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集作者 > 陸蠡寫的小說有什麼

陸蠡寫的小說有什麼

發布時間:2022-04-04 09:18:14

❶ 陸蠡的散文片段點評50字

這是一篇短小精來悍的詩化散文自,作者以清麗飄逸的筆觸,表達了對時間的哲理性思考,告誡人們應該珍惜時間。文中作者以「他」指代時間,使時間成為一個具有神秘力量的人物,從而使難以觸摸的事物變得生動可感。最值得稱道的是修辭手法的嫻熟運用,使文章有了詩一般的美感。

❷ 關於陸蠡的資料

著名散文家陸蠡

陸蠡(1908一1942),不僅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寧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原名陸考原,學名陸聖泉。陸蠡是他的筆名。 天台平鎮岩頭下村人。資質聰穎,童年即通時文,有"神童"之稱。 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學附屬高中部,初露文學創作的才 華。1924年升入之江大學機械繫。1927年,轉國立勞動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二年後畢業。

1931年秋,陸蠢與發人吳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學理化教員,課余從事創作和翻譯。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這時寫的。

1934年,陸蠢到上海南翔立達學園農村教育科任數理教員。 一年後,因吳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創辦文化生活出版社,便辭去教職,改任編輯。1938年,應老友朱洗的邀請,到臨海琳山農校任教, 翌年仍回出版社。在此期間,經常與著名作家巴金、麗尼、許天虹等促膝交談到深夜,使其文學創作邁上了新的台階。繼處女作《海 星》於1936年8月問世後,1938年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編入《文學叢刊》第五集;1940年8月, 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綠記》,列為《文學叢刊》第六集。三個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煉、質朴,蘊藉而秀美。陸蠡也寫過許多短篇小說,給人的感覺總是"渴望著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尤其可敬的是,陸蠢是一位堅貞的愛國者。1937年8月,吳朗西、巴金分別去重慶、廣州籌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陸蠡負責。幾年中,在敵機轟炸中出版的書籍竟達數百種,還有十幾種叢書。期刊《少年讀物》因有抗日內容被強令停刊,他又先後主編了《少年讀物小叢書》和《少年科學》。

1942年4月,陸蠡發往西南的抗日書籍在金華被扣,日本憲兵隊追蹤到上海,查封了書店,沒收了全部《文學叢刊》。陸蠢不顧胞妹的勸阻,親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關押。後被解到汪偽政府所 在的南京審訊,敵憲問:"你贊成南京政府嗎」嚴陸蠢說,"不贊成!" 敵人又問:"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國?」回答依然是:"絕不可能!"7月21日臨刑時,年僅34歲。

陸蠡的散文,在現代散文的百花叢中,有著奪目的光彩和獨特 的風格。近年,全國許多出版社爭著出版他的散文集,浙江和台灣 先後出版了《陸蠡集》、《陸蠡傳》;好多本中國現代文學史在論述散 文部分里,都寫到了陸蠡;中國現代散文的各種選集,也都選進了 他的許多作品。

出處:http://www.tt169.com/wenhua/minren/luli.htm

陸蠡之死

樂齊

1983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准陸蠡為革命烈士。相距這位抗日先烈殉難的1942年4月,已經過去了整整41個年頭。

在上世紀30 40年代上海抗戰文壇上,陸蠡算得上一位頗負盛名的作家。他原名陸聖泉,1908年生於浙江天台,早年在杭州和上海讀大學。1935年入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與巴金結為契交。他協助主編巴金編輯出版影響深遠的大型系列書「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叢刊」、「譯文叢刊」以及其他各種圖書;成績斐然,逐漸成為文生社主幹成員。在短短十年創作生涯中,他寫成著名的《海星》、《竹刀》、《囚綠記》三部小品集;翻譯出版了法國作家拉馬爾丁的長篇小說《葛萊齊亞》,還與巴金、麗尼分譯了屠格涅夫六部長篇小說中的《羅亭》和《煙》。由此,他得以躋身於中國現代散文名家和翻譯家之列。抗日戰爭中,在「孤島」和淪陷的上海,堅守出版崗位,廣泛聯系進步作家,並接待、掩護在滬的地下黨員,為抗戰文化做出貢獻。

從一介書生到抗日英烈,34年短暫的生命有如燃燒的流星,劃過漫漫夜空,爆出了美麗耀眼的火花。親歷「九一八」、「一二八」,特別是「七七」、「八一三」抗戰,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個愛國者,目睹日本帝國主義的步步入侵,祖國和人民所經受的災難日益深重,陸蠡的愛國救亡意識與日俱增。他曾與巴金、曹禺等63位作家一起,在抗議日本侵略的《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上簽名,發出「我們決不屈服,決不畏懼」的呼號。他心靈歷路的這種嬗變演進,在他的三本散文集中留下了清晰的軌跡。頭兩本集子創作於抗戰之前,多寫家鄉浙東山水之美和剛強堅韌的鄉民受難與不平。《竹刀》成書於抗戰之後,在該書《附記》中他坦言:「本書剛付印而『八一三』戰禍發生。半年間中國版圖變色了。多少人死亡了,多少人流離失所了。這神聖的民族解放的斗爭將繼續著,我慚愧這小小的散文集未能予苦難的大眾以鼓勵和慰藉。」基於這種認識,在第三本散文集《囚綠記》 寫於1938年秋———1940年春 中,就以清醒的民族意識和深沉的愛國精神,傳遞出一種拯救蒙難祖國的強烈意願。首篇《囚綠記》以一棵長青藤作為祖國命運的象徵,抒寫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的忠魂潔魄,寄託祖國獲得自由、復興的熱切期盼。《池影》開篇有一段獨白:「我天天被憤怒所襲擊,天天受新聞紙上消息的折磨:異族的侵凌,祖國蒙極大的羞辱,正義在強權下屈服,理性被殘暴所替代……我天天受著無形的鞭撻,我變成暴躁、易怒、態度失控……」這種自省自察完全是一顆熾烈澎湃而又被壓抑著的愛國心態,怒濤般的傾瀉與咆哮,正是這種急待迸發爆裂的思緒情懷,為他以後的英勇就義埋下伏筆。他的抗日小說《秋稼》,描述家鄉淪落的種田人阿富,因捨不得逃離胼胝經營的家園和急待收割的莊稼,被東洋兵抓獲。敵人用槍逼他提供情報,只要他答應就可以得到每天兩塊大洋的賞錢。但阿富知道自己是中國人,自己的父母祖先以及子孫後代都是中國人;而東洋兵是中國的敵人,幫敵人就是里通外國,是對不住祖宗後代的。他這樣想著,緊閉著嘴,抵死也不答應。於是一陣槍聲響了,一切歸於沉寂,田野間一片金黃的秋稼卻沒有一個收割的人。這篇不足4000字的感人小說,被作者的摯友、同鄉作家黃源說成是陸蠡的「遺囑」:「文中主人公阿富簡直是他本人的寫照。」是的,讀書人陸蠡和他筆下的種田人阿富,同為平凡人,但他們都死得壯烈,死得偉大。

1940年夏,巴金赴西南大後方,行前將文生社全部社務交由陸蠡負責。巴金走後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兵進入租界,上海淪陷。危難之中陸蠡與文生社同人鎮定應對,一如既往地編書、印書、售書。從現存材料判斷,自淪陷到遭捕的半年時間里,經陸蠡之手編印的書不在少數。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靳以的《前夕》。作為文生社重要作者、陸蠡的好友靳以,抗戰爆發後去重慶,花了3年工夫寫成這部以抗日救亡為題材的45萬言的小說。因當地出版印刷條件太差,就寫信到當時還是「孤島」的上海,征詢能否在文生社出書。陸蠡滿口應允,並寄來親手設計的該書封面草圖。靳以備受鼓舞,趕忙發動親友火速謄繕抄錄,硬是將《前夕》從頭到尾另抄了一份。然後又一頁頁裝進20克的航空信封,先後裝了200封,全部依次編號。為了防止敵偽檢查扣壓,發信和收信人都不斷更換假名;而且經常易地分散投寄,每天只寄三、五封。就這樣,邊抄邊寄。用了幾個月的工夫,這部篇幅浩繁的書稿被化整為零,源源不絕地遞往申城。陸蠡收到後,也採用流水作業,邊加工編輯,邊發稿付排,變零為整。最後編定為兩冊,居然順利出書。不過第二冊出版時,已是日本入侵上海第二年的初春了。

苦苦支撐在日偽肆虐的上海,有如在茫茫荒漠之中,殫精竭慮地維護著文生社這一塊小小的綠洲。境況一天比一天險惡,恐怖瘟疫般漫延擴散。多家書店橫遭查封。據陸蠡當時往來最親密的朋友懷玖 陳西禾 在《懷陸蠡》一文中透露:有一天陸蠡憂心忡忡地告訴他:「文生社已經引起日本人的注意,一部分在別處寄售的書被捕房抄去了,據說是有抗日嫌疑。」這些書中就有《前夕》等。1942年3月初,喪妻鰥居多年的陸蠡和張宛若女士喜結良緣。正當新婚燕爾,新人還沉浸在蜜月的愉悅之中,災禍突從天降。4月13日,盧家灣捕房查抄文生社,聲稱要找負責人,並砸開書庫大門,劫走存書數萬冊。當天陸蠡正好外出,得知此事後,友朋家人勸他先躲一躲;但他卻不以為然,認為自己身為負責人,社裡有難不能逃避,理應前去據理抗辯,追回被搶圖書,為社裡討個公道。他孤身來到捕房,落入虎口,當即被戴上手銬。第二天,朋友索非等到捕房打探,告知已被移解到四馬路市警察局;到了市局,又說那是日本憲兵隊要抓的人,早就押送到江灣憲兵司令部了。索非等又通過一個懂日語的熟人,找到憲兵司令部「相當高級的負責人」,那人證實:陸蠡確實關押在這里,因為「他是共產黨」。由此看來敵人查封文生社、抓捕陸蠡是蓄謀已久的了。

又過了些日子,據懷玖介紹,有個陌生人來到陸蠡家,一進門就交還一件陸蠡被捕那天身穿的大衣。那人解釋說,他也是被抓進憲兵隊的,與陸蠡關在同一牢房,彼此很熟。日本人曾提審陸蠡,問:

「你愛國嗎?」

「愛國。」

「贊成南京政府(按:指汪偽政權)么?」

「不贊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國?」

「絕對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給他上了酷刑。這樣的刑審又經過多次,得到的口供依然如故。當這位難友被釋放的那天,陸蠡脫下大衣,托他出獄後按地址到他家報個信。難道是知道自己已無生還的希望,借著這件帶出來的大衣作為永訣的紀念 誰也不能回答。此後雖經親友一再打探,全力營救,但無力回天。而有關他的謠傳卻滿天飛,一會兒說在蘇州,在蕪湖,一會兒又說遣送南京反省院。連通過在郵局工作的作家唐弢郵寄去的獄中日常用品和冬衣、被褥,也遭退回。理由是:查無此人。陸蠡就此失蹤。

明知凶多吉少,人們還是心存僥幸,希冀有一天他會突然歸復。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至抗戰勝利後的第二年,仍然音訊全無。只有在這個時候,人們才不由得不相信,陸蠡是永遠也不會回來了。由於堅持愛國抗日立場,不屈不撓,被日軍刑審數月,虐殺而死。據推算,死期當在被捕後的第四個月,即1942年7月。民政部追認陸蠡為革命烈士,也是以此為依據的。

陸蠡的死震動大上海。《大公報》、《文藝復興》等多家報刊開辟紀念專號,唐弢、柯靈、李健吾、黃源、吳朗西、朱冼、雨田、索非等作家紛紛撰文追思悼念。鄭振鐸在《蟄居散記》中說:「文化生活社的陸蠡先生被捕時聽說也曾向他追究過復社的事。即使他知道若干,他如何肯說出來呢 」「陸蠡的死,最可痛心。」他建議為包括陸蠡在內的抗戰死難者「建立一座『無名英雄墓』來作永久的追念」。靳以痛心地說:「敵人特別指出《前夕》是抗日的,因此就找到書店的負責人」;對於陸蠡的死,他「心上永遠懷著一點洗不去的疚恨」。說得最為懇切動情的是巴金。1946年從內地返滬後所寫《懷陸聖泉》一文,深情回眸十多年來與陸蠡相識相知的全過程,對其文品人品和感人的抗日事跡,給予高度評價;盛贊他有一顆「崇高的心靈」,推許他是最「值得驕傲的朋友」。他認為陸蠡之死「惟一的罪名就是他的口供強硬,他對敵人說,汪精衛是漢奸,大東亞戰爭必然失敗。他可能為這幾句真話送命。」巴金十分感喟和惋惜:陸蠡「雖然為『抗』敵犧牲,也沒有人尊他為烈士」。而巴金正是尊陸蠡為烈士的第一人,他是這位抗日英烈的最知心最知音;《懷陸聖泉》一文,更是一座為烈士立傳的不朽豐碑。在亡友罹難以後很久很久,巴金仍然難以釋懷,長念不已。直至建國以後,還念念不忘為亡友編纂遺著。1958年,在百忙之中和不斷受到來自四面八方批判圍攻的情況之下,編成《陸蠡散文選》一冊,交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那一篇篇由巴金從眾多遺作中拔萃出來的美文佳作,那一頁頁由巴金親手謄錄的字體端莊娟秀的手稿,哪一字、哪一句、哪一篇不浸透凝聚著巴金對亡友披肝瀝膽的深情和愛心 可惜,由於三年自然災害和十年動亂等原因,這本小冊子胎死腹中,未能成書。然而在被追認為革命烈士之後不久,浙江文藝出版社編輯出版了「浙籍烈士文叢」,與應修人、殷夫、潘漠華、柔石等浙籍烈士一起,《陸蠡集》也應運而生。書內輯收陸蠡三個散文集的全部作品以及集外小說《覆巢》《秋稼》,並附錄巴金、唐弢、柯靈等多人的紀念文章。這不僅圓了巴金多年以來為亡友出版遺作的美夢,而且對長眠九泉的陸蠡烈士也是一個很大的慰藉。

出處:http://herald.seu.e.cn/theory/llzt/index.asp?ID=248

自投羅網的散文家陸蠡

豐紹棠撰文 王小玉繪像

陸蠡散文委婉多姿清麗媚人,然而他本人卻是副傻傻書生相。抗戰期間他主持出版社工作時,一次入侵的日軍突然前來查抄反日書籍,抄走滿滿兩卡車書。陸蠡先生恰巧外出,幸運地躲過了這一災,然而陸蠡並沒有幸運感,而是深深為自己不在場內疚,覺得自己是負責人,不能推卸責任連累別人,他甚至毫不顧忌對抄走進步書籍的敵人決不罷休反而自己主動上門,來到租界巡捕房找到劊子手們論理兒問究竟。到那後的結果是明擺著的:人家正愁沒處找你呢,自己倒送上門來了,咔嚓一聲,投進監獄了!此後便作為犯人無休止地提審。這時,陸蠡似乎還未有所醒悟,依然是那副倔骨和「傻」相,日人問他:「你愛不愛國?」陸先生大聲回答:「愛國!」又問:「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國?」答曰:「絕對不能征服!」接下來自然就是酷刑了,不久便吐血而死。據說他唯一的罪名就是口氣強硬。老朋友吳朗西曾說過:「陸蠡太傻了,然而他的可愛,感召我至深的,就是這一股傻氣、正氣。」上學時,同學們在寢室生火把地板燒焦了,卻是他一個人站出來承攬了責任,為保全別人自己被迫退學。不由想起了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被判刑前的申訴:「我寧可照我的樣式說話而死,也不照你們的樣式說話而活。」「困難不在躲避死,而在躲避不正直,因為那比死跑得還要快些。」

出處: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23/53/class002300001/hwz232614.htm

陸蠡的竹刀
--------------------------------------------------------------------------------

2004年07月22日 14:50:49 杭州網

夏雨清

陸蠡是天台人,和我也算半個老鄉,他在平橋的故居,我去過一次,是一個破敗的三合院,天井裡雜草叢生,牆上爬著藤蘿,已經多年沒有住人了。

民國時,天台出過三個文人,一個是蹈海自殺的詩人王以仁,一個是死於日軍槍下的散文家陸蠡,一個是後來在華東師大做教授的許傑。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去華東師大拜訪過許傑教授,「打聽詩人的消息」,話題多和王以仁有關,偶爾涉及陸蠡。

魯迅說柔石有一股「台州式的硬氣」,陸蠡也是,「可能還更硬,」許傑說,他隨手拿了本《竹刀》給我看,是1938年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初版本,好像是陸蠡的簽贈本。

陸蠡的幾本書,都是在文化生活社出的,散文有三種,1936年的《海星》,1938年的《竹刀》和1940年的《囚綠記》,由巴金編入「文學叢刊」第二、五、六集出版。還有幾部譯著,像《葛萊齊拉》、《羅亭》和《煙》,也是在文化生活社出的。

陸蠡和文化生活社淵源頗深,創始人之一的吳朗西,曾和他一起南下執教泉州的一家中學。1935年,吳朗西等人創辦文化生活社,請巴金做總編輯,陸蠡也辭去教職,來當編輯了。乾的活很雜,兼校對,也客串會計,跑印刷廠,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做,在巴金的眼裡,「喜歡埋頭做事,不求人知。」

1940年,巴金離開「孤島」上海,去西南的大後方,就把文化生活社託付給陸蠡照管,還請他照顧病中的三哥李堯林。巴金沒有想到,這一別竟是永訣。1942年4月,文化生活社一批發往西南的抗日圖書被扣,日本憲兵隊追蹤到上海,查封了文化生活社,把「文學叢刊」的存書,裝滿兩卡車,運走了,還帶走了兩名員工。

陸蠡從外面回來,一聽此事,就不顧胞妹反對,急匆匆去和對方交涉。這一下算是自投羅網,遭到關押,此後音訊全無。柯靈、唐弢、許傑等人四下打聽,登了廣告尋人。聽說已轉到南京的牢獄,寄了衣服和棉被過去,也遭退回,貼了個「查無此人」的標簽。

陸蠡沒像巴金幻想的那樣:提著一隻小箱子,突然在門外出現。7月21日,陸蠡死於日本人的刑下。這一年他34歲。

據說陸蠡之死,完全是「嘴硬」,是「台州式的硬氣」惹的禍,巴金在《懷陸聖泉》中說:「據說他惟一的罪名就是他的口供強硬,他對敵人說,汪精衛是大漢奸,大東亞戰爭必敗。他可能因這幾句真話送命。」

我留意收集新文學版本,也是近年來的事,陸蠡的兩本書《海星》和《竹刀》,前一個月得自上海漢學書店,雖均為四版,品相尚佳,也難得了。漢學書店在長樂路,我每次的上海之行,總要去淘點書回來。

《海星》是陸蠡的處女集,後記中說:「開始寫這些短篇,是在一九三三年的秋天。」是在泉州執教時寫的,「因了一種喜悅,每次寫兩三百字——給比我年輕的小朋友們看的。」按現在的說法,這些雋永的「短篇」,是「散文詩」的一類。

《竹刀》也是散文集,「共九篇,分上下兩集。上集自一九三六年六月起至十二月止,下篇起一九三七年一月迄四月。」本書編成於1937年「四月中旬」,剛剛付印,「八一三」戰禍爆發,上海淪陷,遲至次年三月才出版。

出處:http://www.hangzhou.com.cn/20040101/ca481226.htm

陸蠡故居

劉長春

我在天台工作的時候,曾經瞻仰過陸蠡的故居。
平橋鎮,曾是陸蠡的血地,他奇特的人生秉賦應該是來自周圍的這片山水。
說陸蠡奇特,有一點兒根據。十歲時,他被人視為「神童」;上大學時讀的是
機械工程專業,身後卻留下了「絕代散文家」的美名;同時,翻譯了法國詩人
兼小說家拉瑪爾丁的長篇小說《葛萊齊拉》與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羅亭》和
《煙》等名著。第一次讀他的《竹刀》,那位無名的年輕人為了山民的利益將
竹刀深插進奸商的肚子里,在公堂上又將竹刀同樣插入自己手臂的勇敢與坦然,
就曾經讓我十分驚異。扳指計算著陸蠡的年齡,感受的卻是一個青年的強烈愛
憎與勇於承擔的剛烈。那時我就覺得如此寫實的人生場景只能來自於生活,而
無須什麼深奧的技巧。一篇激動人心的散文,空間需要多少技巧?我說不明白,
然而我知道它來源於作家的那一顆心靈。陸蠡曾說:「世界上,應有更高貴的
東西。」高貴的是心靈的性質。難怪李健吾先生作出這樣的評價:「陸蠡的成
就得力於他的璞玉般的心靈。」
今天我終於走近了陸蠡,走進了這位作家生活過的實實在在的空間。一山
一水,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讓人覺得那樣地親切、熟稔而又充滿神秘。
這座始建於民國初期的三合院,屬於典型的江南民居的建築構架。推開大
門,沒有聽到讀書聲,也沒有聽到孩子奔跑上氣不接下氣的喘息聲與銅鈴一樣
的笑聲,昔日的喧鬧在時間的河床里沉寂了,就像流水淹沒了礁石。我忽而想
起,陸蠡離開家門都已經數十年了,這里曾經有過的悲歡離合,如秋風掠過樹
梢的一陣嘆息消失得無影無蹤。走過雜草叢生瓦礫滿地的天井,我忽然發現一
株生長於石縫中的藤蘿,它舒展開折疊的綠葉,有如傾瀉的一道綠色瀑布,從
東側屋外的牆頭奔流直下。我記得陸蠡是喜歡而且留戀於綠色的,他曾經寫下
的《囚綠記》,也就是為了在孤獨中留住那片綠色和它對語,於是孤獨隨之消
失在綠色生命的伸展里。由是,我也就了解了他的希望與快樂。一個內向與深
沉的人,整日耽於思索,是不希望有更多的人驚擾他的。輕輕的,我把腳步放
輕,然後走進廳堂、登上樓閣,一眼又瞥見窗外挺立的山岡與終年不斷的溪流。
當年,陸蠡就經常在這里,眺望這山這水,相對無言,除了陶醉,還有在寧靜
中自由放飛的憧憬。在杭州讀書,在廈門教書,在上海編書、寫作,多年在外
漂泊。他總是「如懷戀母親似的惦記起故鄉的山水」,在它面前「總是可以照
見我自己。」———因為故鄉的山水是進入他的靈魂與血液的東西。
我在這空落與破敗的院子里徘徊,牆外綠黃斑駁的楓樹在風中搖曳,夕陽
的余暈映著一角青苔暗長的高牆,又把它的影子投射於庭前。我不知道,七八
十年來,也是在這條長長的圍廊上,曾經走過誰?曾經有誰邂逅?曾經有什麼
樣的撫今追昔?我進來時,大門早已緊閉,不,是虛掩著,人去院空。一切都
留在了昨天,而昨天已經古老。走出陸蠡故居,我對身邊的朋友說:不知道,
還有沒有人記得陸蠡?
陸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從此他就永遠沒有回來。
有家不歸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那是1941年的夏天,喪偶五年多的陸蠡在上海「孤島」再婚。婚宴上,
人們第一次看見他穿了新袍子,手裡提著酒壺不怎麼嫻熟地為賓客斟酒。他本
來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卻丟下一句使人一想起來便不禁要流淚的話:「等抗戰
勝利了,我們要買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門口,任過路的人隨便痛飲!」八年抗
戰,終於如他瞻望的那樣迎來了勝利,可是陸蠡卻在他婚後的兩個月後突然地
失蹤了。
陸蠡的朋友巴金、唐弢、黃源、柯靈、許傑等四處打聽他的下落,登了廣
告尋人。聽說他進了南京的監獄,天氣冷了,怕他受凍,唐弢又把棉袍子寄去,
結果退了回來,退件的理由是:查無此人。
有家不歸人,他到哪裡去了?後來,我們才知道,他負責的上海文化生活
出版社遭日本憲兵的大搜查並被抓去了兩名員工,為了討回一個「公道」,他
竟上門說理去了。一去從此不返。他的朋友吳朗西說過這樣一句話:「他的個
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強暴的前面是不會低頭的。」陸蠡的死,想來,也是情理
之中的事了。
忽而,我又想起《竹刀》里的那個無名的年輕人,因為官府不相信竹刀能
刺人,「他拿了這竹刀捏在右手裡,伸出左臂,用力向臂上刺去。入肉有兩寸
深了,差一點不曾透過對面。復抽出這竹刀,擲在地上,鄙夷地望著臂上涔涔
的血,說:『便是這樣』。」———表裡如一,簡白傳神,一個反抗壓迫者的
形象,鐵骨錚錚地站到我的眼前。陸蠡之文,一如陸蠡之人。
從陸蠡的故居走出,往事如水沿著記憶的裂縫流動起來……一抬頭,眼前
又見一條蜿蜒的清流,一條清澈的非常非常純粹可以照見人面與眉目的流水,
那是始豐溪———天台的母親河。它從大山發源,曲曲折折,奔奔波波,流到
了陸蠡故居的門前,然後又在這屹立了億萬年的岩崗峭壁下,繞了一個小灣,
挾帶著風聲與豪笑,直奔東海而去。
……
一晃八年,我沒有再見陸蠡故居。難忘它,寫信給天台的朋友讓他給我拍
張照片,以慰思念。照片里的陸蠡故居更加頹敗了。在時間的風吹雨打下,在
滿地落葉無人掃的時候,不知烈士的故居還能堅持多久?

《人民日報》〔20030906 №g〕
出處:http://www.snweb.com/gb/people_daily/2003/09/06/g0906001.htm

《囚綠記》《海星》
傑出的現代散文家陸蠡,今天知道他的人是越來越少了。不過從性格上來說,陸蠡是慣於寂寞的人,少為人所知,並不能對他有什麼損害。

陸蠡是天台縣西鄉平橋鎮始豐溪畔岩頭村人,是我引以為驕傲的少數同鄉先賢之一。最初接觸到陸蠡,是高中時期,私下裡翻閱了老爸案頭放著的一冊《陸蠡集》,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5月一版一印,「浙江烈士文叢本」。陸蠡散文,是新文化運動帶來現代白話文學創作之濫觴以後,「美文」一域的真正典範。這意見可能帶有鄉曲的狹隘色彩,卻是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陸蠡因忠勇耿直不說違心話而死於日本憲兵之手,烈士自然是毫無疑義的,不過在我心目中,他首先是永恆的藝術家。浙江文藝出版社將《陸蠡集》列到「浙江烈士文叢」中,自然是以所謂的政治標准作為第一的衡量,這已經或將被歷史證明是不足為訓的。當然,從資料角度來說,《陸蠡集》是目前能見到的最完備的陸蠡原創作品集,字數只有區區十七萬余,功德卻是無量的。

感謝舊書網,甲申新年前後,我淘到一冊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民國二十九年八月初版的「文學叢刊本」《囚綠記》。一百零一頁的小冊子,價格競爭到將近四百元,盡管在工薪階層來說所費不貲,作為我卻是義無返顧的。《囚綠記》是陸蠡出版的第三個散文集,也是他短暫一生中最後亦最為重要的散文集。我得到的這本《囚綠記》,油墨、紙張和品相均非常好,民國三十六年十二月九日,一位叫文洛的人在香港購買的,屬於私家藏書,較為難得。

後來,我又淘到一冊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民國三十五年一月五版的「文學叢刊本」《海星》。這是陸蠡出版的第一個散文集。我得到的這本《海星》,原屬上海郵務工會圖書館的舊藏,文字印刷在極為粗糙的粗紙上,從側面可以見出抗戰剛剛勝利後物資的極度匱乏。美中有點不足,《海星》書脊是用洋鐵釘裝訂的,近六十年的時光,已經使兩枚洋鐵釘銹蝕得很厲害,銹跡擴散到封面封底了。不過,這些年我已經鍛煉出一套對付洋鐵釘裝訂的有效手段,先用起子將鐵釘拔除,仔細清理完裝訂處的銹斑紙屑,再用細線將書頁重新裝訂,最後將前後扉頁近書脊處露出線痕的地方用漿糊封好(不可用膠水,膠水是化學粘劑,日久會讓紙張發脆),重新裝訂的《海星》就可以安心插到藤屋書房的「鍾愛版本」一欄里了。

有所缺憾的是,陸蠡的第二個散文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文學叢刊本」《竹刀》,一直沒有出現影蹤,不過我是會堅持「上下而求索」的。

陸蠡傳世的四十四篇散文,總體上可以分為兩類。早期在泉州時期所寫的大多帶著散文詩般的浪漫色彩,我現在翻開《海星》,尤其看到「江風吹過寥落的春野」這句話,就會不自覺地憶起中學時期那些青澀的往事;另一類是沉鬱曉暢的風格,筆觸和結構大巧若拙,通篇充溢著鄉野的樸素之美。

陸蠡在岩頭下村的故居,我曾經專程拜謁過幾次。

❸ 陸蠡寫景抒情散文

囚綠記

❹ 20世紀30年代散文家陸蠡都有哪些代表作

20世紀30年代另一位散文家陸蠡,出過《海星》、《竹刀》兩部集子,其中有些是抒情散文,但值得一提的倒是寫人物的,而且也多是寫農村人物的那些作品。

❺ 陸蠡的囚綠記中主要講了什麼

內容簡介:
[編輯本段]
1940年發表。作者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發現了一株常春藤,異常驚喜,就將它的柔條牽進屋裡。常春藤盡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裡,卻固執地向窗外迎著陽光生長。作者去上海前,又將常春藤的柔條移回原來的位置,並祝福它永葆青春。作品借物抒情,表達了對自由的渴望,風格含蓄委婉。
作者與長青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的經歷,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也寫出了作者的生命狀況和真摯的心願,含蓄地揭示了華北地區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象徵著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
本文結構新奇精巧."綠"是全文描寫的客觀對象,作者圍繞著"綠"展開思路,鋪展線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即"尋綠""觀綠""囚綠""放綠"和"懷綠"
第一部分(第1~4段),尋綠.從窗戶寫起,交代綠的由來交代綠的由來,其實是綠枝條出現之前交代一下背景.
第二部分(第~5~7段),觀綠。作者對綠枝條進行了直接描寫.
第三部分(第8~12段),囚綠.這五段是文章的主體,與文章主體呼應,寫出了綠枝條生命的五個階段.第8段寫作者引綠入室.敘述描寫不多,以抒情為主.第9段寫發現"生的歡喜".外加一個聯想,插入從前鄉下的事情,使文章跌宕生姿.第10段寫綠枝條執意向外。第11段寫綠枝條逐漸消瘦.描寫綠枝條衰敗的過程。第12段寫計算綠囚出"牢"的日子.
第四部分(第13段),放綠."盧溝橋事件發生了"是文章的背景,既是作者活動的背景,也是綠枝條生存的背景.對綠枝條的關心和照顧突然暫停,變成了求生的計劃.最後"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綠枝條獲得新生.
第五部分(第14段),懷綠.一年後懷念"圓窗和綠友",設想再度見面時的情景.

寫作特色
:
由於作者與綠枝條的命運有某些相似之處,同處一室,同被囚禁,體驗到生的歡欣、生的艱辛;再加上時值日寇入侵,華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作者是富有正義感的青年作家,國難當頭,不能不憤怒憂慮煩惱,不能不生出堅貞不屈的浩然正氣,這也是作者寫作本文的一個原因,但這種心緒表現得非常隱蔽,文章之"巧",由此而來,所以抒情上顯得深沉婉轉,語言上淳樸清麗,成為本文的另一個特色.

❻ 關於陸蠡的作品

著名散文家陸蠡

陸蠡(1908一1942),不僅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寧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原名陸考原,學名陸聖泉。陸蠡是他的筆名。 天台平鎮岩頭下村人。資質聰穎,童年即通時文,有"神童"之稱。 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學附屬高中部,初露文學創作的才 華。1924年升入之江大學機械繫。1927年,轉國立勞動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二年後畢業。

1931年秋,陸蠢與發人吳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學理化教員,課余從事創作和翻譯。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這時寫的。

1934年,陸蠢到上海南翔立達學園農村教育科任數理教員。 一年後,因吳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創辦文化生活出版社,便辭去教職,改任編輯。1938年,應老友朱洗的邀請,到臨海琳山農校任教, 翌年仍回出版社。在此期間,經常與著名作家巴金、麗尼、許天虹等促膝交談到深夜,使其文學創作邁上了新的台階。繼處女作《海 星》於1936年8月問世後,1938年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編入《文學叢刊》第五集;1940年8月, 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綠記》,列為《文學叢刊》第六集。三個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煉、質朴,蘊藉而秀美。陸蠡也寫過許多短篇小說,給人的感覺總是"渴望著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尤其可敬的是,陸蠢是一位堅貞的愛國者。1937年8月,吳朗西、巴金分別去重慶、廣州籌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陸蠡負責。幾年中,在敵機轟炸中出版的書籍竟達數百種,還有十幾種叢書。期刊《少年讀物》因有抗日內容被強令停刊,他又先後主編了《少年讀物小叢書》和《少年科學》。

1942年4月,陸蠡發往西南的抗日書籍在金華被扣,日本憲兵隊追蹤到上海,查封了書店,沒收了全部《文學叢刊》。陸蠢不顧胞妹的勸阻,親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關押。後被解到汪偽政府所 在的南京審訊,敵憲問:"你贊成南京政府嗎」嚴陸蠢說,"不贊成!" 敵人又問:"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國?」回答依然是:"絕不可能!"7月21日臨刑時,年僅34歲。

陸蠡的散文,在現代散文的百花叢中,有著奪目的光彩和獨特 的風格。近年,全國許多出版社爭著出版他的散文集,浙江和台灣 先後出版了《陸蠡集》、《陸蠡傳》;好多本中國現代文學史在論述散 文部分里,都寫到了陸蠡;中國現代散文的各種選集,也都選進了 他的許多作品。

❼ 陸蠡的散文作品有那些

著名散文家陸蠡

陸蠡(1908一1942),不僅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寧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原名陸考原,學名陸聖泉。陸蠡是他的筆名。 天台平鎮岩頭下村人。資質聰穎,童年即通時文,有"神童"之稱。 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學附屬高中部,初露文學創作的才 華。1924年升入之江大學機械繫。1927年,轉國立勞動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二年後畢業。

1931年秋,陸蠡與友人吳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學理化教員,課余從事創作和翻譯。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這時寫的。

1934年,陸蠡到上海南翔立達學園農村教育科任數理教員。 一年後,因吳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創辦文化生活出版社,便辭去教職,改任編輯。1938年,應老友朱洗的邀請,到臨海琳山農校任教, 翌年仍回出版社。在此期間,經常與著名作家巴金、麗尼、許天虹等促膝交談到深夜,使其文學創作邁上了新的台階。繼處女作《海星》於1936年8月問世後,1938年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編入《文學叢刊》第五集;1940年8月,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綠記》,列為《文學叢刊》第六集。三個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煉、質朴,蘊藉而秀美。陸蠡也寫過許多短篇小說,給人的感覺總是"渴望著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尤其可敬的是,陸蠡是一位堅貞的愛國者。1937年8月,吳朗西、巴金分別去重慶、廣州籌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陸蠡負責。幾年中,在敵機轟炸中出版的書籍竟達數百種,還有十幾種叢書。期刊《少年讀物》因有抗日內容被強令停刊,他又先後主編了《少年讀物小叢書》和《少年科學》。

1942年4月,陸蠡發往西南的抗日書籍在金華被扣,日本憲兵隊追蹤到上海,查封了書店,沒收了全部《文學叢刊》。陸蠡不顧胞妹的勸阻,親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關押。後被解到汪偽政府所 在的南京審訊,敵憲問:"你贊成南京政府嗎?」陸蠡說,"不贊成!" 敵人又問:"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國?」回答依然是:"絕不可能!"7月21日臨刑時,年僅34歲。

陸蠡的散文,在現代散文的百花叢中,有著奪目的光彩和獨特 的風格。近年,全國許多出版社爭著出版他的散文集,浙江和台灣 先後出版了《陸蠡集》、《陸蠡傳》;好多本中國現代文學史在論述散 文部分里,都寫到了陸蠡;中國現代散文的各種選集,也都選進了 他的許多作品。

❽ 陸蠡的寫作風格

著名散文家陸蠡 陸蠡(1908一1942) 1931年秋,陸蠡與友人吳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學理化教員,課余從事創作和翻譯.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這時寫的.1934年,陸蠡到上海南翔立達學園農村教育科任數理教員.一年後,因吳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創辦文化生活出版社,便辭去教職,改任編輯.1938年,應老友朱洗的邀請,到臨海琳山農校任教,翌年仍回出版社.在此期間,經常與著名作家巴金、麗尼、許天虹等促膝交談到深夜,使其文學創作邁上了新的台階.繼處女作《海星》於1936年8月問世後,1938年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編入《文學叢刊》第五集;1940年8月,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綠記》,列為《文學叢刊》第六集.三個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煉、質朴,蘊藉而秀美.陸蠡也寫過許多短篇小說,給人的感覺總是"渴望著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尤其可敬的是,陸蠡是一位堅貞的愛國者.1937年8月,吳朗西、巴金分別去重慶、廣州籌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陸蠡負責.幾年中,在敵機轟炸中出版的書籍竟達數百種,還有十幾種叢書.期刊《少年讀物》因有抗日內容被強令停刊,他又先後主編了《少年讀物小叢書》和《少年科學》.1942年4月,陸蠡發往西南的抗日書籍在金華被扣,日本憲兵隊追蹤到上海,查封了書店,沒收了全部《文學叢刊》.陸蠡不顧胞妹的勸阻,親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關押.後被解到汪偽政府所 在的南京審訊,敵憲問:"你贊成南京政府嗎?」陸蠡說,"不贊成!" 敵人又問:"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國?」回答依然是:"絕不可能!"7月21日臨刑時,年僅34歲.陸蠡的散文,在現代散文的百花叢中,有著奪目的光彩和獨特 的風格.近年,全國許多出版社爭著出版他的散文集,浙江和台灣 先後出版了《陸蠡集》、《陸蠡傳》;好多本中國現代文學史在論述散 文部分里,都寫到了陸蠡;中國現代散文的各種選集,也都選進了 他的許多作品.

❾ 陸蠡的有關資料

著名散文家陸蠡

陸蠡(1908一1942)陸蠡(1908—1942),字聖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年進浙江基督教蕙蘭中學,1921年轉入浙江之江大學附中,開始閱讀文學作品並嘗試寫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學,1928年轉學到上海勞動大學機械繫。1930年任教於杭州中學。
1932年開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編輯,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學任教。寫有大量散文作品,代表作有《囚綠記》、《海星》、《竹刀》等。
他的第一本集子《海星》幾乎都是短短的散文詩似的篇章,有著年輕人的回憶、幻想和沉思。由於他當時遠遠地離開戰斗生活,所以在他那些寫得很清新和純朴的文字中,表現了一個青年知識分子的回憶、幻想與沉思,文字清新純朴,籠罩著孤獨和空虛的情緒。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軋》已經明顯地趨向成熟。用來給集子命名的《竹刀》,就是一篇動人心弦的佳構。在30年代發表作品的一批散文作家中,陸蠡具備很多作家所有的長處,他像李廣田那樣洋溢著鄉野和泥土的氣息;像吳伯簫那樣駕馭著優美、清麗的文筆;又像師陀那樣善於傾訴憂郁和動人的故事。他作品的內容比較狹窄,然而在思想和藝術上卻閃爍著自己特有的光彩。《囚綠記》寫於抗戰爆發之後,除了上述題材和情調之外,又加入了對祖國山河淪亡的感嘆與對民族氣節的禮贊。
1942年4月,陸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為了追回書刊,他親自去巡捕房交涉,結果被日本特務機關秘密殺害。據說,日敵問他贊不贊成偽府,他回答不贊成。最後問他對於大東亞的看法,他認為「一定失敗」。正是這種民族的骨氣、堅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貯滿一種積極樂觀的情緒。李健吾在《陸蠡的散文》一文中說:「生命真純,節奏美好。陸蠡的成就得力於他的璞石一般的心靈。」

1931年秋,陸蠡與友人吳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學理化教員,課余從事創作和翻譯。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這時寫的。

1934年,陸蠡到上海南翔立達學園農村教育科任數理教員。 一年後,因吳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創辦文化生活出版社,便辭去教職,改任編輯。1938年,應老友朱洗的邀請,到臨海琳山農校任教, 翌年仍回出版社。在此期間,經常與著名作家巴金、麗尼、許天虹等促膝交談到深夜,使其文學創作邁上了新的台階。繼處女作《海星》於1936年8月問世後,1938年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編入《文學叢刊》第五集;1940年8月,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綠記》,列為《文學叢刊》第六集。三個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煉、質朴,蘊藉而秀美。陸蠡也寫過許多短篇小說,給人的感覺總是"渴望著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尤其可敬的是,陸蠡是一位堅貞的愛國者。1937年8月,吳朗西、巴金分別去重慶、廣州籌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陸蠡負責。幾年中,在敵機轟炸中出版的書籍竟達數百種,還有十幾種叢書。期刊《少年讀物》因有抗日內容被強令停刊,他又先後主編了《少年讀物小叢書》和《少年科學》。

1942年4月,陸蠡發往西南的抗日書籍在金華被扣,日本憲兵隊追蹤到上海,查封了書店,沒收了全部《文學叢刊》。陸蠡不顧胞妹的勸阻,親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關押。後被解到汪偽政府所 在的南京審訊,敵憲問:"你贊成南京政府嗎?」陸蠡說,"不贊成!" 敵人又問:"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國?」回答依然是:"絕不可能!"7月21日臨刑時,年僅34歲。

陸蠡的散文,在現代散文的百花叢中,有著奪目的光彩和獨特 的風格。近年,全國許多出版社爭著出版他的散文集,浙江和台灣 先後出版了《陸蠡集》、《陸蠡傳》;好多本中國現代文學史在論述散 文部分里,都寫到了陸蠡;中國現代散文的各種選集,也都選進了 他的許多作品。

閱讀全文

與陸蠡寫的小說有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宋卿沈嶼觀小說免費第一章 瀏覽:365
光坂同人小說 瀏覽:283
將軍嫡女重生復仇小說 瀏覽:415
裡面有總裁的小說 瀏覽:192
小說吸血鬼校園排行榜 瀏覽:400
77小說網醫 瀏覽:332
小說鴨霸頭在線閱讀 瀏覽:825
美女玉足的免費小說 瀏覽:54
7年未寫完的玄幻小說 瀏覽:573
薔薇妖嬈類小說全文閱讀 瀏覽:701
男主角是邪修重生的小說全集 瀏覽:474
小說主人公蘇文 瀏覽:731
重生之悠然田居完結小說 瀏覽:878
校園小說男主佔有欲很強 瀏覽:470
大神總想掰彎我腐爺小說全文txt 瀏覽:361
新人小說寫多少年才能有作為 瀏覽:863
絕世殺手在都市小說百度 瀏覽:702
風水大宗師小說完結了嗎 瀏覽:243
主角冷漠強大專一的都市小說 瀏覽:233
都市神醫的小說廣告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