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幻想微型小說作文400字
最近閑暇時一直在讀安房直子,被她深深地打動,心裡時常浮現出一片童話的森林,彷彿我也身在其中。
森林裡有好客的小狐狸,有愛吃醬蘿卜的野豬,有滿地的櫻花,有天藍色搖椅,有會做各種菜餚的小兔子,還有滿天紛飛的白鸚鵡,還有銀孔雀,還住著一對叫茂平的夫婦,當然還有一片黃昏海,海之館里住著比目魚……一群遠離塵囂的精靈在森里里跳舞、歌唱。
這是一個怎樣的森林啊!詭異、夢幻、童話、天真,味道應該是那種淡淡的清香,顏色應該是那種綉球花的藍,摸起來應該是軟軟的,像鋪滿櫻花的小道,聽起來應該有森林裡各種的鳥鳴,或者有各種動物的吼叫,偶爾一陣夜風「呼呼」地吹過,這森林顯得安靜而神秘。
這片森林的主人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她一生淡泊,絕少見人,甚至拒絕出門旅行,只是把自己一個人緊緊地鎖在家裡」。
搜索到這樣的資料,我心頭一驚:我原以為,這個主人應該經常旅遊,看遍這世間的一草一木,與野豬同住,和狐狸交朋友的人呢!
而她卻把自己的心靈緊緊地鎖在自己那片幻想的森林裡!
這何嘗不是旅行呢,這是幻想的旅行!在自己心靈的森林裡,與小熊談心,和野獾奔跑,美麗的花妖、樹精、風精都是她的夥伴,她哪天閑了,偶爾從森林裡拎出一片花田、一個樹精,我們就可以讀到一篇篇淡雅、唯美、純凈、溫情,甚至詭秘的童話。
喜歡安房直子,喜歡這一片奇妙的森林。
她是怎麼有這樣一片森林了呢,我很好奇,循著她的足跡找下去。
安房直子在談到創作時說:「我總會想起一幅圖畫——完全被視覺化的東西。(www.fwsIr.com)而在那之後,我就會湧起一股熱情——用語言把這個心象描述出來,讓別人也能歷歷在目地看見!」
想到我自己,我也經常會在腦海里浮現各種各樣的幻想,或者說是心象。
比如捉到一個螃蟹,我會想是把它帶走還是放了它呢?後來覺得還是應該放它回家,它的家在這里,它要跟它的媽媽一起生活。順著水流,我把它放在上游的一條小河溝里,我在想,它能找到媽媽嗎?它的朋友都在哪裡?它能回到以前的家嗎?
或者在大森林裡,看到一棵高大的樹被另外一棵樹寄生,高大的樹不斷地吸收養分,但都被寄生樹所斬獲,最後,高大的樹因沒有養分的供給而死亡的事實。我心裡也會產生一個童話的情景,一個似有似無的心象,但都是轉念即過。
或許這些轉念即過的心象在安房直子那裡都成了唯美、溫情的童話。
我常想,普通人和作家是有區別的,這區別也許真的可以分為三個境界。第一個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個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個依舊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這是經歷過大是大非之後的頓悟,是返璞歸真的最高境界。
普通人眼中的花是花、水是水、人是人、物是物。而在一般寫手的眼中,他們都被賦予了靈性,花非花、水非水、人非人、物非物,但也僅僅如此而已,沒有升華,沒有還原。在真正作家眼中,這些人和物都是有靈性,而且會因為不同的需要而被賦予不同的性格,在輕描淡寫中向人們訴說一種平靜、一種生活的方式,或者一種人生的信念。最後還會回歸到生活中,一切都還是原來的人和物。
是的,童話不是說教,不一定非要告訴人們什麼道理,或者講述一種生活的方式,或者描繪一片美麗的花田,或者訴說一種幻想的交流和溝通……它就是來自生活的幻想,它還會回歸生活。
我可能現在處於第二種境界的開端,雖然腦海里經常會有很多很多的心象和感悟,但許多都沒有抓住,轉瞬即逝,或者即便抓住了,但只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沒有來自生活的幻想,沒有最終回歸生活。
我還沒有自己的童話森林,有的只是一個個孤立的人和物,這些離形成那一片森林還差好遠。
希望能早日插上幻想的翅膀,把我的這一個個人和物都串聯起來,帶著他們一起,飛到我嚮往的那片清新、奇妙的童話森林!
② 求一篇自編高中微型小說作文600字左右
你的爸爸最大的愛好是什麼?我的爸爸最大的愛好就是看小說。簡直是手不釋卷。
隨著科技的發展,電腦和手機也能看小說,我的爸爸比以前更瘋狂了。他一手捧著小說書,一手拿著手機,坐在電腦前,一會兒望望這個,一會兒看看那個。以前,我和媽媽為了不讓爸爸沉迷於小說當中,把所有的小說書都藏了起來,現在呢,總不能把電腦和手機藏起來吧!
老爸看小說,鬧了不少笑話。有一次,爸爸又全神貫注地沉浸在他的「黃金屋」中,媽媽對我說:「叫你爸去燒開水,我出去一下。」我來到爸爸身邊,對爸爸說:「爸爸,媽媽叫您去燒水。」……他一動不動的坐在沙發上,眼睛盯著手機,跟木頭人似的。看來,我得出必殺技了。我深吸了一口氣,把嘴貼到爸爸耳邊,用盡了喝奶的勁,大喊:「爸爸!媽媽叫你去-燒-水!!!」爸爸這才不情願地站起來,依依不捨地往廚房裡去了。我回到房間寫作業,寫著寫著,突然,我聞到了一股奇怪的味道,同時也聽到一種奇怪的聲音。糟了,壞事了!我以接近光的速度沖向廚房,一看,我哭笑不得。水壺完好地放在灶台上,倒是旁邊的剩湯,燒得一塌糊塗,慘不忍睹。老爸呀老爸,您一定又是邊看小說邊做事啊。等媽媽回家,又得爆發家庭大戰了。我扭頭看看老爸,他依然做在沙發上,沉浸在小說當中,還渾然不覺呢。
不僅這樣,還有更好笑的呢。有一次,爸爸去上廁所,進去了好久也不見出來。媽媽大聲地叫他,他也不應;我用力地敲門,大聲地叫:「爸爸、爸爸」這時,從廁所里傳出了爸爸生氣的聲音:「吵什麼吵,還讓不讓人看小說了。」媽媽無可奈何地說:「沒事就好,不管他了。」
我的爸爸就是這樣,你的爸爸呢?
③ 一篇小小說作文
老王蹲在牆角,兩手對插在袖筒,終於不耐煩地啐了一口。
小區近來又開始搞綠化,就在老王所住公寓後,轟隆隆的機子整天響個不停。這咬一口,那兒又吐出來,一排常青植物規矩地躺在路邊。
而老王進城一年多了,還是不能習慣這個奇怪的地方。看到這些小樹,他總忍不住懷念老家那片地。
「噫,種兩壟豆角哪!這么好的地!」他望著花壇,嘆了口氣。
老王從前可是個種田好手,手上老繭至今又厚又硬。
前年拆遷,老王無奈地住進高樓,地耙、平車、鐵杴都沒地兒放,只好當破爛扔了,只一把鋤頭實在捨不得便留在了牆根。
離開了土地的老王像塌陷的土坑,只有被寂寞逼瘋的草在向上生長。
那塊地,他回去看過幾次。曬豆腐乾似的被晾在那兒,沒有動靜。
他覺得心疼,那份煩憂藤條般纏捆了笑容。老王是個粗人,提煉不出「家園荒蕪」這樣的概念,他只是擔憂。
像擔憂秋日裡留在地里沒收的一畝莊稼,擔憂扔在牆角的一包麩皮,或者一隻禿了尾巴的老黃狗。
他拋棄了它們,他被逼無奈。
始終是放不下的,生活可以一夕之間改頭換面,而對土地生生不息的愛哪能說斷就斷?
憂與愛像利箭刺入皮膚,因為深,所以痛。
老王渴望重回故土,哪怕再扛一扛鋤頭。
然而作為一個農民,一個失了根的農民,他能如何反抗?唯一可以慰撫自己的:還好,還有一把鋤頭。
「舉——前探——」老王扛著鋤頭在一群老頭老太太前做著示範,「好,回落——收!」戴眼鏡的老人們略顯生疏地扛好了鋤頭。
老王啐了口唾沫在手上,想起前些日子自己被邀來做「鋤頭健身操」的教練,他稍一遲疑地也就答應了。
因為他肩扛鋤頭時,心裡那份空落落的感覺才會淡一點,那塊乾旱的心地才如久旱逢甘霖——滋潤起來。
最近,老王又開始了新研究——「鐵杴健身操」。
沉溺於此,只因他不知如何排解他的憂,正如不知如何安放他的愛。
④ 微型小說形式的作文
如果世界是一間小屋,關愛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那麼關愛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盞明燈。被人關愛是一種美好的享受,關愛他人是一種高尚美好的品德。
我們需要別人的關愛,別人同樣需要我們的關愛。只要你細心觀察,你就會發現你的身邊有許許多多的人都需要你去關愛。
記得五年級的時候,我們班組織去養老院探望老人,在那裡,我們幫忙打掃衛生,端茶給他們喝,又陪老人們聊天,還表演節目給他們看,他們不知有多開心,笑得連嘴都合不攏了,看著他們燦爛的笑容,我想哭,他們已經老了,剩下的時日不多了,難道我們就不應該多給他們點關心,多點愛護,讓他們老有所樂嗎?!我想他們心裡一定暖洋洋的!
還有一次,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華強北買東西,媽媽讓我和爸爸在下面等她,她到女人世界上面去買衣服,我和爸爸坐在下面等,我看到了一個小女孩,她長得蠻漂亮的,還穿著舊校服,但她沒有胳膊,靠雙腳寫字來乞討,她面前擺著墨、紙還有一個裝錢的小紅桶,腳趾間夾著一支毛筆,沾了沾墨水,開始寫字,她在紙上寫了四個大字:雞年快樂。字還很不錯哦!我覺得她好可憐啊!我毫不猶豫地就走過去在那個小紅桶里投了五元錢,隨後路過的人都紛紛獻出了愛心,可讓人氣憤的是總有一些抱著孩子的父母看了一眼就走了,沒有一點愛心,這讓那些孩子們從小就受到了不良的影響,不利於培養愛心。這個小女孩沒有健康的身體,沒有幸福美滿的家庭,更沒有快樂地在學校讀書,她多麼需要我們的一顆顆愛心、和一雙雙溫暖的雙手啊!
在此我真誠呼喚全世界的朋友們,關愛別人,關愛自己!讓自己和身邊所有的人都充滿愛!讓人間充滿愛!讓世界充滿愛!
關愛,關愛,愛在身邊,無處不在!!!
⑤ 寫樹的小小說作文。600字
我家下的花園有幾顆大樹,很綠,很美,我很喜歡,有空時就會望望,久而久之,就象看天那樣習慣了!感覺不錯。
習慣以後,就會很刻意地去看,看那被風吹過的大樹,感受那種感覺,那種味道,很舒服!
我很喜歡在樹下看書!特別是古龍的武俠小說,覺得那種感覺也很舒服!閉上眼睛,聞著那種味道,感受著那種風聲,聽著樹搖晃的聲音,這就是享受!
我喜歡秋天的樹,盡管那象徵終結。大樹無力的搖擺著,看著樹葉如雨般的落下,又想起我那喜歡看天的朋友,傷感啊!那時我又會躺下,看著藍天,有時閉著眼睛,聽著小鳥的叫聲。重復我朋友的動作,我想他也許也在看天吧!
我喜歡秋天的樹是因為他會使我想起我的朋友!他已經占據了我的心!我多麼希望他會回來,咋倆一起再躺著看天,談話!可這是不可能的,我只能在心裡懷念我的朋友……
這篇文章本是想純寫樹,但想起我的朋友,又不經意的寫了我朋友,我只能看著天,看著樹來寄託我對朋友的思念!
第2篇 故鄉的那樹
漫步在湖畔,柳樹明艷的綠映入眼簾,賞心又悅目,真的很像它,我想它了。
腳步不知不覺走近了去,我仔細地端詳著那棵柳樹,披散著垂下的纖細柔軟的枝條,宛如剛洗過頭、沒梳辮子的長發,又宛如一個少女華麗地彎著阿娜多姿的腰肢一般,姿態是多麼的美麗動人。棕褐色的枝莖,也粗糙地泛起了疙瘩,我用手撫摸著它,帶著殷切的目光在它身上尋找著某一樣東西。
我的眼神黯淡了,一陣微風吹過,我被吹醒過來了。
它不是我所想的它,它不是我朝思暮想而佇立在故鄉的那棵柳樹。
因為我忘不了它身上那一道鮮明的刀疤,忘不了它那任勞任怨、默默忍受苦痛的精神。
小時候我在故鄉生長,離我家不遠就有一棵楊柳樹,我的童年時光,就是它陪我一起度過的,它如同一位好朋友一般,不,它甚至比至好的朋友還更好。即管它始終堅守著沉默是金的原則,但它比誰都要懂得傾聽,你可以把所有的喜悅、不悅告訴它,它會誓死保守你的秘密;即管它好像老是一副冷漠的神情,但它比誰都能容忍你的人性,你可以把所有的不憤、氣憤通通以暴力方式發泄在它身上,它總會默默忍受苦痛,不發出一絲呻吟。
兒童的時候,總喜歡摘下它的枝條,圍成一個圈,再把其餘的枝條困在圈圈上,然後戴在頭上,用手撩弄著那枝條,神氣走在同伴前,驕傲得像個公主,每到這時候,夥伴們就又都跑到柳樹跟前去摘它的枝條,可是不管他們費多大的力氣都摘不了,彷彿除了我,任何人都不能碰它一樣。所以從小,我就跟柳樹結下了不一樣的情感。
我不得不承認,它對我真的很好。有一次寫作文,就寫樹,我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它,我走到它身邊,仔細地觀察了它,然後坐在樹下,靜靜地寫起我的作文。它是那麼的乖,那麼的善解人意,該動的時候動,該靜的時候就靜,使我的文靜動靜皆宜,語言流暢。我寫得很有感情,也很認真,後來,我的作文在學校里獲得了一等獎。我欣喜若狂地跑回來告訴了它好消息,它飛揚起它的枝條,輕輕地拍打過我喜悅的臉龐,彷彿在輕撫著我,也好像親吻著我一般,就好像母親贊揚授獎的小孩一般。
第3篇 2011年高考五十四個話題寫作點撥 五
話題三十六:合作
話題
生活在集體之中,你一定有過與人合作的經歷,如相互切磋學習經驗,一起參與科學製作,分工創辦班級小報,共同奪取球賽勝利,等等。在交流中學會學習,品嘗快樂;在協作中學會做事,分享成功。
請選取你生活中的一段經歷或你的思考,以「合作」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表達自己的真切體驗或認識。
要求:(1)可以寫記敘文,也可以寫議論文;(2)立意自定、題目自擬;(3)600字左右。
導寫
社會發展到今天,無數的事實已證明了合作的重要性,可以此為突破口立論,寫議論文,通過事實和道理論證自己的觀點。
如果寫記敘文,可寫的則更多。既是合作,必是雙方的,所以選材一定要注意事情發展過程中涉及的人物至少是兩人或多人。既可以寫成功的合作,也可寫失敗的合作,正如題目要求,相互切磋學習經驗,一起參與科技製作,分工創辦小報,共同奪取球賽勝利,均在可寫之列。
另外,也可以寫現實生活中的不正當「合作」,如同學相互包庇,欺騙老師;考場配合作弊,取得高分;下級相互勾結,欺騙領導……但敘事之中應流露出貶斥的感情色彩,不可持贊賞態度。
話題三十七:簡單
話題
簡單,不與復雜同伍。淡泊、樸素是簡單,保持本色是簡單,單純明凈也簡單。一句「簡單」可以將自信寫上臉龐。
道生一,一生萬物。有時,簡單中蘊含很深很深,禪意無窮。
生命的長河無休止地向前奔流,可是,也只有幾朵浪花能折射出太陽的七彩。生命復雜,但也簡單。
請以「簡單」為話題作文,自由擬題,文體不限,字數在600字左右。
導寫
以「簡單」為話題作文,取材和立意十分廣泛自由,須放開思路,進行發散思維。
如果你擬題為《不一般的簡單》,可以自由聯想;少年魯迅,在桌角刻下一個「早」字作為座右銘,簡單的一個字反映了魯迅惜時,律己的特點;英國物理學家牛頓,他的墓誌銘僅為「一個海邊拾貝殼的頑童」,多麼謙虛;「卑鄙是卑鄙者的墓誌銘,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證」,北島的詩句簡單,但內涵深刻,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聯想表明:簡單鑄就、蘊含了偉大。
除了隨筆,你還可以寫記敘文。如寫《我喜歡簡單》,就是要描摹出「我」的個性來。可以寫「我」留短發,梳發洗頭簡單、「假小子」的我更自由自在,「我」簡單而不加掩飾地生活,不在乎別人的眼光。文章因這些記敘可以充分表現出「我」的個性。
如果你擬題《把事情看簡單些》,標題便是一個觀點,可見文章要將這個觀點立起來。文章可以舉古代「田忌賽馬」,在實力必輸的情況下,田忌以輸一贏二的策略化難為易。行文中闡明:「勇敢開拓化難為易,馭繁以簡,是成功的基石;畏首畏尾,難字當頭,是失敗的前奏。「這樣,要把事情看簡單些這個觀點便立起來了,文章也會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如果你擬題《簡單》,想寫一篇小小說,文章會呈現另一種風格。你可以構思一位村長口說「簡單」,答應為老友辦事,後來卻為鄉長走後門,根本沒將老友的活放在心上,以凸顯個別當權者的口是心非、阿諛逢迎的丑惡嘴臉。
⑥ 微型小說形式的作文
論文內容提要:盡管龐德本人以及中外學者將龐德的詩作「在地鐵車站」視為俳句,但是,該詩所具有的日本俳句的特性其實並不典型,更多的則是漢語詩歌的重要品性。就藝術形式而言,該詩所接受的漢詩特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包含兩個復疊對比形象的典型的對偶句的特徵,二是詩律學意義上的「字」這一概念的介入以及以此作為衡量單位所引發的詩律學上的探索和變革。而這一變革更是具有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的獨特作用和文化價值。 Abstract: Although the famous poem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is regarded as haiku poem by Ezra Pound himself and some of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we think that the features of Japanese haiku of this poem are not typical, and actually it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important quality of Chinese poetry. Artistically, the influence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on this poem includes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one is the typical parallelism which has the contrasting imagery of the two lines, and the other is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Chinese 「word」 on the versification of English poetry that causes the prosodic explo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nd it is this transformationthat has its unique function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the course of China-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
Key words: Ezra Pound haiku Chinese poetry parallelism prosody
龐德的「在地鐵車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在英美詩歌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意象主義詩歌中最為著名的一首。該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兩行,卻最能反映龐德的意象派詩學主張。對於這一首詩的藝術形式,由於龐德本人發話在先,人們無不例外地認為它是日本俳句式的詩作。盡管人們認為龐德是「二十世紀對中國詩最熱情的美國現代詩人」(趙毅衡 17),可是對於「在地鐵車站」的漢詩特性,人們則鮮有論述。西方和日本的一些學者乾脆將此詩列為俳句的范疇。①我國也有學者認為:「此詩可謂學習日本俳句而用英文寫作的登峰造極之作,表現了龐德刻意學習東方文字的銳志和巨大天才」(齊一 46)。
然而,無論龐德本人和一些評論者怎樣堅持該詩如何具有日本俳句的特性,我們只要仔細分析文本,僅從藝術形式方面就可以看出這兩行詩中所具有的漢語詩歌的重要品性。
一
關於這首詩,龐德曾在1916年回憶錄中作過介紹:
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協約車站走出了地鐵車廂,突然間,我看到了一個美麗的面孔,然後又看到一個,又看到一個,然後是一個美麗兒童的面孔,然後又是一個美麗的女人,那一天我整天努力尋找能表達我的感受的文字,我找不到我認為能與之相稱的、或者像那種突發情感那樣可愛的文字。那天晚上……我還在努力尋找的時候,忽然找到了表達方式。並不是說我找到了一些文字,而是出現了一個方程式。……不是用語言,而是用許多顏色的小斑點。……這種「一個意象的詩」,是一個疊加形式,即一個概念疊在另一個概念之上。我發現這對我為了擺脫那次在地鐵的情感所造成的困境很有用。我寫了一首三十行的詩,然後銷毀了,一個月後,我又寫了比那首短一半的詩;一年後我寫了這首日本俳句式的詩句。(黃晉凱 150)
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我們不管龐德如何聲稱,還是以文本為實:「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這幾張臉在人群中幻景般閃現:/濕漉漉的黑樹枝上花瓣數點) (飛白 1145)。對於龐德的這首短詩,我們從創作及修改時間上進行考察,就可以感覺到漢詩對他的影響。從時間上看,龐德正是在1913年對漢詩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龐德系統閱讀漢詩也是發生在1913年春夏。而到了1913年10月,他早已讀了法文版的孔子和孟子的著作。而且我們對文本進行分析,僅從藝術形式上也不難看出,這兩行詩有著漢語詩歌的一些重要特色。概括地說,這些特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偶句的特徵;二是詩律學意義上的「字」這一概念的介入。我們從這兩個角度來對該詩進行分析,更能看出該詩所接受的漢語詩歌的影響。
二
先說該詩所具有的漢詩對偶句的特徵。對偶句是漢詩的一個重要特徵。劉勰《文心雕龍·麗辭》中的「麗」是駢儷的意思,「麗辭」即駢儷之辭,相當於今天人們所說的語言的對偶。劉勰《文心雕龍·麗辭》篇中說:「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獨立。夫心生文辭,運載百慮,高下相須,自然成對」(劉勰 421)。從而強調了客觀事物的對偶狀態。
這兩行詩中,既沒有動詞,也沒有人稱,只是兩個獨立短語,中間還用分號隔開,但包含著兩個復疊對比的意象:人群中隱約的面孔與黑樹幹上的花瓣。第一行描述詩人的具體經驗:黑壓壓的人群中,突然幻影般地閃現出幾個「美麗的面孔」;第二行進行隱喻,看見人群中清新美麗的面孔,猶如看到「濕漉漉的……花瓣數點」。第二行更加突出了色彩的對比:黑色樹枝與鮮艷的花瓣。在情感力量方面,人群與濕漉漉的枝條,都令人感到冷漠、壓抑;而美麗的面孔與花瓣,又使人感到耳目一新,有了爽朗輕快的感覺。
盡管表達方式是非個性化的、非抒情的,但本詩仍然給人以情感方面的力量,或許通過對比,還會引起現代城市生活中的心靈對自然美的依戀,對中世紀的傳奇的嚮往。該詩雖然形式短小凝練,但形象具體鮮明而又淳樸含蓄。這一風格上的特徵盡管日本俳句中也有,但同樣是受益於中國古典詩歌的。而在結構形式方面,漢詩的特徵就更為鮮明了,不僅有黑色樹枝與鮮艷的花瓣這一色彩的對比以及強烈的畫面感,而且有將不同時間和空間意象巧妙連接的對偶句的特徵。而日本的俳句主要著眼於詩的意境,是不具有這種對偶句的形式特徵的,俳句的「5-7-5」的三行排列,與對偶句形成了巨大的差異。更不用說龐德本人深深理解漢詩的這一技巧了,他曾在總結漢詩的特點時極其中肯地寫道:「中國詩中常用對偶句,把抽象和具體描寫、不同時間和空間的意象巧妙地連接在一起」(宋柏年 252)。可見,龐德對於漢詩對偶句的理解和運用並非出於無意識,而是一種主動的借鑒和移植。
而俳句的英譯一般也是以3個詩行和17音節(即「5-7-5形式」)②來處理的,有些英語詩人在模仿俳句進行創作時,也是用3個詩行和17音節的結構模式。正如美國詩人詹姆斯·柯卡普(James Kirkup)用俳句形式所寫的對俳句的定義:「Haiku should be just/Small stones dropping down a well/With a small splash」(Bowersviii)與龐德同時代但比他年長的另一意象主義作家、美國女詩人艾米·洛厄爾(Amy Lowell)就曾經創作過多首俳句,用的也是「5-7-5形式」。我們現以一首為例:「Last night it rained/Now in the desolate dawn,/Crying of blue jays」(Lowell126).
而且認為龐德的《在地鐵車站》一詩具有日本俳句的特性的學者,還將此詩譯為17音節的俳句形式:「面龐千萬張,/人頭攢動如花瓣,/濕黑樹枝顫」(齊一 47)。可見,日本俳句與漢詩對偶句的結構形式方面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是模仿俳句,龐德對當時的這種俳句形式理應知曉,但他並沒有寫成人所共知的「5-7-5」的俳句的結構形式,而是力圖以漢詩中的對偶句的形式來表達他的感受和突出他的詩學主張。正是龐德對這種疊加形式的「方程式」的苦苦探索,影響了一代英美詩人。 三
我們再看詩律學意義上的「Word」這一概念的介入,探討該詩的漢詩的特性以及這種介入所引發的英語詩歌中的詩律學的變革。按照一般的詩學理論來說,英語格律詩基本屬於音節-重音詩律。漢語詩歌則屬於純音節詩律(如古體詩、近代民歌)和音節-音調詩律(如近體詩)。我們知道,漢詩中的結構單位「字」(Word 或 Chinese character)是不同於西方詩歌中的結構單位「音節」(Syllable)的。因為「字」的內涵要大於「音節」。英詩中的「Syllable」只是聲音范疇的連接,而漢詩中的「字」卻具有語義成分和聲音連接的雙重功能。只有以「字」(Word)作為衡量單位,才能真正領會漢語詩歌的獨特品性。
首先,該詩不符合傳統英詩音節-重音詩律中的任何一種格律。其次,它也不符合可歸於純音節詩律的日本俳句中的「5-7-5」17音節結構模式(就音節而言,是12+7共19個音節)。考慮到龐德對漢詩所作的深入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在龐德的復疊對比的兩行詩中,每行各有4個實詞,第一行為apparition、these、faces和crowd,第二行為petals、wet、black和bough。在此,龐德的確關注的是實詞,而其餘的虛詞,在龐德看來是可以忽略的。龐德是深知源自漢詩的這一特徵的。他也曾經總結道:「中國詩簡潔、含蓄,意象之間不需要媒介,起連接作用的虛詞往往可以省略」(宋柏年 252)。
⑦ 六年級小說作文怎麼寫450字左右
書,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書,是一個老師,教會我們許多知識,給予我們豐富的精神糧食,所以,我喜歡讀書。
小時候,我很喜歡媽媽跟我講故事。每到晚上,我都會跟在媽媽後面,纏著她給我講故事。我上一年級,老師要我們開始自己看書。但是,我覺得書上都是字,沒有圖畫,一點樂趣也沒有,所以我一點兒都不喜歡看書。因此那時候,我的作文寫得一點也不好。
直到我上三年級的時候,我看到班上的同學在看《福爾摩斯》,我看了一下,覺得這本偵探小說很有趣,裡面的內容像磁鐵一樣吸住了我。回到家,我要爸爸在網上買《福爾摩斯》這套書,爸爸立馬給我買了。我每天都會問:「書到了沒有?」到貨的那一天,我急忙拆開盒子,拿出一本就看。我看得津津有味,我看了很久,媽媽說:「溪溪,別看了,快要考試了,復習一下吧!」我才依依不捨地放下書。我和書就這樣成了好朋友。這時,我才知道了那些關於書的名句其實說得很有道理。後來,我養成了做筆記的好習慣,也接觸了更多的書籍。
還有一次,因為寫作業寫到很晚,到了要睡覺的時間了,但是我想要再看一會兒書再睡覺。媽媽說:「溪溪,別看書了,去睡覺吧。」我堅持要看書,媽媽覺得我把書當飯吃了。現在我的語言能力提高了,寫作能力也提高了,寫作文再也不像原來那麼煩惱了,我現在只要看到題目,稍微思考一下,就文思如泉湧,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書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也讓學到了許多知識,我喜歡看書,我覺得「一日無書,百事荒蕪」,只要一天不讀書,就什麼事也做不好。對我而言,書,就是這么有魅力!
⑧ 寫一篇小小說的作文要900學的
門其實開著
希望,吹動了夢想的風玲;希望,揚起了願望的旗幟;希望,開啟了希望的大門。
希望,一個多麼陽光的詞語;希望,一個多麼美妙的詞語;希望,一個多麼神奇的詞語;它,是一位智者,給了我們一把鑰匙,去開啟我們的希望之門!
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心願,都期望實現它。可當我們這些平凡人靠近我們各自的願門時,卻往往看見大門深鎖,重重的鐵鏈正朝你發威。於是,一些人躲開了,不願去面對,都認為門正關著。門其實開著!
還記貝多芬嗎?還記得海倫·凱勒嗎?還記得霍金嗎?貝多芬是一個音樂家,而音樂家最需要的是什麼呢?沒錯,是健全的聽覺,但他卻失去了。當時的他一定悲痛欲絕,但是他舉起自己強有力的雙手,推開了自己音樂殿堂的門,因為,他有著希望,是希望讓他跨進門去,是希望讓他鼓起勇氣去推開那扇其實開著的門!海倫·凱勒呢?一個集盲、聾、啞於一身的人,她夠悲慘的吧,夠令人同情的吧,但是她從未認為自己是個悲慘者,相反,她熱愛生活,積極生活,盡管她耳旁盡是一片寂靜,眼前盡是一片黑暗,但她摸索著,仍然找到了自己的希望之門,輕輕一推,門徐徐打開。嗬,門其實開著呀!霍金呢,他是個除了腦袋在轉外,其它任何器官都靜止的植物人,他不也依靠著希望去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了嗎?他不照樣打開了自己的希望之門嗎?門其實真的開著!
親愛的朋友們,我們中應該沒有比貝多芬、海倫·凱勒、霍金更悲慘的吧,因為我們生活在陽光下,沐浴在雨露中,快樂地成長著,我們難道還比不上他們嗎?要相信,我們能行。只要勇敢地去推開我們的希望之門,跨進我們的希望之門,我們中就一定會產生第二個貝多芬、海倫·凱勒、霍金的,相信自己,我能行!
朋友們,告訴你一個小秘密:希望之門其實開著!
有一個青年去應聘。當時被錄取了,經理告訴他,三樓第一間屋子不可進。肯年很好奇:為什麼不能進呢?第二天,他按捺不住好奇心,來到了那間屋外,發現門是虛掩的,進去後,發現屋裡空空如也,只是在桌上有一封信:速去市場部報道!他被任命為市場部經理。在他之前,有很多人來,也知道這條規定,但就是因為他勇闖禁區而被重用了
第二篇
的確。有許許多多的人不敢面對眼前生活,學習等,覺得自己好像不如別人,其實,很多人的頭腦都是一樣的,只是害怕遇到挫折和困難,而有的人沒有勇氣敲著我們自己的門、認為我們的門打開不了,門其實是開著。
比如,在學習上,你有認真地去思索過一道題嗎?當我們不懂作時,應該自己去先思考,或者去找別人幫助,不試一試,怎麼知道自己的能力呢?遇到一點挫折就怕,就被困難嚇倒。有的人不經思思考,遇到再易的問題都找人幫助,這種人是永遠都無法長大成人,總認為自己不如別人,但並不是這樣,是你不敢開你的門去思考這樣的問題罷了。許多人為了一個小小的困難就放棄了一切。學東西要慢慢來,從小到大不可能每個人都沒有遇到過困難。是我們太懶了,不想打開自己的世界,而把自己關閉在裡面。
一個人有很多成功的機會,錯過了一次機會並不代表永遠都失敗,只要我們不怕摔倒,有勇氣有信心,不仿問一下你自己,不論是在學習,生活或者工作上往往都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但我們不要困難嚇倒,應該認真面對這些挫折和困難,去大膽地正視困難,把擺在眼前的困難和挫折一一地克服。且要自己克服,不要養成依賴別人的習慣,雖然,有時覺得依賴是小事,但對於某些事來說是一件很大的事,比如,不經思考,考試或做作文業時就抄別人,類似的事,將會毀了你一生。
大自然賜給我們每個人相同的機會來打開我們的大門,我們有什麼理由放棄呢!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胃勞苦,沿著徒趙攀登的人才能達到光輝的頂點。現在做了什麼壞事或……,一切還可以從來,因為我們是剛邁入未來的起步。
從現在起,我們應該勇敢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大膽的嘗試一切,打開我們的世界,用自己的鑰匙打開我們自己的門,去努力,去描繪明天美好的藍圖。讓我們以「門其實開著」為座右銘,闖入世界的一個角落,進入一個新的世界,張開翅膀,打開門走向美好的未來。
第三篇
門其實開著
一次次的爭吵使我變得封閉;一重重的封閉使我變得消沉;一抹抹的消沉讓我認為脫離了父母,讓我認為我是一塊拒絕融化的冰。
於是,我便將自己反鎖在"孤獨"的大屋中,屋前有一條叫"代溝"的大河,沒有架上橋。大屋的每扇門上都掛著刻有"封閉"的鎖,鎖上的鑰匙卻早已被我扔出了圍牆。
曾幾何時,我以為聽著MP3,哼著小曲的生活是快樂的;曾幾何時,我以為拒絕關愛,反抗到底是瀟灑的;曾幾何時,我以為心房已被牢牢鎖住,可 一切的醒悟來的並不遲。就在這學期,該死的學業壓得我吃不消,我使被"流感"入侵了,當躺在床上,只覺得頭暈乎乎的,我知道我完蛋了--發燒。這在平時本是芝麻綠豆大點兒小事,可如今,本姑娘正面臨中考,哪經得起這一折騰啊!算了吧,我便吞了幾粒退燒葯,撐著發悶的腦袋上學去了。這一天也就這么過去了,只覺得昏昏沉沉,連手腳都難以控制。
好不容易撐到了家,我一反常態,甩下書包就躺了下來,迷迷糊糊也就睡著了。
夜深了,隱約聽到了機械鍾"答答"的聲響,我撐起上眼皮,燈亮著,可床頭卻多了個點滴瓶,我的手不覺得顫動了一下,這才覺得有點兒疼。順道兒看了一下鍾,呀,都2點了!
這時,我發現有人進我房間了,下意識地,我閉上了雙眼,是醫生嗎?我揣測著。"孩子啊,累了吧,真是像你爸,倔得不得了,怎麼病了也不吱聲呢……"原來是媽媽,怎麼,她怎麼還沒睡,我不覺心頭一顫。不一會兒,又睡得香了。
再一次醒來,天還沒亮,才3點多,只覺得手臂被什麼壓麻了,定晴一看,竟是媽媽。我這一醒,把她也吵醒了,她睜開睡眼,布滿血絲的眼望著我,問道:"是餓了吧,媽媽幫你去燒點面條。"說著,便蹣跚離開了。
又是心頭一顫,雙眼模糊了。
即時的醒悟,我發現我的心房原來是開著的。用心去感受,我懂得了接受,母親用關愛這把萬能鑰匙,揭開了我心中的鎖,我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