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尋一篇描寫長征的小說,名字忘記了。
異界經典
作者: 花雨傘
簡介:
曾經...在很久很久以前... 他再一次站在了那片遠古的戰內場,尋找自己的痕容跡...抬頭仰望著天上無盡的星空,他輕輕的嘆了口氣... 「我只想,尋回我曾經存在的痕跡...」 輪回,即將再次開始,命運的齒輪,被在一次轉 ...
❷ 《長征》王樹增每章內容概括
第一章突出重圍————1934年10月,閩浙贛蘇區:圍剿已經進行了四年,在王明錯誤指揮下,這個時候敵人也步步緊逼。廣昌、萬年亭、驛前、石城都失守了,這個時候敵人已經逼近了紅色心臟——瑞金。
第二章絢麗之夢————1930年8月,江西瑞金:1930年8月, 中國工農紅軍 開辟以瑞金為中心的根據地。
第三章十送紅軍————1934年10月,江西瑞金:因為紅軍反圍剿失利, 紅軍主力8.6萬人被迫長征。但是地方部隊1.6萬人,留在蘇區!這個時候蘇區百姓依依不捨,都來送別紅軍。
第四章 路在何方————1934年11月 粵北與湘南:在長征前夕,粵系軍閥 陳濟棠命令軍隊放開防線,紅軍 突破粵軍封鎖線,長征開始!
第五章山河都蒼茫了————1934年12月 湘西與豫西
第六章橘子也紅了————1934年11月 湘南
第七章血漫 湘江————1934年11月湘江: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 紅軍在湘江上游廣西境內的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與敵軍苦戰五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渡湘江, 突破了敵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
第八章恭賀 新年————1935年1月 烏江:1935年1月1日,紅軍突 破烏江江界河,烏江戰役打響。經過廻龍場、茶山關、江界河等戰斗。至1月3日,紅軍主力部隊以較小傷亡, 取得突破烏江的偉大勝利,粉碎了 國 民 黨妄圖憑借烏江天險堵截紅軍於南岸 並予以徹底消滅的黃粱美夢,使紅軍 從此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第九章夜郎之月————1935年1月 遵義:遵義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 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左」傾 錯誤而召開的。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自此,我黨由稚嫩走向成熟。
第十章殘陽 如血————1935年2月遵義:遵義戰役,是紅軍在敵情非常嚴峻的情況下,5日之內連下桐梓、婁山關和遵義,共擊潰和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8個團,俘敵3000人,取得中央 紅軍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第十一章巴山 蜀水————1935年4月 川北、湘西與陝南
第十二章金沙 水畔————1935年5月金沙江:金沙江位於長江的上游。紅軍到達金沙江後,先後找到七條船並控制了皎平渡兩岸渡口。紅軍主力就靠這7隻小船從容地過了江。兩天以後,敵人的追兵才趕到南岸。紅軍主力早已渡過金沙江。
第十三章喜極 之淚————1935年6月 四川達維:紅軍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克服 重重困難,翻越終年積雪、空氣 稀薄的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的夾金山。紅四方面軍正分路西進,先頭部隊攻佔懋功(今小金),一部前出達維。12日,紅一軍先頭部隊和紅四軍一部在達維會師。
第十四章黑暗 時刻————1935年8月 松潘草地:紅軍穿越草地,是中外軍事史上的 一大奇跡。渡過松潘草地所遇到的困難難以想像,飢餓、寒冷,以及布滿鮮花的泥沼,它超越了人體所能承受的極限。
第十五章北斗 高懸————1935年九月 陝南與甘南:紅一方面軍率領8000人脫離張國濤秘密北上。同月紅二十五軍到達陝甘蘇區的永坪鎮,次日同紅軍第26、第27軍會師,紅二十五軍結束長征。
第十六章天高 雲淡————1935年10月 陝北和川西:1935年10月,紅一軍翻越六盤山之後到達吳起鎮,10月19日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此次會師,標志著紅一軍長征結束。
第十七章 北上 北上————1936年1月 湘西 與川北
第十八章 江山 多嬌————1936年10月 甘肅 會寧:1936年10月10日,紅一、紅四 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10月22日,紅一、紅二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至此,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二、圖書簡介
1、《長征》是第一部用紀實方式最全面反映長征的文學作品
2、作者:王樹增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狀態:選載
3、分類:紀實文學 點擊數:748127 字數:111044 出版時間:2006-09-01
長征是黑暗天際間迸裂出的一道照徹大地的光亮。
回首長征,我們始知什麼是信仰的力量,什麼是不屈的意志,什麼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支軍隊的英雄主義。
無疑,人類歷史上所有的不敗皆源於此。具備了這樣的精神,中國革命才得以取得勝利。
具備了這樣的精神,中華民族才得以歷經苦難而生生不息。具備了這樣的精神,中國就有希望爭取到光明燦爛的未來。長征永存人類史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征
❸ 有沒有紅軍長征題材的小說
《放眼看長征》(紅旗出版社年8 月出版,作者葉心瑜)是一本紀實類的書,詳細介紹了長征的原因、經過,以細膩的筆調記錄了長征途中很多感人故事。該書有一章專門寫外國人怎樣看長征的,很有意思。隔著七十年的時空,現代人對長征的理解,難免不帶著現代眼光,看看外國人眼中的長征,也許對我們更好理解長征精神有特別意義。該書在一些網路書店已告罄。《長征日記》的名字普通,卻有兩個不同的版本,作者以及出版社都不同。其一是解放軍出版社出版,作者苑蓬。這是一本記錄重走長征路過程的書,作者、長征勇士苑蓬發揚長征精神,打著背包用雙腳丈量二萬五千里長征路,這一壯舉被記錄在他撰寫的《長征日記》里。其二是中國長安出版社出版,作者陳虎,這部《長征日記》的歷史資料來源廣泛,有親歷者親自寫的回憶錄,有當年每天國共雙方的文件、電報、報紙,真實地再現七十年前發生在長征路上每一天的故事。
這些紀實類書籍是這股紅色潮流的主旋律,其中在讀者中享有口碑的《長征回憶錄》(作者成仿吾)出版於二十年前,之後再版多次,今年為了紀念長征七十周年,人民出版社重新編輯隆重推出,可見受歡迎的程度。總之,長征史,口述長征,行走長征……種類很豐富。除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全史》這類大型文獻以外,還有《長征沿線旅遊指南》這樣的新穎讀物。
在書店,看到很多學生在選購一套名為《十五歲的長征》系列長篇小說(明天出版社出版,作者張品成),這是第一套描寫小紅軍長征的小說。作品的主人公皆為小紅軍,由三部相對獨立的長篇小說組成:《出征在即》、《臘月之城》和《指間的太陽》,講述對人性的尊重,對誠信的尊重,對生命的尊重。特別對中小學生有教育意義。該書一反長征題材的濃重和實錄,故事一波三折,驚險而富於童趣,很為學生喜愛。
❹ 王樹增《長征》分章節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泥濘的草地」):由於斷糧,許多戰士餓死在過草地途中,盡管如此,紅軍將士北上抗日的決心矢志不渝,面臨困境,彭德懷欲殺死自己的戰馬以救急。
第二部分(「草地水塘旁邊」):眼見兩個抬擔架的戰士因飢餓而生命垂危,為攻佔婁山關而失去了一條腿的周團長毅然將所剩不多的炒麵讓給戰士,繼而爬向水塘赴死。
第三部分(「泥濘的草地」):劉少奇和彭德懷尋找掉隊的周團長,含著極大的悲痛向殉難的指戰員致哀,彭德懷忍痛殺死心愛的戰馬來挽救極度飢餓的戰士們的生命。
第四部分(「草地之夜」):飢餓難耐的紅軍指戰員高唱《馬賽曲》,舉行篝火晚會,用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來戰勝困難。隨著先遣隊送來糧食解圍,紅軍指戰員沉浸在勝利的喜中。
(4)小說是寫長征的北上擴展閱讀: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❺ 《長征》的主要內容
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偉大奇跡。 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的今天,我們回顧長征艱難而輝煌的歷程,自然會有更多的感慨,對長征勝利的意義自然會認識更加深刻。
[關鍵詞]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歷程
72年前那個萬物蕭索的深秋——1934年10月10日晚,由於中央「左」傾錯誤領導人軍事指揮上的錯誤,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率領紅軍主力及後方機關8.6萬餘人,被迫放棄中央根據地,分別從瑞金、於都、長汀、寧化出發,實行戰略轉移,開始了聞名世界的長征。
一、長征初期的逃跑主義使紅軍嚴重受挫
長征是在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前提下作出的一項重大舉措。1933年9月,蔣介石集中5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圍剿」。中共臨時中央無視毛澤東、朱德在四次反「圍剿」中採用的並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提出「御敵於國門之外」的錯誤方針,並提出「保衛與擴大蘇區」、「不讓敵人蹂躪一寸蘇區」等口號,結果使紅軍一步步陷入被動局面, 到1934年9月,中央蘇區已瀕臨絕境,由此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被迫離開中央蘇區。
10月25日,朱德和周恩來指揮紅軍通過國民黨軍在信豐、安遠間設置的第一道封鎖線。由於國民黨南路軍總司令陳濟棠遵守1934年7月與朱德達成的秘密協議,加之林彪紅一軍團和彭德懷第三軍團配合掩護,中央紅軍於11月8日順利通過了設在湖南桂東、汝城至廣東城口一線的第二道封鎖線。11月10—25日,彭德懷指揮紅三軍團在郴州良田與宜章之間發起進攻,掩護中央紅軍通過第三道封鎖線。
蔣介石發現紅軍西進意圖,急調中央軍及湘桂軍40萬兵力沿湘江兩岸構築第四道封鎖線,企圖把紅軍消滅在湘江以東。11月27日,紅一、紅三軍團先頭部隊順利渡過湘江,與湘軍劉建緒部隊展開激戰。12月1日凌晨3時30分,朱德以中央局、軍委、總政名義下達命令,指出「消滅敵人進攻部隊,開辟西進的道路,保證我野戰軍全部突過封鎖線應是今日作戰的基本口號」。當天紅軍除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和紅三軍團第十八團以外,全部渡過湘江。至此,紅軍由長征開始時的8.6萬多人銳減至3萬多人。
中央紅軍之所以在湘江受挫,是由於中央「左」傾錯誤領導人在長初期又犯了退卻中的逃跑主義,並且把戰略轉移變成了一種大搬家式的倉促行動。湘江失利後,朱德、周恩來、王稼祥發布後方機關縮編命令,充實作戰部隊,檢查所帶物資,不必要的一律拋棄毀滅,改變了長征以來「大搬家」的錯誤做法。12月4—6日,經過精簡縮編的中央紅軍翻越老山界,面臨著向何處去的抉擇。
二、遵義會議恢復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按照原定戰略計劃,中央紅軍下一步方向是去湘鄂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但敵人已覺察到紅軍意圖,在前方集結20萬軍隊設置了4道防線。12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湖南通道舉行會議,毛澤東主張放棄北上改向貴州方向前進,得到了包括周恩來在內的大多數人的支持。12月15日,紅軍佔領黎平。周恩來主持政治局會議,採納毛澤東的意見,通過決定西渡烏江到川黔邊建立新的根據地。1935年1月1日,政治局在甕安猴場舉行會議,強調「首先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地區,然後向川南發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務」。隨後,紅軍經貴州腹地直向黔北挺進,把幾十萬敵人甩在湘西,爭取了主動。
1935年1月7日,紅軍進占黔北重鎮遵義,於15—17日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博古首先作關於第五次反「圍剿」總結報告,極力為自己錯誤的軍事領導作了辯護。周恩來作軍事問題的副報告,承認失敗原因是軍事領導上戰略戰術的錯誤,並認真作自我批評,同時也批評了博古和李德。張聞天作反對「左」傾軍事路線的報告之後,毛澤東作長篇發言,指出「左」傾錯誤表現為進攻中的冒險主義、防禦中的保守主義、轉移中的逃跑主義;同時正確說明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和今後軍事上應該採取的方針。會議作出決定:毛澤東當選為中央常委;由「朱、周為軍事指揮者,而周是黨內委託的對於指揮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遵義會議後,政治局決定毛澤東為周恩來軍事上的幫助者,張聞天代替博古負責黨中央總的責任。隨後,又成立了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中央三人軍事指揮小組,負責指揮全軍軍事行動。遵義會議是中共歷史上具有最偉大意義的一次會議,它在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使中國革命走上了正確發展的道路。
三、毛澤東英明決策,帶領紅軍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
根據毛澤東和中革軍委部署,紅軍於1月19日撤出遵義城,准備在川黔邊界渡江北上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在川西北建立根據地。1月28日,紅軍在土城與川軍發生激戰,傷亡慘重。毛澤東果斷召集會議,決定撤出戰斗,命令部隊輕裝從土城渡過赤水河西進。
赤水是長江上游的支流,蜿蜒400多公里,水流湍急,灘多浪大。紅軍於1月28日搭起浮橋,29日渡過赤水後砍斷纜繩,燒毀浮橋,暫時擺脫圍追之敵。
赤水河西是川南古藺、敘永地區,川軍潘文華部在長江南岸設防,毛澤東避實就虛,把紅軍帶到雲南威信縣扎西鎮進行整編,然後經敘永、古藺,在太平渡、二郎灘二渡赤水,回師黔北,擊潰和殲滅國民黨軍兩個師又8個團,再占遵義。蔣介石部署軍隊,向遵義一帶包圍。毛澤東指揮部隊向西開拔,3月16日下午至17日中午,從茅台鎮三渡赤水,派1個團張揚聲勢北進古藺,佯裝主力作出北渡長江架勢。蔣介石急忙向川南集結兵力,紅軍卻於3月21日晚至4日晨四渡赤水。
為進一步迷惑敵人,毛澤東命令紅九軍團大張旗鼓獨立作戰,而紅軍主力紅一、三、五軍團卻在3月31日晚突破烏江天險,前鋒直逼貴陽。正在貴陽督戰的蔣介石慌了手腳,急電滇軍孫渡縱隊救駕。毛澤東指揮部隊繞過貴陽向雲南進軍。蔣介石發現上當,再令部隊向雲南集結救援昆明,毛澤東達到吸引敵人目的後,又指揮紅軍分三路搶占龍街、洪門和皎平渡口,仍派紅九軍團作出佯攻昆明架勢。5月上旬,紅軍靠7條小船,經過6天6夜搶渡,過了金沙江。從此,紅軍擺脫了蔣介石幾十萬軍隊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的決定勝利。四渡赤水,兵逼貴陽,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是毛澤東在軍事指揮上的「得意之筆」,就是這種忽東忽西、迂迴曲折的戰術,把敵人搞得不知虛實,暈頭轉向,而紅軍卻終於跳出包圍圈,扭轉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四、通過彝民區,強渡瀘定橋,翻越夾金山,和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
渡過金沙江,紅軍抓緊時間休整。5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會理城郊鐵場村舉行擴大會議,確定了今後的行動任務,是北上與紅四方面軍會師。會議一個重要內容是統一領導核心的認識,起因是林彪給中革軍委的一封信,指責毛澤東帶部隊四渡赤水是走「弓背路」,提出要走「弓弦路」,否則會把部隊拖垮。並要求彭德懷任前敵指揮,毛、周、朱隨軍主持大計。毛澤東不客氣地批評林彪:「你是個娃娃,你懂得什麼?!」彭德懷也批評林彪說:「遵義會議才改變領導,這時又提出改變前敵指揮是不妥當的;特別提出我,則更不適當。」周恩來、朱德則在發言中對毛澤東在遵義會議以來的戰略方針給予高度評價,從而統一了認識,維護了團結,鞏固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地位。
紅軍要北上同四方面軍會師,必須穿過彝民區,渡過大渡河。當時彝族被漢族蔑稱為「倮倮國」,由於民族積怨,彝族不允許漢族軍隊通過。毛澤東派紅軍川籍領導人劉伯承深入彝民區,與沽基部落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為紅軍經過彝民區打開了通道,一批彝族青年參加了紅軍。
5月24日,紅軍先頭部隊紅一團在楊得志指揮下奇襲安順場,殲守敵兩個連。第二天,紅軍十七勇士憑借兩只小船強渡大渡河,佔領了對岸渡口。蔣介石揚言要紅軍做第二個石達開,調集10萬余兵力向這一地區集結。毛澤東、周恩來、朱德5月26日到達安順場,在聽取劉伯承、聶榮臻匯報後,果斷決定,由劉伯承、聶榮臻率紅一軍團一師和幹部團從大渡河東岸,林彪率二師和紅五軍團從大渡河西岸,同時夾河逆流北上,要求兩天半時間,行軍170公里,趕到瀘定橋。擔任先頭部隊的二師四團邊走邊打,晝夜兼程,日行軍120餘公里,於29日晨佔領瀘定縣城。瀘定橋是一座橫跨在大渡河上、由13根鐵索和木板鋪成的浮橋,紅軍到達時,木板已被破壞,只有13根鐵索連接兩岸。紅軍22名突擊隊員踩著鐵索,冒著彈雨,向東岸沖鋒。後面戰士邊鋪木板,邊向敵人火力射擊掩護突擊隊員。當勇士們快到東岸時,敵人把尚未撤去的木板點燃,突擊隊員們無所畏懼,闖過火海與守敵廝殺,終於奪取東岸陣地。當晚11時,東岸部隊趕到,打敗了敵人增援瀘定橋的兩個旅。至6月2日,紅軍主力全部渡過大渡河。
紅軍下一步行動方向是跨越海拔4900多米的夾金山。這里常年積雪,氣候惡劣,民間傳說只有神仙才能登越,所以又名「神仙山」。6月12日,紅一軍團二師四團作為先頭部隊與風雪搏鬥4、5個小時,待翻過山去,意外地與前來接應的紅四方面軍的部隊相遇。消息傳來,群情振奮,爬雪山似乎成為一種樂趣。6月14日,毛澤東喝下一碗熱氣騰騰的辣椒湯,身穿夾衣夾褲,手持木棍隨部隊一起爬過了夾金山。
當天晚上,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到達懋功縣達維鎮,受到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的夾道歡迎。18日,他們進入懋功縣城,見到前來迎接的紅四方面軍第三師政委李先念。
五、紅軍是北上還是南下,成為中央和張國燾爭論的焦點
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頭等大事是決定兩軍行動大計。6月26—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兩河口舉行。周恩來在報告中提出,迅速北上,創建川陝甘革命根據地,促進全國抗日高潮的到來。毛澤東、朱德、劉少奇等表示同意周恩來的意見,而張國燾卻主張打成都,而後在川康邊建立根據地。經過3天討論,會議通過北進戰略方針,政治局做出決定指出:「我們的戰略方針是集中主力向北進攻,在運動戰中大量消滅敵人,首先取得甘肅南部,以創造川陝甘蘇區根據地。」並為實現這一戰略方針制定了《松潘戰役計劃》。此時,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和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名義發布《為反對日本吞並華北和蔣介石賣國宣言》,申明了中共中央的北上抗日方針。
為實現《松潘戰役計劃》,中央紅軍又翻過夢筆山、長坂山兩座雪山,於7月10日到達黑水縣蘆花。在這里,中央與張國燾的矛盾日益尖銳明朗。7月18日,已經擔任中革軍委副主席的張國燾又在政治局會議上取代周恩來謀得總政委一職。正是由於張國燾錯誤干擾,延誤了戰機,《松潘戰役計劃》變成一紙廢文。
8月3日,紅軍總部又制定《夏洮戰役計劃〉,要求紅軍主力折而向西,攻佔阿壩,再向北進入甘南。8月4—6日,中央政治局應張國燾要求,在毛兒蓋附近沙窩舉行會議。張國燾提議提拔四方面軍9名幹部為政治局委員,毛澤東直言批評:「你這是開的督軍團會議!」會議最後以大局為重作了讓步,增補陳昌浩、周純全為政治局委員,陳昌浩兼總政治部主任。同時增補其他四方面軍幹部為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毛澤東指出,本來政治局不能決定中央委員,現在只是在特殊情況下這樣做。
沙窩會議後,紅軍一、四方面軍混編為左右兩路軍,左路軍由朱德、張國燾負責,經阿壩通過草地到巴西:右路軍由中央、前敵總指揮部率領,經班佑過草地到巴西。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兒蓋再次開會,毛澤東主張紅軍應東向陝甘邊界發展,以洮河流域為基礎建立根據地。這次會議改變了夏洮戰役計劃的具體部署,把右路軍作為北進的主力。
這時,蔣介石已調集30萬大軍,布置了3道封鎖線,阻止紅軍北上。毛澤東卻乘敵不備,選擇川西草原作為北上的通道。8月17日,毛澤東命令楊得志紅四團為先頭團,依靠一個60多歲的藏族通司做向導,找出一條通過草原的路線。川西草原人跡罕至,氣候惡劣,烈日、狂風、暴雨交替出現,地面更是處處危險,一旦陷入沼澤,幾分鍾就會淹沒其中。右路軍經過7天6夜艱難跋涉,終於穿過草原到達巴西。8月29—30日,先頭部隊攻打包座取得勝利,為紅軍北上甘南准備了條件。
9月1日,毛澤東、陳昌浩、徐向前聯名致電朱德、張國燾,要左路軍迅速東進,與右路軍靠攏,抓住有利時機,北出甘南。9月3日,張國燾回電稱因葛曲河水上漲,已命令紅五軍從墨窪返回阿壩,並以紅軍總司令部名義要黨中央和右路軍南下。這樣幾經周折,北上南下成為爭論焦點。至9月9日,陳昌浩再一次接張國燾電報後改變態度,決定帶部隊南下,徐向前不願看到四方面軍分開,同意了陳昌浩的意見。葉劍英立即向毛澤東報告了這一情況。毛澤東連夜找徐向前、陳昌浩探聽虛實,然後召集張聞天、博古在周恩來處開緊急會議,決定立即北上,脫離險區。並再一次以中央名義致電張國燾:只有北上才是出路,左路軍應迅即北上。同時發布毛澤東寫的《中共中央為執行北上方針告同志書》,指出南下是草地、雪山、老林,人口缺少,糧食缺乏,紅軍無法通過敵人布置在那裡的堡壘線。因此,應迅速北上,創建川陝甘新蘇區。陳昌浩派副參謀長李特帶一隊騎兵追上毛澤東。毛澤東請李特轉告張國燾、陳昌浩:北上是正確的,如果一時想不通,可隨時電商。
9月12日,中共中央在甘肅迭部縣俄界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與四方面軍的爭論及今後的戰略方針。有人提出要開除張國燾的黨籍,毛澤東不同意,表示要盡一切可能爭取四方面軍北上。會議通過《關於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並決定:一、三軍團和中央縱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彭德懷為司令員,毛澤東為政治委員,林彪任副司令員,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並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林彪、王稼祥組成的五人團,領導紅軍工作,負責處理一切重大行動。
六、紅一方面軍在毛澤東直接領導下率先結束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陝甘支隊向甘南進軍,須經天險臘子口。臘子口地勢險峻,敵人遍設碉堡工事,防守極為嚴密。毛澤東說:「臘子口這一仗非常重要,而且非要打勝。不然,我們往南不好回,北又出不去。政治上、軍事上會處在進退失據的境地。」「這一仗是關繫到我們革命命運的重要戰斗,要不惜一切代價打下來。」林彪、聶榮臻冒雨視察地形,命令紅四團採取翻山迂迴和正面突擊兩種戰術向敵人發起進攻,至9月17日殲滅守敵兩個營,奪取臘子口,並乘勝追擊,在草灘殲滅敵人,繳獲了幾十萬斤糧食和2000斤食鹽。過臘子口,紅軍翻越岷山山脈向北延伸的最後一座雪山大剌山,毛澤東心情格外興奮,吟成《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9月20日,毛澤東帶紅軍進入甘肅南部宕昌縣小鎮哈達鋪,部隊在這里改編為三個縱隊,共8000多人。聶榮臻在這里發現一張載有山西軍閥閻錫山的部隊進攻陝北紅軍劉志丹部消息的報紙,立即派通訊員送給毛澤東。毛澤東看後高興地說:「好了,好了!我們快要到陝北革命根據地了。」22日,毛澤東召集團以上幹部在關帝廟開會,分析了當前形勢,宣布陝北「就是我們的目的地,就是我們抗日的前沿陣地」!
9月26日,陝甘支隊突破敵人在渭河設置的封鎖線,佔領甘肅省通渭縣榜羅鎮。毛澤東在這里一面休整部隊,一面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把黨中央和紅軍的落腳點放在陝北,以陝北根據地作為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10月初,陝甘支隊突破敵人在西蘭公路和會寧、靜寧間公路及平涼、固原間公路的封鎖線,翻越六盤山。接著,第一支隊在青石嘴殲滅東北軍何柱國部兩個騎兵連。紅軍用繳獲的100多匹戰馬組建了自己第一支騎兵部隊。10月19日,陝甘支隊到達保安縣吳起鎮,進入陝北根據地境內。
這時,西北「四馬」(馬鴻逵、馬鴻賓、馬步芳、馬步青)之一的馬鴻逵和國民黨毛炳文第三十七軍以及東北軍白鳳翔第六師的騎兵緊追在後,毛澤東決定把這條尾巴斬斷在根據地門外。10月21日清晨戰鬥打響,僅兩個小時,敵1個騎兵團被殲滅,兩個騎兵團被擊潰。此戰由彭德懷指揮,毛澤東作六言詩贈彭德懷:「山高路遠溝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彭德懷將末句改為「唯我英雄紅軍」回贈毛澤東。
此時,陝甘支隊與劉志丹領導的陝北紅二十六軍和徐海東領導的先期到達陝北的紅二十五軍會合。紅一方面軍萬里長征勝利結束。11月5日,毛澤東在象鼻子灣對全軍發表講話,指出:我們走過了367天,走過了閩、贛、粵、湘、黔、桂、滇、川、康、甘、陝共11個省,最多的走了二萬五千里。二萬五千里長征由此得名。
七、紅二方面軍奉命北上,1936年7月1日與紅四方面軍會合
紅二方面軍由紅二、紅六軍團組建而成。這支部隊在中央紅軍長征初期的任務是牽制湖南、湖北敵人,配合中央紅軍行動。用紅二、六軍團總指揮賀龍的話說就是:把這批敵軍(指湖南、湖北敵人)背起來,好讓一方面軍肩頭輕一些。牽制任務完成後,紅二、六軍團面對敵人重兵「圍剿」,決定放棄湘鄂川黔根據地,在湘黔滇地帶與敵人兜圈子。1936年3月30日,紅二、六軍團接張國燾、朱德電報,決定北渡金沙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為此,賀龍、任弼時、關向應率領部隊從滇黔邊盤縣、亦資孔地區出發,佯攻昆明,甩掉追兵,4月25—28日在石鼓渡過金沙江,進入康藏高原。
5月1日,紅二、六軍團越過海拔5300多米的哈巴雪山,到達藏族居住的中甸縣城。賀龍命令部隊嚴格遵守民族、宗教政策,親筆致函歸化寺八大老僧,闡明紅軍政策和紀律。松本活佛派管事喇嘛向賀龍獻哈達,並迎接賀龍進寺,破例為他舉行宗教盛典跳神儀式。活佛命令商人、富戶開倉向紅軍出售糧食,幫助紅軍僅兩天時間籌集到10萬斤糧食。靠喇嘛向導和一位會講藏語的漢人翻譯帶路,二軍團翻越三座雪山,六軍團翻越兩座雪山,7月1日在四川省西部甘孜縣,與紅四方面軍第三十師會師。
原來,張國燾命令紅四方面軍重過草地南下後,於1935年10月5日在卓木碉成立「黨中央」、「中央政府」和「中央軍委」,自封主席,並以「中央」名義宣布「毛澤東、周恩來、博古、洛甫應撤銷工作,開除中央委員及黨籍,並下令通緝。楊尚昆、葉劍英應免職查辦」。12月15日又致電中央:「你們應以黨北方局、陝甘政府和北路軍」稱謂,「不得再冒用中央名義」。1936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決定,指出張國燾這種行為無異於自絕於黨,自絕於中國革命。並公布政治局在俄界會議上作出的《關於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不久,殘酷的事實證明南下是錯誤的,到1936年2—3月,紅四方面軍由南下時的45個團約8萬人,減少到28個團4萬人。在朱德、劉伯承、徐向前等人的斗爭和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要求下,張國燾於6月6日宣布取消偽中央,並於此前同意北上與紅一方面軍會師。
紅二、六軍團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後,根據中革軍委命令,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賀龍、蕭克任總指揮、副總指揮,任弼時、關向應任政治委員、副政治委員。7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准成立西北局,張國燾、任弼時為正副書記,朱德等為委員,統一領導紅二、四方面軍。
八、朱德、任弼時等堅決與張國燾右傾分裂主義進行斗爭,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實現了勝利會師
紅二、四方面軍會師後,分成左、中、右三路縱隊過草地北上,8月初相繼在四川若爾蓋縣包座一帶集結。在8月5日西北局會議上,通過了《岷(州)洮(州)西(固)戰役計劃》,擬乘敵主力尚未集中之際,先機進入甘南,取得岷州、洮州(今臨潭)、西固(今宕昌)等地,以利繼續北進。這一戰役計劃實現後,朱德建議部隊迅速跨過西蘭公路,與中央派來接應的紅一方面軍西征軍會師。張國燾卻節外生枝,向中央提出兩個行動方案:一是往西到新疆接通蘇聯,獲得武器裝備再回來;一是出東南向川陝豫鄂發展。中央很快回電否定了張國燾提出的兩個方案。張國燾堅持自己的意見,甚至以辭職相要挾。朱德堅持原則,張國燾被迫讓步,西北局因此於9月18日晚通過《通(渭)庄(浪)靜(寧)會(寧)戰役綱領》,以「爭取與一方面軍會合為目的」,並作出各部隊立即北進的部署。
9月21日,張國燾在漳縣三岔前敵指揮部致電朱德,要求部隊停止北上,掉頭西進永靖、循化,准備渡過黃河,搶占永登、紅城子地區作為立足點。朱德一夜未眠,沖破張國燾事先設置的障礙,分別向張國燾、黨中央和紅二方面軍發出3份電報, 然後與西北局組織部長傅鍾策馬60公里,趕赴漳縣參加西北局會議。
西北局會議通過了張國燾的西進方案。朱德一面表示「要強使我贊同(西進方案)是不可能的」,同時為顧全大局,表示「暫照第二方案執行,大家做好工作,減少損失。我建議向中央報告,如中央不同意,就堅決執行第一方案」。9月27日,中央復電要求紅四方面軍執行靜會戰役計劃。張國燾這時因西進先頭部隊受挫返回,不得不同意在洮州舉行會議,提出從南邊繞道打到新疆的意見。朱德等人否定了張國燾的意見,當晚8時,以朱德、張國燾、徐向前名義聯名致電中央:「決仍照原計劃東進」,「先頭約6號到界石鋪,決不再改變」。9月30日,紅四方面軍分成5路縱隊,北進靜寧、會寧地區。10月9日,紅四方面軍與前來迎接的紅一方面軍紅一師在會寧城勝利會師。
正在北進途中的紅二方面軍指戰員聞知紅一、四方面軍已經會師的消息,心情分外激動,他們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行軍的速度。10月22日,紅一、二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將台堡(今屬寧夏)會師。
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後,由朱德、周恩來、彭德懷共同指揮,於11月21—23日在隴東環縣以北的山城堡地區殲滅尾追而來的胡宗南部一個旅另兩個團。這場戰斗是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工農紅軍與國民黨軍隊的最後一次戰役,她同時也宣告了紅軍長征的勝利結束。11月23日,三個方面軍團以上幹部在山城堡舉行慶祝勝利大會,朱德發表講話指出:三大主力紅軍西北大會師,到山城堡戰斗結束了長征。我們要在陝甘蘇區站穩腳跟,迎接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
九、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的紀念意義
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偉大奇跡,紅軍長征轉戰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毛澤東於1935年11月剛到陝北不久,就在象鼻子灣全軍幹部會議上對紅軍長征的意義的作了深刻的闡述。他說:「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以我們的勝利和敵人的失敗而告結束。長征,是宣言書,是宣傳隊,是播種機。它將載入史冊。我們中央紅軍從江西出發時,是八萬人,現在只剩下一萬人了,留下的是革命的精華。」 正是這批衣衫襤褸的精英,改寫了中國的歷史。
在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的今天,我們回顧長征這一艱難而輝煌的歷程,自然會有更多的感慨,對長征勝利的意義自然會認識更加深刻。但由於篇幅關系,我們不想對此作過多的論述,謹在此摘錄引用胡錦濤總書記今年7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結束本文:
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英勇革命的壯麗史詩。包括長征在內的中國革命史,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長期英勇奮斗的真實記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推進理論創新的生動教材,是中國共產黨人光榮革命傳統和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我們應該十分珍惜和充分運用這個精神寶庫。在改革發展任務艱巨繁重的新形勢下,在深刻變化的國際環境中,我們要更加註重用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革命史來教育幹部和人民。
只有銘記中國革命史才能正確創造未來。
只有銘記歷史,特別是銘記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的中國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過去,全面把握現在、正確創造未來。
❻ 有沒有重生到紅軍成立時的小說
1、《重生之紅星傳奇》作者:豫西山人。
內容簡介
一寸山河一寸血,歷史都是血寫成! 國防大學研究生劉一民,在奧運安保值班時,與恐怖分子同歸於盡,重生於紅軍長征的湘江戰役新圩阻擊戰戰場。
從此,劉一民追隨偉大的工農紅軍,以自己所學,彌補歷史缺憾,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長征路,率雄獅健兒北上抗日戰場,與日寇廝殺,與投降派鬥智斗勇。
演繹出了雄渾無儔、波瀾壯闊的中國人民抗日歷史新話劇! 英雄兒女,愛恨情仇。鐵馬金戈,先烈大業與日月同輝;柔笛和聲,凄美愛情並天地同壽! 不一樣的歷史,不一樣的英雄,一切盡在紅星傳奇!
2、《紅色脊樑》作者巨火。
內容簡介
始於黃埔,東征北伐,南昌秋收起義,上井崗!長征抗日解放戰爭,締造熱血軍魂!
3、《紅色帝國1924》作者:水木文人。
內容簡介
退役的共和國特種兵,回到了民國這個混亂的年代。老蔣說:「娘希匹,李衛國這個這么優秀的學生怎麼就不能為黨國效力呢?」日本天皇:「這個李衛國的軍隊,是皇軍實現大東亞共榮圈最大的阻力之一!」
4、《紅星閃耀中華》作 者:二兩酒量。
內容簡介
一個小人物穿越到紅軍蘇區時代,和紅軍一起成長。嘿嘿,我腦海里是沒有技術,沒軍事才華,沒關系,但我能升級,打仗得功勛換武器。
5、《抗戰之紅色軍神》作者:心上雪。
內容簡介
他,天之驕子,將門之後,但卻意外地連車帶人穿越到了1934年末的閩西。亂世之中,他燃起熊熊烈焰,組織軍隊,縱情殺戮,在烈火硝煙中放聲長嘯。
他受到上天眷顧,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斗,一次次死裡逃生的歷練,他總是在危局之中力挽狂瀾,深入敵後縱橫馳騁。雖滿身鮮血,但仰天大笑:我乃...
❼ 關於長征的小說片段
1935年4月初的一個晚來上,女紅軍們源剛拖著疲倦的身體趕到貴州盤縣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一群敵機嗡嗡地叫著突然從山後飛過來,其中一架快速俯沖下來,一陣激烈的機槍子彈迎頭掃射,三枚炸彈投向休息營地。戰士們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溝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勢把一些人遮蔽起來,但要命的是一些紅軍傷員躺在擔架上根本動不了。
賀子珍本來是隱蔽在路邊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顧個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擔架,這時,一枚炸彈投了下來,在她身邊頓時騰起一股煙塵……
敵機飛走了,槍聲、爆炸聲停止了,硝煙和塵土漸漸消散開去。賀子珍的身體里嵌滿了彈片,鮮血把軍衣浸染得殷紅。
一場緊張的搶救開始了。警衛員騎馬去總衛生部請來李芝醫生,為賀子珍救治。李芝先為賀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針,然後做了全身檢查,發現在她的頭部、上身、四肢共有17塊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彈片,在沒有實施任何麻醉的情況下,手術開始了。賀子珍疼得渾身大汗淋漓,眼裡噙滿淚花,卻堅持一聲不吭。身體淺層的彈片終於被一塊塊取出,而深入體內的彈片卻難以取出,成為戰爭留給她的一份永久紀念。
❽ 毛澤東關於長征的其他作品。
一、《七律·長征》
《七律·長征》是一首七言律詩,選自《毛澤東詩詞集》,這首詩寫於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斗豪情。
1、全文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⒃過後盡開顏。
2、譯文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
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二、《清平樂·六盤山》
《清平樂·六盤山》是現代思想家、革命家、詩人毛澤東於1935年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闋從眺望遠景起筆,寫了登上六盤山所見到的北國清秋的景色,回顧了長征的勝利,表達了紅軍北上抗日的堅強意志。
下闋則寫近處,如火的紅旗在高山之巔,迎著西風舒捲,烘託了紅軍將士勝利的英姿。上下兩闋相對獨立,卻又緊密相連、一脈相承;在表現手法上,全詞景中有情,情中有景,達到了情景交融、剛柔相濟的妙境。
1、全文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2、譯文
長空高闊白雲清朗, 南飛的大雁已望到了天邊。不登臨長城關口絕不是英雄, 算下來已征戰了二萬。
六盤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風漫卷著紅旗。今天我長繩之武裝緊握手中, 哪一天才會將那蔣家狂龍捆縛?
三、《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
《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寫於1935年10月21日,吳起鎮西山督戰,戰斗結束,賦此詩贈予彭德懷,彭德懷接詩後,將最後一句改為「唯我英勇紅軍」並退還給毛澤東。這首詩最早發表在1947年8月1日《戰友報》。
1、全文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2、譯文
吳起鎮山險路長溝深,中央紅軍騎馬賓士殺敵。有誰敢阻擊紅軍白馬,只有我彭德懷大將軍。
四、《念奴嬌·昆侖》
《念奴嬌·昆侖》毛澤東作於1935年冬天。中央紅軍走完了長征最後一段行程,即將到達陝北,毛澤東登上岷山峰頂,遠望青海一帶蒼茫的昆侖山脈有感而作。這首詩毛澤東成功地表達了他的思想,好使「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1、全文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2、譯文
破空而出了,莽莽昆侖山,你已看遍人世間的春秋風雲。你雪山般的身軀飛舞起千百萬冰棱,滿天被你攪得寒入骨髓。夏天你的冰雪在溶化,江河縱橫流淌,有些人或許葬於魚腹。你的千年功過是非,究竟何人曾予以評說?
今天我要來談一談昆侖:不要你如此高峻,也不要你這么多的雪花。怎樣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寶劍,把你斬為三片呢?一片送給歐洲,一片贈予美洲,一片留給日本。在這和平世界裡,整個地球將像這樣感受到熱烈與涼爽。
五、《十六字令三首》
《十六字令三首》是毛澤東創作的三首詞。這三首小令都描寫了長征路上的山,氣勢博大雄渾,豪放灑脫,氣韻天成,盡顯山之體勢、風骨,也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負。
1、全文
【其一】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2、譯文
【其一】
山,高聳入雲端。給快跑的馬兒再加幾鞭,翻越山巔未下鞍。驚詫高又險,回頭瞥一眼,離天只有三尺三!
【其二】
山,起伏如波濤,浩瀚似江海,倒海翻江卷巨瀾。山勢奔騰迅猛如奔馬,好似萬馬廝殺正酣戰。
【其三】
山,傲立蒼穹如長劍,刺破青天劍鋒沒傷殘。天像快要塌下來,全靠著山的支撐,天才得以鋪展於宇宙間。
❾ 重生到長征時期當紅軍的完結小說
1、《重生之鐵血八路劉華》作者:574981
內容簡介
一名二十一世紀的現役軍官,再一次意外中,重生到了一名在東征戰場上受了重傷的紅軍連長身上。從此,他履行了這個叫做張華連長的職責,從紅四師十團特務連,到115師686團特務連,一直脫離主力部隊建立自己的根據地....
帶著部隊從弱小到強大,自己也從一名連長在經過抗大的學習以後,成為了分區司令員,就連遠在延安的主席,也因為他輝煌的戰績而親自接見.........
2、《抗日之鐵血軍魂》作者:長風
內容簡介
徐文,共和國最強特種部隊,天狼突擊隊第3任隊長,因在非洲營救受困僑民而犧牲,意外魂穿成為一名八路軍戰士。紅旗不倒,沖鋒不止,血不流干,抗戰到底...
3、《重生之紅星傳奇》作者:豫西山人
內容簡介
一寸山河一寸血,歷史都是血寫成!國防大學研究生劉一民,在奧運安保值班時,與恐怖分子同歸於盡,重生於紅軍長征的湘江戰役新圩阻擊戰戰場。
4、《抗戰之紅色軍神》作者:我是我的國王
內容簡介
他,天之驕子,將門之後;他,連車帶人穿越到了1934年末的閩西,重新點燃紅色火焰;他,受到上天眷顧,金手指開得爽歪歪……於是,老蔣郁悶了,小島國災難降臨了,列強終日惶惶不安……
5、《紅星閃耀中華》作者:二兩酒量
內容簡介
一個小人物穿越到紅軍蘇區時代,和紅軍一起成長。嘿嘿,我腦海里是沒有技術,沒軍事才華,沒關系,但我能升級,打仗得功勛換武器。
❿ 有一部文學作品是描寫南下和北上時的歷史的,里邊有很多的名人啦。。
你說的是《南渡北歸》抄吧。
《南渡北歸》三部曲全景描繪了抗日戰爭時期流亡西南的知識分子與民族精英多樣的命運和學術追求,系首部全景再現中國最後一批大師群體命運劇烈變遷的史詩巨著。
所謂「南渡北歸」,即作品中的大批知識分子冒著抗戰的炮火由中原遷往西南之地,爾後再回歸中原的故事。
整部作品的時間跨度近一個世紀,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紀人文科學領域的大部分大師級人物,如蔡元培、王國維、梁啟超、梅貽琦、陳寅恪、錢鍾書等。作品對這些知識分子群體命運作了細致的探查與披露,對各種因緣際會和埋藏於歷史深處的人事糾葛、愛恨情仇進行了有理有據的釋解,讀來令人心胸豁然開朗的同時,又不勝唏噓,扼腕浩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