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寫清朝歷史的小說有哪些
《光緒泣血記》《清宮二年記》《康熙大帝》《曾國藩》《曠代逸才·楊度》《張之洞》《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奏摺》《唐浩明評點梁啟超輯曾國藩嘉言鈔》《少年天子》《暮鼓晨鍾—少年康熙》
2. 小說曾國藩(血祭 野焚 黑雨)歷史的真實性有多少
....很少 但是曾國藩一度被人叫增剃頭,那個年代打仗尤其是打發匪難免殘忍一點
3. 推薦關於曾國藩的書籍
1、唐浩明《曾國潘》
2、張宏傑《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
3、唐浩明《唐浩明點評曾國藩家書》
4、易孟醇《曾國藩傳》
5、曾國藩《曾國潘家書》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4. 歷史小說讀後感
《曾國藩》讀後感
納雍電廠 賀國剛
曾國藩去世了,作者為渲染氣氛,說他歿時下著黑雨,也許是巧合吧,今天也是下起了雨,看後心裡不是滋味。這位清朝晚期的勛臣在無奈中、心情極復雜中死去。
小說的開端是以喪事作頭,從而揭開了曾國藩一生轉折的一幕幕,他的出身和他的思想,決定他的大志,他要衛孔孟之大道,要護天子之江山,做一個忠心的人臣,於是力排萬難、忍辱負重,他在平了太平天國之後成為晚清位極人臣的人物。至於太平天國的滅亡更讓人心痛,其政體在當時如此得民心,卻因互相猜疑、內杠之後大勢削弱,其上層也未脫離五千年中華封建思想的影子,表面上人人平等,暗地裡階層分明,到後期無力回天,其領導層缺少遠見卓識,當鼠目寸光暴露出來後,荒唐事一件接一件,最終滅亡。在歷史上有這樣一個全新的太平天國存在,其價值不可估量。這位清王朝的捍衛者,平了各地叛軍後,一直以振興中華為己任,奈何其時上下皆腐敗,一群烏合之眾豈能成大器?他失敗了,清王朝也更加頹廢了。
對他的評價,說法各異。與他同時代的王闓運說:「平生以霍子孟張叔大自居,異代不同功,勘定僅傳方面略;經學在紀河間阮儀征之上,至身何太早,龍蛇遺憾禮堂書。」左宗棠說:「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心,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他自己也說,自己以理學為標准,想以詩書出名,無奈天命如此,雖位及極品,卻一無所獲,武不如左胡彭李,文不如韓王梅等,能讓他自慰的是其知才識才之力,他提攜不少人才,但由於其封建觀念太重,對所謂叛軍降將不信任,理學思想過重,對所謂放盪不拘之人不用,其得意門生李鴻章到頭來,他也有憂患,只是在他眼裡,大清再也找不出第二個能代替他的人了。
由於時代不同,用當代曾經流行的話來說,也是階級地位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不同。尤其是後來的無產階級以暴風驟雨之勢打倒牛鬼蛇神,破除封建迷信後,更新了觀念,從無產者的角度,人們對這位晚清重臣頗加微辭。從歷史的角度,從階級的角度來看,設身處地地分析,曾國藩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小說在為他說話的同時,也是在迎合後人的觀念,導致此書少了些氣勢,有些委蛇於澀,不夠明朗。小說後半段的津門教案一事很是感人,使其毀名於世,真正體現了「弱國無外交」,國家不在於有理和無理,只在於強大與弱小。曾國藩很開明的,由於經歷了戰爭、外交、政務等多方面的大事要事,從心底發出了要奮發圖強,用「師夷以制夷」之方略,大辦洋務,支持出洋留學等等,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他與容閎的一段話很深刻:當年的萬里長城是用石頭築成的,以抵禦外侵,如今的不能適用了,當今的萬里長城是炮堅艦硬的水師,並信中國一定能強盛並超過之。可謂感人肺腑,激勵萬般阻力下的大批志士的奮發圖強。他以理學經學自居,卻做出一些偽詐之事,這體現封建忠君的虛偽性,他好名聲,處處從家族觀念出發,這體現了光宗耀祖留得生前身後名的劣根性,以至其殺戮無辜,草草結束馬案,並沒有真正的嚴於律己,有意掩蓋有損其名其利之事,沒有到達儒家「慎獨」的境界。他常談血性,但他沒有血性,所以他難在某一領域獨成一家。他以周公、尹伊、郭子儀、孔孟、李泌、裴度、王陽明等自居,可政不如周尹,理不如孔孟、武不如郭李、文不如裴王,但有一點,其忠一點不含糊,其忍非人能比,以至在風雨中站穩腳跟,更重要的是其階級立場極強,在階級矛盾方面不顧一切,殺人如麻,加上對統治者的忠心不二,這是他能穩如泰山的根本所在。說他廉潔儉朴也沒有錯,可是他對曾國荃的貪婪卻不聞不問。他把人比喻為棋子,都是被擺弄的對象,這是對人生的嘲弄也是無可奈何的感嘆,他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被擺弄的局面,因為他是人臣是奴才,必須無條件聽憑主子擺布。他不會離開棋盤,他少血性,環境決定他不會作為人主去擺弄人,於是他心甘情願做棋子,並牢牢定位在棋盤上,他的家族是蔭護在清王朝之下,如果大清滅亡了,他的家族還能功高蓋世?他與清王朝的利益是一致的,知道這點,就不難理解他的行為了。
中國百年的屈辱史,血淚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從清朝到明國初期,軍閥割據,為己之利,爭相討好洋人,奴顏媚骨,喪權辱國,坑害百姓,在此背景下的國家,人臣難做,忠臣更難做,做有民族氣節的忠臣更是難於登天,委曲求全是無奈之舉,國家強大了會有那種事嗎?
如今之中國,蒸蒸日上,民族復興指日可待,可喜可賀。然在對外經貿上卻處處處在列強的游戲規則之中,加上部分官員腐敗、鼠目寸光,成了好了傷疤忘了痛的吸血鬼,在形勢大好的局面下,被人剝削了還大勢邀功,對此要警惕呀,落後不是我們的借口,我們有實力維護國家民族尊嚴的時候,還委曲求全的話,差矣!
夜半想到《曾國藩》一書的若干問題,遂起床開空調,挑燈夜戰。【文摘】
清朝於軍隊的管理至嚴。凡須用兵,由朝廷供兵供餉糧,戰役結束,將領功過賞罰完畢,便將軍隊交回政府。但當太平天國亂起時,朝廷的八旗、綠營兵已腐敗透頂,無兵可調;又兼以次第而來的賠款條約,也無餉糧可調,才由著曾國藩以湘兵起家,幾乎養為家私而朝廷竟調不動其一兵一卒,後攻克金陵,湘兵的威勢於斯盛矣。
可惜羅澤南早亡,曾國荃一介武夫,曾國藩又以骨肉之情,聽之任之,於軍隊紀律絲毫不加整束,於金陵城中無惡不作。每嘗讀到此類史事,總不禁嘆「殺中國人最多,實則是中國人自己」。
湘勇初創時,以金錢作餌,許以城破縱掠三日,以此來維系湘勇的士氣,從當時朝廷對他們不聞不問的情況,也是無可奈何的舉措,卻也因此將辛苦所募的朴實農民,馴成道德盡失的野獸,以紀律換戰鬥力,只是短期內的紅利,長此以往,則必然導致湘軍戰鬥力的喪失,走上與八旗與綠營相似的老路。
後世將湘軍捧得甚高,實在於捧曾國藩捧得甚高。1894年,湘軍在牛庄與日軍死戰,全軍覆沒,至此湘軍告別歷史舞台。或以為其亡於日軍,或以其亡於清廷,實則當年金陵城破之日,即是湘軍滅亡之始。只能以金錢攏絡,而不能以紀律整束,缺乏一以貫之的信仰,任何強盛的部隊,都只能於歷史上曇花一現。湘軍如此,國軍亦然。
太平天國作為一個勞苦大眾的理想天堂,曾經在中國掀起過滔天巨浪。因此曾國藩剿平天國,為頗多人詬罵。但站在任何一個政府的立場來說,凡遇有造反的,絕無乖乖就此下台的道理,此事古今中外必然。發兵圍剿,也就順理成章了。
但如果一個政府只懂「剿」而不諳於「撫」,那麼這個政府的「剿」,不僅無法延續其統治,也必將在歷史上留下罵名。
何為「撫」呢?就是在平亂之後的總結。亂由何起?如何正本清源?政府有「剿」的權利,也有「改」的義務。以為一剿而天下太平,不知悔改如晚清者,雖然躲過了太平天國,卻逃不過辛亥革命,其歷史結局,就只有在國人輕視與仇視的目光中,黯然下台了。
近日有雜志作了一期有關「曾氏家族」的專題,曾氏後人頗為興旺,名流也多。但未想歷史的曾國藩與曾國荃,卻曾殺過那麼多人。中國人說「殺降不祥」,在曾氏身上,倒是異數。
以曾國藩自述,所謂「亂世用重法」,似乎「殺」,也實在是一件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最起碼當初的另一傑出人物胡林翼,也有和曾氏相同的看法,世人稱作「三如」——愛才如命,殺人如麻,揮金如土。
還記得那期雜志上曾氏後人提到過曾國藩的一句家訓——
銀錢、田產最易長驕氣逸氣,我家中斷不可積錢,不可買田,爾兄弟努力讀書,決不怕沒飯吃。
想來嗜殺的曾家兄弟,有如此興旺輝煌的家族後代,功夫全在這一句話上吧。
哪一對今日怒目相視的夫妻,會回憶婚禮宴上,情意綿綿、兩兩相望的男女?
有哪些痛斥兒女不孝的父母,去回味嬰兒床邊,滿心歡喜、憧憬幸福的自己?
幸福的開始,只是開始。如果你的人生不能如電視劇般在此刻順利結局,那麼請謹慎小心些吧。
【文摘】
在稀里糊塗地將《胡雪岩》讀完後,感覺胡老爺神乎其神,命好的不得了。俗話「經商就讀胡雪岩,為官就讀曾國藩」。
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曾國藩》,相比之下,倒是一部寫實主義的作品。
故事從曾國藩喪母回家奔喪開始。
此時,太平天國聲勢浩大,戰事已經波及到了長沙。而曾經能征善戰的綠營、八旗兵已經腐朽不堪。當地的官員十分恐慌,為了打持久戰,參考先前鎮壓白蓮教的方法,准備在地方辦團練。
長沙的領導班子們商量了一番。小設計謀請出了在家守喪的曾國藩,曾國藩一介書生,至此開始募湘勇、辦團練,創建水師,建奇功偉業……
直行轉而迂迴
曾國藩雖是一介書生,卻有極強悍的性格。
在我的固有觀念中,特別佩服湖南人,湖南人能吃辣的,所以感覺脾氣剛烈,爭強鬥狠。毛主席就是一個不怕打仗的領導人。在清末的時候,湖南出了一個叫黃興的辛亥革命起義領袖。大清的那些官員們都無奈了:怎麼又是一個湖南人?!
曾國藩一上任就顯示了令人嘆服的鐵腕,為了大清朝的安定用殘酷的手段去鎮壓起義者,被人們稱為「曾剃頭」。正是如此,地方上的紳士官僚十分看不慣這位湘勇統帥的殘酷手段,有辱孔孟之道。
另一方面,曾國藩本人也心懷高遠,處處不讓,以至於處處掣肘,步履維艱。在前期與太平天國的戰斗中,曾國藩幾次險些喪命。直到曾國藩父親病逝,他再次回鄉守喪。此時的境遇壞到了頂點。
那些曾經的忍辱負重、勾心鬥角一股腦兒的反上來,嘲笑、責難、使曾國藩憂心忡忡,脾氣變得焦慮和暴躁,整個人都似乎一下子老了很多。
曾國藩日益消沉,在這時,當年設計謀勸曾國藩出山的道人又出現,點了曾國藩一記葯方——老莊之道。曾國藩回想著過去的種種磨難,似乎一下子貫穿了起來,找出了答案,突然心胸開廣。
再次出山,已經大改以前為人處事作法,左右逢源,游刃有餘。這次他胸有成竹,不畏妄饞,一一打通關節,在官場上自上而下,在湘軍里自上而下,這次才是真正的有條不紊的運作起來。
為什麼呢,原來世人不畏「理」,而講「禮」,禮賢下士,禮尚往來,說白了就是要給足面子。官員因為彼此的呵護而不斷財路,士兵也不是因為要保家衛國而去玩命,都是為了能夠有朝一日發達,光宗耀祖。
這套行事准則,也就成了曾國藩能夠保身安命的不二法則。
人生的選擇
在曾國藩聲望日隆之時,身邊的許多親近之人都明示暗示他自立為王,像當年趙匡胤一樣,黃袍加身。曾國藩並非不心動,但因為性格使然,既為君子便不能落下一個不忠君的罵名。
曾國藩的一生都是小心翼翼,這也不奇怪,官做的越大越要小心翼翼。正如他自己所說:「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則小心翼翼,恕則凡事留餘地以待人,功不獨居,過不推諉。」
曾國藩一介書生,為什麼能夠憑借征戰太平天國的的功績而封侯拜相。曾國藩自己也承認,自己一介書生,不能帶兵打仗,感概自己沒有王陽明的一樣能夠掛帥立功,而且每逢大戰,只要有他在場,就是敗仗,而他不在場,必然大捷。曾國藩對此深有感觸,一旦有大的軍事行動,他就不出現在現場。
但是曾國藩會識人,手下將領個個是能才,並且忠貞不二。當然,能讓一大批的人才為自己服務,肯定要個人的人格魅力,還有那套行事准則。
太平天國被剿滅之後,各方面的壓力也隨之而來,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曾國藩手握兵權,盤踞東南,朝廷如何能安心?還有各方面的勢力,或是慫恿,或是讒言,開始了一場博弈。
曾國藩是一枚大的砝碼,他在哪邊,哪邊便占據有利的優勢。無論在辛酉政變,還是垂簾聽政,曾國藩都奉獻一個「貴柔守雌」的原則,自己消減自己的力量,而不參與這些紛爭,因為參與這些紛爭是高回報,但也是高風險。雖然世人看來,他有九成的勝算(那一成在天),但他永遠覺得實際不成熟。
曾國藩在重大的抉擇上,智慧地選擇了第三條路。
成聖化道能有幾多?
以洪楊為主,從廣西出來的起義軍,輾轉大半個中國,最終在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國,與搖搖欲墜清朝對峙。
但是最終是卻夭折,是清廷的軍事力量龐大嘛?正如曾國藩自己的感概,剿滅太平天國哪是他的功勞,是太平天國氣數已盡。
開始的憤青洪秀全,建都之後就不思進取,貪圖榮華富貴。而絕頂聰明的楊秀清也虎視眈眈。從軍事上講,不再繼續北伐,就意味著沒有堅持推翻清政府的決心,而最要命的是自己的窩里反。
楊秀清逼洪秀全冊封,洪指使韋昌輝屠殺了楊秀清家兵兩萬多人,一時間天京血流成河,許多被誘騙的士兵手無寸鐵,被屠殺掉。這個宣傳眾生平等的天國,怎會做出如此殘酷的事情,再愚昧的百姓也能懂得其中的虛假。
太平天國裡面除了王可以三妻四妾,其他的士兵都要男女分開,在一起就是犯罪,這違背人慾的規定,也見證了宣揚平等的偽裝。
從兢兢業業到滋生腐朽是一個過程,大清朝是這樣,湘軍是這樣,太平天國也這樣。只不過有是壓抑的過久,就如塑料袋包裹著一樣,臭得越快。
好一個門生
在曾國藩的眾多門人中,唯有李鴻章讓曾國藩格外賞識,後來李鴻章自領淮軍,在上海一帶發展自己的勢力。
李鴻章顯然具備了曾國藩所不具備的素質。李鴻章不懼人言,堅決不裁自己的淮軍,正所謂「英雄不自剪羽翼」。李鴻章手段凌厲,其「殺降」的行徑不比「曾剃頭」的名號差。
梁啟超是這樣評價李鴻章的:「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舉天下人而惡之,斯可謂非常之奸雄矣乎。舉天下人而譽之,斯可謂非常之豪傑矣乎。雖然,天下人雲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論非常人,烏見其可?故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願;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
李鴻章說道:圓通者為利也,變達者為名也,弱者掃舍人之門,強者滕公車之章,不外此二字而已。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耳,我無利於人,誰肯助我。
李鴻章絕不像曾國藩一樣,如一個老學究一般,他更加實際,手下肯賣命,他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為人又圓滑,不得罪人。這點確實要比曾國藩強,也比曾國藩少走彎路。
能有幾人如此
在中學的歷史書上聽說過左宗棠這個名字,其實他也是一個神人。四十多歲,沒過幾年便封侯拜相。
書中描述的左宗棠智謀過人,在四十歲之前並未出仕,是一個鄉野村夫,後來趕上長沙被圍,左宗棠被請出來當師爺,顯示了其軍事才能。左宗棠這個人恃才傲物,但又確實才高八斗,在那個搖搖欲墜的時代,大清的江山要仰仗這位左大人。左宗棠相對於曾國藩來說,更有魄力,更具野心,只是為人太過於張狂,讓小人又怕又恨。只是在亂世之中,才能成就一番作為。
後來左宗棠自領楚軍,成為了晚清又一個叱吒風雲的人物。
人生如下棋,越到後來越謹慎
道學都是假,如果是真就成了傻。曾國藩如此有原則,也得罪了很多人。如果堅持如此有原則,恐怕沒被太平天國打敗,反叫大清朝官員的勾心鬥角而整死。
曾國藩也有私心,特別是對其九弟賦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曾國荃能夠成為進入南京的第一人。這可是一個光宗耀祖的天大榮譽,於是曾國藩將最好的硬體都給了曾國荃。
曾國荃雖然也是一個文化人,但是似乎他就是上天註定的攻克南京那個人。在取得了如此輝煌的大功之後,曾國荃並沒有在官場上順風順水,最後還是守著掠奪來的財富回到了故里。
曾國藩在剿捻失利之後被調任直隸總督,曾國藩為人小心翼翼,也肯定對聖意能把握得幾分。後來在天津發生了火燒望海樓的「天津教案」。曾國藩前去處理這件事,因為考慮到英法各國聯合施壓,避免再起戰事,只能讓步賠款。
這種「忍」的策略,並沒有得到人們的認同,有失尊嚴,有失大清國的顏面。在這件事上,這位一向被人敬仰的湘籍官員甚至被同鄉後生所不齒。當時,在京城中有處是這位曾大人題寫的對聯,被湘籍門生摘下來砸爛了。
與之相比的,在此案中受懲罰的幾個靜海當地官員,反而成了青天大老爺。怎奈曾國藩的一番苦心,為了避免戰爭、為了維護飄零欲墜的滿清統治,為了天平天國之後能過幾年消停日子,為了避免再起兵戈,百姓蒙難……
委屈向世人誰訴,後悔也無計可施。
故事中的故事
「刺馬案」是滿清四大奇案之一。兩江總督馬新貽在校場閱兵,被迎面上來的張汶祥一刀刺中,流血身亡。殺人者張汶祥卻不慌不忙,束手就擒。
一個大清朝的一品大員在大庭廣眾之下被刺殺,真是前所未有的大新聞。慈禧太後坐在簾子後面,問道:這件事豈不是很奇怪嗎?曾國藩誠惶誠恐的回答:確實很奇怪。慈禧表示馬新貽辦事很好,然後讓曾國藩去辦理這件事。
自從太平天國被剿滅之後,曾國藩的威望日益高漲,而曾的手下,尤其是那位曾家九爺(曾國荃)一直慫恿曾國藩「黃袍加身」。曾國藩這個人膽量不行,而且是典型的孔孟之道的讀書人,對皇帝盡忠,是最大的事情,他的一行一言都以此為准則,讓別人不能抓到一點把柄。
當然,這是「面兒」上的事,其心中是否有「取而代之」的心就不得而知了。
朝廷里高坐的兩宮太後,其實也心裡很清楚。曾國藩的聲望日隆,湘軍又能征善戰,這東南的半壁江山坐了一直猛虎,朝廷著實寢食難安。
朝廷一再明示暗示曾國藩「裁兵」,而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以做出了要挾的姿態。曾國藩還是硬著頭皮裁了湘軍,「英雄自剪了羽翼」。曾國藩最有實力的時刻結束了。
太平軍的殘部和捻軍會合,終於打敗了羽翼不如先前的曾國藩,取得代之的是曾國藩的得意門生——李鴻章。
朝廷始終不放心將曾國藩放在離朝廷那麼遠的地方,讓他任了直隸總督,而派馬新貽任兩江總督,一個馬新貽怎能跟曾國藩平起平坐?這是一個不公平的決定,不公平的決定就意味著有人不滿,而且江寧是湘軍的江寧,湘軍盤踞多年,豈容一個外人來享受這勝利果實?
世人說「天下無湘不成軍」,湘軍能征善戰,敢玩命。為什麼玩命?肯定不是為了保衛大清的江山。人為財死嘛,正是湘軍將領縱容士兵燒殺搶奪,士兵才那麼賣力。天國被攻陷的時候,舉天下之人都對裡面的金山銀山而垂涎。但曾國藩卻報了一個「一把火都燒光了」。
誰也不會相信!既然他曾國藩已經裁兵,就不再是個大的威脅。於是慈禧召見了馬新貽,對曾國藩來了個調虎離山。馬新貽給慈禧辦事去了,事情辦得快有眉目的時候,被人殺死了。
無憑無據,不可以懷疑任何人。慈禧也不例外,如果真是有人謀劃暗殺兩江總督,那這個人也定不是善類……
曾國藩剛處理完「天津教案」,被慈禧派去處理「刺馬案」。
「刺馬案」一發生,就立即成了老百姓的談資,甚至書場都有了關於刺馬案的評書。現在看來,百姓們所講得都是江湖故事。流傳最廣的就這樣:馬新貽有兩個義結金蘭的兄弟,一個叫曹二虎,一個叫張汶祥。馬新貽在這兩個兄弟的幫助下屢建戰功,後來因為貪婪曹二虎的美妻,而殺曹二虎奪其妻子。張汶祥苦練武藝而為曹二虎報仇。
如今看來這絕對是一個有預謀的刺殺行動,輿論的導向就早已經設置好,掩人耳目,而讓人忽略了真相。
在許多資料中,說張汶祥是捻軍,捻軍殺清朝大員也是順理成章。但《曾國藩》一書中寫道張汶祥先前正是湘軍!這種情況下,事態更為復雜。
特別是廣為流傳的張汶祥殺奪人妻的馬新貽,即使如此有辱大清一品大員的聲譽,但還是廣為流傳了,難道真相比這個更可怕?
《曾國藩》感覺是讀一部戰爭書,其中很大的一部分都是行軍打仗,整個連貫起來,你會清晰地看到裡面的每個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以及在亂世之中,不僅安身立命,並且成就偉業。
【文摘】
讀《雍正皇帝》,從中受益很多,做人、做事,為人、處事。雖然一直以來都不喜歡雍正這大清國的第五位皇帝,覺得他攻於心計,過於陰險,喜怒不形於色,但是同時又相當敬重他當皇帝後,改革積弊,加強集權,鞏固邊疆的一系列改革活動。的確,雍正帝,善於用人,勤於治政並有深厚的文學、史學、經學功底,雖然不及康熙與乾隆與生俱來的天賦,但大清國十幾位皇帝中他算得上最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康熙去世前的幾年由於廣施仁政,導致國庫虧空,貪污腐敗嚴重,加上天災人禍,此時的國家早已外強中干,可以說,沒有雍正繼位後的勵精圖治,也就沒有了日後大清國的「康乾盛世」。
這樣的一位皇帝,我該如何評價?看過很多對雍正的評論,和預想中一樣,褒貶不一,的確,對於他的皇位繼承有太多的懸念,對於他繼位前的半生有諸多說法。究竟歷史是怎樣的?現在已經無從知曉,比起說他謀權篡位,篡改聖旨,我更願意相信是康熙爺因喜愛弘歷而愛屋及烏,將皇權傳位於他。畢竟,作為一國之君,他要看到的不僅僅是他的皇位傳於何人,而是整個江山社稷,要高瞻遠矚看到以後。
雍正,愛新覺羅·胤禛,康熙的第四個兒子,生於康熙十七年,在儲君之戰中他與眾皇子一起角逐,最終獲得勝利。他該是怎樣的一個人?看書中對他前半生的描寫,他的母親是宮中貴妃的隨身丫鬟,雖因生下了胤禛而母以子貴,但在這個爾虞我詐爭權奪勢的後宮,胤禛一出生就被抱離母親身邊,而他太過卑微的出身,也使得他從小性格孤僻內向,不善言談,也使得他與生母關系過於僵硬,孤立無緣的在宮中長大。成年後,滿懷抱負的他雖然處處章顯才華,卻始終不被康熙正視。不知道康熙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四皇子的,他雖口口聲稱希望家庭和睦,兄弟間相互友愛,卻在對待每個兒子的態度與方式上各顯不同:對老大的刻薄,對老二的縱容,對老八的不溫不熱,對十四的喜愛。盡管之子莫若父,康熙卻始終沒有明確的讓每一個孩子看到自己在這個家的位子,以至於大家處心積慮的明爭暗鬥。也許不是出生在那個時代不是身處那個位置,誰也不會明白當時的胤禛,究竟他的刻苦與努力換來的是康熙的稱贊還是白眼。
記得曾經與同宿舍的姐妹談論過康熙的這幾個兒子,那時候也是看過一本以康熙和他的兒子們為背景的小說,當時我們幾個有喜歡四爺的,有喜歡八爺的,更有十四爺的。那時候我似乎更希望八阿哥胤禩能繼承大位,他為人和善,又知書達禮,對於胤禛更多的感覺就是冷。當看過《雍正皇帝》才明白,「和所有人都能相處得很好之人和誰都不能相處得很好,因為他取悅於任何人,和誰都不會深交,也就沒有真的朋友,關鍵時刻誰都不會幫助他,這種人最危險。」這是鄔思道對尚未繼位的雍正說的話,告誡他不要過分在意八阿哥胤禩,與此同時不要過分輕信年羹堯。不知道是不是後人寫古人的時候都帶著一種崇敬,還是知道了結果推斷過程時不自覺地夾雜了對結果的肯定,怎樣都好,只是如果真能看到與人交心的這一層面,鄔思道也的確過人。如果他說的是真理,那麼八爺這個人也就不具備繼承大統的素質,那麼康熙自然也會看到這一層面,不傳位於他也就順理成章。那麼對十四阿哥胤禵呢?康熙一直以來對這個兒子都喜愛有佳,他對於軍事管理的能力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對於推崇「馬背上打天下」的康熙,胤禵這一才能當仁不讓。那為何在康熙最後幾年要派他遠征,而沒有留在宮中傳位於他?也許是因為所有人對於這點的想不通,無從考證,便有了後來雍正奪宮將遺詔「十四子」改為「於四子」之說。
的確,雍正城府很深,心計算盡,卻也相當知人善任,這也成就了日後。不知道康熙是不是看到了他身上的這些優缺點,然後委以重任?當然,我希望如此,畢竟在選用人才方面,雍正慧眼識人,比胤禵要強上許多。治理一個國家,才華不可或缺,要執政有道,治理有方,更要用人得當。雍正也許算不得千里馬,他沒有千里馬無限量的潛力,但起碼算一伯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由此看來,康熙選他做接班人也不無道理,尤其是他在臨終前傳位弘歷,成就日後的「康乾盛世」。
5. 唐浩明的歷史小說《曾國藩》哪個版本最好
當然是 人民的了
話說那不叫版本,都是一個人編的,那叫印次
6. 有大神能推薦幾本像曾國藩這樣好的歷史小說
為你奉上十大歷史小說排行榜,請你參考:
一、明朝那些事兒,不解釋,內看過數遍了,容由此喜歡上明史。
二、大秦帝國,上大學時圖書館借全本看,很入迷,春秋戰國的時代!有同名電視劇,也很好看!
三、明亡清興六十年,接觸較早的明史書之一,看完之後強烈要求把我穿越回明朝當皇帝力挽狂瀾!怎麼就被小小的滿清入主中原了呢!袁崇煥到底是民族英雄還是賣國賊?
四、二月河的康熙王朝,了解滿清王朝由此開始。
五、二月河的雍正王朝,是不是把雍正描繪得太好了點?
六、歃血,講得是北宋大將軍狄青的故事,文筆很好,感情戲也寫的很唯美,在新華書店或站或坐地上花3天時間看完,印象很深。
七、月關大神的回到明朝當王爺,穿越歷史第一書!月關的成名作,就是後期太種馬了些。
八、月關的步步生蓮,個人認為其實不比回明差!
九、月關的錦衣夜行,我對錦衣衛很感興趣!飛魚服,綉春刀,緹騎四齣!
十、阿越的新宋,這算是穿越歷史小說里比較嚴謹的了,不種馬,不意淫,就是講主人公致力於改革積貧積弱的宋朝的故事。
7. 小說曾國藩(血祭 野焚 黑雨)歷史的真實性有多少
....很少
但是曾國藩一度被人叫增剃頭,那個年代打仗尤其是打發匪難免殘忍一點
8. 歷史小說《曾國藩》中,左宗棠被刻畫成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左宗棠,本是晚清政壇的一個體制外人物,大致相當於現在的臨時工。隨著他一步步登回上高位,位極答人臣,功成名就,名滿天下,朋友也越來越多。這些朋友當然不是什麼酒肉朋友,而是真正的大咖,最低限度也是總督、巡撫級別的人物。
遺憾的是,受性格、價值觀等因素的影響,左宗棠的大多數朋友,最後都跟他分道揚鑣了。
9. 歷史小說《曾國藩》中,左宗棠被刻畫成了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左宗棠被評價為「絕無良心第二科」,後人評價左宗棠最多是豪傑,形象地刻畫了一種典型的耕讀社會,當時讀書耕田是一種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