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李白生平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生於碎葉城(當時屬安西都護府,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後遷居四川.天寶初,入長安,賀知章一見,稱為謫仙人,薦於唐玄宗,待詔翰林.後漫遊江湖間,永王李璘聘為幕僚.璘起兵,事敗,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貴州省).中途遇赦,至當塗依李陽冰,未幾卒.是唐代著名詩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詞,宋人已有傳說(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證以崔令欽《教坊記》及今所傳敦煌卷子,唐開元間已有詞調.然今傳篇章是否果出於太白,甚難斷定.今仍錄《菩薩蠻》,《憶秦娥》各一首.
【李白的生平】
李白, 字太白, 號青蓮居士, 是我國唐代的偉大詩人. 其詩風雄奇豪放, 想像豐富, 語言流轉自然, 音律和諧多變. 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私素材, 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 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李杜」。
一、好任俠, 喜縱橫
李白於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於西域的碎葉, 五歲時隨家人定居於昌隆(今四川江油縣)的青蓮鄉.
李白少時, 好任俠, 且喜縱橫. 昌隆所在的綿州地區, 自漢末以來, 便是道教活躍的地方.
因此, 李白從少年時起, 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的道士談論道經.
後來, 他與一位號為東岩子的隱者隱居於眠山, 潛心學習, 多年不進城市. 他們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 飼養了許多奇禽異鳥. 這些美麗而馴良的鳥兒, 由於飼養慣了, 定時飛來求食, 好像能聽懂人的語言似的, 一聲呼喚, 便從四處飛落階前, 甚至可以在人的手裡啄食穀粒, 一點都不害怕. 這件事被遠近傳作奇聞, 最後竟使綿州刺史親自到山中觀看鳥兒們的就食情況. 這位刺史見他們能指揮鳥類的行動, 認定他們有道術, 便想推薦二人去參加道科的考試. 可是, 二人都婉言拒絕了.
當時有名的縱橫家趙蕤也是李白的好友, 此人於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長短經》十卷. 那時李白才十六歲. 趙蕤這部博考六經異同、分析天下形勢、講求興亡冶亂之道的縱橫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極大的興趣. 他以後一心要建功立業, 喜談王霸之道, 也正是受到這部書的影響.
二、 仗劍遠游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李白出蜀, "仗劍去國, 辭親遠游". 他乘舟沿江出峽, 漸行漸遠, 家鄉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 只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著他, 推送著他的行舟, 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馬禎
李白沒有想到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 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禎.
天台道士司馬幀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 而且寫得一手好篆, 詩也飄逸如仙. 玄宗對其非常尊敬, 曾將他召至內殿, 請教經法, 還為他造了陽台觀, 並派胞妹玉真公主隨其學道.
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 自然十分開心, 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 李白器宇軒昂, 資質不凡, 司馬禎一見己十分欣賞, 及至看了他的詩文, 更是驚嘆不已, 稱贊其「有仙風道骨, 可與神遊八極之表」. 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 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 又不汲汲於當世的榮祿仕宦, 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 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贊美他. 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 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 和後來賀知章贊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 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 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 他決心去追求「神遊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 興奮之餘, 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 以大鵬自喻, 誇寫大鵬的龐大迅猛. 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
從江陵起, 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以下便是《大鵬遇希有鳥賦》:
大鵬遇希有鳥賦並序
余昔於江陵,見天台司馬子微,謂余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著大鵬遇希有鳥賦以自廣。此賦已傳於世,往往人間見之。悔其少作,未窮宏達之旨,中年棄之。及讀晉書,睹阮宣子大鵬贊,鄙心陋之。遂更記憶,多將舊本不同。今復存手集,豈敢傳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
其辭曰:南華仙,發天機於漆園。吐崢嶸之高論,開浩盪之奇言。徵至怪於齊諧,談北溟之有魚。吾不知其幾千里,其名曰鯤。化成大鵬,質凝胚渾。脫鬐鬣於海島,張羽毛於天門。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憑陵乎昆侖。一鼓一舞,煙朦沙昏。五嶽為之震盪,百川為之崩奔。
爾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層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舉長雲之縱橫。左回右旋,倏陰忽明。歷汗漫以夭矯,羾閶闔之崢嶸。簸鴻蒙,扇雷霆。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怒無所搏,雄無所爭。固可想像其勢,髣髴其形。
若乃足縈虹霓,目耀日月。連軒沓拖,揮霍翕忽。噴氣則六合生雲,灑毛則千里飛雪。邈彼北荒,將窮南圖。運逸翰以傍擊,鼓奔飆而長驅。燭龍銜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啟途。塊視三山,杯觀五湖。其動也神應,其行也道俱。任公見之而罷釣,有窮不敢以彎弧。莫不投竿失鏃,仰之長吁。
爾其雄姿壯觀,坱軋河漢。上摩蒼蒼,下覆漫漫。盤古開天而直視,羲和倚日以旁嘆。繽紛乎八荒之間,掩映乎四海之半。當胸臆之掩畫,若混茫之未判。忽騰覆以回轉,則霞廓而霧散。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 途經岳陽, 再向南去, 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當泛舟洞庭時, 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 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 李白悲痛萬分, 他伏在朋友的身邊, 號陶大哭, "泣盡繼之以血". 由於他哭得過於傷痛, 路人聽到都為之傷心落淚. 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 真是無可奈何, 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於洞庭湖邊, 自己繼續東游, 決心在東南之游以後再來搬運朋友的屍骨.
李白來到了廬山, 在此寫下了燴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詩.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 此地江山雄性, 虎踞龍盤, 六朝宮閱歷歷在目. 這既引起李白許多感慨, 也引起了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自豪感. 他認為往日之都, 己呈一片衰頹之氣, 沒有什麼好觀賞的了, 根本不及當今皇帝垂拱而治, 天下呈現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氣雖己消亡, 但金陵的兒女卻飽含深情地接待李白. 當李白告別金陵時, 吳姬壓酒, 金陵子弟殷勤相送, 頻頻舉杯勸飲, 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 流過了人們的心頭, 使人難以忘卻.
李白告別金陵後, 從江上前往揚州.
揚州是當時的一個國際都市. 李白從沒有看到過如此熱鬧的城市, 與同游諸人盤桓了一些時日. 到了盛夏, 李白與一些年輕的朋友 《系馬垂楊下, 銜杯大道邊. 天邊看綠水, 海上見青山》, 好不愜意. 到了秋天, 他在淮南(治所在揚州)病倒了. 卧病他鄉, 思緒很多, 既感嘆自己建功立業的希望渺茫, 又深深地思念家鄉, 惟一能給他帶來點安慰的, 便是遠地友人的書信.
李白在准南病好之後, 又到了姑蘇. 這里是當年吳王夫差與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 李白懷古有感, 寫了一首詠史詩《烏棲曲》. 這首詩後來得到了賀知章的贊賞, 稱其 "可以泣鬼神矣". 由此看來, 李白的樂府詩有時雖襲用舊題, 卻多別出新意.
姑蘇的歷史遺跡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懷古之情, 美麗單純的吳姬、越女更讓李白贊美不己. 在昔日西施浣紗的蔦蘿山下, 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筆為現今在浣紗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優美的速寫.
李白由越西歸, 回到了荊門.
在荊門他一呆就是三個月. 雖然思鄉心切, 但功業沒有一點成就, 他自覺難於回轉家園. 最後, 他決定再度漫遊.
首先, 他來到洞庭湖, 把吳指南的屍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 他在江夏結識了僧行融, 又從他那裡了解到孟浩然的為人, 於是便去襄陽拜見孟浩然, 由此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 《贈孟浩然》
不久, 李白到了安陸, 在小壽山中的道觀住了下來. 然而, 隱居於此並非長久之計, 他仍然想尋找機會, 以求仕進. 在隱居壽山時, 李白以干謁游說的方式結交官吏, 提高自己的聲譽.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後時宰相許圉師的賞識, 便將其招為女婿. 李白與夫人許氏在離許家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 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並沒有令李白外出漫遊以圖功業的心志有所衰微減退. 他以安州妻家為根據地, 又幾次出遊, 結識了 一些官吏和貴公子, 並於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 謁見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韓朝宗.
三、一進長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獵. 玄宗即位後, 己有過多次狩獵, 每次都帶外國使臣同去, 耀武揚威, 以此震懾鄰國. 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 玄宗又有一次獰獵, 正好李白也在西遊, 因上《大獵賦》, 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
他的《大獵賦》希圖以 "大道匡君, 示物周博", 而 "聖朝園池遐荒, 殫窮六合", 幅員遼闊, 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 誇耀本朝遠勝漢朝, 並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 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西來的目的是獻賦, 另外, 也趁此游覽一下長安, 領略這座"萬國朝拜"的帝京風光. 他居住在終南山腳下, 常登臨終南山遠眺. 當他登上終南山的北峰時, 眼前呈現出泱泱大國的風貌. 他深感生存在這樣的國家是不平凡的, 因此頗有自豪之感. 可一想到這興旺發達的帝國內部己產生了腐朽的因素, 他的軒昂情緒又受到打擊".
李白進長安後結識了衛尉張卿, 並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 最後兩句說 "何時人少室, 王母應相逢", 是祝她入道成仙. 李白還在送衛尉張卿的詩中陳述自己景況很苦, 希望引薦, 願為朝廷效勞. 由此, 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
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 李白有次去紫極宮, 不料竟在那裡遇見了賀知章. 他早就拜讀過賀老的詩, 這次相遇, 自然立刻上前拜見, 並呈上袖中的詩本. 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 興奮地解下衣帶上的金龜叫人出去換酒與李白共飲. 李白瑰麗的詩歌和嘯灑出塵的豐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 竟說:「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間?」
一年快過去了, 李白仍然作客長安, 沒有機會出任, 他的心情有些沮喪. 好友誠意相邀, 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陽的別業幽居, 但李白無意前往. 這次去長安, 抱著建功立業的理想, 卻毫無著落, 這使李白感到失望並有點憤懣. 往王公大人門前干謁求告, 也極不得意, 只有發出"行路難, 歸去來"的感嘆, 離開了長安.
四、翰林供奉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 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 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 對其十分仰慕, 便召李白進宮. 李白進宮朝見那天, 玄宗降輦步迎, 「以七寶床賜食於前, 親手調羹」. 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 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 胸有成竹, 對答如流. 玄宗大為贊賞, 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職務是草擬文告, 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 必命李白侍從, 利用他敏捷的詩才, 賦詩紀實. 雖非記功, 也將其文字流傳後世, 以盛況向後人誇示.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 同僚不勝艷羨, 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天寶初, 每年冬天玄宗都帶著酋長、使臣去溫家獰獵, 李白自然侍從同去, 當場寫賦宣揚玄宗的盛德, 歌頌聖朝威力, 深得玄宗賞識. 此時, 玄宗寵愛楊玉環, 每與她在宮中游樂時, 玄宗都要李白寫些行樂詞, 譜人新曲歌唱. 李白懷著「長揖蒙垂國士恩, 壯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 竭盡才思采寫這些詩.
在長安時, 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 也經常在長安市上行走. 他發現國家在繁榮的景象中, 正蘊藏著深重的危機. 那便是最能夠接近皇帝的專橫的宦官和驕縱的外戚. 他們如烏雲一般籠罩著長安, 籠罩著中國, 給李白以強烈的壓抑感.
與此同時,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為又被翰林學士張坦所誹謗, 兩人之間產生了一些嫌隙. 宦官和外戚的受寵, 使李白"大濟蒼生"的熱情驟然冷了下來, 自己雖在長安, 但也沒有施展自己管、晏之術的機會.
朝政的腐敗, 同僚的詆毀, 使李白不勝感慨, 他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示有意歸山. 誰料就在此時, 倒被賜金放還, 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 這次被賜金放還似乎是李白說了不合時宜的話.
這次的歸山, 實在是體面一點的放逐.
五、再次遠游
1·漫遊梁宋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 李白到了東都洛陽. 在這里, 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 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 此時, 李白已名揚全國, 而杜甫風華正茂, 卻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 但他並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業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 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 兩人以平等的身份, 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在洛陽時, 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 訪道求仙.
這年秋天, 兩人如約到了梁宋. 兩人在此抒懷遣興, 借古評今. 他們還在這里遇到了詩人高適, 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 然而, 三人各有大志, 理想相同. 三人暢游甚歡, 評文論詩, 縱談天下大勢, 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 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 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後產生了積極影響.
這年的秋冬之際, 李杜又一次分手, 各自尋找道教的師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 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清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簏, 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 成為道士. 其後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 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篆的蓋寮, 為他造了真寰. 此次的求仙訪道, 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天寶四年 (公元745年)秋天, 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 短短一年多的時間, 他們兩次相約, 三次會見, 知交之情不斷加深. 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 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 就在這年冬天, 兩人分手, 李白准備重訪江東.
2·東去吳越
李白離開東魯, 便從任城乘船, 沿運河到了揚州. 由於急著去會稽會見元丹丘, 也就沒有多滯留.
到了會稽, 李白首先去憑吊過世的賀知章. 不久, 孔巢文也到了會稽, 於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暢游禹穴、蘭亭等歷史遺跡, 泛舟靜湖, 往來剡溪等處, 倘佯山水之中, 即興描寫了這一帶的秀麗山川和美麗婦女.
在金陵, 李白遇見了崔成甫. 兩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情懷更加相投. 每次遊玩時, 都盡情暢游, 不計早晚. 他們泛舟秦淮河, 通宵達旦地唱歌, 引得兩岸人家不勝驚異, 拍手為他們助興. 兩人由於性格相投、遭遇相似, 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為默契, 友情更深厚, 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詩系在衣服上, 每當想念, 便吟誦一番.
3·探幽燕, 走江南
李白在吳越漫遊了幾年, 漂泊不定. 這時國家混亂, 情況一年比一年差. 在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心情引導下, 他決計去幽燕(今北京一帶), 以探虛實.
到了幽燕之後, 李白親眼看到安祿山秣馬厲兵, 形勢己很危急, 自己卻無能為力. 安史之亂前兩三年, 李白漫遊於宣城、當塗、南陵、秋浦一帶, 仍然衣食依人, 經常賦詩投贈地方官, 以求幫助.
在此次漫遊期間, 李白因夫人許氏病亡, 又娶宗氏. 家庭多變, 國家多事, 李白一面求仙學道, 一面企圖為國建功, 對於國家安危, 頗多關切, 雖然仍事漫遊, 已與過去有所不同.
六、病逝途中
天寶十四年, 安史之亂策發, 李白避居廬山. 那時, 他的胸中始終存在著退隱與濟世兩種矛盾的思想. 永王李磷恰在此時出師東巡, 李白應邀人幕.
李白人幕後, 力勸永王勤王滅賊, 而對於政治上的無遠見, 他也作過自我檢討. 同在江南的蕭穎士、孔巢文、劉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 參加, 以此免禍, 李白在這點上顯然不及他們.
永王不久即敗北, 李白也因之被系潯陽獄. 這時崔渙宣慰江南, 收羅人才. 李白上詩求救, 夫人宗氏也為他啼泣求援. 將吳兵三千軍駐扎在潯陽的宋若思, 把李白從監牢中解救出來, 並讓他參加了幕府. 李白成為宋若思的幕僚, 為宋寫過一些文表, 並跟隨他到了武昌. 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 並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 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 但不知什麼原因, 後來不但未見任用, 反被長流夜郎(今貴州梓潼), 完全出乎意料. 因為當時永王幕下的武將均巴得到了重用. 事情之所以發生變故, 可能與崔渙、張鎬這批人的失勢有關.
至德二年 (公元757年)冬, 李白由潯陽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 因為所判的罪是長流, 即將一去不返, 而李白此時已屆暮年, "夜郎萬里道, 西上令人老", 不由更覺憂傷.
由於李白在海內素負盛名, 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請, 大家都很尊重他, 並沒有把他看做一個遭流放的罪人.
乾元二年 (公元759年), 李白行至巫山, 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 宣布大赦, 規定死者從流, 流以下完全赦免. 這樣, 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 終於獲得了自由. 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 而那首著名的《朝發自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
到了江夏, 由於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 李白便逗留了一陣. 乾元二年, 李白應友人之邀, 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於洞庭之上, 發思古之幽情, 賦詩抒懷. 不久, 又回到宣城、金陵舊游之地. 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 他往來於兩地之間, 仍然依人為生. 上元二年, 己六十齣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 在金陵, 他的生活相當窘迫, 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上元三年 (公元762年), 李白病重, 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 賦 《臨終歌》而與世長辭, 終年六十二歲.
【李白的詩歌】
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揚奮發的典型音調。李白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多次以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博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長安三年失意而歸,使他激昂的政治熱情,再受到現實的沖撞時,便轉化為懷才不遇的悲憤狂歌,從胸中噴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 赤雞白狗賭梨栗,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李白還以痛快淋漓的飲酒詩,來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愁。《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與這種豪放奔涌,無所掩抑的感情氣勢相適應,李白的詩歌在藝術手法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想像神奇,變化無端,結構縱橫跳躍,句式長短錯落,形成了雄奇飄逸的風格。詩人終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謳歌理想的人生,無論何時何地,總以滿腔熱情去擁抱整個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銳的感受,把握現實而又不滿足於現實,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難的憂患,在高揚亢奮的精神狀態中去實現自身的價值。如果說,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詩風的主要特徵,那麼,李白是以更富於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時代的前沿。
李白的詩歌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詩(《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梁甫吟》等 ,五言古詩(《古風》59首); 有句漢魏六朝樂府民歌風味的《長干行》,《子夜吳歌》等,七言絕句(《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等都成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經享有盛名。他的詩作「集無定卷,家家有之」。為中華詩壇第一人。
李白的詩歌豐富和發展了盛唐詩歌中英雄主義的藝術主題。他和同時代的其他文士一樣,具有恢宏的功業抱負,所謂「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就是他最執著的人生信念。李白是否具有在復雜的權力結構中從事政治活動的實際能力,也許是很可疑的,但作為詩人,這種信念更多地成為他追求和歌頌壯麗人生的出發點。他從無數古代英雄的風度、氣派中吸取力量,把現實的理想投影到歷史中去,從而在詩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畫廊。他歌頌崛起草澤、際會風雲的英雄,如《梁甫吟》寫太公望:「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寧羞白發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綸。廣張三千八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歌頌視功名富貴如草芥的義士,如《古風》其十寫魯仲連:「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澹盪人,拂衣可同調。」歌頌愛才若渴、禮賢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難》其二中的:「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彗折節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台!」贊美傲岸不馴、堅持布衣尊嚴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酈食其:「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他筆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動盪變亂的非常時期在歷史舞台上叱吒風雲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渾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在贈酬友朋的詩中說:「風水如見資,投竿佐皇極。」(《酬坊州王司馬與閻正字對雪見贈》)「自言管、葛竟誰許,長吁莫錯還閉關。」(《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在醉醒後自抒其志雲:「傅說板築臣,李斯鷹犬人。欻起匡社稷,寧復長艱辛。」(《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安史之亂起,李白視形勢如楚漢相爭,並以張良、韓信自況:「頗似楚漢時,翻覆無定止。朝過博浪沙,暮入淮陰市。張良未遇韓信貧,劉項存亡在兩臣。暫到下邳受兵略,來投漂母作主人。」(《猛虎行》)他入永王璘幕府後,又以謝安自比:「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永王東巡歌》其二)直至他六十歲投軍時,還以西漢大俠劇孟自許: 「半道謝病還,無因東南征。亞夫未見顧,劇孟阻先行。」(《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對亂世英雄致以禮贊,當然不僅僅是發思古之幽情。因為通過這類人物,詩人更能夠抒發自己「心雄萬夫」的氣概和熱情,表現在歷史中建立輝煌功業、積極創造自我價值的人生願望。
李白把排難解紛的濟世理想和縱放不羈的個性自由統一起來,以求得圓滿的人生。他對人生道路的設計是分兩步進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偉業,如雲:「苟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贈韋秘書子春》)「兩龍爭斗時,天地動風雲。酒酣舞長劍,倉卒解漢紛。」(《送張秀才謁高中丞》)而功成之後,卻又不貪戀富貴名位,而以「五湖」、「滄州」為家,嚮往自由的生活。他早年在干謁求仕期間不諱言這一點:「功成拂衣去,搖曳滄州旁。」(《玉真公主館苦雨》)在仕途最得意時不放棄這一點:「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翰林讀書言懷》)「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卧白雲。」(《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直到晚年,他仍矢志不移:「終與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贈韋秘書子春》)這種人生理想集中表現了詩人「羞伐其德」和熱愛自由的意識:「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終然不受賞,羞與時人同。」(《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
「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黃金籠下生。」(《設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辭》)這些詩句都是詩人心跡的自我表白。由於他的自由意識是如此強烈,當遇到現實生活中丑惡力量的阻梗時,他的憤怒和抗爭也表現得格外強烈。
【李白的個性 】
他一生不以功名顯,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而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力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腐敗的政治現象,以大膽反抗的姿態,推進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義精神。
李白反權貴的思想意識,是隨著他的生活實踐的豐富而日益自覺和成熟起來的。在早期,主要表現為「不屈己、不幹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詩中所說:「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流夜郎贈辛判官》)「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玉壺吟》)他有時也發出輕蔑權貴的豪語,如「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等,但主要還是表現內心的高傲。而隨著對高層權力集團實際情況的了解,他進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權貴的對立:「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古風》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古風》第三十九。並對因諂事帝王而竊據權位者的丑態極盡嘲諷之能事,如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而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他發出了最響亮的呼聲: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個藝術概括在李白詩歌中的意義,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在杜詩中一樣重要。在天寶末日益惡化的政治形勢下,李白又把反權貴和廣泛的社會批判聯系起來。如《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既為屈死的賢士仗義抗爭,也表達了對朝廷的失望和輕蔑: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鍾鼎疏。 在《書情贈蔡舍人雄》、《古風》第五十一、《登高丘望遠海》等詩中,李白甚至借古諷今,對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銳的斥責。
總之,可以說他把唐詩中反權貴的主題發揮到了淋漓酣暢的地步。任華說李白「數十年為客,未嘗一日低顏色」?/ca>
『貳』 王安石是什麼朝的寫過哪些詩
王安石介紹
王安石(1021---1086)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撫川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他年輕時候,文章寫得十分出色,得到歐陽修的贊賞。王安石二十歲中進士,就做了幾任地方官。他在鄞縣(今浙江鄞縣,鄞音yìn)當縣官的時候,正逢到那裡災情嚴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難。王安石興修水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條。宋神宗熙寧二年積極推行變法,以舒民困,元豐八年,新法被廢,王安石憂憤成疾,次年病卒。
王安石的一生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爭,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系起來,由於他持有"適用"的文學創作觀念,他的詩文都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是直接為他的政治斗爭服務的。王安石的散文以政論性的為多。這些作品針對時弊,根據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確的主張,具有極強的說服力量。如〈答司馬諫議書〉,分析司馬光對新法的指責,言簡意賅,措辭委婉而堅決,表現了他堅持原則的政治態度。王安石的散文比較重視理論的說服力,較少注意醞釀氣氛,描摹物象,從感情上來打動讀者,因此他的散文一般立意超卓,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概括力,語言簡練樸素。這也是他文學主張的結果。
王安石的詩和散文一樣,具有充實的政治內容,傾向性十分明顯,表現出對人民的同情,對社會前途的憂郁。以及對傳統思想的反抗,充分抒發了他遠大的政治抱負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他的不少詠物懷古的詩篇,也大都寄託了他遠大的政治抱負和批判精神。
晚年罷相隱居以後,生活和心情的變化,引起了詩風的變化,創作了教多的描寫湖光山色的小詩,也岡多地注意對詩歌藝術的錘煉。名作很多,如〈船泊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些小詩,新穎別致,煉字煉句妥貼自然,藝術上確實比早年成熟了,但往年詩中洋溢的那種政治熱情,這時是大大減退了。
王安石的詩:
送孫子高
盪漾江南客,融怡席上珍。
一樽相別酒,千里獨歸人。
客路貧堪病,交情遠更親。
自慚兒女意,失淚滴衣巾。
送陶氏婦兼寄純甫
雲結川原暗,風連草木萎。
遙瞻季行役,正對女傷悲。
夢事中千變,生涯老百罹。
更慚無道力,臨路涕交頤。
送王補之行風忽作因題四句於舟中
淮口西風急,君行定幾時。
故應今夜月,未便照相思。
送王大卿致政歸江陵
九卿初命亞三司,朝吏相瞻得老師。
南闕便還新印綬,東舟只載舊書詩。
漢庭餞客無佳句,越水歸裝有富貲。
回首千年見疏范,共疑今事勝當時。
送王介學士知湖州
吳興太守美如何,柳惲詩才未足多。
遙想郡人迎下擔,白蘋洲渚正滄波。
送王郎中知江陰
持歸霄漢青綾被,去看吳都白馬潮。
疊鼓渡江寒浪伏,鳴鐃入境野雲飄。
魚穿楊柳誇鯨膾,人采芙蓉學細腰。
家有三槐為太守,弟兄誰似李文饒。
送王龍圖守荊南
壯志高才偃一藩,更嗟賢路此時難。
長幡欲動何妨屈,老驥能行豈易閑。
沙市放船寒月日,渚宮留御古苔斑。
知公未厭還隨詔,歸看功名重太山。
送王蒙州
請郡東南促去程,提堤江水照紅旌。
仁聲已逐春風到,使節猶占夜斗行。
箭落皂雕毚兔避,句傳炎海鱷魚驚。
麒麟不是人間物,漢詔先應召賈生。
送王覃
分走人間十五年,塵沙吹鬢各蒼然。
山林渺渺長回首,兒女紛紛忽滿前。
知子有才思奮發,嗟余無地與迴旋。
相看一作奏吳別,身世何時兩息肩。
送王彥魯
北客憐同姓,南流感似人。
相分豈相忘,臨路更情親。
送王詹叔利州路運判
王孫舊讀五車書,手把山陽太守符。
未駕朱轓辭輦轂,卻分金節佐均輸。
人才自古常難得,時論如君豈久孤。
去去便看歸奏計,莫嗟行路有崎嶇。
送望之赴臨江
黃雀有頭顱,長行萬里余。
想因君出守,暫得免包苴。
送文學士倅邛州
文翁出治蜀,蜀士始文章。
司馬唱成都,嗣音得王揚。
犖犖漢守孫,千秋起相望。
操筆賦上林,脫巾選為郎。
擁書天祿閣,奇字校偏傍。
忽乘駟馬車,牛酒過故鄉。
時平無諭檄,不訪碧雞祥。
問君行何為,關隴正繁霜。
中和助宣布,循吏綴前芳。
豈特為親榮,區區誇一方。
送吳龍圖知江寧
才高明主睠方深,屬郡聞風自革心。
閭里不須多按治,山川從此數登臨。
茅檐坐隔雲千里,柏壟初抽翠一尋。
東望泫然知有寄,但疑公豈久分襟。
送吳叔開南征
摻袂不勝情,犀舟擊汰行。
倦遊無萬里,惜別有千名。
春草凄凄綠,江楓湛湛清。
金陵多麗景,此去屬蘭成。
送吳顯道南歸
君不見蔡澤棲遲世看丑,豪氣英風亦何有。
忽然變軒昂,盛事傳不朽。
君今幸未成老翁,二十八宿羅心胸。
何不上書自薦達,封侯起第一日中。
秋月春風等閑度,山中舊宅無人住。
宅中青桑葉宛宛,澗水流過田中路。
遙君只楊柳是門處,萬門蒼蒼煙水暮。
我欲尋之不憚遠,君又暫來還徑去。
紅驛路掛城頭,憶君只欲苦死留。
天際張帷列樽俎,君歌聲酸辭且苦。
人生憔悴生理難,使人聽此凋朱顏。
勸君更盡一杯酒,明日路長山復山。
送吳顯道五首
五湖大浪如銀山,問君西遊何當還。
以手撫膺坐長嘆,空手無金行路難。
丈夫意有在,吾徒且加餐。
屏風九疊雲錦張,千峰如連環。
上有橫河斷海之浮雲,可望不可攀。
飛空結樓台,動影裊窕沖融間。
沛然乘天游,下看塵世悲人寰。
泊舟潯陽郭,去去翔寥廓。
君今幸未成老翁,衰老不復如今樂。
送吳顯道五首
滕王高閣臨江渚,東邊日出西邊雨。
十五年前此會同,天際張帷列樽俎。
公今此去何時歸,我今停杯一問之。
春風兩岸水楊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偶向東湖更向東,杏花兩株能白紅。
落拓舊游應記得,插花走馬月明中。
荏苒荏苒瞻四海,明年花開復誰在。
杏花楊柳年年好,南去北來人自老。
少壯幾時奈老何,與君把箸擊盤歌。
歌罷仰天嘆,六龍忽蹉跎。
跟中了了見鄉國,自是不歸歸便得。
欲往城南望城北,此心炯炯君應識。
送吳顯道五首
臨川樓上柅園中,羅幃綉幕圍香風。
觥船一棹百分空,看朱成碧顏始紅。
杏花楊柳年年好,南去北來人自老。
舊事無人可只論,惟君與我同懷抱。
送吳顯道五首
忽憶舊鄉頭已白,牙齒欲落真可惜。
臨江把臂難再得,江水江花豈終極。
送吳顯道五首
百年多病獨登台,知有歸日眉放開。
功名富貴何名道,且賦淵明歸去來。
送吳仲庶出守潭州
吳公治河南,名出漢廷右。
高才有公孫,相望千歲後。
平明省門開,吏接堂上肘。
指撝談笑間,靜若在林藪。
連牆畫山水,隱幾詩千首。
浩然江湖思,果得東南守。
傳鼓上清湘,旌旗蔽牛斗。
方今河南治,復在荊人口。
自古楚有材,酃淥多美酒。
不知樽前客,更得賈生否。
送西京簽判王著作
兒曹曾上洛城頭,尚記清波繞驛流。
卻想山川常在夢,可憐顏發已驚秋。
辟書今日看君去,著籍長年嘆我留。
三十六峰應好在,寄聲多謝欲來游。
送項判官
斷蘆洲渚落楓橋,渡口沙長過午潮。
山鳥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對馬蕭蕭。
十年長自青衿識,千里來非白璧招。
握手祝君能強飯,華簪常得從雞翹。
送蕭山錢著作
才高諸彥故無嫌,兄弟同時舉孝廉。
東觀外除方墨綬,西州相見已蒼髯。
靈胥引水清穿市,神禹分山翠入簾。
好去弦歌聊自慰,郡人誰敢慢陶潛。
送謝師宰赴任楚州
珠玉不自貴,故為人所憐。
賢愚亦如此,好惡有自然。
聞子欲東南,使我抱幽悁。
炎風沙土中,甘與子留連。
大梁非無客,跪起廢食眠。
相看獨不厭,以此知子賢。
衰氣已難強,壯心方少年。
才高豈易得,勖子在雕鐫。
昆侖一支流向東,七月八月船如風。
愛君少壯此行樂,恨我留連成老翁。
神頭兩岸水無窮,伏檻荷花滿地紅。
當時不得君攜手,今日山川在眼中。
送熊伯通
歲暮欣逢蓋共傾,川塗南北豈忘情。
事經官路心應折,地入家山眼更明。
江上月華空自照,梅邊春意恰相迎。
關河不鎖真消息,野客猶能聽治聲。
送遜師歸舒州
山川相對一悲翁,往事紛紛夢寐中。
邂逅故人恩意在,低徊今日笑言同。
看吹陌上楊花滿,忽憶岩前蕙帳空。
亦見桐鄉諸父老,為傳衰颯病春風。
送彥珍
挾策窮鄉滿鬢絲,陂田荒盡豈嘗窺。
未應谷口終身隱,正合菑川舉國推。
握手百憂空往事,還家一笑即芳時。
柘岡定有辛夷發,亦見東風使我知。
送楊驥秀才歸鄱陽
客舍風塵弊綵衣,悲吟重見雁南飛。
荊山和氏方三獻,太學何生且一歸。
曠野已寒諳獨宿,長年多難惜分違。
巾箱所得皆幽懿,亦見鄉人為發揮。
送元厚之待制知福州
海隅山谷閑,人物最多處。
平旦息相吹,連城黕如霧。
閩王舊宮室,丹漆美無度。
今為大帥府,千里來赴愬。
元侯文章翁,更以吏能著。
峨峨中天閣,鳴玉新改步。
銜詔出梨嶺,方為遠人慕。
旌旗滿流水,冠蓋東門駐。
四坐共咨嗟,疑侯不當去。
張仲稱孝友,樊侯正求助。
名城雖雲樂,行矣未宜遽。
送鄆州知府宋諫議
盛世千齡合,宗工四海瞻。
天心初吁俊,雲翼首離潛。
德望完圭角,儀形壯陛廉。
徐鳴蒼玉佩,盡校碧牙簽。
綸掖清光注,鑾坡茂渥沾。
文明誠得主,政瘼尚煩砭。
右府參機務,東塗贊景炎。
廟謨資石畫,兵略倚珠鈐。
坐鎮均勞逸,齋居養智恬。
謳謠喧井邑,惠化穆蒼黔。
進律朝章舊,疏恩物議僉。
通班三殿邃,徙部十城兼。
申甫周之翰,龜蒙魯所檐。
地靈奎宿照,野沃汶河漸。
首路龍旗盛,提封虎節嚴。
賜衣纏紫艾,衛甲綴朱綅。
海谷移文省,溪堂燕豆添。
班春回紺幰,問俗卷彤襜。
舟檝商岩命,熊羆渭水占。
治裝行入覲,金鼎重調鹽。
送張頡仲舉知奉新
故人為邑士多稱,繇賦寬賒獄訟平。
老吏閉門無重糈,荒山開隴有新粳。
方揮玉麈日邊坐,又結銅章天外行。
此去料君歸不久,挾材如此即名卿。
送張明甫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五年前此會同。
南去北來人自老,桃花依舊笑春風。
送張卿致仕
子房籌策漢時功,身退超然慕赤松。
餘烈尚能開後世,高材今復繼前蹤。
執鞭始負平生願,操幾何知此地逢。
竊食一官慚未艾,緒言方賴賜從容。
送張甥赴青州幕
人情每期費,之子適予心。
老餞城東陌,悲分歲暮襟。
少留班露草,遂往隔雲林。
未筧青丘遠,因風嗣好音。
送張宣義之官越幕二首
會稽遊宦鄉,海物錯句章。
土潤箭萌美,水甘茶串香。
今君誠暫屈,他日恐難忘。
唯有西興渡,靈胥或怒張。
送張宣義之官越幕二首
誰謂貴公子,乃如寒士家。
真宜舉敦樸,已自勝浮華。
洲荻藏迷子,溪篁擁若耶。
相望只在眼,音問莫言賒。
送張仲容赴杭州孫公辟
萬里相誇漆與丹,笑歌長在綺紈間。
綵船春戲城邊水,畫燭秋尋寺外山。
憶我屢隨遊客入,喜君今赴辟書還。
遙知曼倩威行久,赤筆應從到日閑。
送章宏
道合由來不易謀,豈無和氏識荊璆。
一川濁水浮文鷁,千里輕帆落武丘。
身退豈嫌吾道進,學成方悟眾人求。
西風乞得東南守,杖策還能訪我不。
送趙燮之蜀永康簿
蜀山萬里一青袍,石棧天梯棰轡高。
多學似君寧易得,小官於此亦徒勞。
行追西路聊班草,坐憶南州欲夢刀。
他日寄聲能問我,應從錦水至江皋。
送趙學士陝西提刑
遙知彼俗經兵後,應望名公走馬來。
陛下柬求今日始,胸中包畜此時開。
山西豪傑歸囊牘,渭北風光入酒杯。
堪笑陋陋昏鄙甚,略無謀術贊行台。
送真州吳處厚使君
江上齋船駐彩橈,鳴笳應滿綠楊橋。
久為漢吏知文法,當使淮人服教條。
拱木延陵瞻故國,叢祠瓜步認前朝。
登臨莫負山川好,終欲東歸聽楚謠。
送鄭叔熊歸閩
鄭子喜論兵,魁然萬人敵。
嘗持一尺棰,跨馬河南北。
方今邊利害,口手能講畫。
疑師谷城翁,方略已自得。
天兵卷甲老,壯士不肉食。
低徊向詩書,文字銳鑴刻。
科名又齟齬,棄置非人力。
黃壟雕罽裘,逆旅同逼仄。
秋風吹殘汴,霰雪已驚客。
浩歌隨東舟,別我無慘惻。
閩生今好游,往往老妻息。
南陔子所慕,天命豈終塞。
送直講吳殿丞宰鞏縣
青嵩碧洛曾游地,墨綬銅章忽在身。
擁馬尚多畿甸雪,隨衣無復禁城塵。
古來學問須行己,此去風流定慰人。
更憶少陵詩上語,知君不負鞏梅春。
送致政朱郎中東歸
平生不省問田園,白首忘懷道更尊。
已上印書通北闕,稍留冠蓋餞東門。
馮唐老有為郎戀,疏廣終無任子恩。
今日榮歸人所羨,兩兒腰綬擁高軒。
送周都官通判湖州
淥水烏程地,青山顧渚濱。
酒醪猶美好,茶荈正芳新。
聚泛樽前月,分班焙上春。
仁風已入俗,樂事始關身。
橘柚供南貢,楓槐望北宸。
知君白羽扇,歸日未生塵。
送周仲章使君
看君東下霅溪船,回首紛紛已五年。
簪筆少留吾所望,剖符輕去此何緣。
高麾行路穿秦樹,駿馬歸時著蜀鞭。
子墨文章應滿篋,承明宣室正詳延。
送子思兄參惠州軍
沄沄曲江水,天借九秋色。
樓台飛半空,秀氣盤韶石。
載酒填里閭,吹花換朝夕。
笙簫震河漢,錦綉爛冠幘。
地靈瘴癘絕,人物傾南極。
先朝有名臣,卧理訟隨息。
稍稍延諸生,談笑與賓客。
子來適妙年,謁入交履舄。
寂寥九齡後,此獨望一國。
虞翻禮丁覽,韓愈俟趙德。
孤岸鎮頹波,俗流未易識。
我方文葆中,旋逐旌旗跡。
去思今豈忘,耳目熟遺跡。
吏含殷勤言,俛仰問乖隔。
當時府中兒,侵尋鬢邊白。
下帷雖著書,不捄寒飢迫。
謂宜門闌士,宦路久烜赫。
奈何猶差池,更捧丞掾檄。
驥摧千里蹄,鵬墮九霄翮。
人生無巧愚,天運有通塞。
試觀馳騁人,意氣宇宙窄。
榮華去路塵,謗辱與山積。
優游祿仕間,較計誰失得。
送君強成歌,陟岵翻感激。
蘇才翁挽辭二首
空餘一丹旐,無復兩朱轓。
寂寞蒜山渡,陂陀京口原。
音容歸繪畫,才業付兒孫。
尚有故人淚,滄江相與翻。
蘇才翁挽辭二首
翰墨隨談嘯,風流在弟兄。
浮名同逆旅,壯志負平生。
使節何年去,喪車故老迎。
悠悠京口外,落日照銘旌。
蘇秦
已分將身死勢權,惡名磨滅幾何年。
想君魂魄千秋後,卻悔初無二頃田。
蘇州道中順風
北風一夕阻東舟,清早飛帆落虎丘。
運數本來無得喪,人生萬事不須謀。
宿北山示行詳上人
都城羈旅日,獨許上人賢。
誰為孤峰下,還來宴坐邊。
是身猶夢幻,何物可攀緣。
坐對青燈落,松風咽夜泉。
宿定林示無外
天女穿林至,姮娥度隴來。
欲歸今晼晚,相值且徘徊。
誰謂我忘老,如聞蟲造哀。
鄰衾亦不寐,共盡白雲杯。
宿土坊驛寄孔世長
燒夜郊原百草荒,弊裘朝去犯嚴霜。
殘年意象偏多感,回首風煙更異鄉。
往返自非名利役,辛勤應見友朋傷。
章江猶得同游處,最愛梅花蘸水香。
宿雨
綠攪寒蕪出,紅爭暖樹歸。
魚吹塘水動,雁拂塞垣飛。
宿雨驚沙盡,晴雲晝漏稀。
卻愁春夢短,燈火著征衣。
隨意
隨意柴荊手自開,沿岡度塹復登台。
小橋風露扁舟月,迷鳥羈雌竟往來。
歲晚
月映林塘澹,風含笑語涼。
俯窺憐綠凈,小立佇幽香。
攜幼尋新的,扶衰坐野航。
延緣久未已,歲晚惜流光。
歲晚懷古
先生歲晚事田園,魯叟遺書廢討論。
問訊桑麻憐已長,按行松菊喜猶存。
農人調笑追尋壑,稚子歡呼出候門。
遙謝載醪怯惑者,吾今欲辯已忘言。
孫君挽辭
喪車上新壟,哀輓轉空山。
名與碑長在,魂隨帛暫遷。
無兒漫黃卷,有母亦朱顏。
俛仰平生事,相看一夢間。
孫威敏公挽辭
功名一世事,興廢豈人謀。
重為蒼生起,終隨逝水流。
凄涼歸部曲,零落掩山丘。
許國言猶在,奸諛可使羞。
台城寺側獨行
春山撩亂水縱橫,籬落荒畦草自生。
獨往獨來山下路,筍輿看得綠陰成。
台上示吳願
細書妨老讀,長簟愜昏眼。
取簟且一息,拋書還少年。
太白嶺
太白巃嵷東南馳,眾嶺環合青紛披。
煙雲厚薄皆可愛,樹石疏密自相宜。
陽春已歸鳥語樂,溪水不動魚行遲。
生民何由得處所,與茲魚鳥相諧熙。
太湖恬亭
檻臨溪上綠陰圍,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斷橋人獨立,山涵幽樹鳥相依。
清游始覺心無累,靜處誰知世有機。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風斜月釣船歸。
潭州新學詩
有嘉新學,潭守所作。
守者誰歟,仲庶氏吳。
振養矜寡,衣之褰襦。
黔首鼓歌,吏靜不求。
乃相廟序,生師所廬。
上漏旁穿,燥濕不除。
曰嘻遷哉,迫厄卑污。
當其壞時,適可以謀。
營地慮工,伐楩楠櫧。
撤故就新,為此渠渠。
潭人來止,相語而喜。
我知視成,無豫經始。
公升在堂,從者如水。
公曰誨汝,潭之士子。
古之讀書,凡以為己。
躬行孝悌,由義而仕。
神聽汝助,況於閭里。
無實而荂,非聖自是。
雖大得意,吾猶汝恥。
士下其手,公言無尤。
請詩我歌,以遠公休。
嘆息行
官驅群囚入市門,妻子慟哭白日昏。
市人相與說囚事,破事劫錢何處村。
朝廷法令亦寬大,汝罪當死誰雲冤。
路傍年少嘆息汝,貞觀元元之子孫。
湯泉
寒泉詩所詠,獨此沸如烝。
一氣無冬夏,諸陽自廢興。
人游不附火,蟲出亦疑冰。
更憶驪山下,歊然雪滿塍。
桃源行
望夷宮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
避時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
此來種桃經幾春,採花食實枝為薪。
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
漁郎漾舟迷遠近,花間相見因相問。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豈料今為晉。
聞道長安吹戰塵,春風回首一沾巾。
重華一去寧復得,天下紛紛經幾秦。
陶縝菜示德逢
江南種菜漫阡陌,紫芥綠菘何所直。
陶生畫此共言好,一幅往往黃金百。
北山老圃不外慕,但守荒畦斸荊棘。
陶生養目渠養腹,各以所能為物役。
題八功德水
欲尋阿練若,曳屐出東岡。
澗谷芳菲少,春風著野桑。
題半山寺壁二首
我行天即雨,我止雨還住。
雨豈為我行,邂逅與相遇。
題半山寺壁二首
寒時暖處坐,熱時涼處行。
眾生不異佛,佛即是眾生。
題寶岩寺寒碧亭二首
兩岸青山刻峭成,一溪回曲篆紋平。
綠陰隱隱無重數,欲去黃鸝又一聲。
題寶岩寺寒碧亭二首
風吹洞口雲,水動山頭月。
野老時問人,前村多少雪。
題北山隱居王閑叟壁
荒村日午未開門,雨後余花滿地存。
舉世但能旌隱逸,誰人知道是王孫。
題定力院壁
溪北溪南水暗通,隔溪遙見夕陽舂。
思量諸葛成何事,只合終身作卧龍。
題定林壁
定林自有主,我為林下客。
客主各有心,還能共岑寂。
題定林壁懷李叔時
雲與淵明出,風隨禦寇還。
燎爐無伏火,蕙帳冷空山。
題航子
愛此江邊好,留連至日斜。
眠分黃犢草,坐占白鷗沙。
題何氏宅園亭
荷葉參差卷,榴花次第開。
但令心有賞,歲月任渠催。
題畫扇
玉斧修成寶月團,月邊仍有女乘鸞。
青冥風露非人世,鬢亂釵斜特地寒。
題黃司理園
為憶去年梅,凌寒特地來。
閏前空臘盡,渾未有花開。
題回峰寺詩
山勢欲壓海,禪扃向此開。
魚龍腥不到,日月影先來。
樹色秋擎出,鍾聲浪答回。
何期乘吏役,暫此拂塵埃。
題金陵驛
重岡古道春風里,草色花光似故人。
卻喜此身今漫浪,回家隨處得相親。
題金沙
海棠開後數金沙,高架層層吐絳葩。
咫尺西城無力到,不知誰賞魏家花。
題景德寺試院壁
屋東瓜蔓已扶疏,小石藍花破萼初。
從此到寒能幾日,風沙還見一年除。
題南康晏史君望雲亭
南康父老傳史君,疾呼急索初不聞。
未嘗遣汲浴簾水,三歲只望香爐雲。
雲徐無心澹無滓,史君恬靜亦如此。
飈然一去掃遺陰,便覺歊煩悵千里。
歸田負戴子與妻,圃蔬園果西山西。
出門亭皋百頃綠,望雲才喜雨一犁。
我知新亭望雲好,欲斸比鄰成二老。
莫嫌雞黍數往來,為報襄陽德公嫂。
題雱祠堂
斯文實有寄,天豈偶天才。
一日鳳鳥去,千秋梁木摧。
煙留衰草恨,風造暮林哀。
豈謂登臨處,飄然獨往來。
題齊安壁
日凈山如染,風暄草欲薰。
梅殘數點雪,麥漲一溪雲。
題齊安寺山亭
此山無躑躅,故國有楊梅。
悵望心常折,殷勤手自栽。
暮年逢火改,晴日對花開。
萬里烏塘路,春風自往來。
題山寺扉
口銜天憲手持鈞,已是龍墀第一人。
回首三千大千界,此身猶是一微塵。
題舒州山谷寺石牛洞泉穴
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而旁圍。
欲窮源而不得,竟悵望以空歸。
題湯泉壁堊諸子有欲閑之意
吟哦一水上,披寫眾峰間。
偶運非彭澤,留名比峴山。
君才今卨稷,家行古原顏。
平世雖多士,安能易地閑。
題西太一宮壁二首
草色浮雲漠漠,樹陰落日潭潭。
三十六陂流水,白頭想見江南。
題西太一宮壁二首
三十年前此路,父兄持我東西。
今日重來白首,欲尋陳跡都迷。
題夏旼扇
白馬津頭驛路邊,陰森喬木帶漪漣。
夕陽一馬匆匆過,夢寐如今十五年。
題徐浩書法華經
一切法無差,水牛生象牙。
莫將無量義,欲覓妙蓮華。
題楊溪
橋橫葛仙陂,住近楊雄宅。
主人胡不歸,為我炊香白。
題儀真致政孫學士歸來亭
彭澤陶潛歸去來,素風千歲出塵埃。
明時儁老心無累,故里高門子有才。
更作園林負城郭,常留花月映池台。
卻尋五柳先生傳,柴水區區但可哀。
題永慶壁有雱遺墨數行
永慶招提墨數行,歲時風露每凄傷。
殘骸豈久人間世,故有情鍾未可忘。
題永昭陵
神闕澹朝暉,蒼蒼露未曦。
龍車不可望,投老涕沾衣。
題勇老退居院
道人投老寄山林,偶坐翛然洗我心。
夢境此身能且在,明年寒食更相尋。
題友人壁
茆檐前後久松蘿,百里乘閑向此過。
間水繞田山影轉,野林留日鳥聲和。
蕭條雞犬逢人少,想像乾坤發興多。
世事不如閑靜處,知君出處意如何。
題友人郊居水軒
田中三畝宅,水上一軒開。
為有漁樵樂,非無仕進媒。
槎頭收晚釣,荷葉卷新醅。
坐說魚腴美,功名挽不來。
題玉光亭
傳聞天玉此埋堙,千古誰分偽與真。
每向小庭風月夜,卻疑山水有精神。
題張司業詩
蘇州司業詩名老,樂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題正覺相上人籜龍軒
風玉蕭蕭數畝楸,籜龍名為道人留。
不須乞米供高士,但與開軒作勝游。
此地七賢誰笑傲,何時六逸自賡酬。
侵尋衰境心無著,尚有家風似子猷。
題正覺院籜龍軒二首
北軒名字經平了,愛此吾能為賦詩。
山雨江風一披拂,籜龍還自有吟時。
『叄』 國際貿易實務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國際貿易實務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關於李白出生地,眾說紛紜,大致有兩種說法。其一,李白出生於中亞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以東的托克馬克市附近),李白約五歲時,其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二,李白出生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縣)的青蓮鄉。這兩種說法,至少有一種是錯誤的。並且,都有資料和歷史考證,讓人相信那種,真是左右為難。
天寶初,入長安,賀知章一見,稱為謫仙人,薦於唐玄宗,待詔翰林。後漫遊江湖間,永王李璘聘為幕僚。璘起兵,事敗,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貴州省)。中途遇赦,至當塗依李陽冰,未幾卒。是唐代著名詩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詞,宋人已有傳說(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證以崔令欽《教坊記》及今所傳敦煌卷子,唐開元間已有詞調。然今傳篇章是否果出於太白,甚難斷定。今仍錄《菩薩蠻》,《憶秦娥》各一首。
【李白的生平】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唐代的偉大詩人。其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私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李杜」。
一、好任俠,喜縱橫
李白於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於西域的碎葉,五歲時隨家人定居於昌隆(今四川江油縣)的青蓮鄉。
李白少時,好任俠,且喜縱橫。昌隆所在的綿州地區,自漢末以來,便是道教活躍的地方。
因此,李白從少年時起,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的道士談論道經。
後來,他與一位號為東岩子的隱者隱居於眠山,潛心學習,多年不進城市。他們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飼養了許多奇禽異鳥。這些美麗而馴良的鳥兒,由於飼養慣了,定時飛來求食,好像能聽懂人的語言似的,一聲呼喚,便從四處飛落階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裡啄食穀粒,一點都不害怕。這件事被遠近傳作奇聞,最後竟使綿州刺史親自到山中觀看鳥兒們的就食情況。這位刺史見他們能指揮鳥類的行動,認定他們有道術,便想推薦二人去參加道科的考試。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絕了。
當時有名的縱橫家趙蕤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於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長短經》十卷。那時李白才十六歲。趙蕤這部博考六經異同、分析天下形勢、講求興亡冶亂之道的縱橫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極大的興趣。他以後一心要建功立業,喜談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這部書的影響。
二、仗劍遠游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他乘舟沿江出峽,漸行漸遠,家鄉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只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著他,推送著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馬禎
李白沒有想到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禎。
天台道士司馬幀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而且寫得一手好篆,詩也飄逸如仙。玄宗對其非常尊敬,曾將他召至內殿,請教經法,還為他造了陽台觀,並派胞妹玉真公主隨其學道。
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自然十分開心,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李白器宇軒昂,資質不凡,司馬禎一見己十分欣賞,及至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嘆不已,稱贊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於當世的榮祿仕宦,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贊美他。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後來賀知章贊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他決心去追求「神遊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興奮之餘,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自喻,誇寫大鵬的龐大迅猛。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
從江陵起,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以下便是《大鵬遇希有鳥賦》:
大鵬遇希有鳥賦並序
余昔於江陵,見天台司馬子微,謂余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著大鵬遇希有鳥賦以自廣。此賦已傳於世,往往人間見之。悔其少作,未窮宏達之旨,中年棄之。及讀晉書,睹阮宣子大鵬贊,鄙心陋之。遂更記憶,多將舊本不同。今復存手集,豈敢傳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
其辭曰:南華仙,發天機於漆園。吐崢嶸之高論,開浩盪之奇言。徵至怪於齊諧,談北溟之有魚。吾不知其幾千里,其名曰鯤。化成大鵬,質凝胚渾。脫鬐鬣於海島,張羽毛於天門。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憑陵乎昆侖。一鼓一舞,煙朦沙昏。五嶽為之震盪,百川為之崩奔。
爾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層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舉長雲之縱橫。左回右旋,倏陰忽明。歷汗漫以夭矯,羾閶闔之崢嶸。簸鴻蒙,扇雷霆。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怒無所搏,雄無所爭。固可想像其勢,髣髴其形。
若乃足縈虹霓,目耀日月。連軒沓拖,揮霍翕忽。噴氣則六合生雲,灑毛則千里飛雪。邈彼北荒,將窮南圖。運逸翰以傍擊,鼓奔飆而長驅。燭龍銜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啟途。塊視三山,杯觀五湖。其動也神應,其行也道俱。任公見之而罷釣,有窮不敢以彎弧。莫不投竿失鏃,仰之長吁。
爾其雄姿壯觀,坱軋河漢。上摩蒼蒼,下覆漫漫。盤古開天而直視,羲和倚日以旁嘆。繽紛乎八荒之間,掩映乎四海之半。當胸臆之掩畫,若混茫之未判。忽騰覆以回轉,則霞廓而霧散。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經岳陽,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當泛舟洞庭時,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李白悲痛萬分,他伏在朋友的身邊,號陶大哭,"泣盡繼之以血"。由於他哭得過於傷痛,路人聽到都為之傷心落淚。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真是無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於洞庭湖邊,自己繼續東游,決心在東南之游以後再來搬運朋友的屍骨。
李白來到了廬山,在此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詩。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性,虎踞龍盤,六朝宮閱歷歷在目。這既引起李白許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自豪感。他認為往日之都,己呈一片衰頹之氣,沒有什麼好觀賞的了,根本不及當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現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氣雖己消亡,但金陵的兒女卻飽含深情地接待李白。當李白告別金陵時,吳姬壓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頻頻舉杯勸飲,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流過了人們的心頭,使人難以忘卻。
李白告別金陵後,從江上前往揚州。
揚州是當時的一個國際都市。李白從沒有看到過如此熱鬧的城市,與同游諸人盤桓了一些時日。到了盛夏,李白與一些年輕的朋友《系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邊。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好不愜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揚州)病倒了。卧病他鄉,思緒很多,既感嘆自己建功立業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鄉,惟一能給他帶來點安慰的,便是遠地友人的書信。
李白在准南病好之後,又到了姑蘇。這里是當年吳王夫差與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懷古有感,寫了一首詠史詩《烏棲曲》。這首詩後來得到了賀知章的贊賞,稱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來,李白的樂府詩有時雖襲用舊題,卻多別出新意。
姑蘇的歷史遺跡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懷古之情,美麗單純的吳姬、越女更讓李白贊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紗的蔦蘿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筆為現今在浣紗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優美的速寫。
李白由越西歸,回到了荊門。
在荊門他一呆就是三個月。雖然思鄉心切,但功業沒有一點成就,他自覺難於回轉家園。最後,他決定再度漫遊。
首先,他來到洞庭湖,把吳指南的屍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結識了僧行融,又從他那裡了解到孟浩然的為人,於是便去襄陽拜見孟浩然,由此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贈孟浩然》
不久,李白到了安陸,在小壽山中的道觀住了下來。然而,隱居於此並非長久之計,他仍然想尋找機會,以求仕進。在隱居壽山時,李白以干謁游說的方式結交官吏,提高自己的聲譽。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後時宰相許圉師的賞識,便將其招為女婿。李白與夫人許氏在離許家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並沒有令李白外出漫遊以圖功業的心志有所衰微減退。他以安州妻家為根據地,又幾次出遊,結識了一些官吏和貴公子,並於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謁見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韓朝宗。
三、一進長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獵。玄宗即位後,己有過多次狩獵,每次都帶外國使臣同去,耀武揚威,以此震懾鄰國。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獰獵,正好李白也在西遊,因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
他的《大獵賦》希圖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聖朝園池遐荒,殫窮六合",幅員遼闊,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誇耀本朝遠勝漢朝,並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西來的目的是獻賦,另外,也趁此游覽一下長安,領略這座"萬國朝拜"的帝京風光。他居住在終南山腳下,常登臨終南山遠眺。當他登上終南山的北峰時,眼前呈現出泱泱大國的風貌。他深感生存在這樣的國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頗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這興旺發達的帝國內部己產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軒昂情緒又受到打擊"。
李白進長安後結識了衛尉張卿,並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最後兩句說"何時人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還在送衛尉張卿的詩中陳述自己景況很苦,希望引薦,願為朝廷效勞。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
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極宮,不料竟在那裡遇見了賀知章。他早就拜讀過賀老的詩,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見,並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興奮地解下衣帶上的金龜叫人出去換酒與李白共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嘯灑出塵的豐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間?」
一年快過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長安,沒有機會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喪。好友誠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陽的別業幽居,但李白無意前往。這次去長安,抱著建功立業的理想,卻毫無著落,這使李白感到失望並有點憤懣。往王公大人門前干謁求告,也極不得意,只有發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感嘆,離開了長安。
四、翰林供奉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草擬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後世,以盛況向後人誇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艷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天寶初,每年冬天玄宗都帶著酋長、使臣去溫家獰獵,李白自然侍從同去,當場寫賦宣揚玄宗的盛德,歌頌聖朝威力,深得玄宗賞識。此時,玄宗寵愛楊玉環,每與她在宮中游樂時,玄宗都要李白寫些行樂詞,譜人新曲歌唱。李白懷著「長揖蒙垂國士恩,壯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竭盡才思采寫這些詩。
在長安時,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經常在長安市上行走。他發現國家在繁榮的景象中,正蘊藏著深重的危機。那便是最能夠接近皇帝的專橫的宦官和驕縱的外戚。他們如烏雲一般籠罩著長安,籠罩著中國,給李白以強烈的壓抑感。
與此同時,李白放浪形骸的行為又被翰林學士張坦所誹謗,兩人之間產生了一些嫌隙。宦官和外戚的受寵,使李白"大濟蒼生"的熱情驟然冷了下來,自己雖在長安,但也沒有施展自己管、晏之術的機會。
朝政的腐敗,同僚的詆毀,使李白不勝感慨,他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示有意歸山。誰料就在此時,倒被賜金放還,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這次被賜金放還似乎是李白說了不合時宜的話。
這次的歸山,實在是體面一點的放逐。
五、再次遠游
1•漫遊梁宋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並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業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
這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里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游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後產生了積極影響。
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尋找道教的師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清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簏,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後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篆的蓋寮,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兩人分手,李白准備重訪江東。
2•東去吳越
李白離開東魯,便從任城乘船,沿運河到了揚州。由於急著去會稽會見元丹丘,也就沒有多滯留。
到了會稽,李白首先去憑吊過世的賀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會稽,於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暢游禹穴、蘭亭等歷史遺跡,泛舟靜湖,往來剡溪等處,倘佯山水之中,即興描寫了這一帶的秀麗山川和美麗婦女。
在金陵,李白遇見了崔成甫。兩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懷更加相投。每次遊玩時,都盡情暢游,不計早晚。他們泛舟秦淮河,通宵達旦地唱歌,引得兩岸人家不勝驚異,拍手為他們助興。兩人由於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詩系在衣服上,每當想念,便吟誦一番。
3•探幽燕,走江南
李白在吳越漫遊了幾年,漂泊不定。這時國家混亂,情況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心情引導下,他決計去幽燕(今北京一帶),以探虛實。
到了幽燕之後,李白親眼看到安祿山秣馬厲兵,形勢己很危急,自己卻無能為力。安史之亂前兩三年,李白漫遊於宣城、當塗、南陵、秋浦一帶,仍然衣食依人,經常賦詩投贈地方官,以求幫助。
在此次漫遊期間,李白因夫人許氏病亡,又娶宗氏。家庭多變,國家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學道,一面企圖為國建功,對於國家安危,頗多關切,雖然仍事漫遊,已與過去有所不同。
六、病逝途中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策發,李白避居廬山。那時,他的胸中始終存在著退隱與濟世兩種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時出師東巡,李白應邀人幕。
李白人幕後,力勸永王勤王滅賊,而對於政治上的無遠見,他也作過自我檢討。同在江南的蕭穎士、孔巢文、劉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參加,以此免禍,李白在這點上顯然不及他們。
永王不久即敗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潯陽獄。這時崔渙宣慰江南,收羅人才。李白上詩求救,夫人宗氏也為他啼泣求援。將吳兵三千軍駐扎在潯陽的宋若思,把李白從監牢中解救出來,並讓他參加了幕府。李白成為宋若思的幕僚,為宋寫過一些文表,並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並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麼原因,後來不但未見任用,反被長流夜郎(今貴州梓潼),完全出乎意料。因為當時永王幕下的武將均巴得到了重用。事情之所以發生變故,可能與崔渙、張鎬這批人的失勢有關。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潯陽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為所判的罪是長流,即將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時已屆暮年,"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覺憂傷。
由於李白在海內素負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請,大家都很尊重他,並沒有把他看做一個遭流放的罪人。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這樣,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於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朝發自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
到了江夏,由於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陣。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於洞庭之上,發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游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於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上元二年,己六十齣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
【李白的詩歌】
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揚奮發的典型音調。李白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多次以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博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長安三年失意而歸,使他激昂的政治熱情,再受到現實的沖撞時,便轉化為懷才不遇的悲憤狂歌,從胸中噴涌而出:「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狗賭梨栗,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李白還以痛快淋漓的飲酒詩,來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愁。《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與這種豪放奔涌,無所掩抑的感情氣勢相適應,李白的詩歌在藝術手法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想像神奇,變化無端,結構縱橫跳躍,句式長短錯落,形成了雄奇飄逸的風格。詩人終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謳歌理想的人生,無論何時何地,總以滿腔熱情去擁抱整個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銳的感受,把握現實而又不滿足於現實,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難的憂患,在高揚亢奮的精神狀態中去實現自身的價值。如果說,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詩風的主要特徵,那麼,李白是以更富於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時代的前沿。
李白的詩歌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詩(《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詩(《古風》59首);有句漢魏六朝樂府民歌風味的《長干行》,《子夜吳歌》等,七言絕句(《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等都成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經享有盛名。他的詩作「集無定卷,家家有之」。為中華詩壇第一人。
李白的詩歌豐富和發展了盛唐詩歌中英雄主義的藝術主題。他和同時代的其他文士一樣,具有恢宏的功業抱負,所謂「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就是他最執著的人生信念。李白是否具有在復雜的權力結構中從事政治活動的實際能力,也許是很可疑的,但作為詩人,這種信念更多地成為他追求和歌頌壯麗人生的出發點。他從無數古代英雄的風度、氣派中吸取力量,把現實的理想投影到歷史中去,從而在詩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畫廊。他歌頌崛起草澤、際會風雲的英雄,如《梁甫吟》寫太公望:「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寧羞白發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綸。廣張三千八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歌頌視功名富貴如草芥的義士,如《古風》其十寫魯仲連:「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澹盪人,拂衣可同調。」歌頌愛才若渴、禮賢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難》其二中的:「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彗折節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台!」贊美傲岸不馴、堅持布衣尊嚴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酈食其:「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他筆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動盪變亂的非常時期在歷史舞台上叱吒風雲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渾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在贈酬友朋的詩中說:「風水如見資,投竿佐皇極。」(《酬坊州王司馬與閻正字對雪見贈》)「自言管、葛竟誰許,長吁莫錯還閉關。」(《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在醉醒後自抒其志雲:「傅說板築臣,李斯鷹犬人。欻起匡社稷,寧復長艱辛。」(《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安史之亂起,李白視形勢如楚漢相爭,並以張良、韓信自況:「頗似楚漢時,翻覆無定止。朝過博浪沙,暮入淮陰市。張良未遇韓信貧,劉項存亡在兩臣。暫到下邳受兵略,來投漂母作主人。」(《猛虎行》)他入永王璘幕府後,又以謝安自比:「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永王東巡歌》其二)直至他六十歲投軍時,還以西漢大俠劇孟自許:「半道謝病還,無因東南征。亞夫未見顧,劇孟阻先行。」(《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對亂世英雄致以禮贊,當然不僅僅是發思古之幽情。因為通過這類人物,詩人更能夠抒發自己「心雄萬夫」的氣概和熱情,表現在歷史中建立輝煌功業、積極創造自我價值的人生願望。
李白把排難解紛的濟世理想和縱放不羈的個性自由統一起來,以求得圓滿的人生。他對人生道路的設計是分兩步進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偉業,如雲:「苟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贈韋秘書子春》)「兩龍爭斗時,天地動風雲。酒酣舞長劍,倉卒解漢紛。」(《送張秀才謁高中丞》)而功成之後,卻又不貪戀富貴名位,而以「五湖」、「滄州」為家,嚮往自由的生活。他早年在干謁求仕期間不諱言這一點:「功成拂衣去,搖曳滄州旁。」(《玉真公主館苦雨》)在仕途最得意時不放棄這一點:「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翰林讀書言懷》)「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卧白雲。」(《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直到晚年,他仍矢志不移:「終與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贈韋秘書子春》)這種人生理想集中表現了詩人「羞伐其德」和熱愛自由的意識:「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終然不受賞,羞與時人同。」(《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
「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黃金籠下生。」(《設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辭》)這些詩句都是詩人心跡的自我表白。由於他的自由意識是如此強烈,當遇到現實生活中丑惡力量的阻梗時,他的憤怒和抗爭也表現得格外強烈。
【李白的個性】
他一生不以功名顯,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而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力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腐敗的政治現象,以大膽反抗的姿態,推進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義精神。
李白反權貴的思想意識,是隨著他的生活實踐的豐富而日益自覺和成熟起來的。在早期,主要表現為「不屈己、不幹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詩中所說:「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流夜郎贈辛判官》)「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玉壺吟》)他有時也發出輕蔑權貴的豪語,如「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等,但主要還是表現內心的高傲。而隨著對高層權力集團實際情況的了解,他進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權貴的對立:「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古風》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古風》第三十九。並對因諂事帝王而竊據權位者的丑態極盡嘲諷之能事,如: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而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他發出了最響亮的呼聲: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個藝術概括在李白詩歌中的意義,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在杜詩中一樣重要。在天寶末日益惡化的政治形勢下,李白又把反權貴和廣泛的社會批判聯系起來。如《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既為屈死的賢士仗義抗爭,也表達了對朝廷的失望和輕蔑: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鍾鼎疏。在《書情贈蔡舍人雄》、《古風》第五十一、《登高丘望遠海》等詩中,李白甚至借古諷今,對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銳的斥責。
總之,可以說他把唐詩中反權貴的主題發揮到了淋漓酣暢的地步。任華說李白「數十年為客,未嘗一日低顏色」(《雜言寄李白》),這種在權貴面前毫不屈服?/ca>
『伍』 李白寫過關於雨的兩句詩是什麼
空煙迷雨色,蕭颯望中來。
苦雨思白日,浮雲何由卷。
----《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尉張卿二首》李白
『陸』 納蘭性德回憶起昔日的歲月
1、長相思_山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關那畔行。
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
聒碎鄉心夢不成。
故園無此聲。
【按】這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
天涯羈旅最易引起共鳴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異鄉、夢回家園的意境,信手拈來不顯雕琢,難怪王國維評價「容若詞自然真切」。
這首詞更可貴的是纏綿而不頹廢,柔情之中露出男兒鎮守邊塞的慷慨報國之志。一句「夜深千帳燈」不愧「千古壯觀」。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長水遠也。
【榆關】即今山海關
【那畔】即山海關的另一邊,指身處關外。
【帳】軍營的帳篷,千帳言軍營之多。
【更】舊時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風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風雪交加也。
【聒】聲音嘈雜,使人厭煩。
【故園】故鄉
【此聲】指風雪交加的聲音。
解釋:
我扈駕赴遼東巡視,隨行的千軍萬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盪盪,向山海關進發。入夜,營帳中燈火輝煌,宏偉壯麗。夜已深,帳篷外風雪交加,陣陣風雪聲攪得人無法入睡。作者思鄉心切,孤單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惱之意:家鄉怎麼沒有這么煩亂的聲音呢?(「故園無此聲」看似無理實則有理,故園豈無風雪?但同樣的寒霄風雪之聲,在家中聽與在異鄉聽,自然會有不同的感受。)
2、點絳唇·黃花城早望
五夜②光寒,照來積雪平於棧③。西風何限,自起披衣看。
時此茫茫,不覺成長嘆。何時旦,曉星欲散,飛起平沙雁④。
【注釋】
①黃花城:在今北京懷柔縣境內。納蘭扈駕東巡,此為必經之地。又,一說在山西省山陰縣北,即五台山的附近。
②五夜:即五更。古代將一夜分為甲、乙、丙、丁、戊五段,故稱。南朝梁陸佐公《新刻漏銘》:「六日無辨,五夜不分。」注引《漢舊儀》:「五夜者,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也。」
③棧:棧道。於絕險之地架木而成的道路。
④平沙雁:廣漠沙原上之大雁。
【賞析】
這首詞描繪了黃花城雪後將曉的景象,與《烷溪沙·姜女廟》等或為同時之作。詞全用白描,但朴質中饒含韻致,清奇中極見情味。黃花城奇異的景觀,作者無聊賴的心緒躍然紙上。
3、浣溪沙_誰念西風獨
誰念西風獨自涼, 蕭蕭黃葉閉疏窗, 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 賭書消得潑茶香, 當時只道是尋常。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4、浣溪沙·紅橋懷古
無恙年年汴水②流。一聲水調③短亭秋。舊時明月照揚州。
曾是長堤牽錦纜④,綠楊清瘦至今愁。玉鉤斜路近迷樓⑤。
【注釋】
①紅橋:吳綺《揚州鼓吹詞序》:「紅橋在城西北二里。崇禎間形家設以鎖水口者,朱欄數丈,遠通兩岸。而荷香柳色。雕楹曲檻,鱗次環繞,綿亘十餘里。春夏之交,繁弦急管,金勒畫船,掩映出沒於其間,誠一郡之麗觀也。」又,王士禎《紅橋游記》:「出鎮淮門,循小秦淮而北,破岸起伏多態,竹木蓊鬱,清流映帶。人家多因水為園,亭榭溪塘,幽窈而明瑟,頗盡四時之美。拿小舟,循河西北行,林木盡處,有橋,宛然如垂虹下飲於澗,又如麗人靚妝袨服,流照明鏡中,所謂紅橋也。遊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陸,徑必出紅橋下。橋四面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間,菡萏作花,香聞數里,青簾白舫,絡繹如織,良謂勝游矣。予數往來北郭,必過紅橋,顧而樂之。登橋四望,忽復徘徊感嘆。當哀樂之交乘於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謝冶城之語,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視昔,亦有然耶?壬寅季夏之望,與籜庵、茶村、伯磯諸子偶然漾舟,酒闌興極,援筆成小詞二章,諸子倚而和之。籜庵繼成一章,予亦屬和。暖乎!絲竹陶寫,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話。予與諸子聚散不恆,良會未易遘,而紅橋之名,或反因諸子而得傳千後世,增懷古憑吊者之徘徊感嘆,如予今日,未可知也。」王阮亭,王士禎(1634—1711),字子真,一字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人。少時多填詞,有《衍波詞》。主「神韻說」,並主盟詩壇多年。
②汴水:古河名,原河在今河南滎陽附近受黃河之水,流經開封,東至江蘇徐州轉入泗水。隋煬帝巡幸江都即由此道。今水已湮廢,僅泗縣尚有汴水斷渠。
③水調:曲調名,傳為隋場帝時,開汴渠成,遂作此。杜牧.《揚州》:「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此曲為商調曲,唐曲凡十一疊。
④曾是句:長堤,指隋堤。隋煬帝大業元年,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水、洛水入黃河;自板渚引黃河入汴水,經泗水達邗溝,自山陽至揚子入長江。渠廣四十步,旁築御道,並植楊柳,後人謂之隋堤。白居易《隋堤柳》:「隋堤柳,歲久年深盡衰朽,風飄飄兮雨蕭蕭,三株兩株汴河口。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影一千三百里。」錦纜,唐顏師古《大業拾遺記》謂隋煬帝「至汴,帝御龍舟,蕭妃乘鳳舸,錦帆彩纜,窮極侈靡。……每舟擇妙麗長白女子千人執雕板鏤金揖,號為殿腳女。錦帆過處,香聞十里.」後以此典喻指帝王窮奢極侈,招致國破身亡。
⑤玉鉤斜:隋代葬埋宮女的墓地。參見《青衫濕遍·悼亡》注③。一迷樓,樓名。故址在今揚州西北。隋煬帝時,浙人項升進新宮圖。帝令依圖起造於揚州,經年始成。回環四合,上下金碧,工巧弘麗,自古無有,費用金玉,努庫為之一空。《古今詩話》雲:「帝幸之,曰:『使真仙游此,亦當自迷。』乃名迷樓。」
5、金菊對芙蓉·上元
金鴨消香②,銀虯瀉水,誰家夜笛飛聲。正上林雪霽③,鴛鴦晶瑩。魚龍舞罷香車杳④,剩尊前、袖掩吳綾。狂游似夢,而今空記,密約燒燈⑤。
追念往事難憑。嘆火樹星橋⑥,回首飄零。但九逵煙月⑦,依舊籠明。楚天一帶驚烽火⑧,問今宵、可照江城。小窗殘酒,闌珊燈灺⑨,別自關情⑩。
【注釋】
①上元:上元節。我國古代以農歷正月十五日為祭日,祀太一之神,唐宋時期以當天為上元節,其夜晚稱元宵,又稱元夕。《夢梁錄·元宵》雲:上元之夜,京城扎燈山,豪門貴族也「裝點亭台,懸掛玉珊,異巧華燈,珠簾低下,笙歌並作。」
②金鴨二句:金鴨,鑄為鴨形之銅香爐。古人多用以薰香或取暖。此處指薰香。毛熙震《小重山》:「紅羅帳,金鴨冷沉煙。」銀蛇,銀漏、虯箭。古代一種計時器,漏壺中有箭,水滿而箭出,箭上有刻度,因以計時,又箭上刻有虯紋,故稱。唐王勃《乾元殿頌序》:「蟬機撮化,銅渾將九聖齊懸:蛇箭司更,銀漏與三辰合運。」
③上林雪霖:上林,上林苑,秦、漢時長安、洛陽等地之皇家宮苑,後泛指帝王之宮苑園囿。雪霽雪止而初晴。
④魚龍二句:魚龍舞,古雜戲。唐宋時京城於元宵節盛行此戲,亦稱魚龍雜戲,又稱魚龍百戲。梁元帝《纂要》雲:「百戲起於秦漢,有魚龍漫衍。……象人怪獸,舍利之戲」《漢書·西域傳贊》:「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戲以觀視之。」顏師古註:「漫衍者,即張衡《西京賦》所雲『巨獸百尋,是為漫延』者也。魚龍者,為舍利之獸,先戲於庭極,畢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魚,跳躍漱水,作霧障日,畢,化成黃龍八丈,出水敖戲於庭,炫耀日光。《西京賦》雲:『海鱗變而成龍』,即為此色也。」柳永《破陣樂》:「繞金堤,曼衍魚龍戲,簇嬌春羅綺,喧天絲管。」香車,謂女人所乘之車。吳綾:指產於餘杭(今杭州)一帶的絲織品。
⑤燒燈:即燃燈。古詩詞中專指元宵之夜的燈火。晏幾道《生查子》:「心情慵剪綵,時節近燒燈。」
⑥火樹星橋:形容元宵日,燈事之景。
⑦九逵煙月:謂京城之通衢大道上,煙雲繚繞,月色朦朧。九逵,京城之大道。籠明,指月色微明。
⑧楚天句:謂江南一帶正有戰事。楚天,本指楚地的天空,後泛指南方的天空。
⑨闌珊燈灺(xie}:指燈火將盡,燭光微弱。灺,同「拖」,燒殘的燈灰。
⑩關情:動情。張先《江南柳》:「令古柳橋多送別,見人分袂亦愁生,何況自關情。」
【譯文】
金鴨型的香爐飄香,計時用的銀虯在不停地傾泄著流水(意即時間流逝),今夜是誰家的笛聲飛泄而出?帝王之宮苑園囿中雪止而初晴,用鴛瓦砌成的井壁晶瑩冰冷。魚龍雜戲演出完畢後你(所思之人)所乘之車遠去,只剩下樽前袖子掩住了(拭淚的)吳綾。看似痴狂的遊玩如夢幻一般,而現在只記得與你秘密相約在元宵之夜的燈火下。
追憶懷念往事又苦於無所憑借。空是慨嘆元宵日的燈事之景,回首自己內心只是飄零,情無所託。京城之通衢大道上,煙雲繚繞,月色朦朧,燈籠所發出的光依舊明亮。而江南一帶正有戰事,而今晚那樣的月色可否照在江城?小窗下酒降酌盡,燈火將盡,燭光微弱,這樣的情景,(那樣的往事)總是讓人動情。
6、夢江南·昏鴉盡
昏鴉盡,小立恨因誰?急雪乍翻香閣絮,輕風吹到膽瓶梅,心字已成灰。
【注釋】
1昏鴉:黃昏時分,昏暗不明的烏鴉群。
2.急雪二句:意思為柳絮好像飄飛的急雪,散落到香閣里,微微的晚風又輕輕地吹拂著膽瓶中的梅花。香閣,青年女子所居之內室。膽瓶,長頸大腹,形同懸膽之花瓶。
3心字:即心字香。明楊慎《詞品.心字香》:「范石湖《驂鸞錄》雲:『番禺人作心字香,用素馨茉莉半開者著凈器中,以沉香薄劈層層相間,密封之,日一易,不待花蔫,花過香成。』所謂心字香者,以香末索篆成心字也。」宋蔣捷《一剪梅.舟過吳江》:「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
【釋文】
黃昏的鴉群飛遠了, 為什麼還站在那裡呆望? 象急雪一樣的柳絮飄落到香閣里,晚風輕輕地吹拂著花瓶里的梅花.,心字香已經燒成了灰燼.。
7、暮秋獨游曲江·風絮飄殘已化萍
風絮飄殘已化萍,泥蓮剛倩藕絲縈;珍重別拈香一瓣,記前生。
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悔多情;又到斷腸回首處,淚偷零。
8、菩薩蠻·朔風吹散三更雪
朔風吹散三更雪,倩魂猶戀桃花月①。夢好莫催醒,由他好處行。
無端聽畫角②,枕畔紅冰薄。塞馬一聲嘶,殘星拂大旗。
【注釋】
①倩魂句:此言夢醒後猶眷戀著夢中的美好的時光。
倩魂,唐人小說《離魂記》謂:衡州張鎰之女倩娘與鎰之甥王宙相戀,後鎰將女另配他人,俏娘因以成病。王宙被遣至蜀,夜半,倩娘之魂隨至船上,同往。五年後,二人歸家,房中卧病之倩娘出,與歸之倩娘合一。此處借指夢中之人。桃花月,即桃月,農歷二月桃花寥開,故二月為桃月之代稱,此處代指美好的花間月下的時光。
②無端二句:意謂夜半無眠,耳畔傳來聲聲畫角,更令人惆悵難耐,遂覺枕邊孤清凄冷,猶如枕在一片薄冰上。紅冰薄,言紅色的枕頭好像是薄冰一般。
【賞析】
夢境與夢後之境形成強烈對比。夢中是與愛妻共度美好時光,而夢後則是塞上苦寒荒涼。如此對比便更突出了眷念妻子,怨恨別離的情懷。
9、清平樂·上元月蝕
瑤華②映闕,烘散蓂墀雪③。比擬尋常清景④別,第一團圓時節。
影蛾忽泛初弦⑤,分輝借與宮蓮。七寶⑥修成合璧,重輪歲歲中天。
【注釋】
①上元:即元宵。
②瑤華:美玉口晉葛洪《抱朴子·助學》:「故瑤華不琢,則耀夜之景不發。」此處借指入蝕之月彷彿是光彩照人的美玉一般。
③蓂墀雪:謂生長著瑞草的殿階上,呈現出潔白一片的景象。蓂,一種瑞草。《竹書紀年》卷上:「有草夾階而生,月朔始生一莢。月半而生十五莢;十六日以後,日落一莢,及晦而盡:月小,則一莢焦而不落。名曰箕英,一曰蓂莢。」據雲:古代唐堯觀蓂莢而知月。
④清景:猶清光。晉葛洪《抱朴子·廣譬》:「三辰蔽於天,則清景暗於地。」又,三國曹植《公宴》:「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參差。」
⑤影娥二句:影娥,即影娥池。漢代未央宮中池名,此池本鑿以為玩月,後代指清澈鑒月的水池。《三輔黃圖·未央宮》:「影娥池,武帝鑿以玩月。其旁起望鵠台,以眺月影入池中,亦曰眺蟾台。」初弦,上弦月。宮蓮,蓮花瓣之美稱。
⑥七寶:古代民間傳說,月由七寶合成。唐段成式《酉陽雜坦·天咫》:「君知月乃七寶合成乎,月勢如丸,其影日爍其凸處也,常有八萬二千戶修之。」
【賞析】
此篇全用白描,不加雕琢。上片前一句描繪了月全蝕時所見的景象,後二句贊美其景象不比尋常,即更富朦朧感、夢幻感。下片寫月出蝕之情景;前二句寫月蝕漸出呈現「初弦』夕之景,後二句寫蝕出復圓。前後八句,寫了月蝕的全過程及其不同的景象。
10、台城路·上元
闌珊火樹魚龍舞②,望中寶釵樓遠。靺鞨余紅③,琉璃剩碧,待囑花歸緩緩。寒輕漏淺④。正乍斂煙霏,隕星如箭⑤。舊事驚心,一雙蓮影藕絲斷⑥。
莫恨流年逝水,恨銷殘蝶粉⑦,韶光忒賤⑧。細語吹香⑧,暗塵籠鬢,都逐曉風零亂。闌干敲遍。問簾底纖纖⑩,甚時重見。不解相思,月華今夜滿。
【注釋】
①上元:見《金菊對芙蓉·上元》注①。
②闌珊二句:謂上元之夜,燈事已近尾聲,人們漸漸離去,遠遠望去鬧市中的歌樓酒館也愈來愈遠了。闌珊、火樹、魚龍舞,參見《金菊對芙蓉·上元》注④⑧⑨。寶釵樓,此指歌樓酒肆。蔣捷《女冠子·元夕》:「春風飛到,寶釵樓上,一片笙簫,琉璃光射。」
③靺鞨三句:靺鞨,紅靺鞨,又稱靺鞨芽,紅色寶石之一種,即紅瑪瑙。相傳產於靺鞨國,故名。《舊唐書·肅宗紀》:「上元二年壬子,楚州刺史崔侁獻定國寶玉十三枚……七曰靺鞨,大如巨栗,赤如櫻桃。」又,明宋應星《天公開物·珠玉》:「〔寶石〕屬紅黃類者,為貓精、靺鞨芽、星漢沙、琥珀、木難、酒黃、喇子。」琉璃,玻璃。清趙翼《陔徐叢考·琉璃》:「俗所謂琉璃,皆消融石汁及鉛錫和以葯而成,其來自西洋者較厚而白,中國所制,則脆薄而色微青。」詩詞中常以靺鞨、琉璃等喻晶瑩碧透之物。此處是指遠望燈市上的紅紅綠綠的燈火。待,直等到。緩緩,慢慢、徐徐。蘇軾《陌上花》:「遺民幾度垂垂老,游女長歌緩緩歸。」
④寒輕漏淺:謂元夕之夜已深,寒意襲人,漏壺的水也快要滴完了。
⑤正乍斂二句:煙霏,煙火所形成的煙霧。隕星,代指燃放之煙火。
⑥一雙句:意為見到一雙蓮花形的燈影,便勾起了對往事的回憶,令人心驚,又令人情思難斷。
⑦銷殘蝶粉:謂美好之容貌消失了。蝶粉,唐人之宮妝,即「蝶粉蜂黃」。周邦彥《滿江紅》:「蝶粉蜂黃都褪了,枕痕一線紅生肉。」此處則是代指美麗的容貌和彼此之情愛。
⑧忒賤:謂美好時光太短暫。忒,副詞,太、過於。
⑨細語吹香:形容可愛的女子細聲細氣地談笑及其所散發之香氣。
⑩簾底纖纖:指所思念之簾下的嬌好的女子。纖纖,原指女子手之柔細,《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這里代指所思念之女子。
【賞析】
元夕之時,燈事狂游,熱鬧非常。但詩人的眼底心中卻別有一番滋味,燈事愈烈愈令詩人的相思深濃難遣。而從詞意來看,這里所懷思之人,或是戀人,或是友人,抑或是別有所指,不詳。詞之上片側重寫燈事情景和由此引來的對伊人的懷念。多是借景語鋪敘。下片承上片之懷思,進一步抒寫相思的孤寂愁苦之情。語直而能深曲,真情彌滿,委婉動人。
11、台城路·洗妝台懷古
六宮佳麗誰曾見②,層台尚臨芳渚。露腳斜飛③,虹腰欲斷,荷葉未收殘雨。添妝④何處。試問取雕籠⑤,雪衣分付。一鏡空濛,鴛鴦拂破白萍去。
相傳內家結束⑥,有帕裝孤穩,靴縫女古。冷艷全消⑦,蒼苔玉匣,翻出十眉遺譜。人間朝暮。看胭粉亭⑧西、幾堆塵土。只有花鈴⑨,綰風深夜語。
【注釋】
①洗妝台:指金章宗為季妃所建之梳妝樓,地址在今北京市北海(即太液池之北部)瓊華島上,高士奇《金鰲退食筆記》稱之為「廣寒之殿」,今已不存。晚明王圻《稗史匯編·地理門·郡邑》謂:「瓊花島梳妝台皆金故物也。……妝台則章宗所營,以備李妃行園而添妝者。」其自注雲:「都人訛為蕭太後梳妝樓。」本篇作者即誤以為是遼太後之梳妝樓。
②六宮二句:六宮,相傳古代天子有六宮,即正宮一,燕宮五。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層台,高台,謂高大的宮殿。芳渚,長有芳菲花卉之水邊。此二句是說,往日那六宮中的美麗的皇後妃繽早已消逝,誰又見到過呢,而今只有這太液池畔高高的樓台依稀尚存。
③露腳二句:露腳,雨腳。李賀《李憑箜篌引》:「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虹腰,即虹橋,拱橋,指今北海太液池之永安橋。上官儀《德山池宴集》:「雨霧虹橋晚,花落鳳台春。」此二句說眼前是一片迷濛的景象,雨腳斜飛,水漫拱橋,河葉田田,殘雨瀟瀟。
④添妝:指向宮中後妃贈送財禮。這里借指洗妝台。
⑤試問二句:雕籠,飾有雕花的鳥籠子,代指籠中之鳥。彌衡《鸚鵡賦》:「閉以雕籠,剪其翅羽。」雪衣,即雪衣娘,白色鸚鵡。古代宮中多養之,此鳥聰慧,洞曉人言,唐玄宗曾呼貴妃為「雪衣女」,左右呼之「雪衣娘」。楊維禎《無題》:「金埒近收青海駿,錦籠初放雪衣娘。」分付。有表示出來之義。呂本中《蝶戀花》:「睡起小倉香一縷。玉篆回紋,等個人分付。」此二句意思是說只有籠中的鸚鵡能夠回答了。
⑥相傳三句:內家,指皇宮(或代指宮女)。唐王建《宮詞》:「盡送春球出內家,記巡傳把一枝花。」薛能《吳姬》:「身是三子第一名,內家叢里獨分明。」胡浩然《萬年歡·上元》:「有多少、佳人如玉。春衫袂.,整整齊齊,內家新樣妝束。」內家裝,即漢家宮廷中的妝束。帕裝,即帕服,謂女子施粉黛花鈿,穿艷麗眼裝。孤穩,即玉。古代契丹語音譯。《遼史?國語解》:「孤穩,玉也。」女古,金、黃金。亦為古代契丹語音譯。《遼史·營衛志上》:「女古斡魯朵,聖宗置。是為興聖宮。金曰『女古』。」又,遼王鼎《焚椒錄》:「宮中為〔懿德皇後〕語曰:『孤穩壓帕女古靴,菩薩喚作耨斡磨。』蓋言以玉飾首,以金飾足,以觀音作皇後也。」這里是說,遼代宮中以玉飾首,以金飾足,不再採用漢家宮中的妝束樣式了。
⑦冷艷三句:冷艷,形容耐寒之花。劉克庄《念奴嬌·菊花》:「冷艷幽香,輕紅淡白,占斷西風里。」玉匣,玉制之匣,用以貯藏珍貴之物。李白《酬張卿夜宿南陵見贈》:「寶刀隱玉匣,銹澀空莓苔。」又,謂玉匣為帝王之葬飾,漢代以之賜大臣,以示優禮,即所謂「金縷玉匣」。《三國志·魏志·文帝紀》:「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十眉遺譜,即《十眉圖》,唐玄宗令畫工作。為十樣眉妝鴛鴦(又名八字)、山水(又名遠山)、五嶽、三蜂、垂珠、月棱(又名卻月)、分稍,??(左氵右亟)眼、拂雲(又名橫煙)、倒暈等。蘇軾《十二眉子硯歌》:「君不見成都畫手開十眉,橫雲卻月爭新奇。」
⑧胭粉亭:未詳何指。或為洗妝台附近之亭。
⑨花鈴:護花之鈴擋,置於花梢或花叢附近,用以驚嚇鳥雀。參見《臨江仙》(昨夜個人曾有約)注③。
【賞析】
此篇所說的「洗妝樓」本應是金章宗為李妃所建之添妝樓(詳見注①),但時人誤以為是遼蕭太後之梳妝樓,遂多有訛而詠之者(陳維籍亦有《齊夭樂·遼後妝樓》,大約也是誤作)。本篇亦如是。故詞中所詠即為遼代之故事。作者登臨弔古,就眼見之景,想到遼太後的往事,遂生情動感,不無今昔之嘆,而其中亦隱含了幾多以古為鑒的深意。
12、攤破浣溪沙·風絮飄殘已化萍
風絮飄殘已化萍,泥蓮剛倩藕絲縈。珍重別拈香一瓣,記前生。
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不多情。又到斷腸回首處,淚偷零。
【試譯】
風中的柳絮殘飛刀水面化作浮萍,
河泥中的蓮花雖然剛勁果斷,但是它的莖卻依然會絲絲縈繞不斷;
別離時拈一花瓣贈與對方,記念以前的事情.
人們常說人多情了他的感情就不會很深,
現在真的後悔以前的多情;
回到以前傷心離別的地方,淚水禁不住悄悄流下來.
13、虞美人·曲闌深處重相見
曲闌深處重相見,勻淚偎人顫。凄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過,山枕檀痕涴。憶來何事最銷魂,第一折技花樣畫羅裙。
【注釋】
1.不勝: 受不住,承擔不了。清怨: 凄清幽怨。
2.山枕: 枕頭,古來枕頭多用木、瓷等製作,中凹兩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檀痕: 帶有香粉的淚痕。涴:浸漬、染上。
3.折枝:中國花卉畫的畫法之一 ,不花全株,只畫連枝折下的部分。
花樣: 供仿製的式樣。 羅裙: 絲羅織成的裙子,多泛指婦女衣裙。
【詞解】
這首詞追憶戀人:上闋前兩句化用李後主「畫堂南畔見,一晌偎人顫」之句,寫相見時的情景。後兩句寫離別之後兩人同樣在月夜相思,同樣的凄清幽怨難以忍受。下闋寫夜裡孤寂幽獨之感,寂寞孤枕,暗自垂淚,又回憶起你那堪稱第一的繪有花卉圖樣的羅裙,真是讓人黯然銷魂。
『柒』 焚天神功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焚天神功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焚天神功
作者:扯線傀公子
第一章:悲催的穿越
更新時間2012-8-30 23:29:15 字數:3024
「如果有這世上有後悔葯可以吃,我真的願意用我身上所有錢去買,雖然我身上沒有幾個錢。」說完這話,張卿眼淚幾乎要飆出來了。
悔不該,當初為什麼要玩《神之天地》這個破游戲?
悔不該,當初為什麼要將創世之火和自己的血脈融合,要將自己變成諸神之王?結果好了吧,還,融合剛剛結束,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爆炸,就將自己炸得粉身碎骨,結果附體重生了吧。
望著眼前只有一堆稻草的小黑屋,再望望窗外的一輪明月,再看看自己穿得一身古裝衣服。若不是在他的記憶中存在兩種記憶,張卿肯定認為自己被人綁架了,然後關進一間小黑屋以後好挖煤礦。
「少爺,吃飯吧!」過了一會,一個中年老大媽從外面給張卿送來一碗米飯和一碗有雞肉鴨肉魚肉甚為豐富的佳餚。
張卿接過米飯夾過飯菜快速吃了起來,他這是餓極了。
「我,我爹他什麼時候會放了我?」接受殘酷現實後,張卿不得不用上了符合這個時代的語言。
「老爺他說少爺必須好好在柴房裡反省十天,現在才第二天呢!」中年老大媽道。
「哦!」張卿點了點頭,隨後就閉上了雙眼。
他開始回憶之前那主全部的記憶,只有回憶起之前那主發生的一切,他才能更好的融入這個世界。
過了一會,張卿雙目閃爍,草,那主原來是因為上了青樓風流快活被他老爹抓住,然後直接扔進柴房反省十天的。
青樓!……
需要別的再問
『捌』 李白的背景是什麼
李白 (701—762), 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縣),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蘇聯托可馬克),李白即誕生於此。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縣)。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 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人筠推薦,唐玄宗朝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悔,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後,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於天寶十四年(公元75年)冬,安祿山叛亂,他這時正隱居廬山,適逢永王李遴的大軍東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後來李遴反叛肅宗,被消滅,李白受牽連,被判處流放夜郎(今貴州省境內),中途遇赦放還,往來於潯陽(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病死於安徽當塗縣。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 、「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它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像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900餘首,有《李太白集》
『玖』 關於李白的資料,越多越好
李白
目錄·【李白簡介】
·【詳細生平】
·【李白詩歌】
·【李白個性】
·【李白成就】
·【主要作品】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私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李杜」。
【李白簡介】
李白 (701—762), 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縣),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蘇聯托可馬克),李白即誕生於此。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縣)。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人筠推薦,唐玄宗朝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悔,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後,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於天寶十四年(公元75年)冬,安祿山叛亂,他這時正隱居廬山,適逢永王李遴的大軍東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後來李遴反叛肅宗,被消滅,李白受牽連,被判處流放夜郎(今貴州省境內),中途遇赦放還,往來於潯陽(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病死於安徽當塗縣。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 、「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它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像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900餘首,有《李太白集》
《新唐書》卷202·李白傳
李白,字太白,興聖皇帝九世孫。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龍初,遁還,客巴西。白之生,母夢長庚星,因以命之。十歲通詩書,既長,隱岷山。州舉有道,不應。蘇頲為益州長史,見白異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學,可比相如。」然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輕財重施。更客任城,與孔巢父、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居徂徠山,日沈飲,號「竹溪六逸」。
天寶初,南入會稽,與吳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言於玄宗,召見金鑾殿,論當世事,奏頌一篇。帝賜食,親為調羹,有詔供奉翰林。白猶與飲徒醉於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為樂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筆成文,婉麗精切無留思。帝愛其才,數宴見。白嘗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擿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益驁放不自修,與知章、李適之、汝陽王�\、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酒八仙人」。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白浮游四方,嘗乘舟與崔宗之自採石至金陵,著宮錦袍坐舟中,旁若無人。
安祿山反,轉側宿松、匡廬間,永王璘辟為府僚佐。璘起兵,逃還彭澤,璘敗,當誅。初,白游並州,見郭子儀,奇之。子儀嘗犯法,白為救免。至是子儀請解官以贖,有詔長流夜郎。會赦,還尋陽,坐事下獄。時宋若思將吳兵三千赴河南,道尋陽,釋囚辟為參謀,未幾辭職。李陽冰為當塗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遺召,而白已卒,年六十餘。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文苑下·李白傳
李白,字太白,山東人。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父為任城尉,因家焉。少與魯中諸生孔巢父、韓沔、裴政、張叔明、陶沔等隱於徂徠山,酣歌縱酒,時號「竹溪六逸」。
天寶初,客游會稽,與道士吳筠隱於剡中。既而玄宗詔筠赴京師,筠薦之於朝,遣使召之,與筠俱待詔翰林。白既嗜酒,日與飲徒醉於酒肆。玄宗度曲,欲造樂府新詞,亟召白,白已卧於酒肆矣。召入,以水灑面,即令秉筆,頃之成十餘章,帝頗嘉之。嘗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脫靴,由是斥去。乃浪跡江湖,終日沉飲。時侍御史崔宗之謫官金陵,與白詩酒唱和。嘗月夜乘舟,自採石達金陵,白衣宮錦袍,於舟中顧瞻笑傲,傍若無人。
初,賀知章見白,賞之曰:「此天上謫仙人也。」祿山之亂,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為江淮兵馬都督、揚州節度大使,白在宣州謁見,遂辟為從事。永王謀亂,兵敗,白坐長流夜郎。後遇赦得還,竟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有文集二十卷,行於時。
(關於李白出生地,眾說紛紜,今大致有兩種說法。其一,李白出生於中亞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以東的托克馬克市附近),李白約五歲時,其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二,李白出生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縣)的青蓮鄉。這兩種說法,至少有一種是錯誤的。但是,兩種說法都有資料和歷史考證,讓人相信哪種,真是左右為難。)
【詳細生平】
一、好任俠,喜縱橫
李白於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於西域的碎葉,五歲時隨家人定居於昌隆(今四川江油縣)的青蓮鄉。
李白少時,好任俠,且喜縱橫。昌隆所在的綿州地區,自漢末以來,便是道教活躍的地方。
因此,李白從少年時起,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的道士談論道經。
後來,他與一位號為東岩子的隱者隱居於眠山,潛心學習,多年不進城市。他們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飼養了許多奇禽異鳥。這些美麗而馴良的鳥兒,由於飼養慣了,定時飛來求食,好像能聽懂人的語言似的,一聲呼喚,便從四處飛落階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裡啄食穀粒,一點都不害怕。這件事被遠近傳作奇聞,最後竟使綿州刺史親自到山中觀看鳥兒們的就食情況。這位刺史見他們能指揮鳥類的行動,認定他們有道術,便想推薦二人去參加道科的考試。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絕了。
當時有名的縱橫家趙蕤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於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長短經》十卷。那時李白才十六歲。趙蕤這部博考六經異同、分析天下形勢、講求興亡冶亂之道的縱橫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極大的興趣。他以後一心要建功立業,喜談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這部書的影響。
李白的夫人是許氏,許氏死後續宗氏為妻
他有兩子一女
其中一子一女是許氏生的,
子名:伯禽,小名「明月奴」
女名:平陽
另一子名:頗黎
李白有三個老婆,一個是許宰相的孫女,姓許。第二個,不祥其姓。第三個宗宰相的孫女,姓宗。此外還有一個姓劉的。女兒李平陽,姓李。
第一個老婆,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陸經過兩個朋友胡紫陽和馬正公的撮合,娶了前宰相許圍師的孫女,其實也談不上娶,就是當了個倒插門女婿。由於在婚後長達十年的時間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裡,寄人籬下的滋味本來就使他非常的不爽了,哪兒還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還是抱著很負責的心態去對待的,並且從婚後得育一男一女兩子這個情況來看,雙方的性生活還是十分和諧的。
第一個情人,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結婚12年、距第一任老婆去世一年之後,李白泡到了一個姓劉的女人,為了使氣氛更為輕松一點,我們可以想想一下這個女人的姿色和身材。李白帶著這個女人曾經到安徽買了一套房子,也可能是公寓,也有可能是別墅。總之,他們沒有經過明媒正娶就這樣生活在一起了,應該算是非法同居罷。但是,這個女人卻沒有覺得李白買了房子就跟定他了,大約嫌他沒車,或者不是政府領導,也或者嫌他生活作風有問題,總之,不久兩人就拜拜了。通過李白在這段的生活狀態來看,整體比較頹靡,經常喝酒。估計兩人的性生活也不怎麼和諧了。
第二個老婆,公元745年,李白在山東任城,與一當地婦人結婚。這時候的李白剛從首都長安出來,背著一大布袋金銀財寶和杜甫、高適一路嫖娼取道河南商丘,並再此逗留很久。與他二人分手之後,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籙,路過任城,寂寞的他結識了這位婦人,兩人情投意合,當下便領了結婚證。李白的這個老婆為他生了一個兒子,並且李白在山東兗州置下了大批田產,在此後他雲游在外的生活中,這些田產就交給了妻子。可見,李白對該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這個妻子在他們結婚五年後,不幸亡故。
第三個老婆,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開封結識武則天時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要說起兩人的結識還頗有點浪漫的味道,說是李白酒醉梁園,詩興大起,便揮筆在牆上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園吟》,寫完了可能還找個牆角撒過尿,然後提起長衫歪歪倒到的走了。走後不久,宗氏就和僕人來到了這,看見這首詩,久久不能釋懷。正好梁園的保潔員看見了,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但是人家保潔員,不擦掉是會被扣工資的。無奈,宗氏實在是被這首才華橫溢的詩歌所折服了,便花千金買下了這面牆壁。於是也就留下了這段「千金買壁」的佳話,考,此時我已經開始嫉妒李白這小子了,嗎的,憑什麼美女一個接一個的都被他佔了去了。在很多史料的記載中,都描述這個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閨秀,唉,羨慕啊。並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實的道教信仰者。好了,現在的這個妻子應該和李白有著共同的革命信仰和一致的文學道德情操,應該算有記載的李白的第一次愛情,注意是愛情。但是,也是可能是信仰這個東西太重要了,有時候甚至會超過愛情,公元761年,宗氏到鄺山學道去了。於是,李白便又孤零零的一人了,此後便不復再娶,男人要是經歷過一次刻骨銘心的愛情之後,便視天下女人如無物了。但是由於二人感情深厚,宗氏在李白從磷冤案時多次施救。得一此女為妻,足矣。
二、仗劍遠游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他乘舟沿江出峽,漸行漸遠,家鄉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只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著他,推送著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馬禎
李白沒有想到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禎。
天台道士司馬幀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而且寫得一手好篆,詩也飄逸如仙。玄宗對其非常尊敬,曾將他召至內殿,請教經法,還為他造了陽台觀,並派胞妹玉真公主隨其學道。
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自然十分開心,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李白器宇軒昂,資質不凡,司馬禎一見己十分欣賞,及至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嘆不已,稱贊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於當世的榮祿仕宦,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贊美他。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後來賀知章贊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他決心去追求「神遊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興奮之餘,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自喻,誇寫大鵬的龐大迅猛。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
從江陵起,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以下便是《大鵬遇希有鳥賦》:
大鵬遇希有鳥賦並序
余昔於江陵,見天台司馬子微,謂余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著大鵬遇希有鳥賦以自廣。此賦已傳於世,往往人間見之。悔其少作,未窮宏達之旨,中年棄之。及讀晉書,睹阮宣子大鵬贊,鄙心陋之。遂更記憶,多將舊本不同。今復存手集,豈敢傳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
其辭曰:南華仙,發天機於漆園。吐崢嶸之高論,開浩盪之奇言。徵至怪於齊諧,談北溟之有魚。吾不知其幾千里,其名曰鯤。化成大鵬,質凝胚渾。脫鬐鬣於海島,張羽毛於天門。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憑陵乎昆侖。一鼓一舞,煙朦沙昏。五嶽為之震盪,百川為之崩奔。
爾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層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舉長雲之縱橫。左回右旋,倏陰忽明。歷汗漫以夭矯,羾閶闔之崢嶸。簸鴻蒙,扇雷霆。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怒無所搏,雄無所爭。固可想像其勢,髣髴其形。
若乃足縈虹霓,目耀日月。連軒沓拖,揮霍翕忽。噴氣則六合生雲,灑毛則千里飛雪。邈彼北荒,將窮南圖。運逸翰以傍擊,鼓奔飆而長驅。燭龍銜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啟途。塊視三山,杯觀五湖。其動也神應,其行也道俱。任公見之而罷釣,有窮不敢以彎弧。莫不投竿失鏃,仰之長吁。
爾其雄姿壯觀,坱軋河漢。上摩蒼蒼,下覆漫漫。盤古開天而直視,羲和倚日以旁嘆。繽紛乎八荒之間,掩映乎四海之半。當胸臆之掩畫,若混茫之未判。忽騰覆以回轉,則霞廓而霧散。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經岳陽,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當泛舟洞庭時,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李白悲痛萬分,他伏在朋友的身邊,號陶大哭,"泣盡繼之以血"。由於他哭得過於傷痛,路人聽到都為之傷心落淚。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真是無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於洞庭湖邊,自己繼續東游,決心在東南之游以後再來搬運朋友的屍骨。
李白來到了廬山,在此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詩。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性,虎踞龍盤,六朝宮閱歷歷在目。這既引起李白許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自豪感。他認為往日之都,己呈一片衰頹之氣,沒有什麼好觀賞的了,根本不及當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現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氣雖己消亡,但金陵的兒女卻飽含深情地接待李白。當李白告別金陵時,吳姬壓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頻頻舉杯勸飲,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流過了人們的心頭,使人難以忘卻。
李白告別金陵後,從江上前往揚州。
揚州是當時的一個國際都市。李白從沒有看到過如此熱鬧的城市,與同游諸人盤桓了一些時日。到了盛夏,李白與一些年輕的朋友「系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邊。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好不愜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揚州)病倒了。卧病他鄉,思緒很多,既感嘆自己建功立業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鄉,惟一能給他帶來點安慰的,便是遠地友人的書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後,又到了姑蘇。這里是當年吳王夫差與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懷古有感,寫了一首詠史詩《烏棲曲》。這首詩後來得到了賀知章的贊賞,稱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來,李白的樂府詩有時雖襲用舊題,卻多別出新意。
姑蘇的歷史遺跡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懷古之情,美麗單純的吳姬、越女更讓李白贊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紗的蔦蘿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筆為現今在浣紗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優美的速寫。
李白由越西歸,回到了荊門。
在荊門他一呆就是三個月。雖然思鄉心切,但功業沒有一點成就,他自覺難於回轉家園。最後,他決定再度漫遊。
首先,他來到洞庭湖,把吳指南的屍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結識了僧行融,又從他那裡了解到孟浩然的為人,於是便去襄陽拜見孟浩然,由此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贈孟浩然》
不久,李白到了安陸,在小壽山中的道觀住了下來。然而,隱居於此並非長久之計,他仍然想尋找機會,以求仕進。在隱居壽山時,李白以干謁游說的方式結交官吏,提高自己的聲譽。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後時宰相許圉師的賞識,便將其招為女婿。李白與夫人許氏在離許家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並沒有令李白外出漫遊以圖功業的心志有所衰微減退。他以安州妻家為根據地,又幾次出遊,結識了一些官吏和貴公子,並於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謁見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韓朝宗。
三、一進長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獵。唐玄宗即位後,己有過多次狩獵,每次都帶外國使臣同去,耀武揚威,以此震懾鄰國。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獰獵,正好李白也在西遊,因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
他的《大獵賦》希圖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聖朝園池遐荒,殫窮六合",幅員遼闊,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誇耀本朝遠勝漢朝,並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西來的目的是獻賦,另外,也趁此游覽一下長安,領略這座"萬國朝拜"的帝京風光。他居住在終南山腳下,常登臨終南山遠眺。當他登上終南山的北峰時,眼前呈現出泱泱大國的風貌。他深感生存在這樣的國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頗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這興旺發達的帝國內部己產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軒昂情緒又受到打擊"。
李白進長安後結識了衛尉張卿,並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最後兩句說"何時人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還在送衛尉張卿的詩中陳述自己景況很苦,希望引薦,願為朝廷效勞。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
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極宮,不料竟在那裡遇見了賀知章。他早就拜讀過賀老的詩,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見,並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興奮地解下衣帶上的金龜叫人出去換酒與李白共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嘯灑出塵的豐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間?」
一年快過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長安,沒有機會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喪。好友誠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陽的別業幽居,但李白無意前往。這次去長安,抱著建功立業的理想,卻毫無著落,這使李白感到失望並有點憤懣。往王公大人門前干謁求告,也極不得意,只有發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感嘆,離開了長安。
四、翰林供奉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草擬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後世,以盛況向後人誇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艷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天寶初,每年冬天玄宗都帶著酋長、使臣去溫家獰獵,李白自然侍從同去,當場寫賦宣揚玄宗的盛德,歌頌聖朝威力,深得玄宗賞識。此時,玄宗寵愛楊玉環,每與她在宮中游樂時,玄宗都要李白寫些行樂詞,譜人新曲歌唱。李白懷著「長揖蒙垂國士恩,壯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竭盡才思采寫這些詩。
在長安時,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經常在長安市上行走。他發現國家在繁榮的景象中,正蘊藏著深重的危機。那便是最能夠接近皇帝的專橫的宦官和驕縱的外戚。他們如烏雲一般籠罩著長安,籠罩著中國,給李白以強烈的壓抑感。
與此同時,李白放浪形骸的行為又被翰林學士張坦所誹謗,兩人之間產生了一些嫌隙。宦官和外戚的受寵,使李白"大濟蒼生"的熱情驟然冷了下來,自己雖在長安,但也沒有施展自己管、晏之術的機會。
朝政的腐敗,同僚的詆毀,使李白不勝感慨,他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示有意歸山。誰料就在此時,倒被賜金放還,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這次被賜金放還似乎是李白說了不合時宜的話。
這次的歸山,實在是體面一點的放逐。
五、再次遠游
1.漫遊梁宋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並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業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
這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里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游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後產生了積極影響。
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尋找道教的師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清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簏,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後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篆的蓋寮,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兩人分手,李白准備重訪江東。
2.東去吳越
李白離開東魯,便從任城乘船,沿運河到了揚州。由於急著去會稽會見元丹丘,也就沒有多滯留。
到了會稽,李白首先去憑吊過世的賀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會稽,於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暢游禹穴、蘭亭等歷史遺跡,泛舟靜湖,往來剡溪等處,徜徉山水之中,即興描寫了這一帶的秀麗山川和美麗婦女。
在金陵,李白遇見了崔成甫。兩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懷更加相投。每次遊玩時,都盡情暢游,不計早晚。他們泛舟秦淮河,通宵達旦地唱歌,引得兩岸人家不勝驚異,拍手為他們助興。兩人由於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詩系在衣服上,每當想念,便吟誦一番。
3.探幽燕,走江南
李白在吳越漫遊了幾年,漂泊不定。這時國家混亂,情況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心情引導下,他決計去幽燕(今北京一帶),以探虛實。
到了幽燕之後,李白親眼看到安祿山秣馬厲兵,形勢己很危急,自己卻無能為力。安史之亂前兩三年,李白漫遊於宣城、當塗、南陵、秋浦一帶,仍然衣食依人,經常賦詩投贈地方官,以求幫助。
在此次漫遊期間,李白因夫人許氏病亡,又娶宗氏。家庭多變,國家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學道,一面企圖為國建功,對於國家安危,頗多關切,雖然仍事漫遊,已與過去有所不同。
六、病逝途中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策發,李白避居廬山。那時,他的胸中始終存在著退隱與濟世兩種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時出師東巡,李白應邀人幕。
李白人幕後,力勸永王勤王滅賊,而對於政治上的無遠見,他也作過自我檢討。同在江南的蕭穎士、孔巢文、劉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參加,以此免禍,李白在這點上顯然不及他們。
永王不久即敗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潯陽獄。這時崔渙宣慰江南,收羅人才。李白上詩求救,夫人宗氏也為他啼泣求援。將吳兵三千軍駐扎在潯陽的宋若思,把李白從監牢中解救出來,並讓他參加了幕府。李白成為宋若思的幕僚,為宋寫過一些文表,並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並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麼原因,後來不但未見任用,反被長流夜郎(今貴州梓潼),完全出乎意料。因為當時永王幕下的武將均巴得到了重用。事情之所以發生變故,可能與崔渙、張鎬這批人的失勢有關。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潯陽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為所判的罪是長流,即將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時已屆暮年,"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覺憂傷。
由於李白在海內素負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請,大家都很尊重他,並沒有把他看做一個遭流放的罪人。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這樣,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於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朝發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
到了江夏,由於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陣。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於洞庭之上,發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游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於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上元二年,己六十齣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
【李白詩歌】
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揚奮發的典型音調。李白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多次以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博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長安三年失意而歸,使他激昂的政治熱情,再受到現實的沖撞時,便轉化為懷才不遇的悲憤狂歌,從胸中噴涌而出:「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狗賭梨栗,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李白還以痛快淋漓的飲酒詩,來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愁。《將進酒》
『拾』 李白資料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生於碎葉城(當時屬安西都護府),後遷居四川.天寶初,入長安,賀知章一見,稱為謫仙人,薦於唐玄宗,待詔翰林.後漫遊江湖間,永王李璘聘為幕僚.璘起兵,事敗,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貴州省).中途遇赦,至當塗依李陽冰,未幾卒.是唐代著名詩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詞,宋人已有傳說(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證以崔令欽《教坊記》及今所傳敦煌卷子,唐開元間已有詞調.然今傳篇章是否果出於太白,甚難斷定.今仍錄《菩薩蠻》,《憶秦娥》各一首.
【李白的生平】
李白, 字太白, 號青蓮居士, 是我國唐代的偉大詩人. 其詩風雄奇豪放, 想像豐富, 語言流轉自然, 音律和諧多變. 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私素材, 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 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李杜」。
一、好任俠, 喜縱橫
李白於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於西域的碎葉, 五歲時隨家人定居於昌隆(今四川江油縣)的青蓮鄉.
李白少時, 好任俠, 且喜縱橫. 昌隆所在的綿州地區, 自漢末以來, 便是道教活躍的地方.
因此, 李白從少年時起, 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的道士談論道經.
後來, 他與一位號為東岩子的隱者隱居於眠山, 潛心學習, 多年不進城市. 他們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 飼養了許多奇禽異鳥. 這些美麗而馴良的鳥兒, 由於飼養慣了, 定時飛來求食, 好像能聽懂人的語言似的, 一聲呼喚, 便從四處飛落階前, 甚至可以在人的手裡啄食穀粒, 一點都不害怕. 這件事被遠近傳作奇聞, 最後竟使綿州刺史親自到山中觀看鳥兒們的就食情況. 這位刺史見他們能指揮鳥類的行動, 認定他們有道術, 便想推薦二人去參加道科的考試. 可是, 二人都婉言拒絕了.
當時有名的縱橫家趙蕤也是李白的好友, 此人於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長短經》十卷. 那時李白才十六歲. 趙蕤這部博考六經異同、分析天下形勢、講求興亡冶亂之道的縱橫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極大的興趣. 他以後一心要建功立業, 喜談王霸之道, 也正是受到這部書的影響.
二、 仗劍遠游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李白出蜀, "仗劍去國, 辭親遠游". 他乘舟沿江出峽, 漸行漸遠, 家鄉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 只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著他, 推送著他的行舟, 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馬禎
李白沒有想到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 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禎.
天台道士司馬幀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 而且寫得一手好篆, 詩也飄逸如仙. 玄宗對其非常尊敬, 曾將他召至內殿, 請教經法, 還為他造了陽台觀, 並派胞妹玉真公主隨其學道.
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 自然十分開心, 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 李白器宇軒昂, 資質不凡, 司馬禎一見己十分欣賞, 及至看了他的詩文, 更是驚嘆不已, 稱贊其「有仙風道骨, 可與神遊八極之表」. 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 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 又不汲汲於當世的榮祿仕宦, 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 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贊美他. 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 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 和後來賀知章贊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 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 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 他決心去追求「神遊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 興奮之餘, 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 以大鵬自喻, 誇寫大鵬的龐大迅猛. 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
從江陵起, 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以下便是《大鵬遇希有鳥賦》:
大鵬遇希有鳥賦並序
余昔於江陵,見天台司馬子微,謂余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著大鵬遇希有鳥賦以自廣。此賦已傳於世,往往人間見之。悔其少作,未窮宏達之旨,中年棄之。及讀晉書,睹阮宣子大鵬贊,鄙心陋之。遂更記憶,多將舊本不同。今復存手集,豈敢傳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
其辭曰:南華仙,發天機於漆園。吐崢嶸之高論,開浩盪之奇言。徵至怪於齊諧,談北溟之有魚。吾不知其幾千里,其名曰鯤。化成大鵬,質凝胚渾。脫鬐鬣於海島,張羽毛於天門。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憑陵乎昆侖。一鼓一舞,煙朦沙昏。五嶽為之震盪,百川為之崩奔。
爾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層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舉長雲之縱橫。左回右旋,倏陰忽明。歷汗漫以夭矯,羾閶闔之崢嶸。簸鴻蒙,扇雷霆。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怒無所搏,雄無所爭。固可想像其勢,髣髴其形。
若乃足縈虹霓,目耀日月。連軒沓拖,揮霍翕忽。噴氣則六合生雲,灑毛則千里飛雪。邈彼北荒,將窮南圖。運逸翰以傍擊,鼓奔飆而長驅。燭龍銜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啟途。塊視三山,杯觀五湖。其動也神應,其行也道俱。任公見之而罷釣,有窮不敢以彎弧。莫不投竿失鏃,仰之長吁。
爾其雄姿壯觀,坱軋河漢。上摩蒼蒼,下覆漫漫。盤古開天而直視,羲和倚日以旁嘆。繽紛乎八荒之間,掩映乎四海之半。當胸臆之掩畫,若混茫之未判。忽騰覆以回轉,則霞廓而霧散。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 途經岳陽, 再向南去, 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當泛舟洞庭時, 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 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 李白悲痛萬分, 他伏在朋友的身邊, 號陶大哭, "泣盡繼之以血". 由於他哭得過於傷痛, 路人聽到都為之傷心落淚. 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 真是無可奈何, 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於洞庭湖邊, 自己繼續東游, 決心在東南之游以後再來搬運朋友的屍骨.
李白來到了廬山, 在此寫下了燴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詩.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 此地江山雄性, 虎踞龍盤, 六朝宮閱歷歷在目. 這既引起李白許多感慨, 也引起了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自豪感. 他認為往日之都, 己呈一片衰頹之氣, 沒有什麼好觀賞的了, 根本不及當今皇帝垂拱而治, 天下呈現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氣雖己消亡, 但金陵的兒女卻飽含深情地接待李白. 當李白告別金陵時, 吳姬壓酒, 金陵子弟殷勤相送, 頻頻舉杯勸飲, 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 流過了人們的心頭, 使人難以忘卻.
李白告別金陵後, 從江上前往揚州.
揚州是當時的一個國際都市. 李白從沒有看到過如此熱鬧的城市, 與同游諸人盤桓了一些時日. 到了盛夏, 李白與一些年輕的朋友 《系馬垂楊下, 銜杯大道邊. 天邊看綠水, 海上見青山》, 好不愜意. 到了秋天, 他在淮南(治所在揚州)病倒了. 卧病他鄉, 思緒很多, 既感嘆自己建功立業的希望渺茫, 又深深地思念家鄉, 惟一能給他帶來點安慰的, 便是遠地友人的書信.
李白在准南病好之後, 又到了姑蘇. 這里是當年吳王夫差與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 李白懷古有感, 寫了一首詠史詩《烏棲曲》. 這首詩後來得到了賀知章的贊賞, 稱其 "可以泣鬼神矣". 由此看來, 李白的樂府詩有時雖襲用舊題, 卻多別出新意.
姑蘇的歷史遺跡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懷古之情, 美麗單純的吳姬、越女更讓李白贊美不己. 在昔日西施浣紗的蔦蘿山下, 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筆為現今在浣紗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優美的速寫.
李白由越西歸, 回到了荊門.
在荊門他一呆就是三個月. 雖然思鄉心切, 但功業沒有一點成就, 他自覺難於回轉家園. 最後, 他決定再度漫遊.
首先, 他來到洞庭湖, 把吳指南的屍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 他在江夏結識了僧行融, 又從他那裡了解到孟浩然的為人, 於是便去襄陽拜見孟浩然, 由此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 《贈孟浩然》
不久, 李白到了安陸, 在小壽山中的道觀住了下來. 然而, 隱居於此並非長久之計, 他仍然想尋找機會, 以求仕進. 在隱居壽山時, 李白以干謁游說的方式結交官吏, 提高自己的聲譽.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後時宰相許圉師的賞識, 便將其招為女婿. 李白與夫人許氏在離許家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 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並沒有令李白外出漫遊以圖功業的心志有所衰微減退. 他以安州妻家為根據地, 又幾次出遊, 結識了 一些官吏和貴公子, 並於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 謁見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韓朝宗.
三、一進長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獵. 玄宗即位後, 己有過多次狩獵, 每次都帶外國使臣同去, 耀武揚威, 以此震懾鄰國. 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 玄宗又有一次獰獵, 正好李白也在西遊, 因上《大獵賦》, 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
他的《大獵賦》希圖以 "大道匡君, 示物周博", 而 "聖朝園池遐荒, 殫窮六合", 幅員遼闊, 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 誇耀本朝遠勝漢朝, 並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 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西來的目的是獻賦, 另外, 也趁此游覽一下長安, 領略這座"萬國朝拜"的帝京風光. 他居住在終南山腳下, 常登臨終南山遠眺. 當他登上終南山的北峰時, 眼前呈現出泱泱大國的風貌. 他深感生存在這樣的國家是不平凡的, 因此頗有自豪之感. 可一想到這興旺發達的帝國內部己產生了腐朽的因素, 他的軒昂情緒又受到打擊".
李白進長安後結識了衛尉張卿, 並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 最後兩句說 "何時人少室, 王母應相逢", 是祝她入道成仙. 李白還在送衛尉張卿的詩中陳述自己景況很苦, 希望引薦, 願為朝廷效勞. 由此, 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
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 李白有次去紫極宮, 不料竟在那裡遇見了賀知章. 他早就拜讀過賀老的詩, 這次相遇, 自然立刻上前拜見, 並呈上袖中的詩本. 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 興奮地解下衣帶上的金龜叫人出去換酒與李白共飲. 李白瑰麗的詩歌和嘯灑出塵的豐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 竟說:「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間?」
一年快過去了, 李白仍然作客長安, 沒有機會出任, 他的心情有些沮喪. 好友誠意相邀, 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陽的別業幽居, 但李白無意前往. 這次去長安, 抱著建功立業的理想, 卻毫無著落, 這使李白感到失望並有點憤懣. 往王公大人門前干謁求告, 也極不得意, 只有發出"行路難, 歸去來"的感嘆, 離開了長安.
四、翰林供奉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 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 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 對其十分仰慕, 便召李白進宮. 李白進宮朝見那天, 玄宗降輦步迎, 「以七寶床賜食於前, 親手調羹」. 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 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 胸有成竹, 對答如流. 玄宗大為贊賞, 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職務是草擬文告, 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 必命李白侍從, 利用他敏捷的詩才, 賦詩紀實. 雖非記功, 也將其文字流傳後世, 以盛況向後人誇示.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 同僚不勝艷羨, 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天寶初, 每年冬天玄宗都帶著酋長、使臣去溫家獰獵, 李白自然侍從同去, 當場寫賦宣揚玄宗的盛德, 歌頌聖朝威力, 深得玄宗賞識. 此時, 玄宗寵愛楊玉環, 每與她在宮中游樂時, 玄宗都要李白寫些行樂詞, 譜人新曲歌唱. 李白懷著「長揖蒙垂國士恩, 壯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 竭盡才思采寫這些詩.
在長安時, 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 也經常在長安市上行走. 他發現國家在繁榮的景象中, 正蘊藏著深重的危機. 那便是最能夠接近皇帝的專橫的宦官和驕縱的外戚. 他們如烏雲一般籠罩著長安, 籠罩著中國, 給李白以強烈的壓抑感.
與此同時,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為又被翰林學士張坦所誹謗, 兩人之間產生了一些嫌隙. 宦官和外戚的受寵, 使李白"大濟蒼生"的熱情驟然冷了下來, 自己雖在長安, 但也沒有施展自己管、晏之術的機會.
朝政的腐敗, 同僚的詆毀, 使李白不勝感慨, 他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示有意歸山. 誰料就在此時, 倒被賜金放還, 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 這次被賜金放還似乎是李白說了不合時宜的話.
這次的歸山, 實在是體面一點的放逐.
五、再次遠游
1·漫遊梁宋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 李白到了東都洛陽. 在這里, 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 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 此時, 李白已名揚全國, 而杜甫風華正茂, 卻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 但他並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業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 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 兩人以平等的身份, 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在洛陽時, 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 訪道求仙.
這年秋天, 兩人如約到了梁宋. 兩人在此抒懷遣興, 借古評今. 他們還在這里遇到了詩人高適, 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 然而, 三人各有大志, 理想相同. 三人暢游甚歡, 評文論詩, 縱談天下大勢, 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 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 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後產生了積極影響.
這年的秋冬之際, 李杜又一次分手, 各自尋找道教的師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 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清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簏, 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 成為道士. 其後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 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篆的蓋寮, 為他造了真寰. 此次的求仙訪道, 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天寶四年 (公元745年)秋天, 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 短短一年多的時間, 他們兩次相約, 三次會見, 知交之情不斷加深. 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 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 就在這年冬天, 兩人分手, 李白准備重訪江東.
2·東去吳越
李白離開東魯, 便從任城乘船, 沿運河到了揚州. 由於急著去會稽會見元丹丘, 也就沒有多滯留.
到了會稽, 李白首先去憑吊過世的賀知章. 不久, 孔巢文也到了會稽, 於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暢游禹穴、蘭亭等歷史遺跡, 泛舟靜湖, 往來剡溪等處, 倘佯山水之中, 即興描寫了這一帶的秀麗山川和美麗婦女.
在金陵, 李白遇見了崔成甫. 兩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情懷更加相投. 每次遊玩時, 都盡情暢游, 不計早晚. 他們泛舟秦淮河, 通宵達旦地唱歌, 引得兩岸人家不勝驚異, 拍手為他們助興. 兩人由於性格相投、遭遇相似, 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為默契, 友情更深厚, 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詩系在衣服上, 每當想念, 便吟誦一番.
3·探幽燕, 走江南
李白在吳越漫遊了幾年, 漂泊不定. 這時國家混亂, 情況一年比一年差. 在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心情引導下, 他決計去幽燕(今北京一帶), 以探虛實.
到了幽燕之後, 李白親眼看到安祿山秣馬厲兵, 形勢己很危急, 自己卻無能為力. 安史之亂前兩三年, 李白漫遊於宣城、當塗、南陵、秋浦一帶, 仍然衣食依人, 經常賦詩投贈地方官, 以求幫助.
在此次漫遊期間, 李白因夫人許氏病亡, 又娶宗氏. 家庭多變, 國家多事, 李白一面求仙學道, 一面企圖為國建功, 對於國家安危, 頗多關切, 雖然仍事漫遊, 已與過去有所不同.
六、病逝途中
天寶十四年, 安史之亂策發, 李白避居廬山. 那時, 他的胸中始終存在著退隱與濟世兩種矛盾的思想. 永王李磷恰在此時出師東巡, 李白應邀人幕.
李白人幕後, 力勸永王勤王滅賊, 而對於政治上的無遠見, 他也作過自我檢討. 同在江南的蕭穎士、孔巢文、劉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 參加, 以此免禍, 李白在這點上顯然不及他們.
永王不久即敗北, 李白也因之被系潯陽獄. 這時崔渙宣慰江南, 收羅人才. 李白上詩求救, 夫人宗氏也為他啼泣求援. 將吳兵三千軍駐扎在潯陽的宋若思, 把李白從監牢中解救出來, 並讓他參加了幕府. 李白成為宋若思的幕僚, 為宋寫過一些文表, 並跟隨他到了武昌. 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 並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 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 但不知什麼原因, 後來不但未見任用, 反被長流夜郎(今貴州梓潼), 完全出乎意料. 因為當時永王幕下的武將均巴得到了重用. 事情之所以發生變故, 可能與崔渙、張鎬這批人的失勢有關.
至德二年 (公元757年)冬, 李白由潯陽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 因為所判的罪是長流, 即將一去不返, 而李白此時已屆暮年, "夜郎萬里道, 西上令人老", 不由更覺憂傷.
由於李白在海內素負盛名, 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請, 大家都很尊重他, 並沒有把他看做一個遭流放的罪人.
乾元二年 (公元759年), 李白行至巫山, 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 宣布大赦, 規定死者從流, 流以下完全赦免. 這樣, 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 終於獲得了自由. 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 而那首著名的《朝發自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
到了江夏, 由於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 李白便逗留了一陣. 乾元二年, 李白應友人之邀, 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於洞庭之上, 發思古之幽情, 賦詩抒懷. 不久, 又回到宣城、金陵舊游之地. 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 他往來於兩地之間, 仍然依人為生. 上元二年, 己六十齣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 在金陵, 他的生活相當窘迫, 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上元三年 (公元762年), 李白病重, 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 賦 《臨終歌》而與世長辭, 終年六十二歲.
【李白的詩歌】
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揚奮發的典型音調。李白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多次以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博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長安三年失意而歸,使他激昂的政治熱情,再受到現實的沖撞時,便轉化為懷才不遇的悲憤狂歌,從胸中噴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 赤雞白狗賭梨栗,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李白還以痛快淋漓的飲酒詩,來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愁。《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與這種豪放奔涌,無所掩抑的感情氣勢相適應,李白的詩歌在藝術手法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想像神奇,變化無端,結構縱橫跳躍,句式長短錯落,形成了雄奇飄逸的風格。詩人終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謳歌理想的人生,無論何時何地,總以滿腔熱情去擁抱整個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銳的感受,把握現實而又不滿足於現實,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難的憂患,在高揚亢奮的精神狀態中去實現自身的價值。如果說,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詩風的主要特徵,那麼,李白是以更富於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時代的前沿。
李白的詩歌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詩(《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梁甫吟》等 ,五言古詩(《古風》59首); 有句漢魏六朝樂府民歌風味的《長干行》,《子夜吳歌》等,七言絕句(《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等都成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經享有盛名。他的詩作「集無定卷,家家有之」。為中華詩壇第一人。
李白的詩歌豐富和發展了盛唐詩歌中英雄主義的藝術主題。他和同時代的其他文士一樣,具有恢宏的功業抱負,所謂「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就是他最執著的人生信念。李白是否具有在復雜的權力結構中從事政治活動的實際能力,也許是很可疑的,但作為詩人,這種信念更多地成為他追求和歌頌壯麗人生的出發點。他從無數古代英雄的風度、氣派中吸取力量,把現實的理想投影到歷史中去,從而在詩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畫廊。他歌頌崛起草澤、際會風雲的英雄,如《梁甫吟》寫太公望:「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寧羞白發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綸。廣張三千八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歌頌視功名富貴如草芥的義士,如《古風》其十寫魯仲連:「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澹盪人,拂衣可同調。」歌頌愛才若渴、禮賢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難》其二中的:「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彗折節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台!」贊美傲岸不馴、堅持布衣尊嚴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酈食其:「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他筆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動盪變亂的非常時期在歷史舞台上叱吒風雲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渾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在贈酬友朋的詩中說:「風水如見資,投竿佐皇極。」(《酬坊州王司馬與閻正字對雪見贈》)「自言管、葛竟誰許,長吁莫錯還閉關。」(《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在醉醒後自抒其志雲:「傅說板築臣,李斯鷹犬人。欻起匡社稷,寧復長艱辛。」(《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安史之亂起,李白視形勢如楚漢相爭,並以張良、韓信自況:「頗似楚漢時,翻覆無定止。朝過博浪沙,暮入淮陰市。張良未遇韓信貧,劉項存亡在兩臣。暫到下邳受兵略,來投漂母作主人。」(《猛虎行》)他入永王璘幕府後,又以謝安自比:「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永王東巡歌》其二)直至他六十歲投軍時,還以西漢大俠劇孟自許: 「半道謝病還,無因東南征。亞夫未見顧,劇孟阻先行。」(《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對亂世英雄致以禮贊,當然不僅僅是發思古之幽情。因為通過這類人物,詩人更能夠抒發自己「心雄萬夫」的氣概和熱情,表現在歷史中建立輝煌功業、積極創造自我價值的人生願望。
李白把排難解紛的濟世理想和縱放不羈的個性自由統一起來,以求得圓滿的人生。他對人生道路的設計是分兩步進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偉業,如雲:「苟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贈韋秘書子春》)「兩龍爭斗時,天地動風雲。酒酣舞長劍,倉卒解漢紛。」(《送張秀才謁高中丞》)而功成之後,卻又不貪戀富貴名位,而以「五湖」、「滄州」為家,嚮往自由的生活。他早年在干謁求仕期間不諱言這一點:「功成拂衣去,搖曳滄州旁。」(《玉真公主館苦雨》)在仕途最得意時不放棄這一點:「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翰林讀書言懷》)「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卧白雲。」(《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直到晚年,他仍矢志不移:「終與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贈韋秘書子春》)這種人生理想集中表現了詩人「羞伐其德」和熱愛自由的意識:「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終然不受賞,羞與時人同。」(《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
「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黃金籠下生。」(《設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辭》)這些詩句都是詩人心跡的自我表白。由於他的自由意識是如此強烈,當遇到現實生活中丑惡力量的阻梗時,他的憤怒和抗爭也表現得格外強烈。
【李白的個性 】
他一生不以功名顯,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而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力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腐敗的政治現象,以大膽反抗的姿態,推進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義精神。
李白反權貴的思想意識,是隨著他的生活實踐的豐富而日益自覺和成熟起來的。在早期,主要表現為「不屈己、不幹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詩中所說:「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流夜郎贈辛判官》)「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玉壺吟》)他有時也發出輕蔑權貴的豪語,如「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等,但主要還是表現內心的高傲。而隨著對高層權力集團實際情況的了解,他進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權貴的對立:「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古風》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古風》第三十九。並對因諂事帝王而竊據權位者的丑態極盡嘲諷之能事,如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而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他發出了最響亮的呼聲: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個藝術概括在李白詩歌中的意義,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在杜詩中一樣重要。在天寶末日益惡化的政治形勢下,李白又把反權貴和廣泛的社會批判聯系起來。如《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既為屈死的賢士仗義抗爭,也表達了對朝廷的失望和輕蔑: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鍾鼎疏。 在《書情贈蔡舍人雄》、《古風》第五十一、《登高丘望遠海》等詩中,李白甚至借古諷今,對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銳的斥責。
總之,可以說他把唐詩中反權貴的主題發揮到了淋漓酣暢的地步。任華說李白「數十年為客,未嘗一日低顏色」(《雜言寄李白》),這種在權貴面前毫不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