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那麼多的城市,馬克.李維為什麼選擇伊斯坦布爾作為小說的寫作背
個人愛好吧,不是還有一個《羅馬假日》的電影。作者就是一本書的上帝,他說在哪裡就在哪裡,不需要理由。
Ⅱ 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的作品鑒賞
《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寫的是「都市童年」主題,奧爾罕·帕慕克努力把握住那些包含著市民階級子弟在大都市中所獲得的經驗的畫面。雖然那些畫面尚未像數百年來對鄉村童年的回憶那樣獲得對田園風情的特有表達形式,但這些都市童年的畫面或許能夠預先塑造蘊含其中的未來之歷史經驗。」顯然,帕慕克並沒有本雅明的那種對人類文明歷史的大的企圖和憂患,他的伊斯坦布爾就是伊斯坦布爾,正如他談到伊斯坦布爾這座城市作為「廢墟的憂傷」時,也不是本雅明寓言意義上的「廢墟」。
奧斯曼帝國瓦解後,世界幾乎遺忘了伊斯坦布爾的存在。奧爾罕·帕慕克出生的城市在她兩千年的歷史中從不曾如此貧窮、破敗、孤立。伊斯坦布爾對奧爾罕·帕慕克而言一直是一個廢墟之城,伊斯坦布爾充滿帝國斜陽的憂傷。帕慕克的一生不是對抗這種憂傷,就是讓她成為自己的憂傷。 《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是一部自傳體散文集。帕慕克的小說善於運用「象徵、隱喻」等修辭手法,而他的這部散文集則相對直白和坦誠。在書中,他用詩意、敏感得近乎神經質的語調,一點點地回憶成年以前伊斯坦布爾的街景、帕慕克公寓里的親人和傢具、在母親的懷抱里撒嬌爭寵的細節、歡樂而單調的學校生活、經過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船隻、有代表性的作家、各種消失的事物等等。那些人、物、事,經他娓娓地述說,在紙上實現復活。它們無一不散發出綿軟、潮濕,類似夏日正午甜夢醒轉後,那種淡淡輕煙一樣繚繞於心的憂傷氣息。這種獨特的氣息,把讀者「絕情」地捲入其中。
奧爾罕的分身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帕慕克便相信他的世界存在一些他看不見的東西:在伊斯坦布爾街頭的某個地方,在一棟跟帕慕克家相似的房子里,住著另一個奧爾罕,幾乎像是帕慕克的孿生兄弟,甚至是他的分身。帕慕克記不得這想法是從哪兒來或怎麼來的。肯定是來自錯綜復雜的謠傳、誤解、幻想和恐懼當中的。
在書中,帕慕克說,自很小的時候,他就在潛意識里堅定地認為,在伊斯坦布爾的另一個地方,一定還存在另一個他自己。這個被他稱為「奧爾罕的分身」的意念,會給讀者,特別是給對土耳其歷史並不熟悉的一般中國讀者造成理解上的歧義。我對此也許「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理解是:一個帕慕克住在當下的伊斯坦布爾,他正用手中的筆或電腦來打量、重讀、思忖、祭奠土耳其的歷史,書寫因古老文明沒落造成的無所不在的「呼愁」;另一個帕慕克則生活在細密畫家備受恩寵的舊時代,也即對自身所處的東方以及東方文明高度自信並引以為榮的奧斯曼帝國時期,享受著那個時代極其繁榮的物質文化成果和無上的榮光。
籠罩的「呼愁」
快樂的城市都一樣,憂傷的城市卻各有不同。帕慕克的伊斯坦布爾被從博斯普魯斯海峽上吹來的浩浩盪盪的「呼愁」給籠罩著。「呼愁」是土耳其語「憂傷」的音譯,中文譯者借用了宋詩元曲,算是兼顧其義。宋代陸游有「一窗殘日呼愁起,裊裊江城咽暮笳」之詩;元代喬吉有「瘦馬馱詩天一涯,倦鳥呼愁村數家。撲頭飛柳花,與人添鬢華」之句。這種憂傷的源頭,是「一個小孩透過布滿水汽的窗戶看外面所感受的情緒」。
這兩個帕慕克在現實生活中是重疊的,但在精神指向上,卻嚴重地分裂、背道而馳。這使得身為作家的帕慕克,無時不在承受著這種分身的殘酷折磨。他把這種地域及其歷史賦予的「呼愁」,一次次表現在他的小說作品裡,更明白無誤地表現於這部自傳里。他在感嘆「自奧斯曼帝國瓦解後,世界幾乎遺忘了伊斯坦布爾的存在。他出生的城市在伊斯坦布爾兩千年的歷史中從不曾如此貧窮、破敗、孤立。伊斯坦布爾對帕慕克而言一直是個廢墟之城……之後,繼而又說道:伊斯坦布爾的命運就是他的命運:他依附於這個城市,只因伊斯坦布爾造就了今天的他。因而,「呼愁」是帕慕克身上的胎記,是他一直都在絮叨,並且可能恆久無法解脫的精神狀態。
而每一個有著奧斯曼血統並且對自身被割裂和架空的古老文明念念於心的土耳其人,誰不生活在這種「呼愁」之中?帕慕克不過是主動擔當了一個代言人的角色。所以, 《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是一部隆重而憂傷的祭奠之書。這不僅是帕慕克的憂傷,也是伊斯坦布爾的憂傷,更是整個土耳其的憂傷。」
Ⅲ 請問一本關於拜占庭的小說
《鷹揚拜占庭》,作者幸運的蘇拉,講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前後的拜占庭,已經完結。
《伊庇魯斯的鷹旗》講述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的故事。目前連載中。
《他改變了羅馬》,怎麼說呢,一部全篇都在玩梗的小說,喜歡的人估計很喜歡,不喜歡的估計很討厭,目前連載中。
Ⅳ 求《伊斯坦布爾的幸福》全文TXT
發送了
請查收
Ⅳ 求》-[土]奧爾罕. 帕慕克 著的《黑書》《雪》《伊斯坦布爾》
「伊斯坦布爾」 簡介:
這是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奧爾罕·帕慕克的自傳性作品。
《伊斯坦布爾》書寫的既是一部個人的歷史,更是這座城市的憂傷。
對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布爾一直是一座充滿帝國遺跡的城市。這個城市特有的「呼愁」,早已滲入少年帕慕克的身體和靈魂之中。如今作為作家的帕慕克,以其獨特的歷史感與善於描寫的傑出天分,重訪家族秘史,發掘舊地往事的脈絡,拼貼出當代伊斯坦布爾的城市生活。跟隨他的成長記憶,我們可以目睹他個人失落的美好時光,認識傳統和現代並存的城市歷史,感受土耳其文明的感傷。...
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id-7022.html
卡利普是伊斯坦布爾的一名律師,某天下班回家,迎接他的是妻子如夢告別的字條,接著,如夢的同父異母兄長耶拉也不見蹤影。他深信,只有了解耶拉,成為耶拉,才能找到他摯愛的妻子……
耶拉,幾十年來以他的報紙專欄創造了一個比現實的伊斯坦布爾更豐富、更真實,也更詭譎的城市。卡利普如飢似渴地閱讀這些文字,發現其中隱含著驚人的秘密,慢慢地,他自己也終於變成了耶拉的替身,可以代筆寫他的專欄。
然而冒險並沒有結束。卡利普也沒有料到,巨大的危險正等待著如夢和耶拉…… http://book.sina.com.cn/nzt/novel/lit/heishu/
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 最受爭議的政治小說。
《雪》是帕慕克的第7本小說,故事發生在1992年的四天四夜裡。主人公卡,一個多愁善感的詩人,借著記者的身份在土耳其偏遠小鎮卡爾斯城遊逛。現代與傳統,政治與宗教……這些沖突把卡爾斯城的人們分為兩極,整個小鎮的氛圍充滿了壓抑、憤怒、陰謀和暴力。
大雪封途,卡爾斯通往外部的一切交通都被割斷。大雪下得無休無止,殺人的槍聲響起在舞台上,卡爾斯陷入了軍事政變的恐怖之中。愛情故事、恐怖謀殺案、歷史糾葛及政治沖突,都濃縮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小城鎮中。在荒誕和悲劇性的曲折情節中,幻想和現實令人難以分辨。
http://book.sina.com.cn/nzt/novel/lit/xue/
Ⅵ 誰能給我七堇年在最小說上發表的描寫伊斯坦布爾的那篇文章的電子檔,我忘記文章的名字了
我不知道你要找的是那篇文,這是她的作品年表,希望你能想起作品名字:
書封面作品年表
《被窩是青春的墳墓》《在路上》(2004年5月,《第六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作品選》)
《幻聽》
《故城》
《昨天》
《北方》(2004年8月,島第一輯)
《遠鎮》(2004年10月和2004年12月,分上下連載於島第二輯和第三輯)
《睡在路上》(2005年2月,島第四輯)
《書信》
《花朵之藍》(2005年12月,島第六輯)
《冰是睡著的水》(2006年5月,島第七輯)
《春別》(2006年11月,最小說第一輯)
《大地之燈》(2007年1月,單行本)
《燈下夜禱》(2007年1月,最小說第三輯)
《少年殘像》(2007年3-6月,分上、中、下、終連載於最小說第五-八輯)
《薄奠》(2007年6月,最小說第八輯)
《孫悟空的迷你裙》(2007年1月 moy 第七期)
《流景閑草》(2007年7月,最小說第九輯)
《北之零年》(《少年殘像》番外)(2007年8月,最小說第十輯)
《我不能悲傷地坐在你身旁》(2007年9月,最小說第十一輯)
《江河夢》
《為了忘卻的紀念》(《被窩是青春的墳墓》自序)(2007年10月,最小說第十二輯)
《藍顏》(2007年11月,最小說第十三輯)
《城事》(2007年11月,島第九輯)
《被窩是青春的墳墓》(2007年11月,單行本,收錄未發表的《札記》)
《七,給世界上另外一個我》(2007年12月,最小說第十四輯)
《少年殘像》(2008年1月,單行本)
《你的名字叫紅》(2008年1月,最小說第1期)
《夜殤》(2008年2月,最小說第2期)
《月光下我記得》(2008年3月,島第十輯)
《幻世》(2008年4-6月,分一二三連載於最小說4-6期)
《再見敦刻爾克,再見》(2008年4月,最小說第4期)
《地震在別處》
《昨日以前的星光》(2008年7月,最小說第7期)
《沉默如謎的呼吸》(2008年8月,最小說第8期)
《一束河流》(2008年9月,最小說第9期)
《九月》(2008年9月,最小說第9期,最小說卷首詩)
《如果天空不死》(2008年10月,最小說第10期)
《碧雲女子》(2008年11月,最小說11期)
《瀾本嫁衣》(2008年12月,單行本)
《是的,是的》《雲荷》(2008年12月,最小說兩周年紀念特刊)
《Remember,darling上》(2009年1月最映刻)
《Remember,darling中》(2009年2月最映刻)
《Remember,darling下》(2009年3月最映刻)
《宇宙》(2009年4月最小說)
《大地之燈》(2009年5月再版)
《與君書》(2009年6月最映刻)
Ⅶ 尋找小說<伊斯坦布爾姑娘>
一切好書盡在世紀文學網。。。。
http://2100book.com/
Ⅷ 推薦一些描寫中東地區的小說
《巨塔殺機基地組織與9·11之路》美國《紐約客》雜志記者勞倫斯·賴特歷時5年,深入專中東,用犯罪小說大師屬般的緊張感,詳盡敘述了一系列最終導致「9·11」恐怖襲擊的事件,《巨塔殺機》一經出版立馬獲得了諸如「《紐約時報》十大圖書」、「普利策獎最佳紀實類圖書」等無數的榮譽。《巨塔殺機》不僅把讀者帶入了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並豐富加深了對這些重大事件的認識。
Ⅸ 求異國戀小說《伊斯坦布爾之戀》
已發送,請給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