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呼蘭河傳的作者是誰
創作此小說時,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這使遠在香港的蕭紅更加懷念自己的故鄉和童年,於是,蕭紅以自己的家鄉與童年生活為原型,創作了這部小說。它在藝術形式上是一部比較獨特的: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敘述故事,卻沒有主軸;全書七章雖可各自獨立卻又儼然是一整體。講述了作者小時候的童年故事。作家以她嫻熟的回憶技巧、抒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造就了她 「回憶式」的巔峰之作。茅盾曾這樣評價她的藝術成就:「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Ⅱ 呼蘭河傳作者簡介二十字
蕭紅(1911-1942),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1]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1]
Ⅲ 《呼蘭河傳》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呼蘭河傳》共七章,第一、二章對呼蘭河城風情的描繪,第三、 四章是「我」童年的回憶,展現「我」在呼蘭河城度過的童年時光。第五、六、七章則是由景物轉到人物,寫出了團圓媳婦、馮歪嘴子、有 二伯等一系列悲慘的故事。
拓展資料:
1、《呼蘭河傳》是中國作家蕭紅創作的長篇小說。該作品以蕭紅自己童年生活為線索,把孤獨的童話故事串起來,形象地反映出呼蘭這座小城當年的社會風貌、人情百態,從而無情地揭露和鞭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陋習在社會形成的毒瘤,以及這毒瘤潰爛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災難。
2、《呼蘭河傳》主題思想:小城故事——國民靈魂的挽唱。《呼蘭河傳》,敘述以「呼蘭河」為中心場景的鄉土人生的小城故事,展示的是「北中國」鄉民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即20世紀10年代中葉前後小鎮民眾的生態與心態,是一曲國民靈魂改造的挽唱。
3、《呼蘭河傳》有三重視角,一個是童真童趣的兒童視角——「我」,孩子看不清事件的內涵,於是產生了「陌生化效果」;一個是成年敘述者視角,敘述者是處在一種超然的境界,與小說中人物保持著距離;第三個是蕭紅視角,蕭紅視角是居高臨下的,讀者可能看不見她,但她隨時會出來發議論,有時連議論也不發,但讀者可以感覺到蕭紅的情感波動。
Ⅳ 著名作家茅盾稱《呼蘭河傳》這本書是「
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茅盾評價《呼蘭河傳》:
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它於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作品中的磨倌馮歪嘴子是他們中間生命力最強的一個——強得使人不禁想贊美他。然而在馮歪嘴子身上也找不出什麼特別的東西。除了生命力特別頑強,而這是原始性的頑強。
(4)呼蘭河傳這部小說作者擴展閱讀:
《呼蘭河傳》是有「文學洛神」之稱的民國著名才女蕭紅生前最後一部回憶式長篇小說,描寫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呼蘭河這座東北小鎮的風土人情,以及小人物們的離合悲歡、酸甜苦辣。
全書共分七章,它以作者的童年回憶為引線,描繪了20世紀20年代東北小城呼蘭的種種人和事,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當地老百姓平凡、卑瑣、落後的生活現狀和得過且過、平庸、愚昧的精神狀態。
但蕭紅還是用淡泊的語氣和包容的心敘說了家鄉的種種。她將一片片記憶的碎片擺出來,回味那份獨屬於童年、獨屬於鄉土的氣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呼蘭河傳
Ⅳ 呼蘭河傳這部小說的作者是蕭紅原名張乃瑩小說完成於什麼年代
應該是1940 41年吧,然後不久蕭紅就因病去世了
Ⅵ 呼蘭河傳在作者幾歲時寫的
28
《呼蘭河傳》,長篇小說,1939年寫於香港,1940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這部作品是蕭紅後期代表作,通過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表達出作者對於舊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的否定。講述了作者的童年故事。作家以她嫻熟的回憶技巧、抒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造就了她 「回憶式」的巔峰之作。蕭紅(1911-1942),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Ⅶ 呼蘭河傳的寫作背景
《呼蘭河傳》創作於1942年,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這使遠在香港的蕭紅更加懷念自己的故鄉和童年,於是,她以自己的家鄉與童年生活為原型,創作了這部小說。
它在藝術形式上是一部比較獨特的: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敘述故事,卻沒有主軸;全書七章雖可各自獨立卻又儼然是一整體。作家以她嫻熟的回憶技巧、抒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造就了她「回憶式」的巔峰之作。
作品簡介
《呼蘭河傳》共分七章,第一章寫呼蘭河的自然風光以及它的瑣屑平凡的日常生活;第二章寫當地人們精神上的盛舉;第三、四兩章寫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鄰右舍。
第五、六、七章分別寫三個不同的生活悲劇:天真活潑的小團圓媳婦的死,孤苦無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貧困的磨官馮歪嘴子的不幸。
作品通過這些生活畫面,表現了作者對故鄉的懷念,對祖父的眷戀,對純真無憂的童年生活的追念,對在苦難中掙扎求生的無知、善良、堅韌的故鄉人的悲憫。
Ⅷ 《祖父的園子》選自蕭紅寫的《呼蘭河傳》,這部小說是什麼
《祖父的園子》這篇文章節選自著名作家蕭紅的《呼蘭河傳》。全篇以輕快、優美的文筆詳盡地展現了祖父園子的勃勃生機。園子里的所有生命都是那麼無拘無束;祖父又是那麼寬厚仁愛;尤其是童年的「我」,在這園子里自由自在、快樂無憂。讀懂課文內容,明白祖父的園子不僅是童年的樂園,而且是學習的課堂;懂得大自然處處皆學問,習得知識的途徑有很多種;學習作者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Ⅸ <呼蘭河傳>的作者介紹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蕭紅(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
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9)呼蘭河傳這部小說作者擴展閱讀:
現代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童年不幸,影響其終生。我們今天回望蕭紅曲折的一生時,當然也繞不開她的童年生活。
1911年,蕭紅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城內的張家大院,原名張廼瑩。在蕭紅9歲時,她的生母不幸染上霍亂去世,父親張廷舉很快在當年續弦。然而,繼母對蕭紅並不喜愛,而擔任地方教育官員的父親重男輕女,和蕭紅也是情分淡薄。
蕭紅回憶說:「這個母親對我很客氣,不打我,就是罵,也是指著桌子椅子來罵我。客氣是越客氣了,但是冷淡了。」而父親脾氣暴戾,「偶然打碎一隻杯子,他就要罵到使人發抖的程度。」
這樣的家,對於一個天真爛漫、正值渴望愛與關注的孩子來說,無疑是冰冷的。童年時的蕭紅,便是敏感和內向的,高傲如她,不會為了討好別人而低眉順眼,相反,對於他人的嫌棄與冷眼她總是避而遠之。
萬幸的是,這樣不幸的童年裡,還有最後一絲安慰,那就是祖父。祖父很是疼愛蕭紅,教她《千家詩》,帶她到後花園嬉戲,讓她灰暗的童年尚能保留一抹明亮的顏色。
1940年,蕭紅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在港期間,她先後完成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蕭紅生病住進了醫院。端木請求好友駱賓基幫忙照料病重的蕭紅,駱賓基答應了下來,其後端木失蹤了一段時間。
後來,因為庸醫誤診、蕭紅病情惡化,最終在1942年逝世。端木冒著生命危險,為蕭紅收屍火化,並將她的骨灰妥善安置。端木在世時,每年都會祭奠蕭紅,寄託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