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部分明清小說作者不明確的原因
首先是古代版權專利制度不完善,如我國的造紙術都是免費供應,印刷術傳出去之後人家換了個材料(陶瓷換成了青銅)就說是自己發明的活字印刷。
其實經歷多次文字獄,特別是乾隆朝的四庫毀書事件,很多歷史資料已經不全了,加之清朝大肆修改歷史書,很多事實已經難以查明了。
《四庫全書》存書3475部,79070卷;
存目銷毀(僅僅存了個書名而被銷毀的書):6766部,93556卷;
不曾存目即被銷毀得幾乎沒有蹤跡的書就更是不計其數
對《四庫全書》,魯迅先生說得深刻:「現在不說別的,但看雍正,乾隆兩朝對於中國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夠令人震驚。全毀,抽毀,刪去之類也且不說,最陰險的是篡改了古書的內容。乾隆朝的篡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盛事的,但他們不但搞亂了古書的格式,還篡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於內廷,還頒之於文風頗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裡面,也曾經有過很多很有些骨氣的人。
除了焚毀書籍,滿清還系統的對明代檔案進行了銷毀。目前明代檔案僅三千餘件,主要是天啟、崇禎朝兵部檔案,也有少量洪武、永樂、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慶、萬曆、泰昌朝的官方文書(其中很多已經被滿清修改過)。其餘估計不少於1000萬份明代檔案,已經全部被銷毀了。除了銷毀書籍和檔案外,滿清還系統的對殘存書籍和檔案,進行篡改。
很多中國古代的書籍甚至在中國找不到一本,只有少量譯本在日本國等國保留。
2. 明清時的小說誰能給些評價
中國古代的敘事文學,到了明清時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學理念、文學體式和文學表現手段而言,明清小說以其完備和豐富將敘事文學推向了極致。從明清小說所表現的廣闊的社會生活場景、豐碩的藝術創作成果和豐富的社會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說無疑鑄就了中國古典文學的最後的輝煌。
本講以明清小說的題材開拓和藝術探索為視點,試圖在傳統文化的背景下,描畫出明清小說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說與傳統文化
從思想內涵和題材表現上來說,明清小說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傳統文化的精華,而且經過世俗化的圖解後,傳統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動人的故事而走進了千家萬戶。傳統文化給明清小說提供了豐富的養料,而明清小說又將傳統文化空前地發揚和豐富,在藝術形象和藝術細節的衍繹中予以創造性的闡說。
1、史傳色彩--世俗文學的歷史依傍
中國的史官文化異常發達,源出於「紀實」的傳統小說,與史官文化有著血肉相連、密不可分的密切關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傳的烙印,史傳性是中國傳統小說最重要的民族特徵。盡管明清小說帶有濃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無論從衍說故事之形式還是從諷寓教化之動機出發,都深深地受到了史傳文化的決定性影響。
題材的史傳性 觀念的史傳性 小說藝術的史傳性
2、懲勸教化--儒家文化的影響
中國古典小說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長久深遠,而將這種影響合理化、具體化者,則是小說理論中的「懲勸教化」說。幾乎可以說,「懲勸教化」模式籠罩了整個封建時代的小說創作。
重視小說的教化作用 懲勸模式牢籠創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東漢末傳入中國後,一直在文化形態上深刻地影響著文學創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國本土上產生發展成長的宗教,它與古代小說有著密不可分的血肉關系,尤其在想像力和創造力方面,對古代小說影響深刻。佛道所創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譎變幻的仙道法術,因果業報的結構,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說母題,無疑為小說世界帶來了奇觀異彩。
3. 對於明清古典小說的評價
中國古代的敘事文學,到了明清時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學理念、文學體式和文學表現手段而言,明清小說以其完備和豐富將敘事文學推向了極致。從明清小說所表現的廣闊的社會生活場景、豐碩的藝術創作成果和豐富的社會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說無疑鑄就了中國古典文學的最後的輝煌。
本講以明清小說的題材開拓和藝術探索為視點,試圖在傳統文化的背景下,描畫出明清小說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說與傳統文化
從思想內涵和題材表現上來說,明清小說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傳統文化的精華,而且經過世俗化的圖解後,傳統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動人的故事而走進了千家萬戶。傳統文化給明清小說提供了豐富的養料,而明清小說又將傳統文化空前地發揚和豐富,在藝術形象和藝術細節的衍繹中予以創造性的闡說。
1、史傳色彩--世俗文學的歷史依傍
中國的史官文化異常發達,源出於「紀實」的傳統小說,與史官文化有著血肉相連、密不可分的密切關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傳的烙印,史傳性是中國傳統小說最重要的民族特徵。盡管明清小說帶有濃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無論從衍說故事之形式還是從諷寓教化之動機出發,都深深地受到了史傳文化的決定性影響。
題材的史傳性 觀念的史傳性 小說藝術的史傳性
2、懲勸教化--儒家文化的影響
中國古典小說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長久深遠,而將這種影響合理化、具體化者,則是小說理論中的「懲勸教化」說。幾乎可以說,「懲勸教化」模式籠罩了整個封建時代的小說創作。
重視小說的教化作用 懲勸模式牢籠創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東漢末傳入中國後,一直在文化形態上深刻地影響著文學創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國本土上產生發展成長的宗教,它與古代小說有著密不可分的血肉關系,尤其在想像力和創造力方面,對古代小說影響深刻。佛道所創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譎變幻的仙道法術,因果業報的結構,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說母題,無疑為小說世界帶來了奇觀異彩。
小說描寫空間的拓展 小說人物畫廊的豐富 小說情節的奇譎變幻
二、明清小說的內容拓展
就題材而言,明清小說可謂是包羅萬象,空前豐富。明清小說全方位地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關系和生活方式,表達了人們的喜怒哀樂和理想追求。敘事文學和通俗文學的特點,使文學對社會生活的表現,達到了從未有過的寬廣和深入。城市經濟和市民階層的凸起,新的價值觀念和新的社會理想又給文學注入了新的思想內涵。
1、題材內容的空前豐富
題材豐富,內容多樣是明清小說的突出特點。除了在民間流傳蘊育多年而經文人加工的歷史演義、英雄傳奇,以及用魔幻的方式反映生活的神魔小說外,小說作者的筆觸更是切近了現實生活。直接描寫社會世態人情的世情小說的出現,是小說題材開拓上的重大突破,標志著小說創作進入了成熟發展的新階段。
世情小說 歷史演義 英雄傳奇 神魔小說 諷刺小說 俠義公案小說
2、世俗生活的全面展現
明清文學觀念的演進,使世俗現實生活日漸成為小說關注的焦點,以現實生活為描摹對象,通過家庭、愛情、婚姻的糾葛變化、盛衰興亡,來反映社會人際關系,展現時代風尚面貌,提供生動完整細膩的社會生活畫卷,這是明清小說的突出貢獻。
愛情婚姻,家庭盛衰 官場黑幕,社會丑態
科舉禮教,人生百態 日常生活,世情風貌
3、社會理想的全新探索
中國古代小說素有理想探索的傳統,在六朝志怪、唐代傳奇和宋元話本中,往往通過幻想浪漫的手法,表現理想。明清小說作家在創作過程中,一方面力求真實地描摹世態,批判社會;一方面則探索社會出路,塑造理想人物,展現理想境界。兩者相輔相成,表現出對社會現實人生的熱忱關注。
社會政治理想 愛情婚姻理想 人倫關系理想
三、明清小說的藝術成就
到了明清小說,敘事藝術已趨向成熟和完美。先前那種故事式的作品已衍化為繁富的鴻篇巨制,其間有宏大精緻的結構,引人入勝的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豐富多彩的語言,無微不至的描繪。文學的表現力達到了從未有過的完備,《紅樓夢》的問世,更是標志著中國古典文學走到了它的巔峰。
1、完備精湛的敘事結構
作為敘事文學的典範作品,明清小說在敘述方式和情節結構上的成就不同凡響。無論是章回體的長篇小說,還是精巧綿密的短篇作品,都各有優長。歷史演義、英雄傳奇,結構宏偉,能在尺幅之間,舒展歷史風雲,飽覽英雄人物,追尋歷史進程。世情小說則脈絡清晰,精巧細密,逼真地反映現實生活,展示生活樣貌。
從事件結構到人物命運結構 從平鋪直敘到立體交錯
從單線縱深到全方位鋪展 從主線突出到一線兩描寫
2、性格豐滿的形象塑造
從歷史傳奇中人物刻畫的類型化、平面化,到英雄傳奇的個性凸現,直至世情小說注重平常人的典型性格的塑造,明清小說在人物形象刻畫上成就非凡。將情節事件發展與人物性格密切相連,細膩委曲地傳遞人物的情緒心聲,在對比映襯中凸現性格,描繪出人物的心靈成長史……明清小說中風韻獨具、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顯示了敘事文學在人物塑造上的突飛猛進。
因人設事 曲盡人情 相依相存 發展變化
3、曲描細敘的藝術刻劃
由敘事為主,轉向以描寫為主,明清小說在藝術描寫上漸趨細膩逼真,無論形象塑造、環境描寫、細節刻劃,還是人物心理情感的揭示,都力圖描摹生活,筆參造化。追求洞察深微、見微知著的概括作用和藝術感染力。
絲絲入扣的心理描寫 逼真細致的環境描寫 豐富具體的細節描繪
4. 明清小說有爭議的問題
比如金瓶梅的作者。
比如紅樓夢曹雪芹是否完卷。
比如水滸中宋江的原型是誰
5. 如何看待明代小說作者不在小說上署其真實姓名的文化現象
明代是正式可稱為文字獄的時代,是從洪武十七年(1384年)到二十九年這十三年的時間,其間因各種與文字有關的事件而被殺者達十幾萬之多。上至大臣,下至平民,幾乎涵蓋了當時社會的各個階層,各種職業,其牽連之廣、死者之多、影響之深遠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例如:明代詩人高啟,做了一首《題宮女圖》,中間有「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靜有誰來」這樣的句子,皇帝被諷刺帷薄不修,很受不了,又不願意張揚其事,這就借著他代友人魏觀作《上樑文》,處刑腰斬。 所以明代文人多借用小說來抨擊時弊,用來諷刺統治者和社會黑暗,為了避免受到誅害,只能採用化名或不署名的方式。
6. 我國明清四大小說名稱,作者,
就是四大名著。
《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作者是羅貫中。
《水滸傳》(也版稱《水滸》權)成書於元末明初,作者是施耐庵,相傳羅貫中(是施耐庵的學生)曾經對此書進行過加工。
《西遊記》成書於明朝,作者吳承恩。
《紅樓夢》(又名《鳳月寶鑒》、《金陵十二釵》、《情僧錄》、《石頭記》)成書於清朝,作者歷來有爭議,一般認為目前的《紅樓夢》版本,前80回為曹雪芹原著,後40回為高鶚續寫。
7. 明清小說我發現一個問題,明朝小說都有姓名(或筆名)清朝小說有的都不知道書是誰寫的。清朝文字獄多可怕
先看是不是再問為什麼,我是搜索相反的論點發現這個問題的,明朝西周生蘭內陵笑笑生甚至施耐庵都不知何容許人,清朝很多作品是確知作者的,甚至狎邪小說都有署名,作品優秀作者卻不詳的我能想到的也就只有石頭記,你認為曹公是假名,明朝那些作者也未嘗不是後世杜撰。
8. 明清小說是巔峰水平,晚清的四大譴責小說是哪些
晚晴四大譴責小說是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金松岑、曾樸的《孽海花》以及劉鶚的《老殘游記》。
所謂譴責小說,魯迅先生曾經在他的《中國小說史略》中概括其特點”揭發伏藏,顯其弊惡,而於時政,嚴加糾彈,或更擴充,並及風俗”。由此可見,譴責小說的主要內容是抨擊政府和時弊,提出挽救社會的主張,上面提到的四本書也不例外。
劉鶚的《老殘游記》比之前三部小說要稍短一些,整體只有二十回,但是在思想與內容上比之前三本小說要高上一籌,可以說是繼紅樓之後又一本十分優秀的“文化小說”。魯迅曾這樣評論《老殘游記》:“摘發所謂清官之可恨,或尤甚於贓官,言人所未嘗言,雖作者亦甚自喜”。小說不僅詳細的描繪了當時世道的黑暗,還包含了許多作者的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
9. 明清四大譴責小說的作者分別是
《官場現形記》,作者李伯元(1867-1907),全書共60回,由許多獨立成篇的短篇故事連綴而成。書中描寫一群大大小小的封建官僚,他們貪污昏庸,媚外賣國,展開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圖,暴露和諷刺晚清官場的腐敗,突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與人民的矛盾、清王朝對帝國主義的屈辱投降。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作者吳趼人(1866-1910),全書108回。小說採用第一人稱的形式,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遭遇和見聞為線索,記錄了許多社會上的怪現狀:官場到處是貪財受賄,營私舞弊;商場里官商勾結,爾虞我詐;洋場上嫖賭拐騙,醉生夢死等。在近二百多個小故事中形象地反映了中法戰爭後20年間中國社會的種種丑惡現象。 《老殘游記》,作者劉鶚(1857-1909),全書20回。小說通過描寫一個江湖醫生老殘四處行醫途中的所見、所聞、所為,暴露當時某些官吏的殘暴昏庸並著重抨擊了那些名為「清官」、「能吏」,實為昏官酷吏的虐民行為,反映了晚清黑暗腐朽的社會現實。但作者對清政府仍寄予希望,所以對資產階級革命和義和團運動抱敵對態度。小說在藝術上具有一定特色,語言精煉准確,形象鮮明生動,在同類小說中藝術成就最高。 《孽海花》,作者曾樸(1872-1935),全書30回,附錄5回。作品以狀元金雯青和名妓傅彩雲(賽金花)的故事為線索,穿插了大量官僚、文人的穢聞軼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同治初年到甲午戰爭失敗近三十年間的社會政治、外交、文化、思想狀況,對清末黑暗政治的揭露較為有力。同時,小說還以同情的態度贊揚了維新派和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的活動。作品結構嚴謹,語言華美,但對秘聞艷事描寫過多,表現出低級庸俗的趣味。
10. 我覺得明清小說在文學造詣上無法和唐詩宋詞相比
雖然你的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我並不認同。
首先,詩詞和小說屬於不同的文學樣式,二者不能進行比較。好比那句話:我吃過的鹽比你走過的橋還多。二者沒有直接關系,所以不能進行對比。
其次,你說通俗者不雅,但請別忘了,我們還有一句話叫做大俗大雅。《紅樓夢》大家都知道吧,你說它不雅嗎?
如同詩詞不是起源於唐宋一般,小說也不是起源於明清,只不過他們剛好在那個時代達到鼎盛而已。不否認,我也很喜歡詩詞,但我從未有過將它們和小說比的念頭。如同上文所述,二者根本沒有可比性。
我很難認同的是現代人寫的詩詞。脫離了那個時代的詩詞已經失去了那種韻味。怎麼看都有些不倫不類了。好吧,偏題了。
我不是要改變你的想法,只想告訴你一個我的觀點:喜歡某件事物是沒有錯的,但我們不能因此否認其他事物的價值。四大名著里畢竟也沒有《李太白集》啊。它們是不同時期形成的不同的文化。
中華歷史五千年吶,我不認為有那一段時期就能代表了你所謂的中華文化(個人覺得這個詞很別扭,一般是中華文明)。
也許我的說法你不能接受,這與我也無所謂了。總之,不想多說了,就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