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集作者 > 長篇小說崩潰是誰寫的

長篇小說崩潰是誰寫的

發布時間:2022-08-24 23:49:44

Ⅰ 大崩潰的圖書一

青年作家方舒的處女作,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榮獲2008年「湖北省大學生科研成果一等獎」。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大崩潰/方舒著。——北京:
大眾文藝出版社,2008.1
(三峽文學藝術叢書,第7輯/王作棟主編)
ISBN 987-7-80240-131-0
Ⅰ.大...Ⅱ.方...Ⅲ.歷史小說——中國——當代
Ⅳ.1247.5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07)第183159號 這不是專為哪一個階級或階層、哪一個民族或政權寫的小說,它試圖反映全社會、各民族在這個大動盪、大崩潰、大融合、大重組的時代下,顯現出來的各種錯綜復雜以至相互抵觸的世界觀、價值觀及與之相應的行動。
南北朝時代是中華民族形成的一個重要階段,各民族在劇痛中大融合,就好像孕婦分娩,將要催生新生嬰兒。按理說,這客觀上是歷史的進步,但我之所以把這個時代定性為崩潰的、沒落的,並以之為線索安排情節,除開它本身的動盪不安,更重要的著眼點在於後來所生出的「嬰兒」,就好比是黎明前的黑暗。這無疑是個悲劇時代,因為分娩之痛無以復加,再一個,這段歷史向來被後世史學家口誅筆伐。生活在悲劇時代下的各種人物當然都帶有悲劇色彩,所以本書是個悲劇,是由形形色色的小悲劇組成的大悲劇,但並非胡亂堆砌事例,而是始終圍繞著該時代對人們的信念、原則、精神、行為的影響,把它們有機地交錯起來,試圖窺見社會與人性之間的關系。書中的主要人物基本上都是悲劇人物,他們有著這樣或那樣的性格弱點、人格障礙、精神問題,要麼兇狠地報復他人及國家,要麼陷入困頓之中難以自拔,每個人的經歷不同,「發病」原因不同,但無一不是源於這個社會。在人物心理分析方面,我沒有採用過去那種大段感性的心理獨白的描寫方式,而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上,做些較為理性化的評述。但不僅僅如此,許多人物的內心活動亦表現於他們的言行里。我或多或少地受到歷史心理學和現代西方文化形態史觀的影響,所以本書凸現出與以往歷史小說不同的諸多特點。限於我個人的水平,這些心理分析正確與否,成不成熟,還望廣大的讀者朋友及專家學者指教。
本書分為五卷,長達六十多萬字,每卷都有各自相對獨立的主要故事和主要人物,但合起來又是一個密不可分的大故事。由於這段歷史頭緒紛繁、史料記載紕漏極多且似乎乏善可陳,所以我除了對干癟的歷史事件的大膽想像及擴充外,還注重於對「中時段」和「長時段」的描述,更有意思的是時不時地流露出一些現代生活的氣息,把歷史性與生活性有機結合起來,應該能使讀者感覺好多人物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俯拾皆是。另外,我將梁祝的愛情故事和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傳說揉和在一起,集中反映不同層面的悲劇,也算個創舉了。
本書所截取的歷史階段前後跨度為六十餘年,但我並非流水賬似的把各種不大相關的事件按照時間順序堆砌在一卷或一章里,而是打破整體的時間順序,首先將視野放在北朝,著重講述六鎮民族大起義,然後就陳慶之北伐這一事件,把視野切換到南朝,待它完結後,視野又回到北朝,主要講述東、西二魏的爭衡,再就侯景叛亂一事,復將視野轉回南朝,完結以後,視野還是回到北朝,講國家的最後統一及各種人物和政權的歸宿。相信這樣的寫法能使全書的脈絡比較清晰,系統比較完整,又主次很分明。在寫作技巧方面,我力求有始有終,除開人物命運的設計外,每卷開頭和結尾都遙相呼應,在前兩卷體現得尤為明顯。每卷呼應的內容不同,這是由於特定歷史環境的變遷,也是各支線條此起彼伏的表現。本書的節奏較明快,主要人物的性格並非都一成不變,總是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變動,使他們的形象顯得更加真實。
本書里引用的詩詞、信件、表章、賦文等等,主要是該歷史人物自己創作的,有些為無名氏所作而我附會到某角色身上,還有一部分是我自己編寫的。
下面我想談談關於本書的創作情況。
當我完成《大崩潰》的初稿後,記者便紛至沓來。我來者不拒,熱情地接受了采訪,繼而《武漢晨報》、《武漢晚報》、《楚天金報》、湖北人民廣播電台、武漢電視台等多家媒體均對此事進行了報道。記者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我創作的初衷,網上則盛傳關於我因為失戀而寫書的消息。我說,情感上的挫折只是偶然因素,我老早就想寫歷史小說了,即便不失戀,我也要寫的,但這偶然因素卻給我提供了充裕的寫作時間。當然,俗話說「憤怒出詩人」,情感上的挫折自然也給了我一股創作沖動嘛。
我從小就對歷史和文學特別感興趣,總想寫點兒東西出來,以作為自己在歷史研究及文學創作上的階段性總結;又適逢我們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校慶十周年,於是我借花獻佛,向咱們學校獻禮。這些都是初衷嘛。
我於2006年11月份正式動筆,9月間完成了全稿,從寒假寫到暑假,邊寫邊改。十個月來我幾乎沒有真正地休息過,基本上每天都是從早晨七點一直忙到夜晚十一點,吃飯時在構思,睡覺時在構思,上廁所走路時也在構思。我每天大概要寫五六千字,每寫完一卷(十萬多字)休息一天,一年下來,我體重減了30斤。雖然很苦很累,但我覺得很充實。
我完全是利用課余時間寫的,專業課程沒有耽誤,並且考試成績不錯,還拿到了獎學金。
由於學校圖書館里關於我寫作需要的文獻資料較少,所以我往往風塵僕僕地跑到省、市的圖書館借閱資料或者自己花錢購買相關書籍。
對於大學生搞業余創作,我持積極鼓勵的態度,但是我個人認為當今大學生的許多文學作品裡感性成分太多了,理性的分析及判斷比較少些,顯得很空洞,言之無物,很難做到有血有肉。
談到將來的打算,我想長篇小說的創作該告一段落了,我可能會寫些短篇小說出來。另外,我將積極備戰公務員考試。
我有一個自編的座右銘,叫「每個人都在努力,只是方向不同罷了」,別看它稀鬆平常,實則蘊藏著深意。我個人還比較欣賞曾國藩的一句名言,叫「不為聖賢,即為禽獸;只問耕耘,莫問收獲。」 作家方舒,男,湖北武漢人,1986年國慶節生,原武漢康傑興隆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湖北一元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市場專員,現為宜昌古慈寺《法雨》雜志主編、蘇州戒幢佛學研究所在讀學員,系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共黨員,同時是佛門泰斗本煥長老和晉美龍多江措活佛的皈依弟子。
大學期間攻讀行政管理學,獲法學學士,並撰寫作品逾百萬字,著有長篇歷史小說《大崩潰》、《葉菩提》、文論集《方良文存》、雜文集《醍醐灌頂》和《大學日記》等多部作品。其中,《大崩潰》榮獲「2008年湖北省大學生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醍醐灌頂》裡面的《朝鮮人民站起來了》、《李敖的「傷痕文學觀」》和《旗幟鮮明地反對「奧運政治化」》等多篇文章,被海外媒體爭相轉載,好評如潮。有香港評論界認為,被譽為「大陸極具代表性的青年作家」、「以其淵博的學識駕馭如椽的巨筆,刻畫出善惡美醜、人生百態,弘揚民族精神,發人深省,催人奮進。」 《在歷史的震盪中感受文明的交融》
文/鮑風(《長江日報》新聞研究所副所長,著名文學評論家)
中國南北朝這段歷史是一段非常特殊的歷史,這種特殊至少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它是漢民族文化受到極大挑戰而又得到深入傳播的歷史,這種挑戰,使少數民族文化得以傳播並走向與漢民族文化的融合,從而強化了華夏文明的厚度與深度,其二,是任何一個政權,都認為是華夏的中心而否認其他政權的正宗地位的歷史,正是因為有這種「否認」,才使得華夏各民族最終走向融合,政權走向一統。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本世紀以來,用文化的視角來研究這段歷史,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出了許多有份量的學術研究成果。同樣因為這個原因,用文學的形式來表現這段歷史,就有諸多難度,因為我們很難把不同文化的消長過程用故事來表現,處理得不好,就會陷入概念化,把小說寫成一種「文化解讀」式、由各種概念連綴而成的閱讀文本。相對於漢唐,南北朝留下來的史料要少得多,這也讓歷史人物轉化為文學形象,多了諸多難度。所以,當我拿到這本洋洋灑灑60餘萬字的長篇小說《大崩潰》時,著實嚇了一跳,當我了解到作者是個20歲的在校大學生時,更是吃驚不小。
長篇小說《大崩潰》取材於南北朝後期政治格局大變革這段歷史,以東魏(北齊)、西魏(北周)、南梁(南陳)三個政權之間的力量消長為主線,以歷史發展的總體脈絡的宏觀視角,描述了三個政權之間的政治、經濟斗爭,同時描述了三個政權在當時文化大沖突中所扮演的角色,展示了南北朝後期的歷史風雲,刻劃了高歡、侯景、蕭衍、宇文泰等人物形象,為我們了解南北朝後期這一段歷史提供了文學參照。
首先,《大崩潰》將歷史的宏觀視野描述與歷史的微觀藝術觀照,進行了有效的結合,使讀者在了解南北朝後期歷史發展的總體過程的同時,有重點地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小說從北方六鎮起義寫起,有重點地寫了北魏政治的腐敗以及北魏宮廷生活的糜亂,預示了北魏滅亡的內因外因。緊接著寫到北魏一分為二,又寫到南梁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使讀者對這段歷史發展的總體過程,有個宏觀的了解。與此同時,作者又重點寫了北齊高氏集團的眾生相,刻劃了南梁在文化傳承方面的種種措施,讓讀者在這些歷史的微觀細節中,感受歷史的脈動。這樣處理,使整部小說有了歷史小說必須的基本骨架的同時,以人物、具體的歷史細節為著墨重點,使小說豐厚起來,強化了小說的審美張力。
其次,《大崩潰》在情節處理上選擇了不同於別的歷史長篇的處理方法。在文學發展史上,不管是《李自成》還是《張居正》,還是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包括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前漢演義》、《後漢演義》,包括三分真實七分虛構的《三國演義》等等,這些小說採取的多是「以事帶史」、「以事說人」的方法來結構小說,這種方法有個好處,就是藝術感染力特別強。《大崩潰》採取的是「以史帶事」、「以事帶人」的方法結構小說的。這種結構小說的方法可能會消弱小說的藝術張力,影響小說的藝術感染力,但卻可以給讀者一個較為清晰的歷史概念,讓讀者在把握歷史整體發展脈絡的基礎上,感受歷史中的某一個事件,某一個人物。這就是說,《大崩潰》在處理情節發展方面,不是靠故事推動情節的發展,而是靠對歷史發展過程的敘述來推動情節的發展,歷史信息量特別大,事件跳躍性很大,讀者隨著一個接一個的事件,走進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感受歷史上的一個又一個動人瞬間。在對歷史事件的敘述時,小說不以細節取勝,而是靠某個事件在推動歷史進程中的作用,來推動情節向前發展。同時讓人物的性格在事件發展中,得以充分展示。值得注意的是,《大崩潰》在塑造人物形象時,較少運用心理描寫,亦較少運用他者視角,而是將其置於歷史的演進過程中,靠歷史事件的一個又一個的更替,完成對人物命運的敘述。這樣就把人物置於被動的境地,這種被動境遇意在強化人物命運的悲劇性因素,說明人物的命運選擇,在現實中,總是處於被動境地。面對歷史,面對生活,不論是時代的英雄還是普通百姓,他們都沒有能力設計自己的生活,沒有能力設計自己的未來。他們的命運是由時代安排的,是動盪的政治氣候安排的。這從另一側面,揭示了那個時代的反人性一面。以高歡為例,《大崩潰》從高歡的身世一直寫到高歡去世,從高歡人生的起伏,我們可看出當時政治格局的變化,從高歡本人的文化性格的形成,可以看出那個時代各民族文化的沖突與融合。但從整個小說看,作者並沒有集中筆墨對高歡作工筆式描寫,不像《水滸傳》,用幾個章節的篇幅把一個人的來龍去脈寫深寫透,而是把高歡置於歷史大事件中寫,高歡在小說中是出場還是退場,不以他的性格塑造的需要來作安排,而是以他是否在某一個歷史事件中有所擔當來作安排,這樣就突出了人物命運的被動性,突出了人物命運的時代性。通讀整部小說,我們確實可以感受到一股濃濃的悲情意味,我們可以看出,不管進入政治的主流,還是被政治邊緣化,似乎都不以人的意志不轉移,因為任何一個政治集團的穩定,隨時有可能被別的政治集團顛覆,任何一個人的既得利益,隨時有可能在不同政治集團的消長中受到挑戰,從而由既得利益者墮入失去利益者。這一方面強化了人生無常的宿命感,一方面強化了政治動盪帶給人的不安全性,從而強化了小說的整體悲劇色彩。
第三,《大崩潰》不同於為歷史人物立傳的寫法,而是重在寫史,在敘述歷史的演進中,敘述重大歷史事件,同時將人物置於歷史事件中,進行「他者敘述」。所謂「他者敘述」,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無「先驗立場」式敘述——如果非要理出作者的敘述立場,我們可以用「善惡二元對立立場」來對作者的敘述立場作不準確的概括,但無疑,常識告訴我們,在歷史敘述中,「善惡二元對立立場」是最靠不住的,因為這種觀照歷史的方法,無法讓我們對一個歷史事件的歷史價值和文明價值作正確的判斷——顯然,這保證了歷史自身的獨立性。為了強化「他者敘述」,作者追求的是一種娛樂化寫作,體現出一種特有的趣味性。我們可以把這種娛樂化寫作,可以把作者在小說中體現的趣味,理解成「新歷史主義」的某些因質。
強確大眾文化的娛樂原則,我們會很自然地想到周星馳的《大話西遊》。把歷史或經典藝術作品,用一種現代意味的娛樂化處理,從而體現現代人對經典文化的立場和認知,是大眾文化娛樂原則的重要內容。《大崩潰》顯然不是為了純娛樂的追求而將歷史進行變形處理,《大崩潰》的娛樂化追求,體現於一種敘述模式。這種敘述模式,一方面體現在對人物形象的臉譜化、漫畫化表現,一方面體現於用現代表達方式來描述歷史這種特有的誇張形式。人物形象的塑造我們前文已有所涉及,這里主要談談作者的語言運用。從小說里的人物語言、作者的敘述語言看,作者意在體現一種現代性,而不是回到歷史自身。作者沒有按照人物的民族身份、人物的政治身份來安排人物的語言,而是一律用現代語言,讓人物以現代人的口吻來對話,作者的敘述語言,也盡量運用現代口語,有的甚至用了當下頗為流行的網路語言。這使我們在進入小說所營造的歷史時,有一種陌生感,這種陌生化處理,讓小說有了流行文化的因質。如小說在人物對話與作者的敘述語言里,用了諸如「摸著石頭過河」、「退居二線」、「選美」、「學術超男」、「積極分子」等等,將當下流行的語言,包括一些網路語言,用於歷史小說的人物語言、用於歷史小說的敘述語言,使歷史小說本身具有流行文化的特質,從而增強了小說的趣味性。因為這些流行語,是一種生長中的、鮮活的、與當下生活有著直接聯系的語言,而生長中的語言往往沒有擺脫語言所指,有著更加鮮明的形象性,這些語言用於歷史小說的敘述,用於歷史小說的人物對話,可以造成一種歷史與現實的「親近感」,這種「親近感」,讓小說產生一種特有的反諷意味,從流行文化的娛樂性原則看,這樣處理,無疑使小說更有可讀性,更有趣味性。
最後,《大崩潰》在展示多民族文化碰撞與交融過程時,揭示了多民族文化在碰撞與交融中所顯示的殘酷性。小說昭示讀者,文明選擇的過程是一種艱難與痛苦的過程,體現了作者對這段歷史的沉重思考。作者用大量的筆墨寫了梁代幾代皇帝對漢民族文化的傳播,寫了蕭衍等掌握政治話語權、掌握著經濟文化資源的當權者對佛教傳播所做的工作,也用大量的筆墨寫了北方幾個政治集團對漢民族文化的借鑒與揚棄,用大量的筆墨寫了北方少數民族在保護還是拋棄本民族文化中的猶豫與果決。這讓讀者對南北朝歷史在中國文化發展中的地位,有了一個形象直觀的認識。敘述南北朝這段歷史,無論是以文學的形式,還是以學理實驗室研究的形式,都不可能繞開文明的交融這個話題。前面已經說了,以文化的視角來研究南北朝歷史,是南北朝歷史研究的一個熱點。那麼文學究竟該如何表現這種交融的過程?《大崩潰》選擇了掌握政治話語權的政治集團當權者,以他們為切入點,著力表現他們對不同民族文化的心態、文化主張、生活方式的追求等,來表現這種交融的過程。這種表現顯然是成功的。作者沒有用說教的方式,對這些擁有政治話語權的當權者的文化選擇作價值評判,而是以歷史的客觀敘述,遠距離地讓歷史人物自己出場來予以表現,把自己對這種文化選擇的評判,隱含在自己的歷史敘述中,讓讀者在人物的命運、歷史的發展、歷史事件對人性的破壞或揚棄中,予以體認。在我看來,這是長篇小說《大崩潰》給人印象最深的地方,也可能是最易引起爭議的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小說對高氏集團的描寫。楊府在《落架的鳳凰》一書中對北齊高氏集團作過一個概括,他說,高氏王朝「是一個短命王朝,共歷六帝,28年」。「高氏一門彷彿中了魔咒,王朝短命,君王昏暴,幾代帝王都沒有活過40歲。」「也有歷史學家分析高家患有家族性遺傳精神病,代代相傳,不能自控。再加上不受約束的權力,其行為就更加放誕,不可思議。一個比一個接力賽似的為所欲為的荒唐悖逆、亂倫、淫盪、嗜血,貫穿了這些帝王們的全部人生。行徑幾與禽獸同,就連他們的母親婁太後也痛恨的大罵道:『英雄的父親怎麼生出這些禽獸兒子!』」所有這些,在長篇小說《大崩潰》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現。把對高氏政治集團的描述放入南北朝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來理解,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盡管在南北朝時期,多民族文化在碰撞中消長,但政治文明的進步十分有限。不管是南梁還是北方政治集團,他們似乎很少考慮政治文明。不管是哪個政治集團,總是以維護君權為借口來獲得他人支持,一旦獲得政治話語權,他們立刻將君權置於一邊,照樣對人民進行燒、殺、搶、掠,這種強權政治是不可能推動政治文明的進步的。在我看來,長篇小說《大崩潰》最值得重視的就是對南北朝政治文明的質疑。也許正是因了這個緣由,作者並不是站在哪個政治集團的一邊,更不以哪個政治集團為「正宗」,正如作者在「自序」中說的那樣,「不是專為哪一個階級或階層、哪一個民族或政權寫的小說,它試圖反映全社會成員和各民族人民在這個大動盪、大崩潰、大融合、大重組的時代下,顯現出來的各種錯綜復雜以至相互抵觸的世界觀、價值觀及與之相應的行動」,「力圖展示出那個時代的全貌,包括頻繁的民族和階級斗爭、狂熱的宗教信仰、腐朽的士族制度、人民的苦難生活、各地的風俗習慣等等」。文化的交融,文明的進步,應該包含政治文化的交融,包含政治文明的進步。為什麼不同政治集團的斗爭,並沒形成一股推動政治文明的力量?小說沒有告訴我們,但小說啟迪著我們朝這個方向思考。從這個意義看,長篇小說《大崩潰》留給了我們關於中國歷史上政治文明進步的思考因質。留下這樣的思考因質,對一個20歲的在校大學生,實屬不易!

Ⅱ 艾德加·愛倫·坡的《鄂謝府崩潰記》是長篇小說還是短片小說 這個有書買的嗎

是短篇小說
這部應該是在他的短篇小說集里
你可以去在書店的專門賣懸疑係列那看看
或者網購都可以
我覺得還不是那麼偏 肯定書店有的
他的長篇小說 貌似我知道的只有阿瑟·戈登·皮姆的故事
鄂謝府崩潰記的感覺和黑貓那本有些許的類似感
讀起來有些陰暗感
希望能對你的問題有所幫助

Ⅲ 《盧貢·馬卡爾家族》確切包括哪些部小說,請給出書名

pikupiku朋友,你好。《盧貢—馬卡爾家族》是法國作家左拉的一部包括20部長篇小說的龐大作品。這部巨著以女主人公阿·福格為中心,從她兩次結婚所生的後代來證明遺傳和環境對人的影響。它的題材非常廣泛,涉及了法蘭西第二帝國和第三共和國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出場人物有1200多個。雖然自然主義的理論影響了這部作品的社會意義,但作者還是成功地描寫了19世紀後期法國社會的生活畫面。
全書第一部《魯貢瑪卡家族的命運》,主要寫了拿破崙第三發動政變時革命和反革命的斗爭,揭露了災次政變的不得人心及其擁護者的可憎面目。《俎上肉》和《金錢》描寫了資產階級投機家、冒險家的丑惡嘴臉,交易所大王們你死我活的角逐。《小酒店》是一部「關於工人的小說」,它解釋現代社會環境造成人們肉體、精神上的畸形。《萌芽》以礦區為背景,描寫法國產業工人的生活和斗爭,反映少數工人的消沉和多數工人的奮進。《崩潰》描述普法戰爭中法軍在色當之役的慘敗。
這部書的形成原因及其過程是這樣的: 一八六八年,左拉接受了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泰納的藝術哲學、呂卡的遺傳論、克洛德·貝爾納的實驗醫學,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自然主義文藝創作理論。這時,他開始構思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那樣多卷本的巨著,這部巨著寫的是第二帝國時代一個家族的自然史與社會史,它就是《盧貢—馬卡爾家族》。
《盧貢—馬卡爾家族》左拉原計劃只寫十部,到一八九三年完成時,實際上寫了二十部。一八七○年,家族史小說的第一部《盧貢家族的發跡》開始在《時代報》上連載,後因普法戰爭爆發而停載,一八七一年十月,這本書正式出版。繼《盧貢家族的發跡》,左拉又連續發表了《貪欲的角逐》等五部長篇。然而,這幾部作品出版後,銷路平平,在社會上並未引起較大反響。一八七七年,家族史小說的第七部《小酒店》問世,這本書銷量空前,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使左拉一舉成名。一八八○年,他發表了長篇《娜娜》,這次他獲得巨大成功,這本書大為暢銷,銷售量達五萬五千冊。
一八八○年後,左拉幾乎每年出版一部家族史長篇,一八九三年,《帕斯卡醫生》問世,至此,左拉的大型家族史小說二十部全部完成,歷時二十三年之久。

Ⅳ 菲茨傑拉德寫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是什麼

《塵世樂園》是菲茨傑拉德的首部長篇,也是最具個人傳記色彩的一部回,是首部描述生長在爵士年答代年輕人的作品。小說中主人公們的行為某種程度上彰顯了當時對舊傳統的抗拒,而贏得了讀者的心。有評論家認為《塵世樂園》結構上集結了詩、短篇小說、甚至作者早期寫的一些戲劇,是一種不成熟的寫作方式,不免有淪為一種嘗試寫作的嫌疑。盡管如此,這本書表達出的一種難言的精神與活力,仍為評論家所稱道。

Ⅳ 海明威除了有《老人與海》之外還有其他小說或者散文之類的嗎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學創作的早期,他寫出了《在我們的時代里》、《春潮》、《沒有女人的男人》和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等作品。這一時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淪為愛略特在社會崩潰背後所看到的荒原時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就是寫戰後一群流落歐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們精神世界的深刻變化。小說主人公傑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國記者,戰爭毀掉了他的性能力。他愛上了一名英國護士勃瑞特·艾希利,後者也傾心於他,但他們無法結合。

一個美國作家羅伯特·柯恩——一個對生活頗多虛妄與浪漫幻想的人也愛上了勃瑞特,但她並不喜歡他。這一群歷經滄桑的青年,戰後浪跡歐洲大陸,整日無所事事,聚飲、爭吵或毆斗。戰爭奪取了他們的親人,給他們留下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創傷,他們對戰爭極度厭惡,對公理、傳統價值觀產生了懷疑,對人生感到厭倦、迷惘和懊喪。小說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譴責了戰爭,具有反戰色彩。小說因寫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學流派的代表作。

《永別了,武器》(又譯《戰地春夢》)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為主題,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現的歷史原因,控訴了戰爭毀滅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們的心靈,並使千百萬無辜生因此塗炭。這篇作品顯露了海明威散文風格的基本特色和「現代敘事藝術」。作品故事情節簡單而意境純一,語言朴實無華,句子短小凝練,環境描寫達到情景交融。

40年代,他根據在非洲的見聞和印象寫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馬扎羅山的雪》, 還發表了《法蘭西斯·瑪貝康短暫的幸福》。1932年發表了《午後之死》, 尊奉美國建築師羅德維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趨於精煉,縮短了作品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提出了「冰山原則」,只表現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實、含蓄、耐人尋味。

1939年,海明威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創作了著名的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 這是一部承前啟後的重要作品。它寫了國際縱隊的志願人員羅伯特·喬丹為配合一支游擊隊的一次炸橋行動而犧牲的感人故事,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創作中思想性最強的作品之一,在相當程度上克服和擺脫了孤獨、迷惘與悲泣的情緒,把個人融入到社會中,表現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

二戰後,海明威創作進入晚期,其代表作為《老人與海》,由於小說中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而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海明威一生的創作在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以自己的經歷披露了當權者的偽善和現實的殘酷,刻畫了美國年輕一代的迷惘情緒,作品中洋溢著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在探索藝術創作的途徑中使現實主義在開放性的兼容並蓄中獲得了新的光采!

Ⅵ 著名作家巴金的急流三步曲是那三部作品分別是他什麼時候寫的

是激流三部曲吧,分別是《家》《春》《秋》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長篇小說,又名《激流》)著於1933,開明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長篇小說)著於1938,開明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長篇小說)著於194O,開明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佩竿、餘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1923年從封建家庭出走,就讀於上海和南京的中學。1927年初赴法國留學,寫成了處女作長篇小說《滅亡》,發表時始用巴金的筆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從事創作和翻譯。從1929年到1937年中,創作了主要代表作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夢》、《春天裡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等中長篇小說,出版了《復仇》、《將軍》,《神·鬼·人》等短篇小說集和《海行集記》、《憶》。《短簡》等散文集。以其獨特的風格和豐碩的創作令人矚目,被魯迅稱為"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其間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主編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學叢刊》等從書。
抗日戰爭爆發後,巴金在各地致力於抗日救亡文化活動,編輯《吶喊》。《救亡日報》等報刊,創作有《家》的續集《春》和《秋》,長篇小說《抗戰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還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訴》和《龍·虎·狗》等。在抗戰後期和抗戰結束後,巴金創作轉向對國統區黑暗現實的批判,對行將崩潰的舊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訴和抨擊,藝術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說《憩園》、《第四病室》,長篇小說《寒夜》便是這方面的力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巴金曾任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中國筆會中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並主編《收獲》雜志。他熱情關注和支持旨在繁榮文學創作的各項活動,多次出國參加國際文學交流活動,首倡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出版有短篇小說集《英雄的故事》、報告文學集《生活在英雄們中間》、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說集《巴金近作》、隨筆集《隨想錄》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選》。《創作回憶錄》等多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內,新編的《巴金全集》於1986年起陸續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多年來他還出版了大量譯作。巴金小說創作最為著稱的是取材於舊家庭的崩潰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這方面寫得最成功、影響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動過幾代青年讀者的心靈,奠定了他在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於在娓娓動聽的敘述和真摯朴實的描寫中,傾瀉自己感情的激流,細膩獨到,自有一種打動人的藝術力量。

如果你還要巴金的資料,可以到下網站去看一下

Ⅶ 美國海明威的簡介

海明威簡介
(海明威,E.)(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

美國小說家。1954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生於鄉村醫生家庭,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和繪畫,曾作為紅十字會車隊司機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長期擔任駐歐記者,並曾以記者身份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晚年患多種疾病,精神十分抑鬱,經多次醫療無效,終用獵槍自殺。他的早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1927)、《永別了,武器》(1927)成為表現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轉而塑造擺脫迷惘、悲觀,為人民利益而英勇戰斗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士形象(劇本《第五縱隊》1938),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1940)。50年代後,他繼續發展20年代短篇小說《打不敗的人》和《五萬大洋》的寧折不彎主題,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的「硬漢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說《老人與海》 1950)。在藝術上,他那簡約有力的文體和多種現代派手法的出色運用,在美國文學中曾引起過一場「文學革命」,許多歐美作家都明顯受到了他的影響。

歐納斯特·密勒·海明威生於一八九九年七月二十一日,一家六個孩子,他是第二個。他母親讓他練習拉大提琴;他父親教他釣魚和射擊。童年似乎沒有創傷。中學是一九一七屆的,他是一個熱情的、好競爭的標准美國男孩;學習成績好,體育運動全面發展(游泳、足球、射擊,還偷偷地到當地體育館去學拳擊),參加辯論團,學校樂隊里拉大提琴,編輯學校報紙《吊架》,還給文學雜志《書板》投稿,寫短篇小說(已經初具日後成熟的風格的苗頭),寫詩。他有時中途搭別人的車,出去旅行。有一次在禁獵區打鷺鳥,事後躲藏起來,免受法律制裁。某些批評家認為,海明威離家出遊說明他童年過的是正常的生活;但在別外一些批評家看來,則象徵他早年反判像樹園的生活方式,反映他家庭生活中關系緊張。

他父親與母親的興趣一定截然相反,所以引起他身上相剋的反應和某種敵對性。姐姐瑪茜琳尼·山福德大他兩年,但同海明威一起長大,說他父母親「互相篤愛」,但承認他們「常常相互感到厭煩」。他母親格雷絲·霍爾·海明威是公理教會信徒,宗教觀念強(她給四個女兒取了聖徒的名字),但也是一位有藝術修養的女人,她把家庭環境布置得如同教堂組織的文化沙龍。他父親克拉倫斯·艾德家茲·海明威是一個傑出的醫生,熱心的、有訓練的運動員,又是一個專業的研究自然界的人,他引起他兒子對於戶外活動的愛好。夏天,他們居住在密執安北部近彼托斯基湖畔的房子里,海明威醫生有時候帶他兒子一起出診,橫過華隆湖到奧傑布華族印第安人居住地去;他們經常一起釣魚和打獵。他們關系密切,雖然他父親嚴於律己,甚至比海明威太太更嚴格,更具有清教精神。

他雙親各自對他的影響至少粗粗看去是清楚的。他對戶外活動的愛好,作為運動員的訓練和勇敢,從來沒有減退過。他喜歡音樂(雖然討厭學大提琴)和美術,也一如既往。他珍愛巴哈和莫扎爾特,說他從「研究和聲學與對位法」之中學到寫作方法;又說「我從畫家身上學到的東西同從作家身上學到的東西一樣」。從海明威在像樹園童年和青少年時代現有的材料看來,沒有一點能說明他日後不是一個正常的成年人。然而,我們看一看這位自傳性異常突出的作家的創作,就發現那些以涅克 ·阿丹姆斯為主人公的、關於那一段時間的故事(《印第安帳篷》、《醫生與醫生妻子》、《某件事情的結束》、《三天大風》、《戰斗者》與《殺人者》),寫的卻是暴力與恐懼、混亂與失望的主題——還有孤獨;他的同學指了,孤獨與多才多藝是海明威當年最突出之點。
他畢業前兩個月,美國參戰。卡洛斯· 倍克爾寫道:「他面臨的幾條路是上大學、打仗和工作,」海明威選擇工作。他左眼有毛病,不適宜去打仗。一九一七年十月,他開始進堪薩斯市的《星報》當見習記者,這家報紙是美國當時最好的報紙之一。六個月之中,他采訪醫院和警察局,也從《星報》優秀的編者G·G·威靈頓那裡學到了出色的業務知識。海明威在《星報》頭一次知道,文體象生活一樣必須經過訓練。《星報》有名的風格要求單上印道:「用短句」,「頭一段要短。用生動活潑的語言。下面說,不要反面說。」海明威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學會把寫新聞的規則化成文學的原則。

但是,戰爭的吸引力對海明威越來越大,他於一九一八年五月後半月開始這場探險。頭兩個月,他志願在義大利當紅十字會車隊的司機,在前線只呆了一個星期。在這個星期最後一在的下半夜,海明威在義大利東北部皮亞維河邊的福薩爾達村,為義大利士兵分發巧克力的時候,被奧地利迫擊炮彈片擊中。他旁邊的一個士兵打死了,就在他前面的另一個士兵受了重傷。他拖著傷兵到後面去的時候,又被機關槍打中了膝部;他們到達掩護所的時候,傷兵已經死去。海明威腿上身上中了兩百多片碎彈片,他在米蘭的醫院里住了三個月,動了十幾次手術,大多數彈片都取了出來。他受傷的時候,離他十九歲生日還差兩上星期。
五十年代早期,海明威說過:「對於作家來說,有戰爭的經驗是難能可貴的。但這種經驗太多了,卻有危害。」摧殘海明威身體的那次炸裂也滲透他腦子里去了,而且影響更長、更深遠。一個直接的後果是失眠,黑夜裡整夜睡不著覺。五年之後,海明威和他妻子住在巴黎,他不開燈仍然睡不著。在他的作品中,失眼的人處處出現。《太陽照樣升起》中的傑克·柏尼斯,《永別了,武器》中的弗瑞德里克·亨利,涅克·阿丹姆斯,《賭徒、修女和無線電》中的弗萊才先生,《乞力馬扎羅的雪》中的哈利和《清潔、明亮的地方》中的老年待者,都患失眠症,害怕黑夜。

那個年老的待者說:「這畢竟只是失眠。有這病的人一定不少。」失眠是那種痛苦的並發症的症狀,海明威、他的主人公和(「有這病的人一定不少」)他的同胞都受到折磨。菲利普·揚對海明威的個性作了出色的、合乎情理的心理學分析,提出一個論點,說他這次創傷民引起的情緒,非他理性所能控制。海明威晚年反復地、著了魔似地搜索這類似的經驗,來驅除那種精神創傷;如果辦不到,他就不斷地通過創作而濁思考來再現這個事件,為的是控制它所激起的憂慮。

揚明智地指出,海明威最終關心的是藝術,而不是創傷。然而,在局部范圍內,揚的個性學說可以把海明威的為人與他的作品統一起來。而且,對於海明威觀察戰爭,對於這位藝術家,這種學說賦予特殊的意義。《永別了,武器》和一些短篇小說出色地描述了戰爭在社會、感情和道德方面的含義,然而,使他的戰爭經驗「難能可貴」的不止是這番描述:它在他心靈上鍛鑄出他對人的命運的看法,這幾乎影響他所有的作品。迫擊炮的碎彈片成了殘酷世界破壞力量的比喻,海明威和他的主人公成了尋求生存道路、受傷的人類的象徵。他已經差不多准備好,可以把那種生活感受轉化為文學作品了。

他取得紅色英勇勛章之後的五年內,緩慢地卻是目的地為寫作生涯而努力。橡樹園熱情歡迎它的英雄歸來,但是海明威的父母親——尤其是他的母親——感到厭煩,因為這個年輕的除了寫作別無雄心,又極為樂意接受家庭的供養。有一度他為多倫多《每日星報》和《星報周刊》寫特寫。他姐姐瑪茜琳尼寫道,他剛過完二十一歲生日,他母親提出最後通牒:要麼找一個固定的工作,要麼搬出去。海明威搬了出去,到芝加哥當了一年《合作福利》的編輯,這是一份宣傳合作投資的機關報。那年冬天,他認識了他在文學界頭一位重要的朋友舍伍德·安徒森,並且通過安徒森,認識了「芝加哥派」的其他成員。同時他認識並愛上了哈德萊·理查孫,她是一位漂亮的紅發女郎,比他大八歲。1921年九月,海明威與哈德萊結婚,在家裡的鄉間別墅度蜜月,接著去多倫多,當了幾個月的特寫記者。

但是,他真心需要的是歐洲,是有空間的時間進行寫作。海明威夫婦決心接受一個駐國外兼職記者的工作。此後兩年,海明威成了《星報》駐歐洲的流動記者,人住在巴黎,兼寫關於日內瓦與洛桑國際會議的報道,包括希士戰爭的簡練的戲劇性電訊。他偶爾寫一點輕松的、但觀察銳利的印象記,內容是瑞士滑雪、西班牙鬥牛和德國戰後生活。他早期新聞工作的訓練,加上天生愛好簡潔,已經成了一種風格,他現在寫的電報——濃縮、緊湊——使這種風格更為有力。

在此同時,他寫小說,寫詩,想找一個出版商發表他一篇東西,但(自一九一八年以來)一直沒有找到。一九二二年迅速地發生一連串事件,加速了他的希望,接著他又感到失望。他憑舍伍德·安徒森的一封介紹信,帶著他的作品去見葛屈露德·斯泰因,她在弗勒呂斯路的沙龍是依茲拉·龐德、詹姆斯·喬衰斯和福德.麥多克斯·福德等僑居國外的人的藝術中心。斯泰因喜歡這個年輕人,他派頭簡直象大陸上的人,一雙眼睛「好奇得有感情」,她鼓勵他當作家,不過勸他應該完全放棄新聞記者的工作,把散文修改得更加精練一些:「這里描寫很多,又寫得不十分好。從頭來起,寫得集中一些。」龐德也喜歡這位新到的作家,同他一起散步,拳擊,鼓勵他繼續寫詩。五月份和六月份,海明威頭一次公開發表作品——一篇只有兩頁的諷剌性寓言《神妙的姿勢》和一首隻有四行的詩《最後》,這首詩是補白,填補威廉·福克納六節詩留下的空白。一家新奧爾良的雜志《兩面派》把這兩篇作品都發表了,他這番運氣,又是靠舍伍德·安徒森幫的忙。

災難發生在一九二二年末他參加洛桑和平會議的時候。他約定叫哈德萊帶一隻手提箱去迎他,哈德萊幾乎把他所有的手稿都裝在這只箱里(少部分郵寄)。在巴黎的里昂車站,她把手提箱放在車箱里,未加提防,過了一會兒回來,發現箱子不見了。幾年以後,海明威給卡洛斯·倍克爾的信中說道:這件事使他痛苦萬分,他「恨不得去做外科手術,免得去想它。」海明威沒有辦法,只好重起爐灶,這回獲得驚人的成功。一九二三年,他幾篇作品被刊物採用。哈麗特·蒙羅在《詩歌》(一九二四年一月號)上發表他站首短詩;瑪格瑞特·安德生和琴·希普在《小評論》(一九二三年四月)上發表了他六個短篇(共十八個短篇,原擬於次年一月發表,總題為《在我們的時代里》;一九二三年夏天,羅伯特·麥卡門發表海明威第一部作品《三篇故事和十首詩》(三篇故事是《在密執安》、《我的老頭子》和《不合時宜》)。

雖然前途好象有把握,路上卻有現實的障礙。哈德萊懷孕了,兩夫婦幾乎沒有錢。他們同意回多倫多住兩年,掙夠了錢再到巴黎來,到那時候他可以致力於寫作。他們在一九二三年八月離開巴黎。約翰·哈德萊(「勃姆比」)·海明威生在十月,但到了一九二四年一月,海明威夫婦已經回到巴黎和蒙巴那斯,安居在戴尚聖母院的一套公寓房子里。海明威走向成功的步子又耽誤了,因為他得拿出一部分時間來幹活養家。他不去過蒙馬特爾區的游墮生活,吃不飽肚子,這在《流動宴會》里都有記載,但他堅持寫作。正如斯泰因所觀察的,「他十分認真地寫作,想當作家。」突破是在一九二五年——也許是靠兩位有影響的支持者幫忙。司各特·菲茲傑拉德還沒有認識海明威的時候,艾德蒙·威爾遜已經給他看過海明威的作品,菲茲傑拉德印象很深,並催促斯克利布納公司的麥克斯威爾·珀金斯去約稿。珀金斯寫了信,但因為誤和郵遞方面的錯誤晚到了十天,海明威已經接受了安徒森的出版者波尼和利夫賴特公司二百元的預支稿酬,出版他的短篇小說集《在我們的時代里》,其中包括同名集子中發表的早期的速寫,還接受出版公司對於他下兩本書的許可權。

從經濟收入上說,《在我們的時候里》是失敗的,下一本書,即諷刺模擬安徒森作品的《春潮》,也是失敗的,但是海明威引起艾倫·泰特、保爾·羅孫匪爾德和路易斯·克羅納伯格等美國重要評論家的注意,他們都認為海明威是美國文壇新出現的聲音。然而,又是菲茲傑拉德對海明威的才能講得最有說服力。菲茲傑拉德在《如何浪費材料——評我的同代人》一文中,攻擊那些已取得穩固地位的作家——尤其是亨·路·門肯和安徒森——認為他們「強調發掘美國的『意義』」,是「不真誠的,因為他們自己身上並沒有這種需要。」菲茲傑拉德說,僑居國外的人倒是有這份好處,能夠為自己形成一種「不會敗壞的風格」,表現凈化了的熱烈感情。菲茲傑拉德以海明威和《在我們時代里》為主要的例子,說明這位作家「具有新的氣質」,而且具有上述兩個方面的特點。菲茲傑拉德的文章發表在五月,五個月以後,海明威證實了菲茲傑拉德的贊揚是很有道理的。

一九二六年十月斯克利布納公司出版了《太陽照樣升起》,不到三十歲的海明威成了有定評的文學家。作為一位作家第一部長篇小說,銷路不錯,也博得了好評。海明威晚年在《流動宴會》這部書回憶一九二一至一九二六年間的生活情景時,追憶當時的夢想,刻苦的訓練和災難。夢想是牧歌式的:對哈德萊純潔的愛,巴黎和伏拉爾勃等美好的去處,友人的情誼。刻苦的訓練——把自己寫為一個挨餓的人,渴望成功心切,無情地律己,同時也為了形成自己的文學風格。災難是隨成功接踵而至的夢魔般的現實,它粉碎了夢想,破壞了訓練,只剩下了慾望,放縱和失望。海明威寫這本書的時候,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病痛可能加劇老年人懷舊的甜蜜和痙。然而,在某個意義講,也說明海明威終於明白他早年在巴黎的時代,正是他作為一個人與作為一個藝術家最為融合的年代。他發表了《在我們的時代里》、《太陽照樣升起》,尤其是一九二九年發表了《永別了,武器》的時候,他已經有了足夠的經歷,形成他對人類命運的看法和極能表現這種看法的文體風格。雖然他藝術上的發展還沒有結束,但是他後來寫的東西至多是技巧更為精緻,更有光彩,把他已經寫過的主題加以變化罷了。

他此後二、三十年的戲所以能夠唱得下去——除了一系列近乎傳奇的軼事之外——在某種程度上講,是由於海明威相當靈活地使自己在群眾中的形象適應時熱變化的要求。他個人在群眾中有魅力,正是這個原因——不管是叫「爸爸」這個慈祥的綽號,也不管是叫「冠軍」這個好鬥的稱呼。然而,更吸引人是內心的戲劇性變化。當他的名聲由細流匯成潮流的時候,他的感覺能力好象在水槽里打滾。在早期作品中,恐懼與美感密切得難解難分:他們只能通過極為含蓄的感覺傳達出來。藝術家駕馭了人的形象。在後期作品中,受壓抑感情的細微之處常常寫得過火,幾乎成了感情的嘲弄。內心戲劇性的力量正在於此。因為,海明威彷彿要想稱補藝術上的失敗,在生活上作出過度的反應。他在現實世界中的行動仍然反映出他關心悲劇性的經驗,迫切需要對抗含有敵意的世界,肯定他的自我形象。但是,由於英雄的氣概太顯眼、太堅決,人物的行動寫得過分明顯。因此落到滑稽、令人窘迫、甚至常常令人厭煩的地步。如果說他在二十年代是在藝術上探險,那麼到了三、四十年代這個藝術家本人成了冒險家。他對人生的看法沒有改變,只是藝術的工夫松馳了。

在《太陽照樣升起》出版、《永別了,武器》未出版之間,海明威同洽德萊離了婚,與當過《時尚》時裝式樣編輯的保琳·帕發費結婚,他們回到美國,定居在基維斯島,一九二七年海明威完成並發表了第二部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一九二八年,他寫《永別了,武器》初稿的時候,保琳生下他們第一個孩子(她一共生了兩個兒子);他修改初稿時,得知消息:他父親得了糖尿病,又因經濟困難自殺,用的是他自己父親內戰時用過的手槍。二十年以後,海明威在插圖本《永別了,武器》的序言中回憶道:「那一年有好地時光和壞的時光,」但又說他當時「生活在書里」,「比我任何時候都愉快。」三十年代早期,他經濟富裕,婚姻美滿,到處冒險。這些年裡,他到懷俄明和蒙大拿打野鴨,打麋子,到非洲獵大動物,登上定製的「皮拉爾」號遊艇到基維斯島和別米尼島外捕魚。這些年頭正值大蕭條時期。國家因經濟危機弄得情緒低落,但海明威卻更象一個狂熱的童子軍。一九三四至一九三六年間,他給《老爺》雜志寫了二十三篇生動但沒有多大價值的文章,描寫狩獵和捕魚,這給大蕭條期間城市中的受害者提供了一個精神避難所。他們在海明威粗狂妄的面容和強壯的身軀上看到背運時期一位英雄的面貌;他含蓄的散文、精練的對話表現了典型的「重壓下的優美風度」。他這些年來發表的兩部非小說的作品加強了這個形象。一部是《午後之死》(1932),稱頌鬥牛的儀式,一部是《非洲的青山》(1935),描寫一次狩獵旅行,預演人與野獸的悲劇,但幾乎聲嘶力竭地歌頌人類勇氣的尊嚴。
三十年代早期,海明威小說相對地說寫得比較少。二十年代,海明威發表了兩部小說,三十五個短篇,一部諧模作品,一些詩,外加相當數量的通訊報道。他三十年代前半期產生的主要作品是《勝者無所得》(1933),一個短篇小說集,收入十四個短篇小說。一九三六年,他發表了他最好的短篇小說之一《乞力馬扎羅的雪》,主人公是一個作家,因寫不出「他該寫」的作品而奚落自己。
從一九三七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藝術家海明威還是當他的冒險家,只是改變了裝束。從《有的和沒有的》(1937)中亨·利·摩根的話——「一個人不行……他好的干不出事」——開始,海明威和他的主人公犧牲了他們的私事,轉向世界危機所引起的集體的責任。至少從表面上看來,大蕭條與西班牙內戰粉碎了海明威的信念:他長期以來認為作家的主要任務是「直接地真誠地寫人」,「誰要是把政治當作出路,誰就在騙人。」左翼批評家一向嘲笑他們心目中的海明威耽樂的孤立主義,現在歡迎他的轉變。其實,海明威在他的小說創作里並沒有向左轉,他的人物走的是老路——冒險,孤獨,結果是死胡同。他們重新進入世界,因為民主可能比法西斯好些,但他們雖然同人民混在一起,但不是人民的一員。海明威也是如此。不管他參加什麼戰爭,統統成了他的戰爭,他打仗一如既往,有他自己的條件,自己的理由。

一九三七初海明威去到西班牙。官方名義是北極美報業聯盟記者,他卻不是不篇不倚的旁觀者。他借債為忠於共和政府的部隊買救護軍,在美國第二屆全國作家會議上發言攻擊法西斯主義,協助拍攝親共和政府的影片《西班牙大地》(1938),發表了他唯一的一出長戲《第五縱隊》,描寫這場沖突。一九三九年他在哈瓦那郊區「瞭望農場」購買了一份地產,就在地產山頂的房子里,創作關於法西斯主義、民主和個人的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

小說出版幾天後,保琳·帕發弗以「遺棄」為理由同他離婚。一個星期之內,海明威娶第三個妻子瑪瑟·蓋爾荷恩,她是聖路易市人,小說家、記者,他們共同生活了五年,婚後頭兩年,他們去中國當戰地記者,海明威為現已停刊的紐約報紙《下午報》撰寫報道。海明威在這些報道中認為:日本、英國與美國之間不大會爆發戰爭,但不是不可能發生。他有預見,指出如果日本進攻美國在太平洋或東南亞的基地,那麼戰爭不可避免。

從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四年他被《柯里厄》雜志作為沒有軍籍記者派往巴頓將寫的第三軍為止這段時間內,海明威駕馭「皮拉爾號」——由政府出錢配上通訊與爆破設施——巡邏海上,成了一艘偽裝的反潛艇的兵艦。雖然「皮拉爾號」沒有遇上潛水艇(如果遇上,海明威准備命令自己在指揮塔上扔手榴彈和燃燒彈),海明威的報告可能幫助了海軍偵察到一些潛水艇的方位並把它們炸沉,海明威因這些功績得到表彰。一九四四年海明威在英國同皇家空軍協作,幾次坐飛機參加戰斗,沒有受傷,但在倫敦一次燈火管制時汽車失事,他頭部與膝部受傷。幾家報紙登出他的訃告,但不久,在聯軍登陸那一天,在諾曼底的福克斯·格林海灘上海明威觀看了幾分鍾戰斗才回到船上。

他雖然名義上屬於巴頓將軍的軍隊,卻同第一軍第四步兵師一起行動,參加解放巴黎的戰斗和凸地戰役。

Ⅷ 左拉盧貢-馬卡爾家族系列小說包括那些小說

左拉盧貢-馬卡爾家族系列小說共20篇
1、盧貢家族的家運 2、欲的追逐 3、巴黎之腹 4、普拉桑的征服 5、土地 6、莫雷教士的過失 7、盧貢大人 8、小酒店 9、愛情的一頁 10、娜娜 11、家常瑣事 12、婦女樂園 13、生的快樂 14、 萌芽 15、 傑作 16、夢想 17、人獸 18、金錢 19、崩潰 20、巴斯加醫生

閱讀全文

與長篇小說崩潰是誰寫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小說開始就是都市無敵 瀏覽:216
腹黑有聲小說全集 瀏覽:809
寫農民好看的小說 瀏覽:330
蘇杭林巧巧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瀏覽:819
男主腿殘疾女主姓蘇的小說 瀏覽:709
主角叫艾克的小說 瀏覽:336
男生末世系統小說排行榜 瀏覽:970
女主超害羞的小說 瀏覽:495
小說風水師的詛咒好看嗎 瀏覽:279
20世紀西方文學短篇小說 瀏覽:912
古代王爺小說男主叫慕容祁 瀏覽:939
什麼七歲萌妃穿越小說 瀏覽:708
虐超級大虐文古代小說 瀏覽:702
小說好想好想談戀愛結局 瀏覽:593
超級綠奴小說全文 瀏覽:587
寫男頻小說的女作者 瀏覽:206
仙俠奇緣之花千骨小說全文閱讀 瀏覽:417
小說寒夜閱讀 瀏覽:199
異界穿越小說有守護獸 瀏覽:924
玄幻小說巨劍 瀏覽:843