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卡夫卡寫的《變形記》的社會例子
【摘 要】卡夫卡的《變形記》被普遍認為是一則關於當代西方社會人的異化的寓言。它通過人變成大甲蟲這樣一個荒誕的故事,訴說了現代人自我價值與個性喪失的悲劇,展現了現代人在絕望的生活中不斷掙扎的精神狀態。主人公格里高爾由人到蟲的變形正是一個充滿了異化現象的時代在小人物身上的縮影。
【關鍵詞】卡夫卡;變形記;異化現象
《變形記》是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最著名的中篇小說。卡夫卡作為西方現代派文學奠基人之一,是表現主義的代表作家,其創作風格獨樹一幟,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和開創性。在《變形記》中,卡夫卡用一種平靜得近乎冷漠的態度敘述了一個凄慘而又令人觸目驚心的故事,用客觀冰冷的語調和簡短明了的句子,使人變成了甲蟲這樣一件讓人難以接受甚至可怕的事情變得平常,又使這種平常顯得更加可怕。在卡夫卡看來,變形是現代人被異化之後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異化已經成為卡夫卡的一種世界觀。這種異化,有社會的異化,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異化,還有作為人自身的異化。
一、社會對人的異化
二十世紀以來,隨著大工業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尤其是緊張激烈的生存競爭,過細的社會分工,使很多人精神畸形乃至崩潰。生存的壓力,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和人生的荒謬將人異化為沒有感情的社會工具,只是為了生存下去而在社會的不斷運轉下像個小齒輪一樣不停地奔波勞碌。
在《變形記》中,「公司、老闆、秘書主任」是主人公格里高爾和社會之間的紐帶,當他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後,他想到了他的工作:「我的天哪!我挑上了一個多麼累人的差使!長年累月到處奔波,在外面跑買賣比坐辦公室辛苦多了,再加上還有經常出門的煩惱,擔心各次火車的倒換,不定時而且低劣的飲食。萍水相逢的人也總是些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遠不會變成知己朋友。讓這一切都見鬼去吧!」格里高爾極其厭惡自己的工作,他甚至覺得「也許被開除了倒更好些」,「要不是為了父母而謹小慎微,我早就辭職了,我就會跑到老闆跟前,把肚子里的氣出個痛快。那個傢伙准會從寫字桌後面直蹦起來!」,「只要等我賺夠了錢還清父母欠他的債——也許還得五六年——可是我一定能做到。到那時我就會時來運轉了。」格里高爾雖然不滿於現實社會和工作,但他又無力改變什麼,他明白在沒有賺到足夠的錢還清債務之前他是沒有自由的。所以當秘書主任來到他家時,他說道:「我馬上就穿上衣服,包好樣品就走……出差是很辛苦的,但我不出差就沒法活……我要為我的父母和妹妹操心。我處境困難,但是我也會重新擺脫困境的。……請您在公司里幫我美言幾句。」他雖然不願意繼續這種惱人的、累人的差使,但是他同時也害怕失去這份工作,即使變成了甲蟲,也不忘向秘書主任訴苦,請求對方能夠考慮到他的家庭、工作的實際困難,並且執著的表明自己還可以繼續工作。格里高爾縱使再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也不能與家庭唯一的經濟來源徹底決裂,更無法掙脫家庭責任的束縛,於是陷入了矛盾、痛苦彷徨之中。
格里高爾忍辱負重就是為了擺脫純粹的金錢的重負,改變自己的家庭艱辛的生存境況,賺錢成了他活下去的理由和希望,這也是當時社會上的人們十分普遍的生存狀況,現代人的個性已經淹沒在社會的物質競爭之中。人變得依賴物質,轉而成為物質的奴隸,人與社會的關系變成了「物對人的統治,死的勞動對活的勞動的統治,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這與使工業革命產生的美好期望背道而馳,社會將人異化了。
二、人與人的關系的異化
《變形記》中,人與人的關系的異化在格里高爾的家人對待他的巨變上表現得尤為突出。格里高爾非常愛自己的家人,當他變成蟲子之後,在黑夜裡,他仍然感到一種莫大的自豪,他的父母和妹妹在如此漂亮的住宅里過著幸福的生活,這都是他為他們創造的。而且,家人取錢時,都懷著對格里高爾的感激之情,這讓格里高爾非常開心。當格里高爾能掙錢養家糊口時,他能受到父母的誇獎以及妹妹的尊敬。可當他變成了甲蟲,喪失了勞動力之後,家庭經濟每況愈下,家人對他的態度也越來越糟糕。
最初,他第一次以甲蟲的面貌出現在家人面前時,母親驚嚇得倒在地上;父親握緊拳頭,彷彿要打格里高爾,繼而雙手遮著眼睛哭泣起來。之後兩個星期里,父母鼓不起勇氣進他的房間,只有天真的妹妹給他送來了牛奶和麵包,也給他送來了唯一的安慰。母親雖惦記著可憐的兒子,堅決要求看看兒子,可當她見到「那一團棕色的東西」時,還沒理會到她看見的就是格里高爾,就高喊著倒在沙發上。妹妹遷怒於他,對他又是揮拳又是瞪眼。父親以為他做了什麼兇狠的事情,板著嚴峻的臉急忙朝格里高爾沖來,抓起一袋蘋果就往格里高爾身上砸。一隻蘋果就這樣狠狠地打中了格里高爾的背,並且深深地陷了進去,以致他六神無主地癱倒在地上一個月不能行動。多虧了母親的阻攔,他才避免受到進一步的打擊。「父親的嚴懲,使格里高爾身受重傷,那隻蘋果沒有取下來,一直留在身上,以致引起傷口周圍發炎。」在一天晚上,格里高爾順著妹妹那優美的小提琴聲爬出了灰暗的寢室,來到眾人匯聚的地方,家裡的房客們早已厭倦了他妹妹的演奏,唯一能夠善解琴意的倒是格里高爾這個大甲蟲。格里高爾本打算去保護妹妹,不讓藝術遭粗俗褻瀆,但卻嚇走了房客,這惹怒了全家。雖然格里高爾恐懼的頭在顫抖,也絲毫沒有得到親人們的憐憫。妹妹根本不能理解格里高爾的一片愛心,直道:「我們必須設法擺脫他。我們照料他、容忍他,對他也算是仁至義盡了,誰也不會對我們有絲毫的指責。」「他一定得走!……這是唯一的辦法。父親,你們一定要拋開這個念頭,認為這就是格里高爾。我們好久以來都這么相信,這就是我們一切不幸的根源。這怎麼會是格里高爾呢?如果是格里高爾,他早就會明白人是不跟這樣的動物一起生活的,他就會自動地走開。這樣我雖然沒有了哥哥,可是我們就能生活下去,並且會尊敬地紀念他。可現在呢?這個東西把我們害得好苦,趕走了我們的房客,顯然想獨霸所有的房間,讓我們都睡到溝壑里去。」這時的格里高爾在他的家人看來已經不是家庭成員了,而是他們一切苦難的來源。格里高爾雖然住在親人們的隔壁,「他懷著溫柔和愛意想著自己的一家人」,然而卻孤苦無依,終於在第二天的凌晨三點離開了人世。格里高爾的家人在得知他死了之後,說「讓我們感謝上帝吧」,格里高爾干扁的屍體被他們送進了垃圾堆。一家人經歷了格里高爾變形所引發的痛苦之後,享受著格里高爾死後的喜悅,他們愉快的做了一次鄉下旅行,在旅途中感受到了「充滿溫暖的陽光」,開始了美好的新生活。
格里高爾的悲慘遭遇,讓我們看到了,在以金錢為中心的社會中,維護家庭正常的並不是親人的愛,而是隱藏在財產關系之後的私人利益。人一旦失去了謀生的能力和手段,不能繼續獲取金錢,就猶如無用的甲蟲,被人討厭,遭到拋棄。親情本應該是最無私最純凈的情感,但在金錢和利益面前仍舊變得冷漠和自私,以最殘忍的方式讓人心生絕望。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後,企圖以人的聲音與他人交流思想,進而得到他們的諒解,從而不被視作異類而遭受鄙視和唾棄。然而,他失敗了,他的外形是甲蟲,因此他的一片「人」心無法被他人理解和接受。他渴望他人的理解,而這種渴望卻導致他徹底被拋棄乃至形體毀滅。這讓我們看到了西方現代世界中人與人之間因無法溝通造成的孤獨、冷漠與悲涼。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由隔膜造成的孤獨,使得人與人之間互相視為異類,從而導致了人的異化。
三、人自身的異化
格里高爾面對家人對自己的冷漠無情,始終保持著善良的心態,還責怪自己現在不能工作,無法養活家人,不能讓妹妹上音樂學院。在看到全家人為了生活而忙碌時,他難過,他甚至還幻想著有一天自己還能變回原來的樣子,過著正常的生活。他處處為家人著想,也非常渴望親情,但是親情給予他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和傷害。格里高爾的性格也像甲蟲一樣,晝伏夜出又令人生厭,任人踐踏而又不傷害人類,甚至連自衛的能力都沒有,他無疑是弱者的典型。在當代社會里,很多人被異化而不自知,格里高爾在變成甲蟲之後才認識到這個問題,當他越來越失去人性而趨於蟲性的時候,內心越來越認識到自己的權利,想要維護自己的權利,讓家人承認他的身份。格里高爾作為人時有內在品質要求和外在責任的矛盾,當他變成蟲之後,沒有了外在責任的牽絆,他能夠清楚的了解到他的本質要求和自我價值。然而這時沒有一個人理解他了,他的所作所為只會遭人厭棄,他認識到了自己的現狀,於是「他消滅自己的決心比妹妹還強烈」,自己把自己消滅掉了。
異化現象是資本主義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現象,環境創造了人,人必須在環境中生存,人與環境是不可分割的。和諧共處的整體,這個整體中的任何一方出現了問題,就勢必會導致和諧的崩潰,更何況雙方都出現了問題,這就使得格里高爾的異化成為了一種必然,而非偶然。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所創造的物,例如金錢、機器、生產方式等,是作為異己的、統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對立的,它們操縱著人,把人變成了物質的奴隸,並最終把人變成了「非人」。格里高爾的死亡是必然的,藉助死亡,他割斷了自己與異化社會的最後一絲聯系,保持了作為一個人最本質的特徵。
卡夫卡通過描寫格里高爾由人變成蟲之後的經歷,反映了異化現象叢生的現實社會的殘忍與悲哀,表現出了無論主人公怎麼努力抗爭都擺脫不了外來的強大力量的控制,最終只能歸於滅亡的觀念。這也是卡夫卡孤立而絕望的人性論和對一切無能為力、無可奈何的宿命論的體現。以痛苦走向世界,以絕望擁抱愛人,以驚恐觸摸真實,以毀滅為自己加冕,我們通過卡夫卡的描繪,可以更清晰的了解這個時代的真像。這個時代真正的貧窮不是沒有錢,而是急劇的兩極分化;這個時代人們流離失所不是沒有房屋,而是沒有充滿愛的家;這個時代人們痛苦不是經濟不發達,而是生命的尊嚴得不到尊重;這個時代人們迷茫不是沒有事情可做,而是信仰的缺失讓人覺得做什麼都依舊空虛。拒絕變形,我們要謹守本心,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該做什麼,成為一個有自我的人。
② 請問 卡夫卡的變形記這部小說里最典型的寫作手法是什麼
誇張,想像
③ 變形記作者
弗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紀德語小說家。文筆明凈而想像奇詭,常採用寓言體,背後的寓意言人人殊,暫無(或永無)定論。別開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紀各個寫作流派紛紛追認其為先驅。
卡夫卡的《變形記》中,由於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另一部短篇小說《飢餓藝術家》描述了經理把絕食表演者關在鐵籠內進行表演,時間長達四十天。表演結束時,絕食者已經骨瘦如柴,不能支持。後來他被一個馬戲團聘去,把關他的籠子放在離獸場很近的道口,為的是遊客去看野獸時能順便看到他。可是人們忘了更換記日牌,絕食者無限期地絕食下去,終於餓死。這里的飢餓藝術家實際上已經異化為動物了。
④ 像卡夫卡變形記那樣的小說都有哪些
表現主義文學中,小說這一塊兒,代表人物能夠列舉出來的不多。卡夫卡是個開創者,也是一個巔峰。除了《變形記》,卡夫卡的短片中,比較有名的還有《飢餓藝術家》。其他的短篇,還有很多,但是都更加艱澀,且篇幅精幹,很難理解。
卡夫卡的長篇,我個人最喜歡的兩本是:《審判》和《城堡》。後者沒有寫完~前者則從頭到尾都很精彩。
另外有一些不是特別有名,但曾經也風光一時的表現主義小說作家還有:德布林和韋爾弗;前者代表作《柏林——亞歷山大廣場》,後者《穆薩·達的四十天》。
其實,表現主義在戲劇方面也特別有意思。名聲在外的有包含表現主義內涵,以荒誕派戲劇手法創作的薩繆爾·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批蘭德婁的《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也特別有意思。
其他的我暫時想不起了~更多的知識可以到維基網路上查來看看~卡夫卡很了不起的!哈哈~
⑤ 文學史上,有四部《變形記》,其中寫人變成甲蟲遭遇的那一部 的作者是:
弗蘭茲·卡夫卡。
弗蘭茲·卡夫卡,生活於奧匈帝國(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組成的政合國)統治下的捷克德語小說家,本職為保險業職員。主要作品有小說《審判》、《城堡》、《變形記》等。
卡夫卡1883年出生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四部短篇小說集和三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三部長篇也均未寫完。
(5)變形記寫小說擴展閱讀:
人物經歷
1901年,卡夫卡入布拉格卡爾·費迪南德語大學,先攻讀化學、日耳曼語言文學和藝術史,後改學法律。1902年夏天去利勃赫(易北河畔)度假。初次與布洛德相遇。
1910年,在《波希米亞德文報》上以《觀察》為題發表一組短篇散文作品。10月與布洛德兄弟去巴黎。1911年,夏天與布洛德游歷蘇黎世、盧加諾、梅臘諾和巴黎。之後卡夫卡獨自在蘇黎世附近療養。
1917年創作《中國長城修建時》。繼續寫作《鄉村醫生》里的短篇小說。7月與費莉絲再度訂婚。8月首次出現肺病症狀,9月4日確診患肺結核。
1922年1月,去斯賓德勒米勒,2月返回布拉格,3月15日朗讀《城堡》第一章。5月與密萊娜最後一次交談。7月因病辭職。繼續寫作《城堡》。
⑥ 變形記的作者是誰
變形記的作者是弗蘭茲·卡夫卡
《變形記》是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的短篇小說。
《變形記》在整體上是荒誕的,這個看似荒誕古怪的故事正是當時人們生存狀態的一種寫照。在金錢社會中,競爭異常激烈,生存的壓力使許多人精神被扭曲、摧毀。
《變形記》中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銷員,長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撐著整個家庭的花銷。當薩姆沙還能以微薄的薪金供養他那薄情寡義的家人時,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長子,父母誇獎他,妹妹愛戴他。當有一天他變成了甲蟲,喪失了勞動力,對這個家再也沒有物質貢獻時,家人一反之前對他的尊敬態度,逐漸顯現出冷漠、嫌棄、憎惡的面孔。父親惡狠狠地用蘋果打他,母親嚇得暈倒,妹妹厭棄他。漸漸地,薩姆沙遠離了社會,最後孤獨痛苦地在飢餓中默默地死去。
⑦ 幾本《變形記》的作者分別是誰
1、《變形記》(德語Die Verwandlung,英語The Metamorphosis)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藝術上的最高成就,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作品之一。2、奧維德的《變形記》3、亦舒的《變形記》4、阿普列尤斯的《變形記》5、王小波的《變形記》
⑧ 有沒有小說主角寫變形計寫麥田守望者寫活著,一部起點的網路小說寫一個人重生了寫的第一部小說是活著
文藝界奇葩》
作者:肉都督
標簽:抄書流、文青
介紹:作者入夢到地球經典文學裡面的角色中,或聽旁白闡述這個故事,或真實的體驗故事裡面人物的喜怒哀樂,然後以自傳的形式寫出這本書。抄的第一部活著第二部變形記
⑨ 有沒有小說寫的是變形記的,一部分是變形記也行。
文娛締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