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江健三郎的人物評價
諾獎評語
1994年10月13日,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獲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宣稱,大江健三郎「以詩的力度構築了一個幻想世界,濃縮了現實生活與寓言,刻畫了當代人的困擾與悵惘」。
學者評價
大江健三郎的很多小說有強烈的自傳色彩,或者取材於自己的生活,或者有家人朋友的影子,因而更令人矚目;由於從小生活在日本農村,熟悉日本的方言俚語,而後來又深受法國語言文學的影響,因此大江健三郎小說的語言呈現出「和洋合璧」的奇妙色彩;同樣由於深受法國作家薩特等人的影響,他的小說慣用象徵的手法,從小說標題、故事情節到主人公姓名,常常有強烈的象徵意義;大江健三郎小說的結構迥異於傳統小說所強調的前後照應、脈絡清晰,情節場面的跳躍很大,因而也比較費解。
——陳雲輝(韓國慶南大學教授,韓國慶尚大學日本文學博士)
大江健三郎不僅在小說創作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創作理論上也進行了不懈的追求,這集中體現在他對想像理論的不斷探索上。大江健三郎對想像力問題的關注,首先是薩特的「存在——虛無——自由」、「形象——想像——自由」,其次是巴什拉的「想像力就是改變形象的能力」,最後是布萊克的「想像力就是人的生存本身」。也就是說,大江健三郎通過對法國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和認識論大師巴什拉的想像理論的反復確認,最後在英國浪漫主義先驅布萊克的想像理論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想像力就是改變形象的能力」,並進而在此基礎上提出「形象的分節化」的課題,從而為想像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做出了積極的嘗試。這無論對大江健三郎本人的創作,還是對普遍性的文學創作都有極大的啟發意義:主動自覺地追隨一種理論的指導,並在文學創作實踐中加以發揮,應該是文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王琢(暨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教授)
② 有關大江健三郎的創作及作品分析
小時侯看古龍小說《風雲第一刀》的序里,有這么一句:「很多人認為,當代小說最興盛的地方,不在歐美,而在日本。」
他接著解釋,「因為日本小說懂得吸收世界各地文化的精髓,而保留其民族本色。」
姑且將之理解為古龍為自己的「新式」武俠創作方式,找的一個範例。
古龍寫《風雲第一刀》時依稀是六七十年代。彼時,井上靖、五木寬之等人,正在戰後的日本風生水起。1966年,川端康成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可以認為是日本文學的顛峰時刻。被川端寄予厚望的三島由紀夫於1970年自盡在當時被認為是一個巨大的波折。又十年過後,安部公房等人名聲鵲起。以至於國人熟悉的村上春樹成為文學主流,以至於1994年大江健三郎再度拿下諾貝爾文學獎,數十年來,日本文學——不幸被古龍言中——進展得極為驚人。
2
都說中國是醬缸文化,實則日本的醬缸性怕要有過之而無不及。歷代異邦入主中原,後來無不被漢文化同化。魏之拓拔宏,金之完顏亮,有清一朝,更是不必細說。而日本則自立國而始就沒有間斷過對外界文化的吸收。古典的日本文明,可以說根植於中國唐文化。所謂的武士道精神,也更像是對儒仁文化的扭曲變形。日本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世界第一部長篇小說《源氏物語》,可以看作是窺探日本小說文明的一個窗口:古典色彩的唯美主義,詩歌性的意象,女性化的婉約細致,神秘主義和悲劇性。這一特色貫穿了日本後世的大量文學作品。平安三十六歌仙以至於後世紀實物語,無不遵循著這樣的姿態。這一切直到日本失去對中國漢文化的信仰為止。
日本對中國的態度一向如早期皇太極對明朝之態度一樣:骨子裡的敬仰和自卑情緒,根本未敢與之分庭抗禮。袁崇煥亡而清朝滅明之心起(之前皇太極只是屢次勝則求和,並無吞並明朝全土的野心),清朝衰而日本開始改革。日本像棵攀附於人體的螞蝗,需要不斷吸收新鮮血液以補足自己。1868年日本政體改革幕府倒台,開始對外開放大量輸入西方思潮。然而,根據大江健三郎——生於1935年——的筆記所言:西方思潮式熏陶乃是在高等教育階段方始進行,廣大的日本學生在其初級教育階段,接受的都是純日本式教育。大江健三郎展示過自己的第一篇作文,大致內容便是他走在麥田邊看見麥子起伏想到可以充作軍餉為帝國軍隊壯行色於是滿心歡喜之類。誰能想到五十多年後寫這樣一篇作文的日本鄉村孩子會在瑞典接受亞洲史上第三個諾貝爾文學獎。他寫這篇作文時,夏目漱石已為日本的小說展示了一種全新的,非《源氏》的可能性。
③ 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主要反映了哪些人的生活
大江健三郎是戰後一代派文學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創作前期雖然也寫了一些以戰時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但他後來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日本在經濟高速度發展時期在戰後生長起來的一代青年的生活。他同後原慎太郎比,可說是同一代作家,但二人卻走了兩條完全不同的藝術道路。從這一點上說,《個人的體驗》可稱為大江健三郎的代表作。小說表現了這一代青年的家庭乃至社會責任這一鮮明的主題。小說的結尾處,主人公阿烏說:「我只是不想再繼續逃避生活的責任。」表明了主人公回歸正常的家庭生活、負起生活責任的決心和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這是現實生活具有一種改造人的力量。盡管日本評論家平野謙說:「回歸正常的家庭生活或社會生活,是一種妥協。」但《個人的體驗》這部小說卻獲得了廣大讀者的認同和稱贊。大江健三郎描述畸型兒父母的小說有幾部。
④ 性的人的作者簡介
大江健三郎,1935年1月31日出生於日本愛媛縣喜多郡大瀨村。排行第三。20歲開始發表作品並獲獎,1957年發表小說《死者的奢華》,成為「芥川文學獎」候選作品,川端康成稱贊這篇小說顯露了作者「異常的才能」。大江健三郎正式登上文壇。其重要作品有:《飼育》獲第39屆「芥川文學獎」,《性的人》、《個人的體驗》獲新潮文學獎,《廣島札記》、《萬延元年的足球隊》、《燃燒的綠樹》獲義大利蒙特羅文學獎等。199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大江健三郎在日本小說界的地位,更大意義在於其社會、思想和道德意義上的發覺。如果要找一個參照物,他應當和加繆、薩特乃至索爾·貝婁類似。他並未在文學上具有驚世駭俗的創見和成就--相比福克納、西蒙、博爾赫斯而言--然而在引入西方創作知識、剖析日本社會及思想現狀,在對加繆式的存在主義寫作和意識流對內心的剖析、對社會的符號化寫作等等方面,有相當的成就。而其本身的人文關懷與道德執著,使之可以成為川端之後,日本小說界的一個里程碑。
⑤ 大江健三郎是哪國作家
日本作家。出生於四國愛媛縣,1954年考入東京大學文科。大學時代參加過學潮,並讀了大量加繆和薩特等現代派作家的作品,受存在主義思潮影響較大。發表了《奇妙的工作》、《飼育》和《人羊》等小說大江健三郎像,提出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個性受壓抑和人的尊嚴受損害等問題。畢業後繼續創作,長篇小說《我們的時代》、《青年的污名》等通過性來反映社會和人生的問題,長篇小說《萬延元年足球隊》、《洪水湧上我的靈魂》和《燃燒的綠樹》等有關核問題的重大的社會問題,視角獨特,情節荒誕。另外,還發表有長篇隨筆《廣島札記》,散文集《嚴肅的走鋼絲》,理論著作《小說的方法》等。因為他「善於在荒誕的故事敘述里蘊藏詩意的抒情,對人類危機進行深刻的思考」,199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⑥ 大江健三郎有哪些作品
大江健三郎(193s一),日本戰後一代派代表名作家。生於愛媛縣喜多郡大瀨村。這是一仰僻的山村,四周是森林和山谷,幾乎遮斷了與外界的聯系。後來,大江煌三郎不少的小說,均以這個山村為舞台。故鄉的這種狀況,對大江文學有根深的影響。他讀小學時,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父親也是這時死亡的。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時,他10歲。入中學那年,日本領布了以主權在
民,放棄戰爭為主要內容的新憲法。大江健三郎正是從這時起走上了戰後的民主道路。但在讀高中一年級時,美國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於此他的民主思想開始在現實中碰壁。高中畢業後,考入了東京大學文科此時結識日本共產黨的幹部,他在大學期間寫劇本,參加學生進步的演劇活動,1956年4 月轉入東大法國文學科,對薩特的存在主義和歐美的象徵主義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在他當時發表的小說中,均有所反映。如1957年5 月在《東京大學新伺》上發表了《奇妙的工作》,同年8 月在《文學界》雜志上發表的《死者的奢侈》用泡屍體的水槽,象徵對人的封鎖和對人的前途所設的障礙。此後,大江健三郎發表了一系列以在被封鎖的條件下追求自由為主題的小說。作家在這類小說中指出,所進行的反抗即使是無效的,但這種反抗意志也是可貴的。1958年6 月在《群像》雜志上發表了最初的長篇小說《剝芽出仔》,小說以戰時的偏僻山村為舞台,揭示了少年感化院中的孩子們盼望戰爭早日結束的心態。1958年3 月發表的《飼養》是同類題材的作品,獲芥川文學獎。此外,尚有一些小說描述了戰後在被佔領的形勢下青年一代所受到的精神監禁,流露了對美國佔領當局的強烈不滿,如小說《人羊》等。1960年日本人民掀起反對日美安全條約的斗爭後,大江健三郎小說的思想性更進一步加強,以日本社會黨委員長淺侶稻次郎被暗殺事件為題材的小說《少年政治家之死》、《七點鍾》,刺到了日本右翼勢力的痛處,因此作家受到威脅。此外著有《強權下的堅強意志(1961)、《遲來的青年》(1962)、《喊聲》(1962)《廣島日記》(1964)、《日常生活的冒險》(1964)等。大江健三郎.另一種類型的小說是關於性的描寫,如1959年由中央公診社出版的《我們的時代》等。1960年大江健三郎曾來我國訪問,1961年去了蘇聯和歐洲,1965年去了美國旅行。80年代初《大江健三郎全集》,含論文,已達12卷。長篇小說《個人的體驗》於1964年8 月由新潮社出版。
xiwang 對你有幫助
⑦ 我想在網上閱讀大江健三郎的小說《性的人間》,怎麼搜,
直接搜名字就行了呀,www..com
www.google.com
www.yisou.com
這幾個搜索引擎試試
⑧ 大江健三郎的主要作品有哪些其寫作風格是什麼樣的
《個人的體驗》算是代表作了,讓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人羊》是我看的第一部他的短篇小說,很有代表性,比較短,適合第一次看他的文章的人鑒賞。 大江健三郎出生在1935年,少年時期經歷了日本戰敗。對他早期的文學有一定影響,很多文學帶有一定zheng色彩。 以下從網上摘下來的 「 大江對傳統文化十分執著和尊重,從本民族的土壤中充分汲取營養,很好地繼承並大量使用了自《竹取物語》(859—877年間)延續下來的象徵性技法和日本文學傳統中的想像力。與此同時,這位戰後成長起來的作家異常熱情地借鑒外來文化,並在充分消化的基礎上予以吸收,顯現出一種「沖突�6�1並存�6�1融合」的文化模式,使得自己的創作活動不僅面向日本和東方,同時也面對世界和現代。在談到授獎原因時,瑞典文學院認為,大江氏在其作品中「通過詩意的想像力,創造出一個把現實和神話緊密凝縮在一起的想像世界,描繪出了現代的芸芸眾生相,給人們帶來了沖擊」。作者在把現實引入小說的同時,致力於非現實性的虛構(即日本文學傳統中的玄虛),兩者之間既截然分明,又隨意重疊,而將這兩者巧妙結合起來的,則是大江氏從日本文學傳統中繼承下來、又具有濃郁個人特色的象徵性表現手法(即日本文學傳統中的幽玄)。在這個獨特、豐富的想像世界裡,出生於森林之中的大江氏似乎對森林情有獨鍾,在諸多以森林為舞台的小說中,大量導入日本文學傳統中的想像力和日本神話的象徵性,意在把現實中的神話意義剝離出來,好像在有意印證英國詩人布萊克的論點——出自森林的是生命,回歸森林的則是完成了的死亡。其實,這是作者在人為地拉開與現實之間的距離,用虛構這一形式來表現和渲染潛於表層之下的現實。」 其他的發不上來了。。老被屏蔽 說有敏感詞彙、、
滿意請採納
⑨ 誰知道大江健三郎的小說<<性的人>>哪能下載
以前我也找過
確實下不到,日文版的你到青空文庫或許找到了
⑩ 大江健三郎什麼時候成為作家詳細資料
日本大江健三郎
作家。1935年1月31日,大江健三郎出生於日本四國島的愛媛縣喜多郡大瀨村,在七兄弟中排行老三。1941年入大瀨國民學校就讀,1944年喪父。戰爭結束後,大江健三郎於1947年進入戰後設立的新制中學——大瀨中學接受民主主義教育,並以同年5月頒布的新憲法作為自己的道德規范。1950年入縣立內子高中,翌年轉入縣立松山東高中,在校期間編輯學生文藝雜志《掌上》。1953年高中畢業後大江健三郎赴東京,入補習學校做報考大學的准備。1954年考入東京大學文科,熱衷於閱讀加繆、薩特、福克納和安部公房等人的作品。
1955年入東京大學法文專業,在渡邊一夫教授的影響下開始閱讀薩特的法文原作,並創作劇本《死人無口》和《野獸們的聲音》。大江健三郎積極從事文學活動,於1957年5月在《東京大學新聞》上發表《奇妙的工作》並獲該報「五月祭獎」。著名文藝評論家平野謙在《文藝、時評》上談到該短篇小說時,認為這是一篇「具有現代意識的藝術作品」。在這一年裡,大江健三郎還相繼發表了習作《死者的奢華》、《人羊》和《他人的腳》等短篇小說,其中《死者的奢華》被薦為芥川獎候選作品,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稱贊該作品顯現出作者「異常的才能」。自此,大江健三郎作為學生作家開始嶄露頭角。1958年又發表了《飼育》和《在看之前便跳》等短篇小說,其中《飼育》獲得第39屆芥川獎,使得這位學生作家得以與石原慎太郎、開高健和江藤淳等人齊名,同被視為文學新時期的象徵和代表;而稍後發表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摘嫩菜打孩子》,則更是決定性地把他放在了新文學旗手的位置上。 1959年3月,大江健三郎完成學業,從東京大學法文專業畢業,其畢業論文為《論薩特小說里的形象》。同年,作者接連發表了長篇小說《我們的時代》和隨筆《我們的性的世界》等作品,開始從性意識的角度來觀察人生,試圖表現都市青年封閉的內心世界。當時,這種嘗試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作者也受到了種種攻擊性批評。1960年2月,大江健三郎與著名電影導演伊丹萬作的長女伊丹緣結婚,積極參加「安保批判之會」和「青年日本之會」的活動,明確表示反對日本與美國締結安全保障條約,並因此而與石原慎太郎和江藤淳等人嚴重對立。在這一年裡,大江健三郎還發表了長篇小說《青年的污名》,虛構性自傳體長篇小說《遲到的青年》也於9月開始在《新潮》雜志連載。這一時期的作品大多具有較濃厚的民主主義色彩,反映出作者對社會和人生的思索。
1951年16歲 4月,轉學至愛媛縣立松山東高中。編集學生文藝雜志《掌上》。自是年起,開始了以後持續十二年之久的寄宿生生活。
是這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