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20世紀小說發展史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概念是為了彌補過去對現當代文學史認識的不足
第一個方面:陳平原老師在課上給我們講過:現代文學都是從五四新文學說起的,但實際上在此之前的晚清的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詩界革命以及晚清的譴責小說都是與五四新文學一脈相承的,但由於人們一般的認識都把二者隔開來,使得現代文學不關注他,古代文學更不關注它。
另外,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界限也是按照政治上的分期進行的,但實際上革命文學和解放前的左翼文學也是一脈相承的,這樣就不好進行研究
因此提出這一概念就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將近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加以打通,是新的文學史分期方法
第二個方面:中國文學在二十世紀充分吸收西方文學的理念和創作方法,中國在文學上開始覺醒,因此通過這個概念的提出可以更好地將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鏈接起來,把文學的現代化作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主題,這個主題中又包含了中國文學的世界化
錢理群曾說:「世界文學中的中國文學」,這個概念也是逐漸形成的。原來我們的視野也是比較窄的,所謂「東、西方文化的撞擊」,其實心目中就是中國文化和歐美文化。後來考慮到與中國近似的情況,比如印度、日本、東南亞,還有非洲,最後,拉美文學也進入了我們的視野——他們的「文學爆炸」近年介紹了不少,我們才發現它們的文學也是都在上世紀末八十到九十年代發生了突變的。反過來看歐美文學,也是在同一時期產生了對自身傳統的反叛,這些反叛明顯地從非洲黑人文化,從東方文化汲取了靈感。這就形成了「世界文學」
陳平原說過:我研究五四時期的文學,發現東、西方文化的撞擊是一個大問題,很多現象都是從這里發生的。一系列的爭論,比如「中體西用」啦,「夷夏之說」啦,「本位文化論」啦,「民族形式」啦,總是離不開一條主線,即怎樣協調外來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矛盾。於是我就追溯中國人自覺地學習外來文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一開始是追溯到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但是後來發現從學習「船堅炮利」轉到學習政治經濟法律再到學習文學藝術,是一個漫長的歷程,是到了戊戌變法以後,才開始全面介紹文化藝術。以前雖然承認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可是畢竟「道德文章冠全球」。這時候才發現文學上也有許多可以學習的東西,文學觀念開始轉變。五四時期的許多問題,比如國民性批判,白話文運動,詩體解放,話劇的輸入,等等,其實都是從戊戌之後開始的,盡管到五四才徹底、不妥協地掀起高潮,但是窗口是從那時打開的。而且,在這樣的文化大撞擊中對民族文化重新檢討重新鑄造,使傳統文學產生一種「蛻變」,這樣的進程一直延續到現在,貫穿整個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當然達到這樣的認識是我們反復討論之後才有的。開始只是感到研究范圍需要擴大,慢慢上升到一些新的概念,最後有可能上升到理論的模式。
……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是從古代中國文學向現代中國文學轉變、過渡並最終完成的一個進程。我覺得古代中國文學是純粹的中國文學,將來外來文化被我們很好的吸收、消化、積淀下來,變成我們自己的有機成分了,也可能又出現純粹的中國文學,夾在這中間的始終有一點「不中不西」的味道。
下面是他們的介紹
錢理群,男,1939年生於四川重慶,祖籍浙江杭州。1978年考取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研究生,師從王瑤、嚴家炎先生攻讀現代文學,1981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留校任教。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現已退休。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與教學。 關注「文學史的研究與寫作」, 於1985年與黃子平、陳平原共同提出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概念,成文《論「20世紀中國文學》,引起了學術界的強烈反響。與吳福輝、溫儒敏合作撰寫了文學史專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1997年被國家教委選定為大學現代文學史課程的教材。 另有《心靈的探尋》、《周作人傳》、《周作人論》、《豐富的痛苦――堂吉訶德和哈姆雷特的東移》、《大小舞台之間――曹禺戲劇新論》、《繪圖本中國文學史》、《精神的煉獄――中國現代文學從「五四」到抗戰的歷程》、《名作重讀》、《世紀末的沉思》、《壓在心上的墳》、《1948:天地玄黃》等多種著述出版。 陳平原,1954年生於廣東潮州。198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留系任教。現任北大中文系現代文學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召集人、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在日本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英國倫敦大學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台灣大學從事研究或教學。近年關注的課題包括20世紀中國文學、中國小說與中國散文、現代中國學術、圖像研究等。 曾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獲全國高校一、二、三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著作獎(1995、1998、2002),第四屆國家圖書獎榮譽獎(集體,1999),第五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集體,2001),首屆全國比較文學優秀著作一等獎(1990),首屆王瑤學術獎優秀論文一等獎(2002)等。 先後出版《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千古文人俠客夢》、《小說史:理論與實踐》、《陳平原小說史論集》、《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老北大的故事》、《中華文化通志
Ⅱ 20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我國長篇小說創作的狀況和代表作有哪些
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長篇小說創作顯得較為沉寂。《銅牆鐵壁》(柳青)、《風雲初記》(孫犁)、《保衛延安》(杜鵬程)等,是比較重要的幾部。
Ⅲ 想知道,關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一些什麼比較有名的文學作品
契訶夫的大部分作品:《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務員之死》(1883)、《苦惱》(1886)、(萬卡)(1886)年《變色龍》《普里希別葉夫中士》(1885)《第六病室》(1892)《帶閣樓的房子》(1896)《農民》(1897)《新娘》(1903) 《伊凡諾夫》(1887)、《海鷗》(1896)、《萬尼亞舅舅》(1896)、《三姊妹》(1901)、櫻桃園》(1903) 歐亨利:長篇《白菜與皇帝》,短片《麥琪的禮物》《常春藤樹葉》等 馬克·吐溫:《竟選州長》(1870)、《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鍍金時代》(1874,與華納合寫)、代表作長篇小說《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1886)及《傻瓜威爾遜》(1893)《赤道環行記》(1897)、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1900)、《神秘來客》(1916)
Ⅳ 20世紀10部影響深遠的小說
20世紀10部影響深遠的小說:
1、《尤利西斯》喬伊斯
「個人中沒有10個人能讀完《尤利西斯》,在能讀完的10個人中,又有5個人是將他當作藝術上的力作來讀的。」
「《尤利西斯》是20世紀文學中小說的最大貢獻,它必定會使作者不朽,正如《巨人傳》使拉伯雷、《卡拉馬佐夫兄弟》使陀思妥耶夫斯基萬古流芳一樣。」
這是1922年《紐約時報》的書評作者約.科林斯在同一篇書評里對《尤利西斯》所下的兩個判斷。時至二十世紀末,這兩個截然不同的預言都「幸而言中」——但願書評家也因此而「萬古流芳」。
對於《尤利西斯》,連西方的文學教授都沒什麼可說的,旁人自然更無庸置喙。
在這里需要補充的一點是,正是由於翻譯家們的辛勤努力,中國人終於可以看到了漢譯本的《尤利西斯》(蕭譯本譯者:蕭乾、文潔若;金譯本譯者:金堤)。
在對他們表示深深的感謝同時,我們可以說,盡管大多數中國人還無法領略到《尤利西斯》原文的奇特與精美,但至少在漢譯本的《尤利西斯》里,我們感受到了現代漢語優美的可能性。
2、《追憶逝水年華》普魯斯特
當《追憶逝水年華》的第三部《蓋爾芒特之家》在法國問世時,著名文學評論家、詩人艾茲拉.龐德說道,對這部書最完美的批評文章應當只寫一段,而且必須有7頁長並只用分號。這是用來誇張普魯斯特那長得使人受罪的句子的。
然而,當1922年普魯斯特去世時,他那以難以想像的痛苦所完成的15卷的小說,已經被無數次公認為有史以來最長、同時也是最偉大的小說之一了。
馬塞爾.普魯斯特象一位偉大的建築師,他以三十年的時光,用回憶的磚石砌就了一道輝煌的時光走廊,而在動筆創作之初,他就考慮到,要把這部作品建築得象一座教堂(《追憶逝水年華》譯者前言)。這使得他的作品體現出一種超越於所有細部之上的輝煌——一種整體上的氣勢與力量。
3、《變形記》卡夫卡
一位平平常常的小公務員,在某天早上醒來時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甲蟲,隨後是一系列荒誕而「正常」的反應:家人從震驚、恐懼到冷漠厭煩;主人公自己絕望而悲慘的生存努力——一切都象一個夢,一個噩夢!然而在卡夫卡的世界裡,噩夢永遠沒有醒來的時候……
在荒誕的、不合邏輯的世界裡描繪「人類生活的一切活動及其逼真的細節」,這正是作為小說家的卡夫卡天賦之所在。對於卡夫卡自己來說,生存就是一場必須「恰當運用自己的力量(因為我們的力量永遠是有限的)」的抗爭。
通過寫作這一形式,卡夫卡為自己的抗爭找到了存在的形象。當我們讀到《變形記》、《城堡》、《審判》等等作品時,簡直就象面對著一尊尊充滿力量的雕塑,你能從那極度的變形與誇張里體會到生命的悸動與沖突。而透過卡夫卡自己的書信與日記,我們將能領受到那無窮無盡的力量之源泉,令人吃驚的是,它們竟然帶著這樣一些姿態:憂傷、理解、痛苦、謙卑……
關於卡夫卡,我們還可以說上很多很多(據說在現代文學的研究中,卡夫卡的論文數量之大,光列印題目就要用上幾十頁),然而,在我的感覺里,安靜的傾聽才是最恰當的方式(這不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缺乏的一種能力嗎?)
4、《局外人》加繆
小說家加繆同時還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作為存在主義代表人物之一的哲學家加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兩種身份的的混淆往往容易在小說創作中帶來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思想大於形象。這一問題在同為存在主義代表人物的薩特身上更為明顯:不客氣地說,作為一流哲學家的薩特在小說上充其量是個二流人物。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對於這類小說評價往往著重於其思想性。通俗地說,那就是加繆的小說,《局外人》也好,《鼠疫》也好,成敗與否由其中心思想決定。「中心思想並不是創造性藝術的最高形式,但是,它卻有可能重要到這個地步:如果為了藝術批判的緣故而拋棄它則將會褻瀆人類精神。」(《紐約時報書評》)
從文體而言,有人指出「加繆非常擅長於笛福式的敘述文體。」如果這還不足以讓人閱讀下去的話,那麼他獨有的細膩感覺和充沛的激情已經彌補了敘述中的大部份空間。人們不會忘記,《西西弗斯的神話》盡管是一部哲學著作,卻毫無疑問也是一篇優美而充滿激情的散文名篇。
5、《洛麗塔》納博科夫
在《洛麗塔》出版前,作為文學教授的納博科夫的簡歷是這樣的:男性(1903——),俄國流亡貴族(革命家?)後裔,旅行者,鱗翅目昆蟲(尤其是蝴蝶)學家和標本收藏家,詩人,大學文科教授(古典文學、寫作以及文學批評),象棋難題的製作者。倘若要用一個詞來評價的話,那麼最接近的就是——優雅。
然而隨著《洛麗塔》的出版,一切都變了。在成千上萬的美國讀者心目中,「納博科夫」這個「品牌」所代表的是:暢銷書作家,「變態佬」,瀆神者,好出風頭的人,暴富者(《洛麗塔》的版稅),一言以蔽之:庸俗(也帶表招人喜愛,令人羨慕)
簡單地說,《洛麗塔》講述的是一名成人對少女的性愛慾望與「色情故事」。在這部小說里,納博科夫作為一名語言天才對美國俗語、俚語(這是他用英語創作的第一部小說,此前的作品均以他的母語——俄語寫成)的精熟,以及對從拉伯雷以來的「狂歡式」民間敘事技巧的戲擬與發展,都令人嘆為觀止。
倘若不理解納博科夫在語言風格和敘事結構上的貢獻,就很難理解他在文學史上將留下何等重要的地位。建議參看他的另一本「雅」著:自傳《說吧,記憶》。
6、《小徑交叉的花園》博爾赫斯
「阿根廷作家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同中國有緣,因此,在中國知道他的人可能超過他祖國的人口。但是,這個出生於1899年8月24日的早產兒從未到過中國,盡管他有一種感覺,覺得自己『一直身在中國』。這是因為,在他的心目中,中國是悠遠和神秘的代名詞,是書的策源地。」這是博爾赫斯百年誕辰前夕著名外國文學專家、翻譯家陳眾議在一篇紀念文章中所寫下的。
確實,作為一名詩人、小說家,博爾赫斯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他的祖國阿根廷。有的人彷彿生下來就不屬於任何具體的時代與地域——博爾赫斯就是屬於這一類人。對於他來說,每一個人所熟悉的時間與空間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在他所有的作品中,這一存在反復由幾種富於隱喻性的形象被表述出來,它們分別是:書、鏡子、迷宮、夢。它們不斷復制、衍生、直至無限。
《小徑交叉的花園》(小說集)是一本「關於無限的書的迷宮的書」,僅憑這句繞口令般的解釋就知道它多麼值得一讀……
7、《百年孤獨》馬爾克斯
對於大多數文學愛好者來說,《百年孤獨》和加西亞.馬爾克斯幾乎已經成為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代名詞了。對於與馬爾克斯一起開拓和發展這一流派的前輩與同輩作家們來說,「播種者並非要摘下最大的那粒果實」這句話,也許是個不錯的安慰。
然而,這部被譽為「最具代表性的魔幻現實主義小說」之所以一路「走紅」,直至被請入諾貝爾文學獎的眾神殿,並不是沒有原因的。魔幻現實主義本身所獨有的創作原則與思想內涵是一方面,小說本身的「好讀」則是更多讀者選擇的原因。
「這部作品通過精心設計的怪誕情節、古老的神秘故事、不可告人的家族秘事以及獨特的內在矛盾揭示出其意義,通過這種種直接的途徑給人以快感。」(《紐約時報書評》)
請注意,「快感」,而且是「通過這種種直接的途徑」。這至少說明一件事:
「名著」與「難讀」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系——不只是對讀者,即使是對於我們的作家,這句話也不失為一個善意的忠告。
8、《黑暗的心臟》康拉德
對於康拉德,也許中國讀者了解不多。但在1998年英國「藍登書屋」選出的本世紀一百大英文小說中,「航海作家康拉德」一人入選了四本。超過排名首位的喬伊斯及中國讀者所熟悉的福克納、福斯特等人。
即便對於從不知道康拉德何許人也的讀者來說,閱讀康拉德的小說也會是一次「愉快的旅行」。從外部的經驗而言,康拉德小說里那「大海大聲的呼喚」立刻令我們和作者一起揚帆去經歷那種種「偉大的冒險」。讓我們了解到「天海之間偉大而單調的存在」;感受到生命平凡的流逝。
從內心而言,康拉德又被稱之為西方第一位「專注於心理現象研究」的小說家,他對人類情感的細膩把握與解剖令人想起茨威格,而他在人性深度的發掘上又令人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從文學史的重要性來說,康拉德也許不屬於「最偉大的」之列,但他毫無疑問在最優秀的作家中名列前矛。
9、《喧嘩與騷動》福克納
「我發現家鄉那塊郵票般大小的土地值得好好寫寫,而且即使我寫一輩子,也寫不盡那裡的人和事。」(福克納自述)
作為一名公認的美國文學大師,福克納最大的貢獻大於為人類一個留下了虛構的、神話般的文學地域——位於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約克納帕塔法縣。全縣方圓2400英里,人口15000多,縣中心是傑弗生鎮。福克納曾兩次為這個虛構的縣繪制地圖,並驕傲地自稱為它「唯一的主人和所有者」。
《喧嘩與騷動》是這一龐大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由十多部長篇和近80部短篇小說構成)的代表作之一。主題可以概括為南方種植園制度的一曲「輓歌」。
在寫作方式上,《喧嘩與騷動》把意識流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成為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之作。書名來自莎士比亞戲劇《麥克白》的一段獨白,「人生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一個在舞台上指手劃腳的伶人,登場片刻,就在無聲無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個由白痴所講的故事,充滿了喧嘩和騷動,卻找不出一點意義。」這恰好可以作為這本小說的一段絕妙的注釋。
10、《雪國》川端康成
1968年,川端康成因其「敏銳的感受、高超的敘事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而獲得諾貝爾獎。
對於許多讀者來說,川端康成幾乎已成為「傳統」日本文學的代表。而川端康成筆下的日本,也成為西方文學研究者心目中「遙遠、神秘而獨自存在」的象徵。實際上,川端康成在初登文壇時,便醉心於單純地借鑒西方文學,甚至聲明「可以把表現主義稱作我們之父,把達達主義稱作我們之母」。
在歐化的創作道路上遭到挫折後,他又宣稱要改行搞「東洋主義」,走到了全盤繼承傳統的另一極端。最終才從失敗里尋找到東西方文學融合與溝通的橋梁,從而創造出屬於川端康成自己的「東方之美」。
Ⅳ 前幾年看過的小說,男主角穿越回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開創電影帝國。求書名!
恩,頂樓上,估計就是他了。還有一本類似的是《冠軍教父》,講足球的。
Ⅵ 有沒有穿越到20世紀初,以寫小說謀生的
寫文大神是影後
女主算是從古代穿越到現代,最後靠寫古代的後宮傾軋成大神,然後後來進了演藝圈。
但是後來她才知道,其實她是從現代投胎到古代,再最後又魂歸現代復活過來的。
Ⅶ 20世紀初的作家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中佔有第一流的地位。出生於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 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幾年軍旅生活不僅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而且為以後在其巨著《戰爭與和平》中能夠逼真地描繪戰爭場面打下基礎。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復活>以及自傳體小說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還有<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長一生的辛勤創作,登上了當時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托爾斯泰出身於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貴族,但他一生始終不渝地真誠地尋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園進行改革,不過都沒成功。五十年代開始文學創作。<戰爭與和平>是他前期的創作總結。(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創作的第二個里程碑。(復活>是他長期思想探索的藝術總結,是他對俄國地主資產階級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長篇小說。
Ⅷ 求問 描寫20世紀初 上海或者香港生活 類似張愛玲的小說 的作品
王安憶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