人面獅身的神哄然倒塌,因為它已沒有了智慧。
小說的極處,也是智慧的棲居之所。
無數小徑在草叢中潛匿,葡伏,每個問題後面都隱藏著一個莫大的驚喜。
浩翰的宇宙並不在意人的生老病死或者說是苦難。誰會在意熱帶雨林中某棵樹下一群螞蟻遇到一場滅頂之災?洪水泛濫大地,惟有智慧才能搭起那艘挪亞方舟,讓我們超脫這幾十年的肉身,跨入虛空之處,與宇宙同呼吸。
智慧的基石是知識。沒有知識,一切無從談起,火焰並不能在虛空中存在。
但知識不僅僅是書本上的東西,說到底,知識只是對經驗的累積、總結、歸納、推理。事實上,許多專家學者往往比一個農夫更無知,他們只是掌握著一種話語權利罷了。大自然里有著無窮無盡的知識,不過,並不是知識越多就越好,無數個「所以然」陳列在面前,只會讓人頭暈腦脹,得從中找出其規律所在。
智慧便是尋找的方法。
我們會發現自己平常所忽略的,原來有著這么多驚心動魄的美,而這些美並不需要青燈古廟緣木求魚,它們隨處可得,唾手可取。智慧不能給我們飯吃,給我們衣穿,但它讓我們安靜、喜悅、從容。這世上的確沒有兩片葉子,每一個人的確都是惟一,但這並不能說明更多,這只是一種客觀上的庸俗存在,而智慧讓我們從這些無數個渾渾噩噩沒有意義的惟一中徹底清醒過來。「朝聞道,夕死可矣」。很多東西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認知的種種規律就能解釋得了。要學會把知識忘掉,不再囿於知識之限。比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認知的方法。這也是智慧。坦露自己,不必設防,莫疑慮驚恐。陌生與熟悉,花草與蟲魚,都是一些微小原子的排列組合。沒有什麼可以失去。
我越來越喜歡一些單純的詞彙。它們本身所蘊含的東西遠遠大於我們現在所賦予它們的。我想拭去它們身上的灰塵。它們是有智慧的生命體。對了,小說是一種技術活,也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活。智慧能讓它的份量沉甸,富有質感。智慧不是用簡簡單單按一下照相機,還原現實的真實,還得了解周圍的光線、遠與近的距離等等,找出事物最本質的內在,加以凸現雕刻。這種內在只愉悅個體的心靈,與社會無關,也與其長寬高等「物」的存在無關。一張桌子擺在面前,你所關注的是什麼——價格?款式?抑或是味道,譬如上面的灰塵?桌子是有生命的,一切存在著的事物都有著自己的語言與靈魂,只要肯去觸摸它,肯用心去聽,我們就能夠聽見那些聲音。真正的好小說如同文物一般,不可復制。它穿透紙背,風雨燕歸來,落花人獨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