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集作者 > 英語小說的文學評論該怎麼寫

英語小說的文學評論該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1-01-04 07:52:56

⑴ 《傲慢與偏見》的文學評論怎麼寫

奧斯丁在這部小說中通過班納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為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並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書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出身於小地主家庭,為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達西不顧門第和財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討厭他的傲慢。因為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後伊麗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為人處世和一系列所作所為,特別是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態,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姻緣。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後幾次求婚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是伊麗莎白這一人物形象的進步意義。

從小說看,伊麗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並善於思考問題。就當時一個待字閨中的小姐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於這種品質,才使她在愛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並導致她與達西組成美滿的家庭。

在《傲慢與偏見》中,奧斯丁還寫了伊麗莎白的幾個姐妹和女友的婚事,這些都是陪襯,用來與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對照。如夏綠蒂和柯林斯盡管婚後過著舒適的物質生活,但他們之間沒有愛情,這種婚姻實際上是掩蓋在華麗外衣下的社會悲劇。

奧斯丁的小說盡管題材比較狹窄,故事相當平淡,但是她善於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不論是伊麗莎白、達西那種作者認為值得肯定的人物,還是魏克翰、柯林斯這類遭到諷刺挖苦的對象,都寫得真實動人。同時,奧斯丁的語言是經過錘煉的,她在對話藝術上講究幽默、諷刺,常以風趣詼諧的語言來烘託人物的性格特徵。這種藝術創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⑵ 小說的文學評論怎麼寫啊,順便附一篇範文,最好是外國的小說

文學評論概述
文學評論是一種以作家、作品、文學創作和文學思潮作為評論對象的理論文體。寫作者通過寫作評論,表達自己對該作品美學價值的認識和評價,啟發和幫助讀者提高欣賞水平,對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確而有益的批評和建議。俄國詩人普希金說過:「批評是科學。批評是揭示文學藝術作品的美和缺點的科學。」(《論批評》)這種評論,「是一種洞察過去,啟發未來的禮物」。「只有當評論是苛刻的、有破壞性的、不辨是非的或使人誤解的時候,它才是有害的。在多數情況下,人們歡迎評論,並且接受有益的(富於建設性的)評論」。(威廉·W·韋斯特《提高寫作技能》)
評論一部文學作品、一個作家或一種文學現象,必須掌握批評的標准。文學評論的標准有政治標准、思想標准、歷史標准、社會標准、藝術標准、美學標准等等。用不同的標准來評論文學作品和文學現象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我們應該用美學標准和歷史標准來衡量作品的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所謂美學標准,指的是藝術規律和美的原則。別林斯基指出:「確定作品美學上的優劣程度,應該是批評家的第一步工作。當一部作品經不住美學分析的時候,也就不值得對它作歷史的批評了。」(《關於批評的話》)美學標準的內容具體包括以下四點:
一、形象的真實性和生動性。沒有形象就沒有文學藝術,分析作品要從分析藝術形象體系入手,才能完整地把握住作品,考察它是否真實、生動。這里講的真實性,不僅包括「客觀真實」,也應包括「主觀真實」。如卡夫卡的《變形記》把人寫成一條蟲,仍是來自對現實的人的思考。它是對「客觀真實」的一種「變形反映」,滲入了作者「主觀真實」的成份,仍然是真實地揭示了現實關系中人的本質的某一方面。
二、典型化的程度。典型性是作品藝術性的重要標記,要考察作品在典型化上所達到的高度,看是否達到「以一當十」的境界。典型化不僅指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包括典型情緒、典型心理等。
三、形式的完美性。文學作品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形式的優劣好壞影響著內容的表達和藝術感染力的高低強弱。要考察作家對藝術形式的探求,看是否具有獨創性,是否達到完美的程度。忽視形式美的觀點是版面的,因為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是互為表裡、相依相存的。
四、作品的美感效果。文學作品是以情感人的,缺乏藝術感染力的作品是發揮不了文學的特殊功能的,也是沒有生命力的。創作,是「為情而造文」,而不是「為文而造情」。創作需要激情批評也需要激情。沒有激情,沒有審美感覺,就無法進入美學的批評。所謂歷史標准,指的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即把作品放到它所產生和所反映的歷史背景、歷史實際中去考察。文學作品總是一定時代社會生活的反映,離開一定的歷史環境和社會氛圍,就無法對它作出公正的評價和科學的說明。這就要求我們把作家、作品放在歷史的發展中,放在一定時代的、社會的、民族的生活環境中去考察。用中國的古話講,就是「知人論世」。用歷史標准去衡量作品,要考察作品產生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客觀方面,要考察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是否真實,深廣程度如何,有沒有表現出深刻的歷史感和新鮮的現實感。此外,還要考察作家主觀方面的情況,研究作家的創作實踐和創作個性,弄清作家是在什麼情況下,怎樣寫出這部作品的,他的思想、性格、氣質如何等等。總之,要把這一切作綜合分析,而不能抓住一點,以偏概全,任意褒貶。美學標准和歷史標準是統一的,兩者不應該也不可能分離開來。前面分開來說,是為了表述的方便。如果把批評標准表述為「美學——歷史」標准,就更貼切。總之,文學評論作者應該把美學標准與歷史標准結合起來,把思想和藝術、內容和形式結合起來進行評論和寫作。
文學評論的寫作
文學評論的寫作大致有四個步驟:閱讀——定題——評論——寫作。
(一)閱讀閱讀對於文學評論來說,是佔有材料、調查研究的過程。只有通過閱讀,才能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1.閱讀范圍。從文學評論的寫作要求看,閱讀既要做到點面結合,又要做到深淺結合。
所謂點面結合的「點」,是指作品。所謂「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家的作品等。在這里,作品的閱讀是最重要的,這是獲得評論權的最重要的依據。只有閱讀作品,才能使自己對評論的對象了如指掌,評論時說到點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所謂深淺結合,是指作品的閱讀要深一點,鑽得透一點,深到能產生真知灼見為止。為了深,就要多讀幾遍。恩格斯為了對拉薩爾的《弗蘭茨·馮·濟金根》一劇本進行評論,先後將作品至少讀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拉薩爾》中說:「為了有一個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態度』」,為了「在讀了之後提出詳細的評價、明確的意見」,所以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我才能發表自己的意見」。再如,列寧為了對小說《怎麼辦》進行評論,在一個夏天把這部小說讀了五遍,「每一次都在這個作品裡發現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動的思想。」(《列寧論文學藝術》第897頁)毛澤東也說過,《紅樓夢》要讀五遍,不讀五遍就沒有發言權。
這說明,浮光掠影、晴蜓點水式的閱讀是不行的。對於被評論的對象,一定要研究得透徹一些,對作品象對人一樣,要知心、知音。對其他作品和材料的閱讀不妨淺一點,瀏覽一遍,有一個直覺印象即可,否則,不能保證「點」的深。2.閱讀方法。一般採取「總體——部分——總體」的步驟。一、總體,就是從頭至尾通讀。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二、部分,是要對重要部分仔細地讀,分析研究,加深印象,發現特色(或發現問題),初步形成觀點。三、總體,是要獲得完整的本質的認識,對作品的傾向和藝術性作出自己的判斷。在閱讀過程中,要及時做好摘記工作。有一種「評點法」的評論,就是一手拿筆,一邊閱讀,一邊評點的。如金聖嘆評點《水滸》、《三國演義》。還要通過閱讀培養復述節錄作品內容的能力。這是因為評論中常要概述作品內容,以作評論的依據。
(二)定題所謂定題,就是在讀書、搜集材料的基礎上,選擇並確定評論的題旨(中心)。定題也稱為「選題」。
初學寫作文學評論的人在定題時常犯以下幾種毛病:第一種,為評而評,無的放矢。評論者隨便拿一篇作品,自己沒有明確的目標,未經過認真思考,就去評論。第二種,貪大求全,面面俱到。一開始就寫《論×××的小說創作》這樣大的題目,往往無從下筆而流於一般、平庸、膚淺。第三種,缺乏新意,老生常談,步別人的後塵,拾人牙慧。應該怎樣定題呢?首先要選准作品。應該選擇什麼人的哪一篇作品,這是有標準的。標准就是:
(1)作品的價值。一篇作品拿到手,要掂一掂份量,權衡一下,問問自己:這作品有沒有價值?值不值得評?俄國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假使你要做一個徹底的人,那麼就應該特別注意作品的價值,而不必拘泥於你以前覺得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還是壞。」(《談批評中的坦率精神》)這說明:文學評論要評的是文學作品,作品本身的價值才是我們確定評論與否的重要依據。所謂作品的價值,指的是它的美學價值,也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的水平應是很高的,或比較高的;另外,是某一種作品代表著一種值得注意的傾向,或者就是壞作品。這兩類作品都是值得評論的。因為,評論好的,可提高讀者的審美水平,使讀者獲得美的享受,也可使作者認識到自己的特色,向好的方面發展,提高一步;評論壞的,可以防微杜漸,給作者敲警鍾,使讀者也能認識假、惡、丑。
(2)現實的需要。現實的需要指的是:國家事業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凡是現實需要評論的作品,我們作為評論者,就應該負起評論的責任。
(3)個人的專長。選作品要根據自己的愛好、專長來定。也就是說,要選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把握的,有心得的,能評論的來評。尤其是初學評論寫作的,更要揚長避短,否則評起來困難,也不容易評好。其次要定好中心。要確定評的論中心,有兩個原則要遵守:第一、不同體裁,區別對待。體裁不同,確立評論中心的角度也應有所不同。如:敘事文學的評論,評論的角度應信箋於人物塑造、矛盾沖突等方面。抒情文學的評論,評論的角度應偏重於藝術意境、感情抒發等方面。第二、應有真知,貴在創新。評論的中心,必須從自己對作品的獨到見解、真知灼見出發來確立。由於是自己的真知灼見,就可避免雷同,就能創新,評出新水平。對一篇作品,是評人物形象,還是評情節安排,是評某一細節,還是評全篇結構,是評思想意義,還是評語言風格,都需要評論者具有一雙慧眼。培養「眼力」,可以採取兩個辦法:一是選取。選取作品有意義之點來評。因為作者在寫作時就是這樣選材的。魯迅說:「選取有意義之點,指示出來,使那意義格外分明,擴大,那是正確的批評家的任務。」(《關於小說題材的通信》)應該使自己能夠熟練地從評論的作品中選取有意義之點。在開始時,可以選擇一些名篇,自己確定一個具體的范圍,選取一些有意義之點。如評價魯迅的小說《祝福》,可以確定一個范圍:評論祥林嫂的形象塑造技巧。這樣,既可以從總的方面——祥林嫂是一個什麼樣的典型,成功在哪裡等方面來選取;也可以從局部的方面——魯迅怎樣刻劃祥林嫂的眼睛、語言、性格等方面來選取。二是甄別。主要從三方面鍛煉自己的甄別能力:一,作品中什麼是應選取的有意義之點,什麼是要舍棄的無意義之點;二,什麼是自己對於作品的真知灼見,什麼是拾人牙慧的舊調重彈、老生常談;三,哪些是自己評論時能夠駕馭的,而哪些是偏大偏難自己力不勝任的。總之,定題是在閱讀作品的基礎上,通過評論者的思考,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過程」。要順利完成這個「飛躍」過程,需要花大力氣、下深功夫。一些批評家能定題定得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評論多數評論是基於以下五個問題:
1.這部作品說些什麼?
2.這部作品意味著什麼?
3.這部作品是如何表達的?
4.這部作品表達得好不好?
5.這部作品值得創作嗎?
第一個評論的問題,只涉及到作品的一些表面現象。主要應對「誰」、「什麼」、「何處」、「何時」、「為何」和「如何」給予正確的答案。目的在於明確作品所反映的具體內容,並且把作者所經驗的與自己所經驗的聯系起來。
第二個評論的問題,在於闡明作品的主題。這種能力只有在閱讀和欣賞文學作品有了豐富的經驗之後才能具備。要正確評論作品的主題,一般要從:一、內容釋義;二、感覺感情;三、語言調整;四、作者意圖等四個方面去理解作品。
第三個評論的問題,涉及到作者為了在讀者中得到預期反應所運用的技巧。技巧是作者要達到他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作為文學作品來說,除非能夠注意並運用這些特殊的技巧,否則,讀者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和評價它。評價作品的表達技巧是讀者和作者都會感興趣的。
第四個評論的問題,是建立在對前三個問題的刻苦研究之上的,是為了公平、正確地評價一部文學作品與讀者進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能力。這種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觀的——評論者對這部文學作品的個人感受。但是他如果能正確判斷作者藝術手法表達的成功程度,對作品的技巧的運用作出應有的評價,將會得到作者和許多讀者的贊同。
第五個評論的問題是關於作品的價值的。一篇文學評論只有正確地指出作品的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才稱得上是一篇好的文學評論。「使文學作品獲得寫作價值的,除了帶來愉快,擴大知識領域,提供新的見識,促進積極行動,促進對生活有更正確的態度等等以外,還有語言的描繪(通過色彩、形狀、明暗、場景的描寫),思想、結構或語言的宏偉,歷史性(對於另一時間的描述),以及存在於許多散文和詩歌中的韻律。」(威廉·W·韋斯特《提高寫作技能》)
在《文學評論》、《文藝報》等報刊上發表的評論作品,為我們學習評論提供了範文,我們可以從這些評論中學習到有益的評論方法。
(四)寫作文學評論屬於議論文。它必須具有議論文的一般特點,這是它與其它議論文相同的共性。但是由於它是對文學作品發表的評論,所以又不同於其它的議論文,而要有點文學色彩,這是它的個性。因此,一篇好的文學評論,既要具有一般論說文的特點,又要講究文學性。
1.要有正確而鮮明的觀點(論點)。我們對一篇文學作品發表議論,總要有個基本看法:是好還是壞?是基本上好的還有缺點,還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處?這個基本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而這個論點必須是正確的、鮮明的。
2.要有準確、充分而有說服力的論據。文學評論的論據,主要應從作品的人物、情節和藝術描寫中去找,也就是說,要對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藝術描寫和語言運用等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具體的分析。從而引用足以說明自己論點的材料來作為論據。這些論據一定要准確可靠,不能想當然,更不可曲解,甚或斷章取義,攻其一點不及其餘。
3.要運用科學的符合邏輯推理的論證方法。是用歸納法,還是用演繹法,或者是類比法,應深思熟慮。而且,是寫成一篇立論的評論,還是一篇駁論的評論,也需要根據寫作目的,從作品實際和讀者需要出發來確定。
4.要具有文學批評的當代意識,能按照文學規律和特性結合作品實際進行寫作。必須運用學過的文學理論知識、文學史知識、美學知識、語言學和修辭學知識,針對具體作品進行具體分析。否則,在文章中盡講外行話,或者對文藝作品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這樣的評論肯定難以服人。
5.在創作上文學觀念在不斷更新,因此文學評論的理論和術語也隨之不斷更新。為此,就要努力使評論的語言既准確、嚴密、有科學性、理論性,又要鮮明、新穎、有文學性、形象性。要通過語言的運用將評論的理、情、文三者完美地結合起來。範文:評論《高老頭》
高老頭是巴爾扎克塑造的一系列富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是封建宗法思想被資產階級金錢至上的道德原則所戰勝的歷史悲劇的一個縮影。有人曾贊賞他「表現了人類崇高的至性」。其實,這都是把高老頭的父愛抽象化,神聖化了。事實上,高老頭的父愛並不單純,而帶著階級的復雜性,他的父愛是交織著封建宗法觀念和資產階級的金錢法則的。從封建宗法倫理道德觀出發,他認為父女之愛天經地義,「父道」是家庭、社會的軸心;但他又懷著往上爬的虛榮心,把對女兒的「愛」作為攀援名貴、抬高地位的手段,結果,原本高尚的感情變得庸俗、猥瑣。 高老頭
高老頭的父愛的悲劇,既是個性發展必然結果,也是時代的必然產物。
他的父愛交織著封建宗法觀念和資產階級的金錢法則。因而具有自我抹殺性,正如高老頭自己所說:「一切都是我的錯,是我縱容她們把我踩在腳下的。」

⑶ 幫我推薦幾本文學評論的刊物

» 遊客: 注冊 | 登錄 | 論壇向導 | 幫助 返回 學術論壇首頁

Web www.xlmz.net

湘里妹子學術論壇 » 文藝評論 (Page:) » 狄更斯及其小說在20世紀中國的傳播與接受
狄更斯及其小說在20世紀中國的傳播與接受



作者: 標題: 狄更斯及其小說在20世紀中國的傳播與接受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夢的輕波
超級版主

積分 1080
發貼 866
精華 43
注冊 2003-9-22
狀態 離線 第 1 樓 字型大小 ---- 10pt 11pt 12pt 13pt 14pt 15pt 16pt 17pt 18pt 20pt 25pt 30pt 35pt 40pt 45pt 50pt

狄更斯及其小說在20世紀中國的傳播與接受
夢的輕波 2004-1-29 00:03 發表於:
湘里妹子學術論壇 www.xlmz.net
作者:葛 桂 錄
來源:http://sdxk.nttc.e.cn/sdxk/qkzx/00217.htm
【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
(南京大學,南京210093)
--------------------------------

[摘 要] 20世紀上半葉狄更斯及其多部作品被介紹到中國後,大大促進了普通讀者對這位英國小說家非凡生活經歷、獨特創作風格,以及不朽文學貢獻的了解和把握。20世紀下半葉,我們對狄更斯的評價總是特別強調其作品內容的批判暴露性特徵、對下層人民的人道主義同情,以及與此相關的諸多局限性。不過,狄更斯小說的創作方法與一般意義上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相去甚遠。對其人道主義思想,我們也應該給予積極而客觀的評價。

[關鍵詞] 狄更斯 人道主義 中國 接受 影響

[中圖分類號]I O-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JS07-005(2000)02-0114-07

[收稿日期] 2000-03-05

[基金項目] 江蘇省教委社科基金項目《英國作家與中國》,課題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 葛桂錄,男,1967年生,淮陰師院中文系副教授,南京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生,著有《比 較文學教程》(執行主編)等。

一、「善狀社會之情態的迭更司」

——20世紀上半葉狄更斯在中國

在20世紀上半葉,每一個喜歡狄更斯作品的中國讀者首先要感謝林紓,因為就是他最早把狄更斯領到了中國。作為中國近代著名文學家和翻譯家,大規模介紹西方文學到中國的第一人,林紓之真正認識西方文學的妙處,也是在接觸狄更斯之後,因而在其所有譯作中,最重視的也正是狄更斯的小說。林紓從1907年到1909年間共翻譯了狄更斯的五部小說:《滑稽外史》、《孝女耐兒傳》、《塊肉餘生述》、《賊史》、《冰雪因緣》。[1]這幾部譯作被公認為林紓所有翻譯作品中譯得比較理想的小說。中國讀者正是通過他的譯品,才最早認識了英國這位久負盛名的偉大小說家。對我國新文學作家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林紓翻譯介紹狄更斯小說五種並產生重要影響之後,民國時期又有一批翻譯者陸續介紹了狄更斯的不少作品,深受人們喜愛。在長篇小說方面,薛一諤、陳家麟翻譯了《亞媚女士別傳》(上下卷,即《小杜麗》);魏易翻譯了《二城故事》(即《雙城記》);常覺、小蝶翻譯了《旅行笑史》(上下卷,即《匹克威克先生外傳》的節譯本)[2]。狄更斯的中短篇小說也有一些翻譯介紹,有的作品還有多種譯本。如狄更斯《聖誕故事集》中的一個中篇故事《聖誕歡歌》(A Christmas Carol )先後就有三個文言體譯本、兩個白話體譯本和一個仿作改寫本。其中,競生的譯本題作《慳人夢》刊於1914年《小說時報》21期;孫毓修的譯本題作《耶穌誕日賦》刊於1915年《小說月報》5卷10號; 1919年上海東阜兄弟圖書館也出版了聞野鶴題為《鬼史》的譯本;1928年上海商務館出版了謝頌羔題為《三靈》的譯本;1945年重慶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方敬題作《聖誕歡歌》的譯本。而根據狄更斯這個故事改寫的一篇仿作則是天津人一鵑刊載於《禮拜六》雜志上的《一個侮辱聖誕節的人》(上、下)[3]。為大家競相翻譯或仿作的這個中篇小說,通過一個年邁而吝嗇的商人從極端蔑視聖誕節日到虔誠信奉聖誕精神,從冷酷無情到最終變得溫柔慷慨這樣一個過程,充分體現了狄更斯相信人與人之間必須保存更多信任和愛的偉大思想,反映了大家的共同心聲;加之這篇小說是通過三個幽靈去展開情節的,構思奇特,因而深受讀者喜愛。

狄更斯的中篇小說《生活的斗爭》(The Battle of Life)也是《聖誕故事集》中的一篇。這篇小說出現了周瘦鵑題為《至情》的文言體譯本,以及陳原題為《人生的戰斗》的白話體譯本[4]。狄更斯的短篇小說《星》也有煙橋、佩玉的譯本和周瘦鵑的譯本[5]。周瘦鵑還翻譯了狄更斯的其他小說,如《幻影》、《前塵》[6]等。

20年代以前也出現了一些有關狄更斯的介紹和評論文章。1911年《小說月報》第二年第四期上就刊登了一篇為紀念狄更斯百年誕辰而發行精美肖像情況的介紹文字。孫毓修在1913年《小說月報》4卷3號上著文則首先稱狄更斯「非獨著於一國,抑亦聞於世界。」並高度評價狄更斯小說所產生的社會作用,文中還特別介紹了狄更斯描寫人物的特長,足見作者對狄更斯小說藝術魅力的贊賞溢於言表,同時也表明本世紀初期中國對狄更斯小說的認識、接受著重體現在其作品鮮明的社會功能和精湛的人物描寫藝術這兩個方面。

20年代也有不少對狄更斯作品的翻譯介紹文字。1922年4月的《學衡》雜志第四期上刊有狄更斯的畫像。1926年《小說世界》13卷14期到14卷25期連載了伍光建翻譯的狄更斯名著《勞苦世界》(現通譯為《艱難時世》),並作為世界文學名著叢書之一種,由上海商務館於1926年12月出版了單行本,該書譯者序概括了這部小說的特色及其重要價值。另外,1928年10月魏易自譯自刊了狄更斯的另一部名著《雙城故事》。沈步洲等譯注的英漢合注本《二城故事》也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發行。

本時期對狄更斯的評價介紹也出現不少著述。謝六逸在《小說月報》13卷6號上的一篇文章就比較全面地介紹了狄更斯的創作情況。[7]文中把狄更斯稱為繼司各特之後描寫社會貧困的最有勢力的英倫第一小說家。《語絲》雜志刊載了德國批評家梅林格的《論迭更斯》一文。該文介紹了狄更斯這樣一位最受德國人喜愛的大小說家,其具有旺盛創造力並確信民主主義、富於同情心的一面[8]。

周瘦鵑翻譯了狄更斯的一些小說,同時他還多次向我們介紹了有關狄更斯的一些趣聞軼事。如《愛修飾的文學家》[9]就反映了狄更斯成名之後的一個生活側面。同時,周瘦鵑在該文中還以狄更斯小說藝術創作特點為例說明做小說本非難事,「但須留意社會中一切物狀。一切瑣事。略為點染。少加穿插。更以生動之筆描寫之。則一篇脫稿。未始不成名作。」並指出狄更斯這種小說取材的方法特點對自己創作產生的諸多影響等等[10]。

韓侍桁在《十九前半世紀英國的小說》一文中也認為狄更斯在英國文學中最與眾不同。他有兩種偉大的才幹,即能夠給死物加進人工的生氣;能夠象偉大的畫家一般地捕捉與描繪人物的特形。文中特別強調狄更斯有一種諷刺家的才幹,能夠在剎那間觀察出來某些奇異,而能生動地誇大地描畫出來。[11]

與20年代相比,30年代出現了翻譯介紹狄更斯的高潮。1930年上海北新書局印行的林惠元譯《英國文學史》中比較詳細地介紹了狄更斯的生活經歷、創作風格、重大功績及其人道主義小說的顯著影響等基本情況,書中稱狄更斯作為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和最獨創的作家,用小說來喚醒人們提倡合於人道的對社會弊端的改革,因而他是文學中改革運動的領袖。1931年上海廣學會翻譯出版了美國清潔理女士所著的《迭更司著作中的男孩》一書。1933年呂天石《歐洲近代文藝思潮》(上海商務版)一書論及狄更斯時,也明確揭示出其作品中表現個人反抗社會的小說主題。1934年《國聞周報》上發表一篇題為《英國文壇新發現不列顛博物院秘檔記——小說名家狄更斯夫人之淚史》的譯述文章,則非常及時地向中國讀者介紹了狄更斯的情感經歷、家庭生活中的不圓滿狀態以及在小說作品中的諸多表現,1935年《中學生》雜志55號上刊登的一篇朱自清寫的《文人宅》(倫敦雜記之四),則帶著我們參觀了倫敦的狄更斯故居。1936年《文學》雜志6卷4號、6號上也載文介紹了英美國家紀念狄更斯成名作《匹克威克先生外傳》發表百年的盛況。另外還有不少著作對狄更斯及其小說藝術作了詳細介紹,如1935年出版的《西洋文學講座》(英國文學部分,曾虛白著)、1936年出版的中譯本《英國小說發展史》(Wilbur L.Cross原著)、1937年出版的《英國文學史綱》(金東雷著)等。這些書籍也為我們全面了解和接受狄更斯作品提供了很大幫助。

1937年是狄更斯誕辰一百二十五周年紀念。這一年《譯文》新三卷一期為此刊發了「迭更斯特輯」,翻譯介紹了三篇文章。第一篇是蘇聯批評家寫的紀念文章《迭更司論——為人道而戰的現實主義大師》。文章指出,狄更斯作為一個人道情感的提倡者,其小說描述了小人物的境遇,同時其作品也體現出了明顯的思想矛盾性:「他要想除去資本主義制度所產生的社會罪惡,但並不去觸動這制度本身,因此產生了他那擁護明確的緩和辦法的創作活動,因此產生了他那希冀勞資妥協和貧富妥協的傾向。這產生了他那些和解的『聖誕故事』,這些和解的傾向反映著作為一個中等階層的人道主義者的迭更斯的性格」 [12]。作者認為此種和解的傾向正是狄更斯思想意識中的消極面。通過這篇譯文,我們可以看出當時蘇聯學術界對包括狄更斯在內的西方人道主義作家的總體評價標准,進而也為建國以後我國學術界評論這些具有人道主義思想的西方作家奠定了一個基調。《譯文》新三卷一期發表的另一篇文章是克夫翻譯的《年青的迭更司》一文,文章則向我們展示了狄更斯童年的苦難經歷、青年的創業過程以及創作方面的獨特才能。另外,該期《譯文》還刊登了許天虹翻譯的法國傳記大師莫洛亞寫的《迭更司與小說的藝術》。《譯文》新三卷三、四兩期又連續譯介了莫洛亞的《迭更司的生平及其作品》(上、下)。後來1941年的《現代文藝》二卷六期上也繼續譯介了莫洛亞的《迭更司的哲學》。以上四部分正是莫洛亞傳記名作《狄更斯評傳》一書的全部內容。後來又由重慶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這本書的單行本(1943年7月版)。莫洛亞雖是法國人,但對狄更斯的理解似乎比大多數英國批評家還要深刻,而且有許多見解異常新穎,啟人心智。因此,譯介莫洛亞這部評傳對我國讀者全面深刻細致地認識狄更斯是功不可沒的。

《譯文》新三卷三期上還發表了美國女作家賽珍珠的文章《我對迭更司所負的債》。另外,《譯文》新三卷一期配合出版「迭更司特輯」,還刊發了有關狄更斯不同時期的肖像、生活、寫作及住宅等方面的圖片10幅。總之,《譯文》雜志刊發的多篇譯文及多幅圖片為我們比較集中地了解狄更斯發揮了良好作用,也為30年代我國介紹狄更斯劃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40年代在狄更斯作品的翻譯方面出現了新的高潮,而對狄更斯的評論和介紹文章雖不多見,但頗見新的角度。比如,朱維之就是從宗教的角度去接受和理解狄更斯及其作品的。他在《基督教與文學》一書中稱狄更斯是一個人道主義的作家,筆下常流露著基督教的思想和感情,其許多作品的基礎是建築在《新約·福音書》之上的。[13]。林海則從比較的角度去分析評價狄更斯及其小說的創作特點。通過比較狄更斯與薩克雷的小說創作後,林海形象地指出:「迭更斯像一個宗教家,背著一面人道主義的大旗,站在十字街頭說法,想以苦口婆心來挽回世道人心。薩克雷則儼然一個魯克理細阿(Lucretius)派的哲學家,專門坐在十八層樓上的沙發里,俯著拖泥帶水、蠅營狗苟的人群,順便發出幾聲感慨,或來個會心的微笑」。但作者認為:「細想一下,坐十八層樓冷眼靜觀的薩克雷,要比站十字街頭閉眼瞎說的迭更斯可靠一點」 [14]。其他評論文章還有如蔣天佐是從翻譯的角度論及了狄更斯小說語言運用方面靈活之極、豐富之極的特點[15];何家槐譯的一篇文章則通過一個少年酷愛狄更斯小說的生動情形,充分展示了狄更斯作品不朽的藝術魅力[16];林海在另文中也介紹了包括狄更斯式人道主義在內的有關狄更斯及其作品的詳細內容[17]。

這一時期翻譯出版的狄更斯作品頗為豐富。除以前各種譯本不斷得到再版外,還有不少是初版的譯作。如鄒綠芷翻譯了《黃昏的故事》(收入六個短篇,1944年2月重慶自強出版社)和《爐邊蟋蟀》(1947年11月上海通惠印書館);《大衛·科波菲爾》有許天虹譯本(1945年6月重慶文化生活出版社)和董秋斯譯本(1947年6月上海駱駝書店);《奧列佛·退斯特》有蔣天佐譯本(1948年3月上海駱駝書店);《雙城記》有海上室主譯本(1940年4月上海合眾書店)、許天虹譯本(1946年1月重慶文化生活出版社)和羅稷南譯本(1947年5月上海駱駝書店);《匹克威克外傳》有許天虹譯本(1945年11月上饒戰地圖書出版社)和蔣天佐譯本(1948年3月上海駱駝書店)等等。這些譯本多數附有譯者序或譯後記之類的內容,比較詳盡而深刻地介紹分析了小說家及其作品,這對指導讀者理解認識和把握接受狄更斯大有助益。

總之,20世紀上半葉中國翻譯介紹狄更斯及其作品的基本情況如上所述。不過,狄更斯在這一時期中國的接受和影響,無論在廣泛性上還是在深刻性上,都比不上俄羅斯作家,如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爾斯泰等。俄羅斯文學曾引起中國新文學先驅者們的巨大興趣和熱烈嚮往之情,其原因是由於中俄兩國在國情上具有相似性,而促成中俄兩國在文學上的親密關系的深刻共鳴,這是任何其他歐洲國家的文學所無法比擬的。正是社會現實需要和文學本身的要求,使得中國作家群體對於俄國文學產生出這種喜愛和親切感。相比較而言,包括狄更斯在內的其他歐洲作家在中國新文學作家心目中的地位要稍遜一些。而且狄更斯現實主義小說中那種理想主義的成分、浪漫主義的氣息、人道主義的基調,也難以被主張為社會為人生的新文學家們普遍接受。更有在民族文化心理方面,中國作家接受狄更斯小說所展現的英吉利民族心理和文化生活時,也多少存在著某些心理隔膜。因此,狄更斯在本時期就無法達到全面而深刻自覺接受的程度。

二、「為人道而戰的社會批判者」

——20世紀下半葉狄更斯在中國

建國以後涉及狄更斯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題為《狄更司筆下的美國》的譯文,該文譯自蘇聯刊物。文中談及狄更斯1842年美國之行及其《游美札記》,認為狄更斯的美國見聞激起了他的憤怒和責難,《游美札記》則是控告美國社會組織與一切生活方式的起訴書,暴露了美國奴隸主的原形。同時文章也指出,狄更斯該書在今天仍未失去真實性,它所暴露的社會和國家制度,也屬於這個世紀的美國,它目前正在幻想把整個人民變成服服貼貼的奴隸[18]。

我國對狄更斯的研究評價受到蘇聯學術觀點的影響很大。蘇聯學術界在接受狄更斯時,特別強調其作品中的批判暴露性內容、民主主義和人道主義思想的兩面性,以及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並且鮮明地反對英美批評界對狄更斯的認識評價。這在1956年《文史譯叢》創刊號上刊載的兩篇譯自蘇聯的文章《英國文學概要》和《關於狄更斯作品的評價問題》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中後一篇文章的作者還說英國反動的批評家完全喪盡民族自尊心,完全不懂得愛護自己民族的偉大藝術,對其偉大遺產閉口不談,或故意貶低歪曲,壓抑其暴露性作品的意義,貶低他創造形象的批判意義,並對批判現實主義的方法問題避而不談,而把他稱為浪漫主義作家。進而認為西方資產階級批評家無法揭示出狄更斯現實主義的真實內容及意義,只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方法及十九世紀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批評家的著作武裝起來的蘇聯文藝學,才能給狄更斯創作以科學的評價[19]。受蘇聯學術界這種研究思路的影響,我國學者評價狄更斯的出發點及基本內容也大致如此。比如,全增嘏1954年寫了《談狄更斯》一文,其寫作目的就是批駁英美批評家對狄更斯作品的棄絕態度。針對英美批評界認為狄更斯作品結構散漫、人物誇張、嘲笑露骨、感傷過分的看法,該文結合作品一一加以辯駁。文章最後也指出:「在今日之下來讀狄更斯有重大意義。今天英美等國資本主義雖是在作垂死的掙扎,但仍然是很猖狂的。和資本主義做斗爭,狄更斯仍然是我們的同盟軍,仍然是一個堅強的戰鬥力量。」[20]

緊接著以後的幾年間,學術界和讀書界都非常重視對狄更斯的介紹與研究,特別是在1957年和1962年發表了大量文章,形成了兩次高潮。

1957年我國大量介紹狄更斯,是由幾部根據狄更斯小說改編的電影《匹克威克外傳》、《孤星血淚》和《霧都孤兒》等在中國上演所引起的。為滿足觀眾對狄更斯及其作品了解的濃厚興趣,學者們在《人民日報》、《解放日報》、《北京日報》、《中國電影》和《大眾電影》等多種報刊上紛紛撰文介紹狄更斯及其相關作品。盡管這些介紹都是一般知識性、鑒賞性的,但卻為我國普通讀者認識狄更斯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會。該年發表在《南大學報》第一期上華林一寫的《談談狄更斯的「勞苦世界」》一文,分析了狄更斯的重要作品《艱難時世》。在這篇文章中首次所採用的社會政治歷史批評方法,後來成為我國相當長的時期內人們評價西方作家的一種基本研究模式。

1962年是狄更斯誕辰150周年紀念,這更成為我國學者集中介紹評價狄更斯的一個契機,各種報刊雜志發表了大批文章,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研究論文,由此也便形成建國後十七年中介紹和研究狄更斯的真正高潮。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大學陳嘉、范存忠、姚永彩三位先生寫的文章。陳嘉的論文《論狄更斯的〈雙城記〉》也是針對英美資產階級文學史家和批評家在《雙城記》理解與估價上的種種不正確、甚至故意歪曲的說法而寫的。文中既駁斥了不少資產階級文藝批評家企圖貶低狄更斯而說他詆毀法國大革命的謬論,也指出由於狄更斯的階級局限性和人道主義思想,使他對法國革命的歷史過程採取一系列不正確、甚至根本錯誤的態度,但並未因此否定法國革命的正義性與必然性[21]。范存忠的論文《狄更斯與美國問題》則綜述了狄更斯作品對19世紀中葉美國情況的反映以及對若干美國社會問題的認識情況,認為對美國社會盡情刻畫和揭露,他提供的材料在不少方面比傳統歷史家所貢獻的更真實更典型,有很大的進步意義。[22]姚永彩的論文《從〈艱難時世〉看狄更斯》在指出狄更斯揭露社會罪惡同情貧苦人民的痛苦不幸的同時,也表明他那種以情感與友愛作為改造社會現實的葯方的做法,會引導人們脫離正確的斗爭道路。文中也指出狄更斯人道主義思想有害的一面,即以抽象的愛反對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力圖以階級調和代替階級斗爭。[23]本時期全面分析狄更斯創作的一篇帶有總結性的文章則是楊耀民發表在《文學評論》(1962年第6期)上的長達三萬字的論文《狄更斯的創作歷程與思想特徵》。

以上的一些評論文章都是側重於思想內容分析的,而且又傾向於社會政治層面的探討,由此得到的結論就顯得大同小異。王佐良在1962年12月20日《光明日報》上發表的《狄更斯的特點及其他》,則是當時唯一的一篇側重於狄更斯小說藝術分析的文章。該文篇幅不長,卻緊緊抓住狄更斯的創作特點,指出在其小說藝術里,真實的細節與詩樣的氣氛的混合,具體情節與深遠的社會意義的混合,幽默、風趣與悲劇性的基本人生處境的混合,正是這一切使狄更斯的作品豐富厚實,而且充滿了戲劇性。

總而言之,回顧一下建國以後十七年期間狄更斯在我國的接受情況,可以看出:

第一,對狄更斯的認識和評價受前蘇聯學術界的影響很大。在思想觀點與研究方法論上都以馬克思主義和社會歷史批評方法,去分析狄更斯作品的思想內容,特別強調的是其作品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性、暴露性,對下層人民的人道主義同情,以及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運用等等;同時也無不指出狄更斯的階級局限性、宣揚階級調和論、人道主義思想的兩重性等內容,這由當時的政治氣候與理論導向使然。

第二,對狄更斯研究的一個重要出發點是反駁英美文學史家和文學批評家的相關評價,認為以此可以捍衛狄更斯在文學史上的傑出地位。而介紹與評價狄更斯的另一個重要出發點是古為今用,藉此來認識看待現今英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丑惡現實,著重看待的是狄更斯小說的認識價值和文獻價值,對其審美價值多加忽視甚至排斥。其原因與當時中蘇社會主義陣營與英美資本主義陣營相對抗的國際政治形勢有關,也使得對狄更斯的評價和接受就成為反英抗美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起到了一種武器的作用,因此這一段時期的研究打上了鮮明的歷史時代烙印。

「文革」以後,學術界對作為批判現實主義傑出代表的狄更斯的介紹與研究出現新的高潮。1978年《外國文學研究》創刊號上王忠祥的文章《論狄更斯的〈雙城記〉》,和1979年《讀書》第二期上趙羅蕤的文章《批判的現實主義傑出作家狄更斯》都基本承續了文革前對狄更斯的總體評價,並為新時期以後比較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學術界評論狄更斯奠定了基調。

進入80年代,介紹和研究狄更斯的文章極多,並出現新的研究趨向,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關於狄更斯作品中的人道主義思想,涉及到的有關評論文章相當多,但毫無例外地都指出了它的兩重性,而又凸現出其消極意義。有的文章評論中的「左」的傾向相當明顯,這表明我們對狄更斯小說創作中的這種主導思想還應該盡量客觀而深入地認識理解。

狄更斯在人物塑造上的卓越成就是人所共知的。這一時期就出現一些文章專門論及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問題。如任明耀探討了狄更斯作品中別具一格的「怪人畫像」 [24];郭珊寶則認為狄更斯人道主義的一個突出特徵,即注意塑造兒童形象;[25]。其他還有文章談及了狄更斯筆下的勞動人民形象、女性形象和扁平人物形象等問題。

關於狄更斯作品藝術特色方面的內容得到普遍重視,這方面的文章也很多。潘耀泉的文章首先比較早的對此作了總體論述[26]。李肇星、郭珊寶、王力在其文章中也都對狄更斯的小說作了細致闡述,富有啟發意義[27]。

更值得我們加以注意的是,這時期評價狄更斯的作品,有些文章突破了傳統定論,展示了更符合狄更斯小說創作實際情況的新認識。比如,《聖誕歡歌》作為一部充滿人道主義思想的優秀作品,以往大多數評論都認為它提倡的是調和階級矛盾的思想,而受到一致的批評否定。這種沿襲「階級論」的過於簡單的評論,到80年代初期受到挑戰。郭珊寶在其文章中就認為這部作品更重要的價值在於對人的性格的兩重性的探索,是對人怎樣喪失人性和怎樣復歸人性的探索。狄更斯的深刻之處在於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不僅在於階級壓迫與造成貧富對立,更在於摧殘人性、摧殘一切人的人性,而一切人性的淪喪,正是資本主義制度的主要弊端和更深重的創傷。一切人性的復歸正是社會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作為一個人道主義作家,狄更斯的同情不僅傾注在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身上,而且傾注於一切被迫喪失人性的人身上[28]。

與《聖誕歡歌》在以往得到的普遍否定性批評相比,狄更斯的另一部作品《游美札記》獲得的則是一致的肯定性評論。人們只看到狄更斯在作品中對美國社會生活和制度各方面,特別是奴隸制的暴露批評的一面,而這與作品本身敘述的實際情況也有較大出入。張玲在為《游美札記》中譯本所寫的序言中就明確指出,狄更斯訪美時值資本主義發展初期,顯得朝氣蓬勃、蒸蒸日上,狄更斯筆下對當時美國社會某些進步方面所做的肯定,符合歷史真實。而以往有些評論家只根據本人研究這部作品當時的國際形勢和國際關系需要,對書中所反映的狄更斯的對美國的看法加以不確切的詮釋,諸如把狄更斯對美國某些監獄管理制度的批評誇大為反映「監獄制度的慘無人道」,把狄更斯對於當時美國國民性和社會風尚以及日常生活的一般介紹或略試品評解釋為強烈的貶斥和指責,也有的又由於肯定和贊美當時美國社會的某些長處和優點,而不分青紅皂白地認為這是狄更斯思想局限性的表現,等等[29]。張玲的這些看法對我們重新客觀評價狄更斯作品應該是有啟發意義的。

朱虹在1982年到1984年的《名作欣賞》雜志上發表了有關狄更斯小說的一組賞析文章,涉及到狄更斯的絕大多數作品,這些文章後來匯集出版了單行本《狄更斯小說欣賞》(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名作欣賞》雜志還從1984年第4期起連載了朱延生翻譯的莫洛亞所著《狄更斯評傳》一書的內容,這些內容也匯以單行本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於1984年11月出版。另外本時期出版的有關狄更斯的著述還有:羅經國所編《狄更斯評論集》(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年)、張玲所著《英國偉大的小說家——狄更斯》(北京出版社1983年)、伊瓦肖娃的《狄更斯評傳》(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赫·皮爾遜的《狄更斯傳》(浙江文藝出版社1985年)等。這些著作大大促進了狄更斯及其作品在中國的廣泛普及和深入研究的進程,為狄更斯在中國的接受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進入90年代後,也出版了不少有關狄更斯的傳記,如埃德加·約翰遜的《狄更斯:他的悲劇與勝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和傑克遜的《查

⑷ 如何寫一篇小說的文學評論

文學評論概述
文學評論是一種以作家、作品、文學創作和文學思潮作為評論對象的理論文體。寫作者通過寫作評論,表達自己對該作品美學價值的認識和評價,啟發和幫助讀者提高欣賞水平,對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確而有益的批評和建議。俄國詩人普希金說過:「批評是科學。批評是揭示文學藝術作品的美和缺點的科學。」(《論批評》)這種評論,「是一種洞察過去,啟發未來的禮物」。「只有當評論是苛刻的、有破壞性的、不辨是非的或使人誤解的時候,它才是有害的。在多數情況下,人們歡迎評論,並且接受有益的(富於建設性的)評論」。(威廉·W·韋斯特《提高寫作技能》)
評論一部文學作品、一個作家或一種文學現象,必須掌握批評的標准。文學評論的標准有政治標准、思想標准、歷史標准、社會標准、藝術標准、美學標准等等。用不同的標准來評論文學作品和文學現象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我們應該用美學標准和歷史標准來衡量作品的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所謂美學標准,指的是藝術規律和美的原則。別林斯基指出:「確定作品美學上的優劣程度,應該是批評家的第一步工作。當一部作品經不住美學分析的時候,也就不值得對它作歷史的批評了。」(《關於批評的話》)美學標準的內容具體包括以下四點:
一、形象的真實性和生動性。沒有形象就沒有文學藝術,分析作品要從分析藝術形象體系入手,才能完整地把握住作品,考察它是否真實、生動。這里講的真實性,不僅包括「客觀真實」,也應包括「主觀真實」。如卡夫卡的《變形記》把人寫成一條蟲,仍是來自對現實的人的思考。它是對「客觀真實」的一種「變形反映」,滲入了作者「主觀真實」的成份,仍然是真實地揭示了現實關系中人的本質的某一方面。
二、典型化的程度。典型性是作品藝術性的重要標記,要考察作品在典型化上所達到的高度,看是否達到「以一當十」的境界。典型化不僅指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包括典型情緒、典型心理等。
三、形式的完美性。文學作品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形式的優劣好壞影響著內容的表達和藝術感染力的高低強弱。要考察作家對藝術形式的探求,看是否具有獨創性,是否達到完美的程度。忽視形式美的觀點是版面的,因為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是互為表裡、相依相存的。
四、作品的美感效果。文學作品是以情感人的,缺乏藝術感染力的作品是發揮不了文學的特殊功能的,也是沒有生命力的。創作,是「為情而造文」,而不是「為文而造情」。創作需要激情批評也需要激情。沒有激情,沒有審美感覺,就無法進入美學的批評。所謂歷史標准,指的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即把作品放到它所產生和所反映的歷史背景、歷史實際中去考察。文學作品總是一定時代社會生活的反映,離開一定的歷史環境和社會氛圍,就無法對它作出公正的評價和科學的說明。這就要求我們把作家、作品放在歷史的發展中,放在一定時代的、社會的、民族的生活環境中去考察。用中國的古話講,就是「知人論世」。用歷史標准去衡量作品,要考察作品產生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客觀方面,要考察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是否真實,深廣程度如何,有沒有表現出深刻的歷史感和新鮮的現實感。此外,還要考察作家主觀方面的情況,研究作家的創作實踐和創作個性,弄清作家是在什麼情況下,怎樣寫出這部作品的,他的思想、性格、氣質如何等等。總之,要把這一切作綜合分析,而不能抓住一點,以偏概全,任意褒貶。美學標准和歷史標準是統一的,兩者不應該也不可能分離開來。前面分開來說,是為了表述的方便。如果把批評標准表述為「美學——歷史」標准,就更貼切。總之,文學評論作者應該把美學標准與歷史標准結合起來,把思想和藝術、內容和形式結合起來進行評論和寫作。
文學評論的寫作
文學評論的寫作大致有四個步驟:閱讀——定題——評論——寫作。
(一)閱讀閱讀對於文學評論來說,是佔有材料、調查研究的過程。只有通過閱讀,才能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1.閱讀范圍。從文學評論的寫作要求看,閱讀既要做到點面結合,又要做到深淺結合。
所謂點面結合的「點」,是指作品。所謂「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家的作品等。在這里,作品的閱讀是最重要的,這是獲得評論權的最重要的依據。只有閱讀作品,才能使自己對評論的對象了如指掌,評論時說到點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所謂深淺結合,是指作品的閱讀要深一點,鑽得透一點,深到能產生真知灼見為止。為了深,就要多讀幾遍。恩格斯為了對拉薩爾的《弗蘭茨·馮·濟金根》一劇本進行評論,先後將作品至少讀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拉薩爾》中說:「為了有一個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態度』」,為了「在讀了之後提出詳細的評價、明確的意見」,所以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我才能發表自己的意見」。再如,列寧為了對小說《怎麼辦》進行評論,在一個夏天把這部小說讀了五遍,「每一次都在這個作品裡發現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動的思想。」(《列寧論文學藝術》第897頁)毛澤東也說過,《紅樓夢》要讀五遍,不讀五遍就沒有發言權。
這說明,浮光掠影、晴蜓點水式的閱讀是不行的。對於被評論的對象,一定要研究得透徹一些,對作品象對人一樣,要知心、知音。對其他作品和材料的閱讀不妨淺一點,瀏覽一遍,有一個直覺印象即可,否則,不能保證「點」的深。2.閱讀方法。一般採取「總體——部分——總體」的步驟。一、總體,就是從頭至尾通讀。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二、部分,是要對重要部分仔細地讀,分析研究,加深印象,發現特色(或發現問題),初步形成觀點。三、總體,是要獲得完整的本質的認識,對作品的傾向和藝術性作出自己的判斷。在閱讀過程中,要及時做好摘記工作。有一種「評點法」的評論,就是一手拿筆,一邊閱讀,一邊評點的。如金聖嘆評點《水滸》、《三國演義》。還要通過閱讀培養復述節錄作品內容的能力。這是因為評論中常要概述作品內容,以作評論的依據。
(二)定題所謂定題,就是在讀書、搜集材料的基礎上,選擇並確定評論的題旨(中心)。定題也稱為「選題」。
初學寫作文學評論的人在定題時常犯以下幾種毛病:第一種,為評而評,無的放矢。評論者隨便拿一篇作品,自己沒有明確的目標,未經過認真思考,就去評論。第二種,貪大求全,面面俱到。一開始就寫《論×××的小說創作》這樣大的題目,往往無從下筆而流於一般、平庸、膚淺。第三種,缺乏新意,老生常談,步別人的後塵,拾人牙慧。應該怎樣定題呢?首先要選准作品。應該選擇什麼人的哪一篇作品,這是有標準的。標准就是:
(1)作品的價值。一篇作品拿到手,要掂一掂份量,權衡一下,問問自己:這作品有沒有價值?值不值得評?俄國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假使你要做一個徹底的人,那麼就應該特別注意作品的價值,而不必拘泥於你以前覺得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還是壞。」(《談批評中的坦率精神》)這說明:文學評論要評的是文學作品,作品本身的價值才是我們確定評論與否的重要依據。所謂作品的價值,指的是它的美學價值,也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的水平應是很高的,或比較高的;另外,是某一種作品代表著一種值得注意的傾向,或者就是壞作品。這兩類作品都是值得評論的。因為,評論好的,可提高讀者的審美水平,使讀者獲得美的享受,也可使作者認識到自己的特色,向好的方面發展,提高一步;評論壞的,可以防微杜漸,給作者敲警鍾,使讀者也能認識假、惡、丑。
(2)現實的需要。現實的需要指的是:國家事業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凡是現實需要評論的作品,我們作為評論者,就應該負起評論的責任。
(3)個人的專長。選作品要根據自己的愛好、專長來定。也就是說,要選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把握的,有心得的,能評論的來評。尤其是初學評論寫作的,更要揚長避短,否則評起來困難,也不容易評好。其次要定好中心。要確定評的論中心,有兩個原則要遵守:第一、不同體裁,區別對待。體裁不同,確立評論中心的角度也應有所不同。如:敘事文學的評論,評論的角度應信箋於人物塑造、矛盾沖突等方面。抒情文學的評論,評論的角度應偏重於藝術意境、感情抒發等方面。第二、應有真知,貴在創新。評論的中心,必須從自己對作品的獨到見解、真知灼見出發來確立。由於是自己的真知灼見,就可避免雷同,就能創新,評出新水平。對一篇作品,是評人物形象,還是評情節安排,是評某一細節,還是評全篇結構,是評思想意義,還是評語言風格,都需要評論者具有一雙慧眼。培養「眼力」,可以採取兩個辦法:一是選取。選取作品有意義之點來評。因為作者在寫作時就是這樣選材的。魯迅說:「選取有意義之點,指示出來,使那意義格外分明,擴大,那是正確的批評家的任務。」(《關於小說題材的通信》)應該使自己能夠熟練地從評論的作品中選取有意義之點。在開始時,可以選擇一些名篇,自己確定一個具體的范圍,選取一些有意義之點。如評價魯迅的小說《祝福》,可以確定一個范圍:評論祥林嫂的形象塑造技巧。這樣,既可以從總的方面——祥林嫂是一個什麼樣的典型,成功在哪裡等方面來選取;也可以從局部的方面——魯迅怎樣刻劃祥林嫂的眼睛、語言、性格等方面來選取。二是甄別。主要從三方面鍛煉自己的甄別能力:一,作品中什麼是應選取的有意義之點,什麼是要舍棄的無意義之點;二,什麼是自己對於作品的真知灼見,什麼是拾人牙慧的舊調重彈、老生常談;三,哪些是自己評論時能夠駕馭的,而哪些是偏大偏難自己力不勝任的。總之,定題是在閱讀作品的基礎上,通過評論者的思考,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過程」。要順利完成這個「飛躍」過程,需要花大力氣、下深功夫。一些批評家能定題定得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評論多數評論是基於以下五個問題:
1.這部作品說些什麼?
2.這部作品意味著什麼?
3.這部作品是如何表達的?
4.這部作品表達得好不好?
5.這部作品值得創作嗎?
第一個評論的問題,只涉及到作品的一些表面現象。主要應對「誰」、「什麼」、「何處」、「何時」、「為何」和「如何」給予正確的答案。目的在於明確作品所反映的具體內容,並且把作者所經驗的與自己所經驗的聯系起來。
第二個評論的問題,在於闡明作品的主題。這種能力只有在閱讀和欣賞文學作品有了豐富的經驗之後才能具備。要正確評論作品的主題,一般要從:一、內容釋義;二、感覺感情;三、語言調整;四、作者意圖等四個方面去理解作品。
第三個評論的問題,涉及到作者為了在讀者中得到預期反應所運用的技巧。技巧是作者要達到他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作為文學作品來說,除非能夠注意並運用這些特殊的技巧,否則,讀者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和評價它。評價作品的表達技巧是讀者和作者都會感興趣的。
第四個評論的問題,是建立在對前三個問題的刻苦研究之上的,是為了公平、正確地評價一部文學作品與讀者進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能力。這種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觀的——評論者對這部文學作品的個人感受。但是他如果能正確判斷作者藝術手法表達的成功程度,對作品的技巧的運用作出應有的評價,將會得到作者和許多讀者的贊同。
第五個評論的問題是關於作品的價值的。一篇文學評論只有正確地指出作品的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才稱得上是一篇好的文學評論。「使文學作品獲得寫作價值的,除了帶來愉快,擴大知識領域,提供新的見識,促進積極行動,促進對生活有更正確的態度等等以外,還有語言的描繪(通過色彩、形狀、明暗、場景的描寫),思想、結構或語言的宏偉,歷史性(對於另一時間的描述),以及存在於許多散文和詩歌中的韻律。」(威廉·W·韋斯特《提高寫作技能》)
在《文學評論》、《文藝報》等報刊上發表的評論作品,為我們學習評論提供了範文,我們可以從這些評論中學習到有益的評論方法。
(四)寫作文學評論屬於議論文。它必須具有議論文的一般特點,這是它與其它議論文相同的共性。但是由於它是對文學作品發表的評論,所以又不同於其它的議論文,而要有點文學色彩,這是它的個性。因此,一篇好的文學評論,既要具有一般論說文的特點,又要講究文學性。
1.要有正確而鮮明的觀點(論點)。我們對一篇文學作品發表議論,總要有個基本看法:是好還是壞?是基本上好的還有缺點,還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處?這個基本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而這個論點必須是正確的、鮮明的。
2.要有準確、充分而有說服力的論據。文學評論的論據,主要應從作品的人物、情節和藝術描寫中去找,也就是說,要對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藝術描寫和語言運用等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具體的分析。從而引用足以說明自己論點的材料來作為論據。這些論據一定要准確可靠,不能想當然,更不可曲解,甚或斷章取義,攻其一點不及其餘。
3.要運用科學的符合邏輯推理的論證方法。是用歸納法,還是用演繹法,或者是類比法,應深思熟慮。而且,是寫成一篇立論的評論,還是一篇駁論的評論,也需要根據寫作目的,從作品實際和讀者需要出發來確定。
4.要具有文學批評的當代意識,能按照文學規律和特性結合作品實際進行寫作。必須運用學過的文學理論知識、文學史知識、美學知識、語言學和修辭學知識,針對具體作品進行具體分析。否則,在文章中盡講外行話,或者對文藝作品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這樣的評論肯定難以服人。
5.在創作上文學觀念在不斷更新,因此文學評論的理論和術語也隨之不斷更新。為此,就要努力使評論的語言既准確、嚴密、有科學性、理論性,又要鮮明、新穎、有文學性、形象性。要通過語言的運用將評論的理、情、文三者完美地結合起來。

⑸ 寓言短篇小說文學評論怎麼寫

寓言是一種諷喻或寄託的故事,是一種形象與寓意相結合的文學體裁。優秀的寓言故事裡有著豐厚的思想容量,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需要學生們去領悟言外之意、品評味外之味。在寓言王國里,狐狸和狼、小鹿和老虎不再是一種動物,它們是人格化了的逗人地,就是人的言行舉止也大多顯得怪誕奇異,這些都能使學生難以忘懷。小學語文教材中精選了不少文質兼美的寓言故事,那麼,小學寓言故事教學應注意哪些問題呢看
一、 指導疏通文意,把握故事內容
小學階段有不少寓言故事課文,比如《亡羊補牢》、《南轅北轍》、《井底之蛙》等,寓言故事常常是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教學時,首先,讓學生了解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弄清故事的情節,也就是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那麼,如何使學生弄清故事情節,把握故事內容呢看
指導學生通過查字典或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詞。比方說《亡羊補牢》一文中逗亡地和逗牢地的意思,這兩個字所表達的意思和現代漢語有所不同,因此,教學中面對三年級的孩子要指導他們學會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還理解逗後悔地逗接受地這兩個詞意,引導學生讀書討論,想想從逗後悔地一詞你了解到了什麼看從逗接受地一詞明白了什麼看
加強朗讀指導,啟發學生把故事中表達的意思讀出來。如學習逗亡羊補牢地時,可以使用分角色朗讀對話部分的方法,讓學生體會鄰居對養羊人的關心和養羊人對丟羊這件事的態度。
二、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蘊涵道理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往往只有上百個字,但是幾乎每一則寓言,都有一個生動有趣、情節富於變化的故事,同時語言精練簡潔易於朗讀,這樣的故事深受小學生的喜愛,從而激發了他們閱讀的興趣。寓言故事往往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形象地反映人們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蘊涵著深刻的哲理,就像慈愛聰明的長者,總是語重心長地告訴人們一些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由於小學生形象思維較強,理解能力較差,缺乏感性經驗,要揭示和理解深刻的寓意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寓言故事教學中,我們可以創設故事情境並讓學生帶著問題初讀課文,在閱讀寓言故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在學習寓言故事時,一定要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身邊以及在電視、電影或讀過的故事裡所知道的類似的人。比方說:學習了《亡羊補牢》可以讓學生說說生活中你有沒有犯過和養羊人一樣的錯誤看如果你是養羊人你會怎麼做看還有學習了《南轅北轍》可以談一談這個人錯在哪裡看你想對這個楚國人說些什麼看學習了寓言故事你收獲了些什麼看讓學生在閱讀課文中通過理解、提取、分析、概括信息找出問題的答案。這樣學生在閱讀中揭示和理解了寓意,同時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三、捕捉編者意圖,了解寓言特點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在漢語言文學中佔有一席之地。那麼編者在小學語文中選編寓言的目的是什麼呢看我們學習寓言哪些特點呢看
首先,從形式上看,寓言故事的特徵:一是語言精練簡潔,概括性極強,極富表現力;二是篇幅短小精悍,結構嚴謹,是敘事性文學作品中最簡短的一種。寓言故事雖然篇幅短小,但卻是一個充滿機智、幽默、滑稽、膽識和豐富想像力的世界,它對自然界的動物、植物賦予了人類豐富的思想情感和基本的善惡觀,蘊涵著深刻的哲理。由於要在短小的故事中蘊涵豐富深刻的哲理,把諷刺對象的本質充分地揭示出來,讓人們在嘲笑故事丑角荒誕可笑的行為之餘,感悟生活的哲理,因此,要求寓言故事的語言既要精煉概括,極富表現力,又要幽默、風趣。此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寓言故事很好地吸收了象徵、誇張、擬人等藝術表現手法,增添了更加豐富的文學色彩,使寓言故事的情節更具曲折性和趣味性。寓言故事憑借形象誇張的形象、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和豐富深刻的哲理性、教育性贏得了兒童的喜愛,也成為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重要文學體裁,為學生的寫作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其次,要注意教給孩子學會區別寓言和童話,他們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很大的區別。童話是一種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話,它以少年兒童認識、理解的人或事物為描寫對象,通過豐富的想像、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童話有詩一般優美的意境和語言,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四、 注重拓展延伸,增加文化積累
(一)推薦寓言故事書
教師要給學生推薦一些寓言作品,讓學生大量閱讀中外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中國古代寓言》、《中外寓言名著故事精品》以及相關的成語故事、歷史故事等有關書籍,並向學生提出每人每周不少於兩篇故事的閱讀要求。從而使學生對寓言這一體裁文章有更深一層次的了解,拓展他們的視野,擴大他們的閱讀量。學生逐漸從被動讀書轉變為主動讀書,對語文學習起了推動、促進的作用。
(二)組織寓言故事會
老師在學生大量閱讀中外寓言故事的基礎上,趁熱打鐵、組織寓言故事會,用不同的形式詮釋自己對寓言故事的理解,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可以是改編後的相聲、小品、課本劇等等,以此來推動學生對寓言故事學習的興趣。
(三)編寫寓言故事
想像和寫作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和發揮想像力對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積極作用。寓言故事是一個充滿了機智、幽默、滑稽、諷刺、膽識和豐富的想像力的世界,十分符合小學生的想像思維,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想像力,為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提供良好的契機。通常情況下寓言故事的寓意深刻而具有多面性,語言精煉簡潔。還有的寓言只講故事沒有明說道理,在結尾對故事的結局或人物的命運或作品的寓意給讀者留下了廣闊想像空間,讓讀者自己品味、辨析、感悟。因此,我們在教學時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想像力,並根據寓言故事的特徵設計續寫寓言故事、改寫寓言故事、仿寫寓言故事等教學環節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1.續寫寓言故事。有的寓言故事的結尾言已盡而意無窮,因此,我們可以根據這一特點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寫下有可能發生的故事結局,不一定要求有標准、統一的結局。
如寓言故事《狼和小羊》的故事結局沒有說明可憐的小羊的最後命運如何,我們可以利用這一藝術空白,激發學生的想像力,續寫之後可能發生的事情,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首先,讓學生讀課文最後一句話:逗狼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地然後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凶惡的狼向小羊撲去時的動畫,讓學生充分感受狼的兇狠,小羊的弱小、無助,為可憐的小羊被狼吃掉而痛惜。也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逗小羊最後被狼吃掉了嗎看如果沒有,小羊是怎樣獲救的呢看地並引導學生發揮想像力和創造思維,想出解救小羊的辦法。最後,在學生充分說出辦法的基礎上,要求以逗小羊獲救地為題,寫一段話。
在學生充分閱讀寓言故事的基礎上感受問題情境的特定角色,從不同的角度、不同思路展開創造性的聯想,為寫出有特色的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⑹ 急求一片關於現代英文小說或者與小說、文學批評方面的外文文獻,注意是英文的6000字左右!!!

外文文獻有,翻譯沒有,翻譯得靠你自己了,如果需要直接網路版Hi中留言同時貼出問題的鏈接權地址和郵箱地址即可,希望能滿足你的需要,能幫到你,並請及時知道評價,多多給點懸賞分吧,急用的話請多選賞點分吧,這樣更多的知友才會及時幫到你,我找到也是很花時間的,並請及時採納


外文文獻已發送,翻譯沒有,翻譯得靠你自己了,希望能滿足你的需要,能幫到你,多多給點懸賞分吧,急用的話請多選賞點分吧,這樣更多的知友才會及時幫到你,我找到也是很花時間的

⑺ 小說的文學評論怎麼寫啊,順便附一篇範文,最好是外國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談《潘虎》的結構藝術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的這句詩,指的是大自然的景色美不勝收,忽而「山重水復」,忽而「柳暗花明」,把人們帶進一個美麗無比的自然天地。如果這句詩可以借用來形容文藝作品的結構的話,那麼《潘虎》的結構正好可以與這種自然美景相媲美。在這個作品中,作者以其高超的技藝為我們安排了一個個極為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幅驚心動魄的場面,產生在我們頭腦里的是一個個令人費解的疑團,作用在我們心理上的是一串串扣人心弦的懸念。它把我們帶進一個神奇的境地,置身於此而流連忘返。其中雖然沒有「山重水復」「柳暗花明」的美景,卻有著峰迴路轉、引人入勝的意味。其對讀者的吸引力絕不亞於陸游詩中所描寫的大自然的美景。

作品一開頭,在簡單交代了「我」的身份及經歷後,便出現了一系列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不明身份的農民跟蹤「我們」;他們的隊長叫「我們」去談談;去了後是對「我們」進行不明不白的一頓吊打;當「我」亮出共產黨員的牌子時,得到的是更嚴厲的斥責,他們的隊長還威脅說要請「我們」「直架」;直到「我」說出自己是有組織的,並說出保人潘紹桃時,他們對「我們」的態度才稍微好了一點,給「我們」松綁,請「我們」吃飯;但吃過飯後又將「我們」綁了起來,拉著「我們」往深山老林里鑽;住宿時還派人監視「我們」,還問「我」「還有什麼話要說」……驚心動魄的場面一個接著一個。伴隨著這驚心動魄的場面的一個個出現,讀者心中的疑團也一個個產生:不明身份的農民為什麼要跟蹤「我們」?他們的隊長請「我們」去干什麼?他們是怎樣的一幫子人?他們要把「我們」怎麼樣?……舊的疑問消除了,新的疑問又產生了。一個個疑團接踵而至。同時,由於讀者對作品中人物命運的關注以及決心搞清這些疑問的心理作用,伴隨著這一幅幅驚心動魄的場面和一個個急待解決的疑問的出現,讀者的心裡必然會一陣陣緊張,由此產生一連串的懸念:擔心著「我們」會不會碰上土匪,擔心著「我們」會不會被殺害……正是由於這一幅幅驚心動魄的場面,一個個令人費解的疑團以及一個個扣人心弦的懸念,緊緊地抓住了讀者,所以它即使沒有「山重水復」「柳暗花明」的景色,卻能牢牢地吸引住讀者,從而下定了不搞個水落石出決不罷休的決心,在作者人為的神奇世界裡盡情遨遊,覓奇探勝。使這篇作品具有了藝術的魅力。

當然,作品的成功是與作者在結構這個作品時所下的功夫分不開的。因此,我們不僅要了解這個作品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而且要了解作者在結構這個作品時採用了哪些藝術的手法。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首先,在結構這個作品時,作者採用了層層設疑、層層剖析的手法。作品在所述事件的開端部分,寫了一個不明身份的農民在跟蹤「我們」,他們的隊長還請「我們」去談談。我們素不相識,他們邀「我們」上山是什麼意圖呢?這是第一層設疑;他們的隊長自稱他們是紅軍游擊隊,為什麼不懂紅軍游擊隊的聯絡暗號呢?為什麼對被迫為土豪推車的貧苦農民不寄予同情,反而加以刁難和責打呢?這是第二層設疑;潘虎身為游擊隊的隊長,為什麼態度那麼粗暴,蠻不講理?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這是第三層設疑;他們既然知道了「我們」的身份,為什麼還要綁著牽著「我們」往深山裡鑽呢?他們到底安的什麼心?這是第四層設疑……

如果作者只是羅列這么一個個疑點,而不對此進行剖析的話,那麼讀者就會如墜煙霧,看不出個所以然來。這樣,即使把疑點設得再多也是徒然。作者貴在不僅是層層設疑,而且是層層剖析。即使讀者感到不可思議,又使讀者感到原來如此。如作品寫到「我們」被「請」上山,見到他們的隊長時,隊長便朝「我們」吼道:「你們是探子!……我們昨天卜了卦,說今天有兩個探子來!」這兩句話便剖析了第一層疑問:原來他們卜過卦。而碰巧「我們」是在這天來,又剛好是兩個人(「我」和李春生),因此他們派人跟蹤「我們」,把「我們」當作探子也就理所當然了。當「我」質問隊長他們是什麼游擊隊,歸哪裡領導的時,隊長潘虎說:「我們是紅軍游擊隊,我自己領導的。」顯然,這是一支農民自發成立的武裝力量,和黨的組織還沒有建立必要的聯系。這就剖析了第二層疑問:正是因為他們沒有和黨的組織建立聯系,因此也就不懂紅軍游擊隊的聯絡暗號。由於他們大多出身農民,有缺乏黨的政策的影響,因此犯了一些政策性的錯誤(如刁難責打為土豪推車的農民)也就不足為奇了。再下面有潘紹桃向「我」介紹的潘虎的有關情況:「大家都叫他潘蠻子」「他在國民黨軍隊中呆過」「他是個文盲」「人可是個好人,又公道,又爽直,膽量又大,說干就干」「看到國民黨部隊盡做些摧殘老百姓的事,他氣憤不過,開了小差」,這就剖析了第三層疑問:因為潘虎是個粗漢,加之缺乏文化修養,又多少沾染舊軍隊的一些惡習,所以他的態度粗暴、蠻不講理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潘虎畢竟與舊軍隊的軍官有所不同,與迫害、摧殘老百姓的舊軍隊勢不兩立,表現出一種樸素的正義感。而後來他們綁著牽著「我們」去深山老林並宿營一節則回答了第四層疑問:原來他們是拉著我們去宿營,以防敵人偷襲,並不是想加害於「我們」;至於將「我們」綁著牽著,乃是對「我們」未敢輕信,生怕「我們」逃走泄露軍情。是出於一種本能的警惕,別無他意。……通過這一層層的設疑,一層層的剖析,便把讀者的思路和注意力吸引到一個比一個更美好的境地。時而「山重水復疑無路」,突然間「柳暗花明又一村」。時而感到前境幽暗曲折,突然間又感到前途豁然開朗。這樣或明或暗,或隱或顯的描寫,難免會激起讀者無限的閱讀興趣的。

其次,在結構這個作品時,作者採用了推波助瀾、自然銜接的手法。在作品中,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或者是一波方平,一波又起。方才是風平浪靜,突然間波濤陡起,由此產生了一種波瀾起伏、高低錯落的氣勢。在作品中,「我們」被他們抓住綁吊一陣後,「我」說出了自己是共產黨員,是有組織的,他們才把「我們」放了下來,請「我們」吃飯,但並沒有消除對「我們」的戒心,吃了飯之後又將「我們」綁上了。這里一波尚未平息,又冒出他們責打刁難被迫為土豪推車的農民一節,引起「我」對他們將怎樣處置「我們」的擔心,一波又起了。當「我」拉出潘紹桃做保人,並且從潘紹桃的談話中了解到潘虎的為人時,「我」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至此,一坡稍有平息。但緊接著而來的是他們又綁著牽著「我們」往深山裡鑽,還問「我」「有什麼話要說嗎」,使「我」疑心他們終於要對「我們」下毒手了。一波陡起了。……

當然,在作品中,前一波與後一波,此一波與彼一波之間並不是互相脫節,而是緊密關聯、自然銜接的。前一波是後一波的基礎,彼一波是此一波的發展。正是由於「我」被他們綁吊的余驚未息,所以有看到他們責打農民時內心引起的恐懼;潘紹桃的介紹是對造成「我」驚恐的原因的解釋,而他們的反常舉動則是對潘紹桃介紹的內容的證實。這樣一波接一波,一環扣一環,波瀾起伏,環環相扣,方見「山重」,又見「水復」;才過「柳暗」,又見「花明」,奇卉異景,琳琅滿目。使讀者得以在作者人為的藝術境界里盡情瀏覽、目不暇接。

最後,在結構這個作品時,作者還採用了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的手法。在作品中,作者有意識地安排了幾個緊張的場面。如果讀者是對事態的發展和作品中人物命運關注的話,那麼伴隨著作品中險情的一個個出現,讀者的心裡必然會會發生一次次緊張的跳動,並由此產生一系列的懸念。當讀者看到潘虎沉著臉喝叫將「我們」綁起來時,他的心必然為之一震,擔心著「我們」是否碰上了歹人;當讀者看到潘虎吼著「叫你直架」的場面時,他必然為「我們」的命運而擔心:哎呀,這可不好了!特別是看到他們不走大道,偏往小路,把「我們」綁著牽著往深山老林里拉,並問「我」還有什麼話要說時,讀者的心必然會提到嗓子眼上:哎呀,這下他們可沒命了!正是由於讀者對事態發展和作品中人物命運的關注的心理作用,正是由於這一連串的懸念,迫使讀者把目光和思路深入到作品中去,不管它是「柳暗花明」,還是「山重水復」,總之,不到山窮水盡,不弄個水落石出,讀者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當然,《潘虎》的結構在其他方面也有特色,比如脈絡清晰,條理清楚、疏密有致、詳略得體等等。由於它們都是非常明顯的,因此也就沒有闡述之必要。

⑻ 小說文學評論怎麼寫,可以寫對小說中人物的評論嗎

可以對作者的寫作手法 文筆 情節等進行評論,也可以根據內容分析人物或事件

閱讀全文

與英語小說的文學評論該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古代言情穿越萌寶小說免費閱讀 瀏覽:960
女主叫盛夏男主叫冷肆的小說全文 瀏覽:360
重生暗黑童話米溫度小說 瀏覽:655
小樹寫的上位小說txt 瀏覽:323
女主角叫江溫暖的小說 瀏覽:596
林如禁忌好看的小說 瀏覽:691
有聲小說巜張之洞 瀏覽:347
主角變美女的校園小說 瀏覽:960
你認為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 瀏覽:547
寫小說1003寫小說百度 瀏覽:610
主角叫陳浩南的校園小說 瀏覽:680
17k小說網寫小說需要先下載嗎 瀏覽:766
寫尋淮洲的小說 瀏覽:113
男主角是採花賊的小說 瀏覽:774
重生成為將軍小說 瀏覽:962
看見有聲小說 瀏覽:526
古代性史小說 瀏覽:384
天龍小說主角王鍾 瀏覽:366
末世廢土小說排行榜 瀏覽:362
適合初中生的玄幻小說 瀏覽: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