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集作者 > 阿爾及利亞小說作者

阿爾及利亞小說作者

發布時間:2021-12-23 18:10:10

『壹』 誰了解……作家……

屠格涅夫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1818~ 1883)

作者簡介:

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出生於世襲貴族之家,1833年進莫斯科大學文學系,一年後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畢業後到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哲學、歷史和希臘與拉丁文。

1843年春,屠格涅夫發表敘事長詩《巴拉莎》受別林斯基好評,二人建立深厚友誼。

1847~1851年,他在進步刊物《現代人》上發表其成名作《獵人筆記》。以一個獵人在狩獵時所寫的隨筆形式出現的,包括25個短篇故事,全書在描寫鄉村山川風貌、生活習俗、刻畫農民形象的同時,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實際上丑惡殘暴的本性,充滿了對備受欺凌的勞動人民的同情,寫出了他們的聰明智慧和良好品德。該作品反農奴制的傾向觸怒了當局,當局以屠格涅夫發表追悼果戈里文章違反審查條例為由,將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寫了著名的反農奴制的短篇小說《木木》。

19世紀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創作的旺盛時期,他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羅亭》(1856)、《貴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與子》(1862)、《煙》(1867)、《處女地》(1859)。其中《羅亭》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塑造了繼奧涅金、皮卻林之後又一個「多餘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羅亭死於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戰中。《父與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會階級力量的「父與子」的關系,描寫親英派自由主義貴族代表基爾沙諾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識分子巴札羅夫。但巴札羅夫身上也充滿矛盾,他是舊制度的叛逆者,一個「虛無主義者」,否認一切舊傳統、舊觀念,他宣稱要戰斗,但卻沒有行動。小說問世後在文學界引起劇烈爭論。

從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時間在西歐度過,結交了許多著名作家、藝術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龔古爾等。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國際文學大會」,被選為副主席(主席為維克多·雨果)。屠格涅夫對俄羅斯文學和歐洲文學的溝通交流起到了橋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家,他既擅長細膩的心理描寫,又長於抒情。小說結構嚴整,情節緊湊,人物形象生動,尤其善於細致雕琢女性藝術形象,而他對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寫也充滿詩情畫意。

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出身法國南方一個破落的絲綢商人家庭,迫於窮困,十五歲起就獨自謀生。先在一所小學校里擔任學生自修輔導員。後來到巴黎,從事文藝創作,過著清苦的青年文人生活。1866年,發表了短篇小說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們注意。1868年,長篇小說《小東西》出版,獲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贏得了著名小說家的聲譽。《磨坊文札》以都德故鄉普羅旺斯的日常生活為題材,描寫資本主義社會里小人物的苦惱和不幸,抒發作者對家鄉自然景色和風土人情的懷戀之情。《小東西》半自傳式地記敘了作者青少年時期因家道中落,不得不為生計而奔波的經歷,以俏皮和幽默的筆調描繪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酷關系。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都德應征入伍。1873年,他發表的又一著名短篇小說集《月曜故事集》,就是以這次戰爭為背景的。其中的《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更由於具有深刻的愛國主義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而享有極高的聲譽,成為世界短篇小說中的傑作。《最後一課》描寫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一所鄉村小學,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通過一個童稚無知的小學生的自敘,生動地表現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作品題材雖小,但精心剪裁,記敘詳略得當,主題開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描寫得細膩動人。教師韓麥爾先生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
都德一生寫過近百篇短篇小說。每篇一般兩三千字,文筆簡潔生動,題材豐富多彩,構思新穎巧妙,風格素雅清淡。
普法戰爭以後是都德長篇小說的多產時期,共創作了十二部長篇小說,其中較為著名的有諷刺資產階級庸人的《達拉斯貢的戴達倫》(1872),揭露資產階級家庭生活腐朽的《小弟羅蒙與長兄黎斯雷》(1874),以及刻劃巧於鑽營的資產階級政客形象的《努馬.盧梅斯當1881)等。
都德在文學理論上,對左拉的許多自然主義的創作觀點表示贊同。但是,他在創作實踐中,卻並不是像科學家那樣,在實驗室里純客觀地記錄人類的活動和無動於衷地描寫社會現實。正像他在《小東西》里所說的那樣,「我的故事只是借用拉.封丹的寓言,再把我自己的經歷加進去罷了。」都德的作品都「加進」了「自己的經歷」,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他的歡樂、憂郁、憤怒和眼淚。他對當時法國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世態人情,作了幽默的嘲諷和溫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傾向是進步的。
《磨坊書簡》是一本優美的小書。遠離巴黎的喧鬧浮華,在美麗的普羅斯旺鄉間,作者用謙卑而靜默的心靈感受著這塊土地上的一切:純朴、美麗、貧困、憂傷……。下面是《磨坊書簡》中的部分摘要:

「在我們的四周,群星依然靜靜地運行著,馴服得宛如一個龐大的羊群;
此刻我不禁想像著群星中的一顆星星,它是最美麗的,是最明亮的,只因迷失了路,來到這兒枕著我的肩膀睡熟了……

每當西北風或北風颳得不太厲害的時候,我就置身於幾乎與海水相平
的兩堆岩石之間,與海鷗、河鳥、海燕為伍。在那裡,我幾乎整天都沉溺在一種因凝望大海而產生的麻木和妙不可言的沉默狀態中。你是否理解這種神秘的靈魂的陶醉?一個人無須思考,也無須幻想。你的整個心靈都同你分離了,它在飛翔,它在擴散。彷彿就是潛水的海鷗,是陽光下盪漾於兩堆巨浪之間的泡沫,是漸漸遠去的巨輪上的一縷白煙,是掛著紅色風帆的採集珊瑚的小船,是一粒水珠,是一抹煙霧,萬物俱在,唯獨沒有自己……」

都德(1840~1897)
Daudet,Alphonse
法國作家。1840年5月13日生於普羅旺斯,1897年12月15日卒於巴黎。1857年到巴黎,在其兄歷史學家艾爾萊斯特·都德的幫助下開始文學創作。1860年進莫爾尼公爵辦公室工作,有機會回到南方及阿爾及利亞等地游歷。短篇小說頗有成就,最有名的是《磨坊文札》與《月曜故事集》中的《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寫過 12 部長篇小說 ,以《 小東西》、《達拉斯貢的達達蘭》和《薩福》等最為出色。都德是左拉自然主義的信徒,也寫過《富豪》、《努馬·盧梅斯當》和《不朽者》等揭露第二帝國時期社會現實的小說,不過他的作品以諷刺和憐憫的筆調為主,不像左拉的小說那樣大刀闊斧、氣勢磅礴。42歲起患神經官能症,在後15年中帶病堅持創作。
都德的作品帶有他的出生地普羅旺斯地區的特色。其中《磨坊文札》根據他自己的所見所聞敘述了一個個娓娓動聽的故事。《小東西》可以說是他的自傳,尤其是第一部主人公埃賽特在法國南方的經歷更是如此。因為寫的是自己的切身經歷,所以格外真實動人。
《達拉斯貢的達達蘭》是一部漫畫式的小說。主人公達達蘭是個典型的資產階級庸人,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便胡思亂想要創造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他對世界之大毫無印象,到阿爾及利亞獵獅,結果把毛驢當成獅子,又上了騙子的當,打死了一隻修道院馴養的瞎眼獅,結果大吃官司,出盡洋相又賠光錢財,好不容易回到故鄉,卻被家鄉人當成英雄來歡迎。達達蘭因此成了誇誇其談、一事無成的庸人的典型。都德利用這部小說善意地諷刺了法國南方小城的閉關自守、夜郎自大,刻畫了南方人愛慕虛榮、浮誇怠惰的性格。

生平
左拉出生於巴黎,他的父親是一名義大利工程師。左拉的童年是在普羅旺斯的艾克斯度過的,後來就讀於波旁學院。18歲那年左拉返回巴黎,並開始在聖路易學校學習。左拉曾經從事過幾年低級牧師的工作,後來他開始為一份報紙撰寫文學評論。從一開始,左拉就毫不掩飾自己對拿破崙三世的厭惡,認為他以第二共和國為跳板行使帝國獨裁。

左拉小說中有超過一半被他匯編成作品系列《盧貢-馬卡爾家族》,這些小說在情節、人物上亦存在連續性和相關性(類似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這一系列的小說都以法蘭西第二帝國治下的大家族「盧貢-馬卡爾家族」為敘事中心,通過對五代人生活的敘寫,探索遺傳因素對暴力、酗酒、賣淫等行為的影響。在這一大家族的兩個分支中,「盧貢」家的人行為比較端正,受人尊敬,而「馬卡爾」家則聲名狼借。

左拉和法國著名畫家保羅·塞尚從童年時代到青年時代都是至交,但是當左拉在他的小說《傑作》中虛構了塞尚以及畫家們放盪不羈的生活態度時,兩人斷交。

1898年1月13日左拉在巴黎的日報《曙光》上發表《我控訴》,這篇小說使他遭遇了自己作家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挫折,甚至危及了他的生命。《曙光》的所有者埃爾奈·沃岡和喬治·克里蒙梭認為這篇極富爭議性的小說不啻於寫給總統菲利斯·弗爾的一封公開信。在這篇文章中,左拉指責法國政府的反猶太政策,以及製造著名的「德萊弗斯案件」。2月7日,政府以誹謗罪為名將左拉告上法庭;2月23日,法庭宣判左拉有罪。左拉被迫逃往英國。左拉聲稱,自己和因莫須有的「間諜罪」而入獄的猶太船長德萊弗斯的兩起案件的判決結果都是誤判。

1902年9月28日,左拉因煤氣中毒在巴黎的寓所與世長辭。其死因一直受到後人的揣測,有人說是自殺,有人則認為是其政敵謀殺的結果。10月5日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數千名敬慕者護送其靈柩到蒙馬特公墓。1908年6月6日,左拉的骨灰移至先賢祠。

[編輯]
左拉與自然主義思潮
[編輯]
自然主義的誕生
19世紀50、60年代的法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標榜「科學性」成為一種時尚,「讓科學進入文學領域」成為一句時髦的口號。

1857年,哲學家泰納在《批評和歷史論文集》中首先為文學上的自然主義下了定義,即以來觀察,用科學方法描寫生活。左拉接受了泰納的美學理論。他還閱讀了法國醫生呂卡斯的《自然遺傳的哲學和生理學論著》、勒圖爾諾醫生的《情慾生理學》、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等生物、遺傳學著作,逐漸形成了一整套自然主義的文學主張。

左拉認為,現代文學應該拋棄「理想的香膏」和「羅曼蒂克的糖汁」,以科學為指導,保持絕對的客觀和中立,實錄現實世界的真相。只有這樣,文學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他主張小說家不僅要有科學的態度,對生活進行細致的觀察,搜集大量資料,而且要有科學的方法,即實驗的方法,把人物放到各種環境中去實驗,以便考察情感在自然法則決定下的活動規律。在這樣觀點的決定下,左拉認為人和其他生物一樣,都服從某種決定論,而環境、遺傳對性格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

《苔蕾斯·拉甘》是左拉根據自己的美學主張創作的第一部小說。小說以一對通姦的男女遭受幽靈折磨的故事並最終自殺的故事為線索,著力渲染機體功能失常的臨床表現。自然主義文學另一代表人物龔古爾曾如此評價:「對悔恨作了一次傑出的病理解剖。」

[編輯]
《盧貢-馬卡爾家族》
左拉受到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的啟迪,早在1868年便醞釀寫一部多卷本巨著,對第二帝國時代的一個家族進行「科學」研究,闡明遺傳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後果和社會環境對該家族成員的身心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再通過各種風俗和事件的細枝末節展現這個時代的社會風貌。1871年至1893年,20部小說相繼問世,這就是著名的鴻篇巨制《盧貢-馬卡爾家族》。這些小說既自成一體,又相互聯系,約1200個人物活躍其中,血緣關系是聯系主要人物的紐帶。這部小說以盧貢-馬卡爾家族前後五代人的人生軌跡為線索,宛然一套第二帝國社會的網路全書,題材之廣泛,幾乎涉及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的方方面面,其中涉及到大量法國上流社會、工商金融界的黑暗與腐敗。其中傑出的作品包括《娜娜》、《小酒店》、《萌芽》等。在作品中,左拉流露出對工人階層的同情。其中《萌芽》是法國文學史上第一次重視的表現煤礦工人的生活,體現了作家對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思潮的同情。

綜合來看,構成《盧貢-馬卡爾家族》的20部小說在藝術成就上是參差不齊的。左拉把文學創作和科學實驗等同起來,不免忽略了文學創作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但左拉第一次將自然科學和醫學引入文學表現領域,極大的拓展了文學的內涵和技巧的豐富性。

[編輯]
其他作品
繼《盧貢-馬卡爾家族》之後,左拉又創作了小說三部曲《三城記》:《魯爾德》、《羅馬》和《巴黎》。這三部小說是左拉對宗教的一次徹底的清算,表現了作家對天主教會的憎惡,提出只有擯棄宗教、提倡科學才是解救人類之道。

在流亡時期,左拉又著手創作系列小說《四福音書》,以救世主的口吻贊美為未來社會奠定基礎的四大美德,表達他對科學的信仰。這四部作品分別是《繁殖》,歌頌家庭和多子多孫之福;《勞動》,反映通過重組勞動來改變社會的烏托邦思想傾向;《真理》,是對德萊弗斯案件的影射;以及未完成的《正義》,表達讓公平和正義住在人類的思想。這一系列小說表現出左拉晚年樂觀的創作思想。

[編輯]
主要作品
《盧貢-馬卡爾家族》
小酒店
娜娜
巴斯卡醫生
萌芽
人面獸心
金錢
崩潰
土地
《三城記》
魯爾德
羅馬
巴黎
《四福音書》
繁殖
勞動
真理 (死後出版)
正義 (未完成)

左拉,1840年4月12日生於工程師家庭。其父是移居法國的義大利工程師,在左拉7歲時病死。其母是法國人。1859年,左拉參加中學畢業會考失敗,其後兩年,備嘗失業辛酸,也因此體驗了勞苦大眾的生活,為日後的文學創作準備了條件。1862年進阿歇特出版社工作。1864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給妮儂的故事》出版,次年寫了一部自傳體小說《克洛德的懺悔》,因內容淫穢,引起警方注意,翌年被迫辭職。隨著工業革命出現的19世紀社會變革促使現實主義作家描寫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左拉把這種現實主義手法提高到更新的階段。他強調資料考證和客觀描寫,從科學的哲學觀點去全面解釋人生,從純物質的角度去看待人的行為與表現。1867年,左拉首次把他這種科學理論付諸實踐,發表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小說《黛萊絲-拉甘》,翌年又寫了另一部科學實證小說《瑪德萊納-菲拉》。1871年開始發表長篇連續性小說《魯貢瑪卡家族--第二帝國時代一個家族的自然史和社會史》的第一部《魯貢瑪卡家族的命運》。隨後,每年出版一部。 1877年,第七部研究酗酒後果的《小酒店》問世,左拉一舉成名,從此踏上成功之路。接著,他又用16年時間寫完餘下的13部,其中重要的有《娜娜》、《萌芽》、《金錢》、《崩潰》等,從某種意義上看,《魯貢瑪卡家族》是拿破崙三世上台到1870年普法戰爭法國在色當失敗這段時期法國生活各個方面的寫照。繼《魯貢瑪卡家族》之後,左拉又寫了兩部短篇系列小說《三城市》和《四福音書》。

左拉篤信科學,是科學決定論者,認為自然主義是法國生活中固有的因素。他自稱他的方法來源於19世紀生理學家貝爾納的論著《實驗醫學研究導言》,左拉在他的論文《實驗小說論》中說,作家可以在虛構的人物身上證明在實驗室新獲得的結論。他相信,人性完全決定於遺傳,缺點和惡痹是家族中某一成員在宮能上患有疾病的結果,這種疾病代代相傳。一旦弄清楚了原因,便可以用醫療與教育相結合的辦法予以克服,從而使人性臻於完善。這就是貫穿於《魯貢瑪卡家族》中的主要觀點。在轟動一時的猶太血統的法國軍官德雷福斯被誣向德國出賣軍事機密的案件中,左拉於1898年1月挺身而出,在《震旦報》發表公開信,開頭一句是「我控訴」,他揭露法國總參謀部陷害德雪福斯的陰謀,結果以誹謗罪被判徒刑,只好逃往英國,次年6月才回到法國。在流亡期間開始寫《四福音書》:《繁殖》(1899)、《勞動》、(1901)、《真理調》(1903)、《正義》(未完成)。左拉在巴黎死於煤氣中毒(有說他為政敵所害,但終因無根據而作罷)。死後舉行公祭,遺體移置先賢詞。左拉生前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他的作品被具有保守思想的公眾視為淫書,尤其是1887年他的作品《土地》出版時,更遭到輿論的非難,終其一生,未能進入法蘭西學院。

福樓拜(1821~1880)法國作家。生於法國西北部魯昂城一個世代行醫的家庭。父親是魯昂市立醫院院長兼外科主任。他的童年是在父親的醫院里度過的。因此,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明顯帶有醫生的細致觀察與剖析的痕跡。福樓拜從中學時代起就開始嘗試文學創作。1841年他就讀於巴黎法學院,22歲時因被懷疑患癲癇病而輟學,此後他一直住在魯昂,專心從事創作,終生未婚。《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用了將近5年的時間於 1857年完成的。這部作品開創了文學史上的一個新紀元,也成為他的代表作。隨後他又創作了《薩朗寶》(1862)、《情感教育》(1869)和《三故事》(1877)

居斯塔夫·福樓拜(1821-1880)是19世紀中葉法國現實主義作家。生於法國諾曼底盧昂醫生世家。童年在父親醫院里度過,醫院環境培養了他細致觀察與剖析事物的習慣,對日後文學創作有極大的影響。福樓拜在中學時就熱愛浪漫主義作品,並從事文學習作。早期習作有濃厚浪漫主義色彩。1840年,他赴巴黎求學,攻讀法律,期間結識雨果。1843年放棄法律,專心文學。1846年,回盧昂,結識女詩人路易絲·柯萊,隨後有近十年的交往。定居盧昂期間,他埋頭寫作,偶爾拜會文藝界朋友,直到生命最後時刻。晚年,他曾悉心指導莫泊桑寫作。
1857年,福樓拜出版代表作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轟動文壇。但作品受到當局指控,罪名是敗壞道德,毀謗宗教。此後,他一度轉入古代題材創作,於1862年發表長篇小說《薩朗波》。但1870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情感教育》,仍然是一部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小說在揭露個人悲劇的社會因素方面,與《包法利夫人》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外,他還寫有《聖·安東的誘惑》(1874)、未完稿的《布瓦爾和佩居謝》、劇本《競選人》(1874)和短篇小說集《三故事》(1877)等。小說集中的《一顆簡單的心》,出色地刻畫了一個普通勞動婦女的形象,是他短篇中的傑作。
福樓拜主張小說家應像科學家那樣實事求是,要通過實地考察進行准確地描寫。同時,他還提倡「客觀而無動於衷」的創作理論,反對小說家在作品中表現自己。在藝術風格上,福樓拜從不作孤立、單獨的環境描寫,而是努力做到用環境來烘託人物心情,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他還是語言大師,注重思想與語言的統一。他認為:「思想越是美好,詞句就越是鏗鏘,思想的准確會造成語言的准確。」又說:「表達愈是接近思想,用詞就愈是貼切,就愈是美。」因此,他經常苦心磨練,慘淡經營,注意錘煉語言和句子。他的作品語言精練、准確、鏗鏘有力,是法國文學史上的「模範散文」之作

『貳』 阿爾及利亞的第一位法語女作家是誰

讓·昂魯什的妹妹馬格麗特·塔奧·昂魯什(1913—)是阿爾及利亞的第一位法語女作家,著有小說《黑風信子》(1947)和自傳體小說《鈴鼓街》(1960)。她還整理、翻譯了卡比利亞山區的民間故事《神奇的種子》(1966)。

『叄』 外國名著有哪些作者是哪個國家叫什麼名字主人公是誰(最少3部)謝謝!

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法國著名小說家、詩人雨果的重要長篇小說.主人公讓·瓦爾讓為了養活姐姐的七個孩子偷了一片麵包,被判五年苦役,四次越獄均遭失敗,十九年後才獲釋.後來,他受福來主教感化,重新做人,改名馬德蘭,開設工廠,成了富翁,還當上市長.他答應奄奄一息的女工芳汀的託付,將她寄養在德納迪埃德小酒店裡的私生女柯賽特領回,撫養成人.柯賽特長大後,在公園里遇上具有共和思想的年輕人馬里於斯,兩人一見鍾情.這時爆發了一場共和黨人的起義,英雄們視死如歸.讓·瓦爾讓將在街壘戰中受傷的馬里於斯救出,成全了一對年輕人的婚姻,但自己卻一度受到誤解,抑鬱成疾,最後在柯賽特和馬里於斯的懷里與世長辭.
基督山伯爵
大仲馬是法國著名的通俗歷史小說家,本書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法老號」大副堂泰斯受船長委託,為拿破崙黨人送了一封信,遭到兩個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死牢.獄友法里亞臨終前把埋於基督山島上的一批寶藏的秘密告訴了他,並幫助他成功越獄.堂泰斯找到寶藏,成為巨富,從此化名基督山伯爵,開始了報答恩人、懲罰仇人的計劃……
遠大前程
英國大文豪狄更斯的一部經久不衰的代表作.孤兒匹普從小由姐姐撫養,受雇於貴族郝薇香,並且愛上了她的養女艾絲黛拉,一心想成為「上等人」.他小時侯無意搭救的一名逃犯在國外發財致富,為報答救命之恩,送他去倫敦接受上等教育.正當匹普滿懷希望之際,艾絲黛拉另嫁他人,逃犯被擒,遺產充公,匹普的「遠大前程」轉眼化為泡影.整部小說情節引人入勝,人物呼之欲出,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漂亮朋友
莫泊桑是法國著名小說家,本書是他長篇小說的代表作.法國駐阿爾及利亞殖民軍的下級軍官杜洛瓦來到巴黎,進入報館當編輯,他依仗自己漂亮的外貌和取悅女人的手段,專門勾引上流社會的女子,並以此為跳板,走上飛黃騰達的道路.最後他拐走了報館老闆的女兒,迫使老闆把女兒嫁給他,自己成為該報的總編輯.小說結尾還暗示他即將當上參議員和內閣部長,前程還遠大著呢.
瓦爾登湖
這是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其分析生活,批判習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見解獨特,耐人尋味.其中許多篇頁是形象描繪,優美精緻,像湖水的純潔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綠;也有一些篇頁說理透徹,十分精闢,給人啟迪.

『肆』 《房間里的阿爾及爾女人》這部書,它的作者是誰

《房間里的阿爾及爾女人》這本書的作者是阿西婭·吉巴爾,她是阿爾及利亞的一名法語女作家,她陸續出版了十多部小說,而這些小說被翻譯成各個語言版本。受到世界各國讀者的喜歡。有很多人都喜歡讀他的小說,所以她也就成為近幾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她是法蘭西學院首位阿爾及利亞院士。所以說《房間里的阿爾及爾女人》這本小說的作者阿西婭·吉巴爾是思想比較深刻和前進的。而且她的小說寫的真的很好。

『伍』 非洲最著名的作家、詩人是哪幾位

有被稱為埃及的「莫泊桑」的就是邁哈木德·台木爾。
第一個非洲黑人作家是奧婁達赫·伊基亞諾,是18世紀的人。
還有奈及利亞作家沃雷·索因卡,是198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72歲。被稱為「非洲最偉大的作家」。
非洲著名的詩人有很多。
Sangge』er
桑戈爾,L.S.
L□opold S□dar Senghor (1906~ )

塞內加爾詩人、文藝理論家、政治家。生於達喀爾
南部若亞爾鎮一商人家庭。在達喀爾上中學。1933年在
巴黎大學取得教師的資格,1934年獲文學士學位。1935
年後在法國任中學教師。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
應征入伍,1940年 6月在前線被德軍俘虜。1944年獲釋,
回到巴黎繼續教學,同時參加政治活動。1945年為立憲
會議議員,1960年當選為塞內加爾共和國總統。他在組
織黑非洲的民族解放運動方面起過顯著的作用。1980年
底辭去總統職務,專心從事文學創作。
1934年,桑戈爾和蓋亞那的萊昂·達馬和馬提尼克
的艾梅·塞澤爾在巴黎創辦《黑人大學生》雜志,提倡
「黑人性」文藝。1948年,編輯出版《黑人和馬爾加什
法語新詩選》。他的詩集有《陰影之歌》(1945)、《黑
色的祭品》(1948)、《衣索比亞詩集》(1956)、《夜
歌集》(1961)和《熱帶雨季的信札》(1972)。他的詩繼
承非洲古老的文化傳統,富於哲理性,內容大多描寫非洲
淳樸的人情風俗,歌頌非洲的歷史傳統和英雄人物,表
現了對祖國的熱愛與對殖民主義制度的揭露和批判,呼
吁非洲人民為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而斗爭。
在文藝理論方面,桑戈爾著有論文集《自由一集:
黑人性和人道主義》(1964),闡述「黑人性」學說,介
紹非洲的文學藝術。此外,還有政論集《自由二集:民
族和社會主義的非洲道路》(1971)。

Mamoli
馬默里,M.
Mouloud Mammeri (1917~ )

阿爾及利亞作家。生於大卡比利亞地區的陶里爾特
—米蒙,在拉巴特上中學,後至阿爾及爾、巴黎進修,獲
文學士學位。1939年應征入伍,1944年參加義大利、法
國、德國的戰役,然後回阿爾及利亞任教。1957年被迫
逃往摩洛哥。1962年阿爾及利亞獨立後回國,在阿爾及
爾大學教授文學。他是阿爾及利亞作家協會的負責人之
一。他曾翻譯卡比利亞山區柏柏爾語民間詩人西·莫杭
的詩集,著有劇本《焚風》和電影劇本《燃燒的村莊》
等。他的長篇小說《被遺忘的山丘》(1952)、《公證人
睡著了》(1955)和《鴉片和大棒》(1965),反映了阿爾
及利亞歷史上 3個重要階段。《被遺忘的山丘》以第二
次世界大戰期間卡比利亞貧窮落後的農村為背景,寫在
殖民主義制度下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悲慘生活和他們種族
之間的紛爭。《公證人睡著了》反映阿爾及利亞知識分
子參與民族解放斗爭的覺醒過程。《鴉片和大棒》則直
接描寫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武裝起義,人物眾多,場面壯
闊,表現了人民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Shabi
沙比,A.Q.
Ab□l Q□sim ash-Sh□b□ (1909~1934)

突尼西亞詩人。生於托澤爾市郊。他的父親曾任伊斯
蘭教法院法官。沙比從小受阿拉伯傳統教育,1921年入
突尼西亞市宰敦伊斯蘭學院,1927年入突尼西亞政法學院,
1930年畢業。曾參加民族解放運動。沙比受「旅美派」
文學特別是紀伯倫的浪漫主義的影響,他的作品大多為
牧歌式的抒情詩,洋溢著熱愛自由、追求解放的感情。
他在長詩《生的意志》中寫道:「人民一旦要求生存,命
運就必須滿足他的要求。黑夜必將逝去,鐐銬一定粉碎。
」這些名句曾經在阿拉伯各國傳誦一時。他的詩多用簡
明的韻律,通俗、流暢。阿拉伯文學界贊譽他是「突尼
斯民族之光」。沙比其他詩作還有《在愛神殿堂的祈禱》
(1931)、《再生的早晨》(1933)、《巨人之歌》即《普
羅米修斯在歌唱》(1933)、《致全世界的暴君》(1934)
等。
Mofuluo
莫福洛,T.
Thomas Mofolo (1877~1948)

用索托語寫作的非洲作家。生於巴蘇陀蘭(今萊索
托)。自幼受殖民主義教會學校教育,篤信基督教,曾在
教會主辦的印刷所當校對。1906年在一個白人牧師的鼓
勵下,寫了充滿宗教熱情的小說《東方旅行者》。1910
年發表小說《皮特森村》,宣揚基督教道德觀。1911年
前後寫成歷史小說《沙卡》,長期遭到教會的冷遇,直
到1925年才經刪節出版。作者被認為南部非洲用民族語
言創作的最優秀的作家。
Shaka
沙卡
Chaka

19世紀初非洲祖魯族著名的酋長和軍事領袖,曾在
南部非洲今南非共和國納塔爾境內建立王國,其軍事才
能和英勇戰績為黑非洲人民所傳頌,成為許多非洲作家
創作中謳歌的英雄人物。迄今為止以他為主人公的文藝
作品不下幾十種,著名的有賴索托托馬斯·莫福洛的長
篇小說《沙卡》,塞內加爾萊·桑戈爾的長詩《沙卡》,
馬里塞杜·巴迪昂的劇本《沙卡之死》,幾內亞尼亞奈
的劇本《沙卡》以及祖魯族詩人維拉卡澤、作家德赫洛
莫兄弟分別寫成的同名詩篇、劇本和歷史小說

『陸』 非洲詩人有哪些

行者 搜集整理

[共33位]

--------------------------------------------------------------------------------

Shabi
沙比,A.Q.
Ab□l Q□sim ash-Sh□b□ (1909~1934)

突尼西亞詩人。生於托澤爾市郊。他的父親曾任伊斯
蘭教法院法官。沙比從小受阿拉伯傳統教育,1921年入
突尼西亞市宰敦伊斯蘭學院,1927年入突尼西亞政法學院,
1930年畢業。曾參加民族解放運動。沙比受「旅美派」
文學特別是紀伯倫的浪漫主義的影響,他的作品大多為
牧歌式的抒情詩,洋溢著熱愛自由、追求解放的感情。
他在長詩《生的意志》中寫道:「人民一旦要求生存,命
運就必須滿足他的要求。黑夜必將逝去,鐐銬一定粉碎。
」這些名句曾經在阿拉伯各國傳誦一時。他的詩多用簡
明的韻律,通俗、流暢。阿拉伯文學界贊譽他是「突尼
斯民族之光」。沙比其他詩作還有《在愛神殿堂的祈禱》
(1931)、《再生的早晨》(1933)、《巨人之歌》即《普
羅米修斯在歌唱》(1933)、《致全世界的暴君》(1934)
等。
(程靜芬)
--------------------------------------------------------------------------------

Mamoli
馬默里,M.
Mouloud Mammeri (1917~ )

阿爾及利亞作家。生於大卡比利亞地區的陶里爾特
—米蒙,在拉巴特上中學,後至阿爾及爾、巴黎進修,獲
文學士學位。1939年應征入伍,1944年參加義大利、法
國、德國的戰役,然後回阿爾及利亞任教。1957年被迫
逃往摩洛哥。1962年阿爾及利亞獨立後回國,在阿爾及
爾大學教授文學。他是阿爾及利亞作家協會的負責人之
一。他曾翻譯卡比利亞山區柏柏爾語民間詩人西·莫杭
的詩集,著有劇本《焚風》和電影劇本《燃燒的村莊》
等。他的長篇小說《被遺忘的山丘》(1952)、《公證人
睡著了》(1955)和《鴉片和大棒》(1965),反映了阿爾
及利亞歷史上 3個重要階段。《被遺忘的山丘》以第二
次世界大戰期間卡比利亞貧窮落後的農村為背景,寫在
殖民主義制度下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悲慘生活和他們種族
之間的紛爭。《公證人睡著了》反映阿爾及利亞知識分
子參與民族解放斗爭的覺醒過程。《鴉片和大棒》則直
接描寫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武裝起義,人物眾多,場面壯
闊,表現了人民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金志平)
--------------------------------------------------------------------------------

Dibu
狄布,M.
Mohammed Dib (1920~ )

阿爾及利亞作家。生於特萊姆森城。家境貧苦。曾
做過小學教師、會計、織地毯工人、鐵路工人和新聞記
者。 他的長篇小說 《阿爾及利亞》三部曲包括《大房
子》(1952)、《火災》(1954)和《織布機》(1957),描
寫城市貧民、山村雇農、產業工人的貧苦生活以及他們
反對殖民主義者的英勇斗爭,基本上概括了1939年第二
次世界大戰前夕至1942年美軍在北非登陸這段時期阿爾
及利亞的歷史。1955年發表短篇小說集《在咖啡店裡》,
收入 7篇作品,其中有些人物和情節同《大房子》相關
聯。1959年被殖民主義者驅逐出阿爾及利亞,在法國濱
海阿爾卑斯省的穆然城居留 5年,曾發表小說《非洲的
夏天》,反映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此外還出版詩
集《守護的影子》。60年代曾試圖運用西方現代派的某
些手法進行創作,小說《記得大海的人》(1962)、《在
荒涼的岸邊奔走》(1964)等即有隱喻和夢幻的筆法,主
題模糊,難以理解。後舍棄了這種創作方法。從70年代
開始,著手創作反映當前阿爾及利亞社會的新三部曲,已
發表的有《巴巴里地區的神》(1971)和《打獵的能手》
(1973),描寫阿爾及利亞獨立後發生的變化。到1977年
為止,他發表了12部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 3部詩集
和2部兒童故事。他的作品曾6次獲獎,其中較重要的有

作者:秋水共長 1位粉絲 2005-5-4 14:22 回復此發言

2 非洲詩人簡介
1966年的阿爾及利亞作家協會獎和1971年的詩歌學院獎。
(金志平)
--------------------------------------------------------------------------------

Xiabani
夏巴尼,R.
Robert Shaaban (1909~1962)

斯瓦希里語詩人、小說家、語言學家。生於坦桑尼
亞坦噶市附近農民家庭。信奉伊斯蘭教。他創作了二十
幾部作品,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和寓言,並整理了一些
古代的史詩。他的代表作有《隨筆與詩歌》(1959)、詩
集《非洲人之歌》(1956)以及自傳《我的生活和五十歲
以後》(1961)。他以質朴簡練的筆觸,表達了對人民疾
苦的關切和對祖國、對非洲的熱愛,譴責殖民主義的壓
迫與欺凌,寄託了對美好社會的嚮往。
夏巴尼的小說影響較大的有《可信國》(1951)和
《農夫烏圖波拉》(1956)。前者以象徵手法描寫天國的
人們對社會不合理現象的控訴,要求伸張正義和法制,借
以抨擊殖民主義的殘暴統治與愚民政策;後者寫主人公
與兩個女子的戀愛,反映了民族獨立運動影響下人與人
之間關系的可喜的變化。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宿命論的觀
點。
(周國勇)
--------------------------------------------------------------------------------

Mofuluo
莫福洛,T.
Thomas Mofolo (1877~1948)

用索托語寫作的非洲作家。生於巴蘇陀蘭(今萊索
托)。自幼受殖民主義教會學校教育,篤信基督教,曾在
教會主辦的印刷所當校對。1906年在一個白人牧師的鼓
勵下,寫了充滿宗教熱情的小說《東方旅行者》。1910
年發表小說《皮特森村》,宣揚基督教道德觀。1911年
前後寫成歷史小說《沙卡》,長期遭到教會的冷遇,直
到1925年才經刪節出版。作者被認為南部非洲用民族語
言創作的最優秀的作家。
(邵殿生)
--------------------------------------------------------------------------------

Aqibei
阿契貝,C.
Chinua Achebe (1930~ )

奈及利亞作家。生於奈及利亞東部伊博族。畢業於
伊巴丹大學,最初從事對外廣播工作,1966年起專事寫作。
1962年開始主編《非洲作家叢書》,1971年創辦尼日利
亞《奧基凱》雜志。他的主要作品有以奈及利亞伊博族
人民獨立前後的生活為題材的長篇小說《瓦解》(1958)、
《動盪》(1960)、《神箭》(1964)和《人民公僕》
(1966)。《瓦解》和《神箭》寫英殖民主義入侵前後伊
博族人民的生活和斗爭。《動盪》描寫獨立前一個頗有
抱負的青年,在殖民地資本主義化的城市中的墮落。《人
民公僕》嘲諷獨立後自詡人民之子和人民公僕的尼日利
亞政客。 他還著有詩集《當心啊, 我的心靈的兄弟》
(1971),短篇小說集《戰地姑娘及其他》(1971),兒童
故事《契克過河》(1966)和論文集《創世日的黎明》
(1975)。
(邵殿生)
--------------------------------------------------------------------------------

Suoyinka
索因卡,W.
Wole Soyinka (1934~ )

奈及利亞劇作家、詩人。出生於奈及利亞西部約魯
巴族一知識分子家庭。在伊巴丹大學求學時開始寫詩,
後到英國利茲大學攻讀文學,畢業後在倫敦皇家宮廷劇
院從事戲劇工作。1960年奈及利亞獨立後回國,開始用
英語演出西非現代劇,把西方戲劇藝術和非洲傳統的音
樂、舞蹈、啞劇等結合在一起。早期代表作有《沼澤地
居民》(1958)、《雄獅和寶石》(1959)、《裘羅教士的
磨難》(1960)等。前一出以抒情筆調傾訴沼澤地農民的
苦難,後兩出是風趣幽默的諷刺喜劇。獨立後,他的創
作格調日趨復雜隱晦,有些作品被西方評論家稱為貝克
特式的荒誕派佳作。這個階段的作品有主題明顯、頗受
歡迎的《孔其的收獲》(1965),也有表現手法荒誕費解

作者:秋水共長 1位粉絲 2005-5-4 14:22 回復此發言

3 非洲詩人簡介
的《路》(1965)和《瘋子和專家》(1970)。後兩部作品
劇情荒誕不經,穿插一些影射時事的場面和議論,是對
當代奈及利亞社會和非洲現實的隱晦曲折的嘲諷。
(邵殿生)
--------------------------------------------------------------------------------

Enguji
恩古吉
Ngugi wa Thiong』o (1938~ )

肯亞小說家、劇作家。畢業於烏干達馬凱雷雷大
學和英國利茲大學。他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孩子別
哭》(1964)、《一河之隔》(1965)、《一粒麥種》
(1967)、《血的花瓣》(1977)和劇本《黑隱士》(1962)。
《一河之隔》寫獨立前吉庫尤族兩個敵對部落的一對青
年男女的戀愛悲劇。《孩子別哭》和《一粒麥種》都以
肯亞獨立運動為背景,前者寫一個農民家庭在民族斗
爭中的悲慘遭遇,後者寫各種人物在這場斗爭中的不同
表現。《血的花瓣》是新殖民主義勢力控制下肯亞社
會的寫照。《黑隱士》向新獨立的東非國家知識分子提
出了新課題:是繼續隱居、脫離群眾,還是克服種族矛
盾、宗教矛盾等阻礙,團結群眾,投身於國家的建設。
(邵殿生)
--------------------------------------------------------------------------------

『柒』 阿爾及利亞作家穆魯·費拉翁有哪些代表作

阿爾及利亞作家穆魯·費拉翁(1913—1962)著有3部小說:《窮人的兒子》(1950)、《土地與鮮血》(1953)和《上坡路》(1957),他的作品大多反映卡比利亞山區勞動人民的生活和習俗,特別是《上坡路》,描繪了阿爾及利亞人民在殖民統治下的悲慘生活。

『捌』 作家塞萬提斯簡介。

塞萬提斯,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小說家、劇作家、詩人,1547年9月29日出生,1616年4月23日在馬德里逝世。他被譽為是西班牙文學世界裡最偉大的作家。評論家們稱他的小說《堂吉訶德》是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同時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之一。
塞萬提斯,他的一生經歷,是典型的西班牙人的冒險生涯。他生於16世紀的西班牙,那是個激動人心的時代。信奉伊斯蘭教的摩爾人被逐回北非,西班牙從地域到宗教都得到統一。在西班牙王廷的資助下,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海洋冒險促進了殖民主義的興盛,對美洲的掠奪刺激了國內工商業的發展,一些城市裡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西班牙擁有一千多艘船航行在世界各地,成為稱霸歐洲的強大封建帝國。但是西班牙的強盛極為短暫,專制君主腓力普二世對外發動多次失敗的戰爭,既耗盡了國庫的資產,也使西班牙喪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在國內,封建貴族與僧侶還保持著特權,各種苛損雜稅繁多,使得貧富分配不均的現象更為突出,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盡管專制王權與天主教會勾結在一起,利用宗教裁判所鎮壓一切進步思想與人民的反抗,但人文主義思想仍然得到傳播,涌現出一批優秀的作家。 塞萬提斯出生於一個貧困之家,父親是一個跑江湖的外科醫生。因為生活艱難,塞萬提斯和他的七兄弟姊妹跟隨父親到處東奔西跑,直到1566年才定居馬德里。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使他僅受過中學教育。 23歲時他到了義大利,當了紅衣主教胡利奧的家臣。一年後不肯安於現狀的性格又驅使他參加了西班牙駐義大利的軍隊,准備對抗來犯的土耳其人。他參加了著名的勒班多大海戰,這次戰斗中,西班牙為首的聯合艦隊的二十四艘戰艦重創了土耳其人的艦隊。帶病堅守崗位的塞萬提斯在激烈的戰斗中負了三處傷,以至被截去了左手,此後即有「勒班多的獨臂人」之稱。經過了四年出生入死的軍旅生涯後,他帶著基督教聯軍統帥胡安與西西里總督給西班牙國王的推薦信踏上返國的歸途。 不幸的是途中遭遇了土耳其海盜船,他被擄到阿爾及利亞。由於這兩封推薦信的關系,土耳其人把他當成重要人物,准備勒索巨額贖金。做了奴隸的塞萬提斯組織了一次又一次的逃跑,卻均以失敗告終,但他的勇氣與膽識卻得到俘虜們的信任與愛戴,就連奴役他們的土耳其人也為他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折服。1580年親友們終於籌資把他贖回,這時他已經34歲了。 以一個英雄的身份回國的塞萬提斯,並沒有得到腓力普國王的重視,終日為生活奔忙。他一面著書一面在政府里當小職員,曾干過軍需官、稅吏,接觸過農村生活,也曾被派到美洲公幹。他不止一次被捕下獄,原因是不能繳上該收的稅款,也有的卻是遭受無妄之災。就連他那不朽的《堂吉訶德》也有一部分是在監獄里構思和寫作的。1616年他在貧病交加中去世。 塞萬提斯十分愛好文學,在生活窘迫的時候,賣文是他養活妻兒老小的唯一途徑。他用文學語言給一個又一個商人、一種又一種商品做廣告。他寫過連他自己也記不清數目的抒情詩、諷刺詩,但大多沒有引起多大反響。他亦曾應劇院邀請寫過三四十個劇本,但上映後並未取得預想的成功。1585年他出版了田園牧歌體小說《伽拉泰亞》(第一部),雖然作者自己很滿意,但也未引起文壇的注意。塞萬提斯50餘歲開始了《堂吉訶德》的寫作。《堂吉訶德》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書中堂吉訶德在游俠生活中的遭遇,揭露了社會的黑暗,抨擊教會的專橫,揭示人民的困苦。他塑造的堂吉訶德和他的仆從桑丘,是西方古典文學中的兩個典型形象。 1605年《堂吉訶德》第一部出版,立即風行全國,一年之內竟再版了六次。這部小說雖然未能使塞萬提斯擺脫貧困,卻為他贏得了不朽的榮譽。書中對時弊的諷刺與無情嘲笑遭到封建貴族與天主教會的不滿與憎恨。1614年有人出版了一部偽造的續篇,站在教會與貴族的立場上,肆意歪曲、醜化小說主人公的形象,並對塞萬提斯本人進行了惡毒的誹謗與攻擊。塞萬提斯為了抵制偽書的惡劣影響,趕寫了《堂吉訶德》第二部,於1615年推出。該書幾乎被譯成各種文字,廣泛流傳於世,老少皆宜且寓意深刻。歐洲一些著名文學評論家說它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作品。除此之外,他還於1613年出版了包括十三篇優秀短篇小說的《懲惡揚善故事集》,其中有曲折的愛情故事,有社會風俗的描寫,也有一些哲學議論。書中描寫了封建社會的罪惡以及西班牙下層民眾生活的貧困,肯定人性與個性自由,對社會的不公正發出了憤怒的抗議。這些充滿了人文主義思想的現實主義短篇在西班牙文藝復興文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著名長篇小說《堂吉訶德》(1602~1615)是塞萬提斯的代表作。小說全名為《奇情異想的紳士堂吉訶德·拉·曼卻》共2卷,主要描寫一個瘦弱的沒落貴族堂吉柯德因迷戀古代騎士小說,竟像古代騎士那樣用破甲駑馬裝扮起來,以醜陋的牧豬女作美賽天仙的崇拜貴婦,再以矮胖的農民桑丘·潘札作侍從,3次出發周遊全國,去創建扶弱鋤強的騎士業績。以致鬧出不少笑話,到處碰壁受辱,被打成重傷或被當作瘋子遣送回家。小說中出現的人物近700個,描繪的場景從宮廷到荒野遍布全國。揭露了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荒淫腐朽,展現了人民的痛苦和斗爭,觸及了政治、經濟、道德、文化和風俗等諸方面的問題。小說塑造了可笑、可敬、可悲的堂吉訶德和既求實膽小又聰明公正的農民桑丘這兩個世界文學中的著名典型人物,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有朴實無華的生活真實,也有滑稽誇張的虛構情節,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廣度上,在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這本書堪稱經典,但是最好不要帶著那麼嚴肅的眼光去看,因為這本書在出版後一大段時間內屬於地攤讀物,他的價值也曾被認為僅僅是「逗笑」(塞萬提斯不學無術,不過倒是個才子,他是西班牙最逗笑的作家—當時人語),不管曾經遭過什麼評價,這本書確實很逗笑,我寫這篇讀後感的時候都忍不住想笑。這本書言語輕松活潑,似乎每一句話都是信手拈來而又很貼切,但不是那麼精確,甚至情節的前後銜接都很隨便,以至於出現不少漏洞,但是這並不影響整個書的吸引力,這本書有一種來自民間的活力,如果你和一堆淳樸的鄉下人扎堆開玩笑,就能感受到這種暖和的,自然的活力來。 作者塞萬提斯正是這種社會低層的角色,他是個傷殘的軍士,被俘當過奴隸,其間帶領弟兄們幾回逃跑,都被抓回來。被人贖回來之後,一貧如洗,寫作也沒有讓他脫貧,還因為無妄之災坐了幾回牢…….最後得水腫病死了。死後,人們也不知他的確切葬處。 堂吉訶德,一個鄉下紳士,讀騎士小說入了迷,一心想要把書中騎士的種種行為付諸現實,他以利相誘,居然說動了鄰居桑丘去作他的奴僕,這樣,一個瘋子和一個傻子,就開始了這部「偉大的信使」。 在歷險中,和別人交談,只要不涉及騎士道,堂吉柯德頭腦清晰,見識高明,他有堅定的信仰,高尚的品德,堪稱騎士典範,他一心追求正義,和想像中的敵人「作戰」毫不畏懼,連命都不要,他堅信自己應該扶助弱小,但事實上,他往往給別人添亂。他捍衛純潔忠貞,痴心不悔地堅守著自以為是的愛情,而他所謂的「情人」是個粗壯的村姑,壓根不認識他。他在想像的世界裡生活,歷盡挫折而不後悔,認為這只不過是「魔術家搗的鬼」,還不斷給桑丘打氣---騎士總是要歷盡各種艱險,才能成就豐功偉績的。 而桑丘呢?他是個只看見眼前利益只顧自己的農民,因為堂吉柯德許給他種種好處,他才跟著去當奴僕的,他滿足於口腹的享受,對堂吉柯德的各種奇思異想不斷戳穿,對他的清苦生活滿腹牢騷。「天上飛的老鷹,比不上地上跑的母雞。」他憑常識判斷處理問題,總督居然當的不錯,當然,後來他覺得累,不願當了。 主僕二人的歷險,略似《西遊記》當中的唐僧師徒四人的歷險,只是前者是現實世界為背景的荒謬,而後者是以神話世界為背景的奮斗。這另人想起信仰的問題,信仰是遙遠的,如遠方的燈火。而眼前的世界,局限於經驗,是感性的,淺薄的而或許是「正常的」, 桑丘就是一個沒有理性,光知道享受的傻子,主僕二人看似矛盾,實際卻不可分割。堂吉柯德的理想固然可笑,可是誰又能笑話他呢?如果一個人有點使自己激動的理想和信念,是不是比堂吉柯德的游俠夢更加真實,更加高明一些呢?如果不是,想做桑丘,滿足於眼前的快樂,又有誰甘心這樣呢? 作者和他筆下的堂吉柯德一樣,是一個悲劇人物. 1547年10月出生於西班牙的阿爾卡拉 德埃納雷斯。父親羅德里戈 德 塞萬提斯和母親萊昂諾爾·科爾蒂娜是破落貴族。 當時社會背景:十六世紀上半葉正是西班牙歷史上的鼎盛時期。西班牙自十五世紀末成了歐洲大陸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後,不斷向海外擴張,征服了美洲的大部分地區,瘋狂地掠奪黃金。一五一六年卡洛斯一世繼承西班牙王位,一五一九年他又從祖父那裡繼承了德國王位,並成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改稱卡洛斯五世。西班牙依仗它龐大的軍隊和無敵艦隊稱霸於歐美兩大洲,成為一個軍事大國。它的資本主義工商業也得到發展,經濟上呈現出繁榮的景象,是歐洲最富庶的地區之一。與此同時,它的文化教育事業也得到迅速的發展。一四九二年西班牙的第一部語法書出版後,以卡斯提亞語為國語的語言日趨完善,出現了蒙特瑪約爾的田園小說、流浪漢小說、騎士小說和魯埃達的戲劇。文藝復興思想的傳入使西班牙的文學藝術進入了長達近兩個世紀的黃金時期。塞萬提斯正是在這塊文化沃土上成長起來的,無疑地受到了絢麗多彩的文學作品的影響。 塞萬提斯對文學有特殊的愛好,為了廣泛閱讀拉丁經典著作和其他名著,他到一個羅馬教會的神職人員家中教西班牙語,以後又隨他們去義大利,在當時的紅衣主教裘利奧·阿括維瓦手下當了一名扈從。這樣,他便有機會利用他主人豐富的藏書,瀏覽名著。此外,他還接觸到不少義大利的文人學士,結識了被稱為「哲學游俠騎士」的吉奧爾達諾·布魯諾,親耳聆聽托爾瓜托?塔索對古代藝術的精闢論述。他受到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感染與熏陶,他對古代光輝的文化藝術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這樣,他便能在《堂吉訶德》中借主人公之口,對文化教育、貴賤等級、清廉公正、自由平等問題發表精闢的論述,閃耀出人文主義思想的光輝。
《堂·吉訶德》是歐洲最早的長篇現實主義小說之一,享有世界聲譽。塞萬提斯一再聲明 《堂吉訶德》
,他寫《堂·吉訶德》是為了諷刺當時盛行的騎士小說,「把騎士小說的那一套掃除干凈」。其實,作品的實際效果遠遠超出了這一「宗旨」。它通過堂·吉訶德的游俠冒險,描繪了16世紀末、17世紀初西班牙社會廣闊的生活畫面,展示了封建統治的黑暗和腐朽,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傾向,表現了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至今已用100多種文字譯成數百種譯本。
小說
塞萬提斯的小說,按照出版年代順序排列如下: 塞萬提斯·薩維德拉
《伽拉泰亞》La Galatea,又譯《條紋棉布》(1585年) 《聰明的紳士堂吉訶德·德·拉曼恰》El ingenioso hidalgo don Quijote de la Mancha(1605年) 《訓誡小說集》Novelas ejemplares,又譯《模範故事》、《懲惡揚善短篇小說集》(1613年) 《聰明的騎士堂吉訶德·德·拉曼恰第二部分》Segunda parte del ingenioso caballero don Quijote de la Mancha(1615年) 《貝爾西雷斯和西希斯蒙達歷險記》Los trabajos de Persiles y Sigismunda(1617年)

藝術成就
塞萬提斯的作品是相當獨特的。他通過嘲弄性地模仿已經開始衰退的文學潮流, 塞萬提斯
例如騎士小說,來創造出另一種富有生氣的小說類型——復調小說。這種小說憑借一種「虛構之外的游戲」摻雜了宇宙觀與世界觀,甚至復雜地與現實混合在一起。在當時,英雄史詩也可以採用散文的形式,他略帶嘲諷地以對洛佩·德·韋加的戲劇中經典人物的修改,創造了現實主義的准則,並將其推廣到歐洲,其在整個歐洲的追隨者比在西班牙本地要多的多。整個十九世紀的現實小說都被他這位「教師」所影響。 另一方面,塞萬提斯的另一部著作《訓誡小說集》,展現了他著眼點的深度以及對敘事結構進行試驗的願望。其中有諷刺體《狗的對話錄》,流浪漢小說《林孔內特和科爾塔迪略》,雜記《退伍的玻璃窗》,拜占庭小說《英國的西班牙女人》和《慷慨的情人》,甚至是警察小說《血的力量》(La fuerza de la sangre)。

『玖』 阿西婭·傑巴爾為什麼會發表長篇小說《阿爾及利亞白種人》

阿爾及利亞獨立後到現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上個世紀90年代初起國內頻頻出現的恐怖活動和暴力事件,吞噬著阿西婭的心。許多知識分子,尤其是用法語寫作的作家、詩人遭到暗殺,其中就有她的朋友。她再也不能沉默了。她寫作了長篇小說《阿爾及利亞白種人》(1996)。小說描寫了那些被殺害的知識分子生前的生活,他們的思想、行為和創作。但她認為僅此是不夠的。在小說中她從知識分子被殺、坐牢、逃亡,追溯阿爾及利亞的歷史,揭示產生悲劇的真正原因。

『拾』 外國名著以及作者人物介紹

1、《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是俄國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創作於1863—1869年。該作以1812年的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從1805到1820年間的重大歷史事件。以鮑爾康斯、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庫拉金四大貴族的經歷為主線,

在戰爭與和平的交替描寫中把眾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聯起來。作者將「戰爭」與「和平」的兩種生活、兩條線索交叉描寫,構成一部網路全書式的壯闊史詩。《戰爭與和平》的基本主題是肯定這次戰爭中俄國人民正義的抵抗行動,贊揚俄國人民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愛國熱情和英雄主義。

但作品的基調是宗教仁愛思想和人道主義,作家反對戰爭,對戰爭各方的受難並都給予了深切的同情。

作者簡介: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作家。代表作品:《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2、《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

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作者簡介:

維克多·雨果,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資產階級民主作家,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是法國有影響的人物。

雨果的創作歷程超過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

3、《紅與黑》

《紅與黑》是19世紀法國乃至歐洲文學的一座豐碑。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的個人奮斗及兩次愛情經歷的描寫,揭示了復辟王朝時期的波瀾的階級大博斗,反映了政治黑暗、教會腐敗,貴族反動和資產階級利慾熏心的廣闊生活畫面。於連的兩次愛情動機都是以愛情佔有為出發點最終要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通過於連這個文學形象,一方面描述了法國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沖擊下的貴族以及中小資產階級的恐慌情緒;另一方面又塑造了一個出現於社會劇烈變革中的個人野心家的藝術形象,美化了資產階級的生活觀和幸福觀。

作者簡介:

司湯達(1783年-1842年)是十九世紀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一生並不長,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學上起步很晚,三十幾歲才開始發表作品。然而,他卻給人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包括數部長篇,數十個短篇或故事,數百萬字的文論、隨筆和散文,游記。

他以准確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練的筆法而聞名。他被認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現實主義的實踐者之一。最有名的作品是《紅與黑》(1830)和《巴馬修道院》(1839)。

4、《呼嘯山莊》

一個愛到極致的男人,做出了瘋狂的行為。他用「愛」殺人,卻也用愛自殺。凱瑟琳生前死後,他都活在痛苦裡。凱瑟琳彌留之際,他還用說話去刺傷她。但是,希斯克力夫承受的卻是兩份傷痛,他自己的和凱瑟琳的。凱瑟琳愛希斯克力夫,又嫁給富有的林惇,

可以說,呼嘯山莊和畫眉田莊的悲劇有一大部分是她親手造就的。 希斯克力夫,很瘋狂。但很迷人。當然,也不失為一個好丈夫。只是,笨了一點。凱瑟琳:她壞、她自私、可是她對愛的執著,使她也因此散發著好女人與壞女人的混合著的魅力。

作者簡介: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19世紀英國小說家、詩人,英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這位女作家在世界上僅僅度過了三十年便默默無聞地離開了人間,然而她唯一的一部小說《呼嘯山莊》卻奠定了她在英國文學史以及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

此外,她還創作了193首詩,被認為是英國一位天才型的女作家。

5、《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品。本書通過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網路全書式的作品。

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寧的虛偽、渥倫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卧軌自殺、陳屍車站的下場。庄園主萊溫反對土地私有制,抵制資本主義制度,同情貧苦農民,卻又無法擺脫貴族習氣而陷入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

矛盾的時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書在矛盾的漩渦中顛簸。這部小說是新舊交替時期緊張惶恐的俄國社會的寫照。

作者簡介: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文學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也創作了大量的童話。其作品深刻地展現了俄國劇烈的社會變動。

列夫·托爾斯泰是現實主義的頂峰作家之一。他的文學傳統不僅通過高爾基等蘇聯作家所批判地繼承和發展,在世界文學中也有其巨大影響。在文學創作和社會活動中,他提出了「托爾斯泰主義」,對很多政治運動有著深刻影響。

閱讀全文

與阿爾及利亞小說作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說都市風流狂醫下載 瀏覽:224
鐵血穿越古代小說種馬排行榜 瀏覽:944
好看的風水傳承小說 瀏覽:732
有本小說主人公喬振宇 瀏覽:666
都市小說開局重生靈氣復甦治療癌症姐妹 瀏覽:736
關於和尚與女主的小說 瀏覽:591
穿越後我成了反派的契約獸免費小說 瀏覽:914
陸琰程念念小說閱讀名字 瀏覽:59
小說顧安童小說名字 瀏覽:442
女主姓蘇的有聲小說全集 瀏覽:695
薄冰女主小說 瀏覽:222
病嬌囚禁女主的小說 瀏覽:895
bl生存類游戲的小說排行榜 瀏覽:365
金庸小說全集txt下載微盤 瀏覽:837
間客有聲小說rar 瀏覽:174
人工學園2的同人小說 瀏覽:901
為什麼說網路小說 瀏覽:815
顧庭深和蘇沫小說名字 瀏覽:667
後宮明星重生小說推薦 瀏覽:469
匿名網路小說維權 瀏覽: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