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皤灘的風情
沿著一條小巷穿進皤灘古鎮,還沒有來得及心疼,倒覺得走進了武俠小說里的情景。商鋪的旗號還在,門板卻緊緊關上。好像有什麼事情要發生似的。
慢慢往裡走,在夕陽余暉的映襯下,古鎮才漸漸溫軟了起來。皤灘原為河谷平原中凸出的一塊灘地,因滿布白色鵝卵石,得名「白灘」。從唐朝起漸漸形成村鎮,在以後的歷朝歷代里,在江浙始終是一個重要的運鹽埠頭。
到現在都保留著停放貨物的小巷,不過已然滿是青苔。
房子呢,淡雅的鵝卵石壘成的牆,遠遠看過去五顏六色,給古鎮平添了很多生氣。窗是木頭雕出來的,花式繁復。只是窗欞斑駁得很,上面的漆片迎風搖曳,似乎就要摔下來的樣子。門也是木頭的,門楣上有木刻的《水滸》和《三國》的小故事,小人像雕得栩栩如生,好像要跳將出來一樣。大門板上畫了哼哈二將的門神,雖然被雨水洗刷地模糊了一點。退遠一點,誰哼,誰哈,還是看得清清楚楚。
古鎮街上,正宗的老字型大小層出不窮,名字都起得古色古香,「蓬島源流」是葯店,「山珍海錯」是飯館,他們還管首飾鋪叫首飾局。這些老字型大小都被寫在粉牆上,墨跡依稀可辨。半人高的石頭櫃台,整齊的店面鋪板,街也是鵝卵石砌成的,成龍鱗狀,遠遠望去好似一條蛟龍在地上翻滾。導游說這就是赫赫有名三華里長的「龍」型古街,是求陰陽調和、人財兩盛的意思。
梔子花香的院落 沿街的店鋪雖然還在,只可惜已經沒有人經營了。大多封上了木板門,改為百姓居住。有些破敗,有些蕭條,的確生出一點讓人心疼的味道。
彎進一家賭局,如今已經歸一戶李姓人家居住,天真的小女孩趴在八仙桌上做功課。大媽在廚房的灶頭上燒鹹菜,炊煙裊裊從煙囪里冒出來。當地人仍然劈柴燒飯。大媽熱情地打開一籃鮮楊梅讓我們嘗嘗。
出了這戶人家,小巷曲曲折折,轉個彎,一不小心又闖進一個豪門大院,一個頭發花白,顫巍巍卻很秀氣的老太太站在一個堆滿草葯的竹匾前用手撥弄著這些東西。撥開「草葯」的桿子,露出一顆芝麻大小黑色的籽。才弄明白是蘿卜的籽。據導游說老太還是古宅的傳人。
院子里用鵝卵石壘起來一個小小的花圃,栽了一株美人蕉,一株梔子花,都開了大半,散開悠悠的香氣。大石缸里盛著雨天房檐上低落的雨水。曬衣服的架子也是三兩根的竹子搭成一個三角架。我們把腳步放得輕輕的,生怕打破了這里靜謐的氣氛。 當然,吊足了我們胃口的是傳說中的勾欄院迎春院。七拐八彎終於尋見,院外的牆上「色賽春花」四個字依稀看見。迎春院分為外院、中院和內院。首先跨進外院,花花草草依然芬芳可見。只是美人不再,二樓的欄桿被叫做「美人靠」,不知被多少只紅袖拂過。
迎面大廳里據說是藝妓表演歌舞詩樂的地方,地上鵝卵石做成一顆心和九個銅錢的圖案,寓意為「腳踩九連環,方得美人心」。轉到中院里就是一間間待客的廂房,不知道那一間是頭牌花魁的閨房。後花園里還是美人蕉、梔子花,還多了一棵高大的文旦樹,青澀的小柚子剛剛長出來。這個如今破敗的院落不知目睹了多少妓女的哀怨情仇、辛酸故事。
還沒有收拾好思緒,又走到古戲台前,一個小小的木頭戲台。「咚咚」踏上木頭台階,走到戲台上,恍然間又聽見鑼鳴鼓向,老旦、青衣粉墨登場的熱鬧場面。台下的人叫好喝彩聲不斷。戲台兩側二樓的陽台上可能是富貴人家才有資格坐著喝茶看戲的「包廂」。會不會有一位美麗的小姐對著台上英武的小生暗送秋波呢。
皤灘就是這么個地方,時光一點點雕刻下痕跡,百年、千年過去,什麼都沒有變。花沒黃,唯有人老了。
『貳』 到仙居皤灘古鎮、高遷古民居、神仙居應該以什麼樣的順序游覽應該坐什麼樣的車,車費車程等請詳細介紹。
臨海紫陽街,東湖,長城,巾山公園。這幾個基本在一起
『叄』 皤灘是什麼地方
皤灘
皤灘在歷史上曾是一座繁華的古鎮,也是台州通向內地的重要河埠。在歷史的變遷中,這里遺下了大量的古跡,其中以街道和民宅建築最有特色,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時代商業文明的古跡。,全由鵝卵石鋪砌,具有十分獨特的龍形結構,有「浙江第一古街」之譽。新建的街道已將它攔腰截斷,分成上街、下街兩段,下街模樣依稀,上街則保存完整,大量的古跡也集中在上街。
街旁唐、宋、元、明、清、民國時遺留下來的民宅古居,氣勢宏偉、布局精美的「三透九門堂」,朱熹送子就學過的桐江書院和曾獲得中國藝術展覽會金獎、第四屆國際博覽會金獎的針刺無骨花燈,都能讓人體會到千年歷史文化所蘊藏的深厚文化內涵。
偶爾在一本書上看到皤灘古鎮的照片,還讀到一句印象深刻的話:皤灘是個令人心疼的古鎮。頓時,心的一角像被一隻溫軟的手,驟然捏了一把。萌生嚮往之情,可是又怕真到了那裡,人頭攢動,敗興而歸。幸運的是,這個期許了很久的夢並沒有破碎。
空城計
沿著一條小巷穿進皤灘古鎮,還沒有來得及心疼,倒覺得走進了武俠小說里的情景。商鋪的旗號還在,門板卻緊緊關上。好像有什麼事情要發生似的。
慢慢往裡走,在夕陽余暉的映襯下,古鎮才漸漸溫軟了起來。皤灘原為河谷平原中凸出的一塊灘地,因滿布白色鵝卵石,得名「白灘」。從唐朝起漸漸形成村鎮,在以後的歷朝歷代里,在江浙始終是一個重要的運鹽埠頭。
到現在都保留著停放貨物的小巷,不過已然滿是青苔。
房子呢,淡雅的鵝卵石壘成的牆,遠遠看過去五顏六色,給古鎮平添了很多生氣。窗是木頭雕出來的,花式繁復。只是窗欞斑駁得很,上面的漆片迎風搖曳,似乎就要摔下來的樣子。門也是木頭的,門楣上有木刻的《水滸》和《三國》的小故事,小人像雕得栩栩如生,好像要跳將出來一樣。大門板上畫了哼哈二將的門神,雖然被雨水洗刷地模糊了一點。退遠一點,誰哼,誰哈,還是看得清清楚楚。
古鎮街上,正宗的老字型大小層出不窮,名字都起得古色古香,「蓬島源流」是葯店,「山珍海錯」是飯館,他們還管首飾鋪叫首飾局。這些老字型大小都被寫在粉牆上,墨跡依稀可辨。半人高的石頭櫃台,整齊的店面鋪板,街也是鵝卵石砌成的,成龍鱗狀,遠遠望去好似一條蛟龍在地上翻滾。導游說這就是赫赫有名三華里長的「龍」型古街,是求陰陽調和、人財兩盛的意思。
梔子花香的院落 沿街的店鋪雖然還在,只可惜已經沒有人經營了。大多封上了木板門,改為百姓居住。有些破敗,有些蕭條,的確生出一點讓人心疼的味道。
彎進一家賭局,如今已經歸一戶李姓人家居住,天真的小女孩趴在八仙桌上做功課。大媽在廚房的灶頭上燒鹹菜,炊煙裊裊從煙囪里冒出來。當地人仍然劈柴燒飯。大媽熱情地打開一籃鮮楊梅讓我們嘗嘗。
出了這戶人家,小巷曲曲折折,轉個彎,一不小心又闖進一個豪門大院,一個頭發花白,顫巍巍卻很秀氣的老太太站在一個堆滿草葯的竹匾前用手撥弄著這些東西。撥開「草葯」的桿子,露出一顆芝麻大小黑色的籽。才弄明白是蘿卜的籽。據導游說老太還是古宅的傳人。
院子里用鵝卵石壘起來一個小小的花圃,栽了一株美人蕉,一株梔子花,都開了大半,散開悠悠的香氣。大石缸里盛著雨天房檐上低落的雨水。曬衣服的架子也是三兩根的竹子搭成一個三角架。我們把腳步放得輕輕的,生怕打破了這里靜謐的氣氛。
迎春院古戲台
當然,吊足了我們胃口的是傳說中的勾欄院迎春院。七拐八彎終於尋見,院外的牆上「色賽春花」四個字依稀看見。迎春院分為外院、中院和內院。首先跨進外院,花花草草依然芬芳可見。只是美人不再,二樓的欄桿被叫做「美人靠」,不知被多少只紅袖拂過。
迎面大廳里據說是藝妓表演歌舞詩樂的地方,地上鵝卵石做成一顆心和九個銅錢的圖案,寓意為「腳踩九連環,方得美人心」。轉到中院里就是一間間待客的廂房,不知道那一間是頭牌花魁的閨房。後花園里還是美人蕉、梔子花,還多了一棵高大的文旦樹,青澀的小柚子剛剛長出來。這個如今破敗的院落不知目睹了多少妓女的哀怨情仇、辛酸故事。
還沒有收拾好思緒,又走到古戲台前,一個小小的木頭戲台。「咚咚」踏上木頭台階,走到戲台上,恍然間又聽見鑼鳴鼓向,老旦、青衣粉墨登場的熱鬧場面。台下的人叫好喝彩聲不斷。戲台兩側二樓的陽台上可能是富貴人家才有資格坐著喝茶看戲的「包廂」。會不會有一位美麗的小姐對著台上英武的小生暗送秋波呢。
皤灘就是這么個地方,時光一點點雕刻下痕跡,百年、千年過去,什麼都沒有變。花沒黃,唯有人老了。
仙居縣皤灘上街村
概況
皤灘上街村位於仙居中部的河谷平原上,距仙居縣城西約25公里處;距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神仙居5公里。該村一面依山,三面環水,是永安溪、萬竹溪、朱姆溪、黃榆溪、九都溪五溪摺合點,是古代浙東南山鄉的一個著名商埠,古代食鹽之路的一個重要中轉碼頭。35省道和台金高速公路可以直達本村,交通甚為便捷。
本村所屬的皤灘古鎮是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是一個保存完整的商貿古鎮,是我國古代江南山區農村古鎮文化的典型縮影,也是研究我國古代農村繁榮興衰的不可多得的典型資料。經過了千年的風雲,千年的沉澱和積累,上街村仍保存三華里長鵝卵石鋪砌的「龍形古街」。街旁唐、宋、元、明、清、民國時遺留下來的民宅古居,氣勢宏偉,布局精美的「三透九門堂」,朱熹送子就學過的桐江書院和曾獲得中國藝術展覽會金獎、第四屆國際博覽會金獎的針刺無骨花燈,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能讓您體會到千年文化的內涵。
皤灘上街現有村民1500人,在村兩委的英明決策和領導下,村民群策群力,制定了以古街保護為基礎的新農村發展規劃,以此為指導,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拆除了145座露天糞坑,搬走了84間豬圈,實現了保護區、生活區、生產區的分離,古街和全村的環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從而推動了古街旅遊業的繁榮發展。為改善古街群眾的居住條件,在鎮區另建了仿古式的農民住宅小區,目前原住在古街上的65位農民已經搬到新建小區居住生活。
皤灘上街村是浙江省「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中的小康示範村。以此為契機,上街村做出了以旅遊業帶動地方產業發展的新舉措,加速生產發展,實現全面小康。上街村戶戶種植楊梅,家家熟練楊梅種植技術,有基地面積達500畝之多,分布在低山緩坡地帶,現已全部投產,車輛可以直達基地,方便遊客觀光采梅。
千年鑄就,骨色相和,物華天寶。皤灘上街村民竭誠歡迎四方賓朋到古鎮來旅遊品梅!
『肆』 皤灘鎮的古鎮集萃
皤 灘古街位於仙居城西25公里處的皤灘鄉內,早在公元998年前,皤灘因水路便利成為永安溪沿岸一個繁華的集鎮。經過了千年的歷史沉澱和積累,皤灘至今保存著一條由鵝卵石鋪砌成的「龍」形古街。街旁有唐、宋、元、明、清、民國遺留下來的民宅古居,布局精美,是祖先留給後代的寶貴財富和歷史見證。
古街形似一條龍,西龍頭,東龍尾,中段彎曲成龍身。龍頭所對正是五溪匯合點,龍尾所在處是一座國內罕見的磚雕牌坊,高3.5米,跨度8米,所用磚頭外表上刻著一組組玲瓏剔透、栩栩如生的龍鳳、麒麟、仙鶴、仙鹿、花卉、人物等圖案。龍形古街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看似盡頭,轉彎卻又是另一古街境地,讓人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皤灘「龍」形古街,東西長2公里,彎曲呈 「龍」形,拐彎街道有9處為直角90度,街平均寬度3.5米,以鵝卵石鑲嵌成各種圖案。街區佔地8萬多平方米,其中832米為精華地段。古街至今存有石板櫃台100多個,保存著260多家店鋪。如今保存完好的有:唐太宗李世民詔詞「霞蔚雲蒸」的麻布堆灰匾;清雍正年間張若霞的「貽厚堂」匾;清吏部侍郎齊召南的手跡「洛社名高」匾;建於南宋紹興年間的何氏里宅居里的「大學士」匾與密麻蓋壁的「官報」、「捷報」等榜文真跡,還有宋代名臣胡則(民間稱胡公)的紀念堂,無不折射出古鎮的文化內涵。古街區還保留著眾多的「明清傢具」及明清遺風,「古民樂」、「花燈」、「民間大戲」、「明清茶道」、「八大碗」等民間藝術和飲食文化。
皤灘古街以其十分獨特的龍形結構引來不少國內學者。這條古街長達2.5公里,新建的街道已將它攔腰截斷,分成上街、下街兩段,下街模樣依稀,上街則保存完整,大量的古跡也集中在上街。 沿著一條小巷穿進皤灘古鎮,還沒有來得及心疼,倒覺得走進了武俠小說里的情景。商鋪的旗號還在,門板卻緊緊關上。好像有什麼事情要發生似的。
皤灘鎮慢慢往裡走,在夕陽余暉的映襯下,古鎮才漸漸溫軟了起來。皤灘原為河谷平原中凸出的一塊灘地,因滿布白色鵝卵石,得名「白灘」。從唐朝起漸漸形成村鎮,在以後的歷朝歷代里,在江浙始終是一個重要的運鹽埠頭。 到現在都保留著停放貨物的小巷,不過已然滿是青苔。
房子呢,淡雅的鵝卵石壘成的牆,遠遠看過去五顏六色,給古鎮平添了很多生氣。窗是木頭雕出來的,花式繁復。只是窗欞斑駁得很,上面的漆片迎風搖曳,似乎就要摔下來的樣子。門也是木頭的,門楣上有木刻的《水滸》和《三國》的小故事,小人像雕得栩栩如生,好像要跳將出來一樣。大門板上畫了哼哈二將的門神,雖然被雨水洗刷地模糊了一點。退遠一點,誰哼,誰哈,還是看得清清楚楚。
古鎮街上,正宗的老字型大小層出不窮,名字都起得古色古香,「蓬島源流」是葯店,「山珍海錯」是飯館,他們還管首飾鋪叫首飾局。這些老字型大小都被寫在粉牆上,墨跡依稀可辨。半人高的石頭櫃台,整齊的店面鋪板,街也是鵝卵石砌成的,成龍鱗狀,遠遠望去好似一條蛟龍在地上翻滾。導游說這就是赫赫有名三華里長的「龍」型古街,是求陰陽調和、人財兩盛的意思。
皤灘鎮梔子花香的院落 沿街的店鋪雖然還在,只可惜已經沒有人經營了。大多封上了木板門,改為百姓居住。有些破敗,有些蕭條,的確生出一點讓人心疼的味道。
彎進一家賭局,如今已經歸一戶李姓人家居住,天真的小女孩趴在八仙桌上做功課。大媽在廚房的灶頭上燒鹹菜,炊煙裊裊從煙囪里冒出來。當地人仍然劈柴燒飯。大媽熱情地打開一籃鮮楊梅讓我們嘗嘗。
出了這戶人家,小巷曲曲折折,轉個彎,一不小心又闖進一個豪門大院,一個頭發花白,顫巍巍卻很秀氣的老太太站在一個堆滿草葯的竹匾前用手撥弄著這些東西。撥開「草葯」的桿子,露出一顆芝麻大小黑色的籽。才弄明白是蘿卜的籽。據導游說老太還是古宅的傳人。
院子里用鵝卵石壘起來一個小小的花圃,栽了一株美人蕉,一株梔子花,都開了大半,散開悠悠的香氣。大石缸里盛著雨天房檐上低落的雨水。曬衣服的架子也是三兩根的竹子搭成一個三角架。我們把腳步放得輕輕的,生怕打破了這里靜謐的氣氛。 當然,吊足了我們胃口的是傳說中的勾欄院迎春院。七拐八彎終於尋見,院外的牆上「色賽春花」四個字依稀看見。迎春院分為外院、中院和內院。首先跨進外院,花花草草依然芬芳可見。只是美人不再,二樓的欄桿被叫做「美人靠」,不知被多少只紅袖拂過。
皤灘鎮迎面大廳里據說是藝妓表演歌舞詩樂的地方,地上鵝卵石做成一顆心和九個銅錢的圖案,寓意為「腳踩九連環,方得美人心」。轉到中院里就是一間間待客的廂房,不知道那一間是頭牌花魁的閨房。後花園里還是美人蕉、梔子花,還多了一棵高大的文旦樹,青澀的小柚子剛剛長出來。這個如今破敗的院落不知目睹了多少妓女的哀怨情仇、辛酸故事。
還沒有收拾好思緒,又走到古戲台前,一個小小的木頭戲台。「咚咚」踏上木頭台階,走到戲台上,恍然間又聽見鑼鳴鼓向,老旦、青衣粉墨登場的熱鬧場面。台下的人叫好喝彩聲不斷。戲台兩側二樓的陽台上可能是富貴人家才有資格坐著喝茶看戲的「包廂」。會不會有一位美麗的小姐對著台上英武的小生暗送秋波呢。
皤灘就是這么個地方,時光一點點雕刻下痕跡,百年、千年過去,什麼都沒有變。花沒黃,唯有人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