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記游松江表達了作者什麼情感
這是一首寫於歸隱之後的山水詩.詩的每一句都可以獨立成為一幅優美的畫面,溪流隨山勢蜿蜓,在亂石中奔騰咆哮,在松林里靜靜流淌,水面微波盪漾,各種水生植物隨波浮動,溪邊的巨石上,垂釣老翁消閑自在.詩句自然清淡,繪聲繪色,靜中有動,托物寄情,韻味無窮. 詩題一曰《過青溪水作》,大約是王維初隱藍田南山時所作.寫了一條不甚知名的溪水,卻很難體現王維山水詩的特色. 看來王維曾不止一次地循青溪入黃花川游歷.這一段路程雖長不及百里,但溪水隨著山勢盤曲蛇行,千回萬轉,頗為蜿蜓多姿.王維另有一首《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盤曲四五十里至黃牛嶺見黃花川》,也說那裡的山路「危徑幾萬轉」,可與此詩的「隨山將萬轉」對看. 詩開頭四句對青溪作總的介紹後,接著採用「移步換形」的寫法,順流而下,描繪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畫面.你看,當它在山間亂石中穿過時,水勢湍急,潺潺的溪流聲忽然變成了一片喧嘩.「喧」字造成了強烈的聲感,給人以如聞其聲的感受.當它流經松林中的平地時,這同一條青溪卻又顯得那麼嫻靜、安謐,幾乎沒有一點聲息.澄碧的溪水與兩岸鬱郁蔥蔥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調特別幽美、和諧.這一聯中一動一靜,以動襯靜,聲色相通,極富於意境美.再看,當青溪緩緩流出松林,進入開闊地帶後,又是另一番景象:水面上浮泛著菱葉、荇菜等水生植物,一片蔥綠,水流過處,微波盪漾,搖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鏡般的清澈碧透,岸邊淺水中的蘆花、葦葉,倒映如畫,天然生色.這一聯,「漾漾」繪水動貌,「澄澄」 狀水靜貌,也是一動一靜,極為傳神.詩人筆下的青溪,既喧鬧,又沉靜,既活潑,又安詳,既幽深,又素凈,從不斷的流動變化中,表現出了鮮明個性和盎然生意.讀後令人油然而生愛悅之情. 其實,青溪並沒有什麼奇景,它那素淡的景緻,為什麼在詩人的眼中、筆下,會具有如此的魅力呢?誠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人間詞話刪稿》)王維也正是從青溪素淡的天然景緻中,發現了與他那恬淡的心境、閑逸的情趣高度和諧一致的境界.「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詩人正是有意借青溪來為自己寫照,以清川的淡泊來印證自己的素願,心境、物境在這里已融合為一了.最後,詩人暗用了東漢嚴子陵垂釣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隱居青溪來作為自己的歸宿了.這固然說明詩人對青溪的喜愛,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後自甘淡泊的心情.這一點,寫來含而不露,耐人尋味. 這首詩,自然、清淡、素雅,寫景抒情均不刻意為之,表面上看似不著力,而讀來韻味雋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前人評「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風自笑」,是最恰當不過的.
Ⅱ 上海松江有沒有輕小說比較多的店
中山中路有兩家,還不錯,就是松江商城附近
Ⅲ 是呀,我也是看挺多小說的故事都寫松江市,好奇就查看了下,松山是什麼呢松江和東海真的很近嗎
我在一本叫《很純,很曖昧》的小說里見過
Ⅳ 松江哪裡可以買BL小說
好像圖書館有啊,你是哪所啊???我在工技大看到的
Ⅳ 關於松江怎麼寫
沒明白你要表達什麼哦
Ⅵ 泛吳松江的原文
泛吳淞江
(宋)王禹偁
葦蓬疏薄漏斜陽,
半日孤吟未過江。
唯有鷺鷥知我意,
時時翹足對船窗。
(注釋1:松江即淞江。鷺鷥鳥,羽毛白色,腿很長,能涉水捕食魚、蝦等。)
(注釋2:我意:我所想的心事 )
Ⅶ 作文松江是個好地方如何寫(範文)
松江
松江,是上海歷史文化的發祥地。
朋友,你去過松江嗎?松江是我國上海管轄的區域。遠看松江像鑲嵌在玉帶上的珍珠,是那樣璀璨奪目,是那樣惹人喜愛,又是那樣讓人自豪……
松江區,是中國上海市的市轄區,位於上海西南,黃浦江上游。面積605平方千米,人口50萬人。松江古稱華亭,別稱雲間,唐置華亭縣,元初改稱松江縣,明清時亦曾為松江府駐地,曾列為全國著名的15個大城市之一。明清的松江府大體上轄有今天蘇州河以南的大半個上海市,在明初下轄華亭、上海2縣,後來陸續增設,到清末擁有7縣(華亭、婁縣、上海、南匯、青浦、奉賢、金山)和1廳(川沙)。1958年,整個松江地區由江蘇劃歸上海。1998年撤縣設區。
松江古代曾是織染工業的中心,經濟發達,現存古跡也較多,其中松江唐經幢、興聖教寺塔(方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境內的佘山上還有始建於清的天主教佘山聖母大堂和佘山天文台。
松江區下轄4個街道、10個鎮:
街道辦事處:岳陽街道 ……
Ⅷ 我愛松江這篇作文該怎麼寫
松江,是上海歷史文化的發祥地。 朋友,你去過松江嗎?松江是我國上海管轄的區域。遠看松江像鑲嵌在玉帶上的珍珠,是那樣璀璨奪目,是那樣惹人喜愛,又是那樣讓人自豪…… 松江區,是中國上海市的市轄區,位於上海西南,黃浦江上游。面積605平方千米,人口50萬人。松江古稱華亭,別稱雲間,唐置華亭縣,元初改稱松江縣,明清時亦曾為松江府駐地,曾列為全國著名的15個大城市之一。明清的松江府大體上轄有今天蘇州河以南的大半個上海市,在明初下轄華亭、上海2縣,後來陸續增設,到清末擁有7縣(華亭、婁縣、上海、南匯、青浦、奉賢、金山)和1廳(川沙)。1958年,整個松江地區由江蘇劃歸上海。1998年撤縣設區。 松江古代曾是織染工業的中心,經濟發達,現存古跡也較多,其中松江唐經幢、興聖教寺塔(方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境內的佘山上還有始建於清的天主教佘山聖母大堂和佘山天文台。
Ⅸ 描寫松江廣富林遺址公園 作文
尋找文化之根——訪廣富林遺址
頭頂灰白的天空,翻過塵土飛揚的馬路,我們終於可以停下腳步,注視屬於松江的根。
——題記
樹因有根才顯得鬱郁蔥蔥,顯得枝繁葉茂;花因有根才熬過風霜雨雪,熬過花落花開;草因有根才沖破層層黑暗,沖破岩石大地。我們生存的這一片松江古城底下,同樣也埋藏了深深的根,那就是廣富林遺址。它跨過世紀,穿越秋冬,安靜地沉思於華夏大地的一角。
初春的日子,我與同學乘車前往松江新城的廣富林,我懷著幾縷新奇和神秘的渴望走進這充滿文化積淀的遺址。一邊和同學在其中漫步,一邊聽導游娓娓地介紹廣富林。廣富林原稱黃甫林、廣福林古代屬於華亭谷范疇,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古發現並已證實:這是一處歷史大跨越的聖土,幾千年以來,廣富林地區一直沒有斷過人煙,先民們在今天的廣富林地段繁衍生息,以捕撈魚蝦、種地耕田為生存方式。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居住在長江中下游的先民們因洪澇遷移到松江佘山以南的區域作為最終的棲息之地,於是這處田園水鄉就成了他們的生長之地。這一文化遺存的發現超越了零星分布在該地區的其他文化,是十分稀有的文化瑰寶,成為松江的驕傲!
想知道廣富林遺址的發現歷程嗎?讓我來告訴你吧——
1958年,當地農民開掘河道時,發現了大批古代遺物。1961年9月對其進行考古發掘,探明遺址為2層。上層面積10000平方米,出土大量陶片、陶紡輪、陶餅、帶紋飾、硬陶和帶釉陶等,系春秋戰國時期文化遺存。下層面積7000平方米,有灰坑1個,墓葬2座。通過考古和挖掘,初步證實了廣富林地區是一處相當有價值的考古寶地,為診斷松江悠久的歷史奠定了基礎。
1999至2005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考古隊對遺址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勘探和小規模的發掘,首次發現了一類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文化遺存,推測出廣富林是松江最老最早的古城鎮輪廓。
2008年,隨著這一帶的規劃建設,廣富林遺址開始搶救性考古發掘,現場發掘面積5000餘平方米,開探方196個,為上海目前規模最大的田野考古現場。從遺址發掘出大量極具考古價值的遺存,其中東周時期的青銅鼎殘器是上海考古工作首次發現,填補了環太湖地區新時器時代末期考古學文化譜的空白,為研究環太湖地區提供出新的材料。
無意中目光瞥向手錶,發現時間已然過半。我和同學們來到晚明著名的文學家、詩人,陳子龍墓,它於1987年9月,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墓地1300餘平方米。松柏環繞,鬱郁蔥蔥;碑亭墓室,庄嚴肅穆。入口處辟有3米寬甬道,石牌坊作墓門,高6。7米,牌坊正中由著名書法家李一氓書「明陳子龍墓」。過牌坊甬道,緩步三級,為小平台,北側新建3。3米高、2。7米闊的碑牆,嵌有著名書法家、學者顧廷龍先生撰書的《陳子龍事略》石四方,陳子龍畫象石一方,古樸端莊。過小平台,再步四級,為墓前大平台。墓室為三穴磚砌券頂,坐東向西。
面對這歷史名人的墓碑,我內心不禁感慨萬千。不僅有對廣富林文化的贊嘆,更飽含了對陳子龍烈士的欽佩!
不知不覺中,和同學游覽的時間所剩不多。我與同學向北走向在一座座小院,領略到各種式樣的裝飾品不同的風貌。再往前走是延伸公園的新建石橋,大多是復古的環龍橋,石橋大多是圓拱形,上面鋪就石板,重塑了當年古鎮的風貌。寬敞的路面上還有一座座橫跨的過路樓,烘托出廣富林的意蘊與不凡。這些跨樓造地很是奇偉,似有廊橋樓的特色,卻又有了一份自然的超越;似有竹門樓的婉約,卻又多了一絲剛毅……是的廣富林作為松江的一個區域,創造了松江歷史最悠久的神話。
是什麼讓胡楊「活了三百年不倒,死了三百年不朽」?是什麼讓黃山上的松「飛檐走壁」?是根,是在地下伸開無數手臂趴著泥土的根;是用細微的管道努力允吸著露水的根。
松江之根,我們的根。華夏存根,根扎華夏兒女!
Ⅹ 水滸傳,松江的一個英雄事跡及評價
做官想瘋了 為達到目的不及手段 就像盧俊義 為了收他 害的這么慘
結論:孝義濟貧深明大義不假 愚忠斷送了梁山眾兄弟 大愚弱智小人之見
奴才就是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