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魯迅《故鄉》課後4題的答案
一、本文主要寫了哪幾個人的故事?
本文主要寫了「我」、閏土、楊二嫂這三個人的故事。
二、《故鄉》中魯迅為什麼要寫這幾個人的故事,選擇其中最「精彩」的故事寫不行嗎?
小說中,楊二嫂是作為陪襯人物出現的,楊二嫂的尖刻自私,襯託了閏土的憨厚朴實,因為農村小城鎮的破敗,貧困放入生活是楊二嫂也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農村經濟破產的涉及面之廣,連城鎮市民也日趨貧困,反映當時農村經濟衰敗的普遍性和嚴重性。
三、這篇小說寫故鄉,主要是寫故鄉人的變化。作者主要寫了哪些人的變化?他們有怎樣的變化?作者從中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情感態度?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分析人物,進而理解主題。
課文主要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變化。
閏土:見「課文說明」。
楊二嫂:二十年前人稱「豆腐西施」,「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二十年後,她變得潑悍、放肆。為了從「我」家撈點東西,交替著虛偽的吹捧、尖刻的嘲諷,還中傷閏土偷碗碟。
關於作者的情感態度,可以有多種認識:因為中國農民的活力被封建社會扼殺而悲傷;對中國封建社會農民的苦難輪回無可奈何;為純真的人性被扭曲而痛苦;對理想的人與人關系的渴望,等等。
四、曾經是那樣親密無間的一對小夥伴,現在卻變得那樣「隔膜」,「我」感到「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你認為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人物,並由此探討人物發展變化的深層次原因。
「可悲的厚障壁」是一種人的觀念、地位、生活環境差異所帶來的精神上的隔膜。「可悲」在於這樣的「障壁」是生活中近於「合理」地存在著的,而且也是精神上倫理上難以打破的。
造成「厚障壁」的原因,是封建秩序觀念長期的強制性的壓力。這樣的壓力使人們不得不在精神上、肉體上屈服,在封建秩序中尋找並最後苟安於既定的位置,成為麻木、機械的順民。「厚障壁」是封建秩序的需要和必然。
五、「我」不願宏兒和水生「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願他們「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願他們「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而希望他們有「新」的生活。展開想像,說說「我」、閏土、別人這三類人的生活是怎樣的,「新」生活又是怎樣的生活。
此題意在讓學生探討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第一問要抓住題干對這三類人生活的概括進行合理的想像和補充;第二問可以反思閏土的現實生活,構建「新」的生活。
答案略。
六、作者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結合課文內容,說說這句話的內涵。並結合社會和人生,以這句話為話題,寫片段作文。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作者所表達的深刻思想內涵,並引導學生思考社會和人生。
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人們都滿懷希望奮斗,就會迎來新生活。
Ⅱ 這篇小說寫故鄉,主要是寫故鄉人變化。作者主要寫了哪些人的變化他們有怎樣的變化作者從中表達的是一
哪篇小說哦
Ⅲ 魯迅《故鄉》課後思想探究第一題咋寫哦
二、閏土歡喜的是見到了兒時的夥伴「迅哥兒」,但是生活的重壓使他窮困潦倒,更何況他想到「迅哥兒」同自己不屬同一等級,不能在稱兄道弟,所以又感到凄涼。閏土稱我為「老爺」,很可悲。想到童年時的平等相處,以及與現在的對比,是很感到悲傷的。
三、說明「不如意」者遠非閏土一人,潛台詞是大家都不如意,或我們都不如意。
剛學的.......
Ⅳ 這篇小說寫故鄉.主要是寫故鄉人的變化.主要寫了哪些人的變化
這篇小說以"我"回到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通過閏土、楊二嫂等20多年前後的變化,描繪了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悲慘景象,揭示了廣大農民生活痛苦的社會根源,表達了作者改造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這可是我從參考書里翻到的答案哦
Ⅳ 《故鄉》這篇小說,作者主要寫了哪些人的變化他們有怎樣的變化作者從中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情感態度
課文主要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變化。
描寫閏土的變化主要在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
外貌[肖像](少年閏土:紫色的圓臉,頭上戴一頂小氈帽,頸上戴著一個銀項圈,紅火圓實的雙手;中年閏土:身材增加一倍,灰黃色的臉上有很深的皺紋,眼睛變得又紅又腫,頭上戴著一頂破氈帽,身上一件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又粗又笨,而且還開裂,活像松樹皮。);
動作語言(少年閏土:敏捷剛健、乾脆利落,脫口而出、質朴生動;中年閏土:遲鈍呆滯,吞吞吐吐、斷斷續續。);
對「我」的態度(少年潤吞:對「我」熱情友好,告訴「我」許許多多稀奇的事情,送「我」貝殼和鳥毛,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誼;中年閏土:對「我」恭恭敬敬,叫「我」老爺,「我們」之間已經隔上了厚厚的障壁。);
對生活的態度(少年閏土:天真活潑、無憂無慮;中年閏土:對生活感到痛苦、悲哀,生活重壓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使他成為木偶人,只能把希望寄託在神身上。);
性格(少年閏土:活潑開朗、熱情誠懇、勇敢能幹、可愛友好,小英雄形象,充滿生機、充滿活力;中年閏土:麻木遲鈍、愚昧呆滯、謙恭卑賤、老實、沒有生機沒有活力像一個木偶人。)等五個方面來描寫的。
楊二嫂:二十年前人稱「豆腐西施」,「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二十年後,她變得潑悍、放肆。為了從「我」家撈點東西,交替著虛偽的吹捧、尖刻的嘲諷,還中傷閏土偷碗碟。
Ⅵ 這篇小說故鄉主要寫故鄉變化作者主要寫了哪些人變化他們有怎樣變化作者中表達是一種怎樣的感情態度
請問小說在哪裡?...
Ⅶ 《故鄉》 魯迅
1. 楊二嫂 以前是文靜 安分守己的 現在是尖酸 自私的
閏土 以前是活潑多知並且是健康的 現在是吃不飽生活貧苦
2. 可悲的厚障壁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是辛亥革命後 中國社會處於帝國主義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下 人們苦不堪言 觀念受到了毒害 人與人之間就出想了隔膜
3. 我的不安奔波 閏土的貧困艱辛麻木 嚴二嫂的尖酸勢利
「新」生活是人與人之間沒有隔膜 沒有剝削壓迫的生活
Ⅷ 《故鄉》魯迅 課後習題解答
一、這篇小說寫故鄉,主要是寫故鄉人的變化。作者主要寫了哪些人的變化?他們有怎樣的變化?作者從中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情感態度?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分析人物,進而理解主題。
課文主要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變化。
閏土:見「課文說明」。
楊二嫂:二十年前人稱「豆腐西施」,「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二十年後,她變得潑悍、放肆。為了從「我」家撈點東西,交替著虛偽的吹捧、尖刻的嘲諷,還中傷閏土偷碗碟。
關於作者的情感態度,可以有多種認識:因為中國農民的活力被封建社會扼殺而悲傷;對中國封建社會農民的苦難輪回無可奈何;為純真的人性被扭曲而痛苦;對理想的人與人關系的渴望,等等。
二、曾經是那樣親密無間的一對小夥伴,現在卻變得那樣「隔膜」,「我」感到「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你認為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人物,並由此探討人物發展變化的深層次原因。
「可悲的厚障壁」是一種人的觀念、地位、生活環境差異所帶來的精神上的隔膜。「可悲」在於這樣的「障壁」是生活中近於「合理」地存在著的,而且也是精神上倫理上難以打破的。
造成「厚障壁」的原因,是封建秩序觀念長期的強制性的壓力。這樣的壓力使人們不得不在精神上、肉體上屈服,在封建秩序中尋找並最後苟安於既定的位置,成為麻木、機械的順民。「厚障壁」是封建秩序的需要和必然。
三、「我」不願宏兒和水生「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願他們「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願他們「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而希望他們有「新」的生活。展開想像,說說「我」、閏土、別人這三類人的生活是怎樣的,「新」生活又是怎樣的生活。
此題意在讓學生探討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第一問要抓住題干對這三類人生活的概括進行合理的想像和補充;第二問可以反思閏土的現實生活,構建「新」的生活。
答案略。
四、作者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結合課文內容,說說這句話的內涵。並結合社會和人生,以這句話為話題,寫片段作文。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作者所表達的深刻思想內涵,並引導學生思考社會和人生。
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人們都滿懷希望奮斗,就會迎來新生活。
Ⅸ 魯迅寫的故鄉我想了解下背景,能不能再幫我梳理下情節及結構。
作者對「故鄉」的感情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一般的感情,同時還是帶有個人色彩的特殊感情。在對「故鄉」沒有任何理性的思考之前,一個人就已經與它有了「剪不斷,理還亂」的精神聯系。童年、少年與「故鄉」建立起的這種精神聯系是一個人一生也不可能完全擺脫的。後來的印象不論多麼強烈都只是在這樣一個基礎上發生的,而不可能完全擺脫開這種感情的藤蔓。具體到《故鄉》這篇小說中來說,「我」對「故鄉」現實的所有感受都是在少年時已經產生的感情關系的基礎上發生的。「我」已經不可能忘掉少年閏土那可愛的形象,已經不可能完全忘掉少年時形成的那個美好故鄉的回憶。此後的感受和印象是同少年時形成的這種印象疊加膠合在一起的。這就形成了多種情感的匯合、混合和化合。這樣的感情不是單純的,而是復雜的;不是色彩鮮明的,而是渾濁不清的。這樣的感情是一種哭不出來也笑不出來的感情,不是通過抒情的語言就可以表達清楚的。它要從心靈中一絲一絲地往外抽,慌不得也急不得。它需要時間,需要長度,需要讓讀者會慢慢地咀嚼、慢慢地感受和體驗。這種沒有鮮明色彩而又復雜的情感,在我們的感受中就是憂郁。憂郁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和情緒,是一種不強烈們又輕易擺脫不掉的悠長而又悠長的情感和情緒的狀態。《故鄉》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憂郁的美,憂郁是悠長的,這種美也是悠長的。
[編輯本段]原文欣賞
第一部分:回故鄉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
第二部分 在故鄉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門口了。
........待到傍晚我們上船的時候,這老屋裡的所有破舊大小粗細東西,已經一掃而空了。
第三部分:離故鄉
我們的船向前走,兩岸的青山在黃昏中,都裝成了深黛顏色,連著退向船後梢去。
.......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一九二一年一月。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1.主題
兒時的「故鄉」,給「我」許多歡樂、甜蜜的回憶,甚至可以說代表了一種「理想」。而現實的「故鄉」,卻面目全非,沉寂、毫無生氣,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純真與溫情,變得冷漠、麻木、市儈和猥瑣。使「我」感到「希望」的幻滅,心中無比「悲哀」。其實以前的「故鄉」也和現實的「故鄉」沒有什麼不同,只不過那時「我」是以純真少年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所以世界顯得那樣單純、美好,甚至有一絲神奇。我們讀這篇小說,要從作者對「故鄉」的感覺變化中,探討小說要表達的主題。
這篇小說的主題,眾說紛紜,主要有以下幾種看法:
(1)「故鄉」是中國人精神的反映。從孩子的純真、有生氣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鈍,表現了中國普通民眾的生命和活力怎樣被扼殺。以閏土為例:
少年閏土:
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上套一個銀項圈,有一雙紅活圓實的手。
動作:活潑剛健,動作乾脆利落,說話脫口而出,朴質、生動;有智有勇,熱情、純真。
對「我」的態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稀奇的事。對「我」友好,熱情,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
對生活的態度:天真活潑,無憂無慮。
中年閏土:
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頭戴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提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動作: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顯得遲鈍麻木。
對「我」的態度:對「我」恭恭敬敬,稱呼「我」為老爺,和「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對生活的態度:悲哀、痛苦,生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託在神靈身上。
理解這樣的主題,可以深入探討演變的原因:過去現在(推斷變化的因)。
2)表現中國社會愚昧、落後、貧窮的輪回。從閏土父子和楊二嫂身上,可以看出這樣輪回的影子:
閏土:少年—→中年?
水生:少年「正是一個廿年前的閏土」—→中年?—→?
楊二嫂:年輕—→中年—→?
也許他們的後代,也會步他們的後塵,在這樣的輪回中掙扎。因為中國漫長的封建時代,廣大民眾就是這樣一代又一代地過來的,好像黑暗隧道中看不到盡頭(無數農民起義推翻封建王朝,然後又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再爆發農民起義,再……歷史不停地輪回著,民眾的苦難也不停地輪回著)。
(3)渴望純真的人與人的關系。再回故鄉,「我」和閏土、楊二嫂等人已經有了深深的精神上的隔閡。閏土叫「我」「老爺」,楊二嫂認為「我」「放了道台」,孩提時代那種真誠、友善的關系,已經完全消失了。「我」渴望打破封建社會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質關系的新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2.人物
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典型人物形象。
閏土:
少年閏土月夜看瓜刺猹,裝逮鳥,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是兒時「我」羨慕嚮往的英雄。二十年後,苦難的生活使他變得呆滯麻木,他「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他那「紅活圓實的手」,已變得「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更可怕的是他內心的變化,他見了久違的「我」,以「老爺」稱呼;面對苦難的現實,只是寄希望於求神拜佛。他是在生活的重壓下艱難地掙扎著的中國廣大勞苦民眾的代表。
楊二嫂:
二十年前的楊二嫂年輕美麗,因此她的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人稱「豆腐西施」;二十年後,她成了「凸顴骨,薄嘴唇」的「細腳伶仃的圓規」,變得自私、尖刻、貪婪、勢利,愛搬弄是非愛嘮叨,想方設法從「我」的搬家中撈點東西。楊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我」:
小說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絕不要等同於作者。「我」飄泊在外,對故鄉一直懷著美好的回憶,看到故鄉衰敗、冷漠的現實,深感悲哀、失望,但內心深處,還有著對故鄉美好未來的憧憬。「我」對閏土懷有深厚的感情,表現了「我」對勞苦人民的同情與愛,對等級觀念的否定。「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懷希望的知識分子的形象。
二、問題研究
1.曾經是那樣充滿生氣的閏土,人到中年卻活得這樣麻木、悲慘。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樣變化的原因,課文里也有提及: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這是表層原因,其深層原因,還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為什麼中國當時的社會會陷入這樣苦難深重的境況。從這樣的探討中也可以了解小說所要表達的主題。
2.「我」的形象具有什麼意義?
小說以「我」為敘述者,敘述中包含著強烈的感情色彩。「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我」怎樣對待閏土,「我」怎樣看故鄉所發生的讓人傷心的變化,「我」對這樣的變化有什麼樣的反應,等等。通過對「我」這個人物形象的研究,可以窺見舊中國要求變革的進步知識分子心靈的一角。
3.作者最後所說的:「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段話怎樣理解?
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奮斗、追求,希望便「無所謂有」;有了希望並始終不渝地斗爭、實踐,希望便「無所謂無」。人們都滿懷希望奮斗,就會迎來新生活。
舊的生活這樣壓抑、沉重,作者期盼什麼樣的新生活,是否心中已經有所設計、規劃,還是感到茫然,或者只是感到一絲朦朧的希望?閏土、水生、楊二嫂或者他們的後輩能否從歷史的因襲中解脫出來呢?依靠什麼樣的力量才能解脫出來呢(物質的、精神的)?
可以啟發學生思考這些問題,不必強求一致的答案。
練習說明
一、這篇小說寫故鄉,主要是寫故鄉人的變化。作者主要寫了哪些人的變化?他們有怎樣的變化?作者從中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情感態度?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分析人物,進而理解主題。
課文主要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變化。
閏土:見「課文說明」。
楊二嫂:二十年前人稱「豆腐西施」,「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二十年後,她變得潑悍、放肆。為了從「我」家撈點東西,交替著虛偽的吹捧、尖刻的嘲諷,還中傷閏土偷碗碟。
關於作者的情感態度,可以有多種認識:因為中國農民的活力被封建社會扼殺而悲傷;對中國封建社會農民的苦難輪回無可奈何;為純真的人性被扭曲而痛苦;對理想的人與人關系的渴望,等等。
二、曾經是那樣親密無間的一對小夥伴,現在卻變得那樣「隔膜」,「我」感到「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你認為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人物,並由此探討人物發展變化的深層次原因。
「可悲的厚障壁」是一種人的觀念、地位、生活環境差異所帶來的精神上的隔膜。「可悲」在於這樣的「障壁」是生活中近於「合理」地存在著的,而且也是精神上倫理上難以打破的。
造成「厚障壁」的原因,是封建秩序觀念長期的強制性的壓力。這樣的壓力使人們不得不在精神上、肉體上屈服,在封建秩序中尋找並最後苟安於既定的位置,成為麻木、機械的順民。「厚障壁」是封建秩序的需要和必然。
三、「我」不願宏兒和水生「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願他們「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願他們「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而希望他們有「新」的生活。展開想像,說說「我」、閏土、別人這三類人的生活是怎樣的,「新」生活又是怎樣的生活。
此題意在讓學生探討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第一問要抓住題干對這三類人生活的概括進行合理的想像和補充;第二問可以反思閏土的現實生活,構建「新」的生活。
答案略。
四、作者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結合課文內容,說說這句話的內涵。並結合社會和人生,以這句話為話題,寫片段作文。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作者所表達的深刻思想內涵,並引導學生思考社會和人生。
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人們都滿懷希望奮斗,就會迎來新生活。
教學建議
一、對於文學作品的理解,是因人而異的。我們要提倡理解的多樣性,以此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個性。對於課文主題的理解,要鼓勵學生深入探討,得出自己的見解。
二、這篇小說,深刻地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生活,分析時不妨從歷史、社會演變等方面作些點撥和指導。
三、對人物分析,要重點抓住「變」字,考察人物性格發展的外在和內在的原因,進而加深對主題的理解。
四、可以豐富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把視點擴展到自己的家鄉,通過自己家鄉人和事的變化,分析家鄉的發展情況。
相關資料
簡單備注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一年五月《新青年》第九卷第一號。
2、猹:作者在一九二九年五月四日致舒新城的信中說:「『猹』字是我據鄉下人所說的聲音,生造出來的,讀如『查』。……現在想起來,也許是獾罷。」
3、大祭祀的值年:封建社會中的大家族,每年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動,費用從族中「祭產」收入支取,由各房按年輪流主持,輪到的稱為「值年」。
4、五行缺土:舊社會所謂算「八字」的迷信說法。即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來記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得兩字,合為「八字」;又認為它們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各有所屬,如甲乙寅卯屬木,丙丁巳午屬火等等,如八個字能包括五者,就是五行俱全。「五行缺土」,就是這八個字中沒有屬土的字,需用土或土作偏旁的字取名等辦法來彌補。
5、鬼見怕和觀音手,都是小貝殼的名稱。舊時浙江沿海的人把這種小貝殼用線串在一起,戴在孩子的手腕或腳踝上,認為可以「避邪」。這類名稱多是根據「避邪」的意思取的。
6、西施:春秋時越國的美女,後來用以泛稱一般美女。
7、拿破崙(1769—1821):即拿破崙·波拿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軍事家、政治家。一七九九年擔任共和國執政。一八○四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自稱拿破崙一世。
8、華盛頓(1732—1799):即喬治·華盛頓,美國政治家。他曾領導一七七五年至一七八三年美國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勝利後任美國第一任總統。
9、道台:清朝官職道員的俗稱,分總管一個區域行政職務的道員和專掌某一特定職務的道員。前者是省以下、府州以上的行政長官;後者掌管一省特定事務,如督糧道、兵備道等。辛亥革命後,北洋軍閥政府也曾沿用此制,改稱道尹。
文章內蘊
《故鄉》是一篇小說,讀者自應去當作小說看,不管它里邊有多少事實。我們別一方面從里邊舉出事實來,一則可以看著者怎樣使用材料,一則也略作說明,是一種注釋的性質。還有一層,讀者雖然不把小說當做事實,但可能有人會得去從其中想尋傳記的資料這里也就給予他們一點幫助,免得亂尋瞎找,以致虛實混淆在一起。這不但是小說,便是文藝性的自敘記錄也常是如此,德國文豪歌德寫有自敘傳,題名曰《詩與真實》,說得正好,表示里邊含有這兩類性質的東西。兩者截然分開的固然也有,但大半或者是混合在一起,即是事實而有點詩化了,讀去是很好的文章,當作傳記資料去用時又有些出入,要經過點琢磨才能夠適合的嵌上去。以下就是背景資料的分析
兩個故鄉
魯迅在《故鄉》這篇小說里紀念他的故鄉,但其實那故鄉沒有什麼可紀念,結果是過去的夢幻為現實的陽光所沖破,只剩下了悲哀。但此外也有希望,希望後輩有他們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原文結末雲:「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是很好的格言,也說得很好,沒有尼采式的那麼深刻,但是深遠得多了。第一段的「嚴寒」,描寫了天氣的寒冷,襯託了要歸家的急切心情。
這里前後有兩個故鄉,其一是過去,其二是現在的。過去的故鄉以閏土為中心,借了這個年輕的少年,寫出小時候所神往的境地: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現在先從閏土說起。這閏土本名章運水,小說里把土代替了水字,閏運是同音的,也替換了,在國音里閏讀如潤,便有點隔離了,他的父親名叫章福慶,是城東北道墟鄉杜浦村人,那裡是海邊,他種著沙地,卻是一個手藝工人,能制竹器,在周家做「忙月」,意思即是幫忙的,因為他並非長年,只在過年過節以及收租曬谷的時候來做工罷了。他有時來取稻草灰,也帶了運水來過,但是有一年因為值祭,新年神像前的祭器需要人看守,那時便找運水來擔任,新年照例至正月十八為止,所以他那一次的住在城內是相當長久的。
看守祭器
本文中說大祭祀的值年離現在將有三十年了,那小說是一九二一年寫的,計算起來該是一八九一年左右,事實上是光緒癸巳即一八九三年,那時魯迅是十三歲。在復盆橋周家有兩個較大的祭祀值年,其一是第七世八世祖的致公祭,由致中和三房輪值,致房下分為智仁勇,智房下又分為興立誠,魯迅是興房派下的。所以須得二十七年才能輪到一回。其二是第九世祖的佩公祭,單由致房各派輪值,這只要九年就夠了。一八九三年輪值的祭祀乃是佩公祭,因為在丙申即一八九六年伯宜公代立房值年。白盡義務(立房的子京將祭田田租預先押錢花光,發狂而死,已見《百草園雜記》中,)正是此後第三年。其次是佩公祭資產較多,祭祀比較豐盛,神像前有一副古銅大五事,即是香爐燭台和花瓶,很是高大,分量也很重,偷去一隻便很值點錢,所以特別要有人看守才行。還有一件特別的事故,便是魯迅的曾祖母戴老太太以七十九歲的高壽於前一年即壬辰的除夕去世,大堂前要停靈,值年的祖像只好移掛別處,就借用了仁房所有的「大書房」在「志伊學顏」的橫匾下陳設起來。那是在大門內西偏,門口沒有看門的人,很是不謹慎,當時仁房玉田在那裡設著家塾,孟夫子即孔乙己就有時會溜進來,拿走一點文房具的。因此之故,看守更是不可少了。
少年閏土和他的父親
本文里說閏土能裝弶捕小鳥雀,這是他父親的事,在《朝花夕拾》中曾有過一段敘述。他的父親名福慶,小孩們叫他「慶叔」,是種地兼做竹匠的,很是聰明能幹,他用米篩捕鳥,關在用竹絡倒放撐開的麻袋裡,後來拿錫酒壺盛大半壺水,把小鳥的頭塞在壺口內,使它窒息而死,都是很簡單巧妙的。壬辰那年冬天特別冷,下雪很多,積得有尺把厚,河水也凍了,有一兩天航船不能開行,是向來少有的事情。因為大雪的緣故鳥雀無處得食,所以捕獲很容易,這以後就再沒有這種機會,即使下點雪,也沒有那些鳥來了。這事可以斷定是在壬辰冬天,因為癸巳正月里一直忙喪事和祭祀,不能再有這閑工夫了。閏土出場那時是第一次,中間隔了六年,他第二次出場是在庚子(1900)正月,初七日日記下雲,「午後至江橋,運水往陶二峰處測字,余等同往觀之,皆讕語可噱。」測的不知是什麼字,但讕語有些卻還記得,有混沌乾坤,陰陽搭戤等句子,末了則厲聲曰:勿可著鬼那麼的著!閏土乃垂頭喪氣而出,魯迅便很嘲笑他,說他瘟了,學陶二峰的話來說他,使得他很窘。過了幾年之後,慶叔顯得衰老憂郁,聽魯老太太說,才知道他家境不好,閏土結婚後與村中一個寡婦要好,終於鬧到離婚,章家當然要花了些錢。在閏土不滿意於包辦的婚姻,可能是有理由的,但海邊農家經過這一個風波,損失不小,難怪慶叔的大受打擊了。後來推想起來,陶二峰測字那時候大概正鬧著那問題,測字人看出他的神情,便那麼的訓斥了一頓,在這里也正可以看到占卜者的機警與江湖訣了
豆腐西施的實指
閏土的第三次出場是在民國以後,姑且說是民國元年(1912)吧。假定他是與魯迅同庚的,那麼那時該是三十二歲,但如本文中所說已經很是憔悴,因為如老實的農民一樣,都是「辛苦麻木而生活著」,這種黯淡的空氣,在鄉村裡原是很普遍的。魯迅的第二個故鄉乃是民國八年(一九一九)的紹興,在這背景出現的仍是閏土,他的樣子便是民初的那模樣,那海邊的幻景早已消滅,放在眼前的只是「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的老屋。那些稻雞、角雞、鵓鴣、跳魚,以及偷吃西瓜的小動物,叫作俗音遮字,小說中寫作猹字的,都已不見影蹤,只換了幾個女人,里邊當然也有衍太太,但特別提出的乃是綽號「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豆腐西施的名稱原是事出有因,楊二嫂這人當然只是小說化的人物。鄉下人聽故事看戲文,記住了貂蟬的名字,以為她一定是很「刁」的女人,所以用作罵人的名稱,又不知從哪裡聽說古時有個西施(紹興戲里不記得出現過她),便拿來形容美人,其實是愛美的人,因為這里邊很有些諷刺的分子。近處豆腐店裡大概出過這么一個搔首弄姿的人,在魯迅的記憶上留下這個名號,至於實在的人物已經不詳,楊二嫂只是平常的街坊的女人,叫她頂替著這諢名而已。她的言行大抵是寫實的,不過並非出於某一個人,也含有衍太太的成份在內。
楊二嫂是一個可笑、可氣、可恨而又可憐的人物。她為什麼可憐呢?因為她是一個人。一個人是需要物質生活的保證的。當一個人無法通過自己正常的努力而獲得自己最起碼的物質生活保證的時候,為了生命的保存,就要通過一些非正常的、為人所不齒的手段獲取這種保證了。在這個意義上,她是值得同情的。她原來是開豆腐店的,為了豆腐店能夠賺到更多的錢,她擦著白粉,終日坐著,實際上是用自己的年輕的美來招待顧客,「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美」,在豆腐西施楊二嫂這里已經不再是一種精神的需要,而成了獲取物質利益的手段。物質實利成了她人生的惟一目的。為了這個目的,她是可以犧牲自己的道德名義的。當自己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的時候,她就把任何東西都拿來當作獲取物質實利的手段了。她的人生完全成了物質的人生,狹隘自私的人生。這樣一個人,親近的只是物質實利,對別人的感情已經沒有感受的能力。在這類人的感受里,「利」即是「情」,「情」即是「利」。「利」外無「情」,天地間無非一個「利」字。她感受不到別人的真摯的感情,對別人也產生不了這樣的感情,「感情」也只成了撈取好處的手段。她的眼裡只有「物」,只有「利」,只有「錢」,而沒有「人」,沒有有感情。有道德、有精神需要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她是能撈就撈,能騙就騙,能偷就偷,能搶就搶。但人類社會是在相互關聯中存在和發展的,人類為了其同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心靈的溝通,需要感情的聯系,需要道德的修養,需要精神品質的美化。像豆腐西施楊二艘這樣一個毫無道德感的人,時時刻刻都在做著損人利己的勾當,是不能不引起人們的厭惡乃至憎恨的。所以,就她本人命運的悲慘而言,她是可憐的,而就其對別人的態而言度,她又是可氣、可恨的。她的可笑在於長期的狹隘自私使她已經失去了對自我的正常感覺。她把虛情假意當作情感表現,把小偷小摸當作自己的聰明才智。她是屬於世俗社會所謂的「能說會道」、「手腳麻利」、「干凈利索」、「不笨不傻」的女人。但在正常人眼裡,她這些小聰明心把戲都是瞞不了人、騙不了人的。所以,人們又感到她的言行的可笑。人們無法尊重她、愛戴她,甚至也無法真正地幫助她。她是一個令人看不起的人。如果說少年「我」和少年閏土的一切言行的總體特點是自然、純真,豆腐西施楊二嫂的一切言行的總特點則是「不自然」、「不真摯」。在她這里,一切都是誇大了的,是根據自己的實利考慮變了形的。她一出場,發出的就是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這是她不感驚奇而故做驚奇的結果。她的面貌特徵也是在長期不自然的生活狀態中形成的。她一生只練就了一個「薄嘴唇」,「能說會道」,臉相卻迅速衰老下來,只留下一個「凸顴骨」,沒有了當年的風韻。她的站姿也是不自然的,故意裝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實際上她早已失去了自己的自信心,失去了做人的驕傲,但又希望別人看得起她。尊重她。她對「我」沒有懷戀.沒有感情,但又故意裝出一副有感情的樣子。她能說的只有「我還抱過你咧!」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事實,但卻把這個事實說得非常嚴重,好像這就對「我」有了多麼大的恩情,好像「我」必須對她感恩戴德,牢牢記住她的重要性。她不關心別人,因而也不會知道別人的生活狀況,不會了解別人的思想感情。她通過自己的想像把別人的生活說得無比闊氣和富裕,無非是為了從別人那裡撈取更多的好處。
豆腐西施楊二嫂體現的是「我」所說的「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的特徵。她的生活是辛苦的,但這種辛苦也壓碎了她的道德良心,使她變得沒有信仰,沒有操守,沒有真摯的感情,不講道德,自私狹隘。
搬家事宜
這篇小說的基幹是從故鄉搬家北來的這一件事,在一九一九年冬天,於十二月一日離北京,二十九日回京,詳細路程當查《魯迅日記》,今可不贅。但事實便至此為止,此外多有些詩化的分子,如敘到了家門口時的情形,看見「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這寫是很好,但實際上南方屋瓦只是虛疊著,不像北方用泥和灰粘住,裂縫中容得野草生根,那邊所有的是瓦松,到冬天都干萎了,不會像莎草類那麼的有斷莖矗立著的。話雖如此,若是這里說望見瓦楞上倒著些干萎的瓦松,文字的效力便要差了不少了。
路程
從紹興到北京的路程,可以分作兩段,第一段是紹興至杭州,第二段是杭州至北京。這兩段長短大不一樣,但是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前段水路坐船,後段陸路坐火車。杭州南星橋站出發,當天到達上海南站,次早北站上車,在南京浦口輪渡後,改坐津浦車,次日傍晚到天津,再搭那時的京奉車,當夜可抵正陽門,其間要換車四次,但坐火車總是一樣的。紹興出西郭門至蕭山的西興鎮只有驛路一站,坐民船隻一夜就夠了,從西興徒步或乘小轎過錢塘江,那時已用小火輪拖渡,平安迅速,對岸松毛場上岸便是杭州,離南星橋不遠,來得及買票上車。這一夜的民船最有趣味,但那也以歸鄉時為佳,因為夏晚蹲船頭上看水鄉風景確實不差,從紹興來時所見只是附郭一帶,無甚可看,而且離鄉的心情總不太好,也是一個原因。本文中說到路程,只是水路那一段,因為是搬家去的,連到家的時候也顯得有點暗淡,離家時自然更是如此,雖然說「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水聲」,很簡單卻寫的很是得神。同行的人本文只說到母親與宏兒,這也自然是小說化的地方,事實上同走的連他自己共有七人,其中兩個小孩都是三弟婦的,長女末利才三歲,長子沖兩歲,時在鄉下病卒,次子還沒有名字,生後七個月,小說中便將他詩化了,成為八歲的宏兒,否則他就不能與閏土的兒子水生去做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