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需要寫小說的資料,建議,教程之類的等等.要越多越好(但不要廢話)
寫小說,需要設定任務,從語言方面突出人物性格,從動作方面介紹接下來發展的事件,語言准確的形容,達到通順的語句,准確的使用每個詞語來形容正在發展到事件或是人物在說的話。寫小說分有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如果是新手的話最好先用第三人稱練寫,第一人稱是非常難寫的,雖然說在心裡話方面和感覺方面是挺好寫的,但是有些細節不得不只能用第三人稱謝,很難避免錯誤和矛盾,准確的使用標點符號來分隔語句通順,敘述一件事要有始有終,小說分為很多類型,要看你怎麼分制事件的大小及多少了。
我也是寫小說的,如果你要投網站的話我建議你還是先存好三萬字以上的稿子,而且要探實好小說網站的需稿類型,網站的讀者都喜歡哪一類型的,正對投其所好,不然很難有發展下去的機會。
② 小說的材料
多看點書就行了,然後你會發現你所謂的想像力實在不值一提。
③ 本人要寫小說了 求「小說材料」
還是自己去查全唐詩全宋詞山海經異洲志馬可波羅游記什麼的吧。。搜「小說材料」拼出來的小說差不多都一個樣子。。
④ 如何寫小說
既然是小說,情節絕對是不可忽略的問題。讀者看小說自然是為了消遣,情節跌宕起伏,能夠和讀者產生共鳴才能夠吸引讀者。
小說中的人物如果能夠被讀者接受、認可,那就是小說家的榮幸了,比如像福爾摩斯,被大家當作真人一樣崇拜,可以說是偵探小說中封頂之作了。
如果是名著類的小說,就不光是情節吸引人了,還能夠反應社會上的問題。
總之,一開始不要要求太高,遵循漸進吧。
⑤ 寫本小說需要准備點什麼材料。
我也很好奇 你到底是想寫原始一點的異界小說呢 還是穿越的異界小說 到底是穿越過去很nb的那種呢 還是想小三的書一樣 穿越過去慢慢發展呢 不過怎麼寫我覺得呢 你都要先給觀眾一個比較好的異界的一個歷史 這個貌似很重要 然後呢 絢麗的戰斗場景呢 這是必不可少的 可是也不要太多 我個人覺得呢 戰斗的場景根據劇情寫就行了 太多了沒意思 我們看小說主要是劇情 其次吶 也沒有要求文筆特別好 又不是要看那種對文筆要求特高的書 只要文筆不是太爛 寫的不要像記流水賬就行
還有 要多想一些細節 完善一下 這樣小說才會吸引更多的觀眾 樓上的那幾位的觀點我也很贊同 主角的性格 觀念 等等的 一開始一定要確定好
還有我個人覺得 應該把和小說涉及到的都准備一個 最好都先列好 我自己覺得你先把異界的地圖簡要的繪一下會比較好 最好 我覺得場景 之類的東西 你完全可以借鑒一下別的寫的好的小說 其實都差不多 就算你抄襲了這類東西 貌似也被發現不了 畢竟我們是看小說劇情的 又不是看文筆的
⑥ 關於寫小說的一些資料
如何寫小說
作者:老舍
小說並沒有一定的寫法。我的話至多不過是供參考而已。
大多數的小說里都有一個故事,所以我們想要寫小說,似乎也該先找個故事。找什麼樣子的故事呢?從我們讀過的小說來看,什麼故事都可以用。戀愛的故事,冒險的故事固然可以利用,就是說鬼說狐也可以。故事多得很,我們無須發愁。不過,在說鬼狐的故事裡,自古至今都是把鬼狐處理得象活人;即使專以恐怖為目的,作者所想要恐嚇的也還是人。假若有人寫一本書,專說狐的生長與習慣,而與人無關,那便成為狐的研究報告,而成不了說狐的故事了。由此可見,小說是人類對自己的關心,是人類社會的自覺,是人類生活經驗的紀錄。
那麼,當我們選擇故事的時候,就應當估計這故事在人生上有什麼價值,有什麼啟示;也就很顯然的應把說鬼說狐先放在一邊——即使要利用鬼狐,發為寓言,也須曉得寓言與現實是很難得諧調的,不如由正面去寫人生才更懇切動人。
依著上述的原則去選擇故事,我們應該選擇復雜驚奇的故事呢,還是簡單平凡的呢?據我看,應當先選取簡單平凡的。故事簡單,人物自然不會很多,把一兩個人物寫好,當然是比寫二三十個人而沒有一個成功的強多了。寫一篇小說,假如寫者不善描寫風景,就滿可以不寫風景,不長於寫對話,就滿可以少寫對話;可是人物是必不可缺少的,沒有人便沒有事,也就沒有了小說。創造人物是小說家的第一項任務。把一件復雜熱鬧的事寫得很清楚,而沒有創造出人來,那至多也不過是一篇優秀的報告,並不能成為小說。因此,我說,應當先寫簡單的故事,好多注意到人物的創造。試看,世界上要屬英國狄更司的小說的穿插最復雜了吧,可是有誰讀過之後能記得那些勾心鬥角的故事呢?狄更司到今天還有很多的讀者,還被推崇為偉大的作家,難道是因為他的故事復雜嗎?不!他創造出許多的人哪!他的人物正如同我們的李逵、武松、黛玉、寶釵,都成為永遠不朽的了。注意到人物的創造是件最上算的事。
為什麼要選取平凡的故事呢?故事的驚奇是一種炫弄,往往使人專注意故事本身的刺激性,而忽略了故事與人生有關系。這樣的故事在一時也許很好玩,可是過一會兒便索然無味了。試看,在英美一年要出多少本偵探小說,哪一本里沒有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呢?可是有幾本這樣的小說成為真正的文藝的作品呢?這種驚心動魄是大鑼大鼓的刺激,而不是使人三月不知肉味的感動。小說是要感動,不要虛浮的刺激。因此,第一:故事的驚奇,不如人與事的親切;第二:故事的出奇,不如有深長的意味。假若我們能由一件平凡的故事中,看出他特有的意義,則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它便具有很大的感動力,能引起普遍的同情心。小說是對人生的解釋,只有這解釋才能使小說成為社會的指導者。也只有這解釋才能把小說從低級趣味中解救出來。所謂《黑幕大觀》一類的東西,其目的只在揭發丑惡,而並沒有抓住丑惡的成因,雖能使讀者快意一時,但未必不發生世事原來如此,大可一笑置之的犬儒態度。更要不得的是那類嫖經賭術的東西,作者只在嫖賭中有些經驗,並沒有從這些經驗中去追求更深的意義,所以他們的文字只導淫勸賭,而絕對不會使人崇高。所以我說,我們應先選取平凡的故事,因為這足以使我們對事事注意,而養成對事事都探求其隱藏著的真理的習慣。
有了這個習慣,我們既可以不愁沒有東西好寫,而且可以免除了低級趣味。客觀事實只是事實,其本身並不就是小說,詳密的觀察了那些事實,而後加以主觀的判斷,才是我們對人生的解釋,才是我們對社會的指導,才是小說。對復雜與驚奇的故事應取保留的態度,假若我們在復雜之中找不出必然的一貫的道理,於驚奇中找不出近情合理的解釋,我們最好不要動手,因為一存以熱鬧驚奇見勝的心,我們的趣味便低級了。再說,就是老手名家也往往吃虧在故事的穿插太亂、人物太多;即使部分上有極成功的地方,可是全體的不勻調,顧此失彼,還是勞而無功。
在前面,我說寫小說應先選擇個故事。這也許小小的有點語病,因為在事實上,我們寫小說的動機,有時候不是源於有個故事,而是有一個或幾個人。我們倘然遇到一個有趣的人,很可能的便想以此人為主而寫一篇小說。不過,不論是先有故事,還是先有人物,人與事總是分不開的。世界上大概很少沒有人的事,和沒有事的人。我們一想到故事,恐怕也就想到了人,一想到人,也就想到了事。我看,問題倒似乎不在於人與事來到的先後,而在於怎樣以事配人,和以人配事。換句話說,人與事都不過是我們的參考資料,須由我們調動運用之後才成為小說。比方說,我們今天聽到了一個故事,其中的主人翁是一個青年人。可是經我們考慮過後,我們覺得設若主人翁是個老年人,或者就能給這故事以更大的感動力;那麼,我們就不妨替它改動一番。以此類推,我們可以任意改變故事或人物的一切。這就彷彿是說,那足以引起我們注意,以至想去寫小說的故事或人物,不過是我們主要的參考材料。有了這點參考之後,我們須把畢生的經驗都拿出來作為參考,千方百計的來使那主要的參考豐富起來,象培植一粒種子似的,我們要把水份、溫度、陽光……都極細心的調處得適當,使他發芽,長葉開花。總而言之,我們須以藝術家自居,一切的資料是由我們支配的;我們要寫的東西不是報告,而是藝術品 --藝術品是用我們整個的生命、生活寫出來的,不是隨便的給某事某物照了個四寸或八寸的像片。我們的責任是在創作:假借一件事或一個人所要傳達的思想,所要發生的情感與情調,都由我們自己決定,自己執行,自己作到。我們並不是任何事任何人的奴隸,而是一切的主人。
遇到一個故事,我們須親自在那件事里旅行一次不要急著忙著去寫。旅行過了,我們就能發現它有許多不圓滿的地方,須由我們補充。同時,我們也感覺到其中有許多事情是我們不熟悉或不知道的。我們要述說一個英雄,卻未必不教英雄的一把手槍給難住。那就該趕緊去設法明白手槍,別無辦法。一個小說家是人生經驗的百貨店,貨越充實,生意才越興旺。
旅行之後,看出哪裡該添補,哪裡該打聽,我們還要再進一步,去認真的扮作故事中的人,設身處地的去想像每個人的一切。是的,我們所要寫的也許是短短的一段事實。但是假若我們不能詳知一切,我們要寫的這一段便不能真切生動。在我們心中,已經替某人說過一千句話了,或者落筆時才能正確地用他的一句話代表出他來。有了極豐富的資料,深刻的認識,才能說到剪裁。我們知道十分,才能寫出相當好的一分。小說是酒精,不是攙了水的酒。大至歷史、民族、社會、文化,小至職業、相貌、習慣,都須想過,我們對一個人的描畫才能簡單而精確地寫出,我們寫的事必然是我們要寫的人所能擔負得起的,我們要寫的人正是我們要寫的事的必然的當事人。這樣,我們的小說才能皮裹著肉,肉撐著皮,自然的相聯,看不出虛構的痕跡。小說要完美如一朵鮮花,不要象二簧行頭戲里的「富貴衣」。
對於說話、風景,也都是如此。小說中人物的話語要一方面負著故事發展的責任,另一方面也是人格的表現--某個人遇到某種事必說某種話。這樣,我們不必要什麼驚奇的言語,而自然能動人。因為故事中的對話是本著我們自己的及我們對人的精密觀察的,再加上我們對這故事中人物的多方面想像的結晶。我們替他說一句話,正象社會上某種人遇到某種事必然說的那一句。這樣的一句話,有時候是極平凡的,而永遠是動人的。
我們寫風景也並不是專為了美,而是為加重故事的情調,風景是故事的衣裝,正好似寡婦穿青衣,少女穿紅褲,我們的風景要與故事人物相配備--使悲歡離合各得其動心的場所。小說中一草一木一蟲一鳥都須有它的存在的意義。一個迷信神鬼的人,聽了一聲鴉啼,便要不快。一個多感的人看見一片落葉,便要落淚。明乎此,我們才能隨時隨地的搜取材料,准備應用。當描寫的時候,才能大至人生的意義,小至一蟲一蝶,隨手拾來,皆成妙趣。
以上所言,系對小說中故事、人物、風景等作個籠統的報告,以時間的限制不能分項詳陳。設若有人問我,照你所講,小說似乎很難寫了?我要回答也許不是件極難的事,但是總不大容易吧!
花一小時用一句話描述你要寫的故事。
再花一小時把它擴展成一段,包括故事的開端,主要的沖突以及結局。
為每一章寫一個梗概。
花些時間把每章的的梗概擴展成一段。除了最後一章,每一章都應該在沖突中結束。最後一章結束全書。
花一到兩天用一頁紙描述主要人物,在用半頁描述一下其他人物。
下面,花一周的時間把一頁的故事梗概擴展成四頁。
再花一周的時間做出詳細的人物表和每件別人應該知道的關於這些人物的事情。
用表格列出所有你希望加入故事的場景。
開始用寫字板寫你的小說。
現在,你可以開始欣賞你的第一部小說的草稿了。
小說的語言
小說敘述語言豐富多樣又復雜多變。它可以講述、顯現,也可以評議、抒情,或在結構上過渡銜接。各種流派作法異彩紛呈,作家的身影在作品中或隱或現。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小說終歸是作家以語言為媒介與讀者進行交際的手段,是一種「言語行為」。任何言語行為可能都不僅僅是「以言述事」,而是藉助話語完成一定的行為,即「以言做事」。譬如,「這杯咖啡真正是咖啡!」這句話在特定的語境中,可能並不表示對「咖啡」真偽的判斷,而是表達對它的美味的贊許。語言符號本身的能指和所指的關系,在具體的言語活動中由於使用者及語境的「意義作用」,常常表現為非對等的關系。小說敘述語言也是如此,它交待背景、講述故事、描繪畫面,表達一種指稱性的再現性語義,在這過程中,作家也在委曲地表現自己,表達自己的某種認識、判斷、贊許、批評,表現自己的某種文化價值取向和喜怒哀樂的感情,對讀者施加影響。小說是以客體的再現性語義為中心的,它的主體表現義常常隱蔽在指稱再現性語義顯現的經驗世界的背後。閱讀小說,只有聯系作品的外部語境和內部語境,透過「述事之言」去把握「言之所為」,把握體會作品表層語義下的主體表現義,才能真正深刻理解作品的文本意義或主題內容。
下面僅以《祝福》中幾個敘述語句試作分析。
一、背景概述與語境情景的釀造
「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魯迅這樣開始祥林嫂悲劇故事的講述。這是一個肯定陳述句,敘述故事發生的背景。舊歷的年底對於習慣使用夏歷(俗稱陰歷)的中國人來說,當然是正兒八經的年底,「潔祀祖禰,進酒降神」,按傳統習慣,「冬至後三戊臘祭百神」,送舊迎新,禱神祈福的盛大活動便開始了。然而,魯迅為什麼說「畢竟最像」呢?也許這句話應當這樣說:
①舊歷的年底到了。
②舊歷的年底是熱鬧的。
③舊歷的年底終於又到了。
④舊歷的年底畢竟是最熱鬧的。
但魯迅不這樣說。魯迅開始講述故事的這句話顯得別扭、生硬,讀起來拗口,聽起來似乎也沒有什麼實在的信息。如果把閱讀小說視為一種會話方式的話,這就違背了語用學的會話合作原則:如果從語義學的角度分析,則可以認為這句話幾乎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魯迅先生自然不會說一句毫無意義的話。
我們不由聯想到類似的一些話語:
①戰爭就是戰爭。
②雷鋒就是雷鋒。
③正宗畢竟是正宗。
④偽劣產品畢竟是偽劣產品。
這些話語顯然都不能從表面意義去理解,它們都是故意對會話合作原則的某些准則的違反,然而,卻因此產生了一種言外之意或表達了某種特定的情感態度。句①表示強調,是說戰爭必然是嚴酷的,言外之意是說悲痛無益,表示告誡或慨嘆;②③句並不表示對對象的真假判斷,而是表示褒揚和贊許;句④則表達了一種憤慨的態度,表示批評或指斥。這些句子在一定語境中,都表現出一種鮮明的情感態度,產生一種言外的語用含義,完成某個具體行為。
魯迅講述故事的開場白也是如此。舊歷的年底是我國傳統大節——春節。習慣上,春節並非單指夏歷元旦這一天,而是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一直延續到新正元宵節為止,其間包括臘八、祭灶、除夕過年等。此過程中諸多祭神祀祖的禮儀活動庄嚴而隆重,與之伴隨的各種習俗充滿喜慶而又熱鬧。祥林嫂便死在祭灶的夜晚,死在喜慶的爆竹聲中。范成大《祭灶詞》寫道:「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上天欲言事。雲居車馬小流連,家有杯盤豐典祀……送君醉飽登天門,乞取利市歸來分。」祭灶是送灶王爺上天祈福,以保下界來年平安。所以魯迅講述道:「這是魯鎮年終的大典,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一年中的好運氣的。」「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千百年來,傳統的文化習俗少有變化。在魯鎮的芸芸眾生祈禳神靈之際,已淪落為乞丐的祥林嫂發出了魂靈有無的疑問,「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她是企盼著神祗的降臨,還是懷著希望破滅走向地獄的恐懼?她生於這濃厚的文化歷史氛圍,死於這文化歷史氛圍之濃厚,那些「鈍響」的爆竹,「灰白色的沉重的晚雲中間」的閃光,種種「新年的氣象」,都成了祥林嫂悲劇命運對比鮮明的背景。
「舊歷的年底」,不是辛亥革命後確定使用的公歷的年底,從語義表層看,「舊歷」的指稱語義是「傳統的」、「歷史的」;「畢竟最像」,作為邏輯聯系語,在這里具有強調的意味,聯系作品內部和外部語境理解,它強調年終大典深深地浸淫著、厚厚地積淀著中國古老文化的傳統和習俗,指向中國深遽復雜的歷史背景。因背景深厚,更加頑固,因其久遠,牢如堅冰。魯迅的這句話以違反規則的形式流露出沉重的憂思,給全部喜慶氣象的經驗世界蒙上了一層冷峭深沉的灰色,故事語境情感的基調也因之悄然確定下來。
二、講述評議與主體表現的價值取向
小說免不了「講述」,正如瓦爾特?司各特所言:「行動、語調、手勢、戀人的微笑、暴君的怒容、小丑的怪相——一切都必須在小說中講述」([美]W.C《小說修辭學》)。小說總要向讀者講述發生了什麼,甚至委婉地告訴讀者怎樣看待人物,也許還要插進幾句相關的評議。作家的思想觀點即使是隱蔽的,傾向性也會「在故事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恩格斯)」。細心推敲作品「以言述事」下的「所為」,體會話語隱含的語義,總能揭微顯幽,把握住主體表現的價值取向,進而感受作品的主題。
《祝福》一開頭便講述到魯四老爺。這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主」,敘述者「我」講道:「他比先前並沒有什麼大改變,單是老了些,但也還未留鬍子,一見面是寒暄,寒暄之後說我『胖了』,說我『胖了』之後即大罵其新黨。」這段敘述是平實的,敘述者介紹了魯四的身份,通過其言行的概述,反映出人物的立場和政治態度。「監生」在清王朝是憑祖先「功業」或捐錢取得的,可見魯四並非貨真價實的「科班」出身;「講理學」暗示了人物維護封建道統,注重封建禮教的道德觀念;「大罵其新黨」更暴露了他維護封建統治的頑固政治立場。聯系後文對魯四書房的描寫,那「脫落」的對聯,「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擺在案頭的《近思錄集注》和《四書襯》,一個不學無術信奉宋明理學的、沒落腐朽的鄉村地主的形象便鮮明地呈現出來了。最有趣最深刻的是這里插入的一段敘述者的評議:「但我知道,這並非借題在罵我:因為他罵的還是康有為」。這是一個表認知行為的單句,賓語是一個復句結構形式。話語字面的指稱語義是清晰的,罵的是康有為。之所以罵康有為,是因為康有為是戊戌變法中改良主義的領袖,有違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由此更進一步揭露了魯四的政治立場。但這句話還蘊含了一個言外之意。「還是」,仍然是,竟然是。時值辛亥革命前夕,清王朝已知大廈之將傾,「新黨」的內涵早已發生了變化,用來指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黨人。魯四所罵的竟然還是、仍然是康有為,其不諳世事變遷和社會進步的落後腐朽性便昭然彌彰了,而中國農村籠罩在封建統治之下死水一潭的社會狀況也可想而知了。這段平實的敘述和簡潔的評議入木三分地刻畫出魯四的形象特徵,平實之中寓深刻,言近旨遠,辛辣地對形象進行了嘲諷和鞭撻;綿里藏針,含蓄之中,閃爍著尖銳的批判的鋒芒。面對這樣一個人物,「談話是總不投機的了」,敘述者「我」與魯四立場的對立,其民主進步的傾向也清楚地表現出來。
敘述者「我」當然不能等同於作家本人。但以第一人稱為視角的敘述語言,卻清楚地反映出作品的主體傾向性,對人物的嘲諷批判,正隱約地表現出主體的價值取向和立場。在冷靜的沒有直接表露情感態度的敘述語言中,主體的思想情緒仍然曲折地流露出來,作品的主題亦如深藏在水面下的八分之七的冰山,在情節的波光中漸漸被映射出來。
三、過渡銜接與情節發展的意蘊
過渡銜接的敘述語言有時不只起承上啟下或前後照應的結構作用,還能推動情節的發展,概括故事的意蘊,收到「以言做事」的效果。
祥林嫂兩次到魯鎮做女工,小說講述人們對她的稱呼,先後出現過三個結構相似的句子:
①大家都叫她祥林嫂。
②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③鎮上的人們也仍然叫她祥林嫂。
三個句子都是普通陳述句,句子的表層語義沒有什麼變化。①②句主語相同,主要指稱魯家上下人等,第②句僅增加了一個副詞狀語「仍然」;②③句比較,只是主語變了,多了一個連系副詞「也」。表層語義似乎僅僅交待了人們對祥林嫂的稱呼未曾發生變化,但只要回到情節的發展中,回到具體的語境中,細一咀嚼,便能體味出三個句子不同的豐富意蘊。
祥林嫂是死了男人的寡婦。初到魯鎮,魯四「討厭她是一個寡婦」,只是因為「她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著眼,不開一句口,很象一個安份耐勞的人」,四嬸看中了她的能做,看中了她的馴順,勉強將她留下了。於是「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從其夫名而呼之。封建時代,「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儀禮.喪服傳》),婦女只能依附於男人生存,是不能自由主宰自己的命運的,出嫁之後,甚至姓氏也得「從夫」。祥林嫂夫家是衛家山人,「那大概也就姓衛了」,「大概」,不確切之謂 。丈夫姓氏尚不甚了了,更不必說祥林嫂本人了。小說未言及祥林嫂的姓字,這不是作家的疏忽,正是為了表現婦女低下的地位。這句話作為過渡句,通過一個稱呼語交待人物的身份及其深蘊的文化歷史內涵,也表明她終竟被魯鎮社會暫時接受和承認了,開始了她在魯鎮新的生活。故事由此逐漸把情節展開。
決定祥林嫂悲劇命運的並非因為她是寡婦,而是因為她的被迫再嫁。在「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封建禮教觀念占統治地位的明清兩代,婦德的核心是必須遵守「從一而終」、「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的倫理信條的,寡婦倘若再嫁便是「敗壞風俗」、「父母、國人皆踐之」(《孟子.滕文公上》)。祥林嫂再嫁是不情願的,然而,「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哪有一注錢來做聘禮?」社會的貧困逼得窮苦的農家不顧社會普遍的倫理觀念,強制她再嫁。祥林嫂似乎努力想保持自己的名節,她「真出格」,「鬧得厲害」,「大約因為在念書人家做過事,所以與眾不同」,看來她是深受「講理學」的魯四的影響,深受封建禮教觀念的毒害,是恪守婦道的。然而,她終於還是再嫁了,夫死子亡,不得不再到魯鎮做女工。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稱呼依舊。「仍然」,副詞,表示情況繼續不變或恢復原狀。但祥林嫂的生活和命運已經改變了,故事情節已經發展了,再嫁的一段遭遇絕不是虛無的夢幻。她自身的改變姑且不論,「四嬸的口氣上,已頗有些不滿了」。四嬸的不滿也許只是因為她「沒有先前一樣靈活」,做活已不如從前。魯四則「暗暗告誡四嬸,祭祀時候用不著她沾手」,「不幹不凈,祖宗是不吃的」。於是,往常最忙的祭祀時節,現在卻輪到祥林嫂清閑了。祭神祀祖的典禮禮節原本有極嚴格的講究,范成大《祭灶詞》雲:「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可見祭拜的典禮凡女人都是不能參加的,所以《祝福》寫道:「拜的卻只限於男人」。現在,祥林嫂連「一切飯菜」都不能做了,「敗壞風俗」,「不幹不凈」,就因為她是寡婦而再嫁。然而,「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這一淡淡的似乎不經意的過渡語,在具體語境中卻隱含著深刻的蘊涵,反映出魯四一家對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冷酷而堅決地不予承認的態度。「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賀六嫂」,絕不是習慣使然,而是反映了封建禮教觀念對寡婦再嫁的完全否定。
「鎮上的人們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調和先前很不同;也還和她講話,但笑容卻冷冷的了」。整個魯鎮社會在倫理觀念上與魯四彷彿是形成了共識的,音調的變化,笑容的冷冷,反映出人物關系的變化,充分表現出社會環境與祥林嫂的嚴重對立。「這百無聊賴的祥林嫂,被人們棄在塵芥堆中的,看得厭倦了的陳舊的玩物」,最終被人們徹底地拋棄了。故事循著三個句子描畫出的坐標曲線逐漸發展到高潮。
這三個句子如祥林嫂命運軌跡上的三個點,深刻地呈現出人物的遭際變化,是人物與社會矛盾撞擊出的三朵火花,像三個聚光點照亮了人物一生的悲劇。這三個句子是對情節的三次概括,其隱蔽在稱呼語後的豐富的社會文化意義,表現出主體批判的鋒芒所向正是要揭露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向人們暗示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在這里,作品通過「以言述事」實現了主體的「言之所為」,完成了主體的語言行為,而作品的文本意義也漸漸被顯現出來被我們所讀解。
⑦ 寫小說都需要什麼材料怎麼寫
你好,
這類小說是應該有真實的經歷的,
不然是無法感動讀者的。
⑧ 寫小說用,求修真小說中煉製法寶的各種材料名稱,越多越好!
太乙精金抄 玄冰魄 九天寒襲鐵 南明離火 赤炎石 赤火珠 千年銅精 如意神特
玉精心 庾金 金雷竹 阮玉 百丈蠶絲 ,三星石 赤煉火銅 冥華紫晶 翡翠碧沙 烏光玄鐵 輝月魂石 兩儀玄石 血纓石髓 水靈珠花 紫蘊精玉 天河硃砂 流光鏡玉 地魄玄石 萬年雷精銅 七色流光石 如意造化泥 火銅 千年沉木 金雷竹 斷魂木 天外隕鐵 哎 這東西太多了 看書的時候不覺得 真要想 還真想死人 多看幾本書就都有了 就這我想了半天 你看看吧
⑨ 寫小說什麼叫作品資料
就是大綱,大綱包括小說名,作者簡介,小說簡介,小說完結字數,小說題材,版小說的開始、發展、高潮、權低潮、結尾,小說的主線、輔線、情感線、事業線,後兩者可有可無,主線最好寫上,小說角色介紹,主角和配角,角色寫清楚人物性格、外貌、背景還可以加一些口頭禪和興趣愛好,不懂得可以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