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集作者 > 作者七璽醬的小說

作者七璽醬的小說

發布時間:2021-10-04 17:02:16

1. 鄭州七璽時代房地產營銷策劃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鄭州七璽時代房地產營銷策劃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06月01日,主要經營范圍為代理房地產營銷策劃、買賣、租賃、抵押及房地產有關手續等。
法定代表人:李潔
成立時間:2015-06-01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10192000174534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鄭州市中原區崗坡路3號院50號樓2單元附9號

2. 秦漢七璽的介紹

秦、漢皇帝的印璽。七璽由『傳國璽』和『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六璽和組成。《後漢書·光武紀》建武三年注引蔡邕《獨斷》:「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紐,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皆以武都紫泥封之。」又有傳國璽,合稱為七璽。

3. 什麼是鑒藏印

鑒藏印
作為「詩書畫印」之一的「印」和它背後的印章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標志和符號。二○○八北京奧運年,作為一個笑迎四海賓朋的自信的中國人,應該懂一點印章知識。
本報特請當代治印名家張國維先生撰文介紹印章篆刻知識和文化
鑒藏印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用於書畫鑒賞、審定與收藏的印章;一類是用於圖書典籍收藏的印章。自唐宋以降,同一幅書畫經過歷代收藏家的鑒藏,可能在上面鈐蓋了大量的鑒藏印章,形成了傳承有序的印章系統——印章,也就成了鑒定書畫真贗的一個藝術元素。
歷代書畫鑒藏印
最早的書畫鑒藏印,據史書記載是在東晉時期,但我們今天能夠見到的,最早是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收藏鍾繇、張芝、王羲之等人的書畫作品幾百卷,裝幀為卷帙,他請虞世南、褚遂良等書畫家鑒別真偽,然後以「貞觀」印鈐蓋中縫,作為識別標記。後來還有「貞觀」、「集賢印」、「翰林之印」等,都是皇家鑒藏印章。
皇帝帶頭,群臣動手,私人鑒藏印也大量涌現,著名者有魏王恭「龜益印」,太平公主駙馬武延秀「三藐毋馱」梵書玉印,虞世南「虞世南」印,褚遂良「褚氏」印,張彥遠「河東張氏」印,等等。
五代及宋,承前啟後,鑒藏印更多。兩宋以宋徽宗、宋高宗最為著名,金以金章宗為最。宋徽宗趙佶是獨創「瘦金體」的大書法家,花鳥畫大家,徽宗朝內府常見的書畫鑒藏印達十餘方,有「御書」葫蘆印、「雙龍」圖印、「內府圖書之印」等七方連用最具特色,每方印都有固定的位置。金章宗內府也用此法,用「秘府」、「明昌」等七印連鈐。
靖康之難中,金兵攻入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內府圖書名跡散失殆盡。南宋高宗即位後,廣泛搜羅,使紹興內府的收藏不減宣和,高宗的鑒藏印也有20多方,以「紹興」引最為常見。
宋代的私人書畫收藏也很發達,蘇簡易、蘇蓍、蘇舜欽、蘇泌等一門四代,均好收藏,流傳至今的唐懷素《自敘帖》上就有「許國後裔」、「四代相印」等五方家藏印。米芾的自用印有上百方,分好幾個檔次,其中「辛卯米芾」、「米芾之印」、「米芾氏印」等六方玉印,是最上檔次,「有此印者皆絕品」。南宋則以趙令疇、趙與懋、賈似道的鑒藏印為最著名。有宋一代,私人書畫鑒藏印已數不勝數,後世更是浩如煙海。
元代元文宗有「天歷之寶」、「奎章閣寶」等印。魯國大長公主有「皇姊圖書」印,今天常見。私人有郭天錫「佑之」印,趙孟瞓「子昂」印,等等。明代有「典禮紀察司印」,是內監掌管藏物的印記。私人有文徵明、文彭、文嘉父子「停雲館」印,項篤壽、項元汴兄弟「天籟閣」印,等等。
清代乾隆皇帝有在所藏書畫上題款鈐印的癖好,鑒藏印數不勝數。「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芨」、「三希堂精鑒璽」等八方較常見,收藏於乾清宮、寧壽宮、養心殿、御書房等不同地點的,還會加蓋那個地方的鑒藏印。他是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所以還有「古希天子」、「壽」等印章。
清代的私人收藏印,有陳定、梁清標、孫承澤、曹溶、高士奇、怡親王永祥、安岐、繆曰藻、謝希曾、吳榮光、畢瀧、畢沅等人的,但凡書畫上有他們的收藏印,大都優多於劣。到了近現代,就多到無法舉例了。
印章的書畫鑒定功能
宋元以後,一幅書畫作品上面少不了作者的款印、齋館印和閑章,再就是歷朝歷代的鑒藏印。作者的印章多的達幾百方,鑒藏印章也有它自身的體系,所以通過印章來鑒定書畫,是一門學問。書畫鑒定包括藝術鑒定、技術鑒定和學術鑒定,印章雖小,它的鑒定卻涵蓋了這三大方面。
1.文、形、質、色、鈐
無論是書畫款印還是鑒藏印,在印文、印形、印質、印色和鈐蓋部位等方面,各個時代都有一些變化。印文從唐宋到元明多為小篆,但明末和清代則喜用古篆、繆篆。印形一般是方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葫蘆形,宋、明時代還有奇異形式如鍾鼎形,到清代又不易見到了。
印質,古有銅、牙、玉等材質,印文筆畫比較凝重、光滑、呆板。元末明初出現了浙江青田、福建壽山等石材軟硬適中,能表現各種刀法,但又有所側重。不能不說清代「皖派」、「浙派」等印章風格,與當地所產石材沒有關系。印質不同會影響到印文筆畫的效果,能幫助我們識別用不同質的東西來翻刻偽印了。
印色,唐、五代大都用水印,後來又有白芨水印和蜜印,使印文走樣,模糊不清。南宋油印漸多於水印,到元代水印就絕跡了。印色以大紅為主,兼有帶深紅色或帶紫色、黃色的。印色可見新、舊,舊色無火爆氣,新的則油光四射,硃色奪目。有的作偽者用燒酒浸濕燃火,有的用印泥和以醬油再鈐蓋,可以做舊。有的書畫保存特別好,舊印如新。清代宮廷多使用「八寶印泥」,印色經久不褪。根據印色可以幫助我們鑒別書畫真偽,但又要參考別的藝術元素。
印章似乎是比較刻板的東西,但同一方印章在鈐印時卻可以出現許多不同的效果。因為印泥有干有濕,用力有輕有重,墊底有厚有薄,紙有光、毛、粗、細的不同,還有的印章因使用的年頭太久,出現磨損而前後不一致的情況,這些都為印章鑒定增加了難度,又提供了機會。
鑒藏印的鈐蓋部位是有一定規律的,手卷大都在本幅前後下方角上,偶有鈐在上邊角上的。長卷的接縫處往往有鑒藏家的騎縫印。掛軸、冊頁等總鈐在本幅左、右下角或兼及上角、裱邊上的,位置如果不對就有問題。像宣和七璽、乾隆五璽更是有嚴格的規格。還有一些私人收藏家,也有自己的鈐印習慣,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鑒別書畫的真偽。
2.書畫印章的做假方法
主要有三種:一是翻刻,二是臆造,三是鋅版。
翻刻,就是依照書畫上的印文,自己摹刻一方同樣的印章,這是最容易識破的。即使翻刻者手段再高,筆法部位總與原印有異,特別是時輕時重的運刀技法,要完全仿效十分困難。而且翻刻的印章因為要亦步亦趨地模仿,很難氣脈貫通,難現原印神韻。現在這種作假手法在高仿贗品中很少見到了。
臆造,就是憑空篆刻一方印章,印文往往是名家的字型大小或詩句,使人無法對比,給鑒定造成困難。但只要對一個時代、一個作家的印章看熟了,也容易辨其真偽。篆刻技法是有發展過程的,篆刻家不可能超越時代掌握某種技法,而作偽者總是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技法帶出來,留下蛛絲馬跡。這種作假手法在今天信息化的時代更難蒙住買家了。
鋅版,是在現代照相技術發明之後才出現的,是把印章樣本(如用原印打下或照相),復制在鋅板上,通過酸溶液腐蝕做出假印。其特點是不容易走樣,做得好的很難辨別,但其破綻是比較呆板。同真印對比,往往能辨別其中微妙的不同。
3.學術鑒定
一枚印章在一位書畫家、收藏家那裡,是在哪個時期才出現,哪個時期用得多,哪個時期以後就難得一見,這些都對鑒定大有裨益。以印章來輔助鑒別書畫的真偽和斷代,其作用與款字、題跋同樣重要。但即使是真印章,也不能保證該件必為真跡,因為印章既可以為同時代人竊用,也可以留給後世,所以不能保險。用印章來斷代,也只能斷前,不能斷後,這樣的例子很多。
歷史上丁輔之曾把丁敬、金農的印當做收藏章蓋在自己的書畫上。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有一本《法若真山水冊》,其中有些印章蓋在經修補後的破洞上,完全不合乎用印格式,原來是他的孫子法光祖乾的事。《虛齋名畫續錄》卷三王芑孫在王武花卉冊後題跋中也說,王武所用的印章,在他死後為其曾孫世坤、從曾孫世泳用在他們冒充王武的偽作上。以上都足以說明後人可以使用前人的遺印。
一幅書畫作品上的收藏印,往往有許多方,有的全真,有的全偽,有的有真有偽,都要具體分析。但收藏印還是有很大作用的。它可以前代收藏家的眼光幫助我們堅定對作品確認的信心,也可以以收藏印確定書畫作品的時代下限,即使是無款作品也可以確定它不會晚於收藏者的時代。

4. 中國歷史上有沒有國溪上四周刻有"萬事如意"的印章

《左傳•宣公三年》中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楚莊王興軍討伐遷徙至陸渾(今河南嵩縣、伊川一帶)地方的少數民族部落,陳兵於洛水之濱。當時的周天子(定王姬瑜)知其來者不善,連忙派王室成員充當使節前往勞軍。楚莊王見到周天子的使節,並沒有禮貌地問候天子的身體是否康健,卻傲慢地打聽起王宮中9隻青銅鼎的形制、大小與輕重來。使節回答說,周室雖然衰微,但天命未改,宮中之鼎輕重如何,楚王您還不必打聽。

原來,傳說夏禹接替舜帝掌權後,曾將華夏九州的青銅收集起來,熔鑄成代表九州的9隻大鼎。鼎本來是古代的一種烹飪器皿,有大有小,一般為陶質或銅質,最常見的多為三足兩耳。《藝文類聚》引《孫氏瑞應圖》說:「神鼎者,質文精也,知吉凶存亡,能輕能重,能息能行;不灼而沸,不汲自盈,中生五味。昔黃帝作鼎,象太一;禹治水,收天下美銅,以為九鼎,象九州;王者興則出,衰則去。」後來的商、周便以夏之九鼎作為傳國之寶,即國家政權更替承繼的象徵,因而後世稱建立新的王朝及確立新的國都為「定鼎」。

楚莊王之所以打聽九鼎的情況,是因為其時位於南方的楚國,在各諸侯國中日顯強大,而作為諸侯共同尊奉的周天子,此刻已經無法掌控局面、駕馭群雄。楚莊王問鼎中原,顯然是有希望取而代之的意思。於是,九鼎便成了後來帝王心目中代表君權的聖物。因為年代久遠又迭遭戰亂,傳說中的夏禹九鼎後來不知去向(一說東周顯王時沒入泗水之中),這樣一來,漢、晉間常有神鼎現身以為祥瑞的傳言;而唐、宋時更有重鑄九鼎的盛舉。唐代武則天萬歲通天年(公元696年)四月及北宋徽宗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正月,朝廷就曾重鑄九鼎。之後,金兵南侵,將宋鑄九鼎掠走,從此下落不明。

作為君權象徵的還有另外一件極為重要的信物,那就是皇帝的玉璽。所謂璽,就是人們熟知的印鑒。「秦以前,民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其所好。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馬非百《秦集史•輿服志》)據馬非百的考證,秦璽有乘輿六璽、傳國璽、御璽及太後璽之分。乘輿六璽,玉質,璽文分別是「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它們分別加蓋在皇帝頒布的各種詔書之上,作用類似於今天政府所發文告上統一加蓋的公章。傳國璽,藍田美玉製成,4寸見方,印紐為纏繞在一起的5條小龍,璽文是「受天之命,皇帝壽昌」;另一說璽文為「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系當時的丞相李斯篆書。傳國璽當是皇帝的私印,有人認為它就是御璽。傳國璽(御璽)由秦始皇隨身佩帶,既是皇帝身份的象徵,又可加蓋於皇帝臨時頒發的手詔之上。秦亡後,傳國璽由劉邦獲得:「漢高祖佩之,後世名曰『傳國璽』,與斬白蛇劍俱為乘輿所寶。斬白蛇劍至惠帝時武庫火燒之,遂亡。及懷帝沒胡,傳國璽沒於劉聰,後又沒於石勒。及石季龍死,胡亂,穆帝世乃還江南。」(《晉書·輿服志》)

漢代,皇帝、皇後、諸侯王之印稱璽;列侯、鄉亭侯、將軍部屬、郡邑令長之印仍稱印,各將軍之印稱章。皇帝玉璽、虎紐;皇後金璽、虎紐;皇太子、列侯及丞相、太尉以下官吏分別為黃金印、龜紐或銀印、龜紐。授與少數民族部落首領的官印則為駝紐或羊紐。印文無論官私均為陰文,字為小篆。

唐武則天時候,這位女皇帝厭惡「璽」字之音近似於「死」,下令改「璽」稱「寶」。唐中宗李顯復位後,又改「寶」稱「璽」。唐玄宗開元六年(公元718年),皇帝玉璽又稱皇帝玉寶。由秦至漢,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加上傳國璽,合稱為皇帝七璽。唐改為寶後,據說加上武則天曾用過的太後璽,稱為皇帝八寶。不過,《新唐書·後妃·則天武皇後傳》上說:「太後又自加號『金輪聖神皇帝』,置七寶於廷:曰金輪寶、曰白象寶、曰女寶、曰馬寶、曰珠寶、曰主兵臣寶、曰主藏臣寶,率大朝會則陳之。」《辭源》將之解釋為7種寶物,然而具體是哪7件寶物,為什麼偏偏要在朝廷大典時如此莊重地陳設出來,卻語焉不詳。作者以為,它們或許就是武則天時期獨有的各具用途的女皇御璽,如調動軍隊便用「主兵臣寶」。武則天以女性登基稱帝、執掌國柄,是對男權至上的封建社會的一種亘古未有的悖逆,之前那些男性皇帝用過的御璽,自然難合她睥睨一切的心理,於是乎,便讓人重新製造了符合自己女主身份和心意的皇帝印鑒,並且極有可能這才是她改璽稱寶的真正原因。

因為五代戰亂,漢、唐以來的皇帝玉璽均多遺失。宋代皇帝便重新製作寶璽:

「寶。秦制,天子有六璽,又有傳國璽,歷代因之。唐改為寶,其制有八。五代亂離,或多亡失。周廣順中,始造二寶,其一曰『皇帝承天受命之寶』,一曰『皇帝神寶』。太祖受禪,傳此二寶,又制『大宋受命之寶』。至太宗,又別制『承天受命之寶』。是後,諸帝嗣服,皆自為一寶,以『皇帝恭膺天命之寶』為文。凡上尊號,有司制玉寶,則以所上尊號為文。」(《宋史•輿服志六》)

由宋至清,皇帝印鑒或稱「璽」、或稱「寶」,「璽」、「寶」並用。依秦、漢之制,歷代後妃、太子等也有自己的印鑒,清代冊封皇太後、皇後、貴妃等,都要使用金冊並頒給寶璽。清大內中有交泰殿,位置在乾清宮後、坤寧宮前(因在乾、坤兩宮之間,殿名取天地交泰之義),清帝的寶璽主要收藏於此殿之中。

在中國皇帝的政務用物中,值得一提的還有古代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它們是君王發號施令須臾難離的重要工具。

我國的書寫用筆應起源於夏商時期甚至更早。春秋戰國時,筆的使用已相當普遍。當時筆的名稱不一,如楚國叫「聿」,吳國叫「不律」,燕國叫「拂」,秦國叫「筆」。秦朝統一稱「筆」,沿用至今。但秦朝以前的筆幾乎均為硬筆,有人考證就是經過削制加工後的竹簽,後來所用的毛筆,傳說最早是由戰國末期秦國大將蒙恬發明的。

當然,帝王所用絕對是當時的名貴之筆、上好之筆,據說,漢代皇帝所用的筆,筆桿系犀角、象牙、琉璃等製作,用狐、兔的毫毛作筆尖,筆盒則雕金飾玉,價值高達百金,所謂「一筆之柙,雕以黃金,飾以和璧,綴以隋珠,文以翡翠;此筆非文犀之楨,必象齒之管,豐狐之柱,秋兔之翰」(《藝文類聚•雜文部•筆》)。唐、宋時,宮中所用的名筆系宣州(今安徽宣城)人諸葛高所造,被叫作「諸葛筆」。宣州與浙江湖州是我國古代兩大制筆中心,所產的毛筆分別稱宣筆、湖筆。諸葛氏為造筆世家,「諸葛筆」在當時即被人作為珍玩收藏。

今天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內,還收有明嘉靖雕漆紫檀木管提筆、清白潢恭進天子萬年筆等名筆,明嘉靖雕漆紫檀木管提筆,筆管長25cm,筆斗長2.5cm,提筆直管無帽,筆管飾紅、醬色雕漆並拼以紫檀木斗,筆鋒為貂毫竹筍式。清白潢恭進天子萬年筆,是為恭賀皇帝壽辰而進獻的禮品,筆管長18.8cm,竹製管,筆管上方陰識填金楷書「天子萬年」4字,下方綴注填藍楷書「臣白潢恭進」;筆頭以珍貴的紫毫(安徽產野兔毛)製作,腰部凸隆似含苞的玉蘭,時人稱為蘭蕊式;筆頭根部有起支撐作用的黃色副毫。

從《莊子》中「舔筆和墨」的句子來看,至少在春秋戰國時期,墨的使用亦趨普遍。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最早紀述了制墨的方法。明代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中,對用油煙、松煙制墨的方法敘述更為詳細。墨煙的原料包括桐油、菜油、豆油、豬油和松木,工匠將桐油、清油或豬油放入油燈中點燃,油燈上方則用鐵蓋收集油煙,再用鵝毛輕羽將鐵蓋表層的油煙刷入紙片上。油煙須及時收集,不能過老。上等油煙造出的墨精美而有光澤,每斤油可刮取約一兩上等油煙。不過,古時多用松木取煙制墨,而宮廷御墨使用的松木則更為講究,南宋時,宮中制墨所用之松要求采自黃山。宋高宗趙構紹興年間,皇帝所用的御墨是一個叫戴彥衡的墨工製作的。有一天,宮內太監打算在御苑中起墨灶,使用西湖邊上的松樹制墨。戴彥衡堅持不同意這樣做,他的理由是,御墨用松,當用黃山特有的雲霧松,因為黃山松長自絕壁,采天地靈氣,質地優異,而平地之松,文弱無力,材不可用!

名貴的用墨尤其是宮廷御墨,其配料通常包括雞蛋白、魚皮膠、牛皮膠、香料、葯材,如丁香、紫草、秦皮、蘇木、白檀、蘇合香、珍珠等。例如,唐人所編《初學記》引韋仲的《將墨方》中說:「合墨法,以真朱(珍珠)一兩,麝香半兩,皆搗細後,都合下鐵臼中,搗三萬杵。杵多愈益。」唐玄宗李隆基所用御墨稱「龍香劑」,就是在配料中摻有名貴的龍腦、麝香。宋代著名制墨匠張遇所供宮廷用墨,也將龍腦、麝香加入所採集的上等油煙之中。

宮廷中使用紙,過去認為在東漢蔡倫造紙之後,而在此之前或用竹簡木片,或用絲綢絹帛。蔡倫是東漢時期的宦官,有資料說他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採用來源更為廣泛、成本更為低廉的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造出的紙被稱為「蔡侯紙」。據此來看,蔡倫顯然不是紙的發明者,而只是造紙技術的改進者,發明者應當是「前人」,即蔡倫以前的人。到底前至何時呢?由於紙張的質地難耐保存,沒有實物作證,很難給出明確的結論。1957年,在古都西安市東郊的灞橋,曾經出土據稱是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古紙。經過科學檢驗,發現它主要是由大麻和少量薴麻的纖維製成的,被史學界稱為「灞橋紙」,「灞橋紙」應是通過考古發掘出來的世界上最早的紙。

隨著造紙技術的逐步提高,魏晉南北朝時的竹簾紙、藤紙、棉紙、染潢紙,隋唐時期的宣紙、蠲紙,五代時的澄心堂紙,明代的竹紙、宣德紙、松江潭箋,清代的粉蠟箋等,均成為各個時期皇宮御案的常用之物。澄心堂本是南唐開國君主李升所居堂名。澄心堂紙為南唐後主李煜時所造紙,細薄光潤,人所貴重。同時,還有外邦藩國向皇帝進獻的貢紙,如漢晉間南越進貢的側理紙,朝鮮進貢的高麗紙等。清代宮廷的貢紙,除朝鮮的麗金箋、金齡箋、鏡花箋,越南的苔箋,日本的雪紙、奉書等外,還有西方的金邊紙、雲母紙及各色箋紙。

名貴的紙、墨,作為頒詔施政的要物,很受歷代皇室中一些人的重視和喜愛。東漢中期臨朝聽政的鄧太後,即位之時,貢品中只留紙墨,其餘一切寶物悉加禁絕:「是時,方國貢獻,競求珍麗之物。自後即位,悉令禁絕,歲時但供紙、墨而已。」(《後漢書•後紀》)唐、宋時,供帝王所用的珍貴之紙,因上面印有龍鳳紋,又稱鳳紙或龍鳳花箋。宋太宗趙光義,常常喜歡用它們寫上幾個字,作為對王公近臣的一種格外的賞賜。

中國古代特有的書寫文化,產生出許多種文房用品,較為常見的有:筆架,又稱筆格、筆擱,凹處置筆,供架筆所用,多作山峰形,也有人物和動物形的。筆筒,或圓或方,亦有異形的;不用筆時,將筆插放其中,質地多為瓷、玉、竹、木。筆洗,多為缽盂形,用筆後用它濯洗餘墨。墨床,研墨中稍事停歇時供臨時擱墨之用。墨匣,用於貯藏墨錠。水注,亦稱水滴,多為精緻的小圓壺、方壺,注水於硯面供研磨用,也有製成蟾蜍、小雞等動物形狀的,如春秋時晉國國君靈公墳塋的隨葬物中即有水滴:「晉靈公冢甚瑰壯,……其物器皆朽爛不可別,唯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王取以為水滴。」( 漢•劉歆《西京雜記》) 鎮紙,又稱書鎮,作壓紙或壓書之用,以保持紙、書面的平整。硯匣,又稱硯盒,放置硯台之用……

硯,也稱硯台,專供研墨蘸寫的工具,質地有玉、石、磚、銅、鐵等,以石硯最多。20世紀70年代末,在陝西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曾出土一套石硯、研棒及硯蓋,時間距今約7000年。宋朝蘇易簡所撰《文房四譜•硯譜》上說:「昔黃帝得玉一紐,治為墨海焉,其上篆文曰帝鴻氏之硯。」墨海便是指大硯台。

我國古代有所謂「四大名硯」或「五大名硯」的說法,它們分別是端硯、歙硯、洮硯、紅絲硯或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紅絲硯,其實,古硯品種繁多,優質硯台如松花石硯、玉硯、漆砂硯等,均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如晉代冊封太子時,封賞物中便有漆硯一枚;太子納妃,也用漆硯作為聘禮之一。宋代宮廷內府所藏的漆砂硯,形制近似澄泥硯,但硯台極輕,放置水面竟不下沉。

端硯產於廣東端州(今廣東肇慶)東郊端溪,歙硯產於徽州(今安徽歙縣及江西婺源一帶),洮硯產於甘肅臨洮,澄泥硯產於山西絳州(今山西曲沃一帶),紅絲硯產於山東青州(今山東濰坊、臨朐一帶)。端硯常與歙硯並稱,歷代皆采自端溪山崖,分為下崖、中崖、上崖;下崖洞在山底,終年浸水,因而硯石貴潤,所以下崖品質最優。端硯的顏色也和品質有關,以白色為上,紫色最下。歙硯,別名龍尾硯,用婺源龍尾山歙石雕琢而成。洮硯,質地細膩而不堅硬,制硯極佳,「除端、歙二石外,惟(甘肅)洮河錄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崖;然石在臨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古硯辨》)澄泥硯,取河泥燒制,產地有山西絳州說、河南虢州說、山東青州說,工序繁復,燒之堅如鐵石。紅絲硯,石中見紅絲多達十數層,質地優良,研墨汁液如油,蓄墨濃黑似漆,匣藏久不幹澀。

概言之,好的硯台,除開自身的光滑細膩、瑩潤無瑕外,主要是容易發墨又不耗墨,並且不損筆鋒,因此古代帝王中,有的人不僅自己視名硯如瑰寶,而且還將之作為貴重的饋贈禮品。被追尊為魏武帝的曹操,在其生前送給漢獻帝的禮物中,就有純銀參帶硯、純銀參帶圓硯各一枚;晉武帝司馬炎曾將用於闐鐵所鑄成的青鐵硯賜人;宋徽宗趙構喜用端硯,他的硯台往往如上等美玉,令人愛不釋手,趙構曾用它來賞賜給親近的大臣。

2.生活用物

帝王的卧室稱為寢宮。古人造字,宮、室之義相同,貴賤可用,後來為尊崇帝王,以別黎庶,才規定只有帝王的居處方可稱「宮」。而帝宮之中,大都琳琅滿目、寶物雜陳,令人目不暇接。且以必需的生活用品如床、帳、席、被、枕為例,便可略知其生活用物的奢侈華麗:

床。古代,床是供人坐或卧的器具,皇帝所用的床獨稱龍床。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貴族孟嘗君出使楚國時,曾送給楚王象牙床以示交好。以象牙來裝飾床,可見床的名貴。《西京雜記》上說,漢武帝有七寶床設於桂宮;晉人所撰《拾遺記》上也說,漢武帝以珊瑚為床。唐人所撰《初學記》引後梁宣帝《床詩》中,有「衡山白玉鏤,漢殿珊瑚支;琚膝申久坐,屢好為頻移」等句,由此種種,可知古代帝王後妃之床多用金銀珍寶裝飾,當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現象。元代薩都剌的《題楊妃綉枕》詩中,有「五色香雲隨指轉,牙床端坐楊太真」的句子,如果不是道聽途說,可知當年的楊貴妃睡的也是牙床。至於《後漢書•五行志》上說:「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此中的胡床,大概是一種能夠折疊的可坐可卧的輕便用具,或許就像是我們今天常見的折疊式躺椅,但絕對豪華得多。

帳。古代帝王的居處均為高堂廣廈,為裝飾環境與方便生活,室內既有屏風隔斷,還有簾帳遮護。當年劉邦率軍攻入秦都咸陽,見秦宮之中「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史記•留侯世家》),此中便提到宮闈間陳設的華美帷帳,也是吸引劉邦眼球的因素之一。清代曹雪芹所著《紅樓夢》第五回寫到秦可卿的卧室中,「設著壽昌公主於含章殿下卧的寶榻,懸的是同昌公主制的連珠帳。」固然此為小說家筆法,但同昌公主的連珠帳,卻是歷史上確實有過的真物。同昌公主是唐懿宗的女兒,當年,在她出嫁後所居的公主府中,便曾陳設過綴玉聯珠的珍珠帳:「咸通九年,同昌公主出降,宅於廣化里……堂中,設連珠之帳,卻寒之簾,……連珠帳,續真珠為之也。」(唐•蘇鶚《杜陽雜編》)

席。古人將席分為坐席與卧席,西漢初,帝王所用的席子,大概是夏以竹篾,冬以皮革,春秋以水草與布綢,如《漢書》說文帝莞蒲為席,莞、蒲,就是可以用來編織席子的水生植物。今人所說的筵席,其本義便是竹席的意思。漢代,文武大臣上朝可以踞席而坐,百官群集便要大擺筵席,後來演變成了酒宴的代稱。不過,漢以前帝王的用席也有很奢華的,傳說戰國時燕昭王有一種鱗文席,所謂鱗文,便是席子上有珍寶雜錯而成的飛龍舞鳳的圖案。西漢成帝時,帝、後所用的就更為侈麗了:「趙飛燕女弟居昭陽殿……玉幾玉床,白象牙簟,綠熊席,席毛長二尺余。人眠而擁毛自蔽,望之不能見;坐則沒膝其中。雜熏諸香,坐此席,余香百日不歇。」趙飛燕是成帝劉驁的皇後,女弟即其妹妹,兩姊妹俱為劉驁後妃。簟,本義是竹席。白象牙簟,就是用象牙製成的席子,應為盛夏時用;綠熊席,《辭源》說是「黑熊皮所制的席」,黑色熊皮何以稱「綠」?其實,綠通菉,就是藎草,大約是用藎草將長長的熊毛編織而成的冬席。從唐代元稹的詩句「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遣悲懷》)來看,既然這種藎草能夠編成箱篋,可見十分耐織。

被。《楚辭•招魂》中有這樣的句子:「翡翠珠被,爛齊光些」。《招魂》一說系楚大夫宋玉所作,為沉江的屈原招魂;一說系屈原所作,為楚懷王或者是為自己招魂。不管如何,戰國時期的王宮中,應當已有這種飾以翡翠羽毛和珍珠的被子,文彩燦爛,鮮艷奪目。傳說翡翠是一種雄雌眷戀、甚有情義的小鳥,雄鳥紅羽,叫作「翡」;雌鳥青羽,叫作「翠」。它們是不是就是後來的鴛鴦呢?據說趙飛燕冊封為皇後時,其妹妹送給她的賀禮中,便有鴛鴦襦、鴛鴦被、鴛鴦褥,均為綉有鴛鴦圖案的被褥。唐代同昌公主下嫁時,嫁妝中有一種神絲綉被,被面綉著三千鴛鴦,間以奇花異葉,綴以細小如粟粒的珍珠,展開被子,五彩斑斕。五代時,後蜀的皇帝孟昶常用一種鴛衾:「孟蜀主(昶)一錦被,其闊猶今之三幅帛,而一梭織成。被頭作二穴,若雲版樣,蓋以叩於項下,如盤領狀。兩側余錦則擁覆於肩。此之謂鴛衾也。」(明•陶宗儀《輟耕錄》)

枕。從先秦時候的詩章中已能找到關於枕頭的句子,如「角枕粲兮,錦衾爛兮」(《詩經•唐風•葛生》),由此可知枕頭與被子的關系早就密不可分。角枕,應當是方正而有稜角的枕頭,但解釋成「角制的或用角裝飾的枕頭」(《辭源》)似也可通。枕頭分卧枕與靠枕兩種,如西漢權臣梁冀曾有一隻玉虎頭枕,傳說是商紂王與妲己用過的雙人枕,顯然應為卧枕;金國末代皇帝完顏守緒曾有1隻紅紵絲靠枕,顧名思義,靠枕則是人斜靠用的枕頭。古代帝王講究枕頭的質地優良、靠卧舒適自不待言,甚至還賦予或者希冀枕頭有其他功用。相傳越王勾踐曾把范蠡說的金玉良言書之於帛,收藏在枕頭內以時刻提醒自己;漢武帝劉徹為求長生不老,曾多方尋訪可讓人返老還童的神枕;唐玄宗有1隻龜茲國貢獻的遊仙枕,色如瑪瑙,溫潤如玉,相傳睡卧時枕上它,十洲、三島、四海、五湖盡入夢中;其楊貴妃的姊妹虢國夫人有1隻夜明枕,據說夜間無需燈燭而室內通明;五代時的吳越王錢鏐,曾叫人用圓木做成枕頭,上面系著小鈴鐺,人睡熟以後,枕頭會傾斜作響,使人容易覺醒,因而取名警枕……

在古代帝王的寢宮之中,還有兩樣東西不能不提及,那就是鏡子與生活用香。

清代以前,鏡子多用銅打磨而成,稱銅鑒。依《韓非子》所說,「古之人,目短於自見,故以鏡觀面」,鏡子主要是映照臉面的用具。但秦、漢之時皇宮相府中的鏡子,還有鎮懾進宮入府之人的功用,宮鏡並不只是對照自己的衣飾容顏,還可觀察身後周圍的動靜。《三國演義》第四回中寫道,東漢末年權相董卓卧室中曾有很大一面銅鏡,他就是從鏡子的反射中,發覺前來「獻刀」的曹操在其背後的異常表現,從而避免了一場血淋淋的刺殺。

現存最早的銅鏡出自四千多年前的齊家文化遺址,此後晚商、西周、春秋戰國時的制鏡多有發掘。自遠古至漢晉,銅鏡多呈園形,但亦有方鏡,如《初學記》引晉陸機《與弟書》上說,皇宮中「仁壽殿前有大方銅鏡,高五尺余,廣三尺二寸。」南北朝時,宮中有1種大型銅鏡稱七子鏡,《辭源》將之解釋為「裝有七面鏡子的鏡台」。從《藝文類聚》所引南朝梁簡文帝蕭綱《望月詩》「形同七子鏡,影類九秋霜」的句子來看,蕭綱是將一輪滿月形容為明亮的七子鏡,因此,若將七子鏡解釋為「裝有七面鏡子的鏡台」,似有望文生義之嫌。此鏡應是一面為皇家特製的大園銅鏡,在日光的映照下,猶如銀輝瀉地的玉輪新月,讓詩人在二者之間頓生浮思翩翩的美妙聯想。

隋唐時,還有菱花鏡、荷花鏡、帶柄鏡等鏡,紋飾多採用鳥獸、花蝶、葡萄、團花、十二生肖、人物故事等,並使用鍍金、貼金、金銀平脫螺鈿和寶石鑲嵌工藝。唐代的揚州是銅鏡的主要產地,時人張籍曾有「揚州青銅作明鏡,暗中持照不見影」的詩句(《白頭吟》)。《新唐書·地理志》記載說:「揚州廣陵郡……土貢金銀銅器、青銅鏡。」可見揚州出產的青銅鏡,優質精美,已成為獻奉皇家的貢物。唐玄宗李隆基十分喜歡此類銅鏡,他的生日是農歷的八月初五日,這一天,他向賀壽的大臣所賜送的賞物,便是熠熠生輝、光彩鑒人的揚州青銅鏡。清乾隆之後,宮中用鏡逐漸被玻璃鏡所取代。

另外,走進今天的明清故宮,參觀者大多對隨處可見的各種香爐留有較深的印象。歷代皇宮里的大小香爐,多以金、銀、銅等金屬或陶瓷製造,用來陳設、熏香、供佛、祀神等。據說漢以前並無香爐之制,漢代時製造有博山爐,香爐從此出現。宮中用香既普遍又廣泛,在幽深的皇宮御苑內,日夜彌漫的香氣,的確可以凈化空氣、去穢避疫,讓人神清氣爽、如履仙境。

晉代王嘉所撰《拾遺記》上說,戰國時燕昭王即位兩周年之際,有個叫做廣延國的小國獻來兩名舞技高超藝人,燕昭王大為高興,「乃設鱗文之席,散荃蕪之香,香出波弋國,浸地則土石皆香,著朽木腐草,莫不郁茂;以熏枯骨,則肌肉皆生;以屑噴地,厚四五寸,使二人舞其上,彌日無跡,體輕故也。」《拾遺記》是搜神獵怪的志異小說,香的神奇如此,恐怕也是誇張之言。但古代皇宮中的確大量使用著各種奇珍異香。就說這種荃蕪之香吧,《初學記》引郭子橫《洞冥記》說:「握之一片,滿宮皆香,婦人帶之,彌芬馥也。」

盛夏之時,東漢靈帝劉宏經常在宮中的裸游館戲水避暑,游泳已畢,還要用西域所獻的茵墀香放入水中煮開,然後用它浸泡身體。浣浴後的余水倒入排水溝,仍舊芳香四溢,於是有人將這條排水溝取名流香渠。唐玄宗李隆基時,交趾國進貢一種龍腦香(俗稱冰片),宮中稱瑞龍腦,佩帶在衣袂之間,香聞十餘步外,經久不滅。五代後周時,昆明國獻給後周皇帝薔薇香水15瓶,有人考證類似於今天的花露水,但香氣更濃郁持久,傳說灑在衣服上面以後,衣裳破舊了,香氣卻依然怡人。宋朝時候,京城流行一種以多種香料製成的芬芳撲鼻的園球,:「京師承平日,宗室戚里歲時入禁中,婦女上犢車,皆用二小環持香球在旁,在袖中又自持兩小香球,車馳過,香煙如雲,數里不絕,塵土皆香。」(宋•陸游《老學庵筆記》)明永樂間,宮中開始使用西方進口的名貴香水,直至清末,它們都被皇帝後妃視為珍貴的化裝品。

5. 上海七璽旅行社有限公司怎麼樣

上海七璽旅行社有限公司是2016-10-27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上海市徐匯區肇嘉浜路1033號徐家匯國際大廈6層。

上海七璽旅行社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10115MA1K3HX69U,企業法人李明,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上海七璽旅行社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旅行社業務,會務服務,票務代理,商務咨詢,貨運代理,珠寶首飾、工藝品、服裝鞋帽、床上用品、日用百貨、辦公用品、五金交電、玩具、食用農產品的銷售,各類廣告的設計、製作、代理、發布。 【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上海七璽旅行社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閱讀全文

與作者七璽醬的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穿越小說女主角青蘺 瀏覽:888
重生之韓棋斫染小說 瀏覽:880
沈琦夜墨軒小說全文免費閱讀無廣告沈 瀏覽:271
霸氣公主玩轉校園小說 瀏覽:201
不識人心自作孽小說免費閱讀 瀏覽:759
蘿莉口小說全集 瀏覽:852
小胖梨小說免費閱讀 瀏覽:287
寫一個獄警走官場的小說 瀏覽:213
新手網路小說注意 瀏覽:215
跪求一本小說主角秦楓 瀏覽:476
向重生女學霸的小說 瀏覽:437
哥哥色擼有聲小說 瀏覽:303
lol動漫小說排行榜2015 瀏覽:981
炫舞小說之你是我區神看上的女人txt下載 瀏覽:454
豪門繼承人林天小說名字 瀏覽:778
女特工穿越完結小說一女多男 瀏覽:548
診所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瀏覽:56
克里斯蒂小說全集 瀏覽:42
重生之回到分手前暗夜流星小說 瀏覽:466
二女主是對立面的小說 瀏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