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集作者 > 北邙山小說阿天全文

北邙山小說阿天全文

發布時間:2021-10-17 20:27:10

『壹』 求北邙山和邙山的詳細典故

北邙山又名北芒、邙山唐代詩人王建曾的詩句:「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
「生在蘇杭,葬於北邙」、「邙嶺無卧牛之地」,這些當地俗言,更是形象地道出了這個世界罕見、中國最大的古代陵墓群所擁有的墓葬之稠密。
極目望去,地勢高燥、土質堅硬的邙山上,布滿了大大小小數十萬計的古墓葬,數百座高大巍峨的古墓冢,在邙山土嶺上星羅棋布,森然壯觀。漢光武帝劉秀、北魏孝文帝元宏等數十位君臨天下的帝王,張儀、樊噲、狄仁傑等數千位將相名流,扶余王、泉男生等眾多外邦國王,乃至劉禪、李煜等亡國之君,都安葬在這里。至於一般達官貴人家的墓葬,更是不計其數。
相繼有十三個朝代建都的洛陽市,享有「王者之里」的盛譽。歷史上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後唐等均定都於此,唐、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等皆以此地為陪都,洛陽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冠蓋雲集,帝王輩出。邙山自然成為帝王將相爭相競有、安排身後的風水寶地。

『貳』 誰知道關於邙山的傳說

1、老子煉丹

傳說公元前520年,老子離開周王城守藏室,悄悄來到北邙山之巔的翠雲峰,徹夜砌起太極八卦爐,以乾、坤、坎、離、震、艮、巽、兌八方位,調動天、地、水、火、雷、山、風、澤之靈性,巧運內外相濟之理,專心精煉了九九八十一天。

揭爐時,隨著轟然一聲,只見萬道金光四射,直竄雲霄。老子自嘗一粒,瞬間面露紫氣,脫卻凡骨。於是,老子用仙丹點化他的青牛,跨上牛背,由北邙山遠出函谷關「西遊天竺教化胡人」去了。

2、呂祖報恩

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喜游中原。一日,發現洛陽瘟疫四漫,城內死寂。他想到了牡丹根能驅此疫。為救民生,他急升天庭拜見王母娘娘,想求請她身邊的牡丹仙子下凡治病救人。

西王母挪諭:「什麼替天行道,莫不是打牡丹姑娘的歪主意?私自下凡必遭天譴。」牡丹仙子感於呂洞賓的至善誠意,便偷偷溜出天宮,在北邙山上空飛撒漫播牡丹種子。

王母娘娘知道後,貶她下凡種牡丹。因北邙山土地肥沃, 加上她時時化作和風細雨,那晚播撒的牡丹種子開始出芽、綻花。

呂洞賓感恩牡丹仙子的義善,特在北邙山的官道上扎了個茶庵。沒多久,經牡丹根煎湯灌服,瘟疫盡除。人們為感謝牡丹仙子就把北邙山改稱「牡丹山」,並在茶庵處修了一座呂祖庵,敬奉仙人呂洞賓。

3、重陽作詩

全真道鼻祖王重陽從陝西啟程赴山東傳道途中,特地攀上北邙山到上清宮瞻仰聖跡,道風飄逸,欣然作《題上清宮壁》詩一首:「丘譚王風捉馬劉,昆侖頂上打玉球,你還般在寰海內,贏得三千八百籌。」

走出北邙山,王重陽一路乞討到山東。怪巧的是,他先後收度馬丹陽、丘處機、譚處端、王玉陽、劉處玄等「全真七子」,暗合了詩中玄機。他們在重陽祖師登仙後,紛紛傳道立宗,彪炳全真大旗。

4、洞天福地

相傳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處遊憩之地。世人以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懷仰慕。道教潛隱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靜之山林,故多擇有仙跡傳說之處,興建宮觀,期蔭仙風而功道園融。

歷代以來,道侶棲止,香客遊人絡繹不絕,故洞天福地已成為中國綿綉河山之勝境。第七十福地即北邙山,在東都洛陽縣,屬魏真人治之。

5、邙山起源傳說

古時候西海中有一條修煉萬年的大蟒,聽說玉皇大帝下界巡視,就前來討封,玉帝不允,大蟒惱羞成怒便竄入一條大河中興風作浪,經常禍及兩岸,百姓苦不堪言。到禹王時期,大禹率眾治水,發現一巨蟒在河中作怪,便揮劍與大蟒交戰七天七夜,終於斬殺惡蟒,為民除害。

蟒血流進大河,把河水都染渾濁了,就成了黃河,蟒身百里變成蟒形山嶺,人們稱之為「邙(蟒)山」,又叫它「邙嶺」

『叄』 「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為何北邙會成為古代帝王首選的埋葬地

因為北邙山正是符合了風水學說。並且北邙山還是我們國家的一條龍脈,龍脈之說雖然虛無縹緲,但是卻有其事,我們國家的昆侖山是我們國家的山祖,也就是龍脈的源頭,而北邙山就是處於昆侖的支脈的秦嶺的支脈,所以它也算一條龍脈,並且這里的土質非常的好,適合修建陵墓,而且氣候非常的適宜,有利於陵墓和棺槨的保存,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古代帝王喜歡在這里挑選自己的埋骨之地。

這些人都是我們國家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他們葬在這里也是理所當然,雖然我們現在不能像他們一樣擁有那麼大的陵墓,但是我想說的是,我們在我們這一世就要活出我們的風采,不用想著死後我們可以享受什麼,因為那是不現實的。

『肆』 qq三國勇闖北邙山一天可以做多少次

3次

採納哦

『伍』 贈賈島 韓愈 詩意 孟郊死葬北邙山,從此風雲得暫閑.天恐文章渾斷絕,更生賈島著人間

孟郊死葬北邙山,從此風雲得暫閑.
天恐文章渾斷絕,更生賈島著人間.
孟郊已經逝世,葬在了北邙山,從此詩壇暫時平靜了一段時間.但是老天爺卻不想讓文章被埋沒,於是又給人間送來了大詩人賈島.

『陸』 這首古詩的全文

山坡羊·驪山懷古
張養浩
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
只見草蕭疏,水縈紆。
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
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雲庄,山東濟南人。歷任縣尹、監察御史、禮部尚書。以直言敢諫著稱。棄官歸隱後,因關中大旱,復出治旱救災,到任四月即勞瘁而死。散曲集有《雲庄休居小樂府》,多寫寄情林泉之樂。間亦有關懷民瘼之作。

《太和正音譜》說張養浩的散曲如玉樹臨風。而這首懷古小令卻體現了他的另一番面目。

驪山這座見證了眾多歷史滄桑的名山,歷史遺跡甚多,作者登臨此山,放眼四顧,感慨叢生,從哪裡著筆呢?只有阿房宮最能引領作者、讀者的思緒。可惜的是,它已經被項羽付之一炬,當年的豪華奢侈都不復存在。呈現在作者面前的只有「蕭疏」的「荒草」,「彎曲縈回」的「河水」。這正好觸動了作者感時傷懷的情緒,體驗到歷史更迭的無情和必然。朝代更替的「遺恨」,就如眼前煙鎖迷離的樹林,哪裡還找得到「列國」中「周、齊、秦、漢、楚」的影子喲!在歷史的長河中,隋、唐在這里的興衰,也同樣被無情的沖淡了。多少帝王為了天下,征戰殺伐,「贏」的如何?「輸」的如何?還不「都變做了土」!正如張養浩在同調《北邙山懷古》中所寫的「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都做了「北邙山下塵」。

這是多麼悲涼沉鬱的詠嘆啊!讀這支小曲,作者開闊的歷史視野令我折服,雄渾蒼莽的博大胸懷令我感佩。全曲沒有艱深的文字,也沒有令人生畏的晦澀典故,更沒有華詞麗句。就是這些質樸重拙的文字,卻吟出了千古不朽的絕唱!「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明白如話,卻成了發人深思的警句。

真是名家筆下無俗字啊!今天的為詩者,當學古人這種在質朴中求大巧,在淺顯中求深刻的為文工夫。如果能夠這樣,或許我們就可以做到「下筆必開新面目」了。

『柒』 十三朝宮闕都付雲煙,邙山晚眺有著哪樣的故事

山晚眺,能夠看到什麼?看到洛城南岸伊闕風光,無言洛水默默東流,看得雄都定鼎地、勢據萬國尊的王者氣魄,還是看得建了毀,毀了再建的繁華洛陽!

邙山晚眺,能夠想到什麼?想到落日余暉,江河奔流,想到洛陽城裡冠蓋雲集,巍峨宮闕輕歌曼舞。想的到底是往事的回憶、俗世的眷戀、未來的憧憬!

邙山晚眺,能夠悟到什麼?劉邦「大風起兮」的暮年悲歌,還是大漢最後的血液 「此間樂,不思蜀」的昏庸無知!呵,一個漢朝的輪回,又何曾不是所有王朝的輪回,何曾不是歷史的輪回!


邙山洛陽古墓博物館


軋過的那些風華絕代的歲月與任務,如今都躺在邙山的黃土裡,被風沙蓋過,被歷史遺忘著,被遊人虛浮的腳步踐踏著。

誰又管的你是哪朝帝王,哪朝將相?

面對邙山,過多的敘述總讓人有些不安,大概只能立在山頭暗暗喘息,遠處是火紅的晚霞,近處是層疊的墳塋,腳下盛世繁華的洛陽。

『捌』 急需《山坡羊 潼關懷古》,《山坡羊 北邙山懷古》,《山坡羊 驪山懷古》的比較評析

一份難得的沉重----《山坡羊 潼關懷古》賞析

張養浩的《山坡羊 潼關懷古》把潼關的地形與歷史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寓情於景,觸景生情,以潼關作為歷史的見證者,發出一聲沉甸甸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嘆。
張養浩於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因關中旱災,,任陝西行台中丞以賑災民。途經潼關,看到的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之中,一「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潼關外黃河之水奔騰澎湃,一「怒」字讓讀者耳邊回響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為此景所動,「山河表裡潼關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關之氣勢雄偉窺見一斑,如此險要之地,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了下文的感慨。「望西都,意躊躇」,作家身處潼關,西望舊朝故都長安,萬千滋味湧上心頭,遙想當年,秦之阿房,漢之未央,規模宏大,彌山縱谷,可如今崇麗之宮闕,寸瓦尺專皆盪然無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務,他不禁感慨萬千,「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這里作家面對繁華過後的廢墟所發出的「傷心」實乃悲涼。為秦漢舊朝統治者悲涼,恐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這種局面是他們不曾想到的吧!同時亦為百姓悲涼,為彰顯一個時代的輝煌,集國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築,民之苦不可言;然而輝煌過去,隨即而來是朝代的變換,百姓在戰爭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讓作家沉重的說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千古流傳的語句。
《潼關懷古》中對歷史的概括,顯指元代現實生活:懷古實乃傷今,沉重實乃責任。這種復雜的感情要結合作家的生平經歷才能理解。張養浩自幼才學過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獻書,被提拔,後任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等職,因評時政,得罪當權者被罷官,為避禍不得不隱姓埋名;後被召起,官至禮部尚書。50歲時辭官歸隱於濟南雲庄,關中旱災時被重新任命,趕赴陝西救賑災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讓他把功名富貴都參破,不再在意統治者對自己的評判;濟南雲庄的歸隱生活,不僅讓他欣賞禮贊自然的風光,更讓他體察民生只艱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讓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剛正不阿、仗義執言的性格,讓他有勇氣面對現實說出心中真實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懷古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憂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傾囊以賑災民,每撫膺痛哭,遂得病不起。」這是一個有良知的讀書人真實的本性和真實的生活,也是當時社會所難得一見的。
張養浩特殊的仕途經歷,決定了他的懷古散曲中有一種參破功名富貴的思想,《驪山懷古》中寫到「贏,都做了土;輸,都做了土。」 《洛陽懷古》中寫到「功,也不長;名,也不長。」 《北邙山懷古》中寫到「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這些曲中張養浩把勝負之數、功名之分、生死之際,看成了毫無差別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說富貴無常、人生如夢。只有《潼關懷古》以難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會里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的統治者對讀書人實行民族歧視政策,直到元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才正式實行科舉取士制度,況且這種制度也是不公平的,這就造成下層讀書人在很大程度上對元統治者失去信心,對社會缺少責任感,所以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時代地烙印:他們或感傷古王朝之覆,發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嘆古今之巨變,流露對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於歲月流逝,抒發個人沉淪不遇之憂情。惟有《潼關懷古》洋溢著沉重的滄桑感和時代感。
從作品內容、作家其他懷古作品、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三個層面上看,《潼關懷古》都表現為 一份難得的沉重。

《元史·張養浩傳》載:"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飢民相食,特拜陝西行台中丞。既聞命,即散其家之所有與鄉里貧乏者,登車就道,遇餓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退隱,對於張養浩來說是不得已而為之,當國家需要他時,百姓有了災難的時候,他不顧自己年已六十,仍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他不再為個人的命運憂慮,不再為官場的險惡所嚇倒,義無反顧地登上了救民於災難的路途。他的感情與思想一下子便從"五柳庄"的桃花源里跳了出來,全身心地傾注到對國家與民眾的責任上。救災期間,他"親登華岳悲哀雨,自舍資財拯救民","路逢餓殍須親問,道遇流民必細詢",贏得了"滿城都道好官人"([中呂·喜春來])的美譽,並且,他一路寫下了許多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優秀之作,其中用[中呂·山坡羊]曲調寫下的九首懷古曲,成為不朽之作。這九首曲中,最有名的是《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由於作者目睹了人民的災難,故而在路經潼關之時,追古撫今,首先想到的是百姓的苦難,對壯觀之景、帝王功業,並無贊美之情,而是將歷史的興亡與百姓的災難聯系了起來,表達了深刻的主題。特別是最後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以議論結尾,發表了自己的歷史見解,發聾振聵,說明歷史上無論是朝代的興起還是衰亡,受苦遭殃的都是老百姓,從而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封建政權與廣大人民的根本對立性。劉熙載在《藝概·詞曲概》中說:"曲家之手,往往尤重小令。蓋小令一闕中,要具事之首尾,又要言外有餘味,所以為難,不似套數可以任我鋪排也。"張養浩的這只曲子,雖寥寥數語,卻高度概括,精警深刻,醒人耳目。[山坡羊]的另一首《驪山懷古》也有異曲同工之效:
驪山回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只見草蕭疏,水縈紆,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以"驪山懷古"為題,回顧了歷史上歷朝歷代的興衰交替,最後以"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結尾,顯示了作者對歷史興亡的大徹大悟。伴隨著各個王朝的興亡交替,是無休無止的破壞,無數的物質文明和精神財富都化為灰燼,今天的贏家把輸家的一切付之一炬,那麼誰能保證他不是明天的輸家呢?如此看來,這輸輸贏贏又有什麼意義呢?這就強烈而又冷靜地批判了封建統治者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殘酷廝殺焚燒及奪得政權後大興土木的奢侈無度。
《北邙山懷古》從另一個角度表現了作者的興亡之感:
悲風成陣,荒煙埋恨,碑銘殘缺應難認。知他是漢朝君,晉朝臣?把風雲慶會消磨盡,都做北邙山下塵。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
起首便渲染出凄愴悲涼的氣氛。這些埋葬在北邙山上的君臣們,生前把榮華富貴、風雲慶會享受個夠,然而,死後也不過是北邙山下的一扌不土。是人,便不免一死,而一旦死去,便萬事皆休。那麼,生前的尊貴與否,死後的衰榮如何,又有什麼意義呢?結句的"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語氣冷雋悲涼,表現了作者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張養浩的懷古組曲,站在對人生的深刻透視、對歷史的大徹大悟的高度,高屋建瓴,視野開闊,氣勢蒼莽雄渾,感慨深沉悲壯,風格質朴古拙,展示了一個政治家的胸懷與氣魄。
張養浩在人生的最後時刻,除了懷古組曲外,還用了一系列反映當時賑災過程的作品,如[中呂·喜春來]:
路逢餓殍須親問,道遇流民必細詢。滿城都道好官人。還自哂,只落得白發滿頭新。
前兩句所言情景,與史書本傳所載的"遇餓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是完全吻合的。為百姓如此鞠躬盡瘁,贏得"滿城都道好官人"的贊譽,而作者本人卻認為,為百姓應該更加盡心盡職。[南呂·一枝花]中的一首表達了這種心情:
恨不得把野草翻騰做菽粟,澄河沙都變化做金珠,直使千門萬戶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祿。眼覷著災傷教我沒是處,只落得雪滿頭顱。
面對著眾多的災民,嚴重的旱情,政府的賑糧如杯水車薪,無濟於事。雖然他個人曾上奏天子,請行納粟補官之令,並帶頭拿出自己的財物作為救濟之用,但嚴重的災情又不是個人區區之力所能回轉的。在心焚如火的情況下,不免產生了"把野草翻騰做菽粟,澄河沙都變化做金珠"的幻想。《元史》本傳載,張養浩"到官四月,未嘗家居,止宿公署,夜則禱於天,晝則出賑飢民,終日無少怠。每一念至,即撫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關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張養浩最終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為國為民的絕唱。
張養浩曲子總的特色是立意高遠,感情深厚,氣勢雄渾,結構嚴謹。在這總的特色之下,每一類曲子又自有特色。寫景曲輕快自然,飄逸閑適如行雲流水;懷古之作境界闊大,沉鬱雄渾,能夠高度地概括出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寫官場仕途之作深刻悲愴,揭示出官場的本質和為官的岌岌可危;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深遠而感傷,將作者的一顆赤子之心捧獻在讀者面前。

『玖』 古代人死後,為什麼都想埋在北邙山北邙山究竟好在哪裡呢

北邙山上到底有多少墳墓?據不完全統計,整座北邙山共有大型墓葬近800餘座, 其餘無名無主的荒墳多達數十萬座。正所謂“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從商周一直到明清,有數不清的古人選擇安息在了北邙山上,使這里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亡者之城”。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

俯瞰整座北邙山,一共有24位帝王和7位亡國之君埋葬於此,其中不乏漢光武帝劉秀、魏文帝曹丕、晉宣帝司馬懿(追封)、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蜀後主劉禪、南唐後主李煜等多位家喻戶曉的著名君王。其數量之多,集中度之高,堪稱天下之最。

“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一座洛陽城,寫滿了半部古代中國的興廢史,而北邙山上的帝王們則高卧在王陵之中,永遠俯視著腳下洛陽城中的滄桑變遷。

閱讀全文

與北邙山小說阿天全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福多多完結小說 瀏覽:299
黃河東流去小說在線閱讀 瀏覽:104
短篇小說如何概論內容 瀏覽:393
現代穿越男主是總裁女尊小說 瀏覽:746
丁墨免費完整小說 瀏覽:491
唐穎小的小說城府全文免費閱讀 瀏覽:322
超級手機抽獎系統小說 瀏覽:45
折草記有聲小說 瀏覽:339
有沒有細致描繪古代生活的小說 瀏覽:437
女主角是夏朵的小說 瀏覽:976
仙俠小說已完結小說排行榜 瀏覽:214
武俠系統小說主角白凡 瀏覽:400
後宮獨寵的小說推薦 瀏覽:613
主角苦逼的玄幻小說 瀏覽:272
愛格完結小說百度 瀏覽:300
主角和小賣部老闆啪啪的小說 瀏覽:412
簡言季深的小說叫什麼名字 瀏覽:605
都市主角重生小說 瀏覽:611
現在公務員可以寫小說么 瀏覽:14
小說妖媚全文閱讀目錄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