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推薦幾本抗戰的小說
《抗日之抄鐵血遠征軍》作者:驃騎
在布滿塵封的記憶中,在歷史遺忘的角落裡還回響著66年前的槍聲,為了爭奪中華民族的生存之路,在茫茫叢林之中,在緬甸的崇山峻嶺中曾經躺下了中國遠征軍官兵十餘萬具骸骨。
這是自鴉片戰爭後,中國軍隊第一次踏出國門迎戰強敵,英勇無畏的中國軍人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重新打開了國際生命線,粉碎了日軍雙面合擊滅亡中國的戰略意圖,打開了通往東京的勝利道路。
戰爭不可能沒有遺憾,為了這段被遺忘的歷史,全力將所有遺憾全部彌補!重造遠征軍在戰緬
㈡ 抗戰時期的文學作品有哪些
《生死場》、《八月的鄉村》、《沒有祖國的孩子》、《白楊禮贊》、《第一擊》、《法西斯細菌》。
1、《生死場》
中國作家蕭紅創作的中篇小說。在《生死場》故事中,作者描述了一些女人在男權世界裡卑微而無助的生活和死亡。
從文本的實際構成來看,事件的發生與演進則大半是在家庭的「平台」上——全書共分17章節,去掉極短的過渡性的兩節,15章節中有11章節描寫的是家庭中的故事。該作品的總體結構看似散漫,實則別有匠心在。
夏衍的《法西斯細菌》立意十分深刻,後來流行的、也為作者所追認的所謂」批判科學至上主義「主題說,至多隻是劇本的淺層意義;在劇本初演之日所寫的《代跋之一》里的說明,應該是更接近於創作的初衷的:劇作家要把劇本的主人公寫成「悲劇的英雄」。
抗日文學作品的產生:
1、在抗日烽火中誕生的抗戰文學,是進步的文學、戰斗的文學、反抗的文學。它為中華民族八年抗戰史留下了史詩般的畫卷。
2、抗日戰爭給中國人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作家們在抗戰期間「顛沛流離,耕耘不輟;樂觀斗爭,矢志不移」,「誓把豪情寄山水,權將餘力寫肝腸」,在嚴酷的戰爭環境下,展示了對生命的重新體驗。
㈢ 經典抗戰小說排行榜前十名
我國抗戰小說興盛,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排行榜,先來說說我的。
排名第一《亮劍》,作者都梁
戰神將軍李雲龍,他任八路軍某獨立團團長率部在晉西北英勇抗擊日寇開始,戰功卓著。亮劍精神就是我們的軍魂,縱然敵眾我寡,縱然深陷重圍,我們也敢於亮劍!我們敢於戰斗到最後一個人!劍鋒所指,所向披靡!
排名第十《一寸山河一寸血》,作者關河五十州
以全新的視角,講述了中國正面抗日全史。它也是離新中國最近的歷史,那是個社會結構、思想經濟全面動盪轉型的時代,新中國就是從那裡走來,而我們就生活在新中國里,我們之所以會是現在這個樣子,與那個時代密不可分。了解它,有助於我們了解自己這個時代。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前十,其實順序也不一定是這樣,但前十名就是他們,你心目中的抗戰小說前十呢?
㈣ 抗戰時期的文學作品有哪些
孫犁:小說《風雲初紀》
沙汀:著有《困獸記》、《奇異的旅程》等多部專小說和小說集。
老舍:抗戰屬後期創作的長篇巨著《四世同堂》。
矛盾:《第一階段故事》、《腐蝕》……
巴金:《寒夜》、《憩園》,艾蕪的《故鄉》、《山野》
張天翼:《華威先生》,
姚雪垠:《重逢》、《戎馬戀》,
張恨水:《魍魎世界》、《大江東去》,
蕭紅:《生死場》、《呼蘭河傳》
艾青:抗戰詩人的傑出代表,《黎明的通知》、《反法西斯》、《向太陽》《給戰斗者》、《抗戰詩抄》、《趕車傳》
㈤ 民國抗戰的軍事小說有哪些
《駐馬太行側》和《重生之紅星傳奇》
㈥ 給推薦幾個全本的抗日小說
5本好看的抗戰烽火軍事小說:《抗戰雄心》墊底,第一本堪稱神作
大家好,我是「小新談影視」,相信現在很多網友們都比較偏愛看網路小說了,可是小說看多了,慢慢就開始書荒了!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整理了5本好看的抗戰烽火軍事小說:《抗戰雄心》墊底,第一本堪稱神作
第一本:《山狼》作者:瀚海如風
簡介:山河破碎,烽煙四起。望神州,大好男兒,振臂高呼!誓死不當亡國奴,殺盡倭寇方罷休!出生在白山黑水間,自幼喪父。進過講武堂,留學過東洋。趙世勛一路從東北到長城,從太原再到這血染的中條山之中。他背負著國恨家仇,從屍山血海中一次次的倖存,確血熱血猶在!他和當時中華大地上千千萬萬個共赴國難的熱血男兒一樣,只有一個信念!為雪國恥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後生!
第二本:《太行智將》作者:趙聿宸
簡介:一本有逼格的抗戰小說。一個大學畢業的年輕村官,犧牲在暴雨搶險之中,重生在那個紛亂的年代。在最好的年紀他選擇了投身疆場,為國家而戰。從此,抗日戰場上第二戰區之中出現了一位堪稱傳奇的團長。
第三本:《飛龍吟天》作者:東旭鷹
簡介:東北軍士兵孟飛龍與郭吟天經歷了兩次歷史事件之後,因為人生信仰與風格不同,孟飛龍前往延安加入紅軍,郭吟天則跟隨蔣介石留在國軍。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兩人在不同抗戰部隊中都有優異表現。為了加強對日偽的打擊,八路軍總部授權孟飛龍成立飛龍小隊,而軍統授權郭吟天成立吟天小隊。兩隊經歷了抗戰時期諸多著名戰役,並時而合作共同抵抗敵人,最終迎來了中華民族的勝利。
第四本:《最後一顆子彈留給你》作者:血與火的人生
簡介:因為父親被日本人殺害,他和日寇有了家仇,因為目睹了日寇的殘暴,他和日寇有了國恨!憑借著頑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燕趙兒女誓與侵略者抗爭到底!
第五本:《抗戰雄心》作者:烈陽化海
簡介:龍戰於野、泣血山河,飢餐渴飲日寇血!現代特種兵狙擊手穿越到抗戰時期!在戰場上率領部隊與日寇展開殊死血戰!從正面戰場到敵後游擊戰,每一處都展現出中華民族過人的智慧和凝聚力。戰火紛飛的年代痛快的蹂躪日寇!揚我國威,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㈦ 求抗日的小說
荷花澱 ,《林海雪原》、《紅色娘子軍》、《紅岩》、《紅日》、《紅旗譜》、《小兵張嘎》、《阿慶嫂》、《紅燈記》、《敵後武工隊》
㈧ 抗戰時期時作家的名字有哪些
抗戰時期的東北作家群
20世紀的30年代、40年代,中國文壇上出現了一群「東北作家」,這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五四運動的爆發,同時也宣告了中國新文學的誕生。在較長的一個歷史時期之內,題材以反映城市(都市)的工人、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的生活為主,也有寫鄉鎮或農村的農民、流氓無產階級、中小地主生活的。影響較廣泛的作品有魯迅的《阿Q正傳》,茅盾的《子夜》、《春蠶》、《林家鋪子》,夏衍的《包身工》,葉紫的《豐收》等等。對於帝國主義的侵略與壓迫,往往只是作為一些事件的背景處理,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對列強都一味妥協,不敢也不肯作針鋒相對的斗爭,對文學藝術則施加壓力,不讓有暴露、控訴的機會。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9.18事變,蔣介石及其領導的國民政府忙於鎮壓此起彼伏的工農革命斗爭,忙於「剿共」,對日寇採取不抵抗主義,東北四省隨之先後淪陷,中國國內外的形勢發生了急遽而劇烈的變化,文學界掀起了救亡的巨浪,有識之士都感覺到了「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呼籲團結起來,以筆為武器,共同戰斗。
而東北四省的作家不約而同地先後集中到了哈爾濱,這並不是偶然的。因為東北四省與俄羅斯接壤,國境線長達數千里,從帝俄時代到十月革命之後的蘇聯,對哈爾濱這個都市一直有潛在的巨大影響,這種影響在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都很顯著。因此,哈爾濱雖然不存在蘇聯的租界,但仍有相對的特殊性。在日本、偽滿洲國統治之初,哈爾濱的政治空氣比起沈陽、長春、齊齊哈爾等城市仍舊要稍稍寬松一些。當然,也只是相對而言。
當時,哈爾濱有一家《國際協報》,文藝副刊名《國際公園》,劉軍(蕭軍)、劉莉(白朗)、悄吟(蕭紅)等人都在這個副刊上發表作品。在這樣的環境之中,自然無法對日本軍國主義、偽滿統治進行公開的暴露和鞭撻。
蕭軍、蕭紅、白朗、李輝英、端木蕻良等作家分別在北平、上海等地的《文學》、《中流》、《光明》、《文學季刊》、《文學雜志》以及綜合性大型刊物《國聞周報》、《東方雜志》的文藝欄發表短篇小說、中篇小說。其題材則都是他們親身經歷的或所見所聞的東北四省人民群眾英勇抗日的事跡,可歌可泣,引起讀者心靈深處的震撼。也有一些散文,懷念故鄉的白山黑水,懷念故鄉的父老鄉親以及堅持在那裡作殊死戰斗的游擊健兒,也充滿了激情,受到了讀者的熱烈歡迎。
1936年,生活書店已經在國民黨的嚴密控制之下,負責人鄒韜奮也受到了殘酷的迫害,但仍舊負起抗戰文學的重任,收集當時影響最為顯著的東北作家的一批短篇小說,出版了單行本。包括羅烽《第七個坑》、舒群《戰地》、李輝英《參事官下鄉》、黑丁《九月的沈陽》、穆木天《江村之夜》、白朗《淪落前後》、宇飛《土龍山》和陳凝秋《在路線上》等八篇。因為當時文學家已經普遍地稱他們為東北作家,因此這個單行本就取名《東北作家近集》。當然,由於這本書的暢銷,東北作家這一稱謂也更為文學界和廣大讀者群所熟知了。
東北作家當然不僅僅寫短篇,也寫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蕭軍寫了《八月的鄉村》,蕭紅寫了《生死場》,這兩部作品的產生和出版問世,都得到了魯迅先生的鼓勵和具體幫助。另一東北作家端木蕻良寫了長篇《科爾沁草原》則是多年以後的事情了。
1936年7月1日,也就是東北作家在文壇陸續發表、出版了許多作品,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視之際,魯迅、茅盾、巴金、聶紺弩、曹禺等77人聯名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在現在當民族危亡……最後關頭,一隻殘酷的魔手扼住我們的咽喉……」宣稱:「……加緊我們從事文藝以來就早已開始了的爭取民族自由的工作……」這宣告刊發在《現實文學》第一期上。在署名的77人之中,楊晦、穆木天年齡較長,很早就離開東北而到了北平、上海等地從事文學評論或翻譯創作,而到上海不久的蕭軍、蕭紅也在其中,可見東北作家在抗戰文學隊伍中的力量和影響。
蘆溝橋畔的槍炮聲,揭開了七七全民抗戰的序幕,戰火在全國蔓延開來,幾乎所有的作家都投入了抗戰活動,東北作家的題材也不再僅僅寫東北的抗日斗爭,他們寫了各條抗日戰線的動人事跡,也對解放區的見聞作了生動的報導。在這種情況之下,文學界對「東北作家」這個稱謂就用得比較少了。但是,現代文學史上,「東北作家」確是最早投身抗戰文學的一個群體,發生過巨大的作用。這是歷史的客觀存在,不容忽視。
二
正因為如此,1940年9月,《大公報》副刊出版了《九一八紀念特刊》,發表了一批紀念文章,並報導了東北作家創作的近況。一共列出39位,原名單如下:
風露、馬上、姚奔、辛代、金人、駱濱基、雷加、塞克、師田手、蕭軍、舒群、蕭紅、端木蕻良、楊朔、白朗、羅烽、孫陵、李輝英、黑丁、丘琴、張石光、張郁廉、鐵弦、宇飛、王語今、高寒、齊同、穆木天、高蘭、羅蓀、關吉罡、辛勞、鄒綠芷、李葳、楊晦、金肇野、林珏、趙洵、李雷、豐原。
1944年9月17日,也就是9.18事件十三周年前夕,我在《大公報》副刊《文藝》發表《東北作家論》,論述了三個問題:
一、中國的抗戰文藝決不是到蘆溝橋畔響起全民抗戰的槍炮聲才開始的,從9.18事變那一天起,就翻開了第一頁。東北作家有切身的家破人亡的感受,深切懷念、悼念故鄉被壓迫、殺害的父老兄弟姐妹,他們早就用戰斗的筆對日偽的暴行進行血淚的控訴,對白山黑水間不願做亡國奴的中國好兒女組成義勇軍作熱烈的歌頌。對《第七個坑》等短篇小說,《八月的鄉村》等長篇小說的內容作了扼要的介紹。
二、從9.18到蘆溝橋畔響起全民抗戰槍聲的六年之間,東北作家流亡到關內之後,生活和工作都存在著莫大的困難,人民群眾對之當然很欽佩。魯迅首先伸出熱情的手,為他們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是,別有用心的人卻在向他們施放冷箭,甚至指責他們不應該到北平、上海來,甚至把矛頭對准蕭軍的《八月的鄉村》,惡毒攻擊。魯迅寫了《三月的租界》一文,予以迎頭痛擊,大快人心。
三、作為一種稱謂,「東北作家」應該如何界定?可否有廣義、狹義之分?這也牽涉到時間、空間兩個方面。廣義的則包括9.18之前以及全民抗戰爆發後出現的東北作家,包括原籍不在東北,但9.18前後在東北生活、工作,而且也寫了一些反映東北地區抗日戰爭的作品。這廣義、狹義還牽涉到作品的類別,如小說、詩歌、戲劇、散文,那是直接反映東北地區的抗日戰爭,當然作者屬於東北作家,但是研究古典文學的,如搞翻譯的,他們的論著、譯著並不顯示東北的抗日戰爭的真相,然而他們確是東北人,能不能稱為東北作家?這也是一個問題。
這篇《東北作家論》最大的缺點是政治上的原則錯誤,原來的意思談到了國民黨的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當然不可能很直截了當提出,而不得不轉彎抹角地講。然而,這樣也不行,通不過檢查,這一句話被篡改成替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而多方辯護的話了。還有一些小的問題談得也不是太清楚。
為了彌補這一遺憾。我事隔60多年之後,寫了《東北作家與全民抗戰》一文,發表於《河北師大學報》2004年1月(27卷1期)。此文比較全面地分「東北作家群體的出現」、「對文壇的沖擊與震動」、「全民抗戰與東北作家」三部分,談了東北作家在抗戰八年中的活動情況,或在延安或在重慶等地的創作成果。
文章在結束時,說到剛建國時,有許多東北作家被派往他們闊別已久的故鄉,擔任了文化教育方面的領導幹部。對1940年《大公報》副刊所披露的包括39人的東北作家的名單作了幾點補正,但也只用了三言兩語,十分簡單。指明於黑丁(黑丁)、楊朔分別為山東之即墨、蓬萊人。曾翻譯蕭洛霍夫《靜靜的頓河》的金人為河北南宮人,高寒是雲南文山人。孔羅蓀是上海人,曾在哈爾濱《國際協報》主編過文藝副刊《蓓蕾》。因此,他們都不能說是東北作家。
三
狹義的東北作家,也就是9.18到全民抗戰的爆發、全民抗戰時期,活躍在文學戰線上原籍東北的作家究竟有多少人?是哪幾位?我根據1940年《大公報》所開列的39人的名單,作了多方面的資料的收集、查詢、核實,初步按出生年代的先後,排列如下:
楊晦(楊興楝)(1899—1983),遼寧遼陽人。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3年在北平《晨報》副刊發表四幕劇《來客》。1925年與馮至等組織沉鍾社,創辦《沉鍾》。以後有較長時間從事大專學校教職。建國後擔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多年。譯作有《悲多汶傳》(羅曼·羅蘭原著)、《雅典人舌滿》(莎士比亞原著)等。
穆木天(穆敬熙)(1900—1971),吉林伊通人。創造社成員。1923年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攻讀法國文學。曾一度在吉林大學執教。初以詩歌創作為主,後來主要翻譯巴爾札克、紀德等人作品,翻譯出版了巴爾札克的《歐貞尼·葛郎代》、《從妹貝德》、《從兄蓬斯》、《二詩人》等,並著有《法國文學史》。
蕭軍(劉軍、田軍、劉鴻霖)(1907—1988),遼寧義縣人,一說遼寧錦縣人。曾在東北陸軍講武堂憲兵教練處為學員。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得到魯迅的賞識而被編入《奴隸叢書》出版。抗戰期間,曾兩次到過延安,寫了不少雜文,也曾被批判。其他長篇小說有《五月的礦山》、《過去的年代》等。晚年從事戲曲創作與文物研究。
羅烽(傅乃奇)(1909—1991),遼寧沈陽人。畢業於哈爾濱呼海鐵路傳習所。隨即參加中國共產黨,1933年起負責領導北滿(地下)文藝運動。1945年至上海,參加左聯,先後出版短篇小說集《呼蘭河邊》、中篇小說《歸來》,對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作了血淚控訴。1941年去延安,曾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延安分會主席。以後一直擔任黨政部門的文教工作領導職務。
高蘭(郭德浩)(1909—1987),黑龍江愛輝人。1928年入燕京大學國文系攻讀,抗戰爆發,與光未然、馮乃超等提倡詩歌朗誦運動。主要著作有《高蘭朗誦詩集》、《高蘭朗誦詩新輯》、《高蘭朗誦詩選》等。建國後,在山東師范學院、山東大學等校任教。
蕭紅(悄吟、張乃瑩)(1911—1942),黑龍江呼蘭人。先後在哈爾濱、北京讀中學。成名作為《生死場》,受到魯迅的關注,幫助出版。《呼蘭河傳》則是她在大後方回憶故鄉自然風貌與鄉親的紀實。她還寫過一些回憶魯迅、許廣平的著作。曾與蕭軍、端木蕻良先後共同生活過。後在坎坷中死於肺病。
李輝英(李連萃)(1911—1991),吉林永吉人。青少年時代就到了上海,畢業於中國公學中文系。長篇小說《萬寶山》取材東北人民反抗日寇暴行的悲壯事跡,影響頗廣。抗戰勝利後,回東北歷任東北大學諸校教授。1950年去香港,此後即一直在香港任大學教授。
辛勞(陳晶秋、陳中敏)(1911—1945),黑龍江呼倫人。9.18事變後,流亡上海,1935年開始創作,在《太白》發表《索倫人》,以後陸續在《文學大眾》、《創作》、《時代文藝》、《光明》等刊物發表小說與散文。其力作為抒情長詩《捧血者》,充滿戰斗激情,馮雪峰、聶紺弩、邱東平對之均有較高評價。
師田手(田質成、田鳳章)(1911—1995),吉林扶餘人。9.18事變流亡關內,1933年在上海參加左聯,主要負責組織工作。抗戰後期在解放區、重慶發表作品,大多發表於《抗戰文藝》與《大公報》副刊《戰線》。建國後曾任吉林省教育廳廳長。出版作品以小說集與詩集為主。
白朗(劉莉、劉東蘭)(1912—1994),遼寧沈陽人。曾在哈爾濱《國際協報》主編文藝副刊,從事小說、散文創作,1935年流亡上海。抗戰時期,在山西寫了一批控訴日軍暴行的作品,1941年在延安主編《解放日報》文藝副刊。出版短篇小說集、散文集、報告文學集、長篇小說等共20種左右。
端木蕻良(曹京平)(1912—1996),遼寧昌圖人。9.18之前在天津南開中學就讀。進入清華大學時參加了左聯。1933年、1935年先後寫作出版《科爾沁草原》、《大地的海》等長篇小說,《遙遠的風砂》、《鷺鷥湖的憂郁》等短篇小說,顯示出獨特的文采與才華。建國後寫作重點比較集中在曹雪芹及其《紅樓夢》的研究與改編。
舒群(李書棠、李旭東)(1913—1989),黑龍江哈爾濱人。1931年參加東北的抗日義勇軍,1935年來上海,參加了左聯。1936年在上海生活書店出版《沒有祖國的孩子》,影響甚廣。1940年在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教員、系主任。《解放日報》文藝副刊主編。東北解放後,曾任東北大學副校長,建國後曾任中國作協秘書長。
鐵弦(張鐵弦)(1913—1984),吉林人。1929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1935年開始文學生涯。建國後曾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作品有詩集《天藍色的信封》、《康莊大道》等,翻譯《在特魯厄爾前線》等書。
鄒綠芷(鄒尚錄)(1914—1986),遼寧遼陽人。抗日戰爭前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讀書,戰後即去延安陝北公學,後去重慶,在陶行知創辦的育才學校任教導主任。建國後在宋慶齡領導的中國福利會工作,曾任《兒童時代》社社長。翻譯了不少西方著名詩人的作品,匯編成《騎馳》。還譯了聶魯達的詩集《流亡者》和美國、墨西哥、丹麥的一些小說集。
丘琴(鄧天佑)(1915—),黑龍江賓縣人。1938年畢業於北平東北大學。抗戰時期在重慶任中蘇友好協會秘書。建國後在對外文委、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等單位工作,翻譯蘇聯詩作甚多,出版了《蘇聯詩選》、《吉洪諾夫詩選》、《馬雅柯夫斯基詩選》等十餘種。
雷加(劉滌、劉天達)(1915—),遼寧丹東人。9.18事變後流亡關內,曾兩次去延安。抗戰初期在《文藝戰線》、《文藝陣地》等刊物發表《鴨綠江》等短篇小說。曾在延安抗大學習。1945年在東北擔任工業部門的管理工作。「文革」後任北京文聯秘書長。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集《潛力》,共分《春天來到了鴨綠江》、《站在最前列》和《藍色的青楓林》三部,是分別依次出版的。
駱濱基(張璞君)(1917—1994),吉林琿春人。9.18事變時,他還是個少年。抗戰那年,他開始文學創作,嶄露頭角。長篇小說《邊陲線上》取材愛國青年劉強參加大森林中組成的抗日游擊隊的艱苦鬥爭,生活氣息極濃。其他小說作品甚多,曾遭國民黨政府逮捕,經多方營救而倖免於難。
姚奔(姚正基)(1919—1993),吉林扶餘人。抗戰期間在重慶復旦大學讀書,1941年與鄒荻帆、曾卓等人組詩墾地社,編輯《詩墾地》叢刊《黎明的林子》等多輯出版。勝利後在英國駐華大使館新聞處工作。建國後曾任《收獲》、《上海文學》、《萌芽》編輯,其後即潛心編纂《英漢大詞典》十五年之久。創作、翻譯詩集均有多種。
以上這18位生平事跡與作品都有多種材料可以作證,稱之為東北作家,在籍貫上、時間界定上都沒有什麼疑問。當然,還可能有新的材料發現,這個名單當即予以補充。
四
東北作家,在現代文學史上是客觀的存在,是客觀的歷史存在,而且這一稱謂,早已約定俗成,見於報刊,出版了《東北作家近集》。這也是客觀的歷史存在。
我認為一位作家是否被列入東北作家行列,與他的成就高下無關,不過說明有關籍貫的一些問題罷了。當然,到了抗戰勝利,淪陷於日寇的東北四省重新回到祖國懷抱,新出現的東北作家自然也沒有可能、沒有必要再給予一種地區上的桂冠,稱之為東北作家了。
但是,我仍要作一補充,當年《大公報》披露的包括39位作家在內的名單,僅僅是看到這些作家寫了有關東北題材,或作了有關東北的呼籲這一類文學作品而編排的,而從事古典文學或文學理論的專家、學者不一定寫過這一類文章,因此,沒有被排入這一行列的,也有好幾位:
高亨(高仙翹)(1900— ),吉林雙陽人。初入吉林省第一師范攻讀,1925年入清華大學研究院,是梁啟超、王國維的研究生。後一度回吉林執教,抗戰後歷任武漢大學等高校教授。從事古代文史哲的考證、詮釋,其代表作為《老子正詁》。
姜書閣(1907— ),遼寧鳳城人,滿族。193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政治系,以後一直在大專院校執教。古典文學論著有《詩學廣論》、《陳龍川詞箋注》。
傅庚生(1910—1984),遼寧沈陽人。193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歷任東北大學、華西大學、北京大學教授。對杜甫詩有深入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國文學批評通論》、《杜甫詩論》、《杜詩析疑》等。
蔡天心(蔡國政)(1915—1983),遼寧沈陽人。1935年在山東大學攻讀,抗戰後在成都四川大學繼續學業。青年時代著中篇小說《東北之谷》,刊載於上海出版之《文叢》月刊(1937年第6期)。建國後,陸續有理論文章與創作發表。
。
㈨ 抗戰小說排行榜
抗戰小說:勁草好漢拔
抗戰英雄傳
抗戰風雲
抗戰秘錄
抗戰先鋒
抗戰歲月
抗戰武俠
這幾本還不錯,在17K可以直接下載txt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