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人是怎麼評價斯拉夫人的
此事時彼一時,當年日俄戰爭時,小日本曾經把俄國打得屁滾尿流,把俄國控制的東北奪走大半個。
但是自從十月革命蘇聯所立後,俄國實力有了快速發展,到抗日戰爭時,蘇聯已經取得了對日的優勢,它連希特勒的德國都打敗了,日本當然更不在話下。二戰時,日蘇在張鼓峰和諾門坎有兩次交手,缺乏重武器的日本軍隊顯然不是蘇聯的對手。
在1941年美國開始對日禁運石油等戰略物資後,日本如果不想投降,就只能指望從蘇聯遠東和南洋取得石油、橡膠、錫等,既然搞不過蘇聯,所以只能南下從美英法手裡搶南洋了。
② 請問:斯拉夫人的起源和分支
起源 關於斯拉夫人的起源,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1世紀末和2世紀初的古羅馬文獻。 羅馬作家大普林尼著的37卷《自然史》介紹一些歐洲古代民族時,提到在維斯瓦河一帶除居住著薩爾馬特人、斯基泰人外,還有維內德人。.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亞志》一書中,也把生活在古代日耳曼人東邊的居民稱為維內德人。據考證,維內德人即古代斯拉夫人,1~2世紀曾分布在西起奧得河、東抵第聶伯河、南至喀爾巴阡山、北瀕波羅的海的廣大地區。今日波蘭境內的維斯瓦河河谷,被認為是斯拉夫人的故鄉。4~6世紀,斯拉夫人中開始出現部落聯盟。由於民族大遷徙的沖擊,逐漸分化為3大支系,並出現不同的名稱:西支稱維內德人,東支稱安特人,南支稱斯拉文人。後來,由於南部斯拉夫人同拜占庭人聯系密切,多見於史料記載,所以「斯拉文人」或「斯拉夫人」就成為各斯拉夫民族的統稱。 編輯本段發展原始發展 直到6世紀,斯拉夫人仍處於原始公社制階段,但已出現比較鞏固的軍事組織,部落會議在原始民主生活中起著重大作用。這時,農業已成為主要生產活動,同時從事畜牧業、漁業和養蜂業。各種手工業,如冶金、紡織、皮革、木工、制陶等也有發展。此時的住房比較簡陋,一般是半地窖式的土屋,近似正方形。住地大都選擇在山林水澤附近。在這一階段,斯拉夫人還有一種獨特的社會組織形式,稱為「扎德魯加」即建立在氏族血緣基礎之上的父權制大家族(見父系氏族制),包括同父所生數代子孫及其妻室兒女,多達數十人。他們住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佔有生產資料和剩餘產品。男女族長擁有很大權力。扎德魯加在某些山區一直殘存到20世紀初。斯拉夫人同日耳曼人一樣,有著牢固的村社制度,但沒有廣泛使用奴隸,戰俘可以享受自由人的待遇。他們的社會發展超越了奴隸制階段,直接從原始社會進入封建社會。自6世紀起,斯拉夫人便開始侵襲拜占庭帝國的巴爾干屬地;至7世紀,南部斯拉夫人已在巴爾干半島定居。他們深受拜占庭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和宗教的影響,而向文明世界跨進了一大步。9世紀前,斯拉夫人信奉多神,崇拜雷神、電神,敬奉天神、太陽神和火神(見原始宗教)。9~10世紀,始從拜占庭人那裡接受基督教。現代斯拉夫人大多信奉東正教;而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斯洛維尼亞人和克羅埃西亞人則信仰天主教。 國家建立 7~12世紀,斯拉夫各族先後開始建立國家。最早的國家出現於西斯拉夫人地區,號稱薩摩公國,建於623年,830年興起大摩拉維亞國。10世紀初建立捷克公國;而波蘭王國則誕生於965年。東斯拉夫人於9世紀末建立了強大的基輔羅斯。 南部斯拉夫人於681年建立了斯拉夫保加利亞王國。從9世紀起,在今南斯拉夫境內建立過一些中古式的小國。 文化吸收 斯拉夫人吸收了羅馬和拜占庭帝國的文化傳統,並繼承了被他們同化的古代民族的豐富遺產。為了維護自己的生存,他們先後同日耳曼人、拜占庭人、蒙古韃靼人以及奧斯曼土耳其人進行了長期的斗爭,從而保持了自己的語言和民族屬性,捍衛了自由和獨立。到19世紀後半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在絕大多數斯拉夫國家裡,都形成了現代民族。
③ 納粹為何視斯拉夫人為劣等民族
納粹視斯拉夫人為劣等民族,是西方文明本身的一個「貨真價實的產品」。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的思想體系中種種理論,諸如反猶、「生存空間」、種族主義等等,在西方文明發展進程中都能找到根源,希特勒不過是把它們集中起來而且推向極端而已。這來源於歐洲文化中固有的排他性,納粹主義是其極端化的直接表現。
德國納粹黨在上台之前就提出了關於實現他們系統的種族主義政策的設想,在經過數年的制定之後,《猶太問題最終解決方案》(德語:Die Endl sung)和《東方總計劃》(德語:OST Generalplan),在1936年的紐倫堡納粹代表大會和1942年1月20日的萬湖會議中,被制定並確定下來。
這份兩份計劃書系統的闡述了納粹德國在整個歐洲的種族主義計劃和政策的基本綱要。這是一份涵蓋對納粹所視為的所謂「劣等民族」的所有國家和地區的民族進行種族滅絕的計劃書。
在納粹德國進行他們「恢復大日耳曼帝國」的侵略戰爭中及完成之後,對西歐各國以及波蘭、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等地的種族滅絕政策。《猶太最終解決方案》規定了德國對這些地區所有所謂「最劣等」的猶太人的年輕人成為免費勞動力,其他的則必須被「肉體消滅」。
《東方總計劃》規定了其餘的佔中、東歐地區超過5000萬人口「劣等」的斯拉夫人、吉普賽人和塞爾維亞人等民族的75%將以各種手段被屠殺和遷移至荒蕪地區,餘下25%的斯拉夫居民將被「日耳曼化」,並將他們當做為納粹所謂「高貴民族」免費工作的免費勞動力奴隸,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將被禁止受到任何教育,甚至不能閱讀。
在二戰中,納粹通過包括槍殺、故意凍死、故意餓死以及毒氣等各種手段屠殺了超過600萬猶太平民和1100萬斯拉夫、吉普賽和塞爾維亞平民(其中被有計劃屠殺的只有400萬人左右)。其中僅在蘇聯就包括700多萬蘇聯平民和300多萬蘇聯戰俘被屠殺。
(3)寫關於斯拉夫人的小說擴展閱讀
從1936年到1944年,納粹政權制定了一系列種族歧視的法案,它們被統稱為《種族法》。希特勒實行的種族滅絕的大屠殺是由殺害德國本國的殘疾人開始的。德國殘疾人在人種上也是「雅利安」人,但卻被納粹視為「劣等人」,後來納粹將「劣等人」的范圍擴展到吉卜賽人、猶太人以及其他非「雅利安」人。
為了保持德意志血統的純潔性,清理德意志的基因庫,將「人類不平等」這一思想制度化,納粹實行了一系列的措施。
1933年7月納粹政府頒布了《防止具有遺傳性疾病後代法》,即絕育法,主張對患有各類精神和肉體疾病的病人實行強制絕育;
1933年11月頒布《反危險慣犯法》和《安全和改革措施法》,授權將反社會者關進國營醫院,對性犯罪者實行閹割手術;
1935年9月頒布《帝國公民法》和《德意志血統和尊嚴保護法》,二者統稱紐倫堡種族法,正式在法律上排斥猶太人、吉卜賽人、黑人;
1935年10月頒布《保護德意志民族遺傳衛生法》,即婚姻衛生法,要求對整個人口進行甄別審查,防止患有「遺傳性退化疾病」的人結婚。短短兩年間,德國因「缺陷」而被強制實行絕育的人數竟高達5萬。
④ 斯拉夫人的文化吸收
斯拉夫人吸收了羅馬和拜占庭帝國的文化傳統,並繼承了被他們同化的古代民族的豐富遺產。
為了維護自己的生存,他們先後同日耳曼人、拜占庭人、匈奴人,鮮卑人,阿瓦爾人(柔然人),突厥人,契丹人,蒙古韃靼人以及奧斯曼土耳其人進行了長期的斗爭,從而保持了自己的語言和民族屬性,捍衛了自由和獨立。
到19世紀後半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在絕大多數斯拉夫國家裡,都形成了現代民族。
每年的6月25日是斯拉夫人的友誼團結日。
⑤ 求外國文學作品(要書名,作者和主人公)
你好!
我給推薦幾個:
1.<簡愛>作者:夏洛特·勃朗特
主人翁:簡愛,羅契斯特
內容簡介:簡愛從令人討厭的學校畢業,在羅契斯特先生的庄園找了份家教的工作,負責教育羅契斯特先生的女兒,在此過程中兩人擦出愛的火花,但在兩人結婚當天,意外得知羅契斯特先生的前一位夫人並沒有死,而是瘋了並且正關在庄園里,於是簡愛離開庄園,並碰到自己的表哥表妹,正當簡愛猶豫是否與表哥一起離開英國做傳教士的妻子時,羅契斯特的庄園由於瘋妻縱火毀於一旦,他本人也受傷致盲,心靈有所感應的簡愛趕回庄園,兩人從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2.<鋼鐵是怎麼煉成的>
主人翁:保爾·柯察金
內容簡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描寫保爾·柯察金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國內戰爭和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嚴峻生活。
保爾早年喪父,母親替人洗衣、做飯,哥哥是工人。保爾12歲時,母親把他送到車站食堂當雜役,受盡了凌辱。
十月革命爆發,老布爾什維克朱赫萊在鎮上做地下工作。朱赫萊給保爾講了關於革命、工人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許多道理。
朱赫萊被匪徒抓去了。保爾與朱赫萊一起逃跑。由於維克多的告密,保爾被投進了監牢。從監獄出來後,保爾跳進冬妮亞的花園。冬妮亞和保爾產生了愛情。
在激戰中,保爾頭部受了重傷。出院後,他參加恢復和建設國家的工作。冬妮亞和保爾思想差距越來越大,便分道揚鑣。
在築路工程快要結束時,保爾得了傷寒,體質越來越壞。1927年,他幾乎完全癱瘓了,接著又雙目失明。他一方面決心幫助自己的妻子達雅進步;另一方面決定開始文學創作工作。這樣,「保爾又拿起了新的武器,開始了新的生活。」
同冬尼婭的愛情糾葛,同麗達磊落的友誼,以及對達雅誠摯的感情表現了保爾精神世界的純潔。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名句:「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它給予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懊悔,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他臨死的時侯就能夠說:『我已把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是20世紀30年代蘇聯文學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是影響歷史的百部經典之一,是生活的教科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教給我們應該怎樣生活才有意義,保爾身上所體現出的對人生的追求、執著的拼搏奉獻精神以及對人生的堅定信念,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
3.<巴黎聖母院>作者:維克多·雨果
主人翁:加西莫多和愛絲梅達
內容簡介:1480年,法國巴黎聖母院的老教士孚羅洛收養了一個樣貌酗陋又駝背的棄嬰,取名加西莫多。孚羅洛與加西莫多同時愛上了吉卜賽美女愛絲梅達,孚羅洛為了擺脫首相對他的政治欺壓,同時又因教士身份不能向愛絲梅達,於是殺死首相嫁禍愛絲梅達。加西莫多為救愛人,不惜犧牲自己。
4.<紅與黑>作者:司湯達
主人翁:於連
內容簡介:《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現在,已經被世界公認為文學史上的經典。《紅與黑》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的第一部傑出作品。作者被譽為法國以至整個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小說描寫一個名叫於連的青年,在市長家中當家庭教師時,勾引上主人的妻子,後來又勾搭一個貴族小姐。
起初,於連並不愛瑪蒂爾德那清高傲慢的性格,但想到「她卻能夠把社會上的好地位帶給她丈夫」時,便熱烈地追求起她來。
瑪蒂爾德再也忍耐不住了,跪倒在於連的腳下,求他愛她,於連的虛榮心得到極大的滿足,「看呀!這個驕傲的女人,居然躺在我的腳下了!」。
於連在驃騎兵駐地穿上軍官制服,買了一支手槍,向正在禱告的德·萊納夫人連發兩槍,夫人當場中槍倒地。於連因開槍殺人被捕了。
在一個晴和的日子裡,於連走上了斷頭台。瑪蒂爾德買下了他的頭顱。在於連死後的第三天,德·萊納夫人抱吻著她的兒子,也離開了人間。
小說原名《於連》,後改為《紅與黑》。其中的「紅」指法國士兵的紅色軍服,代表資產階級革命力量,「黑」指復辟時期僧侶的黑衣,代表封建教會勢力,這一書名本身暗示了兩大對立陣營的尖銳沖突。
5.《源氏物語》作者:紫式部(日本)
內容簡介:《源氏物語》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學名著,對於日本文學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被譽為日本文學的高峰。作品的成書年代至今未有確切的說法,一般認為是在一○○一 年至一○○八年間,因此可以說,《源氏物語》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在世界 文學史上也佔有一定的地位。
希望幫到你!!
⑥ 斯拉夫人的語言文字
使用斯拉夫諸語言的居民約2.8億人(1978年),主要分布在中歐、東歐和東南歐,此外,還有少數分布在世界各地。現代斯拉夫人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體質特徵都很相近,他們都是古代斯拉夫人的後裔。
斯拉夫語屬於印歐語系,自成一個語族,公元9世紀後半期,借鑒希臘字母,創造了斯拉夫文字。
後來,一部分斯拉夫人在古斯拉夫字母(西里爾字母)的基礎上創制了本民族的文字,如俄羅斯文、烏克蘭文、白俄羅斯文、保加利亞文、塞爾維亞文和馬其頓文;而另一部分斯拉夫語言的文字則採用拉丁字母,如波蘭文、捷克文、斯洛伐克文、克羅埃西亞文、斯洛維尼亞文和盧日支文。
⑦ 斯拉夫人的介紹
斯拉夫人(Slav)是地處歐洲大陸地區各民族和語言集團中人數最多的一支。其分布范圍主要在歐洲中部東部和東南部,少數居地則跨越亞洲北部的西伯利亞地區,遠達遠東太平洋地區,語言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他們在古羅馬時期與日耳曼人、凱爾特人一起被古羅馬人並稱為歐洲三大民族,也是現今白種人的代表民族之一。習慣上分為東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三大斯拉夫族群體。
⑧ 斯拉夫人的起源介紹
關於斯拉夫人的起源,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1世紀末和2世紀初的古羅馬文獻。
羅馬作家大普林尼著的37卷《自然史》介紹一些歐洲古代民族時,提到在維斯瓦河一帶除居住著薩爾馬特人、斯基泰人外,還有維內德人。
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亞志》一書中,也把生活在古代日耳曼人東邊的居民稱為維內德人。
據考證,維內德人即古代斯拉夫人,1~2世紀曾分布在西起奧得河、東抵第聶伯河、南至喀爾巴阡山、北瀕波羅的海的廣大地區。今日波蘭境內的維斯瓦河河谷,被認為是斯拉夫人的故鄉。
4~6世紀,斯拉夫人中開始出現部落聯盟。由於民族大遷徙的沖擊,逐漸分化為3大支系,並出現不同的名稱:西支稱維內德人,東支稱安特人,南支稱斯拉文人。
後來,由於南部斯拉夫人同拜占庭人聯系密切,多見於史料記載,所以「斯拉文人」或「斯拉夫人」就成為各斯拉夫民族的統稱。
⑨ 斯拉夫人的史前時代
在公元前一萬年左右的史前時期,斯拉夫人的原始居住地是亞洲西部的西西伯利亞地區以及歐亞大陸橋,公元前3世紀或2世紀間移居到歐洲東部某些地區。
公元5~6世紀時,日耳曼人受東北亞民族匈奴人的壓迫向西移動,連鎖式地引起了斯拉夫人的大遷徙——斯拉夫人向西進入奧得河和易北河——薩勒(Elbe-Saale)河之間的地區,向南進入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匈牙利、巴爾乾地區,向北則沿著第聶伯河上游遷移。
以後幾個世紀,各斯拉夫民族幾乎沒有發展成為統一體。西斯拉夫人的文化和政治生活已和一般的西歐、中歐模式合為一體。俄羅斯人和巴爾干斯拉夫人因其土地分別被匈奴人,鮮卑人,柔然人(阿瓦爾人),突厥人和蒙古人所侵擾、統治,使得他們成為東北亞游牧漁獵民族與西歐和中南歐民族的中介和聯絡民族。
19世紀,在知識分子、學者、詩人中開展了泛斯拉夫主義,但對於實際的歐洲地緣政治格局缺少實質性影響。即使20世紀如南斯拉夫那樣的一些強大政治聯盟的建立,也並不能在各斯拉夫民族感情或文化上做到一致配合;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華沙條約體系內的他們雖都實行共產主義,也並未出現必然超出高度政治和經濟聯盟之外的各斯拉夫民族內文化上、心靈上完全互相認同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