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結合<小說家談小說>如何寫小說評論
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事件,環境,人物是最重要的,可以先點評人物性格,版然後再分析作者為什麼權要寫這樣一個人,另外可以從句子,詞語著手,抓住重點字句,再品析,分析做者寫小說的情感起落,高潮部分由為重要,還要結合寫作背景…差不多就這些了,但願能幫到你
B. 小說評論怎麼寫,舉例,求答案
主要是對小說表達出你的意見,好或有待突破之類語言即可。
C. 怎麼寫小說的點評…求範文!!
原文】
失蹤
農歷臘月十九這天下午,張三從紅十字醫院回到家,看見客廳的茶幾上放著一盒錄象帶,錄像帶側面的蘭色標簽上
印著兩個字:失蹤。張三不知道是誰借回來的錄像帶。張三打開電視,把錄像帶推進放像機。是電影。片子沒放完,
張三已經淚如雨下了。是一部日本片。講述名古屋的一個攝影師由於久病不死,倍受家人的嫌棄和冷落,在一次聖誕
晚會上攝影師意外失蹤,失去親人的家屬才知道攝影師對他們多麼重要,他們經歷艱辛終於找到了攝影師。這個攝影師
的遭遇和張三驚人的相似,只不過張三沒有失蹤而已。跟片中的攝影師一樣,張三曾經是家庭的頂樑柱,它的喜怒哀樂
就是家人的喜怒哀樂,他一次小小的感冒都會驚動全家。在他生病的最初歲月里,家人給了他足夠的溫暖和關懷。但他
的病一發不可收,他患上了十一種慢性病,他因此失去了工作,地位和收入,無邊無際的醫葯費使家庭陷入貧困的邊緣
,他永無止境的咳嗽和間歇性的大小便失禁,把家庭搞得像病房和公共廁所,家人終於開始表現出厭煩,嫌棄和冷落。
張三無法讓家人像當初那樣愛他,他知道他連累了他們。也許正如這部片子講述的那樣,只有失去張三,他們才會發現
張三對他們有多麼重要,才會像當初那樣對他關懷備至。
晚上全家人圍著飯桌吃飯。張三打開電視,把那盤錄像帶推進放像機。張三捧著飯碗坐在沙發上,觀察家人的表情,他
預感將會出現感人的場面。可是家人無動於衷,他們一邊看片子一邊談笑風生。張三擔心他們聽不清那些感人的台詞,把
電視機的聲音調得很大很大。但是家人說笑的聲音更大了,哥哥和嫂子甚至他踏著片中感人至深的背景音樂跳起了四步。
張三十分震驚。他想用片子教育家人,喚醒他們的良知,哪知道他們跟攝影師的家屬一樣,不見棺材不掉淚,只有不幸真的
降臨,他們才會如夢初醒。想像自己失蹤後,全家人四處尋找,痛不欲生的情景,張三不禁黯然淚下。他不願意讓家人經受
這樣的打擊。第二天中午,全家人一起吃中飯,,張三再次播放那部片子,全家人依然無動於衷嘻嘻哈哈時,張三決定失蹤
了。他要讓他們嘗嘗真的失去他是什麼滋味,他要喚醒他們的良知,是他們逼他這么乾的,他不是沒有給他們機會。
農歷臘月二十這天下午將要過去,傍晚就要來臨的時候,張三神秘的失蹤了。其實張三沒有走遠,他對自己的失蹤的日程
作了十分周密的安排。他帶了一身換洗的衣服和足夠一周吃用的葯片,干糧和鈔票,來到郊外護城河邊的茅屋。那是祖父生前
買下來釣魚用的。家人都知道這個地方,特別是家裡的女人,受了氣就喜歡到這個小屋睡兩三天。張三知道要不了三四天,家
里人就會在小屋找到他。他不想讓他們找不到他,他的失蹤是手段,不是目的。他不想在春節即將來臨的時候,讓全家人哭得
死去活來。他只是想讓他們知道,他們不能失去他,他們不應該冷落他,僅此而已。
農歷臘月二十六,張三失蹤後的第七天,鄰居馬良找張三借止痛片,張三的家人才發現張三失蹤了。大家仔細一回憶,張三
失蹤已經七天了。其實張三失蹤的當天晚上大家就發現張三不見了,只不過沒人點破罷了。當馬良來找張三的時候,最初驚呼
張三失蹤的是張三的嫂子。她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左鄰右舍。她對鄰居們說:「我們家張三失蹤了。說他神經有問題吧,這回真
的出問題了。」張三失蹤的消息很快傳開了。張三的家人張羅著找張三。第一個嚷著找張三的是他的嫂子。她根本沒去找,她去
美容院做了一次面膜。她回到家已經是深夜了。她說:「我鞋都跑破了,我找遍了車站,碼頭,醫院, 茅房等一切可能去的地方,
沒有發現他。」第二天去找張三的是他的大哥。他沒去找張三,他利用這個美麗的借口到郊區的賓館開了一個房間,不慌不忙地跟
情人幹了四次。大哥回家往床上一仰說:「我累死了,我跑遍了大街小巷。」張三的弟弟跟父親要的打的費,他說要瀏覽全城張三可
能去的所有地方。他用這筆錢鑽進一家網吧,跟一個不知是男是女的網友聊了十個小時。張三的父親說是去派出所報案的,他在派出
所詳細咨詢了一個人失蹤後什麼時候生效怎樣注銷,然後去蒸了個桑拿。只有母親是真的想去找張三的。她走出城門,看見護城河邊
的哪個茅屋,想到張三回來後全家又被攪得不得安寧,轉身又回了家。一家人找了幾天沒找到,大家證實了張三真的失蹤了。
農歷臘月三十晚上,大雪紛飛。張三終於走出小屋,他想回家。實際上,他失蹤後的第三天,家人沒有到小屋來找他,他就知道他
們根本沒找他,他就是知道他們實際上希望他失蹤了,這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過度的悲憤使他的病情雪上加霜。想像自己回家後將
會遭遇家人更大的冷遇,想到自己在也不願意跟這樣的家人共同生活,他忍著病痛卷縮在小屋裡。他所有的病都發作了,他的葯和
D. 給一篇小說評論的範文!!!
【原文】
失蹤
農歷臘月十九這天下午,張三從紅十字醫院回到家,看見客廳的茶幾上放著一盒錄象帶,錄像帶側面的蘭色標簽上
印著兩個字:失蹤。張三不知道是誰借回來的錄像帶。張三打開電視,把錄像帶推進放像機。是電影。片子沒放完,
張三已經淚如雨下了。是一部日本片。講述名古屋的一個攝影師由於久病不死,倍受家人的嫌棄和冷落,在一次聖誕
晚會上攝影師意外失蹤,失去親人的家屬才知道攝影師對他們多麼重要,他們經歷艱辛終於找到了攝影師。這個攝影師
的遭遇和張三驚人的相似,只不過張三沒有失蹤而已。跟片中的攝影師一樣,張三曾經是家庭的頂樑柱,它的喜怒哀樂
就是家人的喜怒哀樂,他一次小小的感冒都會驚動全家。在他生病的最初歲月里,家人給了他足夠的溫暖和關懷。但他
的病一發不可收,他患上了十一種慢性病,他因此失去了工作,地位和收入,無邊無際的醫葯費使家庭陷入貧困的邊緣
,他永無止境的咳嗽和間歇性的大小便失禁,把家庭搞得像病房和公共廁所,家人終於開始表現出厭煩,嫌棄和冷落。
張三無法讓家人像當初那樣愛他,他知道他連累了他們。也許正如這部片子講述的那樣,只有失去張三,他們才會發現
張三對他們有多麼重要,才會像當初那樣對他關懷備至。
晚上全家人圍著飯桌吃飯。張三打開電視,把那盤錄像帶推進放像機。張三捧著飯碗坐在沙發上,觀察家人的表情,他
預感將會出現感人的場面。可是家人無動於衷,他們一邊看片子一邊談笑風生。張三擔心他們聽不清那些感人的台詞,把
電視機的聲音調得很大很大。但是家人說笑的聲音更大了,哥哥和嫂子甚至他踏著片中感人至深的背景音樂跳起了四步。
張三十分震驚。他想用片子教育家人,喚醒他們的良知,哪知道他們跟攝影師的家屬一樣,不見棺材不掉淚,只有不幸真的
降臨,他們才會如夢初醒。想像自己失蹤後,全家人四處尋找,痛不欲生的情景,張三不禁黯然淚下。他不願意讓家人經受
這樣的打擊。第二天中午,全家人一起吃中飯,,張三再次播放那部片子,全家人依然無動於衷嘻嘻哈哈時,張三決定失蹤
了。他要讓他們嘗嘗真的失去他是什麼滋味,他要喚醒他們的良知,是他們逼他這么乾的,他不是沒有給他們機會。
農歷臘月二十這天下午將要過去,傍晚就要來臨的時候,張三神秘的失蹤了。其實張三沒有走遠,他對自己的失蹤的日程
作了十分周密的安排。他帶了一身換洗的衣服和足夠一周吃用的葯片,干糧和鈔票,來到郊外護城河邊的茅屋。那是祖父生前
買下來釣魚用的。家人都知道這個地方,特別是家裡的女人,受了氣就喜歡到這個小屋睡兩三天。張三知道要不了三四天,家
里人就會在小屋找到他。他不想讓他們找不到他,他的失蹤是手段,不是目的。他不想在春節即將來臨的時候,讓全家人哭得
死去活來。他只是想讓他們知道,他們不能失去他,他們不應該冷落他,僅此而已。
農歷臘月二十六,張三失蹤後的第七天,鄰居馬良找張三借止痛片,張三的家人才發現張三失蹤了。大家仔細一回憶,張三
失蹤已經七天了。其實張三失蹤的當天晚上大家就發現張三不見了,只不過沒人點破罷了。當馬良來找張三的時候,最初驚呼
張三失蹤的是張三的嫂子。她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左鄰右舍。她對鄰居們說:「我們家張三失蹤了。說他神經有問題吧,這回真
的出問題了。」張三失蹤的消息很快傳開了。張三的家人張羅著找張三。第一個嚷著找張三的是他的嫂子。她根本沒去找,她去
美容院做了一次面膜。她回到家已經是深夜了。她說:「我鞋都跑破了,我找遍了車站,碼頭,醫院,茅房等一切可能去的地方,
沒有發現他。」第二天去找張三的是他的大哥。他沒去找張三,他利用這個美麗的借口到郊區的賓館開了一個房間,不慌不忙地跟
情人幹了四次。大哥回家往床上一仰說:「我累死了,我跑遍了大街小巷。」張三的弟弟跟父親要的打的費,他說要瀏覽全城張三可
能去的所有地方。他用這筆錢鑽進一家網吧,跟一個不知是男是女的網友聊了十個小時。張三的父親說是去派出所報案的,他在派出
所詳細咨詢了一個人失蹤後什麼時候生效怎樣注銷,然後去蒸了個桑拿。只有母親是真的想去找張三的。她走出城門,看見護城河邊
的哪個茅屋,想到張三回來後全家又被攪得不得安寧,轉身又回了家。一家人找了幾天沒找到,大家證實了張三真的失蹤了。
農歷臘月三十晚上,大雪紛飛。張三終於走出小屋,他想回家。實際上,他失蹤後的第三天,家人沒有到小屋來找他,他就知道他
們根本沒找他,他就是知道他們實際上希望他失蹤了,這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過度的悲憤使他的病情雪上加霜。想像自己回家後將
會遭遇家人更大的冷遇,想到自己在也不願意跟這樣的家人共同生活,他忍著病痛卷縮在小屋裡。他所有的病都發作了,他的葯和干
糧已經吃光,鈔票也用完了。在離家僅幾百米的橋頭,張三看見全家人正歡天喜地地在掛著小燈的屋檐下放爆竹,放煙火。在煙火的
照應下,張三看見自己那張舊式板床被擱在東山牆上,他一眼就能認出那張床。那張床的床柱上系著根紅綢子----今年是他的本命年。
張三淚流滿面。想到自己突然出現後全家人可能出現的場面,張三沒有勇氣往前走,不忍心往前走,他拖著沉重的身體,小時在漫天大雪中。
【評論範文 】
剛讀滕剛的作品的朋友,大都會有這樣的體會,感覺他的作品晦澀朦朧,很難一下子讀明白,所以也就不能一讀就被吸引。的確,滕剛的小說創作特色在總體上是充滿戲劇性、誇張性甚至是略帶荒誕性的敘述與細膩的心理和細節描寫相結合,這就要求具有區別於閱讀一般現實主義作品不同的審美意識。讀者只有耐著性子仔細讀完滕剛有時細膩到使人感到厭煩、單調、滯重和臃腫的敘述如《克爾薩斯的下半夜》,並反復地思考、聯想、咀嚼回味,才能體悟出平時不很明確,而現在確切感悟到的東西。這種感悟少了會心的微笑、溫馨的浪漫,更多的是一種黑色的幽默和沉重的辛酸。
《失蹤》即是一篇讀後令人沉重壓抑、有頗多深思的作品。小說情節很簡單,主要寫受到家人冷落的張三為了重得家人的關懷,在錄像帶的啟發下,離家失蹤,以期喚醒家人的良知,最終卻未能如願的故事。小說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將張三在這樣的處境中的孤寂無助、孤立無援,以及內心的痛苦和精神所受的種種創傷淋漓盡致地寫出來了。
作家筆下的這個社會,是一個充滿功利色彩的社會,人與人的關系是一種缺乏同情心的、以自我為中心的關系。張三可以說是這個人性異化的社會的邊緣人和犧牲品。正如卡夫卡《變形記》中的主人公旅行推銷員格里高爾的遭遇一樣,「張三曾經是家庭的頂樑柱,他的喜怒哀樂就是全家人的喜怒哀樂,他一次小小的感冒都會驚動全家」,然而當「張三患上一種慢性病以後,他因此失去工作、地位和收入,昂貴的醫葯費使全家陷入貧困的邊緣……,家人終於表現出厭惡、嫌棄和冷落的心態。」原本應是充滿關懷、愛心和真情的正常人性下的家庭關系轉變為一種絕對的利用關系,張三一旦失去利用價值,成為家庭包袱後便被無情拋棄。
作家對張三這個小人物塑造是充滿同情的,同時也是充滿敬意的。因為張三雖然遭受不公正待遇,但在德行上,他遠比周圍的功利主義者高尚,可以說是一個崇高的不幸者。張三面對家人的冷落時,還能站在諒解的立場上,認為「他連累了他們」。當張三受錄像帶啟發,決定重喚家人的關愛時,他也並沒有一開始就採取極端的「失蹤」,因為他「想像自己失蹤後,全家人四處尋找,痛不欲生的情景,不禁黯然淚下。他不願意家人經受這樣的打擊。」在張三用錄象帶再三暗示下,家人仍然無動於衷。張三這才失蹤「其實他不想這么干,是他們逼他這么乾的」。張三失蹤時還在為家人考慮,他不想讓他們找不到他,他的失蹤是手段,不是目的。他不想在春節即將來臨的時候,讓家人急得死去活來。然而張三的家人,面對張三的失蹤始終無動於衷。「其實張三失蹤的當天晚上,大家就發現張三不見了,只是沒有人點破罷了。」只有在第七天,馬良來找張三時,家人才假惺惺地驚呼張三失蹤了,並假惺惺地去尋找張三,其實各自卻是去干各自的私事。在張三與家人情感、態度、行為的巨大對比和反差中,作家完成了對人性的失落的悲劇性的辛酸而辛辣的表達。
《失蹤》無疑是一曲人性悲歌。但在筆者看來,作品的寫作價值,不僅僅在於描寫、展示、批判了這個功利社會的荒誕性和殘酷性,作品更是對愛和真情的完滿人性的熱切呼喚。這也許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作家所採取的寫作立場——為了使生活更加美好而提供反面例子以資提醒。
當然,《失蹤》的寫作價值遠不止在其認識價值。在創作的手法上,小說的對比手法和細節描寫的運用也很具借鑒價值。通過張三的遭遇與錄像帶中日本攝影師的遭遇相對比,張三的善良、幻想與家人的冷酷無情的對比,張三住的茅屋的寒酸冷清與張三家裡的熱鬧喜慶的對比,以及張三床柱上那根紅綢子提醒今年是張三的本命年的細節描寫,極力渲染了張三遭遇的不幸,在巨大的反差中凸現了悲劇性,因而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E. 請問一下如何寫小說書評
書評大概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能夠清楚准確地告訴讀者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然後發表自己對這本書的真實看法。
第二個層次是,能夠通過對這本書的介紹、分析和評論,給讀者提供這本書之外的知識和啟發,即使讀者沒有讀你評論的那本書,他們也可以從你的書評里獲取營養。
第三個層次大概是最高境界:文字精彩、好看,使閱讀這篇書評本身就是一種文字上的享受。
作用介紹
書評作用於讀者,首先在於它的信息功能,也就是說為讀者選擇圖書提供參考,這就要求它把圖書的基本內容介紹給讀者;其次在於它的中介功能,即讓讀者在閱讀行為實施之前,有一個心理准備,以使閱讀具有針對性,這又要求它點明圖書的精要所在。
最後在於它的導讀功能,此功能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為讀者在閱讀時,對所讀圖書進行價值判斷提供參考,二是向讀者推薦優秀的圖書,這自然就要求它必須准確地反映書的內容,並在眾多的出版物中遴選書評的對象。
F. 小說評論文怎麼寫
小說3要素:人物 情節 環境
不妨從這幾點著手,人物刻畫如何,人物性格是否鮮明,故事情節是否合理,情節安排如何,故事環境如何,是否有影射什麼,想要表達什麼,等等
G. 小說文學評論怎麼寫
發一個範文給你,你參考一下吧!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談《潘虎》的結構藝術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的這句詩,指的是大自然的景色美不勝收,忽而「山重水復」,忽而「柳暗花明」,把人們帶進一個美麗無比的自然天地。如果這句詩可以借用來形容文藝作品的結構的話,那麼《潘虎》的結構正好可以與這種自然美景相媲美。在這個作品中,作者以其高超的技藝為我們安排了一個個極為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幅驚心動魄的場面,產生在我們頭腦里的是一個個令人費解的疑團,作用在我們心理上的是一串串扣人心弦的懸念。它把我們帶進一個神奇的境地,置身於此而流連忘返。其中雖然沒有「山重水復」「柳暗花明」的美景,卻有著峰迴路轉、引人入勝的意味。其對讀者的吸引力絕不亞於陸游詩中所描寫的大自然的美景。
作品一開頭,在簡單交代了「我」的身份及經歷後,便出現了一系列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不明身份的農民跟蹤「我們」;他們的隊長叫「我們」去談談;去了後是對「我們」進行不明不白的一頓吊打;當「我」亮出共產黨員的牌子時,得到的是更嚴厲的斥責,他們的隊長還威脅說要請「我們」「直架」;直到「我」說出自己是有組織的,並說出保人潘紹桃時,他們對「我們」的態度才稍微好了一點,給「我們」松綁,請「我們」吃飯;但吃過飯後又將「我們」綁了起來,拉著「我們」往深山老林里鑽;住宿時還派人監視「我們」,還問「我」「還有什麼話要說」……驚心動魄的場面一個接著一個。伴隨著這驚心動魄的場面的一個個出現,讀者心中的疑團也一個個產生:不明身份的農民為什麼要跟蹤「我們」?他們的隊長請「我們」去干什麼?他們是怎樣的一幫子人?他們要把「我們」怎麼樣?……舊的疑問消除了,新的疑問又產生了。一個個疑團接踵而至。同時,由於讀者對作品中人物命運的關注以及決心搞清這些疑問的心理作用,伴隨著這一幅幅驚心動魄的場面和一個個急待解決的疑問的出現,讀者的心裡必然會一陣陣緊張,由此產生一連串的懸念:擔心著「我們」會不會碰上土匪,擔心著「我們」會不會被殺害……正是由於這一幅幅驚心動魄的場面,一個個令人費解的疑團以及一個個扣人心弦的懸念,緊緊地抓住了讀者,所以它即使沒有「山重水復」「柳暗花明」的景色,卻能牢牢地吸引住讀者,從而下定了不搞個水落石出決不罷休的決心,在作者人為的神奇世界裡盡情遨遊,覓奇探勝。使這篇作品具有了藝術的魅力。
當然,作品的成功是與作者在結構這個作品時所下的功夫分不開的。因此,我們不僅要了解這個作品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而且要了解作者在結構這個作品時採用了哪些藝術的手法。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首先,在結構這個作品時,作者採用了層層設疑、層層剖析的手法。作品在所述事件的開端部分,寫了一個不明身份的農民在跟蹤「我們」,他們的隊長還請「我們」去談談。我們素不相識,他們邀「我們」上山是什麼意圖呢?這是第一層設疑;他們的隊長自稱他們是紅軍游擊隊,為什麼不懂紅軍游擊隊的聯絡暗號呢?為什麼對被迫為土豪推車的貧苦農民不寄予同情,反而加以刁難和責打呢?這是第二層設疑;潘虎身為游擊隊的隊長,為什麼態度那麼粗暴,蠻不講理?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這是第三層設疑;他們既然知道了「我們」的身份,為什麼還要綁著牽著「我們」往深山裡鑽呢?他們到底安的什麼心?這是第四層設疑……
如果作者只是羅列這么一個個疑點,而不對此進行剖析的話,那麼讀者就會如墜煙霧,看不出個所以然來。這樣,即使把疑點設得再多也是徒然。作者貴在不僅是層層設疑,而且是層層剖析。即使讀者感到不可思議,又使讀者感到原來如此。如作品寫到「我們」被「請」上山,見到他們的隊長時,隊長便朝「我們」吼道:「你們是探子!……我們昨天卜了卦,說今天有兩個探子來!」這兩句話便剖析了第一層疑問:原來他們卜過卦。而碰巧「我們」是在這天來,又剛好是兩個人(「我」和李春生),因此他們派人跟蹤「我們」,把「我們」當作探子也就理所當然了。當「我」質問隊長他們是什麼游擊隊,歸哪裡領導的時,隊長潘虎說:「我們是紅軍游擊隊,我自己領導的。」顯然,這是一支農民自發成立的武裝力量,和黨的組織還沒有建立必要的聯系。這就剖析了第二層疑問:正是因為他們沒有和黨的組織建立聯系,因此也就不懂紅軍游擊隊的聯絡暗號。由於他們大多出身農民,有缺乏黨的政策的影響,因此犯了一些政策性的錯誤(如刁難責打為土豪推車的農民)也就不足為奇了。再下面有潘紹桃向「我」介紹的潘虎的有關情況:「大家都叫他潘蠻子」「他在國民黨軍隊中呆過」「他是個文盲」「人可是個好人,又公道,又爽直,膽量又大,說干就干」「看到國民黨部隊盡做些摧殘老百姓的事,他氣憤不過,開了小差」,這就剖析了第三層疑問:因為潘虎是個粗漢,加之缺乏文化修養,又多少沾染舊軍隊的一些惡習,所以他的態度粗暴、蠻不講理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潘虎畢竟與舊軍隊的軍官有所不同,與迫害、摧殘老百姓的舊軍隊勢不兩立,表現出一種樸素的正義感。而後來他們綁著牽著「我們」去深山老林並宿營一節則回答了第四層疑問:原來他們是拉著我們去宿營,以防敵人偷襲,並不是想加害於「我們」;至於將「我們」綁著牽著,乃是對「我們」未敢輕信,生怕「我們」逃走泄露軍情。是出於一種本能的警惕,別無他意。……通過這一層層的設疑,一層層的剖析,便把讀者的思路和注意力吸引到一個比一個更美好的境地。時而「山重水復疑無路」,突然間「柳暗花明又一村」。時而感到前境幽暗曲折,突然間又感到前途豁然開朗。這樣或明或暗,或隱或顯的描寫,難免會激起讀者無限的閱讀興趣的。
其次,在結構這個作品時,作者採用了推波助瀾、自然銜接的手法。在作品中,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或者是一波方平,一波又起。方才是風平浪靜,突然間波濤陡起,由此產生了一種波瀾起伏、高低錯落的氣勢。在作品中,「我們」被他們抓住綁吊一陣後,「我」說出了自己是共產黨員,是有組織的,他們才把「我們」放了下來,請「我們」吃飯,但並沒有消除對「我們」的戒心,吃了飯之後又將「我們」綁上了。這里一波尚未平息,又冒出他們責打刁難被迫為土豪推車的農民一節,引起「我」對他們將怎樣處置「我們」的擔心,一波又起了。當「我」拉出潘紹桃做保人,並且從潘紹桃的談話中了解到潘虎的為人時,「我」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至此,一坡稍有平息。但緊接著而來的是他們又綁著牽著「我們」往深山裡鑽,還問「我」「有什麼話要說嗎」,使「我」疑心他們終於要對「我們」下毒手了。一波陡起了。……
當然,在作品中,前一波與後一波,此一波與彼一波之間並不是互相脫節,而是緊密關聯、自然銜接的。前一波是後一波的基礎,彼一波是此一波的發展。正是由於「我」被他們綁吊的余驚未息,所以有看到他們責打農民時內心引起的恐懼;潘紹桃的介紹是對造成「我」驚恐的原因的解釋,而他們的反常舉動則是對潘紹桃介紹的內容的證實。這樣一波接一波,一環扣一環,波瀾起伏,環環相扣,方見「山重」,又見「水復」;才過「柳暗」,又見「花明」,奇卉異景,琳琅滿目。使讀者得以在作者人為的藝術境界里盡情瀏覽、目不暇接。
最後,在結構這個作品時,作者還採用了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的手法。在作品中,作者有意識地安排了幾個緊張的場面。如果讀者是對事態的發展和作品中人物命運關注的話,那麼伴隨著作品中險情的一個個出現,讀者的心裡必然會會發生一次次緊張的跳動,並由此產生一系列的懸念。當讀者看到潘虎沉著臉喝叫將「我們」綁起來時,他的心必然為之一震,擔心著「我們」是否碰上了歹人;當讀者看到潘虎吼著「叫你直架」的場面時,他必然為「我們」的命運而擔心:哎呀,這可不好了!特別是看到他們不走大道,偏往小路,把「我們」綁著牽著往深山老林里拉,並問「我」還有什麼話要說時,讀者的心必然會提到嗓子眼上:哎呀,這下他們可沒命了!正是由於讀者對事態發展和作品中人物命運的關注的心理作用,正是由於這一連串的懸念,迫使讀者把目光和思路深入到作品中去,不管它是「柳暗花明」,還是「山重水復」,總之,不到山窮水盡,不弄個水落石出,讀者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當然,《潘虎》的結構在其他方面也有特色,比如脈絡清晰,條理清楚、疏密有致、詳略得體等等。由於它們都是非常明顯的,因此也就沒有闡述之必要。
H. 如何寫小說的文學評論
文學作品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形式的優劣好壞影響著內容的表達和藝術感染力的高低強弱。要考察作家對藝術形式的探求,看是否具有獨創性,是否達到完美的程度。忽視形式美的觀點是版面的,因為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是互為表裡、相依相存的。
文學作品是以情感人的,缺乏藝術感染力的作品是發揮不了文學的特殊功能的,也是沒有生命力的。創作,是「為情而造文」,而不是「為文而造情」。創作需要激情批評也需要激情。沒有激情,沒有審美感覺,就無法進入美學的批評。所謂歷史標准,指的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即把作品放到它所產生和所反映的歷史背景、歷史實際中去考察。文學作品總是一定時代社會生活的反映,離開一定的歷史環境和社會氛圍,就無法對它作出公正的評價和科學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