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尋找一本解讀金庸小說人物愛情的書
《愛情這江湖——解讀金庸筆下的愛情》、《落花人獨立:金庸的情俠江湖》、《金庸小說里的愛情,你都讀懂了嗎?》、《紀念金庸書評愛情系列》等,都是解讀金庸小說人物愛情的書,感覺還都不錯。
『貳』 怎麼解讀金庸小說中周伯通這個人
周伯通是一個毫無心機、生性單純而又幽默風趣的人物,還是一個快樂而自由的人,就像一個長不大的孩子;大抵是一般讀者心中最可愛的人物,這個人,到了九十多歲,還要養蜜蜂。不通世務,天真得和兒童一樣,所以外號人稱「老頑童」。然而,天真如兒童,決非一個人的優點,一個人如果到身體長大之後,智力、興趣還停留在兒童階段,他天生是個樂天派,喜歡無拘無束的玩;他深得道家養生要旨,長壽有道,逍遙自在地生活在天地之間。他繼承了師兄王重陽的「中神通」地位,得「中頑童」之號,與南僧(原為南帝)一燈大師、北俠郭靖,東邪黃葯師、西狂楊過並稱「新五絕」,同時他被其他四絕推舉為「新五絕」之首。但他從不拘小節,與晚輩郭靖結拜為了兄弟。
在小說中,周伯通往往作為推動事件發展的人物出現,每當周伯通出場,往往會營造出幾分活潑歡暢的氣息,從而使讀者獲得極大的閱讀快感。周伯通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卻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不知不覺之中,把歡樂與吉祥帶給了他人。
在功夫上,他應該是天下第一,很多時候他和別人打架都不用九陰真經上的和左右互搏術,要用上,估計沒人能勝過他。另外,在第三次的華山論劍中,功夫已經不是唯一的標准。周伯通心性和功夫都無人可及,他得第一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絕是什麼,不僅僅是武功高強,不過論武功,周伯通是高手,而且是武迷!
「不問江湖事,安心行我路。」一生無牽無掛、無名無利!人生在世,當然有所為,有所不為。雖然在他的眼裡,人生如戲,而且還是場大游戲,但是無論落魄或者逍遙,卻也都無改他真正內心裡的平靜修遠和知足長樂。他是桃花源式的人物,理想的人物,沒有牽絆,這也只是作者金庸先生的美好願望。
『叄』 求:金庸所有小說中所有有含義的名字!
程靈素——來自兩本醫書《靈柩》,《素問》
李秋水——《莊子》
任盈盈——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王語嫣——笑語嫣然,忘了出自哪兒了
還有一個無涯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無涯子老前輩那樣多才,也當得起這兩個字了。視天下英雄為無物,來去如疾風,氣勢吞鯨鯢,一份豪情氣慨從名字中就能看得出。又如雪山派的白自在,高高在上,作威作福,最後成了個自大狂,與其姓名,妙合得有趣。「左冷禪」也是寓性格、行事於姓名,這是一個處心積慮一心要吞並異已稱霸江湖的傢伙。單從姓名看,就給以冷僻陰險的印象,這位左兄本已入左道,卻又參的是「冷禪」,如果說野狐禪讓人覺得滑稽,那這冷禪便使人起雞皮疙瘩了。
金庸作品中還有一類人物的名字,具有豐富的字面意,象一個個符號,解讀起來如飲甘醇,不得不佩服作者精深的文化素養。無一例外地,這些名字的文化含義也與人物本身的性格相符,從而使人物形象顯得豐滿清晰。
「穆念慈」是一個典型。她是楊康父親楊鐵心的養女,在一場比武招親中,與楊康結下一世情緣,此後,不管楊康多麼奸惡,不管別人怎麼勸解,這個外柔內剛滿腹心事的女子一心只念著楊康,生也好死也好,只認為自己是楊康的人。對楊康念念不能忘懷——正應了她的名字:念慈。「念慈在慈」是一句古語,源自《尚書.大禹謨》:「帝念,念慈在慈」。這本是說大禹非常懷念 陶,慈便指陶。穆姑娘念慈,念的則是楊康。單從字面上看,「念慈」是個溫柔、善良、
慈和的人,事實也是這樣,穆姑娘確是善良溫柔,不僅要感化楊康,還因悉心照料兩個受了傷的叫花子而蒙洪七公傳授了三招掌法。
與穆念慈名字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木婉清。婉清源於《詩經》中的《有美一人》,是一個男子對山澗溪水旁的女子的吟詠:「有美一人,婉兮清揚」。詩中描寫的女子,美麗清冷高潔,彷彿不食人間煙火。木婉清在《天龍八部》中的出現,正貼合這種意境,她自幼長在山中,不見外人,到大理萬劫谷來尋仇,也以一塊黑布蒙上了面孔,而且她與段譽的相識相交,也是在崇山峻嶺之中,對段譽而言,自是「有美一人,婉兮清揚」。
武當七俠的老六殷梨亭的名字,起得也極具文采。史載張三豐原有七個弟子,中有殷利亨一人,這個名字源於「元亨利貞」,是俗得極具市井商業氣息的小市民名字,金庸因字換型,因型造意,變成極有詩意的「梨亭」,山亭立,梨樹傍,清峻瀟灑的意境呼之欲出。
在金庸筆下,名字不僅是供辯認的符號,除本身帶有一定的文化意韻外,也與全書的筆調意境融為一體。遣詞造句,行文布局自不待論,人物名字也起得如此考究與全書渾然一體,在中國小說史上,金庸堪稱第一人。
在金庸的人物名字中,有的堪稱神來之筆,極可玩味。如不同作品中的同被稱做「妖女」的三個女孩子,青青、盈盈、素素,同樣的聰明、任性、潑辣,也同樣能在《古詩十九首》中找到出處:「盈盈樓上女」、「青青河畔草」,「纖纖出素手」,雖然金庸未必參考了《古詩十九首》創造出這三個名字,但三個同樣稱謂、同樣性格的女孩子的芳名,同出現在《古詩十九首》中也頗值玩味。
郭靖和楊康的名字,來之當時的國難家仇,楊過這個名字,則源於楊康的一生之誤,因而字改之。金庸是如何想起姓楊名過字改之的?原來,南宋時期(與楊過同時代),有個大詞人叫劉過,他的字便是改之,史載劉過也是個慷慨仗義的人,與辛棄疾友善,由劉過劉改之到楊過楊改之,神跡無痕。
另一個看是信手而起的名字叫鳩摩智,這個吐蕃國的大國師佛法精深,庄嚴寶相,武功深不可測,人又極聰明,不枉叫了一個」智「。這名字起得也是十分有講求的。東晉時有個高僧叫鳩摩羅什,是印度人,在龜茲弘法,後定居涼州十八年,被東晉政府迎入長安後,封為國師,他翻譯了大量佛經,被稱做「中國三大翻譯家」之一。鳩摩羅什的「羅什」,是龜茲語,意為「智者」,「鳩摩羅什」完全譯成漢文,便是「鳩摩智」。
象楊過與鳩摩智這類名字,既普通,又自然,其中的文采意蘊,藏而不露,正所謂大智若愚——無大智,又焉能如此若愚?
王語嫣這個名字來自「笑語嫣然」,看似平淡無奇,可這是修訂過的文字,在最初發表時,王語嫣還叫「王玉燕」,從「玉燕」這個庸俗脂粉的面目到「語嫣」這個凌波仙子的境界,同音又不同字,便能看出金庸的匠心。
由人物名字到人物性格,進而再到全書的意境,如此渾然天成,不能說不是作家的瀟灑,更是作家的智慧
『肆』 金庸小說介紹
金庸,原名查良鏞,生於1924年,浙江海寧人,查家為當地望族,歷史上最鼎盛期為清康熙年間,以查慎行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現代查氏家族還有兩位知名人物,南開大學教授查良錚(四十年代九葉派代表詩人,翻譯家),台灣學術界風雲人物、司法部長查良釗。出自海寧的著名人物還有王國維和徐志摩。金庸祖父查滄珊是"丹陽教案"的當事人。
金庸曾把所創作的小說名稱的首字聯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見《鹿鼎記·後記》)現在已經廣為流傳並多次被香港和中國內地拍成電視劇與電影,也是「金迷」的必讀書目(括弧內為該書開始創作年份):
飛—《飛狐外傳》(1960年)
雪—《雪山飛狐》(1959年)
連—《連城訣》(1963年)
天—《天龍八部》(1963年)
射—《射鵰英雄傳》(1957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被金庸小說的讀者稱為「俠文化的歌頌」
白—《白馬嘯西風》(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短篇小說
鹿—《鹿鼎記》(1969年)(封筆之作)韋小寶七個老婆:沐劍屏、方怡、建寧公主、曾柔、蘇荃、雙兒、阿珂。
笑—《笑傲江湖》(1967年)
書—《書劍恩仇錄》(1955年)--第一部小說
神—《神鵰俠侶》(1959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二部曲,被金庸小說讀者稱為「情的贊美」
俠—《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龍記》(1961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劍》(1956年)
鴛—《鴛鴦刀》(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短篇小說
《越女劍》(1970年)--金庸本意為「卅三劍客圖」各寫一篇短篇小說,最後只完成了頭一篇《越女劍》,亦沒有包含在對聯之中。
http://ke..com/view/2619.htm
『伍』 金庸小說的創作時間順序
《書劍恩仇錄》(1955年)、《碧血劍》(1956年)、《射鵰英雄傳》(1957年)、《雪山飛狐》(1959年)、《神鵰俠侶》(1959年)、《飛狐外傳》(1960年)。
《鴛鴦刀》(1961年)、《白馬嘯西風》(1961年)、《倚天屠龍記》(1961年)、《連城訣》(1963年)、《天龍八部》(1963年)。
《俠客行》(1965年)、《笑傲江湖》(1967年)、《鹿鼎記》(1969年)、《越女劍》(短篇小說)(1970年)。
1、《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這部小說從1963年開始創作,歷時4年完成。前後共有三版,並在2005年第三版中經歷6稿修訂,結局改動較大。
小說以宋哲宗時代為背景,通過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從哲學的高度對人生和社會進行審視和描寫,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其故事之離奇曲折、涉及人物之眾多、歷史背景之廣泛、武俠戰役之龐大、想像力之豐富當屬「金書」之最。
書名出於佛經,有「世間眾生」的意思,寓意象徵著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背後籠罩著佛法的無邊與超脫。全書主旨「無人不冤,有情皆孽」,作品風格宏偉悲壯,是一部寫盡人性、悲劇色彩濃厚的史詩巨著。
《天龍八部》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漫畫及游戲。小說的第四十一回「燕雲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於2005年入選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必修)中。
2、《俠客行》
《俠客行》是當代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1965年首次連載於《東南亞周刊》。
《俠客行》主要敘述一個懵懂少年石破天的江湖經歷。該書有許多耐人尋思之處,潛隱著許多「玄機」,體現著金庸對於人生、人性、生命和宇宙的新的體驗。
3、《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於1967年開始創作並連載於《明報》,1969年完成。小說通過敘述華山派大弟子令狐沖的經歷,反映了武林各派爭霸奪權的歷程。
作者沒有設置時代背景,「類似的情景可以發生在任何朝代」,其所折射中國人獨特的政治斗爭,同時也表露出對斗爭的哀嘆,具有一定的政治寓意。小說情節跌宕起伏,波譎雲詭,人物形象個性鮮明,生動可感。
4、《鹿鼎記》
《鹿鼎記》是香港作家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這部小說創作於1969年-1972年間,背景設置在明末清初(1644年-1689年)。
講述從小在揚州妓院長大的韋小寶,以不會任何武功之姿態闖江湖各大幫會,周旋於皇帝朝臣之間並奉旨遠征雲南、俄羅斯之故事。
塑造了一個與傳統俠客完全不同的小人物形象,並借這個形象諷刺了一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和迂腐頑固的思想,表現了民族統一的思想。
5、《越女劍》
《越女劍》是作家金庸創作的短篇武俠小說,發表於1970年1月《明報晚報》上。
小說寫越女阿青劍術精妙,被范蠡引薦到宮中教授士兵,最終幫助了越王勾踐雪恥復仇。阿青暗暗愛上了范蠡,而范蠡早與西施有白頭之約。阿青見到西施的美貌後,不忍傷害,飄然離去。
小說藉助歷史上的傳說和事實,不但抒發了歷史情懷,還表現出人性的悲歌,把家國之仇與個人的愛結合在一起,使小說增加了厚重感和無限的餘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庸小說
『陸』 為什麼說金庸的寫作水平要高出其他武俠小說作家
早年看了一集張紀中拍的《神鵰俠侶》,看到金輪法王把郭襄綁在高台之上,而後面對著下面的郭靖大聲喊道:「郭靖,你若投降,我就放了你的令愛。」
看到這里,我差點笑了出來,眾所周知,「令愛」指的就是「你的女兒」,前面再加上「你的」兩個字,豈不是畫蛇添足了嗎?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有些演員甚至導演對最基本的文學常識都不懂,以至於出現這樣低級的錯誤,更談不上對原創作品的了解了。
金庸小說之所以影響面如此巨大,是因為他能做到雅俗共賞,說它雅俗共賞,是因為金先生的小說在形式上是武俠小說,而實際上它已大大地超越了武俠小說的范疇。小說中文戲的份量相當重要,而且武中有文,文中有武,二者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了,密不可分。
金庸的小說除了出神入化,異想天開的武功吸引人外,值得人們欣賞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人物對白,金先生小說中的人物對白所用語言是介於文言文與白話文之間的一種語言。雅者能從中感受到美的意境。俗者亦能看明白其中的意思。我們古人所用之語言比較深奧,大多現代人不易讀懂,可是如果說白話文,雖然大家都能明白,但不符合古人的身份,給人的感覺也不真實,同時也難產生美好的意境,而張紀中的《神鵰俠侶》人物對白所用語言完全是白話文,可謂俗不可耐,失去美感。已經完全脫離金庸小說的表現手法。
金庸小說中愛情讀來盪氣回腸,感人至深,這也是它吸引讀者的一大看點,但是你在他的小說中看不到瓊瑤小說中的那種卿卿我我,纏纏綿綿,可謂清麗脫俗,令人耳目一新。張紀中把楊過和小龍女之間的愛情導成了瓊瑤小說中的那種愛情模式,自然差了一個檔次。
突出人物性格是金庸小說的一大成就,金庸曾說過:他的一十四部小說中的所有人物沒有兩個性格完全相同的。這是一般作家所做不到的。黃蓉的機智聰慧,臨危不亂比她的美貌更能打動人心,但在該劇中,當黃蓉看到女兒被金輪法王綁在高台上處境危險時,竟然哭著喊著一個人連滾帶爬地往前沖去,張導演的意圖可能想表現黃蓉愛女心切,痛女心急之意,可他卻忽略了一點:黃蓉不是一般的村婦,這是一個智慧超群頗有乃父之風的巾幗英雄。其智慧不在諸葛武候之下。即便是再著急也不會做出那種舉動的。
黃葯師的詩酒逍遙,亦正亦邪,千山獨行,雲龍偶現,鑄就了一位不受任何拘束的真正的瀟灑之士。他的不怒自威無論走到那裡都是焦點,他不會給任何人當陪襯,我想問張大導演一句:你的那位東邪符合這個標准嗎?恐怕是相差十萬八千里吧?
老頑童天性頑皮,是個真正的頑童,他和黃葯師在性格中有一點相似,那就是率性而行,可不是每個人都能裝出來的,可別演成個四不象噢!
喬峰英氣逼人,一身乞丐服亦遮不住他的英雄氣慨。無論出現在什麼場合,人們的目光都會情不自禁地集中在他身上。
王語嫣不但容貌美麗,她的氣質和聲音更是獨特,段譽一開始就被她的聲音給迷住的。
小龍女在古墓中長大,恬淡自然,沒有大喜大悲,是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再大的傷心事她也只是皺皺眉,落幾滴眼淚而已,再大的喜事她也不會過份地歡笑。泰山崩於眼前而色不變。
楊過的桀傲不馴,是天性使然,流露於眼角眉梢。
張紀中拍的幾部金庸劇在塑造人物性格上幾乎沒有一個完全成功的,也有人會說金庸小說寫的太過細膩,不易拍成影視劇,我不認同這個觀點,君不見古天樂,黃日華,李若彤等人演的多麼逼真啊!與小說中的人物多麼貼近。那麼張紀中為什麼拍出的東西不能讓觀眾滿意呢?主要原因是他本人文化底蘊太低,對金庸的小說又不認真閱讀研究,只在形式上下功夫,不注重細節,當然還有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等一些原因。所以才屢戰屢敗。
金庸的小說之所以讀者那麼多,又有一些文化機構拿來研究,充分說明他的小說除了有華麗的外表外,還有豐富的內涵。有一大部分人喜歡看它的華麗的外表,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它的內涵呢?
『柒』 如何評價金庸先生的小說
作者:曹正文 《鴛鴦刀》是金庸小說中別具面目的藝術作品,它以趣動人。在這幅「江湖諧趣圖」中,武林英雄、江湖好漢,個個妙趣橫生。武俠小說中文字之調侃,非《鴛鴦刀》特有。但同篇皆有喜劇的色彩,這在武俠小說中實屬罕見。 《鴛鴦刀》的缺陷是:表現「武」與「俠」的場面不夠淋漓盡致,情節中巧合太多,作品缺乏思想深度,人物感染力稍遜,結尾又落入「大團圓」的窠臼。 作者:曹正文 《神鵰俠侶》的主題是一個「情」字------「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說明金庸小說除了表現傳統武俠小說「忠奸」、「恩仇」的主題外又有了新的變化。金庸塑造了社會叛逆楊過與任情而為的小龍女(這是武俠世界中的兩個藝術典型),並通過楊過與郭靖的矛盾沖突,去表現社會與人的本性不可調和。就主題而言,《神鵰俠侶》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佳作。 但我因為,在《射鵰》三部曲中,它還排在最末。它既沒有寫出《射鵰英雄傳》中氣勢宏偉的場面,其人物典型也不如《倚天屠龍記》那麼豐富多彩。 它的弱點還在於寫幾次戰爭都有點鬆散,其中的主角楊過與小龍女,也不十分可愛。書中的配角如郭靖、黃蓉,失去了他們在《射鵰英雄傳》中的魅力。 令人難忘的郭襄又出場太晚。只有她姐姐郭芙尚不失為成功的藝術典型,雖然她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女人。 作者:曹正文 《鹿鼎記》是金庸小說的封筆之作,也是武俠小說中的「四不像」作品。倪匡稱它為不是武俠小說的武俠小說,應為武俠小說中的極品,又斷言稱得上是古今中外第一好小說。在金庸小說中,理所當然排名第一。 持倪匡兄這種觀點的人可能不少,但也有不少武俠小說愛好者對此持截然相反的觀點。據我(指曹正文)所知,有人(包括武俠小說研究者)至今未讀完《鹿鼎記》,理由是讀不下去。 一部小說能引出兩種截然對立的看法,至今說明《鹿鼎記》的長處與缺陷是明顯存在的。 文學是人學。《鹿鼎記》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大膽的創新與突破。韋小寶無疑是一個成功的藝術典型。他的機智、油滑以及無賴的本色都表現得淋漓盡致。一個從妓院走向宮廷的無賴(完全不懂武功),居然成為武俠小說中的第一主角,這是金庸的一大創新。 金庸以韋小寶作突破其實是要突破武俠小說的傳統格局,並深化武俠小說的主題。《鹿鼎記》超出了江湖恩怨、武林奪寶的舊模式,通過壯闊的畫面與多彩的人物個性,運用調侃的語言,去表現中國「國民的悲劇」與「文化的悲劇」。這種立意是相當成功的。 但不像武俠小說的武俠小說,是否真的是武俠小說的最高境界?我以為大可商榷。 《鹿鼎記》至少有三個弱點:第一,結構鬆散。故事情節缺少一個整體的框架。 第二,太少武俠味。除了海大富與太後比武一節極為精彩,其他武打如同兒戲。 第三,全書中缺少一個可愛的正面藝術典型。 從我個人愛好來說,我不喜歡被美化的小人(韋小寶)與被美化的皇帝(康熙)。 金庸從寫好皇帝起筆(《書劍恩仇錄》),又以寫好皇帝收筆(《鹿鼎記》)。這是他寫武俠小說的一大失敗。
求採納
『捌』 金庸作品全集的作者簡介
金庸本名查良鏞,浙江海寧人,一九二四年生。曾任報社記者、編輯、電影公司編劇、導演等。一九五九年在香港創辦明報機構,出版報紙、雜志及書籍,一九九三年退休。先後撰寫武俠小說十五部,開創了中國當代文學新領域,廣受當代讀者歡迎,至今已蔚為全世界華人的共同語言,並興起海內外金學研究風氣。曾獲頒眾多榮銜,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最高榮譽大紫荊勛章、英國政府O.B.E 勛銜及法國最高榮譽「藝術與文學高級騎士勛章」和「騎士勛位」榮譽勛章,劍橋大學、香港大學名譽博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新加坡東亞研究所等校榮譽院士,北京大學、日本創價大學、台北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蘇州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校名譽教授,並任英國牛津大學中國學術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文學院兼任教授,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等公職。其《金庸作品集》分由香港、廣州、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四地出版,並有英、法、義大利、希臘、日、韓、泰、越、印尼等多種譯文。
『玖』 武俠小說作者金庸簡介。
金庸,原名查良鏞,當代著名武俠小說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
『拾』 我想知道金庸小說的作者的個人資料,請知道的朋友告訴我!!
金庸本名查良鏞,浙江海寧人(陳家洛同鄉),家世顯赫,先祖為"維民所止"(雍正無頭)事件的查嗣庭,而歷代皆出進士舉人,在此環境之下,一代宗師誕生了!
1924 出生在浙江海寧老家.
1942 就讀中央政校法律系.
1944 轉讀東吳大學法律系.
1945 畢業.
1946 擔任 < 東南日報 > 記者.
1949 擔任 < 大公報 > 編譯.
1951 擔任 < 新晚報 > 編輯.
1952 擔任 < 長城影業 > 編劇及導演.(年代應該有誤?)
1953 開始根據小時候聽到的家鄉故事,著手 < 書劍江山 > .
1955 發表 < 書 > ,廣受囑目,頓時金梁齊名.
1956 發表 < 璧雪劍 > ,香港人手一冊.
1957 發表 < 射鵰英雄傳 > ,聲名達到頂峰.時年34歲.
1959 創 < 明報 > ,金庸"左手寫社評,右手寫小說",傳為一時美談.
1969 在報上連載 < 鹿鼎記 > ,一改寫作風格.
1972 9月 < 鹿 > 連載完結. < 鹿 > 超越了 < 射 >的成就,金庸由傳說進入神話,金正式封筆.
10月 開始全面修改所有著作.
1973 蔣經國公開表示喜歡看 < 射 > .
1994 來台灣.
1996 7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