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集作者 > 列夫托爾斯泰小說全集克魯采奏鳴曲

列夫托爾斯泰小說全集克魯采奏鳴曲

發布時間:2022-04-30 01:41:41

① 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有什麼

復活 列夫·托爾斯泰作品。

<<戰爭與和平>> 列夫·托爾斯泰作品。

安娜·卡列寧娜 列夫·托爾斯泰作品。

幼年 列夫·托爾斯泰作品。

列夫·托爾斯泰作品選

列夫·托爾斯泰小說之《戰爭與和平》

列夫·托爾斯泰小說之《安娜·卡列寧娜》

列夫·托爾斯泰小說之《復活》

《復活》概要:小說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本是一個貴族地主家的養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公爵誘奸後遭到遺棄。由此她陷入了苦難的生活,她懷著身孕被主人趕走,四處漂泊,淪為妓女達八年之久。後來她被人誣陷謀財害命而被捕入獄。十年後,聶赫留朵夫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審理瑪絲洛娃的案件。他認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遺棄的瑪絲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譴責。為了給自己的靈魂贖罪,他四處奔走為她減刑。 當所有的努力都無效時,瑪絲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亞,聶赫留朵夫與她同行。途中,傳來了皇帝恩准瑪絲洛娃減刑的通知,苦役改為流放。這時的瑪絲洛娃盡管還愛著聶赫留朵夫,但為了他的前途,拒絕了他的求婚,與政治犯西蒙松結合。這兩個主人公的經歷,表現了他們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復活。小說揭露了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觸及了舊法律的本質。

《復活》

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問題
人類最美好的感情的復活
體現了一位偉人暮年心靈的穩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

世界百部經典著作之一
俄國文學史上的經典名作

《復活》是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的代表作,相信有很多人在學生時代就曾閱讀過這本書。在我國自20世紀初至今已出版過6種譯本,三四十年代先後有戲劇家田漢和夏衍改編的同名劇本的發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主人公已成為我國讀者和觀眾極為熟悉和喜愛的人物形象。

《復活》是托爾斯泰的世界觀轉變以後的一部長篇小說,是他思想、宗教倫理和美學探索的總結性作品。它是以一個真實的案件為基礎構思而成的小說,表現了主人公的"心靈凈化"過程,同時揭露了沙皇專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質以及教會的丑惡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爾斯泰世界觀的終結作品。小說情節起伏跌宕,人物刻畫入木三分。以托翁晚年爐火純青的老辣筆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與女性在"靈與肉"之間的痛苦掙扎。這部史詩般的經典著作,被譽為"19世紀俄國生活的網路全書"。

《復活》是歌頌人類同情的最美的詩--最真實的詩,書中體現了卑劣與德性,一切都以不寬不猛的態度、鎮靜的智慧與博愛的憐憫去觀察。
--法國著名評論家 羅曼·羅蘭

整個19世紀還不曾有過《復活》這樣的作品,它高於《悲慘世界》,因為這里沒有一點幻想的、虛構的、編造的東西,全都是生活本身。
--俄國著名評論家 斯塔索夫

讀托爾斯泰的《復活》,我感覺他的確了不起,他筆下的妓女瑪絲洛娃給人一種聖潔之感,而我們有些小說的所謂"聖潔女性"形象卻給人卑瑣之感。這就看出大師與普通作家之間的差別了。
--著名作家 遲子建

《復活》是總結人生的作品,它把人心裡骯臟的東西都拿出來了,人內心很復雜,好人和壞人、善與惡都很復雜。
--著名作家 高莽

讀托爾斯泰的《復活》

《復活》是托爾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認為是其創作的"最高的一峰"。它沒有《戰爭與和平》史詩般的恢宏氣魄和明亮的詩意,沒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瀾與不安的騷動--它,完全是體現了一位偉人的暮年心靈的穩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

在這里,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繪的精確、筆力的雄渾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這與作品內容的嚴肅性是相符合的。在這里,面對人類的苦難,作家保持了高超的鎮靜,然而讀者卻不得不為見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動。托爾斯泰在這里的挖掘比以往要深。可以說整個俄國都被他翻了出來。他再現的藝術世界已經達到可作為一面"鏡子"的程度。偉大的真實!正因為作品除去了浪漫主義的萎靡因素,因而整個顯出了威力,如同米開朗琪羅的雕塑一般。然而這不是一座普通的雕塑,是一座宏偉的紀念碑。它把19世紀末整個俄國的現實熔鑄進去,上面刻有窮人、貴族、獄吏、監犯、革命者、醫生、妓女、學生……裡面混合了懺悔、憐憫、寬容、無恥、欺詐、放盪……這里,作者唱出了人類藝術最崇高的歌:"我們為不幸者撒一掬淚,人世的悲歡感動我們的心。"

當我們打開這本書,我們不禁感受到有一種心靈的復活--人類最美好的感情的復活!即使是當代,許多人也許正在悄然地埋葬自己的這些美好的感情卻毫無所覺。在這種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正是《復活》這樣的作品來喚醒沉睡的心嗎?
正如花草需要春天的甘霖才能長出新綠,人類需要博愛與同情才能繼續不息、日進無疆。抑或這就是使《復活》不朽的原因。

《復活》里寫的雖然是貴族的懺悔,但是托爾斯泰並不是把這個母題當做貴族的專利,他是把懺悔放在人的心靈的內在的、普遍的矛盾中展開的。人都有神性和獸性。當人放縱了自己,就可能墮落;而當人自覺,就可能"復活"。所以托爾斯泰主張以"道德的自我完成"來改變社會的不平等和罪惡。在社會革命激烈的時代,他提倡"勿以暴力抗惡",是反對階級斗爭的。但是,作為人類尋求精神解放的一種文獻,在我們這個把道德的自我完善當成笑話的時代,讀這樣的書,也許會引起某種慚愧的感覺。
參考資料:http://book.263.net/20040330/00407872.html

我看的是高植的譯本,曾也看過董秋斯的譯本。下面的有些評論是我現在後加上去的。 1984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我再次看完了老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的第一卷,安德萊公爵之「死」深深地感動了我。 「假使每個人只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沒有戰爭了。」(36頁安德萊語) 羅斯托夫伯爵夫人給了安娜·米哈洛芙娜錢時(本人的說明):安娜·米哈洛芙娜已經抱了她,並且哭了,伯爵夫人也哭了,她們哭,因為她們是朋友,因為她們有好心腸;因為她們從小是朋友,卻為金錢這樣庸俗的事煩心;還因為她們的青春都過去了……但兩人的眼淚都是愉快的。(85頁) 基督徒的愛,對於別人的愛,對於仇敵的愛,比起一個青年的美麗的眼睛在像您這樣詩意的多情的少女心中所能引起的情感,更有價值,更甜蜜,更美麗。(這是安德萊公爵的妹妹瑪麗亞寫給她的朋友尤麗的信)(134頁) 以上幾段所表達的只有一個字:「愛」。但也明顯地分類為兩種類型,這是托氏思想的核心所在。一種是情感之愛,如兩位夫人的愛以及日常我們一貫所宣傳的那種類型;另一種則是我們生活中很少考慮到的,並且可以肯定地說,絕大多數人特別是很講求實際價值的中國人所不承認存在這種類型的愛。即瑪麗亞小姐所表述的這種類型的愛。這種類型的愛是高尚的,相信它的人也是高尚的,如迷惘的托氏、悲天憫人的雨果、熱情澎湃的羅曼·羅蘭等。 尼考拉·羅斯托夫轉過身來,好象在找尋什麼,他望著遠處,望著多瑙河的水,望著天和太陽,天是多麼美麗、多麼蔚藍、寧靜而遙遠呵!夕陽是多麼明亮而壯麗哦!而遙遠的多瑙河裡的水閃灼得多麼親切而燦爛呵!更美麗的是多瑙河那邊遙遠的藍色的山巒,修道院,神密的峽谷,頂上彌漫著煙霧的松林……那裡又寧靜又幸福……「只要我能在那裡,我便什麼,什麼也不需要了,什麼也不需要了,」羅斯托夫想。「只在我的心中和這個太陽光下有那麼多幸福,而這里……呻吟,痛苦,恐怖,和這種不可知,這種匆忙……他們又在這里喊叫了,又都向回跑了,我要和他們一陣跑,它,死亡,就在這里,在我頭上,在我周圍……俄頃之間——我便永遠看不見這個太陽,這個河水,這個峽谷了!……」(註:這是羅斯托夫上馬沖鋒之前看到傷兵後的感想)(210-211頁) 生命、生活,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被人感覺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時往往被人忽略的內涵。其實生命的真正意義在於能夠自由地享受陽光,森林,山巒,草地,河流,在於平平常常的滿足。其它則是無關緊要的。 在他(註:安德萊負傷「臨死」前躺在奧斯特里茲戰場上)頭上,除了天,崇高的天,雖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測的,有灰雲靜靜地移動著的天,沒有別的了。「多麼靜穆、安寧、嚴肅呵,完全不象我那樣地跑,」安德萊公爵想,「不象我們那樣地奔跑、喊叫、斗爭;互相爭奪炮帚,——雲在這個崇高無極的天空移動著,完全不象我們那樣的哦。為什麼我從前沒有看過這崇高的天?我終於發現了它,我是多麼幸福啊。是的,除了這個無極的天,一切都是空虛的,一切都是欺騙。除了天,什麼,什麼都沒有了。但甚至天也是沒有的,除了靜穆與安寧,什麼也沒有。謝謝上帝!……」(399頁) 以上內容我覺得是這本書最令人感動的內容了,這種體驗並非僅僅是看破紅塵,而是對一種永恆的禮贊。對一種寧靜,安詳,遼遠的憧憬。是對幸福的終極定義。 這段內容對我的影響是如此之大,以至於使我從此一改狹隘的民族主義意識,而升華到人類的良心上來感覺世事了。庄嚴、蔚藍色的、寧靜而悠遠的天空,超脫於人類所有痛苦、歡樂之上的永恆和安寧,只有它才是我內心深處真正的精神寄託。 1984年11月13日 星期二 陰 今天看完了《戰爭與和平》的第二卷。真是托爾斯泰呀!盡管我在有些方面極不贊同你,但,你的作品真叫我折服。 「啊,瑪利亞公爵小姐!」忽然他不自然地說,並且扔掉了鑿子(輪子因為慣性還在旋轉。瑪麗亞公爵小姐很久以後還記得這個漸漸消失的輪盤聲,這聲音在她的記憶中和後來所發生的事情混淆在一起了)。(此是安德萊公爵的父親因誤聽到兒子死於奧斯特里茲戰場上而極度悲傷之故。公爵小姐是他的女兒。)(457頁) 括弧中的內容只有思想深邃且善感的人才會有此共鳴的相同體驗。太妙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被老托的神筆不經意間即寫了出來。 「你要死了——一切都要完結了。你死了,你就知道一切,或者停止發問了。」(此是彼埃爾因決斗而自責出走時的心靈斗爭)(495頁) 最高的智慧只有一種科學——整體的科學,這科學解釋整個宇宙,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要自己獲得這種科學,就必須清滌並革新自己內心的「自我」,因此,在認識之前,必須信仰,並使自己趨於完善。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在我們心裡放進了上帝的光,它叫作良心。(此是彼埃爾出走時,在旅店中,一個共濟會會員開導他的話。)(503頁) 安德萊公爵看了看彼埃爾向他所指示的天空,在奧斯特理茲戰役之後,他第一次看見了那個崇高的、永恆的,他躺在奧斯特里茲田野上所見的天空;並且他心裡的沉睡了很久的、最好的東西,忽然在他心靈中醒來,這使他感到又高興又年輕了。這種情緒,在他一回到習慣的生活環境時,便立刻沒有了,但是他知道,他不會加以發揚的這種情緒是在他的心裡。(555頁) 「不錯,就是那棵橡樹,」安德萊公爵想,他突然產生了一種不知從何而來的春天獨有的快樂和清新的感覺。他忽然想起了生活中一切最好的時光。奧斯特里茲和高高的天空,死去的妻子的譴責的面孔,在渡船上的彼埃爾,因為夜色的美感到興奮的姑娘,那個夜晚和月亮,——這一切他都忽然想起來了。 「不,生活並不在卅一歲結束,」安德萊公爵忽然最後地、斷然地決定了。「單單是我知道我心中所有的一切是不夠的,一定要大家都知道這個:彼埃爾和那個飛上天的姑娘也在內,一定要大家都知道我,要我的生活不只是為了我自己,要他們的生活不是和我的生活那麼毫不相干,要我的生活在大家的身上反映出來,要他們和我在一起生活!」 (602頁) 這段內容深深地打動了我,從此我覺得我的想法和情感與周圍的人是那麼地不同,那麼地格格不入,我想讓他們也能與我一樣去體會這種深刻的崇高感,但,我發覺我們中國人除了訕笑外,誰都不會為你所表達的這一崇高的思想所打動,他們頂多隻會為一般的親情和那些被嚼爛的愛情所感動和津津樂道,更多地是為金錢所鼓舞,所打動,他們更多地是崇拜李嘉成和蓋茨。(這段個人評論是我現在剛加上去的) 我們中國人習慣於崇拜大人物或名人而不是思想。他們以為大人物或名人的哪怕是一個日常用語,那都是字字珠璣的閃光的思想,如同書中所描述的大美人,那個導致別素號夫的悲劇的女人: 一個嫵媚聰明的婦人的名聲那種不可動搖地確定在葉侖那·發西莉葉芙娜·別素號娃的身上,以致她能說出最俗氣最愚蠢的話,而大家仍然稱贊她的每一句話,在她的話裡面尋找深奧的意義,而這卻是她自己沒有想到的。(626頁) 安德萊·保爾康斯基和彼埃爾·別素號夫這兩個人是托爾斯泰傾注心血,刻意刻畫的兩個光彩奪目的,非常有頭腦的人物(其實,保爾康斯基家族就是以托爾斯泰母系家族為原形的,托氏的母親及母親家族對托氏的遺傳和影響都是巨大的,安德萊保爾康斯基的妹妹,不太好看的瑪麗亞公爵小姐則就是以托氏母親為原形的),他們二人在書中的大段的獨白和豐富的內心思考及反省,給予了這部著作以偉大和耀眼的光環,給予這部著作以深邃的思想性,使它成了不是單純的小說,而是一部思想巨作的人類精神財富。我最喜愛看的正是這些大段的獨白和思索,它們使我的精神變得前所未有的充實,使我的思想不在受人影響和制約(也許有人會指出這是個悖論,但我在這不想多費口舌,我需要的是心靈上的相通,而不是跟沒有思想的人浪費唾沫)。有趣的是,比埃爾的思想並不一定比安德萊膚淺,但他卻永遠是個思想者,不善於付諸於行動。使我不由地想起了那些流亡在巴黎的經常在小酒館和咖啡館高談革命的那些革命者。安德萊卻不同,托爾斯泰以後在他自己的庄園所實施的改革其實就是安德萊的寫照。只有他們倆人才談得攏,其它的貴族則均是矯揉造作,華而不實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勢利小人(當然除了頭腦簡單的羅斯托夫伯爵,這個以他的父親為原形的人物)。托爾斯泰的思想遠遠超越了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他反對封建制度,但也懷疑新興的資產階級的先進思想和制度(當然不是站在其對立面去懷疑),我以前對他這種「晦澀」的思想很是不以為然,可隨著閱歷的增加和對當代世界的發展的觀察了解及思索,現在仔細想想,他的思想和觀點還真是太有遠見,太深刻了,他不但看到了瀕死之軀的腐朽,也看到了只有現在的只有深邃的人才能看到的那時還是新生嬰兒的瑕疵。正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真是永恆的托爾斯泰!(這段個人評論是我現在剛加上去的) 索尼亞拿著一個杯子經過大廳走進餐具房。娜塔莎從餐具房的門縫里瞥了瞥她,她覺得,她記得從前有一次,光線從餐具房的門縫里射進來,索尼亞拿著杯子走過。「是的,這完全是,完全是一樣的,」娜塔莎想。(739頁) 這個生活及心理細節怎麼和我偶爾幾次的心理活動那麼相似。真是奇怪極了,托氏又不是我肚子里的蛔蟲。這個非凡的人怎麼能把這么微妙的心理細節用文字活靈活現地寫出來呢?佩服佩服! 1984年12月1日 星期六 晴 一個人為他自己有意識地生活著,但他是全人類達到的歷史目的的一種無意識的工具。人所作出的行為是無法挽回的,一個人的行為和別人的無數行為同時產生,便有了歷史的意義。一個人在社會的階梯上站得愈高,和他有關系的人愈多,他對於別人的權力愈大,他在每個行為的命定性和必然性就愈明顯。 ………… 帝王——是歷史的奴隸。(864頁) 人在江湖還身不由己呢,更何況在權位之上了,這就是「責任」,一般的時候,他必須得怎麼怎麼做,否則就不行,就會產生無法估量的影響,甚至重大的歷史事件。所以,他們的行為必須有種必然性,他必須得順應某種法則行事。而他的行為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作為歷史的無意識工具的人的有意識的日常生活,從而構成了正常的人類生活及團體、社會、國家、乃至世界的歷史發展進程。 1984年12月10日 星期一 陰冷 第三卷的870頁上有句法語有點意思:「Quos vult perdere—dementat」(意為:要誰毀滅——奪其理智) 卜富爾(887頁註:「K.L.A.Pfuel」(1751—1827)為普魯士將軍,耶拿(Jena)戰役後,入俄軍服役,擬成1812年戰役中俄國第一個計劃)是那種自信得不可救葯、不可改變的,自信得可以殉道的人,只有德國人才是這種人,正因為只有德國人的自信是根據一種抽象觀念——科學,就是絕對真理的虛假知識。法國人自信,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在智慧上和身體上,對於男人對於女人,是同樣不可抗拒地有魅力的。英國人自信,是根據他是世界上最有組織的國家的人民,因此他,作為英國人,總是知道他所應做的事,並且知道,作為英國人,他所做的一切,無疑他是對的。義大利人自信,因為他是沖動的,並且容易忘記他自己和別人。俄國人自信,正因為他什麼都不知道,也不想要知道,因為他不相信,他能夠充分了解任何事情。德國人的自信,是最壞的,最固執的最令人討厭的,因為他以為他自己知道真理、科學,這種科學是他自己發明的,但在他自己看來是絕對的真理。(911—912頁) 正所謂:德國人的嚴密,英國人的冷靜,法國人的魅力,義大利人的沖動,俄國人的懷疑和不信任人的狡猾。哈哈,德國人是工程師,英國人是政客,法國人是戲子,義大利人是運動員,而俄國人則是鄉巴佬(但這已是托氏及高爾基筆下的人了,而非現在的教育水準在全球占最高的俄國人了)。 好的統帥不但不需要天才或任何特殊品質,他所需要的,是缺少人類最高尚、最好的品質——愛,詩,親切,哲學的、探究性的懷疑。他應該是克制的,堅決地相信他所做的是很重要的(不然他便沒有足夠的耐心),只有在這個時候,他才是一個勇敢的統帥。上帝不許他有人性,不許他愛什麼人、同情什麼人,想到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足見天才的理論是早就替他們捏造出來的,因為他們有權力。戰爭的勝利不是決定於他們,而是決定於隊伍中的那個喊叫「垮了!」或喊叫「烏拉!」的人。(917—918頁) 戰爭本就是喪失人性的最野蠻的行為,為何還要想到什麼愛、詩、哲學等人類最文明的東西呢?令我想起了一個突突然閃現於腦際的畫面:一個人狼吞虎咽地撕咬著一整隻雞,可眼睛裡卻因為非常同情這只雞的悲慘命運而流出了善良的眼淚(這不是鱷魚嗎)。但是吃雞,對我們人類來說是重要的,所以人類的所有的道德、理論、藝術等等,都為吃雞而捏造出來。可這一切的理論又有什麼用呢?拿到雞,你就只管啃吧,別的一切想法、理論等都是多餘的。此外,以上的內容中亦可看出托氏一貫反對科學的方法,主張不是用人腦去想當然地發製造和發展一些原理,而是用「上帝」所賦予我們的順其自然的直覺的判斷力去從事一件重大事件。 「他(註:指你俄軍統帥庫圖索夫)不會有任何自己的主張。他不會去計劃什麼的,也不會去做什麼的,」安德萊公爵想,「但是他要聽一切,要記得一切,要使一切各得其所,不會去阻撓任何有用的東西,不會許可任何有害的東西。他知道,有一種比他的意志更有力、更重要,——這是事件的不可避免的趨向,他能看見這些事件,能了解這些事件的重要性,並且在了解這個重要性時,他能不幹預這些事件,能夠放棄他的個人的意志,他的個人的意志是另有目的的。(1016頁) 亦就是說人有天生的洞悉力,事物亦有它自己的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而人的意志之類的東西往往是受人的自身生理和心理干擾而使然,惹欲使事物有個好的結果,就必須「看見」這件事物的「不可避免的趨向」,成功的關鍵是看你能否適時地放棄你的那不可轉移的意志。 (安德來語)「啊,我的朋友,近來我覺得活著是痛苦。我知道,我懂得太多。人不適宜嘗試善惡的知識的果子……(1105頁) 確實是種痛苦,人最好安安穩穩,渾渾鄂鄂,什麼也別多想,如同雞和豬似的,只管當前吃飽睡好,不要想它們的最終命運是什麼。如此人方能幸福而滿足地渡過他的一身。苦惱往往是有頭腦的人自找的。 1985年1月14日 星期一 晴 第二集看完了,又在圖書館借了第一集,可惜的是此第三集是董秋斯譯的,一些譯名與我一直看的高植譯文不一樣,而高植的第三集又找不到,所以一時銜接不上,因此又在別處重借了高植的譯本第三集。 安德來公爵再也剋制不住他自己了,他為同伴們、為自己、為他們的和自己的錯誤,流出了深情的親愛的眼淚。(本人註:因受重傷的安德來看到了他以前一直尋找的想與之決斗的為娜塔莎之故的情敵阿那托爾·庫拉根因與法軍作戰而割斷一條傷腿痛哭時而感慨萬分) 「同情,對兄弟們的愛,對於愛我們的人的愛,對於仇人們的愛(本人註:此仇人可能指情敵阿那托爾·庫拉根),是的,上帝在世界上所宣傳的,瑪麗亞公爵小姐(本人註:鄧安德來之妹),我沒有了解的那種愛;就是因此我愛惜生命,這就是留著給我的,假如我還活著。但現在已經太遲了。我知道!」(1158頁) 1985年1月15日 星期二 晴 「是的,愛,」他(指安德來)又十分清楚地想著,「但不是那種愛,即因為什麼東西,為了什麼目的,或者因為什麼緣故而愛,而是這種愛,即當我臨死時,我看見了我的敵人卻仍然愛他的時候我第一次所體驗到的愛。我體驗到那種愛的心情,它是心靈的本質,它不需要對象。我現在也體驗到了那幸福的心情。愛鄰人,愛仇敵。愛一切——愛有著各種表現的上帝(本人註:這句話可能翻譯者沒有很好地理解內在的東西,可能應該譯為「愛著上帝所創造出的各種表現形式」即各種表現形式中都能體現出上帝的存在)。愛親愛的人,可以用人間的愛;但是愛敵人,只能用神聖的愛。因此當我覺得我愛那個人的時候,我感覺到那樣的快樂。他的情形怎麼樣了?他還活著嗎?…… 用人間的愛去愛,我們可以由愛轉為恨;但神聖的愛不能改變。無論是死還是什麼東西都不能夠破壞它。它是心靈的本質。……(1305頁) 這段給我的印象太深了,太深了。世界上真有兩種愛嗎?前者是存在的。後者呢,我早已從羅曼·羅蘭、雨果等的作品中體會到了,但,似乎托爾斯泰闡述得較為深刻。我憧憬這種愛的境界。我覺得有這種愛的人是人間最崇高的人。這種愛即是博愛,它無須一個具體的對象,而是出自於一顆善良本質的心。 1985年元月21日 星期一 多雲 (安德來公爵臨死前的感覺:) 他所感到的意識,是對一切人世的的事物的疏遠,和身體的快樂的、奇怪的輕飄之感。他不著急,不焦慮,等待著他就要遇到的東西。那個嚴厲的,永恆的,不可知的,遙遠的東西,——他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斷地感覺到它的存在,——現在和他靠近了,並且,由於他所感覺的身體的那種奇怪的輕飄,幾乎是可能的,實在的。……(1391頁) 哎—— 怎麼說呢?死亡,對我來說即是意味著整個的結束,不單是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僅僅是我的小小軀殼的結束,而是從我自身來看所有所有的結束,整個世界整個宇宙的結束,歡樂、痛苦、熱情、彷徨、朋友、親人、敵人、小時候有天晚上聽到院落中的一聲怪怪的蟲鳴、第一次碰到那個令我砰然心跳的且永遠再也不會忘懷的人、我們心中所經常惦記的、我們所為之痛不欲生的、所有所有的一切、陽光、月色、海洋、傍晚夕照中的殘垣、晨風中獨自搖曳的樹梢、那句慰籍的話語、那支熟悉又動聽的歌……整個整個的世界,地球、宇宙、我的日記、感覺、所有所有的秘密、所有所有歡樂和痛苦的源頭,等等,全都消失了,如同消散的煙雲,再也收不回還。值此之際,我不可能如同安德萊那樣對以往美好的人世之事之情無動於衷,而任它遠去,我可不相信那個永恆而嚴厲的主兒。我肯定會極其留戀我一生中所經歷的所有所有的世俗之事和世俗的感情。如同我現在正在一邊寫一邊聽的柴可夫斯基的《小夜曲》,那麼迷人,那麼令人留戀,那麼使人不願去想到死。 如果死亡是解脫的話,那麼,它在解脫痛苦的同時,也將歡樂和美好葬送了。我可不願意用一生的感動和歡樂作為代價,僅僅為了去換取那終究會成為過去的痛苦的解脫。不,我不願意,這不值,非常不值!即便他,那個我不相信其存在的據說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怪物一定要我去見他,但我也一定會象很不情願被強迫打針的小孩那樣盡我的一切力量去抗爭去反抗,去大喊大叫。我可不想輕易地讓那個東西將我帶到永遠也回不來的地方。 當然,當我的離去成為不可逆轉時,我會非常傷心的,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記得看過一本記述斯特勞斯的生平的書,當他在愛人的懷中彌留之際,昏沉中斷斷續續地唱了最後的一支古老的德國民歌: 小朋友,小朋友, 我們現在 不得不分別了。 無論艷陽有多麼美好, 可終也有 下山的時候…… 哎—— 活著,是一樁多麼美好的事物啊! 現象的全部原因是人的頭腦不能了解的。但是人的心裡卻有尋找原因的要求。人的頭腦往往不考慮的無數復雜的條件(每個條件可以單獨作為現象的原因),卻抓住了最初看到的、最明了的近似原因就說:這就是原因。在歷史事件中(這里觀察的對象是人們行動的實質),最初的、最原始的近似物是神的意志,後來是那些處於最顯著歷史地位上的人們,即歷史英雄們的意志。但是我們只要探究每一歷史事件的實質,即探究參與事件的整個人群的活動,便會相信歷史英雄的意志不但不曾領導人群的行動,而且他們自己是經常被領導著的。……歷史事件的原因是一切原因的總和,除了這唯一的原因以外,沒有而且不可能有別的原因。但是有些規律支配著事件,一部分規律是人們不知道的,一部分是可以了解的。只有在我們完全放棄了在個人意志中探求原因的時候,才可以發現這些規律,正如同只有在人們放棄了地球不動的概念的時候,才可以發現行星運動的規律。(1398—1399) 或許有時,我們聽著音樂,在周日家中書房的寫字台前無所事事地翻看著早先的日記,或兩本早已卷邊磨損的舊書時,心中一種感念油然而?

② 列夫 托爾斯泰的作品

【重要作品總結】
《童年》、《少年》、《青年》
《一個地主的早晨》
《琉森》
《三死》
《家庭幸福》
《哥薩克》
《戰爭與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黑暗的勢力》
《教育的果實》
《魔鬼》
《克萊采奏鳴曲》
《哈澤·穆拉特》
《舞會之後》
《復活》
《窮人》

作品簡介:
《復活》是托爾斯泰的晚期代表作。這時作家世界觀已經發生激變,拋棄了上層地主貴族階層的傳統觀點,用宗法農民的眼光重新審查了各種社會現象,通過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一幅幅沙俄社會的真實圖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監禁無辜百姓的牢獄;金碧輝煌的教堂和襤褸憔悴的犯人;荒芫破產的農村和豪華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亞和手銬腳鐐的政治犯。托爾斯泰以最清醒的現實主義態度對當時的全套國家機器進行了激烈的抨擊。

托爾斯泰早期寫過文學論文,如《人們為什麼寫作》(1851)肯定文學的崇高使命;《在俄羅斯文學愛好者協會上的講話》(1859)反對暴露文學,但仍主張文學應當適應社會的要求。在60至70年代的論文中,主要強調應為人民而寫作。最值得注意的是晚年的論著。《莫泊桑文集序》(1894)要求忠於現實主義藝術的原則;要求作家對所描寫的事物抱道德的態度,明確「善和惡之間的區別」。《什麼是藝術?》(1897~1898)批判「為藝術而藝術」的美學觀點,指出當時一些美學理論為統治階級的口味進行辯解的實質,揭示頹廢派藝術反人民的本性及其哲學思想基礎;同時提出藝術是人們交流感情的工具的論點。《論莎士比亞及其戲劇》(1906)指責莎士比亞的劇作反民主和不道德,但也能道出他的劇作的某些藝術特點。這些論著都闡明作者後期關於藝術實質和作用、形式和內容的關系、藝術的道德意義等問題的見解,後兩部還同時要求文藝傳達宗教意識。

托爾斯泰在高加索時開始創作,在《現代人》雜志上陸續發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爾故事》等小說。1855年11月他從塞瓦斯托波爾來到彼得堡,作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歡迎,並逐漸結識了岡察洛夫、費特、奧斯特洛夫斯基、德魯日寧、安年科夫、鮑特金等作家和批評家。在這里他以不諳世故和放盪不羈而被視為怪人,他不喜愛荷馬和莎士比亞也使大家驚異。不久,他同車爾尼雪夫斯基相識,但不同意後者的文學見解。當時德魯日寧等人提倡為藝術而藝術的所謂「優美藝術」,反對所謂「教誨藝術」、實即革命民主派所主張的暴露文學。托爾斯泰傾向於德魯日寧等人的觀點,但又認為任何藝術不能脫離社會生活。至1859年,他同《現代人》雜志決裂。

從90年代中期開始,托爾斯泰增強了對社會現實的批判態度,對自己宣傳的博愛和不抗惡思想也常常感到懷疑。這在《哈澤—穆拉特》等作品中有所反映。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論飢荒》一文而企圖將他監禁或流放,但懾於他的聲望和社會輿論而中止。至此又因《復活》的發表,指責他反對上帝,不信來世,於1901年以俄國東正教至聖宗教院的名義革除他的教籍。這個決定引起舉世的抗議,托爾斯泰卻處之泰然。同年他因沙皇政府鎮壓學生運動而寫《致沙皇及其助手們》一文;次年致函尼古拉二世要求給人民自由並廢除土地私有制;1904年撰文反對日俄戰爭。他同情革命者,也曾對革命的到來表示歡迎,但卻不了解並迴避1905年革命。而在革命失敗後,他又反對沙皇政府殘酷殺害革命者,寫出《我不能沉默》一文。

③ 列夫.托爾斯泰的簡介資料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托爾斯泰出生於貴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學[1],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籲人們按照「永恆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

(3)列夫托爾斯泰小說全集克魯采奏鳴曲擴展閱讀:

創作特點

作品主題

托爾斯泰在小說中對人性進行了大量的思考,從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爾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實的一面,托爾斯泰對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羅斯當時的歷史和現實激發的:一方面,傳統的俄羅斯是宗法社會,東正教決定了人們思想感情的方式,托爾斯泰也深受東正教的影響。

不管他的態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歐洲的啟蒙精神亦深深影響著俄羅斯,這很大程度上動搖了俄羅斯傳統信仰的根基,啟蒙精神對托爾斯泰的影響亦是顯著的,這使得托爾斯泰對東正教基本的教義體系產生懷疑,他不會像一般教徒一樣思考信仰問題。

但是,托爾斯泰也並沒有完全走向歐洲的個人主義的啟蒙立場,所以,他對人性的思考常常游離於二者之間,有時像一個教徒,有時像一個人本主義者。

托爾斯泰的作品中有著烏托邦思想,主要表現為反抗暴力與奴役,反對土地私有制度,反對崇尚資本主義物質文明和「進化論」,要求奉行合法的生活義務和合理的生命法則,回返健康的農耕生活,通過人人的勞動和道德實踐建立起充滿兄弟情誼,平等、和諧、友愛的屬於全人類的人間「天國」。

宗教信仰和政治理念

托爾斯泰身著農民服裝,列賓畫於1901年。

托爾斯泰在讀過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後,開始逐漸轉向該書所宣揚的苦行禁慾的生活。

在1884年,托爾斯泰寫了一本名叫《什麼是我的信仰》的書,在書中他公開地承認了他的基督教信仰。他聲稱自己信仰耶穌的教誨,特別是深受山上寶訓的影響,以及有關非暴力和和平主義的教條。美國貴格會介紹過托爾斯泰的非暴力主義思想給它的成員。

1908年,托翁在致印度人民的公開信中譴責了英國殖民統治,宣揚「勿以暴抗惡」原則,鼓勵印度人用「愛的原則」拯救自己。在英國就學時就喜愛托爾斯泰的甘地大為震動,於1909年開始與托翁書信交往,直到第二年托翁逝世。

深受託翁感染的甘地在南非工作期間,建立了托爾斯泰農場,接受了「勿以暴抗惡」的思想,被羅曼·羅蘭詡為「托翁聖火的傳人」。

④ 列夫托爾斯泰的簡介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托爾斯泰出生於貴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學 ,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籲人們按照「永恆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 1873~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巨變,寫成《懺悔錄》(1879一1882)。

80年代創作: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中篇小說《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萊采奏鳴曲》(1891)、《哈澤·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說《舞會之後》(1903),特別是1889~189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病逝於一個小站,享年82歲。

(4)列夫托爾斯泰小說全集克魯采奏鳴曲擴展閱讀: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列夫·托爾斯泰出身貴族,1歲半喪母,10歲喪父,他由家裡的親戚撫養成人。1844年考入喀山大學東方語言系,攻讀土耳其、阿拉伯語,期中考試不及格,第二年轉到法律系。他不專心學業,痴戀社交生活,同時卻對哲學,尤其是對道德哲學發生濃厚的興趣,喜愛盧梭的學說及其為人,並廣泛閱讀文學作品。1847年4月為農民子弟興辦學校。11月起名義上在圖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職,次年12月被提升為十四品文官。1851年托爾斯泰和他的兄長前往高加索當兵。1852年他參加了一場戰斗,表現勇敢,且發表了小說《童年》。

1853年托爾斯泰讀到了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非常欽佩。1854年托爾斯泰被調往多瑙河戰線,並參與了克里米亞戰爭中的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寫成《少年》、《青年》和《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

1855年11月托爾斯泰離開軍隊回到聖彼得堡,重新投入娛樂圈,酗酒好賭。偏激的個性導致他與屠格涅夫長達17年的決裂。

創作初期

托爾斯泰在高加索時開始創作,在《現代人》雜志上陸續《塞瓦斯托波爾故事》等小說。1855年11月他來到彼得堡,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歡迎,並結識岡察洛夫、費特、奧斯特洛夫斯基、德魯日寧、安年科夫、鮑特金等作家和批評家。托爾斯泰傾向於德魯日寧等人的觀點,但又認為任何藝術不能脫離社會生活。至1859年,他同《現代人》雜志決裂。1856年底以中尉銜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國、瑞士、義大利和德國游歷。

1856年他就起草方案,准備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農民,並在自己庄園試行。1860年因長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觀情緒。1859至1862年間幾乎中輟創作,先後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和附近農村為農民子弟辦了20多所學校,並曾研究俄國和西歐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還到德國、法國、義大利、英國和比利時等國考察各國學校。後又創辦《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等教育雜志。1862年7月他外出時,家中遭到憲兵連續兩天的搜查。不久他關閉了學校。

1862年托爾斯泰與17歲的索菲亞·安德列耶芙娜·托爾斯塔婭(СофьяАндреевна Толстая)結婚,索妮婭是沙皇御醫的女兒,他們前後育有13個孩子。他和妻子的關系至今仍有爭論,可以確認的是大部分時光他們過得不錯,他妻子幫助他管理庄園,這使得托爾斯泰可以將全部時間用於文學作品的精雕細刻,在這里,托爾斯泰給人類留下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傳世之作。他每一部作品都要修改很多次,他妻子也進行謄清和保存文稿的工作。

新婚之後,革命形勢逐漸轉入低潮,他也逐漸克服了思想上的危機。他脫離社交,安居庄園,購置產業,過著儉朴、寧靜、和睦而幸福的生活。從1863年起他以6年時間寫成巨著《戰爭與和平》。1866年他出席軍事法庭為士兵希布寧辯護。希布寧因不堪軍官的虐待打了軍官的耳光,雖經托爾斯泰為之奔走,希布寧卻終被槍決。這一事件使他開始形成反對法庭和死刑的看法。

思想轉變

1869年9月因事途經阿爾扎馬斯,深夜在旅館中突然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憂愁和恐怖。這就是所謂「阿爾扎馬斯的恐怖」。1868年秋至1869年夏,他對叔本華哲學發生興趣,一度受到影響。從70年代初起,他開始新的思想危機和新的探索時期。他研讀各種哲學和宗教書籍,不能找到答案。這些思想情緒在當時創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鮮明的反映。他訪晤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隱修士,並結識農民、獨立教徒康·修塔耶夫。他終於完全否定了官辦教會,接受了宗法制農民的信仰。

最後在70至80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勢和全國性大飢荒的強烈影響下,棄絕本階級,完成了60年代開始醞釀的世界觀的轉變,轉到宗法制農民的立場上。在《懺悔錄》(1879~1880) 等論文里,他廣泛闡述自己思想轉變的過程。然而,他卻反對暴力革命,宣揚基督教的博愛和自我修身,要從宗教、倫理中尋求解決社會矛盾的道路。托爾斯泰富於獨創性。從此托爾斯泰厭棄自己及周圍的貴族生活,不時從事體力勞動,自己耕地、縫鞋,為農民蓋房子,摒絕奢侈,持齋吃素。

他也改變了文藝觀,指斥自己過去的藝術作品包括《戰爭與和平》等巨著為「老爺式的游戲」,並把創作重點轉移到論文和政論上去,以直接宣傳自己的社會、哲學、宗教觀點,揭露地主資產階級社會的各種罪惡。當時寫的劇本、中短篇小說以及民間故事,同樣為了這一目的。他還從事廣泛的社會活動:1881年因子女求學全家遷居莫斯科,他訪問貧民窟,參加1882年莫斯科人口調查,深入了解城市下層生活;1881年他上書亞歷山大三世,請求赦免行刺亞歷山大二世的革命者。

1891年給《俄國新聞》和《新時代》編輯部寫信,聲明放棄1881年後自己寫的作品的版權;1891至1893年和1898年,先後組織賑濟梁贊省和圖拉省受災農民的活動;他還努力維護受官方教會迫害的莫洛康教徒和杜霍包爾教徒,並在1898年決定將《復活》的全部稿費資助杜霍包爾教徒移居加拿大。

從19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托爾斯泰增強了對社會現實的批判態度,對自己宣傳的博愛和不抗惡思想也常常感到懷疑。這在《哈澤—穆拉特》等作品中有所反映。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論飢荒》一文而企圖將他監禁或流放,但懾於他的聲望和社會輿論而中止。至此又因《復活》的發表,指責他反對上帝,不信來世,於1901年以俄國東正教至聖宗教院的名義革除他的教籍。

這個決定引起舉世的抗議,托爾斯泰卻處之泰然。同年他因沙皇政府鎮壓學生運動而寫《致沙皇及其助手們一文》;次年致函尼古拉二世要求給人民自由並廢除土地私有制;1904年撰文反對日俄戰爭。他同情革命者,也曾對革命的到來表示歡迎,但卻不了解並迴避1905年革命。而在革命失敗後,他又反對沙皇政府殘酷殺害革命者,寫出《我不能沉默》一文。

晚年時代托爾斯泰在世界觀激變後,於1882年和1884年曾一再想離家出走。這種意圖在他80至90年代的創作中頗多反映。在他生前的最後幾年,他意識到農民的覺醒,因為自己和他們的思想情緒有距離而不免悲觀失望;對自己的地主庄園生活方式不符合信念又很感不安。他的信徒托爾斯泰主義者和他的夫人之間的糾紛更使他深以為苦。

在托爾斯泰離家之前,他與妻子的決裂程度人人皆知。一天晚上,夫妻二人又鬧不和。之後,托爾斯泰的妻子曾跪下懇求托爾斯泰為她再讀一遍早年時代丈夫為自己創作的詩歌和散文,以找回當初的甜蜜,但是托爾斯泰當時已死了心。最後,他於1910年10月28日從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11月7日(陽歷11月20日)在阿斯塔波沃車站逝世。遵照他的遺言,遺體安葬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的森林中,墳上沒有樹立墓碑和十字架。

主要作品

《童年》 小說

《兩個驃騎兵》、《一個地主的早晨》

《青年》 中篇小說

《琉森》 短篇小說

《阿爾貝特》

《三死》、《家庭幸福》

《哥薩克》 中篇小說

《戰爭與和平》 長篇小說

《安娜·卡列尼娜》 長篇小說

《黑暗的勢力》

《克萊采奏鳴曲》

《天國在你們心中》

《主人與僕人》

《復活》 長篇小說

《舞會之後》

創作藝術特色

托爾斯泰創造了史詩體小說。歷史的事實融合著藝術的虛構,奔放的筆觸揉和著細膩的描寫;在巨幅的群像中顯現出個人的面貌,史詩的庄嚴肅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獨白,變化萬千,蔚為奇觀。他善於駕馭多線索的結構,千頭萬緒,銜接得天衣無縫;又能突破小說的「封閉」形式,波瀾壯闊,像生活那樣無始無終。

托爾斯泰的藝術魅力,不只在於再現宏觀世界,而且還在於刻畫微觀世界。在世界文學中空前地把握心靈的辯證發展,細致地描寫心理在外界影響下的嬗變過程;並且深入人的下意識,把它表現在同意識相互和諧的聯系之中。托爾斯泰的藝術力量是真實的,它突出表現在性格塑造上。如實地描寫人物內心的多面性、豐富性和復雜性,不只寫其突出的一面或占優勢的一種精神狀態。

不隱諱心愛人物的缺點,也不窒息所揭露的人物心中閃現的微光。不粉飾,不誇張,不理想化或漫畫化,總是藉助真實客觀的描寫,展示其本來面目,從而於平凡中見偉大,或者相反,於平凡的現象中顯示其可怕。描繪性格的發展和變化,自然渾成而不露斤斧痕跡。

托爾斯泰的風格主要特點是樸素。力求最充分最確切地反映生活的真實或表達自己的思想,因此,雖然在藝術上要求嚴格,卻不單純以技巧取勝,不追求形式上的精緻,也不迴避冗長的復合句,而只尋求最大的表現力。

晚年的時候,在心理分析上力求簡潔,不寫感受的整個過程,只寫心理過程的各個階段的主要環節;有時採取戲劇的方法,通過行動和對白來表現。不寫性格的順序發展過程,而寫突然事故引起的決定性轉變。在結構上,為了表現人物的醒悟,常常採用倒敘的方法;為了集中,長篇小說也不再用多線索,而用單線索逐漸展開的方式。在語言上,則力求質朴簡練和淺顯易懂,接近民間故事。

⑤ 托爾斯泰的作品有哪些

托爾斯泰的作品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一個地主的早晨》、《童年.少年.青年》、《復活》等。

1、《戰爭與和平》

托爾斯泰卷秩浩繁的長篇小說。場面浩大,人物繁多,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成就非凡。《戰爭與和平》問世至今,一直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詩般廣闊與雄渾的氣勢,生動地描寫了1805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個生活領域。

2、《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品,在19世紀的世界文壇堪稱首屈一指的優秀作品。通過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網路全書式的作品。

3、《一個地主的早晨》

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1856年寫一篇中篇小說,從該作品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義貴族立場主張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園試驗失敗的過程。

4、《童年·少年·青年》

《童年·少年·青年》一書則是他的半自傳體小說,其中的童年寫於1851年,當時托爾斯泰年僅23歲,但這初試啼聲之作卻立刻贏得包括屠格涅夫在內的作家大為激賞,在俄國《當代雜志》發表後,托氏因此一舉成名,奠立在文壇的地位。

5、《復活》

《復活》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899年,是托爾斯泰的晚期代表作。這時作家世界觀已經發生激變,拋棄了上層地主貴族階層的傳統觀點,用宗法農民的眼光重新審查了各種社會現象。

⑥ 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有那些

50年代,托爾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間開始了文學創作。處女作《童年》(1852)通過對小主人公伊爾倩耶夫的單純而又富有詩意的內心世界的細致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現了一個出身貴族家庭的、聰穎、敏感、感情熱烈,並愛作自我分析的兒童的精神成長過程。它與後來作家寫就的《少年》和《青年》構成了自傳三部曲。在高加索期間,托爾斯泰還發表了一些反映戰地生活的小說,如《襲擊》和《檯球房記分員筆記》等。高加索迷人的自然風光和朴實的山民,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平民化思想也由此萌發。這在他後來完成的作品《哥薩克》中有清晰的反映。克里米亞戰爭爆發後,托爾斯泰曾在前線堅守一年。他為此寫出了三篇總名為《塞瓦斯托波爾故事》(1855-1856)的特寫,以嚴酷的真實抨擊了畏敵如虎的貴族軍官,贊美了普通士兵的愛國主義精神。

托爾斯泰退役回到家鄉後,曾為農民子弟辦學,後因沙皇政府幹預,學校夭折。期間,他兩次出國,並寫下了《暴風雪》、《兩個驃騎兵》、《盧塞恩》、《阿爾貝特》、《三死》、《家庭幸福》和《波里庫士卡》(1863)等小說。60-70年代,托爾斯泰先後完成了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這兩部作品為他贏得了世界一流作家的聲譽。

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爾斯泰經歷了一場世界觀的激變。他否定了貴族階級的生活,站到了宗法農民的一邊。這時,他不僅在生活方式上發生了很大變化,而且力求使自己的作品能為普通的農民所接受。他寫了不少民間故事和「人民戲劇」,也寫出了一些優秀的小說,其中著名的有長篇小說《復活》(1899),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和《活屍》,中篇小說《霍爾斯托麥爾》、《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和《克萊采奏鳴曲》等。

《復活》是托爾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男主人公聶赫留道夫是一個為自己和本階級的罪惡而懺悔的形象,瑪絲洛娃的不幸遭遇深深震動了他,他決心用自己的行動來贖罪。聶赫留道夫對人民苦難的同情,對本階級罪惡的懺悔,以及在懺悔過程中的矛盾、彷徨,既概括了當時一部分進步的貴族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也反映了作家本人的思想矛盾。女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是一個從受欺凌的地位中逐步覺醒並走向新生的下層婦女的形象。如果說與聶赫留道夫的重逢震顫了她麻木的靈魂的話,那麼與政治犯的接觸則使她開始了對新生活的探索。瑪絲洛娃形象已經越出了當時一般作家用同情的筆調描寫下層人民不幸遭遇的格局,而是深刻地表現了下層人民不可摧毀的堅強意志。同時,《復活》也顯示了托爾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的決心和徹底暴露舊世界的批判激情。小說對沙俄的法律、法庭、監獄,以及整個國家機器和官方教會,都給予了無情的抨擊。

為此,托爾斯泰遭到當局和教會的迫害,還被革除教籍。然而,托爾斯泰在人民中獲得了越來越高的聲譽。托爾斯泰晚年生活力求平民化,並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精力,完成了中篇小說《哈澤·穆拉特》和《舞會之後》等優秀作品。1910年,他在出走途中去世。
列夫·尼克拉耶維奇·托爾斯泰是19世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的傑出代表,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有力的筆觸和卓越的藝術技巧辛勤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寧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

托爾斯泰思想中充滿著矛盾,這種矛盾正是俄國社會錯綜復雜的矛盾的反映,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在尋求新生活中,清醒與軟弱、奮斗與彷徨、呼喊與苦悶的生動寫照。托爾斯泰的作品縱然其中有反動的和空想的東西,但仍不失為世界進步人類的驕傲,他已被公認是全世界的文學泰斗。

⑦ 列夫·托爾斯泰有哪些作品

列夫·托爾斯泰人物作品(列夫托爾斯泰一般指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世襲伯爵,曾參加克里米亞戰爭。返回雅斯納·亞波利亞納的農庄後致力於農民教育。1862年結婚後,創作了俄羅斯文學史上的巨著《戰爭與和平》(1859~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5~1877)。1879年經歷了一次信仰危機後信奉和平主義,主張以勿抗惡的方式對社會進行改革。並否定自己以前的作品。因執著於自己的信念使家庭關系惡化,死於出奔途中。其作品多達45卷。名著還有長篇小說《復活》(1899)、戲劇《黑暗的勢力》(1886)和若干短篇小說和評論。

他的文學傳統不僅通過高爾基而為蘇聯作家所批判地繼承和發展,在世界文學中也有其巨大影響。在文學創作和社會活動中,他提出了「托爾斯泰主義」,對很多政治運動有著深刻影響。

⑧ 搜集列夫.托爾斯泰的資料.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托爾斯泰出生於貴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學[1],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籲人們按照「永恆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

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

1873~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巨變,寫成《懺悔錄》(1879一1882)。

80年代創作: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中篇小說《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萊采奏鳴曲》(1891)、《哈澤·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說《舞會之後》(1903),特別是1889~189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病逝於一個小站,享年82歲。

(8)列夫托爾斯泰小說全集克魯采奏鳴曲擴展閱讀:

寫作特色:

1、托爾斯泰在小說中對人性進行了大量的思考,從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爾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實的一面,托爾斯泰對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羅斯當時的歷史和現實激發的。

2、托爾斯泰的作品中有著烏托邦思想,主要表現為反抗暴力與奴役,反對土地私有制度,反對崇尚資本主義物質文明和「進化論」,要求奉行合法的生活義務和合理的生命法則,回返健康的農耕生活,通過人人的勞動和道德實踐建立起充滿兄弟情誼,平等、和諧、友愛的屬於全人類的人間「天國」。

⑨ 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和主要內容

《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是托爾斯泰卷帙浩繁的長篇小說。場面浩大,人物繁多,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成就非凡。《戰爭與和平》問世至今,一直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 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詩般廣闊與雄渾的氣勢,生動地描寫了1805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個生活領域。作家對生活的大面積涵蓋和整體把握,對個別現象與事物整體、個人命運與周圍世界的內在聯系的充分揭示,使這部小說具有極大的思想和藝術容量。 這是托爾斯泰創作的第一部卷帙浩繁的長篇小說,卻成為一部具有史詩和編年史特色的鴻篇巨制。作者把戰爭與和平,前線與後方、國內與國外、軍隊與社會、上層與下層連結起來,既全面反映了時代風貌,又為各式各樣的典型人物創造了極廣闊的典型環境。作者對人物的描寫形象既復雜又豐滿,常用對比的藝術方法來表述,體裁在俄國文學史上是一種創新,也超越了歐洲長篇小說的傳統規范。
1805年7月,拿破崙率兵征服了歐洲,法俄之間正醞釀著激烈的戰爭。然而在彼得堡上層的人們依舊過著恬靜悠閑的生活,。
一八零七年六月,俄與法言和,和平生活開始了。
一八一二年,俄、法兩國再度交戰,安德烈·保爾康斯基於多勃琪諾戰役中身受重傷,而俄軍節節敗退,眼見莫斯科即將陷於敵人之手了。羅斯托夫家將原本用來搬運家產的馬車,改派去運送傷兵,娜達莎方能能於傷兵中發現將死的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她向他謝罪並熱忱看護他,但一切都是徒勞了,安德烈·保爾康斯基仍然逃不過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彼爾化裝成農夫,想伺機刺殺拿破崙,但卻被法軍逮捕而成為俘虜。其妻愛倫於戰火中,仍繼續其放盪行為,最後,因誤服墮胎葯而死亡。
幾番奮戰後,俄國終於贏得勝利,彼爾於莫斯科巧遇娜達莎,兩人便結為夫 婦,而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的妹妹瑪莉亞也與娜達莎之兄尼克拉結婚,而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藝術價值,使得這部巨著一發表便引起巨大社會反響。托爾斯泰通過這個故事揭示了俄國社會中婦女的地位,並由此來鞭撻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寫了個人感情需要與社會道德之間的沖突。1877年,小說首版發行。書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則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這個資產階級婦女解放的先鋒,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個性的解放和真誠的愛情,雖然由於制度的桎梏,她的悲劇只能以失敗而告終。但她以內心體驗的深刻與感情的強烈真摯,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劇性命運而扣人心弦。它最吸引人的是她膽大的作風以及華麗的文字和恰到好處的張力給這本曠世之作賦予了生命。
安娜的形象:1、安娜是一個追求新生活,具有個性解放特點的的貴族婦女形象。她真誠、善良、賦予生命激情、生命力強盛。在她身上總流露出一種純真的、發自內心的對真正生活得熱切嚮往之情。2、安娜是一個具有自己的生活理想的新女性,這種理想一旦遇到合適的土壤就會生根發芽。最初的內心的沖突來自對新生活,來自於她對周圍人當中比比皆是的謊言和偽善。她的不同凡響首先在於她不屈從於不合理的環境,勇敢的追求和保衛嚮往的幸福生活。3、安娜也是一個矛盾群體的代表,他們一方面嚮往自己的已經得到的幸福和理想生活,並在受到威脅時奮力的保衛和戰斗,但另一方面又會在內心時時升騰出一種「犯罪」的恐懼感,這在她和伏倫斯基的相處中表現的尤為突出。這種罪惡感牽絆著她最終限於自己的死亡陷阱中,直至付出生命的代價,從安娜的悲劇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一個時代的社會的悲劇。
《復活》
《復活》是托爾斯泰的晚期代表作。這時作家世界觀已經發生激變,拋棄了上層地主貴族階層的傳統觀點,用宗法農民的眼光重新審查了各種社會現象,通過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一幅幅沙俄社會的真實圖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監禁無辜百姓的牢獄;金碧輝煌的教堂和襤褸憔悴的犯人;荒芫破產的農村和豪華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亞和手銬腳鐐的政治犯。托爾斯泰以最清醒的現實主義態度對當時的全套國家機器進行了激烈的抨擊。
關於列夫·托爾斯泰,馬原有一個說法,他認為托爾斯泰是小說史上爭議最少的作家。我理解他的意思,這里所說的爭議最少,指的是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也就是說,你可以喜歡或不喜歡托爾斯泰的作品,但似乎無人能夠否認他作為一位傑出思想家和第一流小說家的地位。
在我的學生中間,對托爾斯泰不屑一顧的大有人在。有一次碰到一位學生,依我看他的導師是一名頗有學問的俄國文學專家,不知何故,該生卻對恩師頗為不滿,提出是否可以轉到我的名下,讓我給他指導。我問他為何要更換導師,他便列舉了原導師的幾個罪狀,其中一條是:他竟然讓我去讀什麼《安娜·卡列尼娜》。可見,在這些言必稱美國的學生們的頭腦中,老托爾斯泰顯然已經是一個不中用的古董了。我對他說,導師就不必換了。因為如果我當你的導師,第一本推薦的書恐怕還是《安娜·卡列尼娜》。
《窮人》
《窮人》是列夫·托爾斯泰的第一部作品,一部短篇小說, 講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小說用朴實、准確的語言,恰如其分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
小說真實地反映了窮人的痛苦生活,揭示了窮人的性格以及他們所受的種種委屈。同時,小說繼承並發展了普希金《驛站長》和果戈里《外套》寫「小人物」的傳統,對他們在物質、精神上備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慘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喚醒他們抗議這個不合理的社會制度。
《窮人》一文的寫作年代,正是俄國歷史上階級矛盾空前激化的時期。封建農奴制一步步地崩潰瓦解,廣大人民對沙皇專制的反抗斗爭日趨高漲,逐漸形成了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高潮。在這個時期,貴族、資產階級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華而道德墮落;廣大勞動人民生活極端貧困,然而他們的道德情操卻高尚淳樸。《窮人》這篇小說,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和他們的高尚品德。

⑩ 列夫,托爾斯泰。有哪些作品,急求~~~~~~~~~~~~

《戰爭與和平》
《一個地主的早晨》
《魔鬼》
《莫泊桑文集序》
《什麼是藝術?》
《論莎士比亞及其戲劇》
《琉森》
《三死》
《家庭幸福》
《哥薩克》
《懺悔錄》
《黑暗的勢力》
《教育的果實》
《伊凡·伊里奇之死》
《克萊采奏鳴曲》
《哈澤·穆拉特》
《舞會之後》
《復活》
《童年》
《少年》
《塞瓦斯托波爾故事》
《亞斯納亞·波利亞納》
《安娜·卡列尼娜》
《懺悔錄》
《我的信仰是什麼?》
《我不能沉默》
《論飢荒》
《哈澤—穆拉特》
《致沙皇及其助手們》
《昨天的故事》
《少年》
《青年》
《四個發展時期》
《襲擊》
《伐林》
《塞瓦斯托波爾故事》
《一個地主的早晨》
《家庭幸福》
《哥薩克》
《兩個驃騎兵》
《阿爾別特》
《三死》
《田園詩》
《吉洪和瑪蘭尼婭》
《波里庫什卡》
《啟蒙讀本》
《一個受傳染的家庭》
《黑暗的勢力》
《教育的果實》
《偽息券》
《民間故事》
《教條神學研究》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
《天國在您心中》
《當代的奴隸制》
《論飢荒》
《可怕的問題》
《飢荒抑或不是飢荒》
《論俄國的社會運動》
《深重的罪孽》
《致農民的論土地的信》
《關於莫斯科的調查》
《唯一的手段》
《論俄國革命的意義》
《究竟該怎麼辦?》
作品簡介
戰爭與和平

托爾斯泰卷秩浩繁的長篇小說。場面浩大,人物繁多,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成就非凡。《戰爭與和平》問世至今,一直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 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詩般廣闊與雄渾的氣勢,生動地描寫了1805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個生活領域:「近千個人物,無數的場景,國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領域,歷史,戰爭,人間一切慘劇,各種情慾,人生各個階段,從嬰兒降臨人間的啼聲到氣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後迸發,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歡樂和痛苦,各種可能的內心思緒,從竊取自己同伴的錢幣的小偷的感覺,到英雄主義的最崇高的沖動和領悟透徹的沉思— —在這幅畫里都應有盡有。」(斯特拉霍夫語)作家對生活的大面積涵蓋和整體把握,對個別現象與事物整體、個人命運與周圍世界的內在聯系的充分揭示,使這部小說具有極大的思想和藝術容量。 這是托爾斯泰創作的第一部卷秩浩繁的長篇小說。 作者把戰爭與和平,前線與後方、國內與國外、軍隊與社會、上層與下層連結起來,既全面反映了時代風貌,又為各式各樣的典型人物創造了極廣闊的典型環境。作者對人物的描寫形象既復雜又豐滿,常用對比的藝術方法來表述,體裁在俄國文學史上是一種創新,也超越了歐洲長篇小說的傳統規范。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藝術價值,使得這部巨著一發表便引起巨大社會反響。托爾斯泰並沒有簡單地寫一個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過這個故事揭示了俄國社會中婦女的地位,並由此來鞭撻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寫了個人感情需要與社會道德之間的沖突。1877年,小說首版發行。據同代人稱,它不啻是引起了"一場真正的社會大爆炸",它的各個章節都引起了整個社會的"蹺足"注視,及無休無止的"議論、推崇、非難和爭吵,彷彿事情關涉到每個人最切身的問題"。但不久,社會就公認它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它所達到的高度是俄國文學從未達到過的。偉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興奮地評論道:"這是一部盡善盡美的藝術傑作,現代歐洲文學中沒有一部同類的東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稱托爾斯泰為"藝術之神"。而書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則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這個資產階級婦女解放的先鋒,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個性的解放和真誠的愛情,雖然由於制度的桎梏,她的悲劇只能以失敗而告終。但她以內心體驗的深刻與感情的強烈真摯,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劇性命運而扣人心弦。它最吸引人的是她膽大的作風以及華麗的文字和恰到好處的張力給這本曠世之作賦予了生命。也讓後人能夠記住它,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復活

《復活》是托爾斯泰的晚期代表作。這時作家世界觀已經發生激變,拋棄了上層地主貴族階層的傳統觀點,用宗法農民的眼光重新審查了各種社會現象,通過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一幅幅沙俄社會的真實圖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監禁無辜百姓的牢獄;金碧輝煌的教堂和襤褸憔悴的犯人;荒芫破產的農村和豪華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亞和手銬腳鐐的政治犯。托爾斯泰以最清醒的現實主義態度對當時的全套國家機器進行了激烈的抨擊。

閱讀全文

與列夫托爾斯泰小說全集克魯采奏鳴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推薦女主長的中性帥氣的小說 瀏覽:696
三國小說帶著系統下載 瀏覽:766
網路小說模擬器電影 瀏覽:771
人民教師飢餓的傑克小說全集 瀏覽:500
主角重生末世前有系統的飛盧小說網 瀏覽:316
蘇若凝重生小說 瀏覽:371
皇上本宮不侍寢小說免費閱讀 瀏覽:95
超級虐心小說古代完結 瀏覽:284
職業老千有聲小說 瀏覽:814
粱的生武俠小說版 瀏覽:366
被出賣的媽媽小說全文 瀏覽:943
喜歡你我的名字倒著寫小說 瀏覽:883
十景錦全文小說閱讀 瀏覽:660
言情都市小說漫畫 瀏覽:276
十歲孩子網路小說 瀏覽:304
流星旅行車小說結局 瀏覽:488
茯苓半夏哪部小說好看 瀏覽:868
穿越系統晉江完結小說 瀏覽:570
主角修煉了夏日決的小說 瀏覽:454
主角叫葉炫的都市修真小說 瀏覽: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