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魯迅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是什麼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諷刺了中國傳統禮教和中國人的陋俗。它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按1917年5月陳衡哲白話小說《一日》發表在《留美學生季報》上)
主題
魯迅透過一個「狂人」的日記,揭露中國傳統社會里的家族制度和禮教的毒害,指出中國歷史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但字縫里卻都寫著「吃人」兩個字。最後,日記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因而喊出「救救孩子」的口號。
魯迅自己說:「《狂人日記》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藝術上說,是不應該的。」「我自己知道實在不是作家;現在的亂嚷,是想鬧出幾個新的創作家來——我想,中國總該有天才,被社會擠倒在底下——破破中國的寂寞。」
(1)第一部白話小說的作品和作者擴展閱讀:
作品影響
《狂人日記》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中國現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時代的意義。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它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文學)創作的基礎;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國現代啟蒙主義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響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思想史。
《狂人日記》在擴大文學革命的影響,開拓現代小說的道路特別是在批判封建禮教的流毒方面,其影響仍然是巨大而深遠的。
《狂人日記》的啟蒙主義思想特徵,主要表現在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露,對麻木愚昧的國民性的批判,以及對將來的堅定信念和熱烈希望。作者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
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禮教就是吃人,仁義道德是禮教虛偽的面具,這就是魯迅對封建道德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和認識的結果,也是這篇作品最輝煌的成就。
由於毛澤東對於魯迅的極高評價,魯迅作品理所當然地成為了負載新體制意識形態的投槍和匕首。《狂人日記》和其他一部分魯迅作品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
2. 第一個寫白話文的人是誰
第一個寫白話文的人是胡適。
胡適講述白話文的高明時,有位同學不贊同,問道:胡先生,你敢說說白話文沒有一點嗎?胡適微笑著回答:沒有。這位學生想起黃侃調侃胡適的事情來,反擊道:怎麼沒有,白話文語言繁瑣,打電報用的字太多,不實惠。
胡適說:這可未必吧。要不我們做個試驗。前一段時間,行政院有一位朋友給我來信,邀我去行政院做秘書,我不喜歡從政,便發電報回絕了,復電便是用白話文寫的,而且非常實惠。同學們不妨試試,可代我用文言文擬一則電文,看看是哪個省錢。
同學們果然積極參與,紛紛擬稿,最後胡適從電稿中挑出一份字數最少的且表達完整的,其內容是「才學疏淺,恐難勝任,恕不從命。」胡適念畢,笑著說:「這份電稿僅十二個字,算是簡單明了,但是我認為還是太長了,我用白話文只用了五個字:幹不了,謝謝。」
隨後胡適解釋道:「幹不了」,已含有才學疏淺、恐難勝任的意思,而「謝謝」既有對友人費心介紹表示感謝,又有婉拒之意。可見,語言的簡練,並不在於是用白話文,還是用文言文,只要用字恰當,白話文能做到比文言文更簡練。
(2)第一部白話小說的作品和作者擴展閱讀:
白話文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早已運用自如,熟視無睹。然而,在100多年前,它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新生事物,是倡導民主和科學的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之一。
今天是新文化運動倡導者之一的胡適先生逝世55周年紀念日。此刻重新回顧白話文的普及之路,讓我們再次意識到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給中國帶來的天翻地覆的變化。
白話文就是一種以漢語口語為基礎、經過處理的書面語。通俗地說就是「我手寫我口」,白話文以現代中國人的口語為源泉。
現代白話文主要有4種,分別是官話白話文(京白)、吳語白話文(蘇白)、粵語白話文(廣白)以及韻白(明代官話——中州韻白話文)。在這4種之外還有許多各具地方特色的白話,一並稱為「土白」。我們日常生活中交流使用的白話文,是指官話白話文。
其實,白話文並非近代的產物,其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期。唐代的僧人為了推廣佛教,宣揚禪門佛理,以音樂、畫圖和講唱相互配合的方式向大眾表演佛經中的故事。其中的圖畫稱為「變相」,說唱故事的底本則稱為「變文」。
「變文」韻白結合、淺顯易懂、接近口語,廣受百姓歡迎,這就誕生了早期的白話文學。宋代仁宗盛世誕生了說書這一帶有白話性質的表演藝術形式,留下了許多話本,比如《水滸傳》就是由宋代的話本改編而成的。
元代的雜劇、元曲里也有不少白話的句子。到明清時代,眾多白話小說在社會上廣為流行,「文而不文,俗而不俗」,即使識字不多也可以欣賞得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這中國4大名著了。
民國時期,出版了大量古代典藏的白話版本,白話小說、白話詩等白話文學作品蓬勃涌現,中小學教科書也開始使用白話文,這一系列措施的施行,逐漸使白話文成為社會文化的主流文體。
3. 中國第一部白話長篇小說叫什麼是誰寫的
元末明初施耐庵作的《水滸傳》
4. 魯迅寫的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是什麼
魯迅寫的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是《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4)第一部白話小說的作品和作者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這被視為新文化運動的開始。1916年,《青年雜志》改名《新青年》。魯迅早在日本留學期間就已產生以文藝來改造國民性的思想,並付出了許多實際的行動。
1917年8月9日,魯迅應錢玄同之邀,答應其為《新青年》寫文章,並在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記》的創作。在創作《狂人日記》之前,魯迅曾經看過大約百多篇外國文學作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狂人日記
5. 中國第一部白話小說和白話詩集是什麼
中國第一部白話小說是魯迅的《狂人日記》,中國第一部白話詩集是胡適的《嘗試集》。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嘗試集》系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詩集,開新文學運動之風氣,是胡適先生里程碑式的著作。問世以來引起文學界、理論界的廣泛爭論,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5)第一部白話小說的作品和作者擴展閱讀:
《狂人日記》的創作背景
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這被視為新文化運動的開始。1916年,《青年雜志》改名《新青年》,並在次年刊出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和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這兩篇文章轟動了國內文化界,被認為是新文化運動的檄文。
魯迅早在日本留學期間就已產生以文藝來改造國民性的思想,並付出了許多實際的行動。他在十年前所發表的幾篇文章,如《人之歷史》《文化偏至論》《科學史教篇》和《摩羅詩力說》等,其意旨與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是基本契合的。
1917年8月9日,魯迅應錢玄同之邀,答應其為《新青年》寫文章,並在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記》的創作。在創作《狂人日記》之前,魯迅曾經看過大約百多篇外國文學作品。
《狂人日記》是魯迅在經歷了沉默與思索之後的第一聲吶喊,作品中融入了他多年來的憤怒、怨恨、不滿、焦慮,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種復雜的情緒,也必然地體現了作者多年來對中國歷史的深思和對現實社會的認識,是一篇徹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後全部創作的「總序言」。
6. 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是什麼
我國第一部白話長篇小說是元末明初施耐庵作的《水滸傳》。
我國現代第一篇白內話小說是魯迅於容1918年5月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的《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一篇短篇小說,也是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1918年5月15日發表於《新青年》雜志。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它由13則日記組成,記錄了「狂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深刻揭露了集權專制社會的「吃人」本質,表現出徹底反對集權專制社會的戰斗精神。在藝術上運用了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相結合的手法。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7. 第一部白話小說集是《吶喊》還是《沉淪》
1、第一部白話短篇小說集:郁達夫的《沉淪》。
2、《狂人日記》是魯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它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內容大致上是以一個「狂人」的所見所聞,指出中國文化的朽壞。《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歷史上,是一座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另有果戈里的同名作品《狂人日記》。
3、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悲劇作品
以「民國第一言情小說、舊中國「第一部悲劇」著稱的小說《秋海棠》無疑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言情小說的經典,該小說的故事原形是軍閥時期天津著名的京劇藝人劉漢臣、高玉奎被軍閥褚玉璞迫害至死的新聞事件。
4、第一部新詩集:胡適的《嘗試集》。
5、第一部話劇劇本:胡適的《終身大事》。
6、第一無產階級的詩歌集:郭沫若的《恢復》。
7、第一無產階級的戲劇團體:1929年由夏衍、鄭伯奇等組織的上海藝術劇社。
8、最早的新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
9、最早使用意識流手法寫作的短篇小說:郭沫若的《殘春》。
10、最早的一個詩刊:《詩》朱自清等編。
11、最早出現的報告文學作品:瞿秋白的《餓鄉紀程》和《赤都新史》。
12、最早寫童話的作家:葉紹鈞。
8. 魯迅的第一部白話小說是
魯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是《狂人日記》。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上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制度進行猛烈,地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是一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它宣告一個嶄新的文學世紀的開始。在藝術方法上,明顯地具有"淡淡的象徵主義色彩"。在《狂人日記》問世之前,白話體詩歌和散文已經出現,但真正具有深邃的革命思想和文學革命的風貌,將徹底的反封建精神與嶄新完美的藝術形式很好地結合起來的作品,則是這篇《狂人日記》。也可以說,《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山之作。 魯迅一生寫下了800多萬字的著譯,他的《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許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譯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語等多種文字,飲譽全球。《魯迅全集》是他留給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狂人日記》小說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見什麼人都以為是要吃他:他看見鄰居交頭接耳地議論,就覺得是在密謀害他;醫生給他診脈,他也覺得那人不過是劊子手假扮,是來「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讓他靜養著,他卻懷疑是想養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還聽說鄰村狼子村有個「大惡人」,被佃戶打死,連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聯想起小時候大哥講書時說的「易子而食」、「食肉寢皮」的事,就越發相信了自己的判斷。最後他終於鼓足勇氣,發出:「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憤怒的吶喊。 小說通過一個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擊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生動地塑造了一個封建禮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號召人們起來推翻人吃人的舊制度,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著名的徹底反封建的新文學作品。小說發表時,正值「五·四」運動前夜。由於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廢,革命的一些基本問題並沒有根本解決,反而暴露得更加明顯了。廣大的農民依然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封建階級依然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特別是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使社會的各種矛盾更加復雜尖銳。在這種形勢下,魯迅以他銳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筆觸,對封建制度及其上層建築表示了徹底的反抗。小說《狂人日記》是投向封建禮教的一顆重磅炸彈,也是向世人提供的一副清醒劑。
9. 我國第一篇白話小說是作者是
我國第一部白話長篇小說是元末明初施耐庵作的《水滸傳》。
我國現代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是魯迅於1919年5月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的《狂人日記>
10. 中國歷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是什麼,誰寫的
魯迅的《狂人日記》是目前官方認定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不過魯迅自己可能並不認可這個認定,因為在他之前已經有很多人寫出白話文小說了,例如陳衡哲的《一天》。
不過如果說以現代人能夠理解的程度來篩選的話,那麼綜合評價應該是《水滸傳》。曾有人評價《水滸傳》是我國的第一部“網文”,它的很多特性與如今的網路文學都有共通性,其中白話易懂更是在當時的時代使得它更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