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李鴻章是治世能臣,還是賣國奸賊
我認為李鴻章是能臣
許劭評價曹操曰:“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幾乎成了曹操的判詞,棺未蓋,論已定。然而,《三國演義》給國人印象過於深刻,以致後人忘了“能臣”的評語,只記得“奸雄”的斷語,到現在,戲台上的曹操還是白臉奸狡的臉譜。但拋開《三國演義》的刻意醜化,曹操實在是不世出的能人,曉暢軍事,深諳權謀,掃盪群雄,結束了董卓之後北方諸侯割據混亂的局面,劉備、孫權不過是偏居一隅,聯合起來也只為抵禦曹操以自保,赤壁一役勝得實屬僥幸。慘敗之後的曹操之後用兵愈加謹慎,矯枉過正,占漢中之後,沒有一鼓作氣,給了劉備可乘之機,否則蜀漢政權可能根本就沒機會存在於歷史中了。
清末,李鴻章也常為人詬病,小時候讀到的課本、歷史讀物里,李鴻章都是以賣國賊面目出現的。無能貪腐,喪權辱國,壞事做盡。彷彿滿清,乃至整個中國,都因李鴻章、慈禧幾個奸佞當道,才落到國運不振,慘遭欺凌。想中國那時有四萬萬同胞,為何偏偏是李鴻章大權在握,掌握這個龐大國家的命脈?難道是天滅中華不成?
梁啟超說:“夫李鴻章果足稱為中國第一人與否,吾不敢知,而要之現今五十歲以上之人,三四品以上之官,無一可以望李之肩背者,則吾所能斷言也。”這是比較客觀的看法。李鴻章不過是一群昏聵官僚中較為明白一點的人,然而,還是逃不脫時代的局限,體制的束縛。整體性的朽敗不是一個能臣修修補補所能挽回,李鴻章的權謀固然延緩了滿清沉沒的速度,但該來的還是要來。權謀再高超,終究只是“術”,浩浩湯湯無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才是“大道”。
❷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是誰評論誰的
許劭評論曹操
許劭
名士。有知人之名。曹操往見之,問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問,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操聞言大喜。
❸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 200字小傳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形象被刻畫成了一個「千古奸雄」,給人的印象正如毛宗崗評本所說的「三絕」 中的「奸絕」:在他的身上集中了狡猾詭詐、陰險毒辣、兩面三刀、假仁假義、損人利己、專橫殘暴等「奸」的特徵,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殘暴和狡詐。他殺死「 北海六年,甚得民心」的孔融,甚至還殺死了一代名醫華佗。他一方面用殘暴的手段消滅異己,另一方面用狡詐的方法來開脫自己的罪責。韓馥被他殺死,他對其子表示「悔之無及」,令「三公之禮葬之」。他殺陳宮的時候還「起身泣而送之」。他逼死袁紹、徐母後,大搖大擺地哭墓。殘暴和狡詐緊密結合,顯示了《三國演義》中,這個「千古奸雄」的獨特性格。
但其實,曹操並非董卓那種頭腦簡單,嗜殺成性的暴君。雖然一心要鏟除異己,但他十分明確地把握著「 當殺則殺,不當殺則不殺」的原則,從不一意孤行。他偏偏不殺辱罵了他的陳琳、張松等,即使是他真正的心腹大患劉備兩次落到他手裡,他也並不加以殺害,理由是:「不可殺一人以失天之心。」這讓我們看到了曹操志存高遠,心懷天下的英雄本色。
曹操的「狡詐」有時恰體現了他的足智多謀,「謀董賊孟德獻刀」 就表現了他的智和勇,他人都在哭國泣己,唯他撫掌大笑:「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動卓否?」,於是有了「孟德獻刀」,當殺董卓事未成時,他並非因此亂了陣腳,而隨機應變,此「智」雖非大智,卻因此保住了性命。這並不是貪生怕死,而是眼光放的更長遠,不計較一時的成敗得失,富有政治謀略,故能在群雄並起的時代,最終兼並其他諸侯,成就一番大業。
另外,在他自己的力量還不夠強大時,他非常注意籠絡人心、尋求同盟,以擴充自身的實力。在諸侯會討董卓時,只有他不計較官職出身,對劉關張三人報以信任,顯示了他慧眼識英雄的獨到眼光。當他的羽翼已經足夠豐滿的時候,他仍不急於登上皇帝的寶座,自稱原做「周文王」,把最後一著棋,留給他的兒子,再次顯示出了他的目光長遠。作為一個統治者,他身上所體現的種種品質,在現在扔具有現實意義,值得我們去借鑒。
縱觀歷史長河,我們總是放大了《三國》中曹操的過,而卻忽視了他對整個歷史所作出的貢獻。我們應為他的功平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是他永存的雄心壯志,如果沒有曹操,誰將一霸中原?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當之無愧的英雄!
❹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是曹操死纏來打求來的評價嗎
曹操能得到這樣高的評價當然是因為他自身實力過硬,所以這個評價並不是他求來的。曹操身材魁梧,武功好文采也好,他還有諸多事跡讓人欽佩,所以這個評價曹操他是當之無愧受得起的。
曹操有很多的英雄事跡,比如說曹操煮酒論英雄就可以看出他的聰明之處。當時劉備因為各方面的原因投奔了他,曹操當時以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而當他有了劉備的投奔勢力後變得更大,當時還得以生擒了呂布,當然這一切最大的功勞自然應該歸之於劉備。所以,曹操對劉備那可真是好生相待。
後來曹操進攻了徐州,劉備抵擋不住,只好放棄了徐州,後來在曹玄的介紹下,他去找當時很著名的許劭對他進行評論。許劭見他對自己很不滿意很害怕他會傷害到自己,所以隨口評論了一句,曹操聽完他的評論,非常的開心。在這些非常多的英雄事跡中可以看出其實曹操得到這個評論完全是當之無愧的,沒有誰比他更適合得到這個評價了。
❺ 亂世之梟雄 治世之能臣
亂世不是形容曹操
而是說古代戰火紛飛的年代,那時候社會動盪是叫做「亂世」
兩種解釋,第一種:如果是在太平盛世,那麼就是一個能乾的大臣;如果是在戰亂之年,就是一個獨霸一方的梟雄。
第二中:治理國家,就是能臣;危害國家,就是梟雄。
關鍵看說話的前後語境。說曹操的話,個人偏向第二種解釋。
❻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寧要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梟雄啊)
備來奔。程昱說公曰:「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既下射犬,生擒種,公曰:「唯其才也!」釋其縛而用之。(唯才是舉,曹操最得人心的政策)
公曰:「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
生子當如孫仲謀! 曹操
操曰:「使君知龍之變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詳。」操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
伏於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豎子,不足與謀 !
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我持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頗不負大丈夫之志也。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隱機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
非典,吾命休矣 (若不是典韋,我命掛矣)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赤壁失敗之後)
孤有何罪,若天下無孤,不知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劉孫不亡,為何我亡.
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曹操評袁紹)
操曰:城中可有妓女乎?
❼ 許邵評曹操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這句話在《三國演義》的哪一章啊
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汝南許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見之,問曰:
「我何如人?」劭不答。又問,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操聞言大喜。
原話出自《三國志·魏書·武帝本紀》裴松之的註解。與演義中略有不同。你去看看易中天的品三國之真假曹操,有詳解。
❽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議論文1000字
驍悍雄傑之人,或說雄長,魁首,多指強橫而有實力之人格,「梟」是一種兇猛的鳥,引申為勇猛難制服,不遵人道,鳥是飛的,所以不走尋常路。
梟雄的意思並不是有些人所說的狡詐不可信任的人物,而是指有獨立意志,不易受蠱惑與教化的人格。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朝是以鳥為圖騰的王朝,並且甲骨文確立於商朝,所以,在中華文明的緣啟時代,對鳥的崇拜和觀察是文明的元素之一,梟雄說的就是一種模仿鳥性態的人格,果斷迅猛,准確短急,不受道路局限,不法古,不囿今。善於維護羽翼。梟雄是一個很古老的詞,早期是褒義詞,周朝之後,有時含貶義色彩。
世傳凶狡,早擅梟雄,太息劍門,志吞井絡。-《晉書·李特載記論》
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三國志·吳志·周瑜傳》
❾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是誰說的、語出何典
東漢末年著名的人物評論家許劭評論曹操的話,「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什麼意思?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你曹操如果身逢治世,那你能夠成為一個能臣;你如果身逢亂世,那你就是一個奸雄。那也就是說曹操是做能臣還是做奸雄,看什麼呢,看客觀條件,是不是,看你處於一個什麼時代。第二種解釋是你曹操如果治理天下,那你就是能臣;如果擾亂天下,那你就是奸雄。成為能臣還是成為奸雄看曹操的主觀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