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十四史是哪些各自的作者是誰
二十四史
序號 |書名|作者|卷數
1 史記 西漢 司馬遷 130
2 漢書 東漢 班固 100
3 後漢書 南朝 范曄 120
4 三國志 西晉 陳壽 65
5 晉書 唐朝 房玄齡等 130
6 宋書 南朝 梁沈約 100
7 南齊書 南朝 梁蕭子顯 59
8 梁書 唐朝 姚思廉 56
9 陳書 唐朝 姚思廉 36
10 魏書 北齊 魏收 114
11 北齊書 唐朝 李百葯 50
12 周書 唐 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書 唐 魏徵等 85
14 南史 唐 李延壽 80
15 北史 唐 李延壽 100
16 舊唐書 後晉 劉昫等 200
17 新唐書 宋朝 歐陽修、宋祁 225
18 舊五代史 宋 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 歐陽修 74
20 宋史 元朝 脫脫等 496
21 遼史 元 脫脫等 116
22 金史 元 脫脫等 135
23 元史 明朝 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朝 張廷玉等 332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1921年,中華民國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的歷史
三國時社會上已有「三史」之稱。「三史」通常是指《史記》、《漢書》和東漢劉珍等寫的《東觀漢記》。《後漢書》出現後,取代了《東觀漢記》,列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國志》,稱為「前四史」。
歷史上還有「十史」之稱,它是記載三國、晉朝、宋、齊、梁、陳、北魏、北齊、北周、隋朝十個王朝的史書的合稱。後來又出現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記》、《漢書》、《後漢書》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礎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總名「二十二史」。後來又增加了《舊唐書》,成為「二十三史」。後來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舊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經乾隆皇帝欽定,合稱「欽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欽定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規模匯刻。
在中國古代,「二十四史」被稱為「正史」。「正史」這個名稱見於《隋書·經籍志》:「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當乾隆皇帝欽定「二十四史」以後,「正史」一稱就被「二十四史」所專有,取得了「正統」史書的地位。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脫稿,民國十年(1921年)大總統徐世昌以《新元史》為「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
我國是世界上最重視歷史的國家之一。我國民族有著忠實記載歷史的優良傳統,這種傳統使得我國在幾千年來能夠保存下大量的歷史資料,史料之豐富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所不能媲美的。這部《二十四史》,就是從漢武帝時起,到清朝乾隆年間止,經過歷代史學家們編著積累而成的。
這套史書,總共3249卷,約有4000萬字。它記敘的時間,從第一部《史記》記敘傳說中的黃帝起,到最後一部《明史》記敘到明崇禎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後歷時4000多年,可以說是我國的一部比較完整、系統的「編年大史」。《二十四史》的內容非常豐富,它包含著大量的歷史資料。它不僅記載了歷代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事跡,而且還曲折地反映了社會的階級斗爭和人民的一部分真實生活情況;有關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材料,更是觸目皆是。
《二十四史》雖然具有許多優點,但是它都是出自封建史學家之手,存在很多問題。從隋文帝楊堅禁止私人修史以後,史書的編寫完全由官府掌握。朝廷設官修史,一般都由當朝宰相監修。因此,歌頌帝王的文治武功,抹煞人民的作用和成就,歪曲階級斗爭的事實真相,醜化農民起義領袖的形象,用封建道德標准來褒貶人物等,比比皆是。歷代的封建王朝,都妄圖用修史來鞏固自己的統治。《二十四史》里的史料,是被封建統治階級挑選過的,有的甚至經過歪曲和篡改。我們今天利用這些材料的時候,必須謹慎,要加以分析和批判。
B. 作者為宋代翁卷.究竟誰是真正的作者
翁卷,字續古,一字靈舒,樂清(今屬浙江)人,南宋詩人。工詩,為「永嘉四靈」之一。曾領鄉薦(《四庫提要》作「嘗登淳佑癸卯鄉薦」,《樂清縣志》承此,而近人以為是淳熙癸卯,相差一個甲子。衡諸翁卷生平,前者過早,後者過盡,疑都不確),生平未仕。以詩游士大夫間。有《四岩集》、《葦碧軒集》。清光緒《樂清縣志》卷八有傳。代表作《鄉村四月》被選入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課本、鄂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課本。
C. 《禮記》的作者是誰
戴聖,生卒年月不詳,字次君,梁國人,禮學博士,西漢今文經學家,曾任九江太守。
西漢初,河間獻王得到孔門弟子和後學者關於禮學的著作共一百三十一篇。西漢晚期,劉向考校整理經籍,於上述書中檢得一百三十篇,又檢得《明堂陰陽記》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記》七篇,《王史代記》二十一篇,《樂記》二十三篇,共二百一十四篇。戴德刪去其中重復的部分,合而輯之為八十五篇,這就是《大戴禮記》。戴聖又將《大戴禮記》加以刪節整理為四十九篇,這就是《小戴禮記》,便是今天所看到的《禮記》。
關於《禮記》中各篇的作者,現在所能知道的是,《中庸》為孔子的孫子孔伋所作;《緇衣》為公孫尼子所作;《月令》為呂不韋所作,《王制》為漢文帝時的博士所作。其它各篇的作者和時代已不可考。
D. 茶錄的作者是北宋的誰
茶錄的作者是北宋的蔡襄撰寫的。
《茶錄》,古代中國飲茶論著。共一卷,一作二卷。北宋蔡襄(1012—1067)作於北宋皇佑年間(1049—1053),是宋代重要的茶學專著。
蔡襄有感於陸羽《茶經》「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薦北苑貢茶,由此寫作《茶錄》。
全書分為兩篇。上篇論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侯茶、熁盞、點茶十目,主要論述茶湯品質和烹飲方法。下篇論器,分茶焙、茶籠、砧椎、茶鈴、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九目。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最有影響的論茶專著。
E. 西廂記是什麼年代出的書,作者是誰,它的主要人物有哪些,要全面的。
說起《西廂記》,人們一般會想到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殊不知,在王實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廂記》,這兩部「西廂」一般被人們稱為「王西廂」和「董西廂」。要說到王西廂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到董西廂。
崔張故事,源遠流長,最早見於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鶯鶯傳》寫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戀愛生活,結果是張生遺棄了鶯鶯,是個悲劇的結局。這篇小說不過數千字,卻情節曲折,敘述婉轉,文辭華艷,是唐代傳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它寫出了封建時代少女對愛情的嚮往和追求,也反映了愛情理想被社會無情摧殘的人生悲劇,宣傳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後,故事廣泛流傳,產生了不少歌詠其事的詩詞。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鶯鶯傳》為題材進行再創作,現在能看到的有秦觀、毛滂的《調笑轉踏》和趙令畦的《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這些詩詞,對鶯鶯的命運給予了同情,對張生始亂終棄的薄情行為進行了批評,但故事情節並沒有新的發展。
當《鶯鶯傳》故事流傳了400年左右的時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問世了,這就是所謂的「董西廂」。董解元,金代諸宮調作家,名不詳,「解元」是金元時代對讀書人的敬稱。他性格狂放不羈,蔑視禮教,具備比較深厚的文化修養,並對當時的民間文學形式如諸宮調非常熟悉,喜歡寫詩作曲。其長篇巨制《西廂記諸官調》,是今存諸宮調中惟一的完整作品。 「董西廂」是在《鶯鶯傳》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以第三人稱敘事的說唱文學。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遠遠超過前人。它對《鶯鶯傳》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沖突的性質衍變成了爭取戀愛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長之間的斗爭;張生成了多情才子,鶯鶯富有反抗性;故事以鶯鶯偕張生私奔作結,使舊故事開了新生面。董西廂隨著情節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為復雜、細膩,性格也更為豐滿。在文字的運用上,作者既善於寫景,也善於寫情,並善於以口語入曲,使作品更為生動和富於生活氣息,藝術性較前有較大提高,為王西廂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董西廂」在藝術上尚嫌粗糙,對愛情的描寫也尚欠純至,還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到了元代,隨著都市經濟的繁榮,戲劇更加發達起來,這時,大戲劇家王實甫在「董西廂」的基礎上把崔張故事改為了雜劇,這就是我們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廂記》。
「王西廂」直接繼承了「董西廂」,並在此基礎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實甫不僅寫出了張生的痴情與風魔,更寫出了張生的才華,以及張生的軟弱,使他成為封建社會中多情軟弱的才子的代表。劇中聰明、伶俐、熱心、正直的丫鬟紅娘,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在後來的劇作中一再出現,取得了遠較鶯鶯為重要的地位。同時,《西廂記》在中國戲劇史上首度成功刻畫了愛情心理,是戲劇史上一部直接描寫愛情心理的作品。其對矛盾沖突的設計也足以示範後人。全劇以鶯鶯、張生、紅娘與老夫人的矛盾為基本矛盾,表現崔張與家長的沖突;以鶯鶯、張生、紅娘間的矛盾為次要矛盾,由性格沖突推進劇情,刻畫人物。這樣一種對沖突的組織,對古代戲曲中是很值得稱道的。
「王西廂」與「董西廂」的故事情節大略相同,但題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更鮮明,又改寫了曲文,增加了賓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節,藝術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作為我國古典戲劇中的一部典範性作品,其規模之宏偉、結構之嚴密、情節之曲折、點綴之富有情趣、刻畫人物之生動細膩等,不僅前無古人,而且超過了元代的其他劇作家,正因為如此,元代賈仲明在《凌波仙》稱:「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F. 大道之行也的作者是誰
作者戴聖。
《大道之行也》是出自西漢禮學家戴聖編著的《禮記》中的一篇散文。編者為戴聖。
《大道之行也》此文是為闡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和古人追求的「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模式。文中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
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折射出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盪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6)宋代筆記小說大觀作者是誰擴展閱讀: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於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
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章法謹嚴,映帶生姿,文辭婉轉,前後呼應,語言整飭而多變,是「三禮」之一、「五經」之一,「十三經」之一。自東漢鄭玄作「注」後,《禮記》地位日升,至唐代時尊為「經」,宋代以後,位居「三禮」之首。
G. 宋史作者是誰
《宋史》
【作者】:脫脫、阿魯圖等
【出版社】:無
【內容簡介】:
宋史修於元末,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岩、歐陽玄等七人任總裁官。全書本紀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傳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二十四史中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詔修宋史,後來,袁桷又奏請購求遼、金、宋遺書,虞集也曾奉命主持修撰遼、金、宋三史。由於元王朝內部對修撰宋史的體例主張不同,一派要「以宋為世紀,遼、金為載記」,一派要「以遼、金為北史,宋太祖至靖康為宋史,建炎以後為南宋史」,雙方「持論不決」〔一〕,長期未能成書。元順帝於公元一三四三年(至正三年),又詔修遼、金、宋三史〔二〕,決定宋、遼、金各為一史。宋史在紀、傳、表、志本已完僃的基礎上〔三〕,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於一三四五年(至正五年)成書。
在二十四史中,宋史以卷帙浩繁著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一倍,志的份量在二十四史中也是獨一無二的。食貨志十四卷,相當於舊唐書食貨志的七倍。兵志〔一〕〔三〕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二三。〔二〕元史卷四一順帝本紀。
十二卷,是新唐書兵志的十二倍。禮志二十八卷,竟佔二十四史所有禮志的一半。元末修撰的這部宋史,是元人利用舊有宋朝國史編撰而成,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國史的原貌。宋史對於宋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關系、典章制度以及活動在這一歷史時期的許多人物都做了較為詳盡的記載,是研究兩宋三百多年歷史的基本史料。例如,從食貨志中,不僅可以看到兩宋社會經濟發展的概況和我國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經濟聯擊的加強,還可以看到勞動人民創造的超越往代的巨大物質財富和他們所遭受的殘酷剝削。天文志、律歷志、五行志等,保存了許多天文氣象資料、科學數據以及關於地震等自然災害的豐富史料。
宋史具有以往封建史書所沒有的特點,這就是它始終遵循的基本思想是程朱理學。清代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宋史「大旨以表章道學為宗,餘事皆不甚措意」〔一〕。清代史學家錢大昕也說:「宋史最推崇道學,而尤以朱元晦(熹)為宗。」〔二〕這是符合實際的。在宋史修撰中起主要作用的那些人物,都是道學的信奉者。例如,對於宋史修撰「多所協贊」的鐵木兒塔識,就對「伊洛諸儒之書,深所研究」〔三〕。張起岩對「宋儒道學源委,尤多究心」〔一〕。特別是在宋史的修撰中「尤任勞動」〔二〕的歐陽玄,更是一個對「伊洛諸儒源委,尤為淹貫」〔三〕的道學家。宋史的修撰原則是,遵循「先儒性命之說」,「先理致而後文辭,崇道德而黜功利。書法以之而矜式,彝倫賴是以匡扶」〔四〕。在這個原則下,歐陽玄為宋史定下的體例和他所撰寫的論、贊、序以及進宋史表〔五〕,都集中地貫徹了道學的思想。
宋史在史料剪裁、史實考訂、全書體例等方面存在許多缺點,使它在二十四史中有繁蕪雜亂之稱。宋史「以宋人國史為稿本」〔六〕宋人國史記載北宋特別詳細,南宋中葉以後「罕所記載」,宋史依樣畫葫蘆,顯得前詳後略,頭重腳輕。在宋史中,還有許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如一人兩傳,無傳而說有傳,一事數見,有目無文,紀與傳、傳與傳、表與傳、傳文與傳論之間互相牴牾等等。
宋史的版本,主要有下列幾種:公元一三四六年(元至正六年)杭州路刻印的至正本;公元一四八○年(明成化十六年)的成化本(朱英在廣州按元刻本的抄本刻印,後來的版本大都以此為底本):明嘉靖南京國子監本(南監本):明萬曆北京國子監本(北監本);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殿本);清光緒元年浙江書局本(局本);一九三四年上海商務印書館百衲本(一九五八年縮印本個別卷帙有抽換)。由於百衲本是用至正本和明成化本配補影印而成,又同殿本作了對校,修補和改正了某些錯字,是一個較好的版本。因此,這次校點宋史,是以百衲本為工作本,同時吸收了葉渭清元槧宋史校記和張元濟宋史校勘記稿本的成果,參校了殿本和局本。凡是點不斷、讀不通而又無法從版本上校正的地方,適當地作了本校和他校工作,在卷末校勘記中說明。
H. 作者是誰啊
你想知道作者是誰那麼就得知道作品。
I. 「 四書五經」分別是指哪些它們的作者分別是誰
四書——《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據稱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
五經:《易經》、《詩經》、《書經》、《禮記》、《春秋》,除了易經是筮官,經多人完成之外,其他的都是孔子所編寫
J. 《禽經》的作者是誰
《禽經》一卷,原題周代師曠撰,晉張華注。師曠字子野,冀州南和人,春秋時代晉國的樂師,是著名音樂家也是社會活動家。《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師曠》六篇(已亡佚),但沒有《禽經》著錄。由於書內抄引文字多摘自注者以後問世的書籍,其中甚至有南宋的作品,而且最早引出《禽經》的是宋代陸佃的《埤雅》,所以一般都認為該書可能是唐宋間別人託名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